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林氏心思细,自然明白兰姐儿的心情,说道,“此时我若是去了,叫她见到,恐怕更恼,哭得更伤心……你去禀老祖宗罢,她或还能规劝一二。” 她这个后娘难当呀。 “是。” 林氏想了想,又道:“兰姐儿素日里常去逢玉轩,你见老祖宗后,再跑一趟逢玉轩,叫沈姨娘带着竹姐儿,也一同去劝劝。” “是。” 婆子走后,林氏仍有些不放心,思忖片刻后,对身边的申嬷嬷道:“申妈妈,你去后厨,叫人做些温润的吃食,时时备着,兰姐儿开门了,便立马送过去。再让人备好药浴,替兰姐儿舒缓舒缓,别叫哭出病来了。” 都吩咐明白了,才出去继续招待贺喜的贵妇人们。 …… 另一边,小娃娃裴少淮送亲归来,听闻了二姐的事,也是唏嘘不已。 他心想,二姐心里失了依靠,伤心在所难免。若说劝,旁人皆不管用,那能劝的人刚刚才嫁出去,纵使是回门,也要三天以后了。 是以,只能让二姐哭得痛快了,自己想明白了,才能作罢。 在原书里,常常将兰姐儿形容为“刁蛮任性”,养了一身贵小姐的毛病——喜怒显露于言行,言行总不过脑子。 也不知道是自幼缺了教养,环境使然,还是生性如此。 她不似莲姐儿那般,懂得把心思藏起来,换一副面孔保护自己。相反,她常常把情绪心思显露在脸上,口无遮拦,即为“刁蛮”;她心里有自己的一把尺,总按着自己认为对的去做,我行我素,即为“任性”。 喜欢什么,便似飞蛾般扑过去,不管不顾。 这样的性子,在书里,自然得不了甚么好结局。 书中写道,长姐出嫁以后,兰姐儿心里愈发空虚孤独,左观右看,总觉得府上无人疼她爱她,孤苦伶仃。她平日里素爱看话本子,十分羡慕书生小姐的凄美爱情,随着年纪大些,春心萌动,兰姐儿愈发渴望能遇到一个温和似水有才情的如意书生,将她捧在心尖尖上,一生一世一双人。 有了这样的心思,便给了别人可乘之机。 后来,兰姐儿与寒门书生幽会、私相授受,被老太太发现。 那书生品行不端,心性狡猾,为了赖上伯爵府,早早做足了准备,防的就是高门大府杀人灭口。一面,兰姐儿哭着闹着要嫁,说要与书生同甘共苦,另一面,书生以名声相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最后,伯爵府无奈,只能凑了一副嫁妆,低调将兰姐儿嫁了出去。 天底下哪有不透风的墙,消息传出去,景川伯爵府再次沦为京都勋贵人家的笑话。 起初,老太太心疼孙女,兰姐儿有娘家的周济,倒也过了几年安稳日子,中间还生了个女儿。 后来,伯爵府彻底衰败,爵位被撤,家产亏空,自身不保。兰姐儿在婆家没了依仗,她的苦日子便来了。 丈夫屡试不第,又无银子花天酒地,便将气全部撒在她的头上,对她又打又骂,骂她是克夫的扫把星。婆母嫌弃她生不出孙子,处处刁难,教她规矩不说,还把她们母女当下人使唤。家中小妾见她如此卑微,更是直接骑到她头上,羞辱她没用,说再贵的鞋也有穿破的一日。 兰姐儿原先在府里,瞧着厉害,却只是一个窝里横,如今嫁入农门,婆婆小妾皆是悍妇,她心机不够,哪里招架得住这些,若不是为了女儿,早便饮恨去了。 这一切都是她以死相逼换来的,是自个儿找的,她没有脸面去跟长姐哭诉,只能咬着牙,一个人捱着。每次见长姐,兰姐儿都将自己掇拾得尽量体面,试图掩饰这不堪的日子。 