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召君日久(古言) > 第196章

第196章

下来,她还是有些不愿意的。 连氏似乎是知道李氏的想法,先是转头对十八老太太道:“你先带孩子下去用些点心和茶水,我还有些话要与十六弟妹讲。” 十八老太太看了连氏一眼,有看了看李氏,见两边都没有人搭理她,只有拉着自己的孙儿下去了。 待屋里只剩下来自己和李氏,连氏语重心长道:“我看上这孩子,其实就是看上他孝顺和好学。上次我去十八弟家,正好看见他在十八弟妹面前侍疾,所有要入口的药食他都会亲自尝了温度在喂给他祖母。你刚没看到,他手上还带着烫伤呢,那是熬药的时候给烫的,我看着都心疼。” 连氏摇了摇头,又道:“问他都读了些什么书,小小年纪竟是经史子集都读过了,他祖母让他当面给我背背,他竟是能将四书倒背如流。” 李氏闻言有些疑惑:“既是学问好,为何在族学中并不出色?”王家的族学也有挑选英才的作用,王家族中凡是好苗子,都会被族里挑选出来,着重培养。 连氏闻言冷哼道:“我也问了这话,你猜怎么着?他原本也是跟只别的族人去族学的,可是因为上头的兄长顽劣不堪,竟是见不得他比自己学的好。只要见他得了先生的夸赞就会对他拳脚相向。这孩子被威胁着不准在学堂中显露才学。” “竟有这种事情?”李氏一惊,王家怎么会出来这种后辈? 连氏一脸怒容:“这还不止呢。那几个不学好的,最后连族学也都不去了,不仅自己不去还不准这孩子去。最后他只能留在家中自己念书。” 李氏皱眉:“十八弟妹不管么?” 连氏绷着脸:“她是个什么样儿的你还不知道?年轻时候就胆小怕事,凡是都由着十八弟胡来,一个一个得往房里拉女人。现在老了,那些女人生的孩子又长大了,她怎么可能管得住?她还得想着怎么养活那一家大小呢。” 李氏叹息一声,摇头不语。 连氏又道:“我想着,这孩子人孝顺,又能读书,不正好送到你们府上么?” 李氏想了想,还是道:“这件事情我还得要想一想,再说也要问一问老爷的意思,我……” 连氏挥手打断了:“别跟我说那些有的没的,你还要怎么想?十年前我就让你想了,结果呢?硬是让你们给拖了这么些年。难道还要等到你们都入了土了再来考虑?” 李氏脸上也有些不好看,连氏却是不留情面道:“不是我不愿意给你们时间慢慢挑。只是十六弟今年也五十好几了,你当他还能在这个位置上再留多少年?今年科考你想必也看到了,皇上十分重视,处处过问,结果是如何?二甲以上一共一百八十六人,十有八九年纪是在四十岁之下。你还不明白吗?” 李氏叹息:“我何尝不明白?老爷也是明白的,皇上年轻气盛,身怀抱负。只是有许多的政见与先皇留下来的那些老臣子们相左。皇上年少的时候,那些人还能一口一个‘先皇遗命’的劝阻,可是如今哪里还会甘心受人掣肘?我们老爷在殿试成绩一下来,就感叹,今后怕都是那些年轻人的天下了。” 连氏点头:“我就知道你是个明白人。一朝天子一朝臣,只是那些人根基毕竟还是深些,又有沈家在背后推波助澜,圣上想要将换血怕是阻力甚大。不过不管朝中形势怎么变,我们王家的立场只有一个,那就是忠君。我们王家如今也算是圣上手中一把利剑,所以你我两房之人都能得到重用。只是等到朝中形势大定的时候,即便圣上没有开口让十八弟和我家老大,老2退,他们也得顺势而退,即便他们也是保皇派,可是在外人眼中他们却是年纪大了。” 这一点李氏也是知道的。王家能富贵这么多代,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懂得看清形势。皇家需要你出力的时候绝不退缩,事成之后便韬光养晦,给别的臣子做一个好榜样。 相应的,历代皇帝也会投桃报李,许王家以富贵,并给予一定的信任。每一代的王家人,官位最高的那几个,或许并不是读书读得最好的,也或许不是王家声望最高的。但是必定要是最能只进退的。 李氏有些不明白,连氏开始与她聊的明明是过嗣之事,怎么又会扯到国事上头。连氏也很少与她们这些妯娌谈及国家大事的。 连氏看了李氏一眼,淡淡道:“你是想着可以多等个几年再考虑过嗣之事,只是族里怕是等不了了。