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材到来,可以救多少人命,就是没人说丧气话! 谭元裳心中的念头也有些动摇了。 楚航原本打算带几百人来,但消息一传开,就有一千多名曾经一起抗洪治水的登州汉子一起连夜赶来。 在之后的一段时间,谭元裳看到了终身难忘的一幕。 一条条绳索连接了登州汉子们和后方的大船,绳索不够长就连接,绳牵绳,人连着人,有的人没有套环可以上肩,就和拔河一样抓着绳子。 有过共同使力经验的他们齐声喊着号子,势要把大船拖动。 “一二三,牵绳走!” 有人喊着号子,所有人一起重复。 “一二三,牵绳走,嘿哟——” “一二三,救家乡!” “一二三,救家乡,嘿哟——” 绳索发出一阵阵被拉紧的声响,每一个“纤夫”都面红耳赤,就连楚航也在队伍之中一起用力,所有人齐心协力共同牵绳。 一步,两步,三步…… 众人脚下的泥土都被踩得翻起,庞大的船只竟然真的开始缓缓移动…… 大通河上,只要有水浅难以通行的地方,一千多名登州汉子就会化身纤夫。 但沿途帮忙的并不只是百姓自己,一些土地会悄悄现身,他们大的事情做不了,但能让纤夫们脚下更稳,土质更实! 一些水中精怪也有感而现,同样做不了什么大的事情,但可以让部分地方的水位水流呈现一些变化,不至于让人们彻底拖不动船。 船只上的船工虽然要扬帆控船,但也深受震撼! 十几艘大船一次次进入浅水区,一次次得以再进入深水区,简直是靠着血肉之躯抗过去的! 第295章 铭记历史 如果说曾经的岭东道,或许还有各州顾各州的情况,那么如今灾后的岭东道,不只是登州、兆州、耘州三州,其余各州也都相当团结。 兆州瘟疫的事情,不仅仅是让很多百姓恐慌,更是让人牵挂。 一句“救家乡”就能体现出这群登州汉子的心情,救兆州就是救自己,就是救岭东,就是救家乡。 而且灾后朝廷和民间虽然也有一些龌龊,虽然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正如楚航在当初深夜的文章中所写。 大灾之中信心为上! 官府鼓动也好,民间自感也罢,既有人间拼搏,也有神话奇事,种种都代表着岭东的抗争。 如今岭东万民皆有信心度过难关,也是楚航能说出那句“人定胜天”的底气。 “纤夫”们带的干粮吃光了,但是沿途县内不断会有官府乃至百姓自发来接应,或者带吃食,或者带茶水,更有甚者直接加入队伍帮着纤船,让一些体力不支者得以休息。 船队还没有行至兆州,兆州内就有更多民众闻讯赶来,兆州天宇县的县令和县尉更是亲自赶来。 以至于楚航不得不出面劝一些人回去,毕竟人太多了,河道两岸也施展不开,一些离家远的登州汉子也有不少被劝回去,然后是越来越多的兆州人接替他们的位置。 四天五夜,从登州之外就开始搁浅的十七艘满载货物的大商船,被一个个岭东父老的肩膀扛到了兆州境内。 这几天真就是日夜兼程,不断有人替换,不断有人跟随,船只几乎一刻不停。 船上的船工都累得够呛,但他们自知没有任何资格喊累。 并且随着队伍壮大,从一开始一艘艘拖,到后面两艘、三艘的一起拖,前后错落,先后有序! 天明前,十七艘大船上挂着灯笼,沿岸也有一条灯火长龙跟随,下方的号子声依然此起彼伏。 “嘿哟~嘿哟~嘿哟……” “加把劲,嗬,马上出这一片浅滩了——” 楚航在队伍的最前方,用沙哑的嗓音大喊着,这会他已经没有纤绳了,肩膀早已勒出了血痕。 “听楚大人的,快到了,加把劲——” “嘿哟~嘿哟~嘿哟……” 队伍中的“纤夫”绝大多数已经换成了兆州人,但同样的齐心协力,同样的听从指挥,同样的信心倍增。 只要一想到这十几艘大船上装的都是救命的东西,只要想到数量如此之巨,所有人就仿佛都有使不完的力气,船越沉人们越振奋! 谭元裳早已经回到了船上,他之前也下去尝试一起帮忙纤了一下,但也就是没多久,细嫩的手心就磨出了水泡。 又是一个难眠夜晚,不只是因为号子声从不间断,也因为谭元裳内心愈发激动,因为从地势地形上看,兆州城马上就要到了。 