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前男友 > 第136章

第136章

,没有给予任何评价。 许柴佬自己表面看起来不在乎,但能看得出他内心很是不平。 他觉得自己立了大功,家族的人竟然在这个时候将他除名,目光实在太短浅。 陈景恪却想说,他还是太年轻。 额……三十多岁也不年轻了。 是他在南洋那种地方呆的太久,对很多问题认识的还不够深刻。 他立功了确实不假,但这个功没那么好领。 朝廷认可了,碍于大义也不能给他封赏。 总不能说他们栽赃陷害,为大明灭国制造理由吧? 朝廷要是不认可,他很可能会被处死。 一个普通商人,没有任何旨意就敢栽赃陷害灭亡一个国家,这种人留不得。 而且出现这种可能的情况非常大。 许柴佬自己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家族的那些老狐狸不可能想不到。 保他,或许能帮他的光,可更大的概率是被牵连。 对大家族来说,求稳比求功更重要。 于是就将他除名,试图撇清关系。 只是,商人就是商人,根本就不知道朝廷思考问题的方式。 将许柴佬除名就能撇清关系了? 太幼稚了。 朝廷真要弄死他,整个许家都别想逃脱干系。 都不需要定什么罪名,无声无息他们就没了。 只能说,许柴佬运气好,碰到了大明政策转型时期。 搁在以前,他只有死路一条。 不过要是大明的政策不转型,他也没机会干这种事情就是了。 整体来说,陈景恪对许柴佬还是比较欣赏的。 有胆略、有见识,对家国族群的认识,比同时代的大多数人都深刻。 稍加培养,就是个不错的干将。 而且陈景恪已经想到该如何用他了。 接下来,就是考察环节。 “大明此次开海的目的,不只是为了经商、宣扬国威,而是有着更深远的谋划。” “不过再长远的谋划,都要从脚下做起,南洋就是大明接下来的战略重心。” “你觉得,要如何做才能真正的控制南洋?” 许柴佬非常震惊,大明竟然有如此雄心壮志? 然后就是狂喜,那可是太好了。 他生在南洋,对那边了解太清楚了,这就是优势。 说不得自己的荣华富贵,还是在南洋。 他知道现在是展示自己的机会,能不能获得重用,就看这一番问答了。 所以他没有着急回答,而是陷入了思考。 岑信通也暗暗紧张,虽然一开始他利用了许柴佬,可人与人的交情就是这么来的。 两人可以说是天然的盟友,他自然担心。 不过他也知道这是对许柴佬的考验,自己什么都不能说。 陈景恪也没有催促,静静的等待着。 过了好一会儿,许柴佬才抬起头说道: “大明想要经略南洋,有一处地方最为关键,麻六甲。” 陈景恪心中暗暗点头,在前世这是常识,但在这个年代能认识到这一点,已经很厉害了。 他不动声色的问道:“哦,为什么?” 许柴佬用手比划了一下南洋地形,解释道: “暹罗、满剌加、苏门答腊、爪哇,这几个国家狭长的领土就像是围墙,将南洋围住。” “进出的门户只有两个,一个是麻六甲海峡,另一个就是爪哇那边的出口。” “但走爪哇那边,一来一回就要多走几千里路。” “危险不说,还耽误时间,基本没人走那条路。” “所以,麻六甲海峡就是南洋的大门,谁掌握了这里,谁就掌握了整个南洋。” 陈景恪不置可否,而是问道:“占领容易,之后呢?” 许柴佬迟疑了一下,说道:“这……此等大事自有朝廷决策,我一小民岂敢置喙。” 陈景恪眼中多了一丝笑意,不错不错,是个知道分寸的人。 “无碍的,是我让你说的,有什么想法尽管说。” “说的好了,我给记你一功,说错了也无所谓。” 许柴佬这才说道:“麻六甲海峡附近岛屿众多,大明可以选择一处适宜居住的大岛,作为驻军所在地。” “以此岛为据点,控制整个麻六甲海峡通道。” “但仅仅如此还不够,名不正则言不顺。” “最好利用大明天朝上国的身份,与诸藩属国确定海峡的归属,在法礼上确定大明对这个海峡的所有权。” “如此,大明才能名正言顺的管理……” “然后,大明只要在这里设一道关卡,就能堵住大门。” “朝廷可以向过往船只征收通关税……” 许柴佬说了许多想法,先不管对错,至少他是真的很有想法。 等他说完,陈景恪再次问道: “你觉得是征收关税好,还是建设一座城池,供往来商船停靠歇息、补给物资、维修船只更好?” 