等到津哥儿学成归来,无意间发现不妥,带着长姐将二姐从苦海里解救出来时,兰姐儿已经被折磨得死了心,眼眸里再无当初的半分灵气。 …… 唉—— 小小人儿裴少淮再次唏嘘,兰花,本就高雅清幽之物,只能精心伺候着,才能生存绽放。 她们极依赖养花人的呵护。 这样娇贵的花儿,又岂能受得住这世俗恶臭的侵蚀? 裴少淮对原文里的兰姐儿有几分怜悯,又气其糊涂,不够自爱。 重来一回,裴少淮并不敢保证自己能给二姐多好的姻缘,但是他能保证,他一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阻止二姐再犯原书里的错误,所嫁非人。 裴少淮并不否认,对于长姐裴若莲,他是带有私心、目的性的——因为他知道,徐家是一支潜力股,姐夫徐瞻大有前程,日后必定有用得到的地方。 他决定帮二姐裴若兰,并非喜欢她这样的性子,而是不忍——他前世受李父李母百般疼爱,十分幸福,相比之下,裴若兰小小年纪便无母亲庇护,心中缺爱,实在可怜。 他不忍看到裴若兰被如此摧残。 裴少淮掰着小手计算,长姐十七出嫁,二姐便十一了,这样看来,过不了几年,那个混球书生就会出现。 他就该好好盯着点了。 …… 至于后院那边,在老太太、沈姨娘双双劝说下,兰姐儿也哭够了,等到入夜的时候,终于开了门。 随后的各类琐事,自不必赘述。 …… …… 三日之后,徐瞻与裴若莲一同回门。 裴若莲梳起青丝,挽了妇人发髻,脸上红晕,添了几分成熟。 兰姐儿又见到了长姐,高兴得差些扑了过去,脸上又有了笑容,才过了三日,好似有三年未见一般。 一家人聊起大婚那日,淮津两兄弟拦亲一事。当徐瞻得知那贺词谜语竟是两位小舅子自己想出来的,颇为震惊,毕竟这两兄弟年纪还小,问道:“两位小舅子这般年岁,便已经识字了?” “除了识字,还听了些典故,能背些诗词。”裴秉元颇为自豪,应道,“他们兄弟都喜欢读书,我与父亲便教他们些简单的。” 徐瞻赞叹:“生来就是读书人,十数年后,两位内弟必定大有前程。” 裴家人自然欢喜。 午宴之后,裴若莲带着裴若兰来到朝露院,与林氏叙话。 莲姐儿行礼,道:“女儿给母亲问安。” 兰姐儿跟在后头,亦敷衍蹲了蹲身子,长姐扯了扯她的衣袖,她才看着地板,不情不愿喊道:“给母亲问安。” 林氏知晓兰姐儿的古怪脾气,并不计较,含笑道:“快快起来,都是好孩子。” 莲姐儿来找林氏,无非是感激林氏前前后后替她操办及笄礼、嫁妆和婚礼,跟林氏说说徐家的事,请教如何为人新妇……诸如此类。 末了,丫鬟捧上一雕刻精美的檀木盒子,莲姐儿道:“母亲,这是官人从西北得的一块洮河砚,听闻弟弟已经开蒙识字,特意让我带来的。” 林氏出身商贾之家,对于洮州绿石的名声,自然有所耳闻,知晓这块砚台价值不菲。 同书画美玉一样,金银有价,好物难求。徐瞻裴若莲夫妇带来此等物件,是诚意满满的。 再者,读书人家送来的砚台,更是意义非凡。 “他又还没开始执笔写字,送这个给他作甚么。”林氏推辞道,“纵是写字了,也不能叫他糟蹋了这样的好东西。” “弟弟以后一定会用到的。”裴若莲说道,“这是官人的意思,读书人之间传赠的物件,礼轻情意重,母亲万不可推辞。” 这关乎读书气运。 林氏才满心欢喜地收下了。 …… 莲、兰姐妹二人从朝露院出来。 