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我凭画符征服帝国[直播] > 第111章

第111章

名义阴阳怪气几句怎么了? 有本事活过来找他麻烦,不会死而复生就别耽误他奔向自由。 熬了那么多年终于熬到解脱,谁挡他的路他跟谁急,兔子急了还咬人,别以为他真的好欺负,真惹急了他立刻找袁卿家告状,他自己没本事还不能找个有本事的人当大腿吗? 小皇帝接连两份诏书,两份诏书除了措辞不同,内容大差不差全是在强调天命已经不在汉,他崇拜上古尧舜禅让的美名,主动且迫切的将帝位让给他的袁卿家。 他这是顺应天命,是迎合天下人心的明智之举,除非老祖宗从皇陵里跑出来反对,不然谁都别想让他改变主意。 刘协的反应一出来,原本有意见的也不好再说什么,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小皇帝能把亡国之君当的那么欢乐,整个禅位流程走下来,就看到他在那儿兴奋的上蹿下跳,全无身为亡国之君的悲哀愤懑,这合理吗? 怎么着也是个即将禅位的皇帝,稍微表现出来点伤心很难吗? 对小皇帝来说,的确很难。 他终于摆脱讨厌的天子身份,高兴还来不及,又怎么会伤心难过,谁爱难过谁难过,反正他不难过。 天子禅位本该有些沉重,但是刘协这个天子看上去比所有人都激动,朝中大臣为了不被小皇帝比下去,一个二个也都积极上进的很,那边原焕还没有同意,这边“陛下”已经喊上了。 虽然他们都没亲眼见过三推三让的禅位场面,但是他们都读过《论语》学过《尚书》,该怎么做不用上头催他们自个儿明白,刚过完年没多久,原本只要三四次的大臣劝进就足足进行了七八轮。 汉天子主动禅位,天命不可违,百姓的愿望更不能违背,陛下您不要谦虚,赶紧召见文武百官准备受禅仪式吧。 禅让是从尧舜那个时候流传到现在的好制度,天意如此,陛下赶紧召集百官安排建造受禅台,他们好观天象选定良辰吉日,事情很多不能拖啊。 天儿已经暖和了,修建受禅台不算强逼百姓做苦力,他们刚刚放出要修建受禅台的消息,主动前来想要出一份力的百姓就能绕邺城一圈,陛下乃是天命所归,您的谦逊放在平时是美好的品德,放到现在就是逆天而为,万万要不得啊。 根据天象显示,本月的二十四日正适合受禅,臣等已经建好受禅台,众心不可违背,我们冒死劝谏让您接受禅让,陛下您准备好了吗? 大臣们轮番轰炸,每次劝进都宣扬的天下皆知,偏偏百姓也跟着起哄,弄得原焕哭笑不得,本来只是走程序的三推三让,愣是让出了他要是不答应就是违抗天命犯了众怒的架势。 好在局势尚在掌控之内,百姓跟着起哄却也没有添乱,荀彧郭嘉等人亲自操刀,禅位大典终于在暮春时节顺利召开。 根据五德终始之说,夫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 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所以皇帝说土气胜,其色尚黄;大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所以大禹说木气胜,其色尚青;商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所以商汤说金气胜,其色尚白;周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说火气胜,故其色尚赤。 五行相克,天运转移,每一个朝代兴起时上天都会发出预告,五德循环,周而复始,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便将秦朝的德运定为水德。 汉初民生凋敝,无暇顾及德运问题,德运一直采用丞相张苍的说法,以汉为水德,不承认秦朝的正统,后来又有贾谊等人认为汉代秦起,土克水,当为土德,两派争执不休,知道汉武帝在太初元年改历法,以正月为岁首,崇尚黄色,这才将国运定为土德。 