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来,我估计意动的人家不在少数。咱们能想出这法子,旁人不见得想不出来。这要是奏请的人太多了,保不准皇上一块儿都给否了。” 佟国纲不屑道:“他们想出来就让他们上,他们也配跟咱们比。皇上否了谁家,也不会否了咱们家!” 佟国维一笑:“这倒是。” …… 叶克书见佟国维回来,连忙迎上去:“阿玛,大伯同意了吗?” 佟国维点头:“同意了,我估摸着照他那个急脾气,不出两日就会上折子。” 叶克书松了一口气,高兴道:“那就好,若是赶在报选之前批下来畩澕獨傢,大妞、二妞都还赶得上明年的大挑。” 佟国维看一眼儿子,摇摇头没说话,自己走到桌前坐下。 叶克书不明所以,连忙上前倒茶:“阿玛,可是有什么不妥?” 佟国维捧着盖碗品茶,慢条斯理道:“你这个脾气,不大像我,倒跟你大伯像得出奇。” 性子直,脑子也缺根弦,人家说什么信什么。 叶克书摸不着头脑。 佟国维说他:“就算请归满洲的事儿成了,这太子妃也不见得就是咱们的囊中之物。你说你高兴个什么劲儿?” 其实要照佟国维看,若皇上真要选太子妃,佟家纵归了满洲,中选的几率也极小。 叶克书:“啊?”那干嘛还要请归满洲。 佟国维懒得给他解释,子不类父,奈何奈何。 * 在京中为了“太子妃即将诞生”振奋不已的时候,玄烨紧接着又扔下了一个大炸弹——文华殿修缮工事即将竣工,拟于明春举行经筵大典,令太子正式出阁读书。 宛如热炭之上浇了满满一桶热油,让京中的情势更为火热。 此时,距离康熙十七年,詹事沈荃第一次提及太子出阁一事,已经过去了整整七年。 …… 作者有话说: 1、德妃其父去世于康熙二十四年十二月,蝴蝶了。 2、佟国纲、佟国维兄弟性格参考《康熙皇帝一家人》。 3、《清代后妃杂识》载,玛颜珠其实是德妃二妹的名字,嫁给阿灵阿的那个妹妹名字不详,这里换一下。威武也不一定只有三个女儿,但目前考证到的就是一子三女。 4、康熙和太子之间的事很复杂。 第133章 博弈 ◎初现端倪。◎ 朝中遗留有许多前明时期的汉官, 而以明朝祖制,东宫出阁读书讲学,举行经筵典礼, 才意味着东宫的地位得到正式承认。 是以太子出阁一事一直是赫舍里家和朝中汉臣们关注的大事,时不时就要寻个由头提起来, 给玄烨上折子。 康熙十七年时, 沈荃甫任詹事之际, 连疏以上, 言青宫在于豫养,引经据典地暗示玄烨,明朝孝宗太子及世宗太子出阁之时, 年龄皆是四岁。 ——彼时胤礽正是将满四岁,虚龄五岁。 沈荃此人, 乃是顺治九年的探花郎, 他与董其昌是同乡,自幼即倾慕董书, 书法极得董书的笔法特点与风神。 因沈荃善工书法,很快便得到了玄烨的赏识,得以到内廷论书,并教导玄烨习字。 十六年玄烨建立南书房, 召侍读学士张英、高士奇等人‘常侍左右,讲究文义’时, 沈荃便在其列。 沈菡对这个人印象还挺深的,因为玄烨曾在教她习书时提到过这人很多次,对他的评价很好, 说他的书法‘美好’, 他又姓沈, 很好记。 玄烨当时给沈菡看沈荃之前入懋勤殿时写下的一些卷轴。 有‘忠孝’、‘光明正大’等大字,也有《千字文》《百家姓》等文章,玄烨留下了很多他的作品,可见对此人的书法十分满意。 玄烨:“此人书法遒劲,想来专心习书已经有些年故。