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终极大魔王 > 第57章

第57章

显然,河灯浮空并非李朝歌所做。 不是李朝歌,那只能是顾明恪了。白千鹤没有证据,但是他莫名忌惮顾明恪。 他总觉得,这个人不简单。 白千鹤拦住暴走的李朝歌,不知为何,他突然感觉自己手上划过一阵冷意。白千鹤下意识松开手,幸好李朝歌已经冷静下来,不再想着和顾明恪拼命了。白千鹤抬头扫了一眼,见皇帝天后被众人簇拥,侍卫如临大敌,宫女瑟瑟发抖,顾明恪垂袖站于一侧,面容平静,气度雍容,看不出情绪波动。 仿佛白千鹤刚才感受的冷意只是幻觉。白千鹤暗道一声奇怪,拢着手装成一个太监,重新缩回李朝歌身后。 皇帝内心略有些复杂。他怎么会看不出来白千鹤不是内侍,刚才白千鹤动手拉李朝歌,皇帝并不在意,相反,顾明恪敲李朝歌那几下,皇帝才觉得比较严重。 李朝歌不喜欢和别人靠太近,偶尔碰到了她都要躲开。听说顾明恪也是冷淡性子,不喜喧嚣不喜吵闹。但是方才,李朝歌说自己没受伤,顾明恪直接用扇子拆穿李朝歌,李朝歌没有躲。这是本能的反应,做不得假。 白千鹤虽然伸手拉住了李朝歌,但这是队友间的配合,并无男女之别。可是李朝歌和顾明恪的互动,却很有问题。 皇帝同时见顾明恪和李朝歌的次数不多,但每一次见,他们两人的关系都会比上次推进许多。皇帝不由皱眉,莫非,李朝歌是真的动心了? 皇帝都能看出来,天后如何能漏过。天后眉目隐藏在灯火摇曳中,看不出神情,说:“好了,今日折腾了许久,圣人和太子累了,你们也回去吧。朝歌。” 李朝歌立刻抱拳:“儿臣在。” “区区猫妖,竟敢在宴会上作乱。猫妖一事全权交付于你,这几日禁军和十六卫随你调遣,务必早日将猫妖击杀。” 李朝歌二话不说领命:“儿臣遵命,必不叫圣人天后失望。” 天后将宫门守卫和禁军都交到李朝歌手里,好几个臣子当时脸色就变了。自古以来,谁手里握着门禁,谁就是政变赢家。天后竟然将两大军事力量都交到李朝歌手中,退可把控宫廷,进可出城杀敌,这份权力实在太大了。 即便是太子,也从未拿到这么多兵权。天后对于盛元公主的宠信未免太过。 高官勋贵多年来彼此通婚,关系早已根盘错节,你中有我。此刻,臣子们悄悄看向各自瞩意的继承人,寂静中暗流涌动。 皇帝和天后收到了惊吓,被众人护送着回紫微宫休息。李朝歌和其他几个皇子公主送皇帝回文成殿,皇帝倚在塌上,宫女拿着冰块布包,在皇帝额头上缓慢镇痛。天后坐在塌边,看着皇帝的模样,深深拧着眉:“圣人,要不要传御医来?” 皇帝疲惫地闭着眼,有气无力地挥了下手:“不必了,御医来来回回都是那套话,朕已经听腻了。针灸、艾熏、服药都试过,然而没一个有效果,最后还是得强忍过去。朕累了,让朕安生休息一会吧。” 天后应是。太子夫妻、李朝歌、李怀等人站在殿中,面色沉重,李许和李贞兄妹也没走,此刻都担忧地看着皇帝。再外面,还站着几个近臣。 皇帝躺了一会,觉得头中的痛缓和些了,就说:“今日天色已晚,城中还有猫妖作祟,你们几个出宫不安全,今日便都留在宫里吧。” 除了太子和李常乐外,李朝歌、李怀等人在宫外有府邸,平时并不住在皇宫。皇帝发话,他们这些儿女没有反对的份,纷纷应是:“谢圣人。” 李朝歌对此没有意见,反正她今夜要搜查猫妖,多半睡不了觉,无论在哪儿都一样。 宫里有的是地方,住多少人都无妨。只不过骤然安排这么多皇子公主,其中还有好几对夫妻,准备宫殿尚需要一段时间。皇帝身体不适,简直是尽孝的大好时机,李许和李怀都说今夜要为皇帝侍疾,这本该是太子的责任,但是太子才一开口,就忍不住咳嗽。