几百年来,五德相生的理论渐渐取代了五德相胜,尤其刘向之子刘歆为了帮助王莽篡夺汉室政权,把邹衍那套以黄帝为开端的五德终始说改成了以伏羲氏为开端的演变历程,往新的五德终始说中加了共工和帝挚两位上古君王,还添了个闰余的位子来安置短命的秦朝。 于是五行就变成了这样:伏羲氏,木德;共工氏,闰余;炎帝神农氏,火德;黄帝轩辕氏,土德;少昊帝金天氏,金德;颛顼帝高阳氏,水德;帝喾高辛氏,木德;帝挚,闰余;帝尧陶唐氏,火德;帝舜有虞氏,土德;伯禹夏后氏,金德;商汤,水德;周武,木德;秦,闰余。 也不知道他为什么选出这些君主,总之这么一轮轮排下来,汉朝的德运又变了。 按照刘歆排的这套五德终始说,上古的德运已经经过了两个循环,到他们那个时候已经是第三个循环过程,根据五行相生的规律推演,汉室继周将而起,应当属于火德而不是土德。 汤武革命能不能排进五德之中汉初已经吵过好几轮,秦朝能不能排进去当时也超过好几轮,不过解释权只掌握在掌权者手中,他们想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别人也说不得什么。 刘歆为了帮王莽合理篡位,用他的五行相生规律来推演,表示取代汉室火德的朝代应当是土德,王莽认为王氏出自大舜,“予之皇始祖考虞帝,受嬗于唐,汉氏初祖唐帝,世有传国之象,予复亲受金策于汉高皇帝之灵”,正好大舜是土德,逻辑通。 巧了,王莽为了名正言顺登基篡位搞出了这么一套新的理论,他们这会儿也能用上。 ——惟王氏,虞帝之后也,出自帝喾。 虞帝,便是大舜。 汝南袁氏乃是春秋时陈国大夫辕涛涂的后代,同样是大舜的后裔,舜是土德,袁氏沿用大舜的土德,刚刚好取代汉的火德。 袁绍回到邺城之后就没有真正冷静下来过,他当年以为他和他们家大哥差的只是身份,如果他是嫡长子,他一定比大哥做的更好,后来逐渐认清了自己的位置,慢慢也就想来了,可是他再怎么清醒,忽然间听到小皇帝要禅位的消息也是呆若木鸡。 天子禅位,也就是说,他们家大哥即将成为下一个天子? 他们袁家,成了皇族? 袁本初心跳加快,不知道是激动的还是吓的,如果汝南袁氏真的成为下一个皇族,他还争什么争,只要他办事足够妥帖,身为天子的兄长怎么也不会亏待兄弟,即便他只是个庶弟。 长兄如父,有个当天子的大哥,袁术算个屁! 禅位大典已经准备就绪,原本被派到各地担任太守的亲信们全部安排好手边的事情回到邺城,有个词叫“遥领”,意思就是即便他们不在治地,只要官职没有变动,不管人跑去哪儿,那片地方依旧归他们管。 主公受禅登基那么大的事情说什么都不能错过,他们可是一路跟着主公打天下打过来的亲信,亲信中的亲信,主公受禅登基他们必须在场。 嘿嘿嘿,主公都升官儿了,他们这些亲信的官不也得升升? 就算不能升官加爵,总得赏赐点金银财帛吧,他们也不是往自己家里扒拉钱,实在是各地书院太吃钱,不多扒拉点银子屯着不放心。 中原这边暂时只有普及教育花钱多,四周其他地方还得保证兵马的粮草。 荆州、益州欣欣向荣,扬州、交州山民多,他们暂时没想开战,但也不会在那些家伙出来挑衅的时候无动于衷,也就是这几年没工夫搭理他们,等过几年情况稳定下来,找准机会就得把藏在山里的家伙们全赶出来。 只要人在这边,就全得登记造册,朝廷严厉打击黑户,一个个的躲躲藏藏简直反了他们了。 江东的氏族和其他地方的氏族一样需要打一棒子给个枣,这些都不是一两年能完成的事情,慢慢来,形势总会往好的方向发展。 凉州马腾韩遂留下一个防止胡人作乱,俩人为了争夺前往邺城的名额打的不可开交,最后还是马腾凭借儿子的数量够多在群架中略胜一筹,美滋滋的带着一家人去邺城长见识去了。 凉州比不过其他地方,公孙瓒在幽州积威甚重,吕布刚刚把并州境内不老实的部族揍了个遍儿,那两州一时半会儿没有主将不会生乱,凉州旁边太容易生乱,不留下一个人镇守,他们参加完禅位大典回来,凉州十有八九就会变成别人的。 