朕曾给他看过许多宫中珍藏的晋唐宋元名家的手迹,他对此颇有些独到的见解。”① 玄烨对董字的情有独钟,不得不说也有当年跟随沈荃习书受到的影响。 这样一个天子近臣,甫任詹事便上疏请太子出阁,朝中群臣无不以为是出自玄烨的授意。 于是拥护正统的汉臣和赫舍里家群情汹涌,纷纷附议。 索额图当时觉得此事十拿九稳:“吴三桂一日不死,皇上不管如何外示优游,内里必定心焦似焚。” 而此时皇上若想要收拢汉族士人,太子出阁当是极大的一步好棋,正可彰显朝廷承奉中原正朔之心,比之前在全国征召博学鸿儒更为有效。 高士奇却不太有把握:“我看此事却未必,若真是皇上之意,提及此事的该是张英,而不该是沈荃。” 索额图一愣,皱起眉来,倒也有理…… 此后事情的发展果然与高士奇所说相符,玄烨对沈荃的接连上疏根本不予理会,折子上只有三个字‘知道了’,再无余话。 之前附议的群臣宛如被泼了一缸冷水,瞬间安静下来。 明珠冷笑:“索额图这是利欲熏心,昏头了。” 沈荃一介汉臣,不甘只以书法幸进,变着法儿地想要出头也就罢了。 索额图身为后族,一个满臣却和汉臣搅和在一块儿,现在竟还想把太子交到汉臣手中,皇上断不能忍。 明珠一派多为满洲勋贵,以军功起家,很多人不像赫舍里家和明珠对汉学那么有研究。 这几日朝上为着太子出阁的事而喧嚣,多有人不明所以,跑来请教明相,太子出阁到底是个什么事?不就是读书进学,出不出阁有什么区别,汉臣这都是叨叨什么呢? 明珠给他们解释,按照以前中原王朝的传统,东宫出阁讲书对太子来说很重要,而且将太子托付于朝廷大臣教导,以后也无须皇上再分心旁骛,可以专心政事。 武勋世家现在汉化不深,大多数人家的做派还是偏向满洲的粗犷,很难理解汉人礼节章程中的弯弯绕绕。 有人听完后不解道:“咱们是满人,做什么要从前明的祖制?” 明珠随口应付两句,没详细解释。 是啊,连一个粗汉子都懂的道理,索额图却不懂。 将太子交于汉臣之手教导,任其受汉风侵袭,脱离皇上的管控,皇上怎么可能答应呢…… 皇上再怎么崇儒重道、欣染汉风,骨子里绝对是防汉甚于习汉。 皇上是他们满洲的皇帝,太子也只能是满洲的太子。 索额图想拉着汉臣给太子壮声势,却忘了太子这屁股底下坐的,可是他们满洲将士一刀一枪拼出来的江山! 佛伦:“我看皇上这是有些骑虎难下了。” 当时皇上不顾满洲祖训,毅然采纳汉制立了这位嫡皇子为太子,不过是为了应对吴逆的应激之举。 恐怕皇上自己也没有预料到,一个太子,竟会在汉臣中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吧。 不过也不怪索额图总想为太子拉拢汉臣。放眼望去,朝堂之上,除了那些倡导“正统”的汉人,有几个满洲勋贵认赫舍里家这“太子”? 明珠在庭中闲庭信步,随意道:“皇上既然已经报闻以对,此事咱们便不要再插手了,静观其变即可。” 佛伦点头:“不过索额图这次大概只是探路之举,一次不成,定不会死心。” 明珠:“那咱们就等着,看他还想怎么折腾。” 此事根本就是皇上的一个死穴,明珠轻轻一笑,利用好了,说不定哪天还能送索额图一程…… 康熙十七年这次奏请最终不了了之,玄烨对于牵涉其中的一干人等都没有做任何处理,此后也依然怜爱关怀沈荃,康熙二十一年更是让他充任日讲记注官,每日陪皇上练字。 