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萧南属于包工头。 他们两人将这项工程包揽了下来。 “诶!你那不对!” 萧南指着一名工匠,急忙走了过去,“大棚是这么垒的吗?垒出来能好看吗?那砖你得切一半下来。” 萧南说着,就走了过去,然后亲自指导。 不远处。 学宫先生正在给十几名公主上课,就坐在御花园中的草坪上,看着萧南。 “公主们,今日你们看到什么叫做,视人如伤,恤其勤劳,爱民犹子了吧?” “太子殿下正身体力行的为我们演示着,古往进来能有几个太子,能够亲自动手干这泥瓦之活?能耐着心思亲自指导工匠干活?” “太子殿下如此抚恤百姓,你们说百姓能不爱戴太子殿下吗......” 学宫先生以萧南为例,给诸位公主上课。 现如今,萧南已经从当初不学无术的莽夫太子,成为了皇宫之内王子皇孙的楷模。 萧南的成长令人惊艳。 望着众人正在搭建窗户,秦羽站起身来走了过去,准备亲自指点。 秦羽刚刚走到大棚下。 魏皇便带着一众肱骨前来视察。 如今温室大棚也是他们重点关注的项目。 这关乎着今后大魏的农业发展,关乎着大魏的强国之路。 第319章 真是狗血的不能再狗血了 秦羽指导工匠们安装玻璃窗。 萧南指点工匠们干活。 魏皇和一众肱骨,就在不远处看着,脸上满是欣慰。 “你们看看,驸马和太子就是咱们大魏年轻一辈的典范,每次咱们前来,他们都是身先士卒的跟工匠抢活干。” “有这样的驸马,有这样的太子,咱们大魏若是不兴盛,那都是天道不公。” 魏皇看着秦羽和萧南,笑逐颜开,喜上眉梢。 一众肱骨,亦是议论纷纷。 “陛下说的是,咱们大魏这两年可是多亏了驸马爷和太子爷兢兢业业的付出,不然哪里会发展的这么快。” “驸马爷和太子爷干了这么多惊天动地,震古烁今的大事,非但不贪功,不恃才傲物,反而变的更加踏实了,这真是难得。” “你们看看这大棚盖的,你们看看太子爷那娴熟的手法,你们看看驸马爷认真的态度,真是我大魏朝廷的福气。” ...... 众人毫不吝惜的夸赞着秦羽和萧南两人。 他们现在怎么看秦羽和萧南,怎么喜欢。 不远处。 沈冰岚听着他们的话,十分汗颜。 果然秦羽总是能让上天特殊眷顾。 明明上一刻,秦羽还躺在凉亭内摇椅上,喝着茶,享受着侍女的按摩。 可这下一刻,他就这么心血来潮的起身过去指点一下。 但就是他指点的这一下,正巧又被魏皇和一众肱骨给看见了。 认为秦羽是个多么勤劳的人。 这...... 这真是狗血的不能再狗血了。 人家太子可是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的干了一上午,最后却跟秦羽共同得到了勤劳的称号。 沈冰岚虽然心中吐槽,但也没说什么。 因为她知道,运气也是实力的一种。 秦羽能有这样的运气,那也算是人家的本事。 夸赞完秦羽和萧南后。 魏皇带领几位肱骨,走上前去,望着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温室大棚,心情舒畅。 “驸马,这就是你说的玻璃窗吗?” 魏皇来到大棚前,指着大棚顶部的玻璃窗,问着。 玻璃的透明程度可是比琉璃要好太多了。 秦羽微微点头,“有了这玻璃窗,今后温室大棚内的采光问题,便得到了完美的解决。” 魏皇满意点头,“好,非常好。” 温室大棚是秦羽一手研究出来的。 其效果便不用多少说了,能在冬天种出西瓜来,便足以说明一切。 如今有火炉,有煤炭,又有温室大棚,这些将成为抵御小冰河期的农业中坚力量。 而且秦羽这温室大棚设计的非常科学,看着便赏心悦目。 顿了顿。 魏皇看向秦羽,继续道:“对了驸马,你和太子几时去河北?朕已经将路线给你们安排好了。” 现如今,大魏朝廷的发展基本上已经步入正轨。 张子安,秦文耀,陈振和陶兴这四位,三省大员,完全有能力帮助魏皇将大魏朝廷的政务扛起来。 朝廷处理完后。 秦羽将温室大棚再搞完,剩下的便是处理地方了。 魏皇已经有点着急了。 虽然大魏现如今的发展是蒸蒸日上。 但内忧外患解决的进程并不快,尤其是那些割据势力。 早一日将这些割据的州郡收复,魏皇才能早一日踏实。 