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他靠话唠让我心生杀意 > 第24章

第24章

看起来眼神特别有力量。 让人一眼就忘不掉。 陶小笑先拍了一张表情严肃的,然后又拍了一张笑的,又指挥着:“对就站在那里,然后我喊你,你就猛地回头看我。” 等拍完了照片,她们又一起往回走。 陶小笑步伐看起来都轻快得很,光是看她的背影,就知道她心情有多好了。 林巧枝和她并肩往里走,好奇道:“这么高兴?” 陶小笑点头:“钟姐特意点我来,还叮嘱我,要拍出那种气势,说是要有力量感。之前可愁了,现在不愁了,我感觉拍得不错。” 林巧枝被说得更好奇了。 不知道照片拍成什么样子。 等回了办公楼。 杜主任已经离开了,钟晴见陶小笑冲她点头示意,顿时眉目舒展开来。 又招呼林巧枝坐。 “巧枝,这是等会儿采访的问题,你先看看。”钟晴笑着递过来一张纸,又说,“我等会儿会用录音笔录音,你不用紧张,说错的都是不会报道出去的。” “好。”林巧枝接过那张纸。 纸上写着不少问题,钟记者的字很好看,林巧枝看完问题,有点相信她喜欢这个宣传主题,还为此主动接了这个采访任务了。 比如,当初为什么选择当钳工?有犹豫过吗? 也有,作为红旗厂厂史上,第一个仅花八个月时间,以优异成绩毕业的学生,是怎么做到的,有什么感想? 二十个问题,全部围绕红旗厂和林巧枝。 当报纸配上照片,或许看似简单的问题会变得非常有冲击力。 采访进行得很顺利。 顺利丝滑到不可思议。 喜欢有时候不讲道理,也不讲逻辑,它只认共鸣。 “你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出彩。” 钟晴合上笔记本站起身,笑着朝她伸手:“很高兴认识你,林巧枝同志。” 她已经开始期待成稿了,期待这样一颗耀眼的太阳冉冉升起。 第35章 湖南丘陵 十里八乡都敲锣打鼓欢迎 在几方推动下, 新一期的报纸很快发行。 江城的清晨。 “呜嘟——”的江轮鸣笛声越传越远。 沿江而下的各个码头、港口全都热闹起来,这是长江蛛网般水系给江城带来的独特喧嚣和繁华。 一船船货运到码头。 一队队纤夫搬工吆喝号子。 一个个小报童在苏醒的街巷中奔跑, 声音嘹亮又有穿透力: “号外!号外!十六岁的二级工!” “快来看嘞!工业战线出新星,青年工人林巧枝光荣登上江城晚报啦!” “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看江城红旗农械厂青工林巧枝铁路交通美名扬,八月二级创新绩!” …… 红旗农械厂本就是江城人民的骄傲。 听到后,都不免有点好奇。 红旗厂这则报道,刊印在头版头条,占据了最大的版面。 拿到报纸后, 第一时间被照片吸引走了全部的注意力。 那是一双黑亮明锐、斗志昂扬的眼睛,仿佛在草丛中埋伏蓄力已久的野兽终于等到一个好时机! 再配上明媚热烈的阳光自上而下,映照着红旗农械厂宽大的门头。 看到报纸的人心里只有一个感觉:闯鬼了, 这红旗厂的年轻人,生命力昂扬得要从眼睛里喷涌出来! 有些人, 瞬间感觉鸡皮疙瘩在皮肤上狂奔。 下意识地,去看报纸上的文字。 报纸随日头逐渐升起, 传入江城千家万户。 *** 红旗厂家属院。 抱着玩具呼啦啦跑出去玩的孩子们, 不久又呼啦啦地跑回来。 手里多了几份从厂办宣传科拿的报纸。 她们跑得满头是汗, 脸颊热红。 边跑边举着手里的报纸挥舞,兴奋地在家属院小巷里喊:“巧枝姐上报纸啦!!” “巧枝姐她好厉害!!快来看啊!!” “我们红旗厂上江城晚报啦。” 家属院一间间屋子里都有人探出头来, 然后喊自己认识的小孩,招呼说:“小铃铛,拿给李婶看看。” 那些来晚 一步的, 只能凑去人堆里看。 还有那些不识字的老人家,嚷嚷着:“念念,别光顾着看,给我们也念念!” 在几条街之外, 上半夜开始就在供销社排队等着买肉改善伙食的队伍里,也同样在喊:“念念!!这么挤着有几个人能看?