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想着,朱高煦就忍不住暗自赞叹,为老朱同志点赞。 人家一边打仗,还一边忙着学习,这才成功开创了大明朝的基业,甚至打造了一个洪武盛世。 大明太朱元璋,开局一个碗,当过乞丐要过饭,做过和尚撞过钟,参加义军造过反……可谓是元末群雄里面出身最惨的人。 群雄并起,逐鹿天下,最终却是他朱元璋戡乱摧强,剪灭群雄,得了天下! 太祖爷朱元璋,不愧是千古一帝! 经过洪武朝不断地完善举制,现在永乐朝的贡举制十已经分完备。 乡野间设立学舍,每三十五家办一“社学”,生员没有定额,为稚子幼童启蒙;地方上有县学、州学、府学,每天供应生员饮食,给天下学子开辟出一道求学之路。 府、州、县学府所招收的学子,以官员子弟及普通百姓子弟之优秀者、年十五岁以上、读过“四书”的为合格。 每月有小考,大考三年一次,成绩优秀者,先送到行省,再选拔最优者送至京师,入国子监进学修德,妻子可随行,负责一切费用。 学成后由天子召见,分科擢用,其任用之职务有御史、知州、知县、教官、经历、县丞、部院书吏奏差、五府掾史等。 至于乡里学舍之教师,由郡守县令选择有学行者担任之,乡学同样三年一大考,师生均有升级制度,十分完备。 大明办学之盛况,远远超过了唐宋时期,诚可谓是“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 不过太祖爷朱元璋起初并不重视科举,按照他的计划,参加科举的必须是学校的生员,但学校生员做官则不一定非要经过科举,如国子监学子考核通过后便可出任官员。 大明也因此施行学校与科举交错的取士政策,“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起家可不由科举”。 也就是说,要参加科举必须先入学校进学,学校中的佼佼者不经科举也可以给官。 只是不同时期,历代帝王对科举和学校的重视程度不一样。 比如永乐帝朱老四,明显更加重视科举大考。 毕竟科举大考是国家公平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是国家的柱石和根基。 在大明朝,想要做官,容易,也不容易。 科考按流程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而参加院试前必须先参加各府县由地方学政主考的府试和县试,通过后取得童生身份,才能参加各州由地方学政主考的院试,如此而言实际上是五级。 通过院试后取得秀才身份,又称为生员、茂才,第一名称之为案首。 考中秀才的学子便获得了一定的特权,比如免除赋税、徭役,可以向县官提出建议等。 并且秀才相当于“潜力股”,进能参加乡试考取举人,退能开设私塾,收受束脩(弟子学费)。 虽然秀才不至于大富大贵,但凭借这些收入与特权,也能保证一辈子衣食无忧,因此考中秀才是读书人科考的第一步。 而生员便能入县学继续学业,经岁科二考合格后,便准备入省城参加乡试。 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且都在每年的九月进行,因此称为秋闱大考。 发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所以称乡榜为桂榜。
相关推荐:
成就魔尊,签到养成三百年
零之国度
帝心臣
C D 毒 药文集
太虚神话
非正经降灵师[穿书]
楚天一叶文集
分身本尊
爱香大大
女总裁的赘婿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