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斗罗:开局签到至尊骨被夺 > 第98章

第98章

一片天的男人,就现在京里朕这些个权贵子弟, 朕是一个也没瞧上。难道你能放心把女雅利奇交给这种男人?” 玄烨连亲生带收养,只有五个站住的女儿,他又不是铁石心肠之人,远嫁了女儿难道他自己丝毫不难过吗:“可是你看看京中子弟这些年的做派,也配做额附?” 做梦还差不多。 大公主和二公主的额附论人才,可比这些人强多了。 沈菡无言以对——其实世家子弟里素质不错的也不是完全没有,不过和策棱也没法比。而且这里面还有个近亲结婚的大问题,京里和爱新觉罗家没血缘关系的豪门实在不多。 比如历史上五公主的额附舜安颜,沈菡见过他,才学武艺都平平无奇的富家子弟,性格平庸,一身贵族习气。 要不是有佟家的身份,完全属于扔在人堆都找不见的那种。 沈菡对这个女婿是敬谢不敏的——就不说本人的素质了,单凭血缘这么近,她就绝不可能让闺女嫁去佟家。 至于寒门,虽然肯定也不乏有优秀的子弟,但说实话,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男女双方存在的问题就是会比门当户对问题更多。 包括但不限于双方父母的阻碍,受教育程度、生活习惯、三观、精神共鸣等非常多的层面都可能存在差异甚至鸿沟。 爱情并非完全不可跨越阶级,但这无疑是一场豪赌,沈菡当然不敢拿雅利奇一辈子的幸福去赌。 沈菡犹豫道:“你说的也有道理,可是嫁到蒙古……”她不舍的啊! 玄烨无奈:“不光你不舍得,朕也不舍得啊!有件事朕还没来得及说,你就火了。策棱的父亲早丧,他们的部落一直掌控在他祖母的手中。喀尔喀部归顺后,朕赐了宅子,他的母亲和祖母以后是要常住京城的。” 所以即便策棱将来可能需要回蒙古打理部落事务,但他的家却并非安在蒙古,大半时间肯定是住在京里的。 沈菡一愣,还真是祖母执掌部落啊?这倒是……有些意外,没想到现在的蒙古女性仍然能够如此。 而且若真能大部分时间常驻在京城,好像也不是那么难接受。 玄烨最后给了她一剂定心丸:“你放心,朕对你的承诺永远有效,雅利奇想嫁谁,就嫁谁,想嫁在哪儿就嫁在哪儿。朕既不会逼你,也不会逼她。这是咱们唯一的女儿,朕和你一样,只希望她一生平安幸福。” 沈菡沉默片刻:“你容我想想。” 她脑子里有些乱,这跟她一直以来对雅利奇的打算是完全不一样的,她需要好好想一想,想一想到底怎么做,才是真的对女儿好。 玄烨:“好,不急,你慢慢想。” 他也得好好观察一下这个策棱,看看他到底有多少真材实料,人品如何。 不然,他也不放心啊! …… 放下两口子偷偷考察女婿不提,春种秋收,亲耕礼和亲蚕礼的日子就要到了。 雅利奇出生这么多年,从未听说过亲蚕礼:“额娘,之前只听说过亲耕,原来还有亲蚕吗?” 沈菡对着事宜单学习流程:“嗯,是啊,亲耕和亲蚕其实是一对的。” 玄烨一向重视农事,若无大事,亲耕一般每年都会举办。但先蚕礼在康熙朝举办的次数却不多。 沈菡:“之前仁孝皇后在的时候,国家动荡不安,不是这事儿就是那事儿。而且那时一应典章都不完善,你阿玛举行亲耕仪式的机会都很少,更别说亲蚕了。” 后来虽然礼制完善了,但的孝昭皇后却没等到亲蚕礼就过世了。 