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时充分展现了你的优势,你有热忱,基础知识扎实,大胆肯干,同时又具备不错的协调能力,赵主任动员之后又迅速调整自己,说明你的弹性也很好。” 他这样一脸冷淡地夸赞不停,刘兴学这个被夸的人反倒坐立不安,红晕随着他的话从耳后蔓延到全脸,再到全身。 其他人,包括林海洋,则是嘴巴都越张越大,仿佛不认识傅杭了。 傅杭态度严谨,“基于这些,我认为你完全具备参与土窑初步阶段试验的资格,所以正式邀请你加入进来,你愿意吗?” 刘兴学:“我……” 傅杭直视他。 他这么不计前嫌,邓海信碰刘兴学的手,催促:“这是好事儿,你快答应啊。” 庄兰、苏丽梅也都劝说:“对啊,刘知青,咱们不都想利用自己的知识改变农村吗?这是个大好的机会。” 刘兴学还有些放不下面子。 这时,傅杭不紧不慢地扔出一个巨大的诱惑:“参与建造土窑,可以不用上工,而且照常给工分。” 整个屋子一静,林海洋直接倒吸一口气:“你怎么没告诉我?” 邓海信、苏丽梅、方静眼睛都酸红了。 刘兴学“咕咚”咽了口口水,生怕被抢走,一口答应:“我愿意!” “先别急着答应。”傅杭偷换概念,“赵主任有任务要求,今年冬天,如果我们能够建成土窑,并且烧出一百平方房子的砖瓦,工分才会兑现。” 傅杭和林海洋都敢干,刘兴学还能在他们面前露怯? “我没问题。” 方静坐不住了,“傅知青,为什么不能公平竞争?都是有理想有追求的知识青年,不能厚此薄彼吧?” 厚此薄彼? 厚谁薄谁? 其他人看向傅杭和刘兴学,在此之前,他们还几乎不说话…… 庄兰、苏丽梅和邓海信又看向林海洋,林海洋也指向自己:“?” 方静垂眼,身体仍然朝向傅杭,等一个回复。 傅杭缓声道:“女知青不是有扫盲的任务?而且,入冬后农闲,不做工。” 方静一瞬懊恼地咬唇。 庄兰、苏丽梅、邓海信:“……” 心情七上八下,五味杂陈。 而林海洋、刘兴学:“??!” 好像有啥不太对劲儿…… 第83章 这个年代, 相对风清气正,大多数人思想比较“单纯”,用余秀兰同志常常骂人的话说,就是“死脑筋”。 傅杭几乎轻而易举地达成了目的——让刘兴学成为他另一个助手。 这意味着傅杭顺便也解决了邓海信, 只要他在后续工作中处理得当, 他们之间的矛盾就不会再升级成风险。 至于怎么让人心甘情愿地干活儿, 赵柯已经给出一个效果不错的模板:明确要求和标准, 展望前景和未来,然后大胆放手, 做好后盾, 不偏不倚, 适时鼓励, 不揽功劳。 庄兰和苏丽梅对土窑没有多大兴趣,方静根本不想多干活,于是三个女知青就回了她们的屋子。 傅杭和林海洋、刘兴学继续讨论土窑的初步计划。 刘兴学想表现,傅杭就让他将讨论结果整理成文字, 直接署他的名。 “赵主任虽然没有提更多要求, 但大队肯定要规划建设村子,从土窑的前期试验到选址,也是规划的一项,我们想她所想,急她所急,最好也出一份全村规划交上去作为参考, 刘知青辛苦点儿, 一并负责, 可以吗?” 一个村子按照他的规划建设, 这是多么振奋的事情! 刘兴学眼睛放光, 毫不犹豫地应下。 邓海信不想成为落单的人,傅杭就让他暂时作为编外人员参观学习,等到土窑进入下一阶段之后,需要人手,他再跟大队申请工分。 “邓知青如果愿意,也可以帮刘知青做一些辅助工作,到下一阶段时就能直接进入状态。” 邓海信表现得很乐意,很积极。 整个讨论过程,傅杭都言辞清晰有条理,语气冷静,紧扣主题,没有一句废话。 其他人不由自主地专注听他说话,接受他的安排。 天黑下来,傅杭和林海洋道别离开。 一出知青点的院子,林海洋便冲傅杭竖起大拇指:“你今天这事儿办得,真像样儿!” 傅杭微微抬头望着半空中的钩月,那她得多厉害啊…… 第二天,傅杭告诉赵柯助手的人选。 赵柯听到刘兴学的名字,眼里闪过一丝笑意,到大队办公室转达给赵新山。 