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名器女人 > 第93章

第93章

之一的地域受灾,无数良田遭到影响,颗粒无收,这种情况下受灾的百姓们是无法缴税的,而他身为帝王也必须要暂时免去这些百姓的赋税,以彰仁德。 税收大减是是一回事,此外朝廷大量调粮赈灾,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极高。 虽然很多粮食都是各大世家嘴里吐出来的,看似对朝廷没有负担,实际上却是一笔剪不断理还乱的人情账。 一场旱灾,让李承道欠了大大小小的世家一个人情,以后都是要还上的。 至于其余方面的损失,也就不一一列举了。 要想短时间内弥补损失,只有通过战争,征服另外一个国家,用他们国家的财富来填充国库。 而高句丽无疑就是最好的目标,高句丽是东北一带的霸主,国家富庶、兵力强大,而且因为他们曾经进犯过大唐边疆,所以可以师出有名地直接进行征讨。 “魏卿,让户部与兵部最好调度,明年开春之际,远征高句丽!” 李承道从窗外收回目光,目光凌厉地对魏征吩咐道。 魏征眼睛一亮,躬身应道:“是,陛下。” .. 第二百四十二章 民富国强,发展商业 处理完政务之后,李承道将几位大臣都留了下来,一起共进午膳。 皇帝平时吃饭其实和普通的富贵人家一样,并不是餐餐都是山珍海味大鱼大肉,也都是些家常菜而已。 平时李承道一个人用膳的话,就是简单的三菜一汤,今天留了长孙无忌、贾诩、魏征等人一起共用午膳,也不过是六菜一汤而已。 不过在看见午膳的菜式时,长孙无忌等人还是忍不住为之愕然。 因为今天总共六道菜,其中三道居然都是用蝗虫做的菜式。 “陛下真的喜欢上吃蝗虫了么?” 贾诩笑着说道。 李承道摇头道:“如今我大唐时艰,无数百姓尚且困苦,朕岂能铺张浪费。” “朕近日每顿都让御厨用蝗虫做一道菜,为的就是让自己不要忘了蝗灾、旱灾之艰、百姓之苦。” 听到李承道的话,众人心中肃然起敬。 李承道身为大唐天子,天下间身份最尊贵之人,如今居然如此朴素节约,实在是让他们这些做臣子的百感交集。 “陛下以身作则,令臣等佩服。” 房玄龄感慨万分道。 “这又算的了什么。” 李承道笑了笑,然后说道:“其实此次旱灾与蝗灾并非没有好处,它令朕清晰认识到了如今我大唐的短板所在,我大唐如今的国力还是不够强盛,两次天灾便将我们弄得如此狼狈。” 杜如晦闻言说道:“陛下,此乃天灾,非人之过,陛下能在这两次大灾害中令百姓未发生饿死的情况,已经是极为难得了,陛下又何须妄自菲薄?” “可是仅仅是这样还不够啊。” 李承道叹息一声,现在的大唐距离他理想之中的盛世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必须要进行改变才行。 贾诩见到李承道的神色,不禁问道:“陛下可是又有良策想要施行?” 贾诩对李承道了解的最深,他隐隐猜到了李承道又有什么惊人的决策。 “文和知我矣。” 李承道笑着说道,“朕打算改变重农抑商的政策,提高商人的地位。” 此言一出,众人都有些吃惊。 提高商人地位?自古以来士农工商,商人最贱,因为在以农耕为主的古代,劳动力和生产力才是第一发展要素。 商人被视为投机取巧赚钱的人,吸的都是农民的血,因此虽然商人有钱,但是地位最贱。 而李承道却说要提高商人地位。 “陛下,此举恐怕会引起广大百姓们的不满啊,而且于国体有很大影响。” 长孙无忌的眼光精准,无不担忧地说道。 “中书令大人所言不错,若陛下要提高商人地位,那么从商之人必定大大增加,届时农业不举,国家危矣!” 魏征亦忧心忡忡。 商人不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便可以赚取大笔的钱财,而付出的代价就是地位低下,哪怕一个商人再有钱,农民见到了他依旧可以趾高气昂,路上见面了也是商人避让。 若是让百姓连这最后一点优越都没了,那么国家就会打乱。 李承道微微一笑,问道:“朕问诸位爱卿一句,藏富于民、藏富于国,哪一个更加有利?” 这是一个宏观论题。 藏富于民是指,一个国家的财富分布在本国国民的手里;藏富于国是指,一个国家的财富全部集中在国家的掌控之中。 双方有利有弊。 藏富于民:本国的人民富有,生活富足,但国家的支出及掌控不一定非常丰富和充足。 藏富于国:国家掌握了大部分的财富,可以自由支配,但国民手里的财富却少的可怜或者不算富裕,自由支配的财富却不充足 众人互相看了一眼,纷纷打起了精神,谁也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吃饭上面了。 “臣以为,藏富于国更加有利,国库充盈才能让军队兵强马壮,国家安稳强盛,方能庇护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若国都不强,百姓何来安稳耶?” 贾诩第一个说道。 藏富于国,是大多数朝代统治者都向往的境界,但是少有王朝达到过,即便是大唐目前都是如此。 真正的国家财富,实际上被世家大族所掌控。 贾诩话音落下,魏征反驳道:“若藏富于国便能让国家安稳,敢问先秦不强盛富庶耶?先秦之强,极天下之最,然百姓煎熬,终究二世而亡。” “只有藏富于民,让百姓安乐方能得百姓簇拥,王朝才可以长久延续,此乃万世之基也。” 魏征一边说着一边捻着胡须。 然而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听了后却暗暗摇头,因为魏征所想过于理想化了,藏富于民是万万行不通的。 百姓是富庶了,但是国家可支配的钱财少了,拿什么去强兵马,那什么去治理各地天灾水患? 藏富于国,国家兴盛后才有余力反哺百姓,历朝历代无不是如此。 “陛下是如何认为的?” 长孙无忌看向了李承道,好奇问道。 在他看来李承道既然提出这种问题,那么心里肯定是已经有了定论,只不过想听听他们的想法而已。 “两种朕都不认同。” 李承道笑了笑,然后伸出手指沾了一点茶水,在桌子上写下了龙飞凤舞的四个大字。 “民富国强!” 看见这四个字,众人都是一愣,民富国强?不是国富民强么? 但是细细揣摩的话,这四个字的意思似乎是偏向于藏富于民的方向,可李承道又说自己并不认同两种说法。 陛下这究竟是何意? .. 第二百四十三章 大唐基建 民富国强,与国富民强,这两个词看似接近,可实际上,两者间有着天壤般的差别。 首先说国富民强,这才是当今历朝普遍流传的词汇,它以国为本,强调将国的定义摆在民之前,而国又是什么样的存在呢? 国乃社稷,乃王朝皇族的祖宗基业,所谓天子与国不分家,在王朝中,天子就是国,国是天子的国。 这句话符合所欲王朝统治的国情,即『以国为本』、『忠君爱国』。 而“民富国强”这句话,恰恰与前一句背道而驰,虽然从字面理解是,『百姓安定富足、国家就能强盛』。 可问题在于,它将『民』摆在首位,摆在社稷、天子之前,其真正的意蕴乃是『以民为本』,意思和藏富于民相近,都是孟子的理念。 但古往今来,所有君王口中喊着以民为本,实际上都是以君为本。 难不成李承道是想做出真正的改变? 就在众人心中苦苦思索之际,李承道方才说道:“国家若想强盛,离不开农民,也离不开商人。” “农乃是国本,而商则是使民富、使国强的关键。” “只要农商并举,方能让国家长盛不衰,否则灭亡不过是迟早的事情,何谈国强。” 李承道这番话后,众人方才茅塞顿开,理解了他的想法。 长孙无忌点头道:“陛下所言的确不错,但农商并举又是何解?农是农,商是商,双方如何并举呢。” “这便是朕今天要和诸卿所说的事情。” 李承道正色道。 “第一,支持发展贸易,大力推进民间商业活动,放宽限制,但提高商税。” “第二,用从贸易中收取的商税成立农业补贴基金,保护农民既得利益,同时与青苗法共同推进。” “第三,农民一旦从商,则世代不可再从事耕种之业。” “第四,由朝廷进行宏观调控,调节市场经济以及各项作物市价、粮价,不使商人独大,从而破坏农业延续性。” “还有第五点……” 李承道顿了顿,此时长孙无忌、魏征、贾诩等人已经听得入迷了,闻言焦急地问道:“第五点是什么?” 刚刚李承道所说的这番“农商并举”“商使国富,农使国强”的言论,简直是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诸位爱卿先说说前四点如何,可否推行?” 李承道并没有急着说,而是询问道。 “毫无问题,陛下此策乃真正的千古国策!完全可以直接推行下去!” “臣敢断言,此法推行后只需要三年时间,大唐国力便能翻升一倍!” 长孙无忌毫不犹豫地说道,语气坚定非常。 “臣附议!” 贾诩点头赞同。 “臣等附议!” 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全都赞同,对长孙无忌的话深以为然。 他们怎么就没想到呢,农和商与国为何一定要相互独立,三者之间应该是相互依存、互补的存在。 贸易起来了,商人就富了,交给国家的赋税自然就多,哪怕国家拿其中大半去用来补贴农民,依旧能剩余很多。 而农民得到了利益,他们也就安稳了,不必担心被欺压,有国家补贴还有朝廷作为后盾。 农民安居乐业,安心耕种,按时上交赋税,国家又怎么会没钱,怎么强盛不起来? 