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实。 “上工啦!” 她从楼梯一跃而下, 风吹得发丝昂扬。 她的工友们也在笑着飞跑,惊呼:“快点快点,上工要迟到了!” 树叶吹动斑驳光影,落在这群年轻女孩的面孔上,一路照着她们向前跑。 这时,林巧枝十七岁。 *** 林巧枝兴奋地飞奔到厂后头那大片空地。 样机要验收了! 王柏强正带着一群人,拿着铁锹和铁铲铲土修斜坡,堆地形。 林巧枝旁边工具堆捡了一把铁锹,也兴冲冲地跑上去:“我也来。” 王柏强没让她铲土,给她丢了一根棉线和角尺:“你去测地形,对照技术手册,坡度、长度、高度、起伏所有数据都照着验收地形标准来,只能高不能低。” 林巧枝点点头:“标准是该严格一点,这样送上去验收才不会出岔子,咱们去广交会也更有信心。” “明白就好。”王柏强欣慰,跟要求高的人说话就是舒服,一说就明白,“去吧。” 他转头就又去骂人,骂准备验收地形的人干活敷衍,降低难度,生怕拖拉机验收不过是吗,骂装配组磨蹭,骂准备这么久了连验收功能都整不清楚。 反正是看一切都不顺眼。 林巧枝都已经免疫了。 自从样机逐渐接近完工,王柏强周身气压就越来越低。毕竟他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一人挑起大梁。 厂里投入了那么多的资金,大批量的原材料,消耗了那么多的工人工时,简直是在烧钱,花的是国家勒紧裤腰带省下来的经费,多少小厂砸锅卖铁都抠不出的钢铁原料,如果失败了,一切就打水漂了。 打水漂还能听个响。 失败了只能得到一堆钢铁废料。 那是多少农民的血泪,多少工人的汗水。 所以王柏强总是很暴躁,比之前在学校脸色更黑沉,对各方要求也越发严苛。 她之前还紧张兮兮的。 时间久了,她发现只是不符合预期的工件和结果才会让他暴躁,要是完美满足他挑剔的要求,反而能缓解他的焦虑。 她还偷偷观察到,有的时候他不是真的生气,但脸一黑,人一骂,嚯,效果倍儿好!效率和合格率都上来了! 林巧枝甚至还偷偷学了下,觉得还蛮管用的。 她拿着棉线和角尺,按照设计要求 椿日 一个个去测量坡度等细节。 大概一个多小时,总算所有要求都达标了。 最后检查了一遍拖拉机。 加上机油、柴油、冷却水。 厂里去年驾驶技术大比拼的冠军工人,坐在驾驶室里,听指挥驾驶。 “轰轰轰——” 发动机发出燃烧轰鸣声,新机械启动所有的钢铁零件在高速磨合,发出刮人心脏的声音。 在旁边围观的人很多,厂长温东鸣站在人群里,手紧紧的握着面前的围线。 路锋,乔元、翁工良等厂里一众高工,还有他们组内的钳工,目不转睛地盯着那台启动的拖拉机。 林巧枝屏住呼吸。 “发动机过!” “挂挡调速。” “一档好。” “二档好。” …… “加大牵引力爬坡。” 拖拉机朝着前方斜坡驶去。 忽然一声“咯铛”声底盘蹦出来。 迅速变成周期性的“咯铛、咯铛”声,爬坡越高响声越密集。 车身都剧烈抖动起来。 “停车——” 林巧枝猛地站起来。 心也紧跟着一下提了起来。 这明显是传动系统的问题! “是齿轮啮合间隙?” “还是轴承安装孔位偏移?” 林巧枝边想边跑。 她们一组人都朝着拖拉机急跑过去。 线外围观的温东鸣也一拉围线,连忙弯腰钻了进来。 王柏强脸色铁青,亲自上去试了试,感受整个车身的抖动。 又请路工看了看。 路锋拍拍他的肩膀,宽慰:“传动系统或者液压系统的问题,不一定是大问题。” 下来之后,他只道:“拆。” 所有人都一拥而上,前来帮忙,听指挥,拆卸拖拉机。 这时候没有什么组别,也没有什么级别,大家只有一个身份——他们是红旗人。 众志成城,不一会儿,他们就把这个拖拉机拆开, 然后就发现传动系统齿轮、轴承里都是油。 把一个个零件仔细排查过去,发现有两个工件在合体的时候,出现了一道很小的缝隙,影响了机械密封性。 