秦羽淡淡道:“ 陛下莫急,等大棚盖好,等红薯第一茬下来后,我自会带着太子下州郡。” 说着, 他又道:“陛下这温室大棚的护卫工作?” 魏皇大手一挥,自信满满道:“这件事你放心,朕会派羽林卫把守的,绝不会被宵小偷盗了去。” 秦羽担心红薯种植的安全问题。 魏皇同样担忧。 秦羽微微点头,“如此甚好。” 说着,他话风一转,“陛下,在我和太子下州郡之前,还有几件大事要解决,要不咱们现在商议一下。” 听闻此话。 魏皇和一种肱骨皆是一愣。 有几件大事要解决? 他们这几日,基本上已经帮秦羽和萧南,将路给铺好了,还真不知道还有什么大事。 不过,秦羽提出来的问题。 魏皇便一定会解决的。 毕竟驸马爷提出来的事,对于大魏朝廷而言,往往是一针见血的关键问题。 随后,魏皇便带着秦羽,萧南和一众肱骨,去了御花园的凉亭处。 在这万花丛中商讨国家大事,也不失为一件美事。 魏皇坐在凉亭中,看向秦羽,问道:“驸马,你有什么问题尽管说,我们几个老家伙为你解决。” 秦羽微微点头,看向魏皇沉吟道:“陛下,肃清地方吏治,那肯定也会伴随着大规模的审查与缉捕,即便咱们使用怀柔政策,也会抓走不少的官吏。” “州郡长官咱们都先不说,单单县令一级的官吏,就不知道有多少人涉案,如果我们将县令一级的官吏抓走一部分,那我们可有候补官吏可以及时替补?” 这件事是秦羽最为关心的。 这个时代,县令的权力是非常大的,在一县之内独揽军,政,商,农,财等一切大权,那就是土皇帝,也是为什么叫他们县太爷的原因,权力极大。 往往贪污腐败都是小事,欺压百姓也算寻常,更甚是勾结地方地主豪强,侵吞百姓田地,令百姓沦为佃农。 这也是为何魏皇着急进行土改的原因,土地改革一日不进行,土地一日不还到百姓手中,那百姓就富裕不起来。 百姓都不富裕,国家即便富裕,那也是短暂的虚假繁荣,是长久不了的。 听着秦羽的话。 魏皇和一众官吏皆是一愣。 这件事倒还真没在他们的计划之内。 州郡一级的官吏,他们倒是选了些候补官吏。 县令一级官吏的基数太大,一时间无法抽调这么多。 魏皇想了想,沉吟道:“那就让朝廷官吏们举荐一波,先招募一批人才。” 如今大魏的官吏选拔制度,仍然是以察举制为主。 由地方官吏和朝廷官吏负责考察和举荐,再由朝廷录用为官。 不过察举制虽然有优点,但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 尤其是大魏前朝,广元末年,早已是世风日下,察举不实,将寒门子弟拒之门外,成为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工具。 第320章 驸马,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听着魏皇的话。 秦羽沉吟道:“陛下,为了快速提拔人才,弥补即将出现的官吏空缺,察举确实是最快最方便的方式,但却不是长久之计。” “现如今,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早已是人尽皆知之事,大魏这些世家为何根深蒂固,正是因为察举令他们垄断了官场。” “这几次出现的危机,若不是我们找到了强有力的应对措施,即便陛下您也要再次向世家低头。” 听闻此话。 不单单是魏皇。 秦文耀,张子安一众肱骨,皆是无奈点头,表示认同。 世家大族人口众多,把持官场,侵吞土地,掌控着大量钱粮,甚至相互之间还通婚扶持。 正所谓“流水的王朝,铁打的世家”。 国家的朝代兴衰更替,对世家虽有或大或小的影响,但始终未动摇其根基,世家还是那个世家。 察举制的背后是什么? 门生故吏。 人家世家大族从朝廷到地方,到处都有官吏,打起仗来,皇帝还要跟人家借钱借粮。 所以察举制早就变了性质,其实变了的不是察举制而是人心。 魏皇眉头深锁,点点头,“你继续说下去。” 秦羽缓缓道:“孝廉科为察举常科中,最主要的科目,“为人立身以孝为本,任官从政以廉为基”,选拔官吏以德为先,这原本是好事。