这完全就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商人追求利益和地位,农民追求安稳,国家要钱来发展军事国力、完善百姓福利制度,三个需求一下满足! “好,那就这么定了,现在朕来说说第五点。” 李承道说道。 众人顿时打起了精神,聚精会神地听着。 “第五点,就是重视并发展技术,提高生产力。” 此言一出,长孙无忌等人都有些面面相觑。 过了一会儿后,房玄龄有些尴尬地问道:“陛下,恕臣愚钝,请问此言何解?” 李承道说出来的名词有点多,什么宏观调控、市场经济这些他们还勉强能理解,但是这生产力和技术之间的关系……对他们而言过于超前。 “很简单,朕举个例子,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是不是都是靠篆刻或者手写传抄?” “而在雕版印刷术发明后,一本书原本需要七天到十天抄完,印刷术印刷第一本需要十天,而等雕版刻好后,接下来印刷百本千本,则只需要不到三天时间,这便是技术带来的生产力的提高。” 李承道举了个简单明了的例子。 雕版印刷术就是几十年前的发明,大大减少了文化传播的难度,降低了书籍成本,是近来对于人们生活改变最大的一项发明。 众人闻言方才恍然大悟,明白了李承道说的是什么意思。 “工匠之艺从来不是什么奇淫巧技,在朕看来它的价值超过千万、亿万黄金!” “农商能使国家富庶,但是技术则能让国家强大!” “朕欲在全国各地铺设轨道马车,若是铺设成功,那么乘此马车可日行千里,一日从长安到洛阳。” “试想一下,若此次旱灾时有这样的马车,将各地粮食源源不断并且迅速送往受灾地,百姓又怎会恐慌?” “若是有此马车,各地商贸开战皆会便捷许多,商业发展更快。” “若是我们有足够的技术,打造出强大的武器,那么天下之大,哪个国家能抵御大唐的锋芒?” 李承道一连串的发问,震撼着所有人的内心。 他伸出右手,紧紧攥成拳头,沉声说道:“这,便是科技的力量!” .. 第二百四十四章 墨家巨子 李承道的一席话,很是让长孙无忌等人感到震撼。 一所前所未有的大门在他们面前被打开了,让他们看见了大唐未来走向强盛和繁荣的道路。 饭食已经凉了,谁也没有吃一口,但是所有人都觉得今天这顿午膳实在是太值得了。 “陛下所言,实在让臣等若醍醐灌顶。” 贾诩感慨万分道,其余人也都纷纷赞同,丝毫不掩心中的佩服。 李承道闻言说道:“今天朕所说的这些策论,诸卿各自回去都整理一下,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做好准备。” “同样是来年开春之际,朕将正式施行这些策略,此外……克明。” “臣在。” 杜如晦起身拱手道。 “朕听闻你在打造水师之际集结了一批墨家子弟,此事可为真?” 李承道询问道。 杜如晦点头回答道:“禀陛下,确有此事,臣花了不少力气才将这些墨家子弟给找出来,若没有他们提供的技术,水师船只没有那么快能造好。” “很好,传朕旨意,将墨家巨子召入宫中,朕要亲自见他。” 李承道说道,眼中精光闪闪。 墨家,是可以被誉为古代科学家的一批人,他们手中掌握了大量的学术知识以及技术知识,墨家机关术,更是能称之为奇迹般的造物! 能载人的飞鸢、连弩车、转射车……你能想象古代居然能有齿轮这种东西的存在吗? 听到李承道的话,杜如晦脸上有为难之色,道:“陛下,恕臣直言,这群墨家子弟都是一群怪人。” “上次打造水师船只时臣三番两次亲自派人去寻找墨家子弟协助,给出了种种好处,他们都不答应,说什么帮朝廷打造船只,只会加快战争的到来,劳民伤财,与墨家思想不符。” “最后臣亲自登门,费劲口舌才说服墨家巨子相助,而他们提供技术之后拿了钱财就走了,据闻是带着钱去各个乡村帮助百姓造水车、堤坝去了,对入工部做官没有任何兴趣……” 众人闻言,神色都有些古怪。 长孙无忌更是笑道:“看来这墨家巨子不是因为被杜大人说服了,而是因为缺钱了才帮忙提供技术的。” “这些墨家子弟一直秉承兼爱、非攻精神,说来迂腐不堪,但是也是如今少有的侠义之辈。” 杜如晦很是无奈,然后问道:“陛下,您召见墨家巨子所为何事?” 对于自己的意图,李承道也并没有隐瞒,道:“朕欲创办冶造局,独立于工部之外,专门用来研究各种军事、民用技术,朕想找墨家子弟入冶造局。

相关推荐: 被回国的竹马缠上了   只和你做(H)   双生(纯百 骨科)   泅渡(软禁1v1 强取)   逐王   全才相师   哥哥总是撩我(西幻血族,骨科h)   穿越成为小道童(H)   醉酒的伴娘   白湖之子(西幻,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