可别,他们还指望新帝登基之后可以让凉州百姓的日子好过点,百姓过的好,他们这些当兵的才能有更多粮草军饷,都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百姓好不了他们也别想好过。 马腾在结义兄弟面前拍胸脯保证,回来后肯定给他带邺城土特产,肯定不会让他失望就是了。 邺城的土特产是什么?除了美酒就是金银啊! 公孙瓒在西凉而来的马腾一家身上找到了自信,他本来觉得自己的身份有点尴尬,前些年占据幽州就差自立为王,他们公孙家在辽东势力庞大,真要割地自立,中原一时半会儿也奈何他们不得。 袁家的实力很大,他们公孙家也没差多少,一起合作共同抵御外敌多好,他在辽东一门心思的打胡人,怎么那边一声不吭忽然搞出那么大的动静? 他就一会儿没注意,怎么对方就变成他拼尽全力也打不过的样子了? 公孙瓒在他的将军府想了一夜,最终决定打不过就加入,左右他幽州老早就有那边派来的人,加不加入都一样,他只是个抵御胡人的将领,能给他升官加爵那是再好不过,反正不能太亏待他。 连吕布那二傻子待遇都那么好,他公孙伯圭要实力有实力要谋略有谋略,凭啥不能要求好待遇? 一群人自各州各郡来到邺城,气氛比过年那几天还要热闹。 袁术监督匠人干活监督出了经验,主动扛起修建受禅台的重担,可惜洛阳那边还没重建妥当,不然去洛阳受禅才最威风,邺城再怎么繁华,谈起底蕴也不如洛阳城。 天清气爽,惠风和畅,明媚的日光自廊外透进房间,窗台下的香炉青烟袅袅。 府邸一大早就忙碌了起来,或者说,自从受禅的日子定下来,府里就没有消停过,反而原焕这个当事人最为淡定,这年头没有摄像头也没有全国直播,受禅台周围就那么大的地方,就算人挤人站满也装不下多少人,没什么好怕的。 红日刚刚跃出地平线,郭嘉就急吼吼赶了过来,生怕他们家主公关键时刻掉链子,亲自盯着他用饭喝药,直到那身厚重华贵的冕服被穿到他们家主公身上,这才有心情调笑,“主公穿上这身出去,百姓怕是真的要以为这是哪家仙君下凡。” “奉孝。”原焕无奈看了他一眼,整理好冕旒后问道,“璟儿那边怎么样,不紧张吧?” “主公放心,小公子沉稳的很,今儿那么大的日子,也就你们父子俩一个赛一个的淡定。”郭嘉感慨的说着,心道不愧是亲父子,都那么不同寻常。 天子冠冕十二旒,冕板代表着天圆地方,十二串玉旒,代表天子的最高地位,专属于帝王的冠冕衮衣给仙气飘飘的青年添了几分天子威仪,俊颜朗目修竹如玉,举手投足间却带着刀锋般的锐利,让人再升不起一点旖旎心思。 郭奉孝胆大包天的欣赏着他们家主公的风采,在过火之前赶紧扭头跑出去,今天不兴吵架,主公的衣冠冕服已经换好,他还没换衣服呢。 袁璟小公子难得穿的郑重,这会儿正一本正经的叮嘱几个堂兄弟待会儿的注意事项,今天是他爹受禅的大日子,平时捣乱他可以既往不咎,今天敢捣乱以后别怪他不讲兄弟情。 袁耀小鸡啄米般点头,握紧拳头表示他肯定听话。 他和堂兄关系那么好,听不听话堂兄还不了解吗,如果有意外发生,肯定是其他几个人的错,和他袁小耀没有关系。 晨光熹微,受禅台上的瓦片闪烁着柔和的光芒,缁缁鸣雁,旭日始旦,良辰吉日老天如此给面子,着实是个好兆头。 整座邺城人山人海,百姓穿上最有牌面的衣服,兴奋不已的往城里挤,都想亲眼看到新帝的銮驾从身边经过。 城池内外遍布盔甲严整的士兵,道路两旁的金甲兵执戟而立,将人群挡在道路两侧,从内城大街到城外祭台,道路两旁已经站满了神情激动的百姓。 天空湛蓝,万里无云,在一众文武及军士的簇拥保护下,御撵自内城而出,晨光给即将受禅的新帝镀了层金光,所到之处百姓跪俯士兵跪立,高呼万岁声彻九霄。 吕大将军骑着高头大马走在最前面开路,颜色鲜艳的雉鸡翎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崭新的盔甲衬的整个人更加英武不凡,在他后面,孙策和曹昂眼馋的看着他的位置,拉着还不太熟的马超一起捶胸顿足,只恨自己为什么不能早生二十年。 