沈菡去年这时候还在月子里,所以今年是她的第一次亲蚕礼,也是朝廷时隔数年后再一次重启亲蚕礼。 内务府在亲蚕礼照常举办的谕旨下发后,立刻送上了亲蚕要用的东西,供皇后阅看。 内务府管事指着托盘中的金钩给沈菡表功,说这金钩是专门从江南找的老金匠打的样子,打了好几柄,特意挑了最好的一柄呈上。 沈菡拿起眼前这柄描金彩绘,光彩夺目的金钩:“……”呵呵。 管事见皇后面色严肃,脸上并无欣赏之色,不由得心生忐忑。是他们做得还不够精美?皇后不喜欢? 沈菡把这金钩扔回托盘,盯着这管事淡淡道:“把这次做的几支金钩都融了,做成一两的小金锭送过来。亲蚕礼,所有人一律用普通铁钩即可。” 管事被皇后这两眼看得遍体生寒,知道他们恐怕是马匹拍到马腿上了。也不敢多问,连忙跪下道:“是是,奴才这就去办!” 玄烨回来后发现她脸色不好:“这是怎么了?” 沈菡把事情说了,靠过去恨恨道:“也不知他们从这几根钩子里又捞了多少!” 可别小看几支金钩银钩,中间去江南找金匠的费用可以虚报一笔,从金库里领金子又可以虚报一笔,最后打金钩的损耗再来一笔。 沈菡:“从旨意发下去,到最后这钩子出现在我的手中,中间不知要过多少道手续,有多少人从中分去了利润!” 她掌管宫务这么多年,对内务府的猫腻一清二楚。 沈菡:“之前营造司报上来说春禧殿的梁被蛀了,要换梁。换一根梁,他们就敢给我报一万五千两白银!” 沈菡悄悄派人去调查过:“实际上什么被虫蛀了,分明就是叫他们给挖了!” 宫里每一根立柱,每一根横梁用的都是最上等的木材。这些人打的好算盘!他们把梁心掏空,取了木头卖钱,然后转头报上来说要整修宫殿,要来一大笔银子再换上根不值钱的新梁。 反正主子们高高在上,谁还能到这偏僻地界来亲自看看一根梁吗?谁又知道换梁要花几个钱吗? 宫里宫殿多得是,今年换这个,明年换那个,换上一辈子也换不完。 沈菡想起来就生气,狠狠一拍炕桌:“一群蠹虫!” 旁边的小十一看得有趣,也跟着一拍大腿:“虫虫!” 玄烨:“噗!” 沈菡怒视! 玄烨连忙讨饶:“是是是,你说得对,这一群蠹虫!朕就应该千刀万剐了他们!” 沈菡继续怒视——少逗我,也不看看我这是为了谁生气呢! 玄烨忍不住笑了,她这脾气最近可真是越发大了。 他靠过去哄她:“朕知道,明白,你看不惯这些,觉得他们损公肥私,贪渎民脂民膏,朕这不是一直在找人查吗?” 提起这个,沈菡有些泄气:“算了……我知道你也为难。” 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水至清则无鱼,就算查出来杀了这一批,还会有新的一批,贪官污吏是永远也杀不尽的。 沈菡已经明白,玄烨不是雍正,也不可能成为雍正。他有自己的性格,这决定了他的执政风格。 而且,他手中的国家是一个尚不安稳,刚刚进入上升期的国家,要顾虑太多的事情。他没有雍正的热血和不管不顾,康熙皇帝放在第一位的,永远是“稳定”。 沈菡吐槽完了,转头又拿起先蚕礼的《事宜单》看起来:“纠结这些事也没意思,我还是先干好自己分内的事吧。” 玄烨摇摇头,有些无奈:“你这个脾气,和老四真是一模一样。” 一碰到不平事,那股子愤世嫉俗就要冒出来。可这世上的不平事这么多,哪儿能管得过来呢? …… 内务府管事吃了皇后一计冷眼,火急火燎就把新的铁钩子送来了:“娘娘,您看可有什么不妥?” 