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是。 而这个秋田犬木雕,也是某一次韩叙的母亲去波士顿参加他的毕业典礼,他正好有一些需要的东西让姜颜林帮忙代购,就一块儿寄给了他母亲,帮忙带到了波士顿。 十块钱的小东西,姜颜林给每个朋友都买了一份,他那时就笑着讨要了一下,半开玩笑的口吻。 她自然也不会吝啬。 所以后来撇开那些不堪的后续,不谈论他对朋友们的欺骗与伤害,只看两个人之间的主仆关系的话,姜颜林自觉和他互不相欠。 他一整年的“兢兢业业”,为她提供了很多帮助,无论是需要的材料文献,还是技术上的支持——韩叙的专业是全栈,她的个人网站上很多前端后端的工作,都是他白菜价帮忙做的。 不提这些,就只论“素材”方面的提供的话,姜颜林也收获颇丰。 以至于现在想起这个人,她除了觉得他变得很可笑之外,也没什么别的情绪了。 但在真正一开始的时候,姜颜林愿意让韩叙以这样的形式做她的电子宠物,是因为他坚称自己是“不婚不育的单身主义”,来表明自己绝不会对姜颜林生出多余的期待。 他也的确有着这些想法,毕竟思考的方式是骗不了人的。 姜颜林和他的大学室友也算熟悉,知道他在美国的五六年里一直单身,唯一一次明确的交往关系是在国内的高中,以至于一直被朋友们嘲笑是“童贞男”。 就是这样一个众人眼里的邻家大男孩的人,实际上却装满了一兜的阴暗与刻薄,几乎到了反社会型人格的边缘。 姜颜林那时候对他的兴趣,就全在于挖掘他的两面三刀是如何形成的。 毕竟这样的“珍稀样本”,在生活中实在不可多得。 在长达一年的样本观察中,姜颜林收获了非常多的素材。 她也曾做过诊所的心理健康评估,报告里的反社会型人格这一栏的指标是最低的一个梯队,同样低到这个程度的还有“抑郁型”和“强迫型”,而最低的一个,是“依赖型”。 在满格一百的指标里,她的前三项是二点几分,最后一项是零点二分。 姜颜林不知道韩叙如果做了这个评估,指标会是多少,但可以想象的是,绝不会低。 因为在她对韩叙的观察与评估中,早已发现他其实病得不轻。 韩叙的父亲是律师,母亲是日报社的高管,祖父大半生都从政,退休前一直在法院工作,祖母则是大公司的审计,至今还坚持在岗位上,勤勤恳恳。 这样的出身,已经是含金量十足的书香门第,远超过大部分的普通中产家庭。 但他对移民美国的执念,却并不仅仅只是为了前途和多年的心血。 他更想要的,是远离自己的原生家庭,从物理距离上实现“山高皇帝远”的最大限度的自由。 姜颜林并不清楚他的童年经历和成长背景,因为她很少去主动探究,更多的不过是观察。 但韩叙的应激反应是很明显的。 他非常畏惧争执和冲突,每到这种矛盾被激化的时候,他就一定会用逃避的心态去应对,绝不向任何人展现他的剧烈情绪起伏。 不管是在外人面前的和善老好人的形象,还是在家人面前的懂事好孩子的形象,都是他极度压抑内心的表现。 姜颜林有过几次对他的忍耐极限的试探。 她在明确知道韩叙对自己有依赖感的前提下,偶尔展现出他对自己来说“可有可无”的低等地位,像是随时可以抛弃他,冷漠而随意,甚至是以恶劣取笑的方式。 每到这种时候,他就会用长久的沉默去消解情绪,一次就是一两个小时的内耗。 后来姜颜林才知道,他内耗的时候都是在哭。 她便明白自己试探到了边界,若无其事地假装自己是在开玩笑,将事情翻篇。 姜颜林有时候觉得自己是个非常冷血的观察者。 因为在这种时候,她都还有闲心去分析韩叙的心理状态是如何形成的,尽管她不会去明着盘问,但多少会在对话中不动声色地获取信息。 在韩叙的某一次情绪崩溃之后,他终于主动谈及了自己的过去。 “……有一次我在家里,下楼拿东西的时候不小心在楼梯上摔了一跤。我当时趴在楼梯上爬不起来,但我妈第一反应是拿出手机拍照,一边拍一边大笑。