要知道,王家也不单单是我们两房的王家。许多事情,还是要以宗族利益为重。等到我们一房与十八弟都从朝堂上退下来之后,圣上必定也不会亏待王家,那么王家这些年轻的入仕子弟就将会得到优待。” “四嫂的意思是……”李氏皱眉。 连氏看着李氏,声音依旧淡淡:“我不信你还不明白。那我就说白了吧,按照我朝规矩,京中三品以上官员可以萌一子进国子监。而十八弟是两朝元老,圣上之师,百年之后可能配享太庙,更有可能直接萌一子入朝为官,这在我朝是有许多先例的。十八弟的嗣子,即便是平庸无能之辈,也没有什么,只要他德行佳,不犯大错,将来便也是我族中的一大支撑。” 李氏沉默了,这些她确实不是不明白,只是没有去想。王显为人其实是骄傲的,在他的观念里,儿孙自有儿孙福,他还看不上这种萌官的途径。 可是他们自己不在乎,不代表别的族人也不在乎。甚至在连氏的眼里,这还算是族中的利益,不是他们这一房说不想要就能不要的。 连氏端起了桌上的茶碗:“话已至此,这是族中的决定,也不是我一人说了算,我仅仅是为你们考量,在众位族中子弟中给你们挑选合适的。你既然说要回去与十八弟商量,那我就再给你一些时间吧,最迟要在今年中元节祭祖之前将人的名字写入祠堂宗谱。也多给你们几年的时间,好好把人教好。” 李氏知道,即便王显现在是王家官位最高的。可是在所谓“族人的决定”下,也无能为力。当年族中已经是给了王显的脸面,才会将此事一拖就是十几年。这一次,怕是…… 李氏轻叹:“我知道了,我回去就与老爷商量,定会尽快给你答复。” 连氏满意地点了点头,便不再说什么了。 李氏总连氏房里出来的时候,王筝已经在外头候着了。见李氏面色疲倦地走了出来,王筝有些心疼地迎了上去:“母亲,她没有为难你吧?” 李氏伸手止住了王筝的话,示意她与自己离开再说。 两人出来的时候,正好遇上了往这边来的三娘。 三娘看见母女两人一起从正院里出来,便停住了步子,两人神情虽已经看不出来什么,但是气氛还是有些沉闷的。 “我和母亲要先回府了。”王筝对三娘道,她的声音比平日里要沉一些,到真像是刚刚哭过了的样子。 三娘想了想:“我也与你们一起走吧,今日出来的时候,母亲要我早些回去的。”姜氏自然是不会对三娘做这种要求,三娘也只是找个借口先走而已。 这时候酒席已经进行了大半,陆续离开的人也很多,并不引人注目。 李氏点了点头,走在了前面。三娘与王筝并排走着,将王筝低头不语,三娘轻轻握了握她的手。王筝抬起头来,看着三娘,勉强露了一个笑脸。 三娘与王筝上了李氏的马车一起走。 王筝一到车上,眼眶就红了:“我真恨我自己,怎么就不是一个男子。若我是一个男子,母亲你就不会被他们欺负至此了。” 李氏闻言到是笑了,她伸手帮王筝将鬓角散落下来的发丝别到了耳后道:“我到不希望你是个男子。” “怎么?”王筝吸了吸鼻子。 李氏打趣道:“你是女子就已经够顽皮的了,若是个男子那还得了?最后吃苦头的不还是我和你爹爹?” 王筝破涕为笑。李氏拿出帕子给王筝擦脸:“瞧瞧,多大的人了?还这么爱哭。在晚辈面前也不怕丢了面子。” 王筝瞥了一旁但笑不语的三娘一眼:“三娘这丫头,鬼着呢,她才不会这么没眼色地乱说。” 三娘苦笑不得。这是夸她还是骂她? “你们都知道了?”李氏见王筝情绪已经好了,便问两人道。 王筝撅了撅嘴:“是在外头贴身伺候的丫鬟听十八婶的丫鬟说的。这也不是什么秘密了,十八婶来的时候,恨不得人人都知道她的孙子要进我们府。” 第三百八十六章 李氏闻言皱了皱眉,或许连氏是好意,挑了那个孩子。但是十八老太太一家子的为人还真让她有些犹豫。 王筝问三娘:“你也是在外头听人说的?” 三娘摇了摇头:“我是听二姐姐说的。” 王筝一愣:“二娘?连她也知道了?”王筝冷笑,“这逼人妥协的法子还真是无孔不入。” 不管王显收不收这个嗣子,被人强赛一个人过来,还真是让人心里不舒服。谁也不会高兴。 李氏想了想,还是决定将刚刚与连氏说的话说给王筝与三娘听。三娘已经嫁了人,王筝也即将出嫁,两人将来都会是当家主母。而最为站在她们这个位置的女子,不仅仅要会管家,还需要一定的政治敏锐度。因为有时候后院与后宫一样,也是朝堂的缩影。 