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睡。 谢润皱眉:“陶陶向来乖巧,晚上喝了奶就一觉到天亮,更不爱哭……今晚这是怎么了?” 她还时常和几个丫鬟调侃,说这孩子是来报恩来的。 从怀孕开始就不折腾人。 简直是天选宝宝。 淡桃也道:“是呢。这可是头一回,奴婢听到哭声时也十分惊讶。” 谢润望着窗外冷淡的星光,心里总是不安稳。 却不知此时青松院的房门被人仓促叩响。 王妃被连夜叫醒,听到消息,整个人都惊呆了。 “肃王逼宫?!” “他是疯了吗?!” 且不说皇帝还没老,便是皇帝老了,朝廷的大臣们也不是傻子。 再有底下其他几个王爷虎视眈眈,怎么会容许肃王轻易登上那个位置? 要知道,手下有兵权的,可不止肃王一家! 肃王要死没关系,可他是景王一母同胞的亲兄弟。 他若犯了谋逆大罪,景王能得个好?! 偏景王这会离京在外,王妃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 王妃叹了口气,缓缓阖上眼眸:“若要逼宫,只怕消息会捂得严严实实。” “这会连我也知道了,怕是肃王失败了吧?” 来递消息的,是景王留给王妃的人。 荆四点头:“王妃莫要担忧,王爷对此早有预料,只叮嘱您守好大门,莫让有心之人钻了空子。” 王妃眸光微亮,“王爷早有预料?” 荆四没出声,是默认的意思。 王妃提着的心稍稍放下。 景王有心有成算,王妃也少了许多担忧忐忑。 荆四又道:“此次宫变,肃王被擒,安王带人及时援助,得了清君侧的功劳。” “宫里贵妃娘娘和王妃怕都会被牵累,只稍暂做隐忍,等王爷回京。” 王妃听了这话,一颗心跳的飞快。 景王一个被边缘化的王爷,却能在第一时间知晓宫变的情况。 这肯定不是肃王或者安王递给他的。 那就只是是景王自己的手段得知。 她的丈夫,似乎也有着可怕的野心。 王妃得知这事,不知是该喜还是该忧。 她又问道:“肃王被擒,肃王府上下必得遭殃。王爷可有留话,若肃王府的人上门,该如何应对?” 荆四淡声道:“王爷说,肃王可以无情,但他不能无义。” “王妃只需见机行事,莫要牵扯入逼宫一事,也不必惧怕太多。” 听了这话,王妃一颗心是彻底放了下来。 事实证明,王妃的政治敏感度不低。 荆四刚走,她还没躺到床上,就听到门房递来的消息。 “王妃,肃王妃亲自叩门,说有要事求见!” 王妃揉了揉太阳穴,重重的叹了一口气。 李妈妈却双眼发亮,冷哼道:“求见?” “可算她有今日!” “以前总是鼻孔朝天,抬着下巴看人,从没把主子您放在眼里,前个还把手伸进咱们府里害人!” “如今终于有她求咱们的日子了!” 肃王逼宫谋反失败,肃王妃的下场已然可以预料。 李妈妈可巴不得痛打落水狗。 王妃睨了她一眼,“妈妈,这种时候,已然不是计较这些微末小事的时候。” “肃王和咱们王爷一母同胞,肃王府遭了殃,咱们难道就能得了好?” “远的不说,此事必然会牵累柔贵妃娘娘,若她被废,王爷可就从贵妃之子成了庶人之子。” 自来有母凭子贵,可也少不了子凭母贵的。 安王不就是因为生母身份低微,才被皇帝忽视? 李妈妈轻声嘀咕,“主子您顾全大局,可肃王妃从没这么想过。” “不然当初怎么敢伸手害谢庶妃?” 第143章夷三族 王妃对李妈妈道:“此一时,彼一时。” 王妃心想她也不想当个贤良人。 可谁叫景王想兄友弟恭? 她也只能跟着演戏了。 景王都不怕被牵累,她怕什么? 