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这个小作坊将毫无还手之力。 就算上面下达了生产任务,可产品销售不出去,老百姓不认可,一切都是白搭。 李天明当然考虑过,目前这个大环境,国内甚至连专利法都没有,根本没办法阻止华生厂仿制。 这也是为什么,李天明在得知负责电风扇质量检测的是华生厂时,没有反对的原因。 只要投入市场,人家随便卖一台,都不用拆开,就能掌握其中的关键技术。 “马局长,华生厂可以仿制,国内其他生产电风扇的企业都可以来仿制,但是,需要和他们达成一个协议,至少两年内,他们仿制的产品,不允许进入华北市场。” “这……恐怕不行。” 马局长能坐到这个位置,或许思想僵化,但绝对不是个笨人。 李天明刚提出来,他立刻就明白了是什么意思。 短时间内,先将李家台子的产品保护起来。 “这是本位主义,山头主义,华生厂绝对不会同意,而且,一旦提出来,你想过后果没有?” 李天明闻言笑道:“华生厂如果不同意的话,是不是也有独占市场,搞垄断的嫌疑呢?” 呃…… 马局长还真被问住了。 他不知道华生厂目前所占的市场份额,也没有人统计过这方面的数据,但从百货商店的柜台上就能得出结论。 目前海城最大的百货商店,销售的电风扇全都是华生厂的产品。 “我的提议也不能算是本位主义、山头主义,应该叫做……地方保护。” 地方保护? 这个说法倒是很有意思。 第二百一十七章 地方保护 “地方保护?那小子是这么说的?” 一大早,马局长便到了王作先的办公室,将昨天李天明的话,原原本本的重复了一遍。 很多新的理念,马局长昨天回到家,也琢磨了好长时间才弄明白。 “王主任,这位小李同志不简单啊!思维很活跃,有些想法还……非常大胆!” 在这个人人求稳的年代,任何新的思想都会被打上离经叛道的标签,一个不小心就容易惹祸上身。 所以,人人都变得不敢想,不会想,上面怎么说,底下就怎么做,解放思想,放到现在是很危险的。 “你说的没错,这小子的确很大胆,不过他的很多想法,也确实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比如这个地方保护就很……有趣。” 如今各地区的发展严重失衡,上上下下虽然都在斗私批修,可对于“修”的很多政策,依然在模仿。 比如社会分工这方面,有的地区大力发展农业,作为全国的大粮仓,有的地区重点发展重工业,有的地方重点发展轻工业。 通过整合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这种想法不能说是错的,但也不能一刀切。 可事实却是…… 有些教条了。 这样很容易使得某一地区浪费真正的优势资源。 “这个问题,我们拿到组织会议上来讨论,尽快拿出一个解决方案。” 华生厂很快就能仿制出同款的电风扇,一旦先于李家台子投入市场的话,恐怕李家台子的电风扇厂根本来不及发展,就会因为丧失市场,导致无疾而终。 这显然不是王作先希望看到的。 李家台子作为一块实验田,在它初期发展的阶段,还是要大力的扶持、保护。 “检测实验什么时候结束?” “十一点半,还有不到三个小时结束。” 王作先点点头:“走,我们也去看看。” 二十台电风扇此刻已经连续工作了超过二十个小时。 华生厂的几位技术员昨天夜里都没离开过,此刻熬的眼睛都红了。 “哥!” 天生把李天明叫醒,他们哥俩倒班睡了一会儿。 “几点了?” “快九点了!” 李天明在脸上搓了两把。 “你在这边盯着,我去买点儿吃的。” 说着起身出去了。 实验是在海城的灯泡厂进行的,去年养殖场那最后5000只鸡,其中1000只就是卖给了灯泡厂。 李天明去找了后勤处物资科的科长,两个人一起去了食堂。 打了几份早点回来。 华生厂的技术员也早就饿得不行了。 “苏科长,还要多久才能出结论?” 李天明说着,摸了摸电动马达的保护罩,滚烫滚烫的。 苏科长熬的双眼通红,昨天他一宿没睡。 只不过关注的焦点已经从质量问题,变成了设计思路。 好几次都想将其中一台拆开,好好研究一下扇叶的形状。 并且为了确定这种款式的电风扇吹出来的风是否会对人体造成影响,他愣是在电风扇前面坐了一宿。 “结论……已经不重要了。” 