许柴佬理所应当的道:“自然是全都要,每年通过这里的船只数以千计。” “大明开海后,通过这里的船只会更多。” “仅仅是通关税,就能顶得上大明一省的赋税。” “您说的这座城池,也必然会成为南洋第一等的繁华之所。” “背靠这座城池,驻扎在当地的水师军队,也能获得休整和补给……” 陈景恪哑然失笑,这个问题确实有点蠢了。 前世麻六甲海峡是公共通道,船经过这里是免费的。 但现在整个亚洲都是大明说了算,在麻六甲海峡设个收税关卡,那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谁也不敢说半个不字。 至于收通关税会不会影响船只通行,进而影响进出口贸易…… 看看苏伊士运河就知道了,所有通行船只都要收税。 依然不妨碍它,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 还有巴拿马运河,过关费更贵,加个塞都要上百万美元。 每天依然有上千艘船排队通行。 大明在麻六甲海峡设卡收税,只要不是太过分,对商业是没有什么影响的。 而且过往船只凭什么要去大明控制的港口补给? 去别的国家控制的港口不是一样吗? 如果设卡收税就不一样了,必须去大明控制的岛屿交税。 反正都要去,那干脆就一块儿解决了吧。 说白了,这也是一种引流方式。 “如果让你去管理这座城池,你会怎么做?” 许柴佬心跳猛然加速,莫非我的富贵就在这里? 深吸口气稳住心神,他说将自己的想法一一道来。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为往来商船提供舒适的环境。 陈景恪赞许的点头不已,商人出身的他,果然比一般人更适合管理商业之城。 他知道商人最怕什么,又最需要什么。 提出的一些建议,完全是针对这些需求来做的。 陈景恪都不禁有些期待,这座城真正建起来,会是何等的繁华。 又将给这个时代,带来多大的震撼。 但有些方面,他则不以为然,甚至很反对。 “别的都好说,赌场最好别开,甚至还要禁止赌博。” 许柴佬不解的道:“为什么?” 赌场可是销金窟,在这种枢纽之地建几座赌场,可谓是日进斗金。 陈景恪郑重的道:“大明需要的是秩序……这么说吧,商业就是养鸡场。” “大明需要的是鸡吃的肥壮,能源源不断的下更多的蛋。” “赌场的危害有多大你应当知道,干的就是杀鸡取卵的事情。” “如果赌博在这里兴盛,短期确实会有巨大收益,长期危害无穷。” “所以,我们必须要有长远的目光。” “我们不能主动引导他们走歪路,反而要劝诫他们走征途,赚更多的钱。” “我们制定的政策,也要有利于整个行业健康长远发展。” 许柴佬敬佩的道:“陈伴读高瞻远瞩,草民佩服。” 眼见他们聊的开心,岑信通有些羡慕,更多的是为许柴佬感到高兴。 自己将他从南洋带出来,总算是没有愧对这份信任和友谊。 三人一直聊到天色微黑,眼看就要到了宵禁时间,岑信通两人才起身告辞。 陈景恪起身将他们送到堂屋门口,这待遇让两人受宠若惊,连连道谢。 “回去什么都不要想,很快朝廷应该就会有旨意下达,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两人更是感激,再次下拜:“谢陈伴读,我等愿效犬马之劳。” 陈景恪只是笑笑,说道:“好好做事,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去吧。” 等两人离开,他回到书房就提笔就准备写奏疏。 第249章 新的课题 关于如何经略南洋,这也是陈景恪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南洋对中国有多重要,前世稍微了解一些国际形势的人都能知道。 只可惜,那时候的南洋门户被美帝掌控,我们只能花费更大代价,寻找别的备用通道。 这一世,这样的事情绝对不能再重演。 大明提前百年布局世界,别的地方且不去说,至少南洋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具体该如何实现这个计划,就需要仔细考虑了。 参考前世的经验,他制定了一套计划。 占领麻六甲海峡这个门户,只是其中一步。 