肃王妃被人请了进来,身边还带着三个孩子,最大的那个已经十三岁了。 一见到景王妃,肃王妃就拉着三个孩子跪了下来,面上再无往日的矜傲。 “还请阿锦念在往日的情面上,救这三个孩子一命!” 景王妃原名锦瑟,只是向来少有人唤她的名字。 肃王妃一声阿锦,就是在刻意拉近关系。 王妃立马上前搀扶人,“皇嫂怎么行如此重的礼,有什么事慢慢说!” “好好的,怎么就喊上救命了?” “如今王爷不在府里,我一个妇道人家,实在是撑不起事情。” 虽然景王说了要帮肃王府,但怎么帮、什么时候帮,还是靠王妃自己权衡度量。 肃王妃咬牙,不肯起来:“我也不好瞒着你,肃王府如今遭了大事,我不怕死,只舍不得几个孩子。” “我家王爷和景王好歹是亲兄弟,打断骨头连着筋,只求他庇佑几个侄子一番,来日……我就算是在九泉之下,也能瞑目了。” 王妃自从嫁入景王府,就没见过肃王妃这般低声下气说话过。 可她半点不怜悯。 此刻提起和景王是兄弟了? 当初朝景王府后院伸手,想要王爷绝后的时候,怎么不说这话了? 王妃面露疑惑和惊惧,“何事如此严重?” 肃王妃缓缓阖上眼眸,叹气道:“王爷举兵入宫,只怕已然败落……” 王妃霎时被惊吓到了,起身喊道:“举兵造反?!” “肃王怎么敢?” 说着,她后退了几步,明显害怕和肃王妃沾上关系的模样。 肃王妃心中一痛。 “阿锦,此番景王提前离京,京中事情他一概不知,必不会被牵累!” “我不敢奢求太多,只求让他照看几个嫡亲侄子,保他们一命……好歹也让王爷这一脉留下几滴骨血!” 肃王妃哭的凄惨,又道:“他们身上也流着景王一样的血呀!” “今上自己心狠,却也最怕心狠之人。” “若景王今日置亲兄血脉于不顾,传出去,今上又如何看?满朝大臣和万民又怎么看?!” 肃王妃不相信景王没有野心! 只要景王有野心,他就不能放弃亲侄子不管不顾! 王妃心中冷笑,肃王妃果然还是她认识的那个肃王妃。 即便是到了生死关头,求人之际,也还要口出威胁之言。 王妃这会倒是沉静下来,“皇嫂说的也没错。” “肃王与景王乃是嫡亲兄弟,做兄长的可以不慈,但做弟弟的却不能不恭。” 听到不慈两个字,肃王妃面色显然十分难看。 她这会心中也万分懊恼。 当初怎么就这么急不可耐,朝着景王府下手了?! 王妃道:“只肃王所做的乃是大逆不道之事,我若贸然收留几个侄子,来日牵累王爷,景王府也得不了好。” 肃王妃眼眶一红,“阿锦,我往日自视甚高,对你颇有得罪,此等恩怨,我愿向你磕头认错!” “只求阿锦你不要迁怒几个孩子……” 王妃一副为难模样,“孩子是必然不能留在景王府的。 若父皇得知,只怕还以为景王早和肃王府有勾结。” 肃王妃听了这话,目眦欲裂,连忙扯着三个孩子一起给景王妃磕头:“阿锦……这三个孩子的性命,就捏在你手上了!” 王妃想,她果然是不喜欢肃王妃的。 即便是这种时候,肃王妃说出来的话还是如此令人不爽快。 把三个孩子的性命绑在她身上,想逼得她不得不救人? 王妃话音一转:“王府不能留人,但王爷在京郊有处庄子,倒能暂时收留几位小公子。” 肃王妃眼眸一亮,“多谢阿锦了!” 说着,她把三个孩子一推,头也不回的转身离开。 大的孩子十三岁了,但最小的也才五岁,这会就哭喊起来。 王妃没让人拦,就看着肃王妃的背影消失在视野里。 过了片刻,她才看向李妈妈:“让门房套了马车,即刻送三位公子去庄子里住一段时间。” 十三岁的肃王世子恭恭敬敬的朝着王妃行了一礼。 “皇婶救命之恩,小子不敢忘记,日后肝脑涂地,也当报答。” 