连续工作超过二十个小时,电动马达没出现任何问题,这就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 至少在使用寿命方面,不比华生厂的产品差。 更何况还有降噪、低能耗的优点。 “李同志,我能问一下,这种形状的扇叶,是谁设计的吗?” 李天明没说话,只是默默的递过去了一支烟。 苏科长略带尴尬的笑了一下。 “是我冒昧了。” 正说着,房间的门被打开,灯泡厂的领导和马局长,簇拥着王作先走了进来。 “苏鹏同志,实验的结果还没出来吗?” 苏科长闻言忙对着几个技术员摆了摆手,断开电,所有的电风扇都停止了工作,重新启动,一阵嗡嗡嗡的声响过后,全部照常工作。 “可以了!” 苏科长点了下头。 “王主任,还是伟大领袖高瞻远瞩,有真知灼见,人民可以创造一切,我……服了!” 王作先笑道:“别这么说,未来李家台子这个小作坊的发展,还需要你们的帮助,要多提宝贵意见。” 见苏科长这位电风扇专家都这么说,王作先也是大为开怀。 “周主任,安排苏科长他们去休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可不能把本钱给亏光了。” 灯泡厂革委的周主任连忙吩咐后勤处,带苏科长等人去招待所休息。 会议室内,二十台电扇摆在桌子上,王作先是越看越喜欢。 “天明,了不起啊!” 李天明忙道:“是大家努力的结果。” 王作先笑着,抬手虚点了两下。 “接下来是不是准备开足马力生产了,用你的话来说,这叫提前抢占市场。” 点上一支烟,接着又说道。 “你昨天和马局长说的那个……地方保护政策,我觉得很有创造性,与全国一盘棋战略,并不矛盾,每一个地区都要发展,相互之间势必会产生利益冲突,短期或者长期的地方保护,既有利于本地企业的发展,也能避免一些矛盾的发生,你这小同志,思维很活跃嘛!” 听王作先这么说,李天明便知道这件事有门儿。 王作先不是个习惯墨守陈规的,更是个务实派,哪种方式有利,就按照哪种方式来做。 “具体如何实施,还要等组织会议讨论过后,才能有结论,不过你那边不能等,第一批5000台电风扇,什么时候能交付物资局?” 未来和电风扇厂对接的并不是作为出货渠道的百货商店,而是市的物资局,然后由物资局统一调配。 李天明在心里盘算了一下:“两个月。” 电风扇厂刚开始运作,生产效率肯定不会太高,李天明也不能不保守一些。 王作先却不满意:“时间太长了,两个月的时间,恐怕上海的华生厂已经能拿出成熟的产品了,一个月,最多一个月。” 领导下达了命令,李天明也只能咬牙应下了。 看起来回去以后要立刻组织生产了。 “这就对了嘛,年轻人要的就是敢想敢干。” “王主任,不知道物资局的收购价格……” “这个问题,你去和物资局谈。” 李天明闻言,便没在继续这个话题。 “天明同志,这颗卫星能不能放到天上,就看你们的了。” 从灯泡厂出来,李天明又带着天生接连跑了好几个地方。 先是去了电机厂,确定了电动马达的供货量和供货时间,接着又去了钢铁厂,电风扇的保护罩、支架、控制台,同样要定下来。 最后两人才去了市里的物资局,有王作先的条子,一路畅通无阻,直接见到了物资局的局长。 关于李家台子的电风扇,市里大大小小的领导哪还有不知道的。 王作先大力推动的项目,谁吃饱了撑的,会去卡市革委主任的脖子。 只不过这个价格…… “80!” 比目前百货商店里华生牌的电风扇还便宜了十多块钱。 如果放在日后,价格肯定有的谈了,但如今根本不需要那么麻烦。 直接将生产成本,每一项都给列出来,用料多少、人工多少,还有所需的水电等能耗。 李天明早有准备,来之前便列好了一份明细,将生产所需的全部投入都给写得清清楚楚的。 水分肯定有,但只要解释的通,没有人会去逐一核实。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又加了10%的利润,企业要发展,利润肯定是不能少的。 物资局的局长看了一遍,也没说什么,直接叫来了底下一个科室的科长,将李天明列的明细递了过去。 看到这一幕,李天明的心里一点儿波动都没有,那份名义里面有多少花活,他自己最清楚。 按照他算出来的结果,生产一台电风扇需要60多块钱。 而事实上…… 连50块都用不到。 