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云笈真箓 > 第386章

第386章

嗯? 胡掌柜转头看了一眼身边的鉴宝先生,老先生连忙解释:“掌柜的,老张肯定是误会了,我刚才估计,这把菜刀值一百两的。” 嗯,听到自己的伙计没有坑害顾客,胡掌柜这才点了点头。 紧上两步,亲切的抓住了老张行礼的手臂,“老张兄弟,都是一条街上住着的街坊,以往大家都太忙了,见面少,所以生分了,以后要多亲近亲近。” 啊?这是…… 张屠户一头雾水,心说我跟你一个开当铺的亲近亲近?不对吧,你这好像在咒我往后日子越来越难的? 旁边的鉴宝先生也推了一下胡掌柜,提醒他此言不妥。 胡掌柜会意,连忙道歉:“咳咳,误会了。” “刚才听李先生说了,张兄仗义,我老胡也不能落后。冠军侯不惜借贷也要为百姓出头,我们岂能坐视?” “这样,李先生,从账上支出二百两给张兄。” 啊?二百两? 张屠户弱弱的说道:“胡掌柜,太多了,我、我一年半载还不上的。” 还? 不不不,这二百两不是借的,是送你的。 胡掌柜将那把菜刀拿起,稳稳的放到张屠户手中,“张兄,这把祖传菜刀,是你家传承之物,价值不菲,而且意义重大,千万收好。” “至于银两嘛,劳烦张兄帮个忙,这一百两,我老胡捐献的。这一百两,是感谢张兄帮忙的。” “我老胡的孩子将来也要科考,我们也是普通百姓,如果不帮助侯爷打败那些高高在上的世家,我们这帮人哪里来的出头之日?” 这…… “不行不行,一百两呢,我还是把菜刀给你吧!”张屠户有些不好意思接手。 胡掌柜坚持的按住对方的手,“张兄,钱财乃身外之物,你我这等人起早贪黑挣钱,不就是为了孩子们吗?” “若非你今日提醒,我老胡还糊涂着呢,就这样吧。菜刀你拿回去继续传家,将来孩子考上功名了,这把祖传之物的意义更大。” “劳烦你帮我也送去一百两给侯爷,我去联络一些同行,多个人多份力量,打倒那些蛮横的世家是我们所有老百姓的事,不能让侯爷一个人孤身奋战。我们已经欠侯爷许多了……” 推辞不过,看对方言真意切,张屠户重重点头,郑重揣好银两,然后拿回菜刀,拱手作别。 没有返回自己的肉铺,而是大步径直朝着朱雀大街走去,那里是朝廷帮冠军侯开设的临时发钱衙门。 衙门口接待登记的官员打量着来人,有些意外的问道:“阁下也来登记求助?看你的模样,不像是要参加科举的考生,倒像是个屠户。” 正好附近有人认出了张屠户,于是大声说道:“可不是个屠户嘛!这是西市半截街的落魄张屠户。不对呀,张屠户你大字不识一个,儿子也还年幼,也不是考生,你来这里作甚?” 此话一出,所有人都看向了这边,许多百姓也围观上来。 张屠户并不怯场,挺直了身板对那登记官员说道:“俺不是来求助领钱的,俺是来送钱的。” “送钱?送什么钱?给谁送钱?”官员不解。 张屠户从鼓鼓囊囊的怀里掏出一个大包裹,砰!丢在面前的桌案上。 粗声说道:“给侯爷送钱,给你们送钱!” 嘶……听这动静,这一包如果全是银子的话,可不老少,得有二百两吧? “喂,张屠,你这是发达了吗?哪里来的这么多银子?”有好事者喊道。 那官员也好奇问道:“这里是给科举考生发钱的地方,你为什么要送钱呢?谁让你送的?” 张屠户摇头,“没人支使,俺自愿的。” 嗯?自愿的? 登记的官员给气笑了,“阁下莫非是来捣乱生事的?” 张屠户连忙摆手,“不是,俺不捣乱。大人,俺张屠是个粗人,听说冠军侯钱花完了,还借了几十万两。俺儿子将来也要读书参加科考,所以……” 似乎是面对当官的太紧张,张屠户有些语无伦次条理不清,话还没说完就被打断了,“哦……明白了,所以你送钱,是想花钱给你儿子托个关系?破例参加科举?” “不是不是,俺不是……”张屠户连忙解释。 那官员却严肃的说道:“阁下,本官正告阁下,这里是冠军侯为天下寒门考生开设的,给困难考生发钱,资助他们读书科考的。” “不是让你送钱托关系的地方。