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修复师 > 第318章

第318章

,呼南高铁河梁段正式铺轨。 次年三月,学术专著《大邑洪流》出版上市,序言引发热议。 序言中,历中行写道: “‘中华上下五千年’固然值得骄傲,可传说与信史的距离到底有多远?对“王朝”的执着,对“寿数”的追捧,仿佛是没有骨骼的支撑,于是堆叠华美的衣冠。 “我们骄傲的根底不在那里,不在地之广博、时之长远,而在一代一代炎黄子孙,在人本身。 “无论过去如何,都能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开放、包容、不卑不亢地面向未来和世界,为此时此刻的中国尽己所能,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才是千年江河塑出的梁骨,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他已经过了向别人解释自己的年纪,没有参与网络上的辩论。 关于新梁遗址是否属于“夏”的争论仍在继续。 也有圈内公众号围绕著作扉页上的内容,进行了小范围的往事钩沉。 那是一行朴素的五号楷体: 献给我故去的老师和今生的爱人。 [正文完] 跋及参考资料 跋 今年生日那天,一个人去餐厅吃了顿饭,味道平庸,不及期待。回去的半路上,夜幕落下,路灯亮起,一粒长庚星孤零零地悬在上方,我走着走着,就回过头来拍了一张,想着,这个生日再怎么寒碜,还有今晚的夜空值得称道。 这张照片就是后来长佩封面的底图。 那照片中的天空下方,是一片凹进楼宇和高架中的田野,边缘排列着几间板房。深郁的夜色里,仿佛城市中的桃花源。 矛盾永远是故事的起点。城市和桃源,一对天然的矛与盾,交击之下,迸出炽热的火花。 我想,那就写一个桃花源做礼物,送给自己吧。 春寒料峭的三月里,我甚至等不及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就马不停蹄地动笔。 自己做读者时,一直吐槽网文越来越同质化找不到文看,那么我想尝试着做一点微小的努力,至少写篇自己能看得下去的。 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取向。温柔,善良,尊重,爱的能力,师生之谊,家国之慨,旧日读书人所信奉的一切都在分崩离析,被解构似乎成了传统价值观的宿命。可我受够了疯子和病娇、自私自利和无病呻吟。仍然想在这个精神世界飘摇动荡的时期,写一写情绪稳定、心胸开阔,做实事的人。他们知疾苦、有仁心,优秀但接地气,不困在斗室中做学问,他们以山川厚土为校,以实践人民为师。这样的人相爱,会成为真正的知己。 我想写一写大地上行走的读书人。 ——是为“地中行”。 于是,有了黎历李三代师生对君子之风的传承,姚家兄妹深入田垄百折不回。 当然,还有重要的一点,这是一篇耽美。 自己看耽曾被作者捧男踩女气得如鲠在喉,也曾为耽美背负厌女骂名扼腕叹息。作为一个直女,我正视自己对异性的审美欲望,但这不妨碍我由衷地欣赏和喜爱女性。 我想写一写不为衬托男人而存在的女角色。一个像兽,霸气张扬;一个像草,蓬勃倔强;一个像水,至柔至刚。 耽美本应是女性为自身欲望发声之剑锋,而非背刺同胞饮血啖肉之匕首。 想写的这么多,难免芜杂。最后落地的,还是一个小故事,一个爱情故事。一切宏大,都应落实于微小;一切抽象,都应着眼于具体。 写这个故事的过程,同时也是我个人的实践。我因热爱而选择中文系,自信知道什么样才是好的通俗小说,然而众所不周知(哈哈),中文系只培养批评家不培养作家。 新梁遗址是小历的课题,知行合一是我的课题。 说来不怕大家笑话,我自知天资浅薄、才华欠奉,却是好大一个理想主义者。创作出真正有价值、能打动人的作品,是我想要为之努力一生的事。因此常常觉得,姚哥和小历与我同在。他们在文字中践行他们的理想,我在世界上践行我的理想,坐公交的某个瞬间,他们就在后排望着相同景色(好大一个笨蛋,他俩会坐公交吗…),逛遗址公园的中途,他们谈笑着擦肩而过……我们平行着重叠,灵魂同频颤动。

相关推荐: 斗罗之邪虎银龙   [综武侠]大家都来万花谷   老公是情夫   谈恋爱不如当学霸   穿越斗罗之生死簿   燎沉香   重生大师姐不想努力了   女鬼你好,再见!   龙族:制霸卡塞尔的我想要篡位   带着火影系统逛斗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