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归属于他们大队的。” 实实在在的东西在那儿,又有从众心理,当大队长的,怎么都会琢磨,他们到时候就会劝社员们,给他们讲清楚好处。 赵成道:“我还是觉得他们假的很,不诚心。” 赵柯对两人道:“有时候不用在乎那些,又不是真的亲兄热弟,表面上过得去就行,利益会动人心。” 李村儿村口—— 李大队长看牛车远了,才放下手。 丁主任不放心:“她一个小姑娘,你还真信啊。” “为啥不信?你看赵村儿大队现在的发展,就光那几十头猪,你不眼红?” 丁主任不吭声儿,不眼红她能说那话? 李大队长此时完全没有面对赵柯时掏心掏肺的憨厚劲儿,分析道:“甭管是啥规划,段书记和吴主任当领导的,要为公社考虑,哪可能凭白让她一个小姑娘胡闹,肯定是确定有好处才会下指示,到时候咱们就按照赵柯说的,第一个响应、配合,给公社留个好印象,对咱们有好处。” 丁主任赞同,“没准儿也扶持咱们。” “咱们没赵村儿大队那个本事,也没啥好扶持的,好歹人家吃肉,咱们也能沾点儿荤腥……” · 赵柯调研的计划,是先从近的大队开始:李村儿、潘村儿、周家屯子、六河子、高家村儿; 接着是跟赵村儿大队“联姻”的:靠山屯儿,平坝子…… 最后是一些比较远的大队。 基本都是相同的一套磕,只是细节上变化一点儿,打着帮忙看看排水渠和水车的旗号,一通侃大山,然后透一点儿底,暗示几句。 熟能生巧,交流的过程不难,赵成和曲茜茜也都“学有所得”。 比较难得是,奔波。 赵柯他们仨整日的不着家不着村儿,有时候走得远,他们就直接在公社住下。 赵村儿大队留守的一些人,对此怨念颇深。 赵芸芸值守在办公室,抱怨:“还说每天相处感情深呢,根本见不着人。” 潘翠莲噼里啪啦地打算盘,没听见。 赵芸芸提高音量,“三嫂,你天天算,不烦啊?” 潘翠莲停下,先看了一眼躺在睡篮里安睡的闺女,才道:“赵主任说得预算出公社组建合作社的资金,等她回来要做写规划,我笨,当然得仔细算。” 家里干活儿不方便,也没人沟通,所以她每天抱着闺女上下班。 赵芸芸幽幽地叹气,整个大队都是被赵柯灌迷|魂汤的人,闲一点儿不好吗? “我帮你吧。” 赵柯家—— 余秀兰放学回家,拎着农具到自留地里干活儿,刚一走进,就看到傅杭已经在她家地里。 “余老师,我劳逸结合,顺便干了,您回去休息吧。” 又不是真女婿,真女婿也不能心安理得地回去休息。 余秀兰走进地里,怜爱道:“小傅,你说你老来我这儿勤快有啥用?你倒是往赵柯跟前凑啊,你左右不用上工,你跟她一起去各个大队调研呗。” “我也有自己的事儿要做,有自己的路要走。” 傅杭丝毫没有被甩下的落寞和无措,神情中满是云淡风轻地清旷,“我和赵主任,应该是……同道相益。” 他很享受这段彼此助益的关系,无论结果是什么。 余秀兰拄着农具,看了他半晌,摇头,“我是不懂你们这些年轻人到底在想什么。” 很多人说,不懂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在想什么。 每一代有每一代的困惑,每一代有每一代撕裂一般的成长。 赵柯不能代表所有年轻人,赵柯只是给出了她的答案。 就在赵柯为了公社合作社奔走调研的时候,她投稿到《群众日报》的一篇文章,刊登在报纸上,全国发行——题目是《敬热烈的青春》。 她说—— 青春的车票带着我们走过西疆和北大荒,走过山野和海峡,走过无人走过的路,踏出未曾踏出过的足迹。 她说—— 春风不解少年志,白雪不凉少年血。 她说—— 风吹残烛,看尽世故,一腔热血不辜负。 她说—— 热烈的不是青春,是青春里的你我,是初心不改,一路坎坷仍有梦。 她说-- 我们开垦荒芜,见证历史,重建荣光。 …… 赵柯收到了来自于全国各地的信,也通过一张报纸,进行回信。 没有人能永远澎湃,永远朝气蓬勃,可总有一些人,向光而行,也在成为光。 第141章 伟大的民族历久弥新, 每一场阵痛,都是一次磨炼,终将迎来新生。 一个普通人的一生,对于一个宏大的民族来说, 只是浩瀚中散发着微弱光亮的一颗星, 单个找寻, 平平无奇, 可聚在一起,便是满天星辰, 如梦似幻。 