王柏强拿随身的标尺一测量,眉头深深皱起:“缝隙有0.14毫米。” 周围人都屏住呼吸。 机械密封是工业里非常常用的防止流体泄露的方式,比橡胶圈等密封方式更加耐用,泄露少、寿命长。 它们这块技术难度都不高,只要求精度,需要严丝合缝的贴合。 怎么会出这种低级错误? 做这工件的钳工脸都白了,“我提交的工件,都是通过了验收标准的。” 就算没有那么精细,但肯定都是合格的。 王柏强当然知道。 都是他一个个亲自验收的,但肯定是哪里出了问题,他深深皱眉,点了林巧枝的名字,让她过来一起复查。 不是别的高工不好。 而是林巧枝对着套传动系统熟,而且平日里习惯了高要求。 林巧枝抿着唇,她也拿了一套测量工具,开始一个零件一个零件的检查。 每个零件都是合格的! 直到她测量完一个零件,在即将放回去的时候,手指触感传入大脑,她愣了一会儿。 又连忙拿起来看,看不出来,又用细细的用手摩挲。 曾经一次次练习的手感让她察觉到不对。 她压抑着兴奋:“王工,你看看这儿!” 王柏强一摸。 确定了。 原来机械密封不达标,导致压力不足,劲儿引起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因为一个工件肉眼无法看到的微小凸起面! 这让所有人大大的松了一口气。 翁工良派了他们组手最稳,精度最高的老钳工,拿着放大镜,手工一点点的打平、抛光。 再组装上去,又测量了一次,受影响的机械密封工件闭合后,误差仅有0.04毫米。 在允许误差之内! 等拖拉机再重新停回起点线。 所有人的心都更紧张了些,林巧枝更是手心冒汗。 “发动机过!” “挂挡测速。” “一档好!” …… 看着拖拉机稳稳的爬上15°的斜坡,看它横向稳定性通过标准,在左右高低不平斜坡上也不侧翻…… 拖拉机驶向弯道。 林巧枝心噗噗的跳,一口气提到嗓子,不敢松下去。 爬坡, 转弯, 铰接关节扭动。 测量人员半步也不敢慢地跟着拉线定转角。 “3.2米!!!” 转弯对面立马有工人欣喜的大声喊:“最小转弯半径缩小到了3.2米!!!” “成……了……” 紧张和担忧一晃眼就退散的无影无踪,换上欣喜若狂。 像是油锅里泼滚水,场面从极度的寂静倏地炸开来,所有人欢呼“成功了!”,大家激动得相互拥抱,高兴得仰天大笑、热泪盈眶。 “成了!我们做成啦!!” 从此,中国丘陵山区无铁牛可用,这一历史将被改写! 是他们红旗农械厂,改写了这一历史!! 是他们红旗厂啊!! 整整一天的测试。 将验收记录上报。 批准生产! 上广交会! 温厂长把路工留下来主持大局,安排制作模具,加工生产。 他则领着红旗厂的队伍,雄赳赳气昂昂地踏上了京广铁路,这是一条跨越长江的铁路线。 经过20多小时的火车。 他们踏上了广州的土地。 温东鸣满脸红光,人好像一下子年轻了十岁,他动员发言:“广交会是我们新中国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冲破西方经济封锁和政治孤立的对外贸易窗口。” “我们要拿出红旗厂的风貌,带足了咱们工人的精气神!!” “遇到老外别慌,该展示就展示,该争取就争取,咱身后站着八万万同胞,有国家给咱撑腰!” 林巧枝站在队伍里,一颗年轻心脏“嘭嘭”地大声直跳。 第35章 广交会 “真是英雄出少年。” 林巧枝为了广交会心潮澎湃。 却不知, 也有一群人因为她而着急上火。 “商务印刷社”这个出版社创立于8580年,在新中国成立后, 逐渐调整为学术出版重镇,在最辉煌的时候,出版的《最新国文教科书》新教材,曾经热销数百万册,盛行十余年,在当时占全国供应量的 80%,可以说如日中天, 盛极一时。 可随着七十年代的到来,他们文学、学术的出版都被迫陷入停滞状态,原本负责西方学术译介的编辑只能转向政治文献校对。在大浪潮之下, 员工信件需要被审查,每天参与政治学习、批判运动。 