照规矩皇后应该用金钩黄筐,妃嫔用银钩黄筐,其他人则用铁钩朱筐。 现在沈菡给改成都用铁钩,筐子颜色不变,金钩和银钩都改成了一两的小金锭和十两的小银锭。 沈菡看了看这两盘金银元宝:“都在这儿了?” 管事心里一紧:“是,不敢欺瞒主子娘娘,除了来回熔铸的损耗,都在这儿了。” 沈菡点点头:“行了,以后就按这个规矩来,明年金钩和银钩的费用也不必再报了,通通取消,换成铁钩。” 管事小心道:“是,奴才记下了。” 先蚕礼之前要先举办亲耕礼,今年与往年不太一样,玄烨把亲耕礼的地点从先农坛改到了丰泽园。 沈菡一听:“嗯?丰泽园?” 为什么换到丰泽园? 丰泽园里有什么特别的吗…… 沈菡想起来了:“御稻?” 玄烨点头,高兴道:“是,御稻的试种算是大体成功了,朕打算继续扩大试种范围,推广试试!” 真的成功了?!那这可真是件大事! 沈菡也跟着高兴起来:“太好了!” 她记得好像是康熙二十一年的时候,玄烨就开始在丰泽园对御稻米进行试种和改良了。 在丰泽园试种成功后,沈菡原以为他会开始大面积推广,但是玄烨说各地水土不一样,怕新种子不适应别的地方的水土,也怕下面官员不会办事,最后反把好事变坏事,所以他对推广这事儿一直很谨慎。 这十年间,玄烨先是下旨在京西玉泉山和畅春园附近进行试种,并且一边种植,一边继续改良种子。 沈菡对水稻种植是一点儿不通的,也帮不上什么忙,只能看着玄烨自己埋头摸索。 但可能天才真的是一通百通的吧?玄烨也不知是怎么想的,硬是自己琢磨出了一个育种的法子。 他先是让人从最开始培育出来的那一块玉田稻中选育出早熟质佳、耐寒性强、适应性广的单穗,然后把这一穗留种,再种成穗行或者一小块试验田。 然后再从这片区域优中选优,继续挑出性状更好的单穗,如此循环往复,一年一年的优中选优,最后用了十年时间,终于稳定住了稻种的性状。 试种的结果很成功,御稻在京西地区长势十分良好。而且当初沈菡提议在南方试种,玄烨也很认可,把种子给了曹寅试种。 结果这种稻子在南方是真的能一年两熟!这在现在这个时代来说,简直就是个bug! 之后玄烨又继续向长城以北试种,基本上是走到哪儿就种到哪儿。 玄烨:“对了,多亏你提醒,之前在木兰开的那片试验田长的也不错。” ——前几年他们出去木兰避暑,玄烨在每次扎营停驻的间隙,都会带着沈菡去周围探访民情,两人曾仔细地研究过周围的土地和作物。 玄烨和沈菡在这数个地方走下来,发现木兰周围水土丰美,可是空有如此好的良田,却只种了一些糜、桑、稗、稷,十分可惜。 …… 第226章 防备 玄烨觉得木兰这么多上等田地, 只种这些贫瘠的作物未免太过可惜,便找来了当地的老农询问原因,这才得知因为当地气候过于寒冷, 进入白露后气温骤降,很多作物都无法成熟,所以无人种植。 沈菡看玄烨盯着这片地不甘心的样子,想了想, 提议要不要也在这儿圈块地,试种一下御稻:“虽然这里有点儿冷, 但不是说御稻的成熟周期比一般的稻子短吗,说不定就能赶在白露之前成熟呢?咱们也不图它一年两熟, 哪怕只有一季, 对本地百姓来说也是大功一件。反正只是一块试验田, 就算失败了也不亏什么。” 万一成功了, 北地的百姓便能多一项上等主食, 受益无穷,那可就赚大了。 玄烨之前没想起御稻,因为长城以北很少有种稻子的习惯, 但他思量过后却觉得沈菡说的未必不能一试, 反正也不亏。 