别人笔下描述出的赵柯, 是一个上进的好知青好同志, 但主流报纸树立起的每一个先进典型似乎都有类似的影子, 很多很多已经被苦痛的下乡生活熬干激情的知识青年们或许佩服这些先进典型,但对自身漫无前路的的生活,没有多大助益。 有的人试探性地寄出一封信,其实根本不知道期盼什么。 因为苦闷不会有丝毫减少。 但赵柯“回信”了。 它以报纸为载体, 飞向了四面八方, 飞向了城市和乡村,飞到无数迷茫自失的人们手中。 文字创造出来,便具有灵魂。 而赵柯的文字,使得人们对她的想象,更加具现化。 不是树典型,她比典型更鲜活, 更有鼓动人心的力量。 许许多多个乡村、农场里, 青年们读着她的文章, 内心激荡, 他们将它改编成歌, 谱上曲,围着篝火,在夜晚的星空下,互相传唱。 更多人以她为榜样,想要了解她饱满的精神世界,读到她更多的文字,想要与她交流,数不清的信件飞往《群众日报》,也飞往双山公社。 与此同时,与赵柯有联系的人,也都关注记挂着赵柯。 赵柯寄出稿件,一直没有收到退稿,几乎要忘记稿子的事儿,报纸突然就发了。 这些天,赵柯为促进公社集体农业合作社的建立,一直都在公社,现在因为报纸,一下子梦回初次出名,周围人见到她,全都三句不离报纸。 而且找她的人很多,一般都是打到轴承厂传达室,赵棉几乎每天下班都要去通知赵柯回电话。 报纸发行的第二天扎堆,省城的苏教授,省城拖拉机厂的孙副厂长,省城的于师傅,市玻璃厂的杜副厂长,县养猪场的张场长先后打来,赵柯还特地赶在轴承厂上班的时间过来,特地先为占用轴承厂集体资源跟厂里领导道了个歉。 平时她电话就不少,但还说得过去,一连好几个,有可能会堵住别人的电话。 轴承厂领导很大方,“有正事儿都直接打到办公室来了,传达室的电话本来就是为方便工人们而设,你以前是咱们轴承厂的一员,现在是轴承厂家属,也给了钱,尽管用。” 轴承厂没少给方便,投桃报李,赵柯自然也应承:“要是厂里有什么事儿需要我出力,我能办到,肯定不推辞。” 领导笑道:“上次厂长还说,什么时候,一起在咱厂大门拍照留影儿,也好让人都知道知道,你是咱们厂出去的同志。” “行,厂里什么时候招呼一声,我就过来。” 随后,赵柯才去传达室打电话。 从亲疏,肯定先打给于师傅,不过她这个时间应该在上班,赵柯就按照打过来电话的先后顺序,先给苏教授打过去。 苏教授恭喜了她,简单跟她聊了聊她那篇文章,约定常通信,就挂了。 紧接着,赵柯又打给拖拉机厂的孙副厂长。 “赵同志,报纸我和厂长看了,都特别受触动,尤其我儿子女儿,知道我认识你,昨晚上一直缠着我打听。” 孙副厂长语气很熟稔。 赵柯笑声很阳光,“那我太荣幸了。” 公社集体合作社的推进很顺利,要提高双山公社的机械化,购买农机肯定免不了麻烦拖拉机厂。 两个人寒暄了几句,赵柯便提起全公社集体买农机的事儿,“如果能促成,这次我们肯定正常购买,不过还有个事儿要麻烦厂里。” 孙副厂长道:“你说来听听。” “一个大队一个农机,都是大队的贵重财产,而且数量不低,有维修需求,所以我们想有个人,去咱们厂里学习一段儿时间,主要是精进维修农机的技术。” “这倒是没什么问题。” 十几辆农机卖出去,培训个维修工,不是什么为难事儿。 不过孙副厂长还惦记着傅杭,电话里问赵柯:“谁来学,是你们大队那位傅知青吗?” 赵柯回答:“是傅知青,他聪明,先去学会了,回来再教给公社的社员。” 孙副厂长哈哈一笑,“赵主任,你就不怕我们厂惜才,挖走傅知青?” “想走的人留不住,但傅知青的人品,就算要走,也会把答应的事儿做好。”赵柯丝毫不紧张,声音里的笑意透过电话传过去,“贵厂要是真惜才,不用顾忌,随便挖。” 孙副厂长又是一阵笑,“赵同志你这性格可真爽快,以后到省城,记得来厂里串门儿。” “一定。” 赵柯挂
相关推荐:
穿越时空的爱恋
小小夜曲
穿越女遭遇重生女
辟寒金
征服原始人
大唐里正
深境之上
影视梦魇系统
反派三观特别正
青雁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