如果你孩子要参加科考,将来到了年纪,报名即可。堂堂正正的报名参加科考,不要钱。” 众人哄堂大笑。 “俺,俺不是……” 张屠户急得满脸通红,那官员笑了,“行,别着急,你慢慢说,只要不是闹事的就行。” 平了平呼吸,张屠户认真的说道:“俺不是给儿子托关系的。俺是说,侯爷为了帮寒门百姓的孩子赢下科考,不光散尽家产,甚至还跟朝廷借贷几十万,此等大恩大德,我们不感激能行?” “俺老张是个粗人,可俺的儿子将来是要参加科举的。历来科考上榜的都是那些贵族,平头百姓何日才能出头?” “现如今侯爷出钱出力,帮百姓的孩子出头,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不管。” “这里面是二百两银子,一百两是胡记当铺的胡掌柜出的,另外一百两是俺跟他借的,我们两个凑点银子出来给你们。不管是拿来给侯爷还上那几十万的借贷也好,还是用于发给那些需要的考生也罢,总是我们的一点心意。” “请大人一定要收下。” “我,我说完了,走了。” 张屠户红着脸,转身就走。 在场众人听完这番话,全都呆立当场,竟无一人回过神说挽留张屠。 等回过神的时候,哪里还有张屠的影子,如果不是桌上那包银两存在,大家甚至都以为是不是幻觉? 登记的官员解开包袱一看,还真是,货真价实的二百两现银! “这、这……快,快把刚才那人喊回来,我这是发钱的,哪里敢随便收钱?” “诸位,诸位帮帮忙,谁认识刚才那位爷的,帮忙唤他回来。我去跟上官禀报……”说完把现场交给两旁的衙役,一路小跑去汇报了。 围观的百姓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竟无一人搭腔。 不知是谁小声说了句:“张屠户说的对呀!侯爷宁愿借钱都要办的大事,全都是为了我们这些无权无势的老百姓,我们岂能无动于衷?那还是人吗?” “对,不能让侯爷一个人帮我们顶着!” “特娘的,老子这就回去凑钱,三十万两的债务,侯爷得还到什么时候去了?老子卖房卖地倾家荡产也要出点力。” “对,张屠户说的对,如果不是侯爷帮忙跟那些贵族争一争,我们的孩子永远别想出头。此时此刻帮侯爷就是帮我们自己。各位,咱们都回去凑钱,一定要帮侯爷打赢了那些霸占科举的权贵。” “对,我们一起凑钱……” …… 好家伙,原本让你们喊回张屠户退钱的,你们倒好,这么一张罗,好好的一个发钱衙门,给整成募捐现场了,而且还有越演越烈之趋势。 半日过后,衙门口就被各种银子铜钱给堆满了。 消息传到皇宫,李二都惊呆了,“你说什么?募捐?什么募捐?谁让募捐的?” 第六百三十章 赚了钱算谁的? 没人让募捐,纯纯百姓自发的,拦都拦不住。短短半日的工夫,银两、铜钱就堆成了山,怕是每一个长安百姓都出力了。具体数额没人统计,但粗略估计,不下五十万两银子。 李二惊呆了,脑海中依稀记得当初武德九年之时,突厥颉利十万狼骑兵临城下。 国库空虚,想要出钱纳贡给颉利求和都做不到,无奈只能跟长安贵族募捐。最终的结果是,所有贵族都是一毛不拔,好似这座长安城只是我李姓一家的,城破跟他们没关系一样。 于是乎当初一怒之下,下令明抢,将长安城搜刮了一遍,这才凑出一笔求和赔款出来,跟颉利签下了耻辱的渭水之盟。 现在看来,不是长安城没钱,是自己这个皇帝不够资格,百姓还不够拥护。 不,也不见得单纯是因为萧锐的声望,应该说,这次百姓自发捐款,根源在于百姓是想支持萧锐打赢那些把持科举的世家。 没错,相比于城破亡国来说,百姓更关心跟自己利益相关的事,科举就是一件百姓心中的大事,事关后代升官发财的大事! 想通了这个,李二反倒不由自主的笑了起来,也不知是自嘲,还是在嘲讽世道人心。 “咳咳,陛下,下面来人请示,问这个钱该怎么办?百姓们都是不留名的自发捐钱,现在就是想挨个退回也不可能。可侯爷支场子是发钱的,没有让收钱,就算那些考生退钱我们都不敢要。