之后玄烨便就找人在附近找了个庄子, 圈出地来开始了漫长的试种工作。 沈菡听说成功了有点儿惊讶:“真的在白露之前成熟了吗?” 她真的只是随口提议,没想到会成功啊! ——朝臣们同样没想到! 亲耕礼当日, 玄烨指着丰泽园稻田中的幼苗给众人介绍:“此稻名为御稻,朕在康熙二十一年的时候,偶然在西苑的玉田稻中发现了一株早熟的嘉禾, 谷粒饱满,稻穗高大, 远胜其他稻穗……” 太子和一众皇子都站在稻田边听着,胤禛之前从没听额娘说过这事儿,现在听到阿玛为了得到早熟的良种,竟然从一株稻穗开始培育,花了十年的时间悉心育成如今的御稻良种,心里的佩服之情简直难以言喻! 这样的耐心,这样的锲而不舍,只为了叫百姓多一些收成! 胤禛只觉阿玛的德行便如巍峨高山,他可能终其一生都难以望其项背。 玄烨说完育种的过程,又拿出了曹寅的这些年在南方试种和长城以北试种御稻的记录:“此稻早熟,朕在木兰试种多年,已经确定此稻在长城以北,可在白露之前收割,且御稻抗旱高产,推广开来必定能够增益百姓活口之资。而在南边气候温暖之地,此稻可达一年两熟!” 群臣有些攘动——一年两熟?!真的吗? 沈菡作为皇后也陪同玄烨来参加亲耕礼了,不过这是皇帝的主场,她一直默默无闻在装背景板。此时听完玄烨一番激情高昂的介绍,沈菡忍不住悄悄打量了一眼玄烨。 ——虽然他说这事儿的时候面上表现的十分沉稳,仿佛这只是一件小的不能再小的小事,但沈菡还是听出了一点儿得意和炫耀——我厉害吧? 沈菡:“……” 朝臣们的敏感度显然不必皇后娘娘差,纷纷开始赞叹皇上天纵英主,一心为民!我朝圣主德行感佩上苍,竟降下此等良种!这御稻真是太牛叉了! 巴拉巴拉巴拉…… 沈菡在一旁端详这些人的表情——虽然他们嘴上一个劲儿的夸赞,都快把玄烨夸成三皇五帝了。但她总觉得看起来有些假,沈菡觉得这些人好像不是真心相信的……? 玄烨听沈菡说完干笑了一下:“呵呵……不奇怪,本就是意料之中的事。” 时人做事都讲究天时,讲究一个万事万物要顺应自然和天理。 能够一年两熟的水稻,在现在的大多数人看来,确实属于‘逆天而行’的产物——逆天而行是要遭天谴的! 想让人们接受御稻并没有那么容易。 玄烨无奈道:“朕知道,别看他们嘴上说的好听,其实心里还不定怎么想呢。我估摸着多数人应该是不信的,可能都以为这是朕在给自己制造‘功绩’吧……” 就算一部分人真的相信这水稻真能一年两熟的,估计也不会太当回事,或者心里正觉得此事实属‘大逆不道’。 沈菡不太能理解这些人的想法:“不至于吧,就是个水稻而已,而且这明明是好事呀?” 玄烨摇摇头:“人对未知总是恐惧的,大多数人还是更相信已知的、已经习惯的东西。哪怕新的东西有更大的益处,很多人为了避开风险也宁愿用旧的。” 这倒是,沈菡记得之前他们讨论过这个问题,百姓并不太容易接受新事物,宁愿不要新事物带来的收益,也不愿冒风险——尽管这稻种已经经过数年的验证没有问题。 这也是人之常情,她以前在现代的时候,出去吃大餐都只吃固定那几家觉得好吃的店,轻易不会尝试新饭店,生怕白花了钱还不好吃——哪怕这家店的评分很好。 何况更换作物这种影响全家生计的大事。 沈菡皱眉道:“那这个事儿还能推广吗?如果连官员都不能从心里认可,百姓更不可能接受,这怎么往下执行?” 皇帝总不能自己一个县一个村的下去走吧,办事还是要靠基层。