莲姐儿斥责妹妹道:“你年纪不小了,也该懂些事了,原本应得好好的,怎到了地方,还耍起小孩子脾气。” “姐姐好大的威风,一回来便教训起我来。”兰姐儿嘟囔嘴,道,“她既没生我,又没养我,凭什么让我叫她母亲?我的母亲早早就去了,不在了。” 说着,眼里又泛起了泪花,好不委屈。 莲姐儿心软,语气轻柔了几分,道:“左右不过是个称谓,又不是叫你真把她当母亲。咱们娘亲福薄,跟她没有半点干系,凭何她要受你这样的气?再说了,自她嫁入伯爵府以来,到我出嫁,所做的桩桩件件,哪个不是仁至义尽?兰儿你要晓得,这世上并无哪个人本就该对你好的,她对咱们好了,咱们也该心领,想着如何回报才是。” “又不是我求着她对我好的,娇娇说了,这天底下的后娘,就没有一个好的。” 裴若莲的话,根本说服不了妹妹。 兰姐儿又道:“我与她,最好是井水不犯河水,各过各的,总归我想要的,又不是一份丰厚的嫁妆,只需有个一心一意对我好,把我放在心尖的,有没有嫁妆又何妨。” 裴若莲停步,望向妹妹,再无那温柔语气,斥道:“如今连我的话,你都听不进去了是吗?以前只觉得你是任性些,如今说话做事,愈发不过脑子了。” 裴若莲本是极疼爱妹妹的,可想到自己已经出嫁,不能再时时盯着了,若今日不说重一些,妹妹愈发肆意妄为,日后势必要吃亏的。 “你若是不肯听我的,往后就不要认我这个长姐了。”裴若莲道。 兰姐儿哪里见过姐姐发这样的脾气,再不敢顶嘴。 第12章 第 12 章 兰姐儿低着头,攥着衣角,不敢对视长姐,低声道:“姐姐不要生气了,我知道错了。” “你错哪了?” 兰姐儿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 裴若莲怫然道:“可见你根本不知晓自己错在哪里,更罔论会改。” 言罢,将兰姐儿带回到房中,关上门,再作教训。 裴若莲在肚中反复思量,几度将火气压下去,才道:“方才那一番话,可见你已是何等地骄狂骄恣,今日我若不管教你,他日你闯下祸端,再没人能救得了你。”她亦是第一次对妹妹说这样重的话。 兰姐儿原以为长姐回门,是与她亲近的,不曾料,长姐竟会因为一点小事,对她厉声载骂。是以,长姐还没开始说甚么,她便又哭了起来。 “今日,你便是哭成那水帘洞,也得给我站直了听着、记着。” 吓得兰姐儿两眼汪汪,只能捂着,不敢哭出声。 裴若莲道:“娇娇说,娇娇说,你倒是把她的话放心里,怎不见你听我一言半句,难不成我会害你不成?你是不是觉着,她与你一般都早早没了娘亲,同病相怜,于是与她惺惺相惜?我就不信你不知道,那柳家宠妾灭妻,逼死了正室,把妾室扶上来,柳娇娇才会没了母亲……这样的名声,这样的人家,别人巴不得躲着,你倒好,自己上赶着找她顽。” 这是裴若莲最气的地方,两家的情况,岂能同类而语?这不仅羞辱了林氏,还羞辱了整个伯爵府。 “我再同你说一遍,伯爵府主母,是父亲明媒正娶抬回来的大娘子,你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都给我敬着,休叫我再听见你提柳家一字半句。”裴若莲愈说愈气,道,“甚么娇娇碧碧的,自家的事院墙里自个摆布去,小小年纪教人搬弄是非……从今日起,我看哪个奴才敢纵着你去找她,我定狠狠把她给发落了。” 裴若莲也在心里责怪自己,以前总想着,有自己在身边看管着,出不了大差池。 