第二步就是在淡马锡(新加坡)建立总督府,迁徙百姓定居,将这里建成麻六甲的锁头。 还有一个地方陈景恪以为尤为重要。 别误会,不是小琉球(台湾),而是崖州(海南岛)。 前世有人做过一个计算,以崖州为中心画一个四千公里的圆。 这个范围囊括了全球一半的人口,全球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 而且它的西侧就是中南半岛。 所以,对大明来说,崖州的重要性有多大可想而知。 将这里打造好,也是经略南洋的重要一环。 当然,并不是说小琉球不重要,只是相对来说打造崖州性价比更高。 接下来就是小琉球和吕宋……现在叫楚国。 再然后就是渤泥、爪哇等国,形成岛链,彻底将南洋变成大明的后花园。 前世这些岛链是美帝用来封锁中国的,这一世岛链是用来守护中国的。 陈景恪初步计划,用五年将崖州和淡马锡打造好。 再用五年将小琉球和楚国弄好,二十年完成岛链计划。 这个计划他个人认为没有什么问题。 然后问题来了。 经略南洋,占领并不难,难的是后续的治理和发展。 大明不可能再走土地农耕这条老路,否则占据南洋也没有任何意义。 当然了,土地和农业是一切的根本,这一点不会变。 可不能只依靠土地和农耕。 在南洋,大明必须要走一条新路。 这条新路子具体该如何走,陈景恪也不知道,只能用自己浅薄的见识去尝试。 南洋面积太大,岛屿太零碎,需要一根绳子将其联系起来。 如此才能形成一个整体。 大明抓住这根绳子,就能真正实现对南洋的控制。 什么东西可以充当这根绳子? 靠土地和农业吗?别闹笑话了。 陈景恪能想到的,就只有工商业。 能不能建立一套稳定健康的商业秩序,决定着经略南洋的成败。 这条路是否正确,他也不知道。 但现在除了硬着头皮往前走,别无他法。 可问题又来了,计划的再好,也要有合适的人去执行。 他看了一圈,无奈的发现无人可用。 指望这个年代的人明白这个道理,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实在太难了。 每到这个时候,他就更迫切的想要迁都,然后把书院给建立起来。 但就算是将学院建立起来,想要培养出符合要求的人才,也需要很长时间。 远水解不了近渴,眼下该怎么办? 暂时凑合着?倒也不是不行。 可他不甘心,这么好的一张白纸,正是好作画的时候。 一旦染上杂色,再想纠正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而且如何治理南洋,往小了说事关大明海洋方向的长治久安。 往大了说,决定着大明未来政策的走向。 因为这里就是样板,在这里施行的所有政策,会在别处被广泛应用。 陈景恪自然想把这个样板弄好。 但还是那句话,没人可用,纵使他有再多想法都没用。 许柴佬的出现,给了他意外的惊喜。 没想到民间竟然还有这样的大才。 稍加培养,就是个不错的新政执行者。 历史真的埋没了太多的人才,他不禁感慨。 事实上,是他对历史的了解太少。 许柴佬可不是被历史埋没的人才,人家可是在正史上留名的人。 原本的世界,他顺利发育成吕宋巨富,成为南洋明人领袖。 永乐三年,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到达吕宋,册封其为吕宋总督,统揽该区域军、政、财、文大权。 任职直到永乐二十二年,达20年之久,其能力可见一斑。 可惜,郑和下西洋只是为了钱和宣扬国威,没有真正开拓南洋的打算。 许柴佬也并未能做出更大的成就。 但有句话叫,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他有那个能力,又处在那个位置,大明提前二十年经略南洋,他依然参与了进来。 并且获得了一个比较好的开端。 既然已经有了适合的人选,陈景恪就决定,直接在南洋推行新政。 将自己的计划一一写了下来,准备明天给朱元璋瞅瞅。 奏疏写到一半,福清端着一个托盘走了进来,嗔道: “一天天就知道忙政务,饭都不吃了。” 陈景恪抬头笑道:“一个难题意外得到解决,这不是高兴吗。” 福清将一碗莲子羹、两个包子和一碟咸菜放在桌子上: “吃过饭再写吧。” 