皇帝听着难受,说:“朕这边有天后照应,不需要你们,你们都回去吧。太子体弱,不能操劳,太子妃回去好生照料太子,勿让太子生病。” 太子妃即刻应是。太子妃心里有些可惜,皇帝生病,这本是展示孝名的大好时机,奈何太子身体不争气。不过好在皇帝没让太子侍疾,也没有留其他人,谁都没落到好,也算打了个平手。 或许未必是平手,三个皇子谁都没有得到好处,李朝歌却拿了兵权。要不是李朝歌是女子,太子妃都要怀疑,李朝歌想争皇位了。 皇帝下了逐客令,太子领着其他皇子皇女,小心告退。出门后,李朝歌对其余几个兄弟姐妹拱了拱手,说:“诸位慢走,我还要去搜查猫妖,不和各位同路。我先走一步。” 太子、吴王自然记得天后将禁军和府兵交给李朝歌,皇帝默许了。此刻他们两人看着意气风发的妹妹,心里委实复杂。 太子咳了几声,低声对李朝歌道:“有劳二妹了。我这个兄长不能撑起大局,反要仰仗妹妹保护,实在惭愧。” 李朝歌笑着说:“太子是一国之本,容不得丝毫闪失。这些打打杀杀的粗活交给我来做就可,太子只管专心治国。” 在场三个皇子听到这些话,笑了笑,脸上神色各异。 李朝歌说完后就和其余人分道扬镳,她去宫门口调遣士兵,安排巡逻。莫琳琅和白千鹤等在宫门口,看到李朝歌,莫琳琅连忙走上来,低声道:“公主,顾少卿出宫之前和我说,今夜猫妖不会出现,公主无需熬着,回去疗伤即可。” 李朝歌心想凭什么他说回去就回去。李朝歌面色不变,说:“别管他。先巡逻,检查黑猫。” 莫琳琅还要再劝,白千鹤拉住她,暗暗摇头。 皇帝天后让李朝歌捉拿猫妖,李朝歌总不能什么都不做,直接回去睡大觉。就算今夜猫妖真的不会出现,李朝歌也得做个样子。 果然,李朝歌差不多巡逻了一圈后,就半推半就地回宫休息了。李朝歌的寝宫还是德昌殿,她轻车熟路更衣、沐浴,然后将宫女打发出去后,她自己则坐到塌上,开始疗伤。 她今日回来并不是为了休息,更不是因为顾明恪那句话,而是为了祛毒。 她本以为上次已经将猫妖的毒素处理好了,没想到,这种毒远比她想象的还要顽固。毒看似解了,但是一调动真气,就会复发。 李朝歌心中不由生出疑窦,这到底是什么毒?普通猫妖没个千数百年,真的能修炼出这么厉害的妖毒吗? 李朝歌本以为要耗费不少功夫,但奇怪的是,她运行真气时,发现经脉中畅通无阻,之前残余的妖毒也消融了大半。李朝歌原本预计需要三个时辰,但是现在,她不到一刻钟就放下手,心中殊为意外。 她的毒呢?谁给她解了? 李朝歌百思不得其解。这样一来,解毒的时间大大缩短,李朝歌凭空腾出来许多时间。她看了眼外面的夜色,百无聊赖,只能睡觉。 不知为何,这一觉李朝歌睡得极其踏实。梦中仿佛有仙鹤长鸣,云山雾海,她行走于茫茫白雾中,每一次呼吸都被清净的灵气洗涤。直到醒来,李朝歌身体中都残留着那种清静感。 李朝歌起身,她换好衣服,正打算去上朝,传信的宫女跑过来,蹲身说:“盛元公主,天后传令,说今日圣人身体不适,早朝取消了。” 七月十四,皇帝在上阳宫设宴款待吐蕃使者,不想遭遇猫妖。皇帝受惊,卧床养病,停朝三日。 皇城中,大家对皇帝的病众说纷纭。皇帝的身体垮得越来越明显,去年皇帝还能勉力装一装,如今,连掩饰的力气都没有了。众人心知肚明,皇权变更,就在眼前。 东宫,李善喝完药盏,递给太子妃。候在一边的内侍立刻上前,端水给太子净手。 太子少师问道:“老臣许久未曾拜见太子,这些日子,殿下身体可好?” 李善含了个蜜枣,压下舌尖的苦味,闻言,苦笑道:“还是老样子罢了。劳烦少师为我担心,我承蒙贤相为我启蒙,却无能处理朝政,实在愧对诸位师傅。” 