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他要做一道在现代算是传统小吃,但在原主的记忆中还没有的糖——高粱饴。 第4章 菱表哥,声音大了 裕朝目前还没有土豆和红薯,但已经有了玉米,正好凑够传统高粱饴的用料。 做高粱饴的第一步是提取高粱淀粉,高粱的淀粉含量很高,能达到65%-70%,自己手工提取没有工业生产那么精准,但产率也在一半以上。 秋华年昨天用碱性的草木灰水浸泡高粱,为的是能较为轻松地去掉高粱的外壳,提高淀粉提取率。 他从库房里拿出几个竹编的直径一米多的圆簸箕,将盆里的高粱捞出,双手搓个几下,壳就自动脱离了谷粒。 搓了一小半后,九九和春生都醒了,两个孩子自觉洗了手,过来学着他的样子一起给高粱脱皮。 因为活不重,所以秋华年没有阻止,三人忙活了半个时辰,把三斗高粱全部搓掉了外壳。 秋华年把谷粒和外壳混合的高粱在圆簸箕上铺平,放在院里朝阳处的架子上晾晒,转头去做早饭。 早饭煮了两根玉米,一人热了一碗加了干菜的鸡汤,九九和春生吃的津津有味,秋华年也从中找到了满足感。 吃完饭后收拾了碗筷,九九和春生挎着小篮子出门摘野菜,秋华年把他们托付给一起挖野菜的邻居,自己则试着用杜宝言留下的工具做木工。 秋华年的木工是为了拍视频速成的,他曾经拍过一个系列的选题,叫“复原不同朝代的耕种工具”,亲手复原过直辕犁、曲辕犁、耙、耖耜等农具。 杜家没有能拉大型犁具的牲畜,耕作都是手翻,秋华年打算结合经验,复刻一种现代人发明的种菜园时常用的单人手推犁,如果成功,春耕时能节省不少力气。 然而没有图纸的情况下,他高估了自己,折腾了半天也不得其法,最后只用边角木料做了好几个一升大小可拆卸的方形模具,用来做高粱饴。 午饭依旧是咸菜、鸡肉和杂粮饭,今天日头好,饭后高粱已经差不多晒干了,秋华年和两个孩子一起把干燥后变轻的壳筛出来,将去壳谷粒装进袋子,又剥了两斗玉米粒,费劲地拎着它们出门。 “华哥儿,这是干嘛去呢?”路上有人和秋华年打招呼。 “去族长家磨点高粱面和玉米面。”秋华年笑着回答。 “磨面才带这点粮食?”问话的妇人不解。 借用石磨和骡子是要付钱的,磨的少了不划算。 四斗的粮食虽然少,也有个三十来斤,秋华年现在的身体缺乏营养,有些虚弱,走了一阵路就拎不动了,他把装粮食的袋子放在路边的石头上缓一缓,和路过的村人们闲聊。 “我磨高粱和玉米,是为了给九九和春生做糖吃。” “先磨这些,做成功了再多弄。” “到时候嫂子记得来我家吃糖。” …… 不长的路程秋华年走了十几分钟,边走边聊,放松的像是去郊游。 赵氏素日在村里横行霸道,大家乐得看她吃亏,凭借昨天拿刀吓人的架势,秋华年在村里出了名,看到秋华年的村人们都乐意和他聊几句。 不出意外,今晚睡觉前,全村人都会知道杜宝言家的华哥儿要用高粱和玉米做糖。 ——虽然大多数人都觉得他要么是得了失心疯,要么是故意这么说和赵氏较劲。 秋华年确实是故意的,先让别人觉得自己肯定不会做,再冷不防地做出来,事情才能传播到更大范围,这是秋华年做博主时的经验之谈。 简单来说,就是宣传造势。 族长家在村口,盖了十几间瓦房,院墙都是青砖砌的,看上去十分气派。 