但德行考察早已是镜花水月,一纸空文。” “察举制原本的意思是选贤任能,但这选拔官吏的制度,可钻空子的地方太多了,根本就不能真正的选贤任能,反而令刷声望,沽名钓誉,弄虚作假,攀炎附势之徒,越来越多。” “现如今的大魏察举制“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若是朝廷不加以整改官吏选拔制度,那即便我们肃清朝廷吏治,肃清地方吏治又有什么意义?” 此话落地。 魏皇和一众肱骨,皆是心头一震,不可思议的望着秦羽。 他们竟不知道,秦羽对察举制有如此深刻的认知,将察举制的阴暗面,彻底暴露在了所有人的视野中。 “驸马,你......” 魏皇眼眸瞪大,面带惊叹,“你对官吏选拔制度的认知,竟如此透彻?” 这一点,魏皇也早就想过了,但政治改革何其之难。 张子安亦是面带惊叹,““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好,这首打油诗作的好,将察举制的弊病,揭露的淋漓尽致。” 秦羽一滞,随即淡淡道:“我也是有感而发而已,毕竟我总不能费了半天劲儿,又肃清吏治,又推行土地改革,最后搞了一群草包上来吧?” 秦文耀亦是惊讶的看着秦羽。 他没想到,秦羽对官吏选拔的认知竟如此深刻。 秦羽说的没有错,现如今的察举制,也不是说不能选出经世之才,但少之又少,大部分都成为私人的利益工具。 魏皇点点头,满是欣喜,“驸马此言说的不错,这段时间,朕付出了多少,诸位爱卿付出多少,驸马和太子付出多少,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今后大魏还要再发展,我们需要的是品德高尚,能独挡一面的经世之才,而不是一群沽名钓誉,趋炎附势的怂蛋草包。” 说着,他看向秦羽,问道:“驸马,你有什么好的意见,尽管提出来,如果大家伙同意,我们几个老家伙定然会全力支持你。” 虽然察举制弊端越发明显。 但魏皇是高兴的,因为他知道秦羽一定有解决办法。 因为秦羽从来就不是一个提问题的人,而是解决问题的能人。 没有解决办法的问题,他从来不提。 秦羽淡淡道:“现如今,为了肃清地方吏治,推进土地改革,只能继续采用察举制的官吏选拔制度,因为我们没有时间慢慢筛选,只能矮子里拔大个,先选出一批背景干净的人。” “但这些人,无论何人举荐,都要前来金陵城,接受背景调查,身份审核和能力考察,最后留下合适的人才备用,准备随时到各地赴任。” “这是我和太子下州郡前,陛下必须要做好的准备工作,决不能中断各地官吏输出。” 魏皇听着,点点头,“好,朕答应你。” 说着,他看向礼部尚书苏茂德和吏部尚书周纯,“苏爱卿,周爱卿,这件事由礼部和吏部负责,让各州郡举荐人才,平民子弟要占到半数,全都由朝廷出资,接到金陵城中来,朕亲自考察。” 苏茂德和周纯揖礼道:“是,陛下。” 秦羽这话,众人无人反对。 关键驸马爷这话说的有道理。 人家若是将贪官污吏都给抓了,朝廷派不下来顶替职位的官吏,那肃清吏治是白肃清了。 紧接着。 魏皇看向张子安,“张爱卿,你是大魏第一大儒,门生遍天下,大儒挚友又多,而且你的品德大家伙信得过,所以朕允许你特殊举荐人才。” 张子安没犹豫,揖礼道:“老臣领命。” 张子安入朝为官已有一年时间,这一年他对魏皇和朝廷非常满意,所以如今他也是竭尽全力的为朝廷办事。 顿了顿。 魏皇看向秦羽,问道:“驸马,短期官吏选拔任用问题解决了,那今后官吏选拔制度,你感觉应该如何改革?” 秦羽脱口而出,“科举制。” 科举制? 听闻这个词,众人皆是一惊。 其实官吏选拔制度,不是没有进行过改革,科举制也已初具雏形。 但只因为一件事,科举制就被暂停了。 魏皇眉头一凝,看向秦羽,沉吟道:“驸马,你知道“江南子弟多才俊”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吗?” 秦羽微微点头,沉吟道:“知道,因为广元三年,十三州举人参加殿试,其中过了会试,中贡士的三百人中,有一百五十人都是江南子弟。” 魏皇眉头深锁,“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比选拔那些碌碌无为的官吏,还要可怕!” 第321章 驸马爷的惊人之言 听着魏皇的话。 