三娘与王筝仔细听李氏说着,待听到连氏以及族人们的意思之后两人都没有说话了。 “我与老爷不在乎这种荫萌,但是王家的其它人在乎。因为在大家看来,老爷有今日,也是沾了王家的光,没有王家祖先们积累下来的功劳,没有族人们的培养,老爷也不会被皇帝重用。其实他们也没有错,或许一开始是我们想的太自私了。” 王筝突然抬头道:“既然一定要有嗣子,那我们为何要去便宜外人?”王筝还是恨那些族人们插手他们的家务事,直接将他们划入了“外人”行列。 “爹爹虽然无子,可是我们这一房不是没有啊叔父这一支,大哥只有王玬一个儿子就不提了,三嫂肚子里的那个还未出生,所以王璟也不算,可是二哥家还有王璋和王瑞呢。要过继,也可以从二哥家的儿子中过继一个来。王璋是长子,二嫂可能舍不得,不是还有王瑞嘛” 李氏摇了摇头:“你几个哥哥不说什么,可是这事儿可由不得他们做主的。他们上头还有你叔父和叔母。其实之前,四嫂也曾经提过,只是……你叔父和叔母舍不得。” 王筝垂头丧气,三娘却有些默然。 王老太爷和孙氏,他们两个谁会有舍不得这种情绪都绝对是个笑话。 王老太爷不答应过继,的原因她能猜得到。王老太爷经常在外头自夸,说自己别的本事虽然比补上王显,但是唯有生儿子这一点是王显拍马也追不上的。他向来把这个看作是与王显做比较,自己唯一的优势,自然是不会愿意就这么轻易放弃。 毕竟被王显压在下头,当众人的反面教材当了几十年,依着他老人家的任性,自然是愿意看着王显为这种不如他的事情而焦头烂额的。 而孙氏,她的想法就更简单了。 她自己的孙子大房只有王玬,三房只有王璟,她自然是不愿意。而二房……这就更不可能了,孙氏怎么会给二房一个这么好的翻盘机会?她是恨不得二房的人永远不要出头的好。 李氏厚道,没有对晚辈们说王老太爷和孙氏这些不可对外人言的心思,不过三娘与这两人在一起生活了那么些年,自然是明白他们的心思的。 不过王璋和王瑞到真的比刚刚李氏说的那个孩子要强一些,至少二房的王松和白氏也算是知礼之辈,将来不会出什么乱子。有时候,猪一样的队友,比神一样的对手杀伤力还强一些。 想到这里,三娘觉得自己应该把对二娘的疑虑说出来,好让李氏有个防备,不然若是十八叔祖母那边真的与二娘有什么猫腻,等孩子进了府就晚了。 三娘进京以来,与王筝向来亲密,而李氏虽然只是她叔祖母,却是比孙氏这个祖母还要负责。因为怜惜她没有母亲,所以平日里总是教她为人处事,也从来不会避讳什么。是一个真正仁慈的长者。她是真心不希望王显和李氏掉进二娘或者沈惟设下的圈套之中。 想到这里,三娘便道:“听叔祖母的意思,似乎是有些同意四叔祖母的安排了?” 李氏无奈:“这事情我还得去与老爷商量,不过若是实在没有办法了,也只有按着族人的意思去做。你四叔祖母说的也没错,王家不是哪一房人说了算的,族人的决定,即便是我与老爷,也没有办法反驳。” 三娘认真道:“可是这件事情,我瞧着有些蹊跷呢,就怕是有些利用了我们王家的族人的这种功利之心,故意布下了圈套。” 李氏闻言一惊,她知道三娘不是信口开河之辈,会这么说一定是有原因的。 王筝却是直接问道:“你知道些什么?” 三娘想了想,皱眉:“我也不是十分确定,但是却是有些疑虑。我说出来让你们思量思量。”说着三娘便把几年前柳氏那件事情说了出来,也与李氏说了自己当时怀疑十八房的老太太似乎是与柳氏母女有过牵扯。 对于当年柳氏所犯下的过错,以及之后被处置的结果,李氏自然是知道的。不过她没有想到,王家也有人牵涉其中。 “我猜着,十八叔祖母即便是与柳氏母女有过往来,那件事情应该是与她无关的,她可能只是收了柳姨娘的钱,为她说话而已。不过那件事如今到可以反过来成为牵制她的把柄。” 只要二娘以这件事情相威胁,因为害怕会遭到族人的惩治,十八老夫人自然是要为二娘肝脑涂地。何况这件事情对她也只有好处,她心里也是万分乐意的。 “再就是,我觉得这件事情有些太过于巧合了,好像是有人刻意安排了一样。您刚刚说的十八叔祖府上的那个孩子,平日里并不曾显山露水,偏偏在十八叔祖母邀请四叔祖母的时候,恰恰因为十八叔祖母生了病,而让四叔祖母看到了他的孝顺。更是让他有机会可以当众展示自己的才华。” 