把队伍都挤乱了,找个人念念!” 供销社今日猪肉0.52元一斤,猪板油0.41元一斤,消息传开后,几条街都轰动了,连夜带着猪肉票和钱,来供销社排队,等着这一个月难得改善伙食的日子。 要知道,每人每月猪肉票计划才1.5斤,这买肉吃肉的日子怎么不算大事?! 没有人想到,竟然还能听到比猪肉供应更为轰动的消息! 排队买肉的队伍里一片哗然。 多少成年壮劳力,一个月都挣不到这么多钱。 “我滴个乖乖嘞,十六岁就拿二级工的工资了?” “这可是足足三十八块二毛九!这女娃也忒厉害了。”工资级别都是定好的,只因地域之间经济发达程度有区别,故而一说级别,江城人都晓得这是多少工资。 “林巧枝,我好像认识,就红旗厂那个,小时候可让人头疼着呢,她八个月就把其他男娃三年的课学完了?” 闹闹嚷嚷的人群里,有个挎着竹篮的婶子用身子轻推了推前头的那个,兴致勃勃提议道:“听到没?你要不要送你那二闺女也去学学,你不老气她是个捣蛋鬼,家里的东西都被她给拆了?” “能行?”被推的婶子面色犹豫,又免不了动容。 “这你瞧瞧看啊!!” “人家也是女娃,一个月挣三十八块呢!!” 听宣传故事,听身边真事,完全是两回事,那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近在咫尺、触手可及让人心潮澎湃。 这几日的江城。 无论走到哪里,好像都能听到讨论的声音。 听到一些独特的,受到感染后信心满满的小女孩发出的声音。 一如当初受到激励的小巧枝。 时光好似轮回。 钟记者走在江城的大街小巷,听到这满城的声响,动笔给林巧枝写了一封信,且随信寄送一份冲洗出来的其它照片。 她喜欢这些照片,每一张都见证着一个年轻灵魂意气风发的十六岁。 信中,她落笔寄言:期待我的小友实现梦想,愿来日能给你做更多的采访。 收到信件的时候。 林巧枝已经踏上了通往湖南的火车。 湖南,地处内陆丘陵地区。 也是与江城距离最近、最适宜的实际调研地。 王柏强领队。 他们一行五人,住了一个卧铺包厢。 两边各上中下三个铺,中间一张小桌子。 王柏强除了带上林巧枝,还带上刘国友,胡清,方子勤三个钳工。 除了刘国友是从钳工里提拔上来的,胡清和方子勤都是厂校里培养的。 “王工,铁路上的同志给我们送饭菜过来了。”刘国友手里提着几个用稻草扎紧的铝饭盒,从走廊转身进来。 林巧枝就坐在小桌边看资料,手脚快地把桌上东西一收,叠放整齐堆在靠内的床头,然后冲正在校考几人的王柏强一笑:“可别弄油了资料!您写这些费了多大心神啊,宝贝着呢。” 胡清和方子勤都在桌下,暗暗给她比了个大拇指,眼神敬佩。 王柏强一时夸也不是,骂也不是,只能绷着脸皮指指她:“就记得吃。” “吃饭不积极,思想有问题!”林巧枝冲他龇牙一笑,又赶紧拆了绑铝饭盒的稻草,赶紧把第一盒殷勤的放到王柏强面前,“您先吃,吃饱了才有力气骂我们不是?” 王柏强一口气噎在胸口。 脑子里“就不该带这丫头出来”的想法还没冒出来,手里已经不知被谁硬塞了一双筷子,然后被一股开胃的辣椒炒肉片香气扑了一脸。 手疾眼快塞筷子的刘国友看了一眼林巧枝,林巧枝给了他一个赞赏的眨眼。 怎么能不吃饭呢!! 林巧枝自打上了车以后,听说王柏强特别喜欢在火车上带着人搞学习搞研究,总是废寝忘食到饭都不吃,要么就是饭菜都在旁边放凉了,她就惊呆了啊。 连第一次坐火车出远门的新奇,都被王柏强给弄没了一半。 林巧枝打了头。 胡清和方子勤也赶紧跟上,三个人都手飞快,一下子摆满了一桌,铝饭盒的盖子也都打开了,筷子也都摆好了。 还能怎么着? 吃吧! 林巧枝看到铝饭盒里的辣椒炒肉片,剁得碎碎的血鸭,还有炝包菜,惊喜得眼睛都睁大了一圈,很没见识的感慨:“火车上吃得这么好啊!” 猛吸一口香气,忍不住问:“火车上不会顿顿都吃这么好吧?” 要知道,她原来一个月都不见得吃一次肉,这还不是她家个例,好多人家都这样。 刘国友一笑说:“也不是都这么好,这不是铁路这边经常请我们红旗厂的钳工帮忙吗,咱们王工也是常客。”他给了一个眼神。 