毕竟当时朝中的头等大事还是平定三藩,朝臣们很会看眼色,一见皇上并无此意,转头就消停下来。 * 康熙十八年七月,京师大地震。 刑部尚书魏象枢借此上疏:“地道,臣也。臣失职,地为之不宁,请罪臣以回天变。” 矛头直指索额图和明珠,弹劾其党同伐异,卖官鬻爵,徇私舞弊等诸多不法事。认为京师大地震乃是满洲勋贵多行不义,要求玄烨惩治索额图与明珠等一干身居高位的满洲重臣。 正当战火炽热,民间反清气焰高涨之时,朝堂内部的汉官借大地震一事,拉开了对满洲贵族以及在外八旗大兵的抗议热潮。 汉官们纷纷跟着上疏,指斥在外领兵的王公贝勒‘玩寇殃民’、‘越省购买妇女’、‘抢夺民间财物’…… 左都御史宋德宜直言指责一众将领:“稍不如意,即指为叛逆!” 玄烨作为满洲统治者,受到了汉官空前的压力,双方几次交锋,事态一直绵延到康熙十九年仍未停止。 沈荃不以弄臣自甘,感奋当时形势,上疏请求停止将人犯全部发遣至乌拉一事,竟为汉臣推波助澜。 沈荃:“从来发遣人犯原分远近,现今一概将其发往乌拉,恐与皇上的好生之心不符。” 当时已经近三年不雨,朝野议论纷纷,九卿竟从沈荃之意,局势更难控制。 玄烨内外交困,身心俱疲。 佛伦急得团团转:“我看皇上兜不住了,恐会弃车保帅……” 朝堂中满汉对立浩浩荡荡,已经影响了朝局的稳定。 皇上心里,现在头等的大事是平三藩。 他原想护住满洲,结果现在事发至此,想尽快平息朝廷里的这次纷争,索额图和明珠必有一个要被舍弃。 索额图有太子,皇上要扶保太子,便只能舍弃他们这一方。 明珠心中亦是焦灼,比起太子的至关紧要,他一个小小的‘明相’可算不了什么。但不到揭盅,一切还没有盖棺定论,明珠也不想现在就放弃。 他静下心来细细忖度,他一向最明白圣意,总会有什么法子…… 太子…… 太子? 明珠伸手捋了捋下巴上的胡须,叫过佛伦:“你去把余国柱叫来。” 若是如此,倒也不是没有一线生机。 …… 康熙十九年三月,眼见战事进入尾声,科臣余国柱突然上疏奏请,重提太子出阁一事。 索派和中立的朝臣都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不明白明珠一派为何提起此事。 不过此事对他们有利,虽觉必定有古怪,但他们总不能自己反驳自己,既已经被提起,他们自然只能跟着赞同。 玄烨这次并没有冷处理,反而很直接地答复了请奏的阁臣:“皇太子现在年纪尚幼,教以读书,必须严切教训,方为有益。但出阁讲书,俱属虚文。纵使皇太子在字句或是理解上有误,众人因为大礼所限,也无人敢于匡正,反而耽误太子的功课。” 内阁以为皇太子出阁讲读是传统,大典不可废。 玄烨却认为与其遵循这些典礼虚文,耽误真正的学习,还不如他自己严加教育太子。 面对阁臣的进逼,玄烨冷冷道:“前明倒是遵行典礼,但却无一精通学问的圣主。” 彼时‘魏象枢独对’引发的浪潮未平,玄烨是绝不肯屈从于汉官的压力,以明制令太子出阁的。 此事过后不久,索额图以‘病’解任,明珠一派权势日盛。 之后数年,有关东宫出阁的博弈反反复复,玄烨要么束之高阁,要么积极答复,之后杳无音讯。 三年前,朝臣再一次上疏催促,原本也没抱什么希望,没想到这次玄烨竟破天荒地没有持反对态度,反而赞同地认为太子基础已经打得不错,‘此时正宜讲书’。 