那一次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哭了很久,哭得特别伤心,但她还是在笑。” 提及父母,韩叙的话都很少,对父母关系的评价也不过是简单几句。 “他们很多年前就分房睡了,一个住楼下,一个住二楼,平时也不怎么说话,工作都很忙。我小时候饭菜都是请的阿姨来做,我妈不会做饭,我爸也只有时间送我上学。” 韩叙最讨厌的,还是他爸妈每一次吵架的时候。 他坐在餐桌上吃干巴巴的早餐,两个人就在他面前唇枪舌战,一个开律所的律师,一个新闻机构的主编,谁的嘴皮子也不逊色,光是那场景都足够旁人想象到,会有多么可怕。 姜颜林在慢慢了解这些背景之后,不难分析出他那些极端的心理状态是有着怎样的诱因。 父母都是一心扑在事业上的工作狂,他从小就没有得到过足够的关爱和有效交流,连一顿有家里味道的饭菜都没吃过,受伤跌倒的时候只会被无法共情他痛苦的母亲嘲笑,哪怕她也不过是无心之举。 旁观者大概会认为,这些痛苦是无伤大雅的。 毕竟他出身这么好,已经比大多数人都要幸运了。 但恰恰就是因为他的出身足够好,才没有体会到过柴米油盐的愁苦和现实的举步维艰。 美国藤校的一年学费都已经是普通家庭十年的积蓄,而他还不需要半工半读去吃苦,在顺风顺水的成长环境里,一点不愉快都会被放大十倍。 尤其是当物质上的需求从未缺失过时,心理与精神上的需求就成了唯一的追求。 而这也是他没从家庭里得到过,又在不同的人身上试图索取的。 姜颜林有时候想过,韩叙对自身形象的病态般的维护,也许有好几种原因。 他的家境出身让他不被允许做一个丢人的孩子,父母的苦心栽培也在他身上施加了无形的压力,让他必须是优秀的。 与此同时,他也非常明白,精神上的需求是更昂贵的奢侈品,只有他足够优秀与完美,才可能从他人那里得到这部分填补。 所以在朋友们面前,他是善解人意又温和耐心的形象,能力出众又可靠,情商高又为人低调,毫无攻击性。 而在异性面前,他更懂得投其所好,以此来拉近距离,提升好感度。 但其实姜颜林后来意外地发现,他的需求并不局限在异性身上,如果有同性能提供他那些精神上的需求,他同样会去积极地换取。 于是这个人的行为动机,人生的底色与成分,还有他种种思维逻辑的惯性,在姜颜林的“观察报告”里都已经非常完善了。 这是一个缺爱到可以不择手段的人。 最终又为了现实与利益去背叛自己。 姜颜林在裴挽意的身上,数次感受到了类似的味道。 但这两人又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第一次见到裴挽意时,姜颜林的确对她的傲慢感到不满。 因为在人际关系的角度上,姜颜林向来倾向于和真诚的人来往,哪怕是埃尔这样的劣根性不少的人,起码也是简单易懂的。 但后来,姜颜林其实也承认,她对裴挽意的那点成见,更多是来自被人轻视而触发的不悦。 尤其是在她第一眼,已经对裴挽意产生了一点好奇的前提下。 韩叙是个很装的人,越没有什么,就越装什么,装到最后却又浑然一体,哪一面都是他,哪怕互相之间很反差。 裴挽意同样是个很装的人。 目空一切的孤高姿态,游刃有余的社交形象,从容不迫的暧昧调情,方方面面,都让人主动或被动地感受着她的“吸引力”。 姜颜林不难想象,她是个多么受欢迎和追捧的人。 因为就连姜颜林自己,也在初见时感受到过那澎湃的诱惑力。 ——直至现在,也分毫不减。 但她对裴挽意的好奇,是藏在这层致
相关推荐:
朝昔(1v2)
万草丛中一只猫(肉)
老师,爽不爽(H)
极品萝莉独家监护
小公务员幸福生活
贪心(简体版/1v1)
诱惑竹马的日子(H)
我爱娇妻
蛇宫迷情
无脚鸟(小妈文学 现代 纯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