秦羽面噙淡然,沉吟道:“陛下,察举制有利弊,科举制自然也是有利弊,咱们只要去其糟粕就是了。” 现如今虽然已有科举制,但制度并不完善,漏洞百出,尤其是地方选拔与推举,十分混乱。 这也导致科举制,并未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秦羽承认,科举制确实有弊端,尤其是这个时代而言,标准化的考试,容易禁锢思想,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学院将成为科举的附庸只为科举而存在等等。 但不管怎么说。 在这个时代,科举制确实是最好的,最完备的官吏选拔制度,仅一个打破阶级桎梏,就强过察举制。 你若是没有能力,不能在科举中胜出,管你什么身份地位,统统不能入朝为官,这才是公平的官吏选拔制度。 众人思忖着秦羽的话。 魏皇看向秦羽,缓缓道:“那你说说,科举制究竟有什么好处,要如何改进?” 秦羽应声道:“首先,科举制全面推行,可以促进大魏文化繁荣,推动教育发展。” “关键是,科举制可以打破阶级桎梏,打破世家门阀对官场的垄断,令平民寒门子弟,有入朝为官的希望,真正实现择优而仕。” “陛下肯定也不希望,今后官吏选拔再出现垄断现象,也不希望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科举制凭借的是真才实学,这是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可以为朝廷网罗各个阶级的人才,科举取士,权在朝廷,考取者无私恩,落选者无私怨,有利于吏治清明。” “今后大魏的发展就应该是,平民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官吏,官宦子弟也可能因科举失利沦为平民,这才是良性循环,一切凭借自己的实力。” 听闻此话。 魏皇眼眸泛亮。 秦文耀,张子安等一众肱骨,亦是眉梢微挑,点头认同。 秦羽这话说的没错,将科举制的优点,全都说了出来。 大魏若想打破阶级对官吏的垄断,那么科举制势在必行。 如今恐怕再找不到,比科举制还要公平的官吏选拔制度了。 魏皇眉头一凝,“你的意思是,今后文官,无论身份,无论背景,无论地位,若想入仕,都需经科举这一关?” 秦羽点点头,“如果陛下若想今后我大魏官场,择优而仕,那就需如此,世上本没公平可言,我们能做的就是相对公平,给天下寒门平民子弟以公平。” 魏皇了然,转头看向周围肱骨,“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张子安率先揖礼, “老臣同意。” 张子安肯定是第一个同意。 如果苏伏在此,肯定也会举双手表示赞同。 这就是张子安和苏伏心中的理想,这才是最符合天下百姓利益的官吏选拔制度。 官吏选拔,本就不应该看出身背景,看的应该是能力。 “臣附议。” “臣附议。” “臣也附议。” ...... 一众肱骨纷纷揖礼应声。 魏皇同意。 张子安同意。 他们自然也同意。 关键驸马爷说的是真有道理。 世家大族这般壮大,察举制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见众人同意。 魏皇又转头看向秦羽,“驸马,那你现在说说,如何对科举制进行改革。” 秦羽缓缓道:“当然是对科举制进行明确规定,让每一环都正规起来,让不法之徒没有漏洞可钻。” “首先,规定选拔流程,在郡城设立院试选拔出秀才;在州府设立乡试选拔出五十名举人;在金陵城设立会试选拔出三百名贡士;在皇宫设立殿试,选拔出进士和状元,榜样,探花。” “第一年春进行院试,第一年秋进行乡试,第二年春同时进行会试和院试,第二年秋同时进行乡试和殿试,以此类推,保证我大魏人才选拔不断......” 秦羽说的很明白了。 如此一来,即便从大魏十三州六百五十名举人中选出三百名贡士,即便江南子弟多才俊,那也不过是五十名贡士。 这样就彻底截断了地区官吏的垄断。 而且随着科举制的完善,大魏文化发展,各州郡的学子肯定也会越来越优秀。 魏皇大为震撼,认可道:“好,非常好!