等到嫁了人,才明白,身为人妇,总会有所不能及。 再回头,兰姐儿已经成了这样。 “听见没有?” “听见了……”兰姐儿抽泣着应道。 “此乃你第一错。”裴若莲继续道,“你口口声声要找个把你放心尖上的,我看你是看话本子迷了眼,一个姑娘家说出如此不知廉耻的话,若是传出去,你还嫁人不嫁人?你自己不要名声,伯爵府里的其他姑娘还要名声呢……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样样都依着你,难不成这个家还不够把你放心尖上?此乃你第二错。” “第三错,也是叫我最寒心的。”裴若莲把脸别过去,背对着兰姐儿,沉着声音问道,“你我同胞姊妹,我问你一句?你是不是觉着,阿姐只顾着为自己谋一份丰厚的嫁妆,才三番五次拖着你去朝露院,逼着你向主母请安?阿姐没想过你会这般看我……你诚心答我,若真是如此,便不算是你的错,而是我的错。” 她背过去,是怕自己流出来的泪水,过于狼狈,叫胞妹看到。 因为心里难受,她说话时,胸口闷得慌,一顿一顿地发悸。 “世上再无第二个人比长姐对我更好,我只怕长姐以后再不会疼我,岂会把长姐想得如此不堪。”兰姐儿跑过去,从背后抱住姐姐,把头搭在她的背上,呜呜地哭,知晓自己说的话伤了长姐的心,承诺道,“我错了,我听长姐的,都听长姐的,往后再也不去柳家,再也不看话本子,再也不在家里耍小性子……只要长姐时时记得回来看我。” 裴若莲擦了擦泪,慢慢平静下来。 她并不糊涂,不会因为兰姐儿这么说,就大事化小,而是说道:“今日回门,有所不便,改日我会再来,跟祖母商量,换了你身边的婆子丫鬟,收走那些杂书秽物。此外,往后,初一十五,逢年过节,你给我规规矩矩去朝露院,向主母请安,平日待在房里练习女红、学写字……若这些最基本的,你都做不到,那就说明,你方才哭得都是假的,我再不管你。” “嗯嗯,兰儿一定做到。”兰姐儿再次承诺道。 …… 兰姐儿院里这样大的动静,岂能逃得了下人的眼睛。 申嬷嬷从外头小跑回来,关上门,来到林氏跟前,道:“夫人,大小姐方才把二小姐教训了一顿。”又将兰姐儿在房外说的那些话,说给了林氏听。 旁边的裴少淮正好听了个全,心里一凛——原以为兰姐儿是缺了爱,冲动行事,飞蛾扑火,才酿了错。 如今听来,这祸根倒像是从心里长出来的。 但他阻止兰姐儿犯错的心思是没变的,竹姐儿、英姐儿两个小的,不能因为她,受到牵连。 “都叫谁听见了?”林氏问。 “除了老奴,还有一个婆子,两个丫鬟,正叫人看管着,都是卖了契的。” “管得住嘴的就留着,管不住嘴的,就送庄子去罢。”林氏道,“今天是莲姐儿回门的好日子,别叫这些闲言碎语传出去了。” 申嬷嬷为林氏打抱不平,道:“夫人光想着别人,也该想想自己。” 林氏不甚在意,道:“她早便这样想了,只不过今日被长姐说了几句,不痛快,心里话脱口而出罢了。我计较有甚么用,我既打不得她,也骂不得她,我要做的,是防着她做了出格的事,耽误府上其他姑娘。” 裴少淮眼睛一亮,心想,母子所见略同。 又感慨,母亲确比他谨慎许多。 林氏又吩咐申嬷嬷道:“趁着莲姐儿给她换丫鬟婆子的时候,放两个精明的过去,多盯着些。” “老奴省得了。” …… 几日后,莲姐儿与老太太一齐,将兰姐儿的院子上上下下整治了一番,又给她立了许多规矩,自不必多说。 …… …… 经此小风波之后,伯爵府重新回归平静日子。 