朝臣们正要高兴,明珠出列道:“臣等尝思皇太子出阁典礼当举,但不便御正殿,以御别殿讲书为宜。目今文华殿尚未修建,似无讲书之所。” 玄烨点头:“卿所言有理,传谕工部,命即行起造,修缮文华殿,以备太子经筵之用。” 提议的朝臣面面相觑,此事有些突然,但这事儿也是应有之义,他们无从反驳,只好等文华殿修好再说。 没想到文华殿这一修,又是整整三年过去,其间数次有人想要催促工部,都被各种理由搪塞回来。 现在万岁终于松口了! 文华殿在数月之内便完成了几年都没结束的修缮工程,只待太子驾幸…… * 毓庆宫中。 胤礽收到消息,既高兴,又忍不住紧张:“叔公可还有其他话嘱咐?” 来人小声道:“索相道此次经筵大典对您至关紧要,殿下定要好好准备。特别是《四书》和《尚书》,万岁之前曾与朝臣夸口,道您已于四书、尚书略能成诵,还有书法,万岁爷最重书法,殿下……” 胤礽心里一紧,面上却要极力保持镇定:“知道了,你回去告诉叔公,这些书孤早已烂熟于心,典礼当日,定不会令汗阿玛和朝臣失望。” “是。” 来人走后,阿宝上前:“主子爷,可要传膳?” 胤礽心烦意乱,不耐烦地摆手:“现在吃不下,等会吧。” 胤礽到西暖阁的书房坐下,紫檀嵌玉花卉纹长桌上堆着整整齐齐的好几摞书,满蒙汉皆有,他的右手边还放着几本旧年收回的朱批奏折,是前几天汗阿玛刚拿给他看的。 胤礽习惯性地先拿起国语书……犹豫片刻又放下了。 经筵大典要讲书,必定是讲汉学,满朝的饱学之士都在看着他,他绝不能出差错。 胤礽转头拿起早已背得滚瓜烂熟的《尚书》,逐字逐句重新研读。 ——他终于要出阁了。 胤礽感觉自己攥着书的手心在冒汗,可是心中又忍不住雀跃起来。 幼时胤礽不懂事,前朝朝臣的争议他接触不到,也不明白其中含义。但随着年纪渐长,索额图给他说了很多事,胤礽已经逐渐明白东宫出阁代表的意义以及此事对他的重要性。 他将从这毓庆宫走出去,正式立于百官面前,成为大清的储君。 * 玄烨扔下的两个消息在前朝后宫都引起了不小的激荡。 前朝因为东宫出阁而喧嚣沸腾,后宫的妃嫔有不少家中都有待选的姐妹,大挑的结果又与她们的利益息息相关,都对此十分关注。 在这种情况下,沈菡迁居承乾宫、册封贵妃的典礼不能说完全无人在意,但也已经无法与颁金节时受到的关注相提并论。 沈菡甚至有种她已经是‘明日黄花’的感觉。 明明她刚接谕旨的时候,宫里宫外还因为此事如临大敌,好像她马上就要成为下一个杨贵妃,下一个孝献皇后,即将开始祸乱朝纲。 但不过短短数日,放在她身上的注意力已经少了许多。 连带着乌雅家的情势都跟着降下来…… 作者有话说: 参考文献:史料、文献、百度等等。 ①改写自康熙对沈荃的评价。 报闻以对,就是皇上朱批答复这事我知道了,再无二话。 第134章 贵妃 ◎正式册封。◎ 乌雅家今年刚刚从包衣旗抬出来, 以往家中女儿都只预备过小选,这还是头一次预备大挑。 大挑和小选要学的规矩不一样,全家上下都很紧张, 从接到大挑的旨意后就开始准备,生怕出了差错给宫里的贵妃丢脸。 沈菡怕家里不懂, 特意让人去紫芙家中传话, 让她帮着乌雅家在外头找两个好姑姑。 姑姑们自然不敢怠慢“德贵妃”的妹妹, 都拿出了压箱底的本事教导玛颜珠。 