石磨放在院子外面的果园子里,整个村子只有族长家和杜宝泉家有石磨和拉磨的骡子,村人们想磨东西,都得去这两家花钱借用。 杜宝泉家的在村里那么横,是有底气的。她家如今是杜家村数一数二的富户,大女儿嫁给了县城一家首饰铺子的掌柜,二儿子在县城的县学读书,说不准过上几年,全家都会搬到县里去。 秋华年把粮食放在族长家院门旁边的石头上,正打算敲门,木门突然从里打开,走出一个十五六岁圆脸大眼睛的可爱少年。 少年十分面生,原主应该没有见过他,从对方眉心的红痣上,秋华年认出他也是个哥儿。 这个哥儿一点也不怕生,看见秋华年和旁边的粮食,直接笑着说,“来磨粮食?不巧了,姑姑家的骡子要送我回镇上,今天怕是来不及。” 从对方话里,秋华年判断少年应该是族长家某位女眷从镇上来杜家村探亲的娘家侄子。 秋华年正想说那我明日来,那个哥儿又叫住他,“等等,你就带了这么一点粮食?我看不到两刻钟就能磨完,索性我等一等,别耽误了你的事。” 他转身回院里把族长家的长孙云成叫出来,让对方别急着套车,先牵着骡子帮秋华年磨粮食。 杜云成今年十四岁,是个半大的少年,模样端方周正,长得很像族长。 看到秋华年,云成叫了一声嫂子好,说什么都不收秋华年的钱。 “往常村里人磨粮食都是花一天时间一口气磨十几石,收三十文钱,嫂子你这点粮食,连塞牙缝都不够,我怎么收你的钱。” 秋华年只好收起装钱的荷包,但许诺等糖做好了给云成送一小袋,云成暂且不论,一旁的小哥儿已经好奇地忍不住问东问西了。 云成牵着骡子拖动石磨,秋华年一边不时往石磨上方的洞里加粮食,一边和这个陌生的哥儿聊天。 从聊天中,秋华年知道他叫孟圆菱,是云成母亲的娘家侄子,家里在镇上开了一家豆腐坊,家境比较殷实。他的父亲和云成母亲是隔代的堂兄妹,血缘上不近,但因为住的近,所以两家关系走得很亲。 孟圆菱是家中老幺,长得可爱又活泼爱笑,十分受宠,性格也比一般的哥儿外向开放,和秋华年聊得一见如故,恨不得当场认成至交好友。 “原来你就是昨天那个,那个拿着柴刀呼呼地往杜宝泉家的赵氏脸上抡的哥儿!”聊到这事,孟圆菱一把拉住秋华年的手。 他昨天就来村里了,只可惜错过了去秋华年家看热闹的机会,回来听别人一说,深恨自己没在现场,不能帮着呐喊助威。 “我早就觉得赵氏不是好人,干得漂亮!” “菱表哥!”云成无奈地提醒他说话注意一点。 孟圆菱努了努嘴,显然不太服气。 “你不常来我们村里,应该和她不熟,为什么这么说?”秋华年假装随意地问。 孟圆菱左右看了看,见没有外人,压低声音给秋华年说,“我告诉你,你可不能告诉别人。” “去年赵氏突然找上我姑姑,想为她家二儿子向我提亲,就是在县学读书,那个叫杜云镜的。” “我爹娘见他是个读书人,有些意动。结果过了半个月,我姑姑去问,赵氏却说我一个卖豆腐的人家的哥儿,哪里配得上她儿子,气得我姑姑差点没和她打起来。” 这件事虽然是赵氏理亏,但孟圆菱毕竟是个未出嫁的哥儿,事情传出去他的名声也不好听,所以两家都没有声张。 但梁子终究是结下了,孟圆菱一家对杜宝泉家恨得牙痒痒,族长也因此不太看得上赵氏,不愿给面子。 秋华年听了,觉得孟圆菱确实是遭了无妄之灾,拍了拍他的手想安慰他。 