朕真是没有想到,驸马对于官吏选拔制度,对于察举制和科举制,竟有如此独到又深刻的见解,真是令朕倍感欣慰!若是如此,科举制推行,势在必行。” 魏皇震撼。 秦文耀和张子安一众人,更是震惊。 秦羽对官吏选拔制度有深刻认知,他们便已经十分惊叹。 毕竟他们平日里也没见秦羽对这些事有什么研究,主要还是以听曲为主。 但他们没想到,秦羽对于官吏选拔制度,不单单有着深刻认识,对科举制更是有着常人所不能及的认知和理解。 若不是对科举制有着长期的研究,绝对不可能有这么深刻的想法。 魏皇和一众肱骨算是想通了,谁若是被秦羽平日里的表现迷惑,一定死的很惨。 这很可能是秦羽的套路,示敌以弱。 “可行!科举制可行!若是想打破官吏选拔对阶级的桎梏,科举制势在必行!” “驸马爷对官吏选拔的认知,微臣真是望尘莫及,这是我大魏吏治清明路上的一记良药。” “不过这件事要好好计划一下,不能一蹴而就,还是要用察举制缓冲一下。” ...... 一众肱骨纷纷附和,皆是表示对科举制和察举制的认同。 突然。 秦文耀眉头一皱,沉声道:“羽儿,有一件事儿你想过没有吗?” 话落。 魏皇和一众肱骨,皆是转头看向秦文耀。 秦羽一滞,问道:“爹,您说的是何事?” 秦文耀缓缓道:“你有没有想过,寒门子弟若是想参加科举,从各州郡赶来金陵城,需要多少盘缠?这是他们能负担的起的吗?” 秦文耀对于百姓的关怀,从来都不是吹出来的。 众人还在惊叹秦羽的想法。 秦文耀就已经开始为寒门子弟,即将遇到的现实问题考虑了。 第322章 登徒浪子对于政治真是颇有研究 听闻此话。 秦羽大大方方道:“爹所言正是,这个问题确实是州郡举人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毕竟这些寒门子弟,单单是能考中举人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这个年代。 普通百姓吃饱饭都是困难,更别提要十年寒窗了。 魏皇大手一挥,朗声道:“这好办,考上举人之后,由朝廷派人,将各州郡举人接到金陵城,食宿由朝廷提供,这钱朕愿意出。” 众所周知。 魏皇是非常抠门的一个人,那真是铁公鸡,一毛不拔。 今日他能说出这番话来,便足以证明魏皇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 秦羽想着,没言语。 秦文耀又道:“在如此政治环境下,即便陛下愿意出这部分钱,在如此沉重的徭役和赋税的压力下,如果一家中有一人读书。粮食,书籍,笔墨等等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说是公平,但还是非常不公平 ,寒门庶民子弟拿什么去跟那些富贵人家的子弟去比?” 秦羽淡淡道:“爹,这世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公平,只能一点点出改变,只要这次土改成功后,百姓们的日子会好过很多。” 秦文耀的想法,秦羽明白。 但他也没有任何办法。 这是他能给寒门子弟所能争取的最大公平,剩下的只能一点点去改变。 魏皇眉头一凝,沉吟道:“今日说了这么多,剩下的改日再谈,朕头都大了,你们回去后都好好想想,有什么对我朝廷有利的政治制度,一并提出来。” “朕看了,地方吏治肃清和土地改革,还真不是这么容易搞定的,等咱们将案子敲定以后,再让太子和驸马去。” 说着,他又看向秦羽,“驸马,你将有关科举制度的改革方案,写一份详细的折子出来,然后三省六部抓紧商讨落实。” 秦羽揖礼道:“是,陛下。” 随后,魏皇便带着一众肱骨离去了。 秦羽转头看着萧南。 萧南则是一脸懵逼的望着秦羽,惊叹道:“姐夫,你......你懂的好多啊......” 秦羽眉梢一挑
相关推荐:
开局成了二姐夫
婚里婚外
女奴的等价替换
亮剑:傻子管炊事班,全成特种兵
乡村桃运小神医
娘亲贴贴,我带你在后宫躺赢!
猛兽博物馆
家有甜妻:大叔的独家专宠
万古神尊
篮坛大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