老太太开始让林氏操持全府上下事务,把铺子门店交由她来经营,只不过,那祖宅契田此类的,老太太还牢牢攥在手里。 老太太觉得,这是裴家的命脉,守住这些,裴家再不济,也还能当个土地主。 初初接手这么多铺子店面,林氏亦不敢大刀阔斧,只将几个生意不好的酒肆,改成了粮铺子、布匹铺子,收益见增,整个伯爵府过得不再那么“捉襟见肘”,各个院的月例都提了二两银。 做出了成效,林氏有了底气,她听从大兄的,把城东地段最好的那间茶楼,装潢一番,改成了戏楼。原先的一应茶具既没有浪费,又能做新的生意。 林世运对林氏说的原话是:“别人家要在城东开戏楼,得先花大把银子打通关系,你们倒好,本就住在城东,守着一个伯爵府……那茶楼,卖个茶水能挣几个钱?” 能住在城东的,都不是等闲之人。果不其然,这戏楼开起来后,生意虽不比老戏楼、大戏楼,却挣得比茶楼多得多。 老太太原是想再开个金银铺子,却被林氏劝住了,说是:“金银铺子看着体面,却不过是挣个工匠费,再说了,那些公府侯府的,家家都在开金银铺子撑面子,咱们伯爵府就不掺和这个热闹了。” 老太太听了林氏的话,稳重起见,拿自己的银两,开了粮店,每月都有不少的进账。老太太对诸位孙子孙女,出手愈发阔绰。 …… 裴秉元读书科考,仍不见有甚么起色。 裴若兰收敛不少,但与主母的关系仍是不恰。 沈姨娘守着一对儿女,规规矩矩,从不逾越。那竹姐儿本是个活泼好动的,十分机灵,性子好强,只是,沈姨娘一直压着她,叫她不要出头。 故此,裴少淮常见到竹姐儿规规矩矩地站着沈姨娘身边,但眼珠子却滴溜滴溜地在转,不知道在想些甚么好顽的事。 淮哥儿与津哥儿依旧跟着祖父、父亲识字,背诵诗词。有时候,两兄弟闲暇,也会比比谁认的字多,淮哥儿自然战不无胜,只不过,某次祖父让他俩背古诗,背到第十首时,裴少淮便输了。 这不禁让他思索,是津哥儿太勤快,还是自己太懒了,亦或者是,津哥儿太过聪慧? …… …… 五岁生辰那日,天边尚未露白,裴少淮如同往日一般,睡得可香可沉。 “淮儿,淮儿,该起身了,今日是开蒙礼[1]。”屋内掌亮了烛火,林氏轻轻推动淮哥儿喊道。 寻常人家,通常是何时入学堂,何时行开蒙礼。可裴家不同,淮津两兄弟早早开始识字,如今年满五岁,到执笔写字的年岁了,祖父裴璞决定,在淮哥儿五岁生辰这日,为两个孙儿正式行开蒙礼。 即为“破蒙”。 裴少淮揉揉眼,睡眼惺忪,林氏的身影渐渐清晰,他问道:“娘亲,是该朝沐了吗?” “嗯嗯。”林氏柔声道,“你父亲已经去国子监接请张学究,估摸着天亮便要行礼,淮儿该起来朝沐穿衣了。” 这位张学究并非给裴少淮当老师,只是作为上宾,来替淮津兄弟二人,主持开蒙礼。 张学究学问深,名声好,是国子监里的名师。这是徐家帮忙引荐的。 在大庆朝,读书是件神圣的事,看书前,尚且要焚香净手,更何况是开蒙这样的大礼。于是乎,淮哥儿被放入了一个大澡盆中,便是那一刻,他一下子清醒过来——这洗澡水的味道实在太冲了。 那上面飘着厚厚一层不知是何物的草药,又掺了许多松叶、柏叶、竹叶、桂叶。 林氏亲自动手,与申嬷嬷一同帮淮哥儿开“涮”,林氏道:“好好洗洗,多沾一些松柏之气,这是读书人该有的气味。” 淮哥儿捏着小鼻子,心里暗想,这“读书人的气味”怕是三五日都未必能散掉。 