如今却被银子堆满了,下面的人有些害怕……”户部尚书高士廉站出来问道。 李二笑了,“怕了?怕什么?百姓踊跃支持国事,为什么要怕?依朕看,该害怕的不是我们,而是我们的对手。呵呵,原本只是萧锐一人出头宣战,现在这个场面,那是整个大唐百姓的怒火,他们敢接下吗?” 高士廉笑着附和,“陛下圣明。不过下面那些人倒不是怕这个,而是害怕侯爷怪罪。发钱的差事给办成了收钱,侯爷的脾气……” 李二哈哈大笑道:“告诉下面的人,民意难违,冠军侯会理解的,不必惊慌。户部要立马派一批精干吏员过去,一定做好银钱的点算统计,决不允许出现一丝一毫的龌龊。若是让百姓看到有人敢贪墨捐款,那不仅是在打户部的脸,打朝廷和朕的脸,更是在寒天下百姓的心,朕绝不轻饶。” 高士廉拍胸脯保证道:“微臣明白!陛下放心,兹事体大,微臣愿意亲领一批干吏过去,保证不出差错。只是……点算清楚了银钱,如何处置呢?是归库算作侯爷的换款?还是留在那里继续用于科举考生的资助?” 李二愣了一下,似乎没想到户部尚书会这么问,这还用问吗?百姓为国募捐,当然是收归国库。等等……自己那个二愣子女婿如果知道了,还不说我贪墨了他的银子? “咳咳,既然是百姓热情,那就顺遂民意,给冠军侯堵上借贷的窟窿吧。” 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纷纷低下了头,暗骂皇帝心黑,你怎么着也得给侯爷打声招呼吧? 高士廉弱弱的问道:“陛下,侯爷的欠条三十万两,这里面有多的呀,怕是多了二十万两不止……” 多? 李二抚须想了一下,然后意味深长的盯着高士廉说道:“多吗?你们仔细点算一下,朕觉得刚刚好。” 噗…… 这已经不是暗示了,分明就是明抢啊!就差写道圣旨命令我这个户部尚书做假账了。 高士廉抹了把虚汗,躬身应诺,然后转身快步离去,接下来户部有的忙了。 还得是侯爷厉害,单单凭借名声,挥手间就是五十万两,不仅没有让国库空虚,反而越发充盈了。 作为副手的户部侍郎小声问道:“高尚书,我们这么记账,相当于密下了侯爷的银子,这合适吗?要不属下告个病假回避一下?您不怕侯爷,我怕。” 噗…… 高士廉忍不住笑道:“咱们都不用怕,陛下的意思,侯爷是非分明,要找也是找陛下要钱,不会牵连你我的。这钱又不是进了你我私人的腰包。” “咳咳,说的也是,那一切就听您的。” …… 正如皇帝李二所料,百姓这一举动,最着急害怕的是五姓七望,简直可以用瑟瑟发抖形容了。 他们不是怕明年科考失败,因为即便是再多的银钱,也不可能买来考试成绩,学问可不是银钱堆出来的,那需要名师、书籍、天赋、传承、还有时间等等。一群目不识丁的泥腿子?即便是靠着几本残卷识几个字又如何?临时抱佛脚有用吗? 所以他们不是怕考试。 真正让他们感到恐惧的东西是愤怒,来自整个大唐普通百姓的怒火,积压了几百年无法翻身的怒火。 先秦时期选拔官员叫做世官制。 东汉的时候,叫察举制,比如三国常说的举孝廉,也就是地方官员、或者乡里的推荐。这个本意是好的,但人皆有私,亲疏有别,并非人人都是圣贤,所以更多的举孝廉就成了营私的工具。 三国时期,曹魏的吏部尚书陈群,在察举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九品中正制,特点就是:其一品评家世,其二就是品评道德。这种制度本意是为了补缺察举制的弊端,但随着时间的演变,却造成了世家门阀的崛起,久而久之,整个朝堂全都是世家贵族出身,彻底断送了普通百姓的晋升之路。 直到南北朝战乱

相关推荐: 山海从图腾神开始   海贼之刀剑如梦   谍影逆战   帝皇召唤,无上神朝   爸上妻下   开局推演,美利坚大亨   重生之夫妻巨星   为你意乱情迷   惊世毒妃   天命:刚穿成皇帝,就被清君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