孟圆菱却脖子一扭直接道,“他嫌我家卖豆腐,我还嫌他像个弱鸡崽子呢!都是村里乡里的人,谁瞧不起谁啊,他那么能耐,如今不也只是个童生,又没成举人老爷!” “菱表哥,声音大了。”云成牵着骡子绕圈经过,再次提醒。 “咳咳咳。”孟圆菱咳了几声,“不说这个,我们说点好玩的事情。” 接下来,在秋华年的提问下,孟圆菱把镇上的情况大致讲了一边,包括有几条街,有哪些铺子,物价多少,哪里好做小买卖。 粮食磨好之后,孟圆菱也要坐骡车回镇上了,临走之前他聊兴未尽依依不舍,和秋华年约好明天带着糖在镇上的豆腐坊再见。 伴着渐渐西沉的太阳,秋华年拎着磨成细粉的玉米和高粱回到家,九九和春生已经回来了,正坐在小板凳上在院里挑拣摘回来的野菜。 “华哥哥!我们今天在杠梁下面摘了不少嫩嫩的苦龙芽,还找到了一把羊肚蘑。”一看见秋华年,春生立即站起来邀功。 杜家村后山有一大片较为平缓的山坡,每到春天就一茬一茬地长野菜,村里老幼经常结伴去摘野菜,反正摘完很快就会长出新的,不存在争抢。 “春生和九九真厉害。”秋华年没有吝啬夸奖。 苦龙芽是一种长得像小芹菜的野菜,单吃有些苦味,配着粥吃却是甜的。 早上和中午都吃了鸡汤,晚饭得吃清淡一点,秋华年抓了一把大米一把高粱熬成杂粮粥,把苦龙芽焯水切段,拌上盐和醋,一顿简单的晚饭就做好了。 至于拇指大小的羊肚蘑,虽然味道鲜美,但一小把成不了菜,只能先收起来以后做汤的时候用。 吃完饭后,九九和春生主动洗碗刷锅,秋华年起身去处理下午磨好的粮食。 将高粱面和玉米面分别装在大木盆里,加入清水反复淘洗,把淘洗的水倒进桶中沉淀后,留在桶底的白色物质就是粗制淀粉,也是做高粱饴的原材料。 盆里剩下的东西也不浪费,放在蒸笼里蒸上半小时,就成了中间松软多孔的面筋。 这种面筋能当主食,口感比黑面馒头和锅盔好得多,甚至也可以拿出去卖。 洗面是个费力气的活,秋华年在天彻底黑下去前才把这些东西全部处理好,面筋蒸熟收进库房里,湿淀粉也挖出来晾在圆簸箕上,放在窗下自然阴干。 这一夜因为目标明确万事顺利,秋华年比昨夜睡得还好,第二天鸡叫时起床,圆簸箕上的淀粉已经完全干了。 两斗的高粱差不多二十四斤,得了十二斤高粱淀粉,提取率在50%左右。 秋华年撸起两边袖子,正式开始做高粱饴。 他昨天和孟圆菱说好了,要在中午前带着自己做的糖到豆腐坊,孟圆菱会帮他想办法找销路。 第5章 一文钱一条,童叟无欺 这种甜菜根与现代从欧洲传入的经过选培后可以用来榨糖的品种不同,含糖量没有那么高,不能成为产糖的经济作物。村里人种它,只是图它产量大有甜味,偶尔吃点能甜个嘴。 秋华年也不是要拿它提取蔗糖,只是用来平替高粱饴配方中所需要的糖。 现代版高粱饴的做法很简单,一共就三步,第一步将红薯淀粉用三倍的水化开,倒进锅里全程小火搅拌直至粘稠;第二步加入大量白糖和一些柠檬汁继续搅拌均匀;第三步在模具里铺满熟玉米淀粉防止粘连,把第二步所得物放进去冷却两三个小时,再取出来就是Q弹软糯的高粱饴了。 穿越世界版,秋华年将红薯淀粉换成原始版本的高粱淀粉,用红甜菜根的汁水平替糖和柠檬汁,味道可能不如现代版,但对没怎么吃过糖的杜家村附近的人来说,依旧会是绝杀。 