林巧枝懂了,原来是沾了王柏强的光。 这铁路系统也怪不容易,只有几千辆机车,但实际需求据说是上万辆,不管是载人还是载货,负担都特别重,人见愁鬼见忧,还总被骂不作为。 她满足的吃着疑似湖南大师傅炒的菜,香得感觉恨不得再来两大碗,“湖南菜吃起来真香,真开胃下饭啊。” 王柏强脸黑黑地瞅了瞅她。 怎么之前一年多,都没发现这是个大馋丫头? 又看了看碗里的菜,有这么好吃吗? “赶紧吃,吃完看资料,你出发前怎么跟我拍着胸脯保证的?” 她说肯定能赶上进度,他才点头愿意带上她的! 要不然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新手,跟来添什么乱,王柏强再看看旁边几个,感觉都有点被带坏了…… 察觉到大老虎的视线,胡清头皮一紧,硬着头皮笑说:“王工你别担心,你想想巧枝她学得多快啊,各个车间轮转学习,只半个月就出工了,当初子勤都用了小两月呢。” 方子勤也不介意被拿来比较,他感动得心里呜呜地吃着热乎香喷喷的饭。 拿筷子夹血鸭的功夫就点头说:“您是没看见,当初我们毕业进厂之后学拆卸组装拖拉机,怎么也得三五天,有时候还得去请老师傅教,林巧枝她看两遍就能自己装了……” 话没说完,一口血鸭进嘴,他就嚼嚼嚼地闭嘴了。 还是热乎的饭好吃,呜呜感谢天感谢地感谢胆子肥肥的林巧枝! 红旗厂是有这个惯例的。 所有厂校毕业的学生,虽然一进厂就定级二级工,但一开始还是要把所有的车间轮一遍,学会所有的基本操作。 比如使用机床等各种设备,利用模具批量制作出合格的零件。 比如拆卸、组装拖拉机。 这个学习时间每个人不等,学得快的出徒快,学得慢的有可能磨蹭半年。 胡清窥了窥王柏强表情,没忍住好奇:“王工,你怎么听到林巧枝看两遍就会拆了,一点也不惊讶?” 虽然说学会拆车床了,但拖拉机和车床终究是两个东西。 有些地方卡住,偏偏就是拆不下来,组装不上去,都是很正常的。他当初也被卡住,请了老师傅教的。 那老师傅三请四催才动,还用“学了三年就这水平”的眼神蛐蛐他,可给他气得够呛。 “惊讶什么?”王柏强神色自如,一点也不委婉地看着胡清直说,“你以为都是你,老师怎么教,就用什么手法拆。林巧枝学拆车床的时候,每一步都想透了,对每个零件拆装心里都有数,当然看一遍就会。” 这就好像是考驾照,同样是倒车入库,有的人死死盯着教练说的点,要看的线,没了点和线脑子 就懵了,而真的学会的老司机,不管遇到什么犄角旮旯的车位,一盘子就进去了。 本来车间里还有些人对林巧枝八个月学完进厂还有点质疑,这一轮下来,也都服气了。 不服气不行。 技术活就是这样,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做得好赖一眼就能看出来。 不像是偏文学艺术的东西,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每个人感觉都不一样,都还理直气壮。 话题都说开了,又聊了几句,不可避免提起林巧枝在装配车间整出的那点动静。 因为林巧枝看过之后,自己就去上手组装,手法跟人家不一样,就有老钳工指出她组装得不对。 林巧枝:“没错的,这样可以安装上去,不仅更省力,还不会对工件造成额外的磨损。” “没有你这样装的。” “我们可以拆下来看看,是不是我这样装更好。”林巧枝也不生气,拆下来有没有磨损划痕就一目了然了。 对方认死理,林巧枝说不通,就请当时隔壁三车间的主任池民来看。 池民来看过之后,拍板说林巧枝装的确实更好。 坚持说自己十几年经验的老钳工,当时脸就有些挂不住。 他闷着气,还想说。 然后林巧枝先说了一句:“你

相关推荐: 情窦为你开   优秀情人指南   摄政王的神医毒妃   枕边人(作者:蔚空)   白云殿内长生人   浪漫热季   鱼塘主   过期明恋   用尽一生去爱   医处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