王妃淡笑道:“一家人就不要说两家话。好好护着你两个弟弟。” “只盼着这场风波快点过去,莫要牵累了你们。” 话是这样说,可王妃知道,肃王下场必然凄惨。 其他两个还好说。 肃王世子的未来……堪忧。 折腾了一番,王妃也不太睡得着,就睁眼躺在床上,看着天光一点点的亮了起来。 寅时末,有人来报。 “肃王谋逆,意图逼宫造反,幸而安王及时带兵赶到,成功救驾。” “皇上已经下令,废肃王为庶人,此次参与谋反的,全都夷三族!” 又有人递来消息。 “回王妃,蒋家、陆家被抄,肃王妃上吊自尽!” 夷三族,是指父族、母族、妻族。 肃王的父族是皇帝宗亲,自然牵累不到。 但母族陆家,妻族蒋家,全都惨遭灭族之祸。 还没过片刻,又有人道:“宫里递来消息,皇上震怒,降柔贵妃为美人,即刻迁出柔仪宫。” 一连串的消息递来,王妃可终于听到个还行的消息。 “母妃竟只是被降为美人,倒是出乎意料。” 无论是皇帝对柔贵妃还有几分情意,还是皇帝顾怜景王的面子,这都是件好事。 若柔贵妃被贬为庶人,景王生母从贵妃成了庶人,王妃才该哭了。 天子一怒,浮尸百里。 肃王谋逆一事,使得朝野动荡。 皇帝还趁机清洗了不少朝臣势力,想把所有权利总揽到自己手上。 然景王府却一派平和气象。 皇帝迁怒了不少大臣勋贵,可硬是没提起景王半句。 这会众人也拿不准皇帝的心思。 紧接着又查出八皇子之死和肃王、皇后有关。 肃王谋逆一事还没审完,帝后又开始闹不和。 皇帝从年轻到现在,宠过无数女人,唯独没宠爱过皇后。 这对感情本就不深的夫妻,此刻简直要反目成仇。 宫内朝堂上天天在吵架,听说皇帝还动了废后的心思。 第144章莲侍妾有孕 朝野动荡,谢润却窝在春山院安心养孩子。 因肃王谋逆一事,景王府后院也人人自危。 大家都担心皇帝迁怒景王,连带着景王府也遭殃。 景王府的人也都盼着景王早日归来。 谢润知道剧情,更知道景王是有气运光环加身的男主,半点不担心。 不过她还是照例写了几封信去问候。 好歹让景王知道她也是惦记着他的。 谢润还以为自己能忙里偷闲,半点事不沾身。 不料陆侍妾上门拜访,给她带来了个不大不小的消息。 “莲侍妾似乎有孕了。” 谢润刚收到陆侍妾给陶陶绣的虎头帽,只觉十分精致可爱,正欣赏着,猝不及防就听到这句话。 她一顿,“这是好事,怎么不见她提及?” 说着又看向陆侍妾:“府里还没消息传出来,你是怎么知道的?” 这段日子陆侍妾偶尔登门,两人也熟稔了许多。 说话也没那么多弯弯绕绕。 陆侍妾笑道:“府里的丫头侍妾们,都有自己消息的渠道。” “奴婢这是从芳侍妾身边听到的。” “这事说起来还有些复杂。” 谢润一听,就知道有瓜吃了。 王府养孩子日常虽然安然,但也太平淡了。 她骤然听到了个不一样的消息,只觉得新鲜好奇。 “那你慢慢说,反正咱们有的是时间,中午你就在春山院用了午膳再走。” 陆侍妾笑道:“一个消息换谢姐姐一顿午膳,那奴婢可赚了。” 调侃了下,她才道:“姐姐可知方庶妃近来做的事?” 谢润点头:“怎么不知?” “她……”谢润一时也有点一言难尽。 方媛儿近来时常在万琳琅的
相关推荐:
Dio不懒惰的奇妙冒险
第二次分手
踏天龙皇
仙尊养崽手册2[快穿]
我在农村开个饭店怎么成大明星了
夏秦帝国风云录
小小夜曲
反派三观特别正
我将在诸天世界高举龙旗
大唐里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