不过做成本预算,这里面的学问大了,他上辈子干了二十多年工程,若是想搞点儿小花招,没有人能看得出来。 啪! 一张采购单上加了市物资局的大印。 “兹委托李家台子电风扇厂生产电风扇5000台。” 看看,就是这么简单粗暴,前面既没有双方的权利,也没有各自需承担的义务,更不涉及一旦违约的责任。 不过有了这个,李天明接下来的计划第一步算是正式踏出去了。 第二百一十八章 谁和你聊公平 “这么一张纸,就能赚来钱?” 李学庆拿着那张条子,感觉有点儿恍惚。 “您不是都看见了嘛!” 李天明这一趟整整出去了三天才回来,从市物资局拿到的定金,其中大半被他支付给了钢铁厂和电机厂。 此外还委托物资局采购了一批接线插头、电路板,以及其他的配件,最后带回村里的只剩下了两万多。 “那这笔买卖,咱们村能赚多少?” “保守估计,能剩下十来万!” “多少?” 李学庆听得一惊,去年养殖场也赚了不少,可那是全部的营收利润,现在只这一笔就能赚十来万,要是再多来几笔的话…… 别说家家户户盖砖瓦房了,就算李天明住的那种四合院,也能住得上。 “天明,这钱……太多了吧?” 李学庆又不踏实了。 穷日子过惯了,这两年突然过上了好日子,兴奋劲儿一过,他就开始变得患得患失。 总怕这种好日子有一天又过不下去了。 “叔,日子就应该越过越好,钱也应该越赚越多,现在有市里支持,咱们怕啥?” 不光是市里支持,王作先虽然没明说,但李天明能感觉到,单单市里支持,还不足以让电风扇厂这个项目推进得如此顺利,背后肯定还有更大的力量在推动。 具体是哪方面的,李天明不敢想,也不愿意去想。 他只需要知道,现在所做的一切,在某个层面上有背书,这就足够了。 “行吧!你大胆的干,出了事,我兜着!” 李学庆也豁出去了,他不懂政策上的那些大道理,但他明白,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越来越有奔头了。 “接下来咱们干啥?” “招工!就按之前说好了的,符合要求的,每家每户出一个人,已经在养殖场上班的,就不从这家挑了,招工的标准不能是壮劳力。” 之前两个人合计过,按照这个标准,村里差不多能有不到一百人,再加上那批知青,凑够一百零五人。 “等今天收工,我就广播。” 村里已经开始插秧了,这段时间忙得很。 两人商量完,李天明回到家收拾了一下,就去了地里。 种水稻,最累的就是插秧。 几天忙活下来,能把腰给累折了。 “全体社员注意啦,全体社员注意啦,各家各户……” 正准备收工的乡亲们听到广播,知道电风扇厂这是要开始登记用工了,此前开过两次村民代表大会,关于用工的章程已经定下了。 当然不可能做到让所有人都满意,毕竟全村现在300多户人家,招工的名额只有105个,其中知青还要占17个,剩下的,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家庭能得到一个指标。 虽说进了电风扇厂,农忙的时候,还是要上工,可不管咋说也比挣工分强。 为了这个,不知道有多少人找到李学庆闹腾,可最后还是被他给压了下去。 村里人有意见,知青们的意见也不小,特别是那些刚来的。 按照事先商量好的,这次电风扇厂用工,新来的六个知青是没资格的。 “凭什么啊?难道我们不是知青?” 刚回到知青点儿,孙良元就发起了牢骚。 这几天忙着插秧,知青们一个个的也都累毁了,老知青还好,最少也经历过一次了,可新来的知青每天收工,累得趴在炕上都不愿意起来。 早就知道了村里在建电风扇厂,孙良元他们这些新来的知青也都在盼着呢。 可到头来,居然没有他们的份。 巨大的心里落差,让他们如何接受得了。 “就是啊!之前建厂房的时候,我们又不是没出力,同样是知青,凭啥你们能进厂,我们就不能!” 牛建邦也跟着说道。 其他几个虽然没说话,但表情也写满了失望。 谢建设被缠得心烦:“你们和我说有什么用?又不是我能决定的!” 孙良元还是不服气:“可你至少应该为我们争取。” 哈! 谢建设被气笑了,连他们的名额都是通过宋晓雨求来的,再为新来的知青争取。 那叫得寸进尺! 说不定连他们的名额都没了。 村里为了进厂的名额,明里暗里的不知道打了多少架,他哪敢掺和进去。 “我没那个本事!” “你是知青点的负责人,就应该为大家的利益负责!” 