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科举。 自从科举停办,礼部的地位从仅次于吏部的第二,下降到了最后一名。 现在重启,自己这个礼部尚书的权力也变的更大。 于公于私,他都是最乐于见成的。 至于皇帝提出了两个条件,根本就不算问题。 朱元璋继续说道:“今年还剩下五个月有余,足够开一次恩科。” “明年再举办一次正科,以后三年一届,永为定例。” 任昂激动的道:“陛下圣明。” 其余人也纷纷道:“陛下圣明。” 这确实是近些年来,最让人高兴的事情了。死气沉沉的朝堂,也多了几分喜气。 但有几个人,表情却有些不自在。 那就是王本、杜佑、龚敩、杜敩、赵民望、吴源等人,他们都是四辅官。 重开科举这么大的事情,皇帝竟然没有找他们商量。 而是让初入朝堂的公孙聪出面,这里面代表的东西太多了。 再加上皇帝已经数次表达出,对四辅官制度的不满,这让几人心情更加沉重。 然而,朱元璋接下来的动作,让他们彻底失去了所有念想。 “设内阁辅佐咱处理政务……原四辅官杜敩、吴源为内阁学士,龚敩调任为国子监祭酒……” 原四辅官只有两人入了内阁,其余人调任他处。 虽然都升了官,可是和四辅官相比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但进入内阁的两人并无欣喜之色,因为这是福是祸还真不好说。 被调任的几个人,有遗憾,也有释然。 离开权力中心让人遗憾,但也远离了危险。 这一次朱元璋依然是乾纲独断,直接宣布了此项改革,根本就没有和任何人商议。 群臣静静的听着,没有人敢质疑,也没有人发表意见。 早在数年前,朝堂就变成了一言堂。 有些问题大家还敢讨论一下,有些问题就是皇帝的逆鳞,任何人敢触碰就会遭到打击。 和丞相相关的事情就是禁忌,谁沾染谁死。 大家早就形成了默契,不言不说。 其实对于四辅官被取消,群臣早就有预感。 大家都不傻,这个机构的缺点自能看的出来。 不少人甚至在等着看朱元璋的笑话,丞相制度施行了数千年,岂是你说废就废的。 只是让人没想到的是,在废除四辅官制度的同时,他又搞出了一个内阁。 都是官场精英,很快就抓住了内阁的核心。 四辅官是有品级待遇的,位列公侯之下,在六部尚书之上,可以说是非常尊崇。 他们还拥有一定的决策权,很多事情可以自行处理。 所以尽管皇帝一再限制他们的权力,依然没用。 但内阁学士没有品级,也没有具体职务。 如果加入内阁之前你是五品官,那你就只有五品官身。 一个五品官,哪怕内阁学士靠近皇帝,在六部尚书面前也什么都不是。 而且皇帝刚才也说了,内阁只有参议朝政的权力。 他们商议出策略之后,要提交给皇帝审核批复才行。 执行也不通过他们,皇帝批复后,越过他们直接交给各衙门实施。 可以说,内阁完全就是皇帝的幕僚罢了。 而且还让太子朱标统摄内阁,更是进一步压缩了内阁学士的权力。 丞相制度彻底成为过去了。 群臣心中不由自主的生出了这样的念头。 朱元璋没有理会众人的想法,继续做着安排。 又分别从翰林院和别的部门,抽调了五个人进内阁。 内阁学士共七人,遇到问题七人协商,遵从多数原则。 若有人有不同意见,则上报太子,由他一言而决。 林林总总说了许多,最终四辅官正式成为过去,内阁粉墨登场。 退朝之后,朱标就带着新上任的内阁学士,去梳理内阁工作。 而朱元璋回到乾清宫,将毛骧单独叫了过来: “赵瑁案查的如何了?” 毛骧在朝堂上刚被训斥过,心中正不服气,见皇帝问起那叫一个得意。 你这个皇帝不还是要靠我吗。 “陛下,臣日夜审问,已经拷问出四千二百余同党,已抓捕归案七百四十三人。” “其余未抓捕的案犯,多为地方官吏,臣已经派锦衣卫前去捉拿。” 朱元璋假装没有看出他的小心思,只是道:“好,抓紧查办,不论牵扯到谁,一律不得放过。” 这个权力给的就太大了,毛骧兴奋的道:“是,臣一定不放过任何一个贪官污吏。” 朱元璋心下冷笑一声,面上不动声色的问道:“太孙病危之事,可查到线索。” 毛骧低下头,眼睛里闪过一丝疯狂之意:“太孙病愈后,太子妃身边一名侍女因琐事,被太子妃杖责而死。” “据东宫一些内侍交代,那名侍女在太孙生病期间,多次外出。” 朱元璋眼神瞬间就冷了下来:“可有查到她去做什么?” 