方姑姑把剃过眉毛, 梳着乌油油一条辫子的玛颜珠推到塞和里氏面前:“太太瞧,这样如何?” 玛颜珠虽是妾室生的庶女,但样貌并不比沈菡差多少。再加上年轻面嫩, 看起来宛如初春海棠,清新倩丽。 不过眉毛剃掉只用螺带轻轻一扫后, 再加上简衣素饰, 多少压下了三分颜色。 塞和里氏上上下下打量一番,点头道:“我看这样不错, 打扮得太出挑不是什么好事。” 威武也撑着拐杖过来看女儿,见她这副扮相同样十分满意:“这样甚好。” 他嘱咐女儿:“大挑不是小事,里头的勋贵人家众多,你入宫之后切记要低调谨慎行事, 万不可招惹是非,给你姐姐惹祸。” 玛颜珠:“我记下了, 阿玛。” 威武统共一子三女,对哪个都很上心。塞和里氏不是个爱妒的人,且满人看重姑奶奶, 从玛颜珠懂事起, 塞和里氏身边就只剩这一个小女儿, 待她也是真的好。 原以为借着大女儿的光,小女儿也能和二女儿一样免选,指一个合意的人家。 没承想临了小女儿到了年纪,他们家竟得了抬旗这样天大的圣恩…… 两口子看完女儿,回到内室叙话。 威武皱着眉头:“这次大挑实在热闹太过,听说京里抢姑姑都快抢疯了。亏得贵妃提前送了姑姑来,否则咱们只能摸黑儿去选了。” 塞和里氏有些犯愁,既担心皇上挑中新鲜的美人,忘了自家姑娘,又担心以小女儿的容貌,入宫后恐会碍着别人的眼:“太子妃之位旁人或许不会揣度,但太子侧妃的位子,也不知有多少人家眼热。我只怕玛颜珠这般样貌,加上贵妃……” 满人论亲对辈分可没什么太大的讲究,皇家的姻亲关系更加是一团乱麻。 皇上独宠德贵妃,猜测玛颜珠可能为太子侧妃,甚至为太子妃的都不在少数。 威武摇头:“这倒不至于。咱们家马上要和钮祜禄氏结亲的消息已经传出去了,我估摸着该知道的人家应该都知道了。” 贵妃已经把皇上的旨意透给了家里,乌雅家上下谨遵谕旨,对皇上的安排毫无异议。 塞和里氏闻言却是一惊:“谁传的?”皇上虽有旨意,但没结束大挑之前,秀女可都是皇家备选,是不许私下栓婚的。 这个消息如今家里可只有他们夫妻二人知道,连玛颜珠都不知道。 威武轻轻拍拍她的手安抚道:“没事,消息放出去比咱们两家知道还早一天,大约是万岁命人传的。” 塞和里氏松了一口气,拍拍胸口:“那就好,那就好。” 转头一想……塞和里氏惊讶地看着丈夫:“万岁让人传的?” 威武点头:“早前刚知道的时候,我还不明白万岁让人传这个做什么。等后来出了太子这事,我才反应过来。” 亏得皇上提前让人传出了旨意,不然以贵妃的宠爱,玛颜珠现在就是其他人家的眼钉肉刺啊! 那些想和太子扯上关系的能生生撕了他们家。 塞和里氏也想明白了,不过她高兴的不是这个:“原来万岁竟还有这层意思……” 万岁这样替乌雅家打算,这说明他是真的把女儿放在心上了! 塞和里氏几乎要喜极而泣,太好了,这下她可放心多了。 威武也忍不住长叹一声:“是啊,这可真是太好了。” 伴君如伴虎。 旁人看着德贵妃过得花团锦簇,哪里知道烈火烹油的难处。 两人叹一遍大女儿过得艰难,转头又聊起小女儿。 塞和里氏:“不知承恩公府那边是什么意思?”现在虽有消息,但谕旨未下,他们也不好私下联络那边。 以家世来讲,纵他们家抬了旗,与钮祜禄氏这等豪门也绝对是不匹配的。 阿灵阿前面的三兄法喀连继妻娶的都是仁孝皇后的胞妹,四兄彦珠娶的是皇贵妃佟佳氏的胞妹。 