御稻推广最终需要基层的官员一家一家去说服百姓,让他们能相信朝廷,相信御稻,而不是强迫、强逼着百姓种植。 玄烨展开手中的舆图:“推广是肯定要推广的,不过御稻的种子虽然培育成功了,但也不能一口气吃个胖子。” 玄烨指着舆图给沈菡看:“育种是在京西和长城以北完成的,南方也实验了一部分,但这并不能说明全国的土地都适合种御稻。” 他拿着笔在舆图圈出了几个县:“所以这事儿不能操之过急,就算是在百姓里推广,也是先从水土相似的地方开始。其实只要把一个地方的根基打好,之后以此为中心慢慢向外辐射扩散,事情就会好办很多。” 所以最开始的这第一步试点尤为紧要。 沈菡看他在舆图上做的标记:“山东……你打算先在山东试点?” 玄烨点头:“山东自古就是农耕大省,作物众多,距离京城也近,水文风土气候都与京城相近。且山东巡抚佛伦主政地方多年,长于庶政。”天时地利人和,都在山东,自然要从此处做起。 玄烨:“ 至于长城以北,民风不比京里这边开化,百姓也尚未养成种植水稻的习惯,推广起来更难,也更耗时间,先放一放吧,朕打算先主攻北方。 沈菡听完他的计划算是服了,合着这第一个十年还不算什么,这要是想把御稻推广到全国,少说还得有个几十年? 沈菡:“ 这也太磨人了吧?” 玄烨继续在舆图上写写画画:“移风易俗本就是世上最难的事之一,没有耐心怎么行?若是到朕闭眼的那一天能干出点儿成绩来,也算是功德一件了。” 好吧,农事沈菡一窍不通,也不敢随便发表意见,不过涉及国家层面的项目,可能就是应该这样谨慎吧。 说起来,沈菡这么多年最佩服的就是玄烨的这份耐心,这也是沈菡觉得玄烨最像皇帝的一个地方。 不是生杀予夺,也不是沙场征战,而是能用长远的目光去看待一件事,谋后世而不是当世。用数年、数十年甚至一生去为一件事布局,达成自己的目标。 她有时候甚至会想,要是他不是满人的皇帝,没有了那份限制和桎梏,该有多好。 可惜,他偏偏就是。 玄烨说干就干,很快就开始行动。 他一方面把任务给户部布置下去,让他们集思广益,写条陈上来研究这事儿应该怎么办。 另一方面玄烨还亲自给山东巡抚佛伦写了信,在信中讲解御稻的好处,种植的方法,他认为比较可行的推广办法等等。他为了提高当地父母官对御稻重要性的认识,避免他们到时候阳奉阴违,甚至还给试点地区的县令亲自写了信。 不但如此,玄烨还特意去了无逸斋一趟,对正在读书的太子和皇子提起了此事…… 伊桑阿认为这事儿是个好机会,皇上一直拖着不肯让太子大婚,明显就是想削弱太子在朝中的影响力:“但今天皇上竟然让太子和年长的阿哥们就此事写条陈,显然是已经有意让太子和阿哥们开始接触政务了。” 若是太子能借此机会,针对御稻的推广提出有效可行的建议,甚或是为皇上出一份力,叫皇上看到太子的能力和忠心,皇上未必不会准许太子早日上朝议政。 索额图听完后却当即反对道:“御稻之事,乃是户部的分内事务,户部尚书王骘一向与明珠更为亲近。何况,皇上已经下旨,先在山东境内的府县试点……” ——山东巡抚是佛伦,明珠的铁杆。 就算太子或是索党最后帮着把御稻推广成功,这可都是户部和明珠党的政绩,大头是算在明党头上的。 索额图显然对这个提议并不看好:“以明珠和佛伦的手段,如此大功,他们能叫太子和咱们沾上边儿?” 伊桑阿一噎:“这个……事有轻重缓急,皇上一向最重农桑,便是他们有什么心思,总也得顾忌皇上的想法。” 