太傅、太师、太保被称为三公,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辅官,称为三少,均负责教导太子。后来三公三少逐渐成为一种荣誉虚衔,不过李善早早就被立为太子,三公就算没有真的教过太子,这些年也总积攒下一些同朝情谊。 太子敦厚纯善,礼贤下士,皇帝不喜欢太子柔懦,几个老臣却很喜欢太子这般性情。其中曹太傅、徐少师和李善关系最近,时常出入东宫。李善问道:“我今年病情反复,很少出宫,不知道太傅身体如何了?腿疾恢复了吗?” 去年闹扶乩鬼的时候,曹家子孙不孝,带了厉鬼回家。曹太傅的旧疾一日间诡异全消,曹太傅高兴,便出门去花园里走动,没曾想摔断了腿。年轻人摔断腿,躺几个月就能好,但是曹太傅年事已高,这个年纪摔断腿,委实不是好消息。 徐少师脸上露出叹息之色,他没有详谈,淡淡一语带过道:“曹太傅在府中安心养伤,我上次去探望曹公,太傅说这一生能教导太子,已是无憾。只是放心不下太子殿下,殿下,你可不能辜负太傅期望,务必要好起来啊。” 李善看到徐少师避而不谈,心中也大概有了数。曹太傅是当真和李善有过教习之义,李善心中大恸,哽咽道:“能师从曹公,亦是孤之幸运。” 李善说完,情绪就陷入低谷中,良久缓不过来。徐少师见太子如此多愁善感,心里也忍不住暗叹。 太子确实心诚仁善,但也太伤春悲秋了。这样的性格,难怪不得皇帝和天后喜欢。 太子少师忽然换了口吻,低声道:“太子,臣有些话想单独对太子说。太子可否屏退左右?” 李善见太子少师正容,猜测他有什么大事要说,便示意伺候的人都出去。太子妃左右看看,欲要离开,被李善拦下:“太子妃不是外人,少师尽可直说。” 到了太子妃这个位置上,和东宫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整个家族都和太子深度捆绑,但凡是个脑子正常的,就绝不会三心二意。太子少师扫了太子妃一眼,没有意见,开口道:“太子,陛下已经罢朝三日了。这三日朝廷事务一律由天后定夺,连玉玺都交由天后保管。而禁军和十六卫兵符握在盛元公主手中,这几日盛元公主频繁调兵,满城捉拿猫妖。太子殿下,此事你如何看?” 李善这几日虽然生病,但并不是不问外事。他当了十年的太子,处事稍嫌优柔,但并非没有政治嗅觉。皇帝重病,天后掌握政权,兵马大元帅换人,一切都透露出一股浓浓的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息。 如果李朝歌是个皇子,现在李善早就没法在东宫里坐着了。但她只是个公主,李善虽然觉得危险,却并没有到昼夜难安的程度。皇帝没有将兵权给其他皇子,而是给了李朝歌,本身就证明支持东宫。若不然,皇帝只需要当众夸赞李怀几句,让李怀暂代宫门巡逻之职,朝中风向马上就变了。 然而皇帝却选择了李朝歌,一方面是为了捉拿猫妖,另一方面,也说明皇帝并不希望其他儿子风头盖过太子。李善和普通皇子不同,他是储君,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只要皇帝不废太子,他根本不需要争什么,就能名正言顺接位。 李善说:“这是圣人的旨意,既然圣人信任盛元,我自然也全力支持。” 太子妃在一旁听到,忍不住皱眉。太子少师长长叹了一声,恨铁不成钢道:“太子殿下,这并非圣人的旨意,而是天后的。圣人如今确实向着东宫,但天后却未必。现在没人知道天后是怎么想的,她将所有权力都揽在自己手里,却没有流露出给殿下登基铺垫的意味。东宫立储已有十年,太子无大错,不可废立。兴许天后将禁军交给盛元公主,却不交给赵王,就是怕扶植赵王太明显,才退而求其次,改为扶植盛元公主。