这都不是他们家能比的。 塞和里氏忐忑道:“我怕巴雅拉氏母子会有想法,万一待玛颜珠不好……” 威武单手轻轻敲着边几思量:“我倒觉得,巴雅拉氏未必不想要这门亲事。” 承恩公府现在也不太平,巴雅拉氏仍掌着中馈,自己的儿子却并非袭爵之子,巴雅拉氏心里难道就没什么想法吗…… * 巴雅拉氏当然有想法。 她现在虽仍掌着承恩公府的权力,但面临的压力很大。法喀娶了仁孝皇后的妹妹为继妻后,府里就再没断过纷争。 巴雅拉氏现在急需一个强有力的外援,皇上这个指婚,对他们母子来说,指的恰是时候。 阿灵阿虽然只有十五岁,但放在现在,也是能当家做主的年纪了。 这些日子府里的权力相争,同样让他憋屈不已。 皇上递了消息让他娶德贵妃的妹妹,阿灵阿既高兴,也担忧:“额娘,贵妃再是受宠,也和仁孝皇后没得比,何况乌雅家……”刚抬旗的包衣人家,跟赫舍里家的势力更比不了。 真要争起来,他们哪来的优势? 巴雅拉氏却不那么看,她能在遏必隆死后顺利执掌公府那么多年,见识远非普通内宅妇人可比:“你这话错了,仁孝皇后从前再如何,那也都是老黄历了。人死如灯灭,旧人哪里比得上日日陪伴在侧的新人……” 皇上既然能把德贵妃的妹妹指进家世完全不相配的公府,可见这位贵妃在万岁心中的地位。 他们母子要争这爵位,旁的都没用,最重要的就是圣心! 说白了,爵位给谁还不是皇上一句话的事儿? 皇上心里觉得谁更亲近,爵位就更愿意给谁。 如今在皇上心里,与谁的情分更重这不是显而易见的吗? 仁孝皇后都死了多少年了。 巴雅拉氏说儿子:“去找人打听打听,看乌雅家的小格格平日都喜欢些什么。等人家进了门,你可得待媳妇儿好。” 巴雅拉氏心里思量,最好是到时候看看能不能借机递个牌子进宫,与德贵妃亲近一二…… * 宫外的各种利益纠葛,离沈菡都太远了,她除了偶尔能知道点儿乌雅家的消息,其他的一概不知,也没空管。 京中为着“太子”和“太子妃”兴奋之时,沈菡正于内宫行贵妃的册封大礼。 整个仪式虽是为了册封她这个‘贵妃’,但需要她本人参与的流程很少。 册封前一日,册封使、副使要去太庙后殿、奉先殿袛告。至日质明,再往太和殿进行一系列仪式,这些都没沈菡什么事。 她要做的就是穿着贵妃的朝服,在宫内等着前朝的官员走完这一系列的流程。 内銮仪卫在永和宫外设了贵妃的仪仗,正殿里正中摆好了节案、香案,左右两侧还设了册案、宝案。 专为等着迎接沈菡的册、宝、节。 从早上一直等到快晌午,所有在场的人滴水未进,迟迟不见人来。 屋内还点着炭盆,沈菡穿着厚重的朝服,顶着大帽子在正殿坐着,整个人都在淌汗,妆都花了。 紫裳连忙轻轻用手帕给她擦了擦,顺便补个妆。 …… 季纶昨天从里到外沐浴净身,换了一身崭新的袍子和皂靴,一大清早就在景运门着等着。 站的腿都快没知觉了,才等到册封正使和副使从太和殿出来。 正使西面,授节于季纶。 内銮仪校验完毕册、宝,奉册、宝随节一路到了永和门外。 终于到了! 沈菡扶着紫裳起身,出迎到永和门内道右侧,迎回自己的节、册、宝。 一切都在各个案上摆好后,众人退下。 沈菡就拜位北面跪下,女官出列,将册文和宝文宣读一遍。 宣读完毕读后,沈菡恭敬肃穆地行六肃三跪三拜礼,送走节,留下册宝,这才算结束整个仪式。 玄烨算着时间,仪式一结束就来了永和宫看她。 