何况太子的份量远非朝臣可比,如果功劳确实是太子立下的,即便是明珠,也不敢昧下吧——他也掩盖不了啊! 索额图闻言却冷笑道:“皇上的心思……呵呵,真要是按着皇上的心思,甭管太子出再多的力,这功劳也绝不会跑到太子的身上!” 这两年他也算是看透了,皇上忌惮太子可比忌惮党争多多了,想叫皇上主动给太子权力?没门! 真想要权力,唯有靠自己! 伊桑阿吓了一跳!下意识环视四周还有没有旁人。 眼见四面窗户大开,屋里只有自己人,伊桑阿这才把快要跳出胸口的心脏安回去一半:“岳父……”慎言啊!谁知道这府里有没有皇上的探子。 索额图看了伊桑阿一眼,心里迅速转了几个念头,继而慢慢收回了讥讽外露的表情。 屋里有片刻的静默,两人一时都没找到话说。 最后还是伊桑阿率先打破了沉默:“岳父说得是,太子……也有难处,是我考虑得欠妥了。” 索额图面色稍稍放缓,拍了拍他的肩膀:“我知道,你也是一片忠心为太子考虑,说的也有道理。这样吧,回头我和太子商议商议,看看这事儿到底应该怎么办是好。” …… 伊桑阿离开后,格尔芬见索额图面色不好:“阿玛,可是有什么不妥?” 索额图的声音既低且沉,透着阴冷:“以后要防着他一点儿。” 格尔芬一愣:“谁?姐夫?”他不太明白,姐夫怎么了? 第227章 反应 昏暗压抑的书房内, 索额图听到儿子的问话,沧桑老迈的脸上带出了一丝狠厉:“他的心偏了。” ——偏向皇上了。 索额图回忆起伊桑阿最近几次过来议事,那一丝让他觉得怪异又琢磨不清的违和感终于渐渐清晰起来。 伊桑阿的立场变了。 他开始站在皇上的角度, 而不是太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开始帮着皇上说话。 格尔芬有些措手不及:“不会吧……姐夫和咱们家一直绑在一起,他怎么可能背叛太子?” 伊桑阿与自家可是实打实的姻亲关系,天然的太子党, 他背叛太子图什么?他不选太子又没得选。 就算他想去投靠别的阿哥,别人也不能信他啊? 索额图没再解释, 他将御稻的调查汇报随手扔在书案上,神情晦暗不明:“呵呵, 想要改换门墙, 没那么容易。” 也不看看他有今天是靠着谁得来的! 若非因为他是‘索相’的女婿, 有太子在背后撑腰, 只凭他自己, 他怎么可能坐上首辅的位子,还一坐这么多年? 如今功成名就了,见太子情势不好, 就想跑路? 做梦! 索额图:“去给你姐姐传信, 让她盯一盯伊桑阿平日的行动和府里的往来。” 伊桑阿对他们的底细太了解了, 虽说有姻亲关系和太子在,他不至于这么快调转枪口, 但他们也该尽快防备起来,免得被人抄了底细。 第二天,索额图亲自去了无逸斋请见太子。 胤礽正在为了御稻的折子发愁, 汗阿玛提的有些突然,胤礽有些摸不清他的想法, 不知这折子到底应该从什么角度下手,才能叫汗阿玛满意。 胤礽这几天琢磨了几个法子,自觉还算不错,只是他没有正经办过差事,不知道是否可行。 索额图过来请见,胤礽正好顺便问问他的意思:“孤想着,推广良种若想见实效,一要靠当地县令实心任职,二要靠百姓们的勤恳耕作,不若在试点的府县实行奖励制度,将御稻推广的实绩纳入府县官员的考绩之中……” 索额图见太子对这事的态度如此积极,有些意外。