内秀之人,多了去了,而三娘始终相信,那种品行很好,又有些才华的人,骨子里都是带着一些骄傲的,即便他们会掩饰的很好,但是绝不可能会对人唯唯诺诺,毫无主见。她刚刚听李氏说起那些的时候,脑海中只冒出了两个字——作秀。 说起来,作秀这种事情,她还曾经教过薛氏呢,而且效果很不错。能运用的好的话,好处都是大大的。自古以来,连一些帝皇们往往都要来上这么一两出,得名又得利。 不过三娘知道,自己也有可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她因为对二娘和沈惟怀有戒备之心,所以才会对二娘的任何行为都往不好的方向去想,说白了就是有罪推定,还不给人机会辩白的那一种。 李氏听三娘说完,心中也是惊讶万分,她从来没有想过,王家的族人之中会有帮助外人对付自己人的,这也是当年族中没有人怀疑过给柳氏说话的十八老太太。不过三娘说的又很有道理,实在是让人不得不怀疑。 李氏缓缓沉着脸道:“如果你说的没有错的话,那这件事情就不是这么简单了。我要回去跟老爷好好商量,不能给人可乘之机。过继这件事情也算是一件大事,万万马虎不得。” 王筝瞪着三娘面色古怪:“我就说你是个人精吧当年你才多大点儿?心眼儿就这么多一族人都没有怀疑,就你怀疑了。” 三娘知道王筝说这话是没有恶意的,也是因为与她亲近才会这么直言不讳,不然,这还真不是什么让人开心的话,三娘回敬道:“姑姑最近是不是与苏成之在一起待久了?说话也变得这么……古朴了。” 王筝忍不住笑了,三娘也笑:“你与她呆久一些也好,反正也快是一家人了,多多熟悉熟悉总是没差的。” 王筝一愣,反应过来之后发现自己被打趣了,怒了:“王珂你皮痒了是不是” 李氏见王筝与三娘就这么在车里打闹起来,刚刚的紧张气氛一扫而净,无奈地斥责道:“你这个当长辈的是怎么当的到好意思跟自己的侄女儿闹起来了。” 王筝只有撅嘴坐好了,见三娘一脸小人得逞的嘴脸,心中气得牙牙痒。 李氏只有转移话题:“不知道你父亲这会儿回府了没有,听说刚刚他只去四嫂府中晃了一晃就离开了,想必是公中还有事情。” 三娘闻言心中一动:“叔祖父最近经常会很忙吗?朝中……可是有什么事情?” 李氏既然决定要好好教三娘,自然也不会隐瞒她,点头道:“确实是比平日里要忙一些,如今北边还在打着仗,前些日子,海上又出了些状况。有些出海的船只,总是在出航之后好几日被发现丢弃在海上,船上的人连同船上的货物全部失踪。有人说是沿海一代的流寇,劫了船杀了人,这本来是官府的事情。可是不久之前,东洋的一些货船也相继遭劫,甚至连一位派来我朝的使者也没有幸免。” 三娘倒是没有听说过这件事情。难怪,前几日听出去买胭脂水粉的白果抱怨说,那些海货都涨了价了。原先一钱银子能买到的东西,至少涨了半钱。本地产的东西到是便宜了许多。她当时听着没有在意,不过如今听李氏这么一说,想必是因为沿海不安稳,以致外面的货物进不来,本地的货物运不出去。 第三百八十七章 对策 “朝廷怕再出状况,便暂时下了海禁。”李氏道,“只是我朝自开国以来对海船的限制就少,与海上诸国之间的买卖也很频繁。这一次,皇上说禁就禁,到是让一些人颇有微词呢。” 三娘知道,这个朝代在海贸上相对比较宽松。因为自开国以来,海贸给国库带来过不少的收入,尤其是前几朝的时候,海贸是由国家控制的垄断行业,国家出船出本钱,商人们出力,所得之利润与朝廷七三分账。 只是到了近几朝,朝廷在海贸上的利润大大打了折扣。 三娘注意到这件事情,还是要从几年前看的那本有关建武朝的书说起。 先帝建武帝,往好了说可以说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但是也可以说他是穷兵黩武。他登基后,在对北边的战争中连打了好几次的胜仗,自信心严重膨胀

相关推荐: 疯狂合租房   拒绝二婚妻[快穿]   带着傻夫去种田   爸爸和爸爸   抛凤(1v1)   荒野求生之大猫的日常   (快穿)宝贝你日错人了(未完结)   手冲合集   污染区   局部降雨(叔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