毛骧摇头道:“没有,只知她外出都会乔装打扮一番,无人知其外出缘由。” 朱元璋沉思片刻,道:“我知道了,继续查,记住不要打草惊蛇。” 很快毛骧就离开了。 朱元璋静静的看着大门,不知道在想什么。 过了许久忽然开口道:“毛骧说的可是真的?” 第42章 惬意的朱标 一个太监从大殿某处阴影走出,其身形如鬼魅一般,之前竟无人察觉。 “回禀陛下,太子妃确有一名陪嫁侍女毙命。” “太孙被治愈后的那几日,太子妃性格烦躁动辄发怒,多名内侍被惩罚。” “那名侍女打碎了一盏琉璃盏,太子妃盛怒令人将其杖毙。” 朱元璋脸色眼神冰冷,“那侍女离宫之事可属实?” 那太监回道:“属实,奴婢查证在太孙染疾之初,那侍女确曾出宫一次。” “太子妃对陪嫁侍女尤为看重,允许她们每月轮流出宫一次。” 朱元璋冷声道:“因为一琉璃盏就将其杖毙,她就是这么看重的?” 那太监低着头,不发一言。 朱元璋却没有再提此事,转而说道:“将毛骧给咱盯好了,我要知道他的一言一行。” “是,奴婢告退。”那太监退到阴影里消失不见。 朱元璋杀意盎然,毛骧竟然敢添油加醋陷害太子妃,其行为无异于噬主,断不可留。 不过先不着急,借他的手将朝堂的蛀虫好好清理一遍,再狠狠打击一下地方富户。 也算是废物利用了。 然后他面无表情的看了一眼东宫,有些事情也是时候收场了。 吕氏是否无辜,已经不重要了。 威胁到了太孙,这个理由就足够她死了。 当年常氏薨逝,一来是觉得东宫没有女主人很多事情都不方便。 二来是想找个人替代常氏,免得朱标沉浸在悲伤里。 所以就同意了群臣的奏请,为太子寻找新的太子妃。 吕氏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关键是她没有兄弟,将来不会有外戚干政之事,就将其扶正。 不成想竟演变成现在这种情况。 看来以后册封太子妃之事不能着急。 ----------------- 今天朝堂上的事情,以惊人的速度传扬开来,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传遍了应天府。 并迅速向全国各地传播。 当然,传开的只有一件事情,重启科举。 至于黄河决堤、内阁等事情,连点水花都没掀起来。 读书人纷纷走上街头,四处打听此事的真假。 平日里嘴巴很严的大人物们,今天全成了漏勺一样,恨不得拿着大喇叭宣扬此事。 陛下当庭承诺重启科举,而且还下特旨开恩科,今明两年连续举办两次。 消息一经证实,读书人彻底沸腾,到处都有高呼万岁之声。 之前辱骂皇帝残暴的声音,几乎全部消失。 赵瑁案这样轰动全国的大案,似乎也变得微不足道了。 要问为什么? 反正被杀的又不是我,科举可是和我息息相关。 阴暗一点想,官位就那么多,不狠狠杀一批,哪有我们的位置。 随后更多更详细的消息传出。 礼部侍郎公孙聪率先上书,请求重启科举。 刹那间,公孙侍郎成为了读书人口中的好官,万民表率楷模。 声望超过了朝中的名臣大儒。 科举改制的消息也随后传出? 什么,考中之后要先当两年刀笔吏? 这……我辈读书人岂能……岂能不体谅圣意。 这个法子好啊,我们一定好好干。 什么,按照省府划分名额? 这个法子……这个法子也好啊,照顾贫困地区的读书人,陛下泽披天下啊。 什么,你不同意? 打死你个乱臣贼子。 读书人群体完全没有任何意见,全盘接受了新的科举制度。 少数有意见的人,也迅速被别的读书人给镇压了。 总之一句话,谁敢阻挠本次科举重启,谁就是罪人。 礼部那边只用两天就拟定了具体的方略,并呈报内阁。 其实内阁的办公地点,就是原来四辅官的办公房。 只是换了个名字,换了几个人,略微修改了几条制度而已。 再加上又有两个原四辅官以老带新,内阁很顺滑的就接手了政务。 一切看起来都没有什么改变。 但朱标却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 自从丞相制度废除,政务基本上都是朱元璋和他两个人处理。 那么多奏疏,也都是爷儿俩批阅。 朱标都已经不知道自己多久没有休息过了。 但现在,他却有了一种惬意的感觉。 奏疏由七位内阁学士先行批阅,画出重点,给出解决的办法,然后呈报给他批阅。 