秋华年将六个大甜菜根洗净削皮,切成小块,拿石臼捣出富含蔗糖的汁水,再用清水把汁水化开,以三倍的比例和三斤高粱淀粉混合,汁水中残留的甜菜颗粒秋华年没有刻意过滤,留一些可以丰富口感。 然后他把灶口的柴草取出来一半,防止火温过高,将搅拌均匀的淀粉悬浊液倒进锅里,不停搅动防止糊锅。 这是个力气活,铁锅太大,淀粉团越来越粘稠,秋华年只能用全身的力量推动一尺长的木铲在锅里来回上下搅动,很快胳膊就酸到几乎抬不起来。 以后得把补身体也列进计划了,秋华年在心里列表,九九和春生也比同龄孩子瘦弱,大家都要补起来,身体才是一切的本钱。 就这样不停搅拌了十分钟左右,锅里的淀粉团终于凝固到了一定程度,也没有那么粘锅了,秋华年判断到了火候,把淀粉团刮出来,给新做的方形模具里铺炒熟的玉米淀粉。 高粱饴的主材料是高粱淀粉,玉米淀粉只是顺带用一点,但秋华年磨粮食时却拿了同样多的玉米和高粱,这是他刻意为之的障眼法。 这样一来,就算接下来有人想破译高粱饴的做法,也想不到玉米根本不在糖里面,只是用来防粘。 加上先提取淀粉再做糖的方法,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研究透的,所以秋华年有足够的时间用独家高粱饴赚到第一桶金。 秋华年把三个一升大小的模具填满高粱饴,放到阴凉处的架子上等它们冷却,九九和春生也起床了。 秋华年觉得小孩子需要充足的睡眠,所以刻意没有叫醒他们,但九九和春生起床后看到秋华年已经干了不少活,脸上瞬间写满了懊悔和不好意思。 秋华年掐了掐两个豆丁的脸,讲了几个小故事,转移了他们的注意力。 早饭吃的是昨天蒸出来的面筋,切成片就着咸菜吃别有一番滋味,九九和春生都很喜欢面筋绵软蓬松的口感。 吃过早饭,秋华年背起背篓,笑着问两个孩子,“九九和春生陪哥哥去后山摘叶子好不好?” 两个孩子听见自己能派上用场,欣然同意,拎着小篮子和秋华年一起去后山。 初春时候,后山很多树只是抽芽,还没有变绿,秋华年打量一番,最后选了已经嫩叶青青的柳树,和两个孩子一起捡着最大最完整的叶子摘了一百多片,在山泉水中洗干净,整整齐齐摆在篮子里。 来都来了,又顺手摘了一篮大叶芹、苦龙芽等野菜,秋华年忙了一早上,后面有些走不动了,九九和春生坚持让他坐在石头上休息,他们则围在附近摘野菜。 呼吸着林间新鲜湿润的空气,听着清脆悦耳的鸟鸣声,秋华年长长舒了口气,觉得这样忙碌而充实的日子没什么不好。 回到家里,高粱饴也冷却好了,秋华年把它们从模具里取出来,横竖各切七刀,切成粗细长短和手指差不多的长条,先给两个孩子一人嘴里塞了一个。 “华哥哥这是——唔!”春生停了半秒,眼睛豁然一亮,“太好吃了!比花生糖还好吃!” 九九双手捧着糖条一下下抿着,跟着不住地点头。 秋华年也吃了一根,品尝后有些惊喜,这个异世版高粱饴的味道比他想得好得多! 高粱淀粉软糯弹牙,直接来源于甜菜的甜味带着一股自然的清香,不时咬到的细碎甜菜颗粒极大丰富了口感,细细品味,还能吃到熟玉米淀粉的香味。 因为红甜菜根自带的红色素,高粱饴呈现出糯红玉般的色泽,边缘半透明,卖相也十分好看。 秋华年觉得,这款“古法”高粱饴就算拿到现代,也会有人愿意花钱购买。 