他们盔甲雉鸡翎全都准备妥当,宝马也没比赤兔差多少,就差打败吕布走上人生巅峰,主公为什么不等等他们,早知道这样,他们私底下就不打架了,先齐心协力把吕大将军打趴下,然后三个人一起在前面开路也不是不可以。 早知今日,悔不当初呜呜呜呜~ 白瞎了他们特意准备的那么漂亮的翎羽! 荀彧沮授等人走在一起,瞥见几个头顶雉鸡翎的年轻人凑在一起嘀嘀咕咕,转身看看他们的爹,发现几个当爹的都神色肃穆站在队伍里面,丝毫没有注意到儿子们在干什么,无奈只好叮嘱他们身边的赵云多盯着点儿。 其他人离得远,只有赵子龙一身银甲年轻俊俏,和那几个小子站在一起毫不违和,只能辛苦子龙多操点心。 礼乐声中,低沉的祝词透着神秘缥缈,文武百官依次走到自己的位置,军旗猎猎围绕在祭坛周围,枪戟在日头下闪着寒光,庄严肃穆弥漫开来,所有人都下意识屏住呼吸。 万众瞩目之下,身着帝王冠冕的新帝缓步登上台阶,几万百姓倾注了无数热情赶工出来的祭台气势恢宏,其上列奉日月星辰各路主神,还有汉室历代帝王的牌位。 这一环节本来应该在老刘家祖庙进行,小皇帝在自家祖庙召集群臣正是颁布退位诏书让出玉玺,然后才是继位者登基宣布改元,重新祭告天地宗社,给老天打个招呼宣布改朝换代的完成。 只是老刘家的宗庙在洛阳,大老远的跑回洛阳受禅不太现实,重建城池不光耗钱还耗时间,即便要迁回旧都也是十几年后的事情,在邺城已经发展起来的情况下,没必要舍近求远非要回洛阳。 禅位登基都是国之大事,哪一项都耗费甚巨,只是新帝体恤百姓,不欲劳民伤财,下令将禅位大典和登基大典合二为一,强调一切从简,严禁奢靡之风,受禅台建在城外,禅位的同时祭祀天地日月,一处地方多重功能,可见新帝对自己吝啬到了什么地步。 但是不可否认,这样的确更能得到民心。 庆贺典礼什么的全部省掉,最多留下朝贺的环节,邺城只有一座行宫,没有正儿八经的帝王宫殿,原焕没打算劳民伤财大兴土木,洛阳那边正在重建,将来建好之后还要迁都,没必要来两套皇宫。 当家了才知道柴米油盐贵,这几年府库出的多进的少,他已经不是那个能随意散财的大地主了,有建宫殿的闲钱他能给军中将士换一套新的兵甲,天下方定百废待兴,现在不是讲究的时候。 刘协早已迫不及待,等所有人都到位后走到台前大声宣读禅位的原因,并昭告天神,希望神灵保佑万民,让下一个王朝能世世代代永享天命。 他们家天命已尽,袁卿家才刚刚开始,加油袁卿家,你一定是古往今来最好的皇帝! 主持典礼的礼部官员被小皇帝突如其来的兴奋打了个措手不及,等他说完立刻接着奏乐接着舞,争取让百官公卿不要注意那么多。 原焕无奈的让小皇帝消停一点,不要表现的那么明显,这才循着唱祝声依次祭拜各方主神,冕服厚重,天气又晴的极好,祭拜社稷宗庙是个体力活儿,便是他不怎么出汗,这会儿也有些闷热。 还好流程简化的不能再简化,不然他还真不一定能撑下来。 刘协笑的灿烂,强忍着激动亲自将装着传国玉玺的盒子捧到救他于水火之中的袁卿家面前,仗着别人离得远看不见,朝眼前人露出一个大大的笑容。 玉旒遮面看不清神情,只能听到那和往日一般无二的温柔嗓音,“陛下莫要胡闹。” 杨彪无声叹了口气,上前一步打开盒子,“陛下登大位,黎元有归,社稷有主,臣等谨奉天意,奉上传国玉玺。” 话音落地,群臣朝拜,万民俯首。 高台上身姿挺拔的身影逆光而立,原焕接过玉玺转过身,眸光淡淡扫过他的臣民,“今朕受禅,国号——大虞。” 第190章 论坛体番外(1) 旁白: 这是一个希望与绝望并存的时代,战火不断灾荒横行,盛世的帷幕缓缓落下,万里江山满目疮痍,百姓背井离乡颠沛流离。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沧海横流,玉石同碎,大争之世,凡有血性,必有争心,群雄逐鹿血气征伐,纵横捭阖颠倒乾坤。 这更是一个云山雾罩神秘莫测的时代,正史记载、野史传说、小说演义、戏剧编排层出不穷,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波澜壮阔扑朔迷离。 