减轻了他七成的工作量。 现在他可以坐在椅子上,悠哉的喝着茶,看着七人工作。 只需最后复核批复,然后呈送给皇帝老爹。 嗯,其实也就是走个过程,除了一些重大事项,基本都是他说啥就是啥。 想必这会儿老爹都要闲的发慌了吧。 一想到这里,朱标顿时就觉得杯子里的茶不香了。 我是太子好吧,为何要干皇帝的活儿。 不公平啊。 陈景恪简直就是天才啊,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为啥要提议让太子统摄内阁? 你光体谅老爷子辛苦,就不体谅我吗? 就在他有一搭没一搭满脑子跑火车的时候,王源拿着一份奏疏过来: “殿下,礼部呈送的加急奏疏,关于科举方略的。” “哦,这么快。” 朱标嘴上如此说,表情却一点都不意外。 礼部速度要是慢了,那才有问题。 重启科举之事为何传的这么快?还不是百官害怕皇帝反悔,故意宣扬的。 天下读书人都知道了,你皇帝总不能不要脸吧? 这么快就拿出章程也是同理,用最快的速度,将此事做成定局。 当然,还有另一方面原因,速度慢了恐怕会被望眼欲穿的读书人骂。 朱标翻开奏疏,内阁学士已经用蓝色的笔墨,将重要内容全部画出,他看起来特别省力。 不过此事事关重大,他还是一行一行的将内容全部看完。 然后点了点头,任昂这事办的不错,没有搞什么花招。 基本都是仿照宋朝成熟的科举方案,在此基础上,添加了分省府划分名额的条款。 关于两年磨砺,则只字未提。 这是吏部的事情,礼部要是插手就是越权了。 不过吏部那边也同样不敢背负骂名,几乎是先后将奏疏呈送过来。 制定了一套还算可行的磨砺之法,大致意思就是: 在地方衙门的六房专门设置一个职务,协助主簿统管六房事务。 两年为期,合格之后吏部再授官。 所谓六房,就是仿照六部设置的六个机构,管辖职务也大体相当。 朱标看过之后觉得没问题,就单独呈送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对两年为吏的考核之法进行了修改,之后就批复同意。 消息也同样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出去。 翘首以盼的读书人再次沸腾。 然后就一窝蜂的散开,各回各家。 马上就要开恩科了,赶紧复习吧,谁还有空在这瞎聊。 第43章 暴毙 陈景恪的日子单调又充实。 在皇宫他几乎无法听到外界信息,也就朱雄英上课回来,会和他聊几句外面的八卦。 内阁正式建立,科举重新开办,赵瑁案已经抓了上千人…… 这些他早就猜到了,并不觉得奇怪。 嗯,内阁正式建立,让他小小的兴奋了一把。 毕竟这是他提出的构思。 虽然没办法公开领取这个功劳,但朱元璋、朱标和朱雄英都知道是他的功劳,就足够了。 这一点很重要。 现在朱元璋对他的态度更加和蔼,朱标见了他都会停下聊几句。 这代表着很多东西。 其实他不知道,这一对父子对他的态度改变,还真不是因为内阁和科举的建议。 而是那天晚上,他给朱雄英说的那一番话。 制度再好也需要人去实施,而一个好的继承人,可保天下数十年安稳。 不过这些细节对陈景恪来说都无所谓,总之他的地位愈发稳固就是了。 皇帝和太子对他的重视,也让宫中的人对他愈发客气。 不过他很安分守己,从来不乱攀关系,也不乱跑。 除了给马秀英诊治,基本不会离开自己的小院子。 每日都将大多数时间,花费在编写医书上。 除此之外,还会抽空翻看一下经书、史书、兵法等书籍。 不求多么精通,至少要知道在讲什么。 比如他就在宫里见到了《武经总要》。 这本兵书名声远不如孙子兵法、六韬、纪效新书等有名。 但却是一本完美的新手教程。 宋朝以文御武,为了让不懂军事的文官学会带兵,专门写了这本兵书。 从兵器到粮草,从训练新兵到排兵布阵,甚至不同兵种每日行军多少里都讲的清清楚楚。 对陈景恪来说,这书简直就是量身打造。 也正是看了这本书,他才知道练兵统兵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复杂的多的多。 甚至古代练兵要比现代更加复杂。 原因很简单,现代科技发达基础设施齐全,大家分工也非常明确。 按照规章制度走就行了。 