朝中谁不知盛元公主和天后同气连枝,只要天后拥立赵王,盛元公主带着禁军给赵王开道,到时候,兵权还不是在赵王手中。殿下,您不能再退让了。” 李善皱眉,说:“或许不至于此。赵王从小就对政治没兴趣,他搬出宫后日日吟诗作赋,从未插手官场。或许,赵王并不想夺位。” 太子少师被气得梗住,太子妃在旁悠悠接话:“殿下,您怎知赵王是真的没兴趣,而不是做戏骗人?何况,就算赵王真的无意大宝,那他的臣子亲信呢?” “是啊。”太子少师接道,“赵王不喜政务,说不定正和天后心意。赵王一来身体康健,二来根基浅薄,三来对天后言听计从。如果赵王登基,天后可以继续把控朝堂,赵王没多少可用的人,少不得继续倚仗天后和盛元公主。这对赵王、天后和盛元公主来说,都是双赢之局。殿下,你不可不防啊。” 李善的表情严峻起来。东宫是一个小朝廷,一切配置都比照皇帝减幅设立。皇帝有三省六部,李善也有自己的中书省、门下省,只不过换了个名字,规模大大缩小。皇帝出行有禁军,太子同样有自己的亲兵。 太子十年积累下的政治力量不容小觑,何况储君毕竟是民心所向,礼法正统。如果换李善登基,东宫这一套小班子绝不肯将权力让给天后,而李善和天后政治理念不同,国家大事未必能达成共识。到时候太子有礼法和朝臣双重依仗,天后和太子抗衡,未必能赢。 相比之下,李怀就好操纵多了,至少身体健康这一点就是压倒性的优势。反正登上皇位的都是天后的儿子,那天后为什么不选择一个听话的呢? 李善沉默。这些年他待人以善,如果是其他皇子,李善有自信兄弟姐妹会支持他,而不会倒戈旁人。但如果那个人是他的亲弟弟呢? 李常乐,李朝歌,甚至天后,会支持谁? 李善心里已经有了答案。李常乐和李怀从小一起长大,两个人玩的不分你我,如果非要二选一,李常乐一定倾向李怀。天后感情上更疼爱小儿子,政治上更偏向没有根基的李怀,天后会选择谁无需怀疑。这里面唯一的变数是李朝歌。 李善迟疑着说道:“盛元刚刚回朝,和兄弟姐妹都不熟。她素来聪慧,未必会掺和这趟浑水。” 太子妃摇头,了然地看着太子道:“殿下,你此言差矣。如果盛元公主倾向东宫,为何这段时间从未来东宫探望过殿下?就算她是为了避嫌,那三日前上阳宫宴,她大可以找我私下解决三郎的事,为什么非要在众人面前狠狠落卢家的颜面?殿下,人心难测,你切不可心慈手软啊。” 李善很不愿意相信这件事,但是又觉得无从辩驳。是啊,如果李朝歌真的站在他这一边,七月十四那天就不会踹断卢三郎的骨头。这完全不是想要结盟的做法。 长孙家、裴家也没有表态。对于长孙家而言,上位的无论是李怀还是李善,都和长孙家沾亲带故,他们完全没必要淌这滩浑水。而裴家已和李常乐定亲,他们的选择,似乎也很明显。 李善一时陷入低落。他的父亲扶持他只因为他嫡长子,而他的母亲、妹妹、舅公,都更喜欢他的弟弟。其实李善也觉得李怀很好,至少作为儿子,比他合格多了。 太子少师见李善情绪低落,连忙劝道:“殿下,你勿要灰心丧气,你才是礼法正统,朝臣都是站在殿下这边的。只要圣人一日不改变心意,殿下就是一日储君。如今唯一的阻碍,是天后。” 这一系列争端,说白了并非李善、李怀兄弟相争,而是东宫和天后两个利益集团的抗争。 这件事李善如何不知?可是,那是他的母亲,他能怎么办? 李善沉沉叹气,朝后倚靠在塌上,问:“那依少师之见,东宫应该如何应对?” 太子少师刚才一直慷慨陈词,言辞犀利,等听到太子的话,他突然静默了。 现在东宫和天后的战争胶着在太子身上。天后不喜欢太子身体病弱、性情柔和,但臣子却非常喜欢。说句大逆不道的话,臣子为君分忧,但却并不站在君王这一边。 