谢建设听得一愣:“你们要是都这么认为的,行,这个负责人我不当了,你们觉得谁能保障大家的利益,谁就来当!” 谢建设要撂挑子,孙良元顿时愣住了。 “我……我不是那个意思,就是……” “不用解释,你如果觉得不公平,自己去找村里说,我不拦着,可要是出了事,也别来找我!” 说完,谢建设起身去了厨房,今天轮到他做饭,累了一天,不早点儿吃完休息,谁有心情陪他们瞎胡闹。 李家台子是什么地方? 他们这些知青想要在这里生存,最重要的第一点就是老实规矩。 想要闹腾,等着挨收拾吧! 见谢建设真的不管了,牛建邦等人打起了退堂鼓,可孙良元却不想就这么算了。 “你们去不去,你们要是不去,我……我一个人去,到时候我争取来了,你们别后悔!” 听他这么一说,牛建邦等人也有些心动了。 经历过这几天插秧,他们对农活已经心生畏惧,要是能有机会进厂上班,谁都不愿意错过。 “我去!” “我也去!” 最后,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靳小琪的身上。 “你……” “我不去!” 靳小琪说完,便回宿舍了。 “爱去不去,我们走!” 孙良元说完,第一个朝大门口走去,其他人犹豫着,最后还是跟上了。 村支部,已经得到了进厂名额的家庭,定下了人选,正在忙着做登记,这次用工还有一个条件就是,必须认字。 李天明吃过晚饭也过来帮忙,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将他们分配到不同的岗位。 之前在海城钢铁厂培训的那些村民如今也都成了师傅,每个人都需要带十几个徒弟。 正忙活着,就见那几个年前新来村里的知青挤了进来。 “有事?” 看到这几人,李天明也猜到了是怎么回事。 “我……” 孙良元来的时间虽然不长,却也知道,如今李家台子真正的当家人正是面前的李天明。 对上李天明,原本鼓足的气势顿时弱了几分。 更别说旁边还有那个凶巴巴的村主任。 但事关自己的利益,孙良元还是壮着胆子问道。 “我想问问,这次用工,老知青可以进厂,我们新来的为什么不能?你……你这是在歧视我们新来的知青!” 本来想给李天明扣一个地域歧视的帽子,但是老知青里也有来自南方的上海人。 这个理由明显站不住脚。 啪! 李天明将钢笔拍在桌子上,往后一靠,看着面前的孙良元。 “你们也是这么认为的?” 牛建邦和马兴等人对上李天明的目光,不禁心生胆怯。 “这……本来就不公平!” “对啊!凭什么老知青能进厂,我们就不能!” 有了同伴帮腔,孙良元的胆气又壮了几分。 “就是不公平,我们也要求进厂!” 李天明冷笑,好一会儿才道:“谁特么跟你聊公平?” 呃…… “你想要公平,好,谢建设他们来村里几年了?他们为村里出了多少力,你们又出了多少力?别忘了,你们下乡是为了什么,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你们现在是来打算教育贫下中农了?” 这话说完,现场立刻安静了下来。 乡亲们看向这几个知青的目光,也从嫌弃变得更加不友善。 本来名额就少,这几个城里娃子还跑来抢,真要是被他们抢走了,村里人的名额岂不是又要少几个。 李天明可有言在先,这次用工,就招105人,一个不多,一个不少。 第二百一十九章 睡莲牌电风扇 谁都知道进厂上班好,虽说大集体的企业比不上国企的待遇好,可再怎么样,也比下地挣工分强啊! “我……我没那个意思!” “那你是什么意思?你现在不就是在逃避集体劳动,拒绝并且抵触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吗?” 一顶大帽子扣过去,孙良元这下彻底没话说了,可让他就这么走了,又实在不甘心。 地里的活,尤其是插秧,他实在是坚持不下去了。 这几天干下来,腰都快累断了。 想到未来要常年过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他就感觉很绝望。 “没话说就哪凉快哪待着去,让你们干啥,就干啥!还挑肥拣瘦的。” 李天明可没时间安抚这些知青的情绪,早晚都要返城的人,还不值得他多费心。 见孙良元等人还不走,一旁的李学庆不耐烦了。 “咋?还没完了?村里啥事都有安排,啥时候轮到你们做主了?