欢迎来到,这一期我们将深入了解的是一代天骄——虞太祖原焕。 * 第一集——《风起微澜》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本期的主讲人醉花花,今天我们来讲虞太祖原焕,一个运筹帷幄的绝世奇才,一朵盛开在乱世中的奇葩,一个神秘到让人欲罢不能的神奇人物,大虞朝的开国君主原老板。” “原焕原老板,大虞王朝的开国之君,庙号太祖,汝南人,东汉司空袁逢嫡长子,出身世代簪缨、关东门阀之首的汝南袁氏,可谓生而不凡,钟鸣鼎食之家走出来的世家子摇身一变成为新朝的开国之君,今天我们就来仔细说说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绝世奇才。” “东汉末年风起云涌,诸侯并立中原混战,黄巾大起义之后,地方军阀势力大增,中平六年又爆发了董卓之乱,董卓董仲颖废少帝立新君,嚣张跋扈极为凶残,当然,我们的重点不是这位凶残的董太师,而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大家都知道原老板出身汝南袁氏,至于如今为什么称他为原焕,就不得不提关东联盟的讨董之战,如果不是董卓,原老板或许还是那个温文尔雅的太仆卿,毕竟汝南袁氏在当时已经是顶尖的世族,当皇帝有风险,当开国之君更是九死一生,安安稳稳当世家子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只是他想安稳,有的是人不想让他安稳,原老板的爹袁逢有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都不是什么等闲人物,董卓进京不久,原老板的两个弟弟袁绍和袁术就跑出洛阳琢磨讨伐董卓,袁绍袁本初更是直接被推为联盟的盟主。” “关东联盟的盟主是袁绍,里面还有另一个袁氏子袁术,朝廷里袁氏又是门生故吏遍天下,你说董卓心里能不打鼓吗?” “于是乎,这位以残暴著称的董太师就把汝南袁氏在京城的成员全杀了。” “划重点,当时和朝廷一起前往长安的袁氏成员官职最高的是三公之一太傅袁隗,还有就是我们的主角,当时官居九卿之一的太仆卿、汝南袁氏的族长——袁基,袁基袁士纪,原老板的曾用名,虽然后来这个名字很少再出现,但是绝对不能记错,不然考试写不出来也是要扣分的。” “原老板在董卓的猎杀名单里排名还挺靠前,能活下来实属不容易,当时的董卓如日中天,按理来说,改名换姓为求自保也是正常。” “原老板改名换姓是为了自保吗?” “以目前的主流看法来说,并不是,原因有二,其一,当时董卓以为京城里的袁氏成员已经被他杀干净了,根本没想到还有人活着,其二,没过多久,董卓这个罪魁祸首就在郿坞被原老板干掉了。” “你以为的柔柔弱弱小仙男,认真起来是朵秒天秒地的霸王花,以原老板的本事,不至于因为一个董卓就改名换姓,至今为止,原老板为什么改名依旧是个未解之谜。” * 醉花花独家解读原老板,大家快去晋江小粉红围观,拖了好久的《太祖本纪》终于开讲啦! 主楼:大家看这一期的了吗?讲的是原老板死而复生绝地反杀,超刺激!!! 1楼:楼主终于5G通网了吗?恭喜恭喜! 2楼:楼上别欺负人,楼主只是傻fufu,才不是不知道原老板改名换姓刚起家的那段经历已经被扒出了八十种不同说法,楼主你说是不是? 3楼:八十种?正史野史加起来八百种说法都有,二哥别那么谦虚,对咱们原老板的人气有点信心。 4楼:注意啦注意啦,这次主讲人是醉花花,学界知名口花花,原老板骨灰粉,开篇怎么讲不用听都知道,肯定又是原老板神人降世、降服吕布、反杀董卓、劫了郿坞立马跑路,从此脚踢天灾拳打人祸,带领大汉、不对、带领大虞走上人生巅峰。 5楼:还好高顺当初把人救了,不然没有原老板,谁知道那段历史能乱成什么样子。 