古代将领那真的是什么东西都要操心,制作军粮都要管。 如果不知道这些,仗着自己是穿越者的身份,贸然领兵打仗,绝逼死的很惨。 别说去打仗,就算是交给他一营新兵让他去训练,用不了多久士兵不造反也会被累死。 为什么呢?现代人习惯了一日三餐,顿顿油水充足。 稍加锻炼每天跑个五公里和玩的一样。 在古代,军中一日两餐或者三餐,吃的都是粗粮,十天半个月都见不到一滴油腥味。 要是每日操练,士兵就会死于营养不良。 所以古代都是三日一小操,五日一大操。 只有各大将领的亲军心腹,才能日日操练。也只有他们才能每天吃饱饭,还时不时沾点荤腥。 统兵作战讲究就更多了,而且很多细节都和我们想象中完全相反。 比如,两军交战,是前排的兵伤亡大,还是后排的兵伤亡大? 盔甲给谁穿? 恐怕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前排的兵伤亡最大,因为他们最先挨打。 盔甲自然要给最精锐的士兵穿,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 两军交战,前排兵才是伤亡最小的。 原因很简单,打仗讲究阵型。 而后排的兵,是看着前排兵来占位的。前排兵乱则军阵必乱,军阵乱则全盘皆输。 所以要保持阵型,必须保证前排兵不乱。 但前排的兵最容易和对面短兵相接,最容易出现伤亡。 是人都怕死,前排兵知道自己最容易死,他们肯定很害怕,还没上战场就先吓跑了。 仗还怎么打? 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叠甲。 用盔甲将他们包裹的严严实实,大刀长矛都砍不动刺不破,他们自然就不怕了。 对方的弓箭手也不会射穿甲的前排,而是瞄准后排或者中间的士兵射击。 骑兵也很少会冲击重甲步兵,而是选择迂回杀伤后军。 所以,真实情况是,盔甲要优先供给军阵前排兵,然后才轮到精锐。 前排兵也是两军交战,伤亡最小的。 反而是看起来安全的后排,更容易死亡。 这些都是我们的祖先,经过无数次血战总结出来的经验。 在很多年以前,这种知识属于将门秘传。 孙子兵法、六韬、尉缭子等兵书,根本就不讲这些东西。 直到宋朝,为了照顾不通军事的文人,才将这些秘传写进了教材。 也就是《武经总要》。 之后的纪效新书等兵法,也基本延续了《武经》的风格。 将练兵统兵的细节,都一一写了下来。 即便是从没上过军阵的人,看过兵书之后,也能稍微懂一些相关知识。 陈景恪读兵书倒不是为了上战场,说实话他怕死,更不想毫无价值的死。 只有活着,才能更好的改造这个世界。 所以他对上阵杀敌毫无兴趣。 之所以看兵法书,一是拓宽知识面,二是讲给朱雄英听。 他每天都会给朱雄英讲一会儿课,有时候讲历史故事,有时候讲一些常识。 有时候会模拟两国征战,或者两军对垒。 朱雄英的生活其实很枯燥,陈景恪的课程对他来说,相当于是娱乐时间。 这种寓教于乐,正潜移默化一点一点的改变他。 他们上课的内容,会一字不落的汇总成情报,出现在朱元璋的桌案上。 朱元璋有一本书,就是专门用来记录陈景恪所讲的内容的。 他有空闲就会拿出来翻看,一来是检查一下有没有问题,二来很多课程对他也很有启发。 虽然有些地方他不甚满意,却也没有说什么。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想法,叶兑的很多想法他也不认同,可不一样让其做了太孙之师吗。 只要陈景恪不带坏朱雄英,些许不同观点他是允许存在的。 当然,关键是朱雄英确实一天天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聪慧、不迂腐、举一反三、见识逐渐广博。 越来越重视亲情,对宗室非常和睦,时常去看望后宫嫔妃和年幼皇子,和诸多藩王联络愈加频繁。 凡此种种,都是朱元璋乐于见
相关推荐:
快穿之这个女配有点怂
处女劫
翡冷翠的毛血旺(1V1甜文)
天运贵女(全)
宿主总是在死(快穿)
重生之贱受逆袭[穿书]
男娼
荆缠  sc.
总有OMEGA想上我
上下铺的暧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