此刻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谭元裳望向那长长的纤夫队伍最前方,仿佛能看到那位岭东赈灾司马。 别人可以替换休息,可这位司马大人却无人可替,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他离一刻就可能出事。 四天五夜,从未合眼! 谭元裳觉得这件事过去之后,他回京城的时候一定要进宫面圣,这样的人竟然只是李谦临时提拔的司马,这太没天理了! 那些金科状元,殿前三甲,一个个文章写得华丽漂亮,但哪一个拎出来能挑得起这担子,当得起这种事? “咯啦啦啦……” 绳索和木料的咯吱声中,船身微微晃动起来。 “呜噗噗噗……” 船底水下一阵泥浆翻滚,气泡声不绝于耳,这代表又拖出了浅滩,前方二十里都是深水,可以直达兆州城外。 “拖出来了——拖出来了——” “快去帮后面的人!” “走走走,加把劲!” 一艘艘大船先后脱离了这最后一段浅水河道,再次形成船队,到达了大通河的深水区。 当最后一艘船也被拖出来,河道两岸已经满是欢呼声,就像是打赢了一场大战,船队上的船工们也跟着一起欢呼,人人都受到众人情绪的感染。 船队还在继续往前,两岸还有无数人跟随。 天边翻起了白肚皮,黎明的光辉渐渐照亮大地。 人群被兆州城的设立的关卡挡住,因为前方就是瘟疫区了,常人不得入内,所有人就在关卡之外,在河道两边目送船队远去…… …… 兆州城内,船队即将抵达的消息已经传遍全城,谁都知道,只要船队抵达,就再也不缺药材了! 城外的临河码头上,早已经聚集了大量的人手,全都望着河道方向翘首以盼。 兆州知州和易书元就在人群的最前方,至少上千人的码头上此刻也是议论纷纷。 忽然间,有人喊了一声。 “来了!”“在哪?” “那边,河道上啊!” “来了来了,真的来了!” “船队来了,药来了——”“药来了!” 人群骚动起来,带着愈发亢奋的心情看着远方,那一艘艘大商船带来的是生命延续的希望。 船只比人们想象中还大,十七艘构成的数量就好似延绵得十分漫长,可以想象上头到底装了多少货物! “太好了,太好了!兆州城有救了!” 兆州知州肥胖的下巴都激动得不住颤抖,忍不住连连呼“好”。 “易先生,有这么多药的话,应该能根治疫情了吧?” 易书元长出一口气。 “能救很多很多人!” 随着船只缓缓驶来,第一艘大船的甲板上,谭元裳搜寻码头上的人群,很快就发现了易书元,心中也又松一口气。 在大船固定跳板的时候,码头上的人群也纷纷退开,在官差分配之下,陆续去往各艘逐步靠岸的船只,他们将会以最快的速度将船上货物卸下来。 谭元裳第一个从船上下来,匆匆来到了码头上,顾不上理会一边正要上前的兆州知州,直接到了易书元面前,人没靠近已经拱手问候。 “易先生,一别多年,看到先生无恙,谭某就放心了!皇上可是一直挂念着您呢,您终于愿意出山了!” 一边的兆州知州脚步一顿,心头不由一跳,好家伙,本以为只是一个医术高明的大夫,没想到是一位隐士。 易书元向着谭元裳回了一礼。 “谭公久违了,易某不过是一个说书的,略懂一些医术,在大灾之中施以援手罢了,如今救人要紧!” 谭元裳敢亲自来兆州城,易书元对他也多一份钦佩,毕竟谭元裳是真正意义上的富可敌国,没必要以身犯险的。 而且这十七船救命货物,谭元裳未必就会向朝廷要钱,或者说大概率就是送的。 一边的兆州知州赶忙搭话。 “对对对,救人要紧,谭公,在下兆州知州万世星!” 听到易书元的话微微皱眉的谭元裳转向知州行礼。 “哦,万大人,谭元裳有礼了!” 十七艘大船上装的当然不全是药物,但绝对占了多数。 随着人们一麻袋一麻袋地往船下扛药材,一阵阵药材的香味也弥漫在整个码头,并且陆续延伸到了城内。 光嗅一嗅味道,易书元便明白这些药材中的绝大多数,绝非滥竽充数的东西。 在如今整个大庸药材都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天知道谭元裳用了什么办法,付出了什么代价,才能弄到这么多救命的东西。 