好不容易让林氏洗得彻底了,淮哥儿换上一身青玉色的直裰衣袍,头戴上儒巾,已是小小读书郎。 淮哥儿被带至祠堂,见到了津弟,走近一闻,亦是一股“读书人的味”,想必也被刷得不轻,淮哥儿心里顿时平衡了不少。 “听说读书人每日都要朝沐。”淮哥儿低声打趣道。 “大兄可别吓唬我。”看来津哥儿亦不喜一大早被人拎起来一顿搓,又道,“咱们父亲身上可没这股味,可见是大兄唬我的。” 若是有,那股味,掩都掩不住。 随后祖父裴璞来了,带着两个孙子祭拜祖先,无非是祷告先人,说,今日两个后辈开蒙了,祈祷祖先保佑他们步步高升,诸如此类。 从祠堂出来,天已大亮,裴父已请接老学究归来,简单寒暄之后,开蒙礼开始。 孔夫子画像高挂,八仙桌上已然焚香,几样少不了的“点心”被端上来—— 先是细细长长的粽子,形如毛笔,称之为笔粽,谐音“必中”。 再是方方正正的粽子,形如官印,称之为印粽,祈祷高中当官。 最后是定胜糕,旗开得胜,糕与粽相配,即为“高中”。 裴少淮心中暗笑,世人为了读书科考,取个好兆头,可算是把谐音梗玩得明明白白了。 张学究执起朱笔,依次在淮哥儿、津哥儿额间一点,留下朱色,此为开智,再带着两个小童向孔夫子行礼,念道:“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淮津两兄弟稚声跟着念:“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礼成。 事后,张学究对裴家人道:“景川伯这两个孙子,语出不凡,都是读书的好料子。” 一家人欢喜之时,两兄弟却在底下商量着—— “大兄,你说这些奇奇怪怪的粽子能不能吃?” “那笔粽若是加些碱水,再沾上蜂蜜,或许味道不错。” 第13章 第 13 章 淮津两兄弟既已正式开蒙,若还单靠祖父、父亲来教习,显然力有不足,况且,裴秉元又要忙着备考来年秋闱了。 伯爵府几经严选,为兄弟二人请了两位塾师——葛夫子与曹夫子。 葛夫子是个和蔼的小老头,年将六十,身无功名,但写得一手好字,书写姿势、指腕用力、笔尖技法,皆有自己的一套心得,他仿得颜氏、柳氏[1]两派的笔法,已有七八成相像,馆阁体亦写得极好。 虽只是仿,但教淮津两兄弟写字,确是够了。 相比之下,曹夫子的性子要清高许多,不苟言笑,他是位老廉生,数十载未能中举,才当了夫子。因教过许多富贵人家的孩童,在京都城里,小有名气。 每日,两位夫子轮换着,葛夫子教识字写字,曹夫子教读书习文。 …… 授课的第一日,葛夫子先考校了两兄弟,发现兄弟二人已经认得《千字文》《朱子小学》里所有的字,惊喜又诧异,乐呵呵道:“不得了不得了,小小年纪几乎把字认全,往后不可限量矣。” 于是,开始教他们如何执笔。 “写字时,细末之处在于指,笔划行进在于腕,工整平稳在于肘,是以,指、腕、肘各处,配合得当,用劲得当,方可写出好字。[2]” 光是练习执笔姿势,悬腕、悬肘,就叫两兄弟吃了好些苦头。
相关推荐:
仙尊的道侣是小作精
Black Hole
成人爱情故事集|魁首风月谭
穿越之八零大小姐
地狱边境(H)
壮汉夫郎太宠我
对不起师兄:我撬了我的“嫂子”
被前男友骗婚以后[穿书]
危险情人
花花游龙+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