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提醒道:“殿下,昨日皇上已经下旨,将首批试种地点定在了山东。” 胤礽跃跃欲试的心情一顿,山东。 索额图又道:“推广御稻的种植并非易事,皇上既然已经圈定了山东,便是有意要将此事交给佛伦和明党安排。” 至于皇上让太子写折子,在索额图看来,这不过是出于安抚罢了,毕竟皇上总不能将太子与朝政完全隔绝开来。 胤礽听明白了,索额图并不想让索党插手此事,而且他认为汗阿玛可能也并不希望自己插手此事。 胤礽停顿片刻,竟也无法反驳……是啊,良种是汗阿玛费心培育出来的,这是汗阿玛的功绩。 而他是太子,“储”君,朝上谁都可以站出来接这个差事,唯独他不行。 瞬间,胤礽原本因为玄烨交办政务而兴奋的心情宛如被浇了一盆冷水,迅速沉寂下去。 胤礽攥着手里的折子望着窗外呆立着,半晌才重新捡起自己的思路继续道:“……虽说如此,但皇上一向重视农桑,皇上能用十年培育御稻,心里对此事必定是极为看重的。御稻一事,利在百姓,功在千秋。孤身为太子,为此事出力理所应当。何况此乃国事,任何人都不该因一己之私横加干涉阻挠……” 胤礽很清楚,汗阿玛能容忍朝堂的党争、包容朝臣的小心思和争权夺利,但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不耽误他办大事。 所以依他之见,哪怕此事已经交给明党操持,索党也不能干看着不出力,该做的都要好好做,尤其不能使绊子。 索额图完全没想到太子竟是这么想的,这与他之前的打算完全不同:“太子爷……” 胤礽抬眼使了个眼色,索额图话音一顿,往窗外看了一眼,继而话风一转:“……太子说的是,是奴才见识浅了。既然殿下是这么个意思,那咱们自然都听殿下的。” …… 几日后,九经三事殿。 玄烨正和明珠等人议事,顾问行却突然从外面进来了:“万岁,高三燮到了。” 玄烨点点头,很自然道:“叫他进来吧。” 底下的明珠等人虽然听不到上面高三燮对皇上说的些什么,但高三燮是皇上安排伺候太子的太监他们还是知道的。 明珠心里犯嘀咕,皇上当着他们的面传高三燮回话?这是什么意思? 玄烨听高三燮说完,面色十分温和:“知道了,朕中午让膳房做了一道太子爱吃的烧鹿尾,这会儿火候应该差不多了,你直接捎回去给太子吧。” “嗻。” 高三燮退下后,玄烨继续和明珠商议在山东推广御稻的事:“此事当慎重,切勿失之操切,强逼百姓……对了!” 玄烨拿出一份折子:“太子公忠体国,一片爱民之心,之前上的折子里想了几个推广的好法子,朕觉得不错,正好人都在这儿,咱们商量看看是否可行……” 众人议完事退出九经三事殿,紧接着就在班房里围上了明珠:“明相,您说这……” 皇上是什么意思啊?干嘛突然提起太子,难道是想把这事儿交给太子主理? 明珠淡淡道:“太子乃国之储君,关心农桑大事理所应当,便是皇上将差事交给太子,我等只管听请凭太子吩咐就是。” 不过明珠觉得这

相关推荐: 【刀剑乱舞】审神计画   镇痛   云翻雨覆   【综英美】她怎么不讲wood   小白杨   郝叔和他的女人-续   快穿之炮灰的开挂人生   差生(H)   吃檸 (1v1)   烈驹[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