谭元裳看着易书元一直盯着路过的药材麻袋,不由感慨一句。 “有时候,有些事朝廷不太容易办到,商人自然有商人的办法,还有很多人有报国之心却不方便也不太敢直接联系官府,很多人的报国心一开始是没有的,所以囤了些东西,但逐渐生出悔意,这些人都会私下找我!” 易书元看着暂时堆在码头上的药材,微微点了点头。 “岭东大灾是一场仗,在一定程度上,逐渐将大庸涣散的人心凝聚起来,有人赞,有人骂,但不可否认,世人皆看到了朝廷救灾的决心。” “先生所言甚是!” …… 谭元裳和船队的人并没有能够立刻进入兆州城。 易书元和当地官员给的建议是在船上待三天,这三天中,每人都要喝用新到药材调配熬煮的“祛病屏风汤”。 早晚各一碗,一连三天,之后船上的人就可以下船了。 三天后的清晨,谭元裳早早就到城中找到了易书元,并且一直跟随在他旁边,反正易书元去哪他去哪。 一家被征用的大型客栈中,才进入其中就是一股浓重的药味。 “咳咳咳……”“咳咳……” 客栈内部客房内外都隐约传来咳嗽声,易书元走在楼道上,推开一扇门,里面传出的不止有药味,还有一股淡淡的臭味,哪怕里头窗户开着缝隙也无法消除。 谭元裳和随行的护卫下意识捂住了口鼻,站在门外没有进去。 “怎么样,感觉如何了?” “咳咳咳……呸……” 里面的病患是个六个年龄不一的汉子,其余几人都还躺着无力回答,而被问到的人没有马上说话,而是咳嗽一阵后朝着痰盂里吐出一口浓痰。 “嗬……这下舒服多了,易大夫,我已经舒坦多了,就是咳嗽也比前几天有力气。” “嗯,晚上睡眠如何?” 这里都是重症,不过显然已经开始有人明显好转。 在此世的医理上,那口泉井之水外加上充足的药材,能极大程度补虚壮气,激发病患滋生的元气抗衡病气。 整个兆州城所有人,现在都充满信心,而信心同样是对抗病症的有力武器! 易书元和病患在里面交流情况,谭元裳却注意到了这房间内外的门框上竟然还贴着一张符咒。 这符咒上的痕迹看着有些潦草,但能中间还有几个绕了很多圈红墨的字可以分辨出来,隐约是有“显圣真君”之类的字眼。 “听说最开始先来报讯的是一位大庸天师?” “老爷,咱大庸有天师这种说法?” 谭元裳看了身边护卫一眼。 “这你就不清楚了吧,几十年前,先帝确实册封过几位天师,虽然术士中多坑蒙拐骗之徒,但这几位应该是有些本事的。” 此刻易书元也从里面出来了,似乎是听到了外面的话,带着笑意也说了一句。 “几十年岁月匆匆,看似不长,却是几代人的成长,足以忘却很多事,但总会有人铭记一些人,一如今朝,后世当铭记这段历史!” 这么说着,易书元看向客栈门口,眼神好似飘向远方。 第296章 洪灾落幕 易书元的医术那自然是高妙的,日验病症,夜通鬼神,正常医者哪可能患者死了还能和你讲最后的感觉,更不可能看到各人气数的变化。 实话说,见证兆州大疫的过程,对于经历这些的医者而言是一种极为宝贵的经验,尤其是从恶化开始一点点研究,一点点调整,最后针对性治疗,达到治愈的目的。 当治疗手段正确,病患愿意配合,又有很多人手能帮忙,还不缺乏治疗的药物,那么消灭掉瘟疫也就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这场瘟疫不是一场简单的瘟疫,各种怪异的病症不少,有的急性有的慢性,有的剧烈有的缓和。 胡匡明作为一个好学的年轻大夫,医术方面,在兆州集合了岭东各地诸多大夫乃至名医的情况下,自然也算不上出众,但他十分善于记录和总结。 在得到易书元点拨的情况下,胡匡明也将很多具体的情况记录了下来,更将很多人的经验记录了下来。 为了能给予后世医道留下宝贵的经验,一本《奇疫论》渐渐编撰成型,包括易书元在内的很多医者看过之后都很有感触,甚至有种温故知新的感觉。 而这本书上的署名当然不止胡匡明一人,很多参与了此次疫情对抗,并提供了宝贵经验的医者都有留名,而易书元的名字自然也必不可少。 立冬以前瘟疫从白石县开始,后辐射到兆州多地,又在兆州城集中爆发。 至冬至以后,瘟疫得到全面控制,并且逐步根除,哪怕有少数蔓延到其他地方,但治疗经验则更早一步传遍岭东。 