6楼:有原老板难道就不乱了吗?楼上要不去翻翻历史书,看看汉末虞初一共占了多少页?沧桑吐烟圈.jpg 7楼:楼上要不去翻翻文学史,看看汉末虞初一共占了多少页? 8楼:楼上要不去翻翻法律史,看看虞朝初年一共占了多少页? …… 18楼:这都什么跟什么?这和乱有关系吗?没有!至少原老板没有给军事史加厚度! 19楼:楼上你确定?从东汉光和七年黄巾大起义开始,到大虞建国熙和元年为止,一共快二十年的时间,其中没有战争的年份,竟然是零耶。 20楼:这题我会我来答!原老板的男人们干的事情,怎么能算到原老板身上?我们原老板身娇体弱,连远门都不怎么出,打仗这种事情怎么能算到我们原老板身上呢? 21楼:得了吧,你们当原老板“太祖武皇帝”是怎么来的,真要是个文文弱弱的文人,怎么可能谥号为“武”,不能因为人家身娇体弱就把人当成病美人,病美人支棱起来能打死一圈。 22楼:纠正,是病美人身边的人很能打。 …… 51楼:我是刚刚看了才点开帖子的,能问个问题吗?我看的书上写的明明是张辽救了原老板,为什么五哥说是高顺把人救了? 52楼:楼上瞎说,分明是吕布救的人,虽然我们吕大将军投靠原老板之前没干过什么好事儿,但是也不能把这么重要的功劳让给别人,高顺张辽哪个能打?哪个都打不过我们吕大将军! 53楼:能打也要讲个先来后到,《太祖本纪》上写的清清楚楚,[卓性残忍不仁,以山东豪杰并起,恐惧不宁。初平元年二月,乃徙天子都长安。三月,卓以袁氏通情卖己,矫诏尽诛其族。太祖亲族皆亡于卓手,幸有中郎将顺救之,方至郿坞。],划重点,中郎将顺,和吕布没有半点关系。 54楼:《吕布传》也写了,[布时为中郎将,与卓不和,乃救太祖于长安。] 55楼:得了吧,大虞初年那么多功臣传记,只有吕布的最不可信,学过历史的都知道,虽然《吕布传》是一手资料,但是绝对不能把这篇当一手资料来用,不然钻进死角谁都救不出来,这年头了还有人不知道《吕布传》是史官被吕布闺女吕玲绮拿方天画戟指着修改之后才留下来的吗? 56楼:就是就是,吕奉先不讲道理,他闺女也不讲道理,指指点点.jpg 57楼:史官还能被逼着改这些?开玩笑,史官可是自古以来最有职业操守的职业,皇帝来了都不怂的钢筋铁骨,怎么可能被人威胁就乱写? 58楼:所以说,《吕布传》就当胡诌的就行,那个史官也没丢节操,真正的吕布传可以从其他人的传记里拼出来,只是麻烦点而已,后来有人搞了个《吕布正传》,看那个也行,那个保真。 59楼:强烈怀疑这是吕布偷偷安排他闺女干的破事儿。 60楼:又一个看不惯我们吕大将军独得原老板恩宠的,这种事儿都敢编,那可是宁可掉脑袋被诛全族都不肯改史书的史官,你说胡诌就胡诌啊? 61楼:《吕布传》的风格明显和其他人不一样,吕粉也别挣扎了,要不是那篇有石锤可以证明和其他传记出自同一时期同一人手,《吕布传》早被替换成《吕布正传》了。 62楼:说的简单,这不是没换吗,嫉妒我家吕大将军的丰功伟绩就直说,哪儿那么多理由,《吕布正传》是后人编的,《吕布传》才是和《太祖本纪》一起出现在《大虞纪元》里的正传,保真还是《吕布传》最真。 63楼:自欺欺人,吕粉也就只能守着不知道添了多少水的《吕布传》自嗨,但凡多看几本书就知道《吕布传》有多假,要不是知道吕布自己不会写书,我都以为那是吕奉先自己写的自传,不是自传谁敢这么自吹自擂? 64楼:楼上说的也不是不可能,不是有史料记载说原老板很重视人才的培养吗,没道理别人文武双全到吕布就是个只会打仗的憨憨,打仗也需要动脑子,没准儿我们看到的《吕布传》其实就是《吕布自传》,和《祭酒曰》一个德性。 65楼:《

相关推荐: 鼎立炎黄   悦跃欲试   漫威:从蜘蛛侠英雄无归开始   修真股神   特务高校生   LOL上单女魔王   从刺客伍六七开始打卡   魏晋干饭人   君落传   心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