三斤高粱淀粉做了二百根左右的高粱饴,秋华年取出一把放进屋里装糖的篮子里,其余的包上白布用另一个小篮子装好,连同装柳叶的篮子一起装进背篓。 背上背篓,他锁好院门,带着九九和春生出门去不远处的胡秋燕家。 胡秋燕正在院里领着小儿子云康用嫩柳条编竹筐,看见秋华年后拍了拍手站起来。 “稀客啊,今天什么风把我们华哥儿刮来了。” “秋燕婶子,我要去一趟镇上,想请你帮忙照看一下两个孩子。” 虽然九九和春生都表示他们可以自己留在家里,但去一趟镇上少说也得五六个小时,两个孩子年纪小,秋华年不太放心。 “行,你放心去吧,中午锅里多添半把米的事儿。”胡秋燕不在意地笑道。 他们家在村头有一个养鱼的池塘,近几年赚得很不错,日子过得宽裕,不然也不会起心思送小儿子云康去读书。 秋华年让九九把早上摘的野菜分出一半带过来,自己则从背篓里抓出一把高粱饴。 “秋燕婶子尝尝。” “这是什么做的?怪好看的。”胡秋燕打量塞进自己手里的十几根糖条。 “前两天给婶子说的糖,我已经做出来了。” “乖乖,这是糖?”胡秋燕拿了一根塞进嘴里嚼了几下,“老天爷啊,还真是!” 胡秋燕从没有吃过这样的糖,感觉比镇上卖的麦芽糖更加清香甜糯,让人回味无穷,她有些后悔把刚才那根吃得太快了。 “华哥儿,你给的太多了,留两根给孩子尝尝鲜就行了。”胡秋燕说着想把糖条还给秋华年。 蚕豆大小的一小棍儿麦芽糖就卖三文钱,华哥儿的糖是它的三四倍大,味道还比它好,少说也得七八文一条,这一把怕是接近百文,胡秋燕哪里敢要这么多。 “婶子放心留下,给家里人都尝尝。”秋华年笑着推回去,“这糖叫高粱饴,成本不贵,我打算一条卖一文钱。” 这么好的糖,才卖一文?! 胡秋燕在心里品了几下,要是才卖一文的话,她可以每两天买一根,不,每天都买一根,切成豌豆大小的小粒,全家人都能每天吃到糖! “华哥儿,婶子真的服了,你这脑袋是怎么长的,说用高粱做糖,还真就做出来了!”胡秋燕知道其中厉害,没有问方子。 “我也是自己瞎琢磨,试了一下后真成了。”秋华年谦虚道。 胡秋燕啧啧感叹,村里人背地里都说杜宝言家的大郎断了前程,这一家人以后彻底没出息了,谁能料到大郎不行了,他的童养小夫郎却这么能干! “这糖婶子就收下了,回头我回娘家时带几条,给他们也夸夸我们华哥儿的厉害。”胡秋燕不再推辞,“以后你去镇里忙,尽管送孩子们过来,下次千万别带东西了。” 就算一条糖卖一文钱,十几文也够抵两个孩子很长一段时间的伙食费了。 从胡秋燕家出来后,秋华年朝村外走去,从杜家村到镇上步行得一个时辰,也就是两小时,现在日头已经升得很高,不抓紧点时间就要来不及了。 背篓里的一篮子糖和一篮子柳叶很轻,没有给秋华年增加额外的负担,按着原主的记忆,秋华年加快脚步在中午时到达了清福镇。
相关推荐:
待她折柳
穿成兽世顶流雌性,全星际疯了!
炮灰,但万人迷[快穿]
都市:我能吞噬万物
乾爹
恶果(骨科 1v1 甜H)
越线之后(女师男生 高H)
锁妖
合租的弟弟竟是擦边网黄
你好,河豚小姐【SP 1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