见她整个人大字型躺在榻上一动不动,吓了一跳:“这是怎么了?” 沈菡轻轻歪了歪脖子,有气无力道:“累死我了。” 玄烨:“……” 玄烨好笑地靠过去:“大好的日子,怎么说这种话?” 沈菡双目无神地看着天花板:“你敢信吗?我戴着那个大帽子在正殿坐了整整三个时辰!” 她现在已经感觉不到自己的脖子和腰了,全身都是麻木的。 玄烨无奈,伸手轻轻给她捏捏腿:“就这么一阵儿,你这是累着了,休息两天就好了。” 沈菡累得打呵欠:“还好就这么一回,多来几回人都要废了。” 玄烨拿她没办法,人家都是恨不能多来几回,使劲儿往上升位份。 就她,给她好处还嫌麻烦。 玄烨:“晚膳用了吗?” 沈菡:“没呢,累得不想动。” 玄烨:“中午到现在一直没用?” 册封仪式下午才结束,午膳是肯定没法儿用的。 沈菡又打了个呵欠:“饿过劲儿了,想不起来吃什么。” 玄烨摇头:“多少还是得吃点儿,饿坏胃。” 他看她没心情点膳,只好自己起身出去吩咐常东:“去膳房叫膳,让他们上些开胃的吃食。” 常东应下,问万岁可有想用的膳点。 玄烨想想道:“上个燕窝五香鸭子热锅吧,做的清淡点。肉菜……烤盘黄羊肉片,撒上干料,做个香辣口的。再炒盘儿酸辣土豆丝,还有之前你主子刚想出来那个叫风味茄子的菜,也来一盘。” 玄烨细细琢磨有什么她爱吃的:“再煎个鲜虾饼吧,别忘了配上蒜泥,甜蒜也拿两头。用辣椒油清拌个小油菜,多加点儿醋。” 常东一一记下,又问万岁主食想用些什么。 玄烨:“之前上的那个百花烧麦不错,看看膳房今天备了没有,有就上那个。再加一盅鲜奶粥,切两个咸鸭蛋。其他看着上吧,也不用上太多。”晚上吃多了不消化。 常东应下要走,玄烨叫住他:“对了,果子酒也来一壶。” 常东:“是。” 这一桌菜摆出来,烤羊肉和辣椒烧烤料那个味儿一出来,沈菡昏昏欲睡的馋虫立马来了精神,顿时感觉饿得不行。 玄烨见她抄起筷子就要奔着烤羊肉去,连忙盛了一小碗奶粥拦住她:“先别急着吃那个,喝口粥缓缓。胃空了一天,先吃这个容易伤着胃。” 沈菡乖乖接了粥喝完,肠胃确实舒服不少。 这一桌菜都是她喜欢的,有荤有素,有汤有菜,煎炸烤具备,沈菡饿了一天,吃得满足极了。 “你找来的这个羊肉品种真的好好吃啊,一点儿都不膻,又香又嫩,烤着拌着都很好吃。” 玄烨:“那明天让他们再炖个羊汤喝。” 两人边吃边聊,宫里的果子酒度数虽不高,但后劲挺大…… 作者有话说: 参开文献:《清代后妃杂识》 第135章 迁宫 ◎入住承乾。◎ 酒温情热, 沈菡就着烤羊肉跟玄烨推杯换盏,不知不觉中喝了不少果子酒。 刚开始没觉着,但不多会儿后, 沈菡的脸上就开始飘起红晕。 渐渐地,她感觉自己的脑子有些晕晕乎乎的, 行为也慢慢不太受控制。她也不知是醉的还是高兴的, 拿着杯子看着玄烨发呆, 时不时还笑一笑。 玄烨在旁边端详了她一会儿, 心里一笑,凑近她道:“吃饱了吗?” 沈菡反应有些慢:“嗯?啊,吃饱了。” 玄烨小声
相关推荐:
小白杨
盛爱小萝莉
天下男修皆炉鼎
五夫一妻的幸福生活
取向狙击
清冷美人手拿白月光剧本[快穿]
屌丝的四次艳遇
郝叔和他的女人-续
[综漫] 受肉成功后成为了禅院家主
快穿之炮灰的开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