赵新山同意,即日起,傅杭、林海洋、刘兴学三个男知青就不用再上工。 而不上工还能拿工分,必须得给全大队的社员一个合理的解释,于是赵新山趁着上工前将大家伙集中在一起,进行简单的说明。 知青们也都在,包括傅杭三人。 一个晚上加一个早上过去,村里大部分的人听说了“以后盖砖房”的传闻,也都在议论,但总觉得不敢想象。 连条件好的大队长家都不是砖房呢,他们咋有可能住上砖房? 可现在,大队长竟然说,大队真有这个计划…… 社员们心潮澎湃,纷纷追问傅杭他们三个知青“能不能成”、“啥时候能成”…… 现在砖影儿都没见着呢,谁会知道那么多,当然不能给太过肯定的答复,只说“会尽力”。 赵新山回复大伙儿:“大队跟知青已经商量好,烧砖烧瓦成功,他们这一冬每天可以拿十二个工分,有其他奖励;不成功,每天只有四个辛苦工分。三个知青会尽力去尝试,我们大队也要给予支持,大家不要对他们不上工有情绪。” 这个工分的规定,是傅杭今天早上主动跟赵柯提的,为的就是避免知青懈怠、糊弄了事。 能建成土窑,十二个工分和奖励是应得的,建不成,四个工分也就够吃口饭,占不着啥便宜。 众人没有意见,一起回答:“不会——” 赵新山又点名常山,让他带知青们去找黏土。 昨晚上,刘兴学在傅杭走后,挑灯夜战,修修改改到半夜,鼻子下全都是煤油灯燃烧的黑煤灰,才整理出一篇满意的初步建窑计划书。 今天一大早,他起来誊抄了一份,交到大队。 计划书上的第一项,就是需要本地人带着他们去找更多种类的黏土。 刘兴学下巴微抬,嘴角上翘,骄傲地站立。 常山嫂子胆儿大,站在人群里直接扯开嗓子喊:“大队长,那我男人拿几个工分啊?” “按照上工的工分给,三天后常山回来照常上工。”赵新山回答完,又没好气道,“这是为了集体,平时有空闲,傅知青他们需要帮忙,大家能帮就帮把手,别老工分儿工分儿的。” 常山挠后脑勺,嘿嘿傻笑。 社员们也都嘻嘻哈哈,反正他们学到了,干额外的活能拿额外的工分,才不会傻乎乎的只知道埋头苦干。 那叫啥,正当权益嘞~ 随后,傅杭借了赵柯家的自行车去公社打电话。 刘兴学则是十分积极地抓着常山带路,他、林海洋,赵永军三个人一人一把锹,赶着牛车去挖土。 常山经常帮着各家盖房子,很清楚赵村儿附近哪个位置有啥土,哪儿有沙子、石头。 刘兴学开口就让他先带路去远点儿的地方,从远往近处挖。 各个村子之间有明确的界定,有时候挖个菜采个蘑菇捡个野鸭蛋,如果越界,还正好被逮到,都要要回来,不给很有可能会打起来,甚至演变成两个村子的械斗。 所以,最远,也只能到赵村儿跟周村儿大队交界处的飘垡甸附近。 这一块儿苔草覆盖,泥土湿度黏度都比较高。 常山手指指着前面画了一条线,强调:“刘知青、林知青,别越界啊。” 刘兴学和林海洋齐齐点头,三人就开始挖,肉眼瞅着像,感觉挺黏的,稀里糊涂地装筐,满了就往回走。 是真的走。 牛是宝贵的集体财产,拉土已经够辛苦它的了,常山可舍不得再让三个男人坐上去。 刘兴学和林海洋提出反对意见,常山死活拦着不让上车。 没办法,只能走。 十几里地呢,不可能每趟都三个人来去,于是,路过小河边儿,刘兴学和林海洋就停下,俩人先挖着。 常山一人一牛车回村儿,往傅杭院子里卸完第一车土,马不停蹄又去找两个知青。 就这么来来回回,一上午,在刘兴学的督促下,三人一口闲气儿都没喘上。 中午,陈三儿下工回来,就看见本来干净整齐的院子里堆起四个土堆儿,有一堆儿还是稀的。 等他做好饭,挖土的三个人回来,院子里又多了第五个土堆儿。 常山回家吃饭,林海洋一身土,累得躺在最新的干土堆儿上,不动了。 刘兴
相关推荐:
这个炮灰有点东西[快穿]
白日烟波
恶蛟的新娘(1v2)
新年快乐(1v1h)
女奴的等价替换
乡村透视仙医
桃源俏美妇
深宵(1V1 H)
鉴宝狂婿
年代:从跟女大学生离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