最近, 就是商务印刷社这个出版社最为困难的一年,他们的编辑、出版的书籍被重重审核, 工作陷入停滞, 眼看着有风声传出, 看到兄弟出版社全社员工被下放到干校劳动,整个出版社名存实亡。 从主编到出版社的全体员工都在艰难奔走。 他们必须积极做好出版工作。 前不久, 出版社的编辑在下乡征稿时,无意中得到一份手稿,这份手稿写着一则拖拉机维修技巧, 语言清晰明了,风格朴素直接,而且还是让人眼前一亮的问答模式。 起初看到拖拉机相关资料的时候,编辑并不太感兴趣, 只是看到“红旗牌”后,还是不由自主停下了目光,以她最近下乡征稿的经验,红旗牌可是响亮的名字。 编辑并不懂修理拖拉机的技术,这作者虽没标注个名字,也没太多文笔,可写技术类的东西,却有种独特的清晰感,顺着看下来,连她这个不懂拖拉机修理技术的人,都觉得自己好像学会解决这个问题了。 甚至有点蠢蠢欲动,想去找一台拖拉机,上手试试看。 等她回去,调查了一番红旗牌拖拉机的销量和市场占有率,立马就将这份手稿交了上去。 看完之后,主编和编辑们都觉得,这个作者,这部作品,能救他们出版社于 CR 水火!纯技术类作品,不涉及文学、不涉及西方、不涉及资本主义,只有工业技术,且能服务于广大农村群众。 主编当即派人去寻找这份手稿的作者,看还有没有其它内容,如果没有,也要赶紧催稿,让作者将后面的内容赶紧创作出来。 在得到这份手稿时,他们出版社的工作量已经锐减到只需要十分之一的员工即可完成,几乎所有时间都在接受思想教育,眼瞧着就要和兄弟单位一样全员去干校劳动,情急之下,他们借印刷思想手册发了一问一答试了试水。 反响非常好! 后面没了,甚至还有农民群众来问,“你们这思想手册后头怎么不教修拖拉机了?上次那招解决俺们村拖拉机好多年的老毛病了!” 原来需要一下午时间割的牧草,解决了老毛病后,一个小时就割好了。 而且拖拉机好用多了! 来人指着宣传册:“这不是写着要为俺们人民群众服务吗?” 给他们服务,就多印点修拖拉机的内容啊! 农民们还以为出版社有好多内容,但只抠抠搜搜的印一点,然后催还催不来,可把他们气得! 修个拖拉机的内容都藏着掖着,藏着能像是鸡一样生蛋吗? 而出版社这边,已经找手稿的作者找疯了。 本以为很好找。 结果找了半天,连一颗螺丝都没找见。 出版社不知道的是,下乡知青本来就宝贝这些手稿,只是知青混住在一间房,因为一些没分寸的人乱动别人东西,才不慎遗失一张。 很快她就靠技术在村里扎根立足,从集体宿舍搬了出来,住进了大队部,负责维修保养村里那台宝贝拖拉机。 编辑下乡去打听。 人家还以为是来挖人抢人的,警惕地就把这个生面孔给打发了。 农村只是穷不是傻,最晓得怎么团结起来保护好属于自己的好东西。 出了几次差,还托了江城那边人脉去红旗厂打听过,结果都没有半点消息。 “这个手稿的作者还没有找到吗?” 柴主编急得额头直冒汗。 林巧枝都没有想到会发生这种事,她完全没有想过出版,她从小文笔不好,脑子直,想不出什么优美意境比喻,作文都没拿过高分,创作两个字感觉好像距离她很远。 她只是记录工作笔记。 她当初写笔记的时候,就在家里,也没别人知道,后来因为一点点私心,甚至也没有让培训班的人知道,只私下喊了那些女孩子来家里手抄。 她离开江城去了广州。 知青们下乡分散到各地。 红旗厂里,知道她写过这份笔记的人,只剩下珍珠三人和苗花曼。 显然,出版社的关系打听到红旗厂,红旗厂宣传科干事最多在车间问一问:“你们谁搞创作了?写过修咱们拖拉机的文章。” 不会问到她们身上。 于是出版社得到的答
相关推荐:
亲爱的
重生狂妻之姜总请签字
医处相思
媒婆皇后斗龙床
庆春归
情窦为你开
末世,我有一家希望酒店
女配自救靠美食
洪荒之离线挂机十亿年
成人之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