君弱臣强,君强臣庸,莫不如是。一个弱势的君王对臣子来说并不是坏事,如今朝中大部分人依然看好太子登基。天后虽然有理政之才,但是她的权力来源于皇帝,若没有皇帝支持,仅凭天后一人根本无法和整个朝廷抗衡。天后有母亲身份,太子有礼法支持,这一局各有胜负;天后现在握有摄政大权,但许多老臣的能力也不小,东宫有人心加持,未必输给天后。现在东宫真正差的,在于兵权。 太子不可以掌兵,东宫是文官集团,没有任何人在军队中有势力。李朝歌这一年异军突起,在民间和军中都享有巨大声望,现在又掌管着禁军。一粒小小的变数本不会影响大局,但现在东宫和天后打平,李朝歌这个砝码,就成了足以翻转战局的致胜点。 太子少师沉默片刻,缓慢说道:“盛元公主袭击卢三郎,可见心意并不在东宫。筹码不落在我方,就会投入敌方,既如此,只能提前一步将其毁掉。” 李善的表情慢慢收敛起来,肃容问:“少师此言何意?” “吐蕃赞普遣使者入朝求亲,他们一直想娶一位真正的公主。”太子少师拈须看向太子,那双不再年轻的眼睛里透出一股令人心惊的冰凉,“太子何不说服圣人,让盛元公主去吐蕃和亲。这样一来可断天后左膀右臂,二来可拉拢吐蕃,可谓一箭双雕。” 第93章 危机 太子少师说完, 李善愣了许久,反应过来后,猛地沉下脸:“不可。她是孤的亲妹妹, 她早年不慎走丢, 已经在外面吃了许多苦, 如今好容易才找回来, 孤如何能让她去异族和亲?” “殿下!”太子妃出声,颦眉劝道,“你当她是妹妹,她却未必当你是兄长。一个女儿家成日在外面抛头露面、打打杀杀, 像什么样子?盛元公主总是要嫁人的,她留在东都只能招驸马,嫁过去却可以当王后,并不算辱没身份。太子如果真的心疼, 可以在嫁妆上对盛元公主优待些。她有财帛傍身,日后儿子还能当吐蕃国王, 也算她的福气。” 先前太子少师没有和太子妃漏过口风,太子妃并不知道少师竟然抱着让李朝歌去和亲的念头。刚才太子少师说出来后,太子妃怔了一下, 马上觉得这个主意好极了。 自古以来杀皇后的皇帝数不胜数, 却没见谁杀公主、长公主。只要李朝歌不掺和谋逆等大罪, 她这一生荣华富贵不在话下。天后强势,在女儿和儿媳中, 太子妃不觉得天后会偏向儿媳。如果李朝歌留在东都, 太子妃完全可以预见,日后即便她登上后位,也要供着三尊大佛——天后、李朝歌、李常乐。 天后是婆婆, 太子妃忍了,李常乐活泼可爱,不会给嫂嫂生事,太子妃也可以接受,但李朝歌可不是个省油的灯。太子妃从没见过李朝歌这样的公主,打打杀杀,争权夺利,完全没有一个女子的柔顺。 何况,太子妃还在介意李朝歌踹卢三郎那一脚。卢三郎现在还躺在床上无法动弹,郎中说肋骨断了好几条,恐怕需要休养很久。卢三郎服药后,本来状况转好很多,但是昨日卢家传来消息,说卢三郎不知怎么癔症了,在床上胡言乱语,还非说身上痒。 郎中嘱咐了卢三郎不能乱动,但是卢三郎忍不住挠自己,一挠就停不下来,非得把皮肤抓的血淋淋才肯干休。这样一来,卢三郎好不容易接好的骨头又错位了。卢家没办法,只能用绳子将卢三郎捆起来,这样卢三郎就不会抓伤自己。但是他浑身剧痒却不能挠,痛苦的大哭小叫,日夜不能寐。 太子妃听到这些事,别提多么糟心了。而罪魁祸首还风风光光地握着兵符,被各方势力巴结。太子妃和太子抱怨,李善叹息,让她忍。太子妃就不信皇帝天后不知道上阳宫发生了什么,但是这夫妻俩谁都不吭声,李朝歌连像样的惩罚都没有,依然意气风发地行走在东都。 太子妃气得好几天没睡着觉,今日听到太子少师的话,太子妃茅塞顿开,立马觉得这是一条出路。李朝歌和东宫有利益冲突,和太子妃亦有私怨,若是让李朝歌和亲,对东宫而言利远大于弊。 