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最狠氪金主播 > 第84章

第84章

意清认识? 李意清则是有些诧异。 元辞章曾经和她说过,这位新上任的盐运使,正是郑延龄。 郑延龄终于忍不住上门了。 李意清摁下心中的疑虑,佯装不解,垂眸看向护卫,“盐运使?我记得我来江宁,还从未见过。” 护卫道:“殿下,此刻人就在外等候。许是听到殿下有恙的消息,特意前来探望。” 别人好心好意前来探病,自然没有拒之门外的道理。 况且此时,裕亲王还在一旁紧紧盯着。 李意清道:“既然盐运使也来了,便请他进来一道喝盏新茶吧。” 护卫应了一声,转身离开了正屋。 裕亲王眯了眯眼睛,察觉到李意清身上蔓延出的若有似无的冷意,不经意地用茶盖敲了敲杯沿,道:“殿下可认识这位新来的盐运使?” 李意清闻言,手上喝茶的动作不变,一口茶水饮下后,略有些惊讶地抬眸,“堂叔如何会出此一问?” 顿了顿,她接着道:“我本无心朝堂之事,不然也不会自愿随伯怀来到江宁。到了江宁后也只因着好奇去过神卜阁,纵使知道是哪位官员,也尚且还未见面。” 裕亲王盯着她,见她神色淡然,笑了笑。 “堂伯也就是好奇一问,公主可别放在心上。” 李意清道:“怎么会。” 两人说话间,新上任的盐运使已经走了进来。 李意清看到郑延龄一身官袍,脸上带着几分恰到好处的意外,“郑延龄?” 她在说这句话时,特意用余光悄悄打量裕亲王的脸色。 而裕亲王脸上则全然一片震惊,甚至还带着一丝淡淡的愤怒。 愤怒? 李意清挑了挑眉,在她的记忆中,这位寒门状元可和裕亲王并无直接交集。 那这股怨气,是对着郑延龄背后的……孟氏? 郑延龄听到李意清脱口而出他的姓名,拱手笑道:“难为殿下还记得,微臣是江宁府新上任盐运使,在此见过於光公主,裕亲王。” 李意清微微一笑,目光看向站在一旁愣在原地的裕亲王。 郑延龄也看见了裕亲王的失神,不解地看向李意清,“亲王这是?” 裕亲王回过神,朝郑延龄笑了笑,“原来是郑同知……不对,现在应该叫郑盐运使,没想到时间过的可真快,转眼间你就被擢升了。” 郑延龄朝他道:“裕亲王谬赞,此次能被晋升,也是微臣运道好。” 裕亲王不置可否地笑了笑,“当今皇上圣明,用人唯贤,盐运使此番话,可不好叫外人听到。” 郑延龄依旧一脸和气的笑意,“是臣失言,裕亲王莫见怪。” 裕亲王放下茶杯,站起身,对李意清道:“既然公主这儿有客人拜访,那我就先告辞了。” 他走时微微抬手,示意不必再送。 李意清走到门边,看裕亲王在身边侍从的帮扶下坐上马车,这才转身回到了正屋。 已经坐下的郑延龄看见李意清回来,脸上露出一个温文尔雅的笑。 “殿下见到我,似乎并不意外。” “是,”李意清点头承认,而后点破道,“但是裕亲王却不知道。盐运使不觉得奇怪吗?” 裕亲王先李意清一步来到江宁府,吟瑞郡主和裕世子也都在,按理来说,裕亲王应该会比已经失去官身的元辞章知道的更快才是。 第59章 “彼时的断雨道长只是在太清观修行的小道士。” 郑延龄避而不言, 微微笑着端着手边的新茶。 “远山清涧煮新茶,翠色盈杯映日华。” 他先是赞叹了一句, 而后望着李意清道:“殿下此茶采自歙州山林,趁在春雨前收回,比送去京城上供的滋味还要好上许多。” 李意清走到座位上坐下,“想不到盐运使也是爱茶之人。” “谈不上爱茶,少年时家境贫寒,原是喝不到什么好茶,”郑延龄摇了摇头, 语气带了几分惋惜,“好在家乡便有好些茶叶, 喝得多了, 才敢说略通一二。” “盐运使家乡盛产茶叶?” 郑延龄闻言, 抬头看向她, “好像殿下很好奇微臣的家乡。” 李意清微微笑道:“是啊,盐运使是寒门状元, 多年来为人所夸赞。若非听先生提起家乡,倒是真不知道盐运使家在何处。” 郑延龄垂眸, 不知信了还是不信。 一阵吹来的风掠过门窗进了屋子,带着新开的花蕊香气。 郑延龄像是陷入回忆,轻声道:“微臣的家乡难以和京城和江宁府相比,不过却是微臣最钟爱的地方,那里山清水秀, 到了晚间, 四明山上萤火点点, 一抬头便能看见漫天的繁星。” 他转过头来,看向李意清, “微臣过去白日除了去学堂,趁着月色上山伐木,或是找些山林间的吃食。