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看着一条一条白森森的。 宝珠越看越是奇怪,忽然想起一件古怪的事,从这游女进门,一直专心致志听故事的十三郎就没再出声,于是转身瞧了他一眼,却惊讶地发现小沙弥满头满脸都是冷汗,低头闭目,双手合十,喃喃低声诵经,仔细一听,竟然是驱魔的楞严咒。 一注意到这件事,宝珠惊疑不定,回头再次打量一眼那游女,见雾鬓云鬟之间唯一的那根白色骨簪竟然雕刻成一颗镂空骷髅头,登时感到颈后汗毛一根根竖立起来,觉的这女子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整个人鬼气森森,连琵琶声都不对劲了。 琶音渐次向弱,如同一缕幽魂黄泉幽咽,全曲终结,游女抬起头来,含情带愁凝望着宝珠,柔声询问:“小娘子,奴这曲子弹得可满意么?” 她那鸦色云鬓压着雪白的肌肤,双眼散发出一种异乎寻常的绿光,宝珠吓得毛发悚立,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慌乱下竟忘了编谎,结结巴巴照实说:“弹得还、还可以,就是这琵琶音色有些发闷了,像、像里面藏着些东西似的。” 女子一愣,脸色突变,森然笑起来:“你确实是有些与众不同。” 话音未落,宝珠顿觉寒风侵肌,阴冷肃杀之气迎面扑来。 雨夜中悄然出现的陌生女子抱着一把诡谲的琵琶,浑身撒发出阴冷杀意。 特点:闲置时偶尔会自行发出乐曲声 五弦琵琶只流行至唐代,之后便被四弦琵琶取代,以壁画史料为参考,是使用菱形拨子来弹奏的。 宝珠没见过春宫图,不知道那俩玩意儿在干啥 李娃传的民间说书改编是作者虚构的,“玉楼冰簟鸳鸯锦,粉融香汗流山枕”来自晚唐牛峤,时代略微错位 “鸳鸯交颈舞,翡翠合欢笼”来自元稹《会真诗三十韵》,也是大名鼎鼎《莺莺传》里的诗词 69 ? 第 69 章 宝珠几乎无法呼吸,整个人浸在名为恐惧的冰水之中,竟然在旱地上出现了溺水的情形,手足都被夺走了行动的力气,冷汗从发髻之中缓缓流到脸上,可连抬手擦汗的勇气都没有。 她瞥了一眼坐在旁边的说书先生,见那人同样出现了惊恐至极的扭曲神情,抓着扇柄的手瑟瑟发抖,显然也感到了气氛中某种可怖的变化。 琵琶乐声一落下,十三郎低头诵经的声音变得明显起来,淅淅索索的雨声持续,湿冷雾气从门口向着室内蔓延。 “饿鬼畜生,盲聋喑哑,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一句接一句递入耳中,偶尔被琵琶女子痛苦的咳嗽声打断。 宝珠心想:这女子是鬼,必然是鬼。 难道因为在晦暗雨夜之中请人说了《李娃传》的故事,才把这个徘徊在街头的幽魂招来了?她表情语气中饱含深深怨恨,是因色衰病亡的不甘?还是因爱而不得被情郎重伤的悲愤? 宝珠从小就怕鬼,脑海中浮现出老宫女们对她说过的深宫诡异传说,故事中,女鬼的杀伤力必然比男鬼更加凄厉可怖,因为女子活着时所受种种冤屈总是比男人更加深重,其复仇之心也必然更加强烈。 弓箭放在房间里,但就算现在有武器在手,没有高僧加持的破魔箭,能对付这样可怕的女鬼吗?起码《楞严咒》没能把她驱赶出去。 游女似乎对宝珠说她琴声发闷有些在意,扶着琵琶调整白骨弦轴,不停拨弄一下试音,耳畔听着绵绵不绝的诵经声,她突然厉声呵斥一声:“光头聒噪!闭嘴!” 这一声爆喝尖锐刺耳,以至于宝珠头晕目眩嗡嗡耳鸣,身后诵经的声音戛然而止,十三郎被这女子一句叱喝震伤,连声呛咳起来。此消彼长,笼罩在身上的寒意更增三分,宝珠绝望极了,恐惧的泪水夺眶而出。连和尚念经都不能对她造成一丝损伤,这必然是一个极凶猛的厉鬼了。 她鼓起全身勇气,颤声说:“冤有头债有主,我们与你没有仇怨,你去寻那个伤过你的男子吧。” 琵琶女呵呵冷笑:“我没有找错地方,那个心狠手辣的小鬼刚才还在……咳咳……还在这里逗留过。” 宝珠哭着辩解:“可你说的那个人,我们根本不认识!” 琵琶女又一次变脸,含情脉脉地柔声说:“你肯定认识,这人爱穿青衣,道上传闻是一个骑驴的小娘子将他生擒,我真是好奇极了,什么样……咳咳……什么样的绝色能让那铁石心肠的人心甘情愿束手就擒?今日一见,却是个只会哭的小姑娘,那死小鬼是失心疯了么
相关推荐:
勾引你入坑
买了,放置后被反吃(h)
福瑞控的修仙道(人兽NPH)
王府小媳妇
他是恶龙(H)
偏执反派囚禁我,社恐求之不得
快穿:白莲花她又万人迷了
弥生(兄妹骨科)
反派,开局给主角母亲按摩
快穿:撩人女主她持美行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