时年小寒,李谦上奏承天府,在奏文中明确了岭东瘟疫已除,而且是真正靠先控制后治愈的方式除去了瘟疫,有数不胜数被治愈的病患。 绝不是像历史上一些大瘟疫一样,靠死人挨过去,死得十室九空,死得都没人可以传染了,那瘟疫就“自然根除”了。 而直至当年冬季,整个岭东范围也依然在建设之中,兆州城外的灾民也大多已经返乡,也有相当一部分留在了州城,成了新居民。 多地民众的故土上都已经修缮了房屋,在一个地方所有人都互帮互助,并且不计工钱的情况下,修缮甚至盖起来一座房子的速度比很多人想象中更快。 当然,这些房屋大多也就是一个壳子,里面当然不算完美,但会有床铺桌椅,会有炉灶,能遮风挡雨,还至少能让人度过这一个严冬。 承兴十八年春,兆州城内一片欢腾,虽然经历了苦难,虽然经历离别,但这艰难的一年终于过去了。 岭东大地上的百姓,以各自的方式庆祝这一个或许算不上圆满的春节,但至少生活依然有希望,屋中也有能够越冬的口粮,也有朝廷分发的粮种。 清晨,兆州城内的一处居民坊口,易书元来到了地泉井边,此刻井盖是开着的。 “回来吧。” 易书元低声说了一句,井中就亮起一阵白光,随后光芒一暗,玉惊破水而出,在淋落的井水都脱落尺身的那一刻,回到了易书元的手中。 抚尺一阵阵轻颤,仿佛在表示着一些不满,而此刻易书元袖中飞出一把折扇落到了抚尺边上,后者的震动才平息了下来。 “是晚了一段时间,我之过也!” 有早起的人过来打水,易书元听到远处的脚步声,望了一眼之后,收起自己的法宝转身离去。 易书元想要走,兆州城自然没有任何人能拦得住。 待城中的人发现易先生不见了的时候,易书元早已经到了城外五里处,久未露面的齐仲斌也等候在这里。 “师父,弟子追踪了三个月,发现那股气息愈发隐晦,但同时也活跃了不少,但很难把握到确切踪迹,且从来不接近兆州城!” 趴在齐仲斌肩头的灰勉直接说明了心中所想。 “先生,它在躲着您!” 这已经不是易书元第一次听齐仲斌和灰勉提及那股怪异的气息了,实际上他之前虽然没法抽身,但也是掐算过的。 但易书元却算不到什么结果,除了岭东的灾劫气息之外,甚至就感觉好像没什么多余的东西存在一样。 在易书元这,这种情况是十分怪异的,因为就齐仲斌和灰勉的描述而言,那明显是个活的东西,就算是陈寒也曾经随着齐仲斌去找过一次,不过同样感受不到什么。 此刻易书元再次掐算了一下,好一会之后眉头微微皱起,随后看向了身边的齐仲斌。 或许仲斌没错,而我也没错。 那么此物本身可能也代表着一种劫数的延续,而且在躲着我么…… “仲斌。” “弟子在!” 易书元思虑着说道。 “小心查证摸索,它迟早要现身的,或许这次需要靠你了,或许这次,也是你铸就仙基的一个契机……” 易书元说着话音微微一顿,看向登州方向。 “必要的时候,去登州城向楚航借一样东西。” 借东西? “师父,借什么?” 易书元思虑片刻后摇了摇头。 “还不好说,就要看天子给楚航留什么了!” 灰勉一下子就急了,从齐仲斌肩上跳到了易书元肩上,凑在他耳边说道。 “先生,齐小子的道行还不够呀,您不能不管吧,咱们可不是云翠仙翁那种不顶事不靠谱的家伙,自己的弟子,您得管呀!” 易书元也是笑了,叫灰勉一声“灰前辈”是真的很值得,它是真的关心这两个后辈,护法之位尽职尽责。 师兄得以真正铸成仙基并且得赐法宝的事情,灰前辈讲过很多次了。 纵然是齐仲斌也不可能不羡慕的,更是对真正踏入仙道之后的种种充满期待。 不说别的,仙基成就化生法力,就能放心腾云驾雾飞天遁地了。 “仲斌,你怕吗?” 齐仲斌心中一震,正色道。 “弟子不怕!” 易书元笑容不改,一步步朝前走去,齐仲斌则随行跟上。 “听说数十年前,你得封大庸天师,可谓是意气风发,心中有斩妖除魔之愿,亦有匡扶社稷之念……” 此刻易书元的声音明显蕴含着某种变化的力量,齐仲斌没察觉,但灰勉却感觉到了,所以安静趴在他的肩头。 而齐仲斌跟在一旁,脑海中不由回忆曾经。 那一年先帝在承天府皇城之内亲自接见,那一年,华服在身金牌在手,那一年意气风发衣锦还乡,作为一个术士可谓风光无两。 “其后多少爱恨纠葛,有多少失意与没落,曾经种种是已经成为过往云烟,还是亦有不甘呢?” 齐仲斌跟随着易书元的脚步,下意识攥紧了裤腿,无声无息之间已经叹息连连。 易书元的脚步放缓,止住身形看向跟来的齐仲斌。 “有些事已经随云烟而去,有些事却并未就此终结,你这大庸天师,就好好护一次国吧!” 凡人国运凡人断,齐仲斌尚未炼化仙道法力,没有生出仙灵之气,纵然是易书元的弟子,纵然入道,纵然会运用灵气。 但从气数上说,不算踏过那道坎,依旧算是一个凡人术士! 齐仲斌原地站定郑重点头,向着易书元躬身行礼。 “弟子领命!” 易书元微微点头,随后看向肩头的灰勉。 “你呢,跟着我还是跟着他?” 灰勉毛茸茸的脸纠结了一会,随后再次一跃,跳回到了齐仲斌的肩头。 “先生放心,关键时刻我会帮齐小子一把的!” “嗯,我信你,哦对了,有个东西忘了给你了!” 易书元走到齐仲斌身边,见到后者期待的眼神忽然笑了。 “不是给你。” 嘿,以为我这当师父的现在就要给你法宝?抱歉,那法宝死活都还没成呢,看来是你这主人的气数还不对。 齐仲斌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明显有一些尴尬。 易书元心中一乐,看向了灰勉,后者似乎愣了愣,用爪子指了指自己。 “给我?” “是啊!” 话音才落,易书元忽然以剑指朝前,在灰勉都反应不过来的时候,它的额头就被一指点中。 这一刻,灰勉只觉得从身体到意识微微一昏沉,随后是一片光晕闪过就又清醒了过来,额头绒毛之中,金红色的光芒一闪而逝。 易书元的声音也在灰勉耳边悄悄响起。 “云莱大神,可别说先生我没帮你啊,以后吹牛的时候注意点度,别穿帮了!” 灰勉下意识看了齐仲斌一眼,显然他听不到,它便也压低了声音道。 “先生,什么叫穿帮啊?” “呃,这词嘛,就像是鞋帮穿了洞,把脚给露出来了……” 虽然本就知道先生有那个意思,不过灰勉此刻听到新词,还是难免略微尴尬。 “行了,我便暂时遁出岭东,你们好自为之!” 易书元说完便脚下生风,直接踏着风升空而去了。 人在空中,易书元也回望下方,似乎能感觉到齐仲斌和灰勉的忐忑和亢奋,而易书元又怎么可能真的不管呢。 …… 也是这一天清晨的稍晚一些时候,谭元裳得知易书元不见了,顿时有种预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觉。 既然劝不了易先生去承天府,那谭元裳也不打算在兆州城继续待下去了。 差不多也是这一天,承天府的圣旨也到了。 圣旨一连三道,第一道封赏李谦并命其回京。 第二道,岭东道赈灾司马一职,御批为岭东道振兴司马,依然由楚航担任,继续主持剩余工作,并留下天子剑相伴,待到一切事了再携剑回京面圣。 第三道圣旨乃是为神祇封正,册封的是那岭东大地上口口相传的斩龙真神,封号为:武威伏魔天佑护国明灵灭厄显圣真君,准许当地建庙供奉,永享人间香火。 而其余在抗灾中各有表现的官员,或者各有封赏,或者影响考评。 历经半年多时日,岭东洪灾以及后续,在朝廷的层面上算是真正结束了! 第297章 先拜则受 虽是新春佳节,但也是天寒地冻,而且今年岭东道各州自洪水开始后气候十分异常,入冬很晚,而入冬之后又很冷。 大通河作为一条曾经的大河,如今水位很低,更是罕见的出现了大部分流域都结冰的情况。 而在这种情况下,岭东大地上也没有下几场雪,就算下了雪也不厚,不能被白雪覆盖的大地上,在冬季呈现一种枯黄的色调。 不过这些对于岭东百姓而言都还不算什么冲击,之后的事情就是得等待春耕了。 时至今日,易书元越来越有一种预感,此事乃节气之劫中的
相关推荐:
校花日记
太子宠妾
叫声哥哥
污秽修仙:我靠功德系统捅破天
理查德外卖
苍穹之怒
[猎人]少女她日日被操
心动主义(校园 1V1)
古代穿了一次回来后我悟了(NPH)
深渊(1v1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