那时候微臣的娘亲会陪着微臣,她会亲手采下瀑布下新嫩的茶叶,小火煸炒,而后装成罐。微臣每每入夜犯困,娘亲总是会为微臣亲手泡上一壶。” 李意清抬眸,看清他眼底挥之不去的怀念之色。 郑延龄的父母早在三年前就已经双双去世。 景和五年的仲春,郑延龄一日声名遍天下,琼林宴会,觥筹交错。 连眼光极其挑剔的孟氏嫡女孟韫浔也从云端上走了下来,走到他的身边。 那一日金榜题名,洞房花烛,双喜临门。 民身的郑父,也受到郑延龄和孟氏的庇护,被封为京城临边燕州的漕运小官。 景和七年的暮秋,商序之际,满地白霜,郑延龄的父亲被指认贪污,获罪流放。 流放路上,遇到了一波山匪,郑氏一家十三口人,其中还包括郑延龄刚刚及笄的妹妹,没有一人幸免。 只剩下住在孟家的郑延龄。 听到父母和家中小妹的丧讯后,郑延龄当时正在忙于孟家的差事。妻子孟韫浔怀上长子,他沉浸在初为人父的喜悦中。 好似郑氏满门的消失,不值得他记挂。 可是李意清看到他提起娘亲时温柔怀念的神色,不似作伪。 若真是外界传言的那般冷血,怎会对母亲亲手煸炒的茶叶至今念念不忘。 * 郑延龄很快就回过神,看见李意清若有所思地打量着他,微微一笑道:“抱歉,殿下,微臣有些失礼。” 李意清轻轻摇头。 三月的中旬的阳光很好,此刻日上三竿,明媚的阳光透过窗户和门倾泻进来,甚至不需要凝神,就可以看见漂浮在光中的灰尘。 飘荡随意。 “郑先生,眉眼间写满了遗憾。” 李意清的这句话,用的是很平静的陈述句。 她将一口一个的“盐运使”换成了“郑先生”。 郑延龄道:“殿下,已经很久没有人喊我‘郑先生’了。” 这些年,有太多人喊他寒门状元,喊他孟家贤婿,喊他同知。 而今,改唤盐运使。 他像是随口感叹了一句,接着道:“殿下,微臣只是有一点点可惜,再也喝不到四明山下瀑布边的茶水。” 四明山不动不移,茶树依旧生长,他只是在怀念,那个为他炒茶的妇人。 李意清忽然有些失语,半响轻声道:“节哀。” “无妨,都过去了,”郑延龄摇了摇头,话锋一转,“殿下,某听闻你在江宁水土不服,听老人言,或许是因为久别故土。刚好微臣来江宁之时,带了一捧故土,殿下将其投入井中,喝了掺了故土的水便能化解。” 李意清闻言,忍不住道:“郑先生这句话倒是有趣,你饱读诗书,竟然信这个。” 郑延龄只是垂眸笑,“微臣来江宁不久,就听说殿下去了神卜阁。殿下难道不信吗?” 李意清道:“我自然不信。” 说完,她像是想起了其他,轻声道:“这几日我在府上休养,很是无趣,伯怀便跟我说了一个故事。” 郑延龄闻言,放下手中的茶杯。 “愿闻其详。” “这个故事发生在京城灵峰山。彼时的断雨道长只是在太清观修行的小道士,并不如何出众,反而更爱在屋顶上乱蹿。当时的方丈九元道长念其顽劣,要他下山见人见世,参破人间。” 郑延龄自然也知道这位断雨道长。 断雨道长仙逝之际已经年近古稀,在京中除了先帝和元相,并没有什么来往特别频繁的人。 既然是元辞章所言,想来是从元相那边听来的。 郑延龄道:“然后?” “断雨道长闻言,欣欣然走入了人间,达官贵人信奉这些,对九元道长的徒弟自然推崇至极。断雨道长在王权富贵中斡旋了一阵,便决心完成师父所托,去坊间看看这人间。” “道长来到了燕州的一个小县城。那个小县城虽然离京城一步之隔,却无马车满路,香粉无数,只有衣裳褴褛的老人孩子,壮汉埋头山野,顶着炎炎天光耕田劳作。” “断雨道长见到此番情境,很是高兴,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师父口中的人间。”李意清说到此处,微微一顿,继续道,“道长在村口摆了个摊子,前三天无人问津,第四天走到两个人。” 李意清故事讲得动听,郑延龄不知不觉被带入其中。 见她停下

相关推荐: 摄春封艳   被前男友骗婚以后[穿书]   我的美女后宫   靴奴天堂   一不小心攻略了男主   三金影后是伪娘[娱乐圈]   一梦三四年   当直男穿进生子文   他是斯文糙汉   作恶(1V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