太子妃心里已经同意了,但是李善碍于兄妹情谊,一时还转不过弯来。太子妃循循劝道:“殿下,大义面前,岂容儿女情长?天后不断打压东宫,送走盛元公主,既可以折天后膀臂,又可以提醒天后勿要干政。盛元公主是殿下的妹妹,但是东宫这么多人亦是殿下的属臣。我们全幅身家都系于殿下,若是殿下有丝毫闪失,所有人都得跟着家破人亡。到时候东宫不稳,政局动荡,百姓流离失所,这才是真正的浩劫。为了江山社稷,牺牲一个公主又何妨?何况,我们并不是害她,盛元公主迟早都要嫁人,嫁过去当王后又没什么不好。如果殿下实在过意不去,大可等日后赞普过世,接盛元公主回京荣养。” 太子少师也在旁边劝,把利益分析一条条摆在李善面前。李善就算依然过不了自己这一关,心底里也明白,送李朝歌和亲,已成大势。 东宫臣子都是这样想的。李善不是单打独斗的光杆太子,很多时候,他必须顾忌东宫人心。 李善想起许多年前,母亲还是武昭仪的时候,在一个阳光明媚的秋日生出一个小妹妹。那时候他们的情况并不好,王皇后和萧淑妃步步紧逼,王皇后联合外朝一起给皇帝施压。母亲每日忙着不见人影,李善一个人待在殿里,趴在木床边盯着那个妹妹看。 那时候,他真的很喜欢这个妹妹。后来母亲给她取名“朝歌”,李善问母亲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母亲说,这是殷商的都城,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诸侯朝灵山。以都城为名,愿她以后如不落朝阳,昂步高歌,蒸蒸日上,富贵荣华。 李朝歌走丢后,李善还哭了很久。可是,少年时的兄妹情谊,怎么抵得过岁月侵蚀、权力更替。在实打实的利益面前,那些亲情温情,委实不值一提。 · 仁寿殿,皇帝送走一波探病的臣子,头疼地按住眉心。 吐蕃再一次提出和亲了,而且,他们想求娶李朝歌。 飞天图是李朝歌找回来的,上阳宫猫妖作乱,也是李朝歌一手解决。吐蕃人看到了李朝歌的神通,觉得李朝歌能文能武,将来必能当好一个王后,便动了迎李朝歌回吐蕃的念头。 皇帝对此唯有嗤笑。区区蛮夷之国,至今连政治体系都不齐全,哪里来的脸面挑拣大唐公主?李朝歌确实能当好一个王后,但是,吐蕃赞普配吗? 皇帝心里并不同意和亲,要和亲,也不会是他的女儿。历史上唯有弱国小国才会把帝国千金送到蛮人手中,大唐泱泱大国,封一个宗室女给吐蕃都是抬举,他们哪里配让大唐下嫁真正的公主? 但是吐蕃未曾开化,打仗却十分凶残,东都如今正值要紧之际,没工夫陪吐蕃耗。然而吐蕃口口声声要娶真公主,皇帝的三个女儿中,大公主义安已经成婚,李常乐和裴家定亲,公主中只剩下李朝歌。皇帝想找借口推辞都不行,这件事就这样僵持下来。 皇帝靠在塌上想外面的事,内侍进来,轻声道:“圣人,太子和太子少师来了。” 皇帝听到是太子,并没有多想,说道:“传他们进来吧。” 李善和太子少师进门,给皇帝问好。皇帝在病榻上看着太子,不知为何,皇帝总觉得今日太子行礼的动作压得十分低,仿佛心里有愧一般。 皇帝奇怪,他问道:“前些日子听天后说你身体不适,如今好些了吗?” 李善垂着头,说:“儿臣好多了,谢圣人关心。” 当猜忌的种子一旦种下,每一句话都会助长隔阂疯长,原本细微的裂痕逐步变成鸿沟。这本来是很寻常的一句话,放在往常,李善根本不会注意。但是今天,李善忍不住想,天后在皇帝面前不断重复太子体弱,到底是何用意呢? 皇帝知道李善身体就是这个模样,反反复复,一年到头很少利索的时候。皇帝问:“你今日和少师前来,有什么事吗?” 皇帝问完,堂下陷入微妙的寂静。