不愿意上工,就去睡大觉,到了年底分不下口粮,饿死活该。” 呃…… 这话说得就有点儿过头了。 不过,李天明也没拦着,李家台子对待知青已经够好的了。 不折腾他们,不扣他们的口粮,还想咋滴? 干活哪有挑三拣四的。 嫌地里的活累,要不要把村主任的位子给他干? 面对李天明,孙良元还敢争辩几句,可对上李学庆,他本就不多的那点儿勇气立刻就消耗殆尽了。 当初,他可是亲眼看到,这个李老浑子把县革委的白副主任骂得狗血淋头,连还嘴都不敢。 他们哪敢执拗,来村里这段时间,也从老知青的口中听说了不少李老浑子的光荣事迹。 不光骂人厉害,脾气上头,直接动手。 五个新来的知青灰溜溜的走了。 “咋还少了一个。” 李天明也看出来了。 “那个姓靳的女知青没来。” “还行,总算有一个懂事的。” 既然是个懂事的,就该表扬。 “等插完秧,让那个姓靳的知青去养殖场。” 电风扇厂的用工名额已经满了,不能为任何人破例,可养殖场扩大生产之后,缺了不少人手。 孙嘉璐之前已经提过好几次了。 可李家台子的人口就这么多,现在的养殖场,未来的电风扇厂,还有地里的活,哪样都不能耽搁。 “行,等插完秧再说。” 转天,该上工上工,晚上收工以后,所有登记在册的电风扇厂工人,全部到厂房集中,按照不同的岗位接受培训。 转眼又过去了一个星期,随着插秧结束,市物资局、钢铁厂、电机厂的配件陆陆续续的到了。 电风扇厂立刻投入生产。 没搞啥花里胡哨的仪式,王作先下了死命令,一个月内交付5000台电风扇,从开工第一天,他们就要抢时间。 第一次做工,难免生疏,但大家主要负责的是装配。 唯一具有技术含量的,就是用冲压机,为扇叶塑形。 李天明和李学庆从早到晚在车间里巡视,挂在嘴边的始终是两个词。 质量、安全! 第一批生产的成品,如果质量不过的话,他们这个厂只能关门大吉。 必须要让每一个人都知道,他们到底是在为谁干活。 乡亲们都是有股份的,将来厂里赚了钱,全有分红。 就算是没有股份的知青,也得让他们明白,厂子要是倒了,他们都要被打回原形。 不想种地,那就要严把质量关。 看着一台台装配好,经过了质量检测的电风扇。 李学庆依旧感觉像是做梦一样。 他们这些老农亲,以往只会打粮食,种菜,现在竟然也做起这精细活了。 纯白色的框架,淡绿色的扇叶,支架上有一朵粉色的睡莲图样。 这是刚定下来的品牌。 在为村里生产的电风扇取名字的时候,还闹了不少笑话。 有人建议就叫李家台子,被李天明直接否决了。 现在人们的品牌意识淡漠,但未来可就不一样了。 用“李家台子”,不但叫起来拗口,乡土气息也太浓。 还有人说叫天明电风扇。 理由也很简单,电风扇厂是李天明的主意。 李天明同样一票否决。 突出个人,淡化集体,这是要害他啊! 李学庆也跟着凑热闹,说牌子叫睡得香。 吹着这种电风扇,噪音小,风柔和,可不就能睡得香嘛! 解释得倒是很贴切,可就是不够响亮。 最后还是宋晓雨的主意,结合了李学庆的睡得香,正式命名为睡莲牌电风扇。 村里人不知道睡莲是个啥,可听着总比别的名字顺耳。 于是,就有了支架上那朵睡莲的图案。 “天明,照这个干法,咱能按时交货吗?” 李天明在生产上,还引入了流水线的作业模式,每一组只负责一个生产工序。 此外还有质检组和后勤组,质检组负责质量检验,后勤组更像是救火队员,平时负责车间内的卫生,整理配件,哪个岗位如果出现空缺的话,随时都要顶上。 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开工第一天,就已经陆陆续续的装配完成了几十台电风扇。 如果按照这个日产量的话,王作先下达的任务肯定完不成。 “这才第一天,大家还不熟悉,过两天就能成熟练工。” 不停的重复同一道工序,就算是再笨的人,脑子跟不上,身体也会形成肌肉记忆。 正如李天明说的那样,随着开工日久,刚刚完成身份转变的乡亲们,一个个逐渐的掌握了自己负责的那一道工序。 活到了手里,根本不用琢磨,干就完了。 日产量在第三天就突破了10
相关推荐:
很纯很暧昧加料版
弄儿的后宫
穆晚晴文湛
野草风
重回六零,暴富香江
三分野
盗墓开局进入鲁王宫
五零之女主的极品妹妹
冷面上司居然是哭包黏人攻
我在恋综做饭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