太子少师看向李善,眼神中无声催促。李善定了定神,开口说:“圣人,儿臣听说,吐蕃又提出和亲了。” “是啊。”皇帝一提起这个就头疼,他和太子抱怨道,“吐蕃咬着这件事不放,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及。而且他们这些年学聪明了,知道宗室女和皇女不同,不像以前那么好糊弄。若不然,朕封一个宗女为公主,嫁往吐蕃亦无不可。但他们却不肯,真是为难。” 李善停顿片刻,说:“大姐前段日子被天后赐婚,阿乐也和裴家定了婚约,公主中只剩盛元未有婚配。吐蕃大贡论这样要求,或许另有其意。” 皇帝到底当了二十多年的天子,听到这话,皇帝觉得不对,慢慢坐起来,看向李善:“太子,你这是何意?” 李善见话已经说开,不再兜圈子,他直起身,双手拜在身前,说:“圣人,吐蕃侵扰我边关久矣,剑南道年年开战,每年不知道有多少无辜的将士百姓丧命。边疆流了太多的血,如果能用和亲换双方四十余年和平,岂不是功德一件?” 皇帝看着太子,良久没说话。用一个女子的终生换两国四十年和平,说得何其大义凛然,因为被牺牲的那个人不是他们自己。 皇帝说:“弱国才靠和亲维稳,汉初为了求存,不断送公主给匈奴折辱,历来为史书不耻。汉武强军富武后,第一件事就是发誓再不送公主和亲。大唐建国至今五十余年,早不再是风雨飘摇的新王朝,这种时候送公主去和亲,岂不是教人耻笑。” 李善梗住,太子少师见状,接话道:“圣人,大国要有大国的气度,我们并非像初汉一样委曲求全,而是为了日后霸业。若是嫁去一个普通宗女,那就只是一个普通王后了,日后扶持儿子上位恐怕都要靠大唐援助。但如果是盛元公主,情况便截然不同。以盛元公主之能,去吐蕃后必然能收服民心,掌握军权,等吐蕃赞普死后,大唐扶持着带有盛元公主血脉的孩子登基,盛元公主便能以辅政之名垂帘听政,吐蕃军政大权将尽归盛元公主之手。到那时,吐蕃名为异邦,实际已为大唐控制,我们两国才能真正亲如一家,再无兵戈。更甚者,让盛元公主握紧吐蕃兵权,大力推行汉家文化,有生之年将吐蕃并入我大唐版图亦非不可能之事。不费一兵一卒便可收服吐蕃,此乃垂名千秋之功绩,望圣人三思啊。” 太子少师从利益出发,一条条给皇帝罗列和亲的好处。如果和亲的是普通公主或宗女,太子少师这些话就是一个美丽的蓝图,根本无法实现。但如果那个人是李朝歌,这一切就并非妄想。 可是,皇帝想起李朝歌六岁走丢,去年才刚刚找回来。她在民间流离失所,好不容易回宫,一转眼却要送她去和亲,未免太过残忍。皇帝不为所动,说:“盛元公主和普通公主不同,她已经在民间吃了许多苦,她回来的时候,朕曾允诺加倍补偿她。这才一年,就让她去和亲,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此事不妥,还是作罢吧。” “圣人。”太子少师拱手,目光恳切地看着皇帝,激昂道,“圣人就算不想要千秋功业,那当下之变,圣人总该考虑一二。臣知道圣人仁善,疼爱女儿,不忍女儿受苦。但大唐基业来之不易,臣不得不做这个恶人,说一些逆耳之言。为人臣者,忠君之事,分君之忧,谏君之错。君

相关推荐: 圈套(Np 强制)   刁风弄月(H)   白莲花gl(纯百)   请不要骚扰向导!(哨向NPH)   总有刁民想睡朕(女尊NPH)   嫁裟(克系修仙,伪NPH)   萌猫正在收取爱慕值中【NPH】   沉沦(nph)   恶白兔与大灰狼们(NPH)   香江:娱乐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