陈景恪心中倍感温馨,笑道:“感谢福清公主,小的真是八辈子修来的福分,娶到你这么贤惠的媳妇。” “哈哈……”福清失笑出声,轻轻推了他一下: “你这张嘴啊,就会哄女人开心。” 夫妻俩卿卿我我了一会儿,等他吃完饭,福清才问道: “那两个人的能力,真的有你说的强吗?”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能力倒还在其次,主要是有胆略,想法也比较符合我的要求。” “我对南洋的一些计划,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去施行。” “今天见到那个许柴佬,竟然发现他在很多想法上,与我不谋而合。” “虽然考虑的没有我全面,但稍加培养,还是可以用一用的。” “那真是太好了。”福清也为他感到开心,然后若有所思的道: “那个许柴佬好像被家族除名,妻儿都随他入京,现在还居无定所。” “咱家在西街有一所小院,暂借给他安身吧。” 这就是替他拉拢人了,陈景恪心下很是感动: “你看着去做就好……对了,海盗写好了吗?” 福清点点头,说道:“已经定稿,我再修改一遍就拿给你看。” 陈景恪笑道:“时间正好,借着开海的东风,定然能传扬天下。” 福清理所应当的道:“这是自然,你的创意我的文笔,肯定能传扬天下。” 陈景恪哑然失笑,这媳妇越来越不谦虚了。 夫妻俩又聊了一会儿,福清就起身说道: “好了,你先忙吧,我回去等你。” 目送她离开,陈景恪才提笔将奏疏剩下的部分写完。 第二天进入皇宫,见到朱元璋先提前打招呼,等会儿有关于南洋的事情要汇报。 这就是预约时间了,免得老朱去忙别的。 朱元璋也知道这个意思,特意吩咐人将早朝结束的时间空出来。 朱雄英则很好奇,一直追问:“还有什么事情瞒着我,老实交代。” 陈景恪只是告诉他,早朝结束一块儿去听不就完了,现在追问等会儿还要多讲一遍,浪费口水。 朱雄英气的差点打人,不过也确实没有在追问。 今天的朝堂比较平静,没说什么特别新鲜的事情,按照流程走完大家退朝各自去忙自己的。 朱元璋、朱雄英和陈景恪三人,则一起回到乾清宫。 大家各自坐好,朱元璋问道:“说吧,你又有什么新想法了?” 陈景恪将奏疏呈上,也没有隐瞒,直接说道: “倒也不是什么新想法,早就想好的事情,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人去执行。” “昨天发现一个不错的人才,能理解我的想法,所以就写出来准备游说陛下。” 朱元璋本来都把奏疏打开了,一听这话,又给卷在一起往旁边一丢,没好气的道: “那你就用嘴皮子给咱讲吧,咱懒得看了,费眼睛。” 陈景恪:“……” 朱雄英幸灾乐祸的道:“哈哈……你活该……” 但随即他就打圆场道:“你说的人才,不会是昨天下午见的那两个人吧?” 陈景恪心道,好兄弟,没白教你那么多。 “主要是许柴佬,此人虽生在商贾之家,却没有沾染商贾的缺点。” “他比一般人了解商业,知道如何发展商业,也知道如何限制。” “稍加培养就是个很少见的新型人才。” 朱元璋不屑的道:“什么新型人才,你直接说懂商贾之道的人不就行了。” “我就不信咱大明七千余万百姓,找不到合适的人才。” 大明原本在册人口六千万,去年人口普查,查出了很多黑户。 再加上蛮夷入籍,总人口增加了一千四百多万。 肯定还有很多人口被藏匿,但继续查下去代价就太大了。 而且人口藏匿也是制度和经济等多方面问题造成的。 与其纠结这个,不如将更多精力放在制度建设,搞好经济上面。 只要这两方面做好了,黑户自然就会减少。 否则,就算现在查的再清楚,用不了几十年,依然到处都是黑户。 言归正传。 听到朱元璋的话,陈景恪笑道:“陛下,我说的懂商业,和您说的懂商贾之道可不一样。” 朱元璋眉头一挑:“哦?有何不一样?” 陈景恪说道:“您说的商贾之道,是如何经商赚钱。” “实际上财富并没有增加多少,只是从很多人手里聚集到少数人手里的过程。” “我说的懂商业,是可以增加财富的手段,用之富国强民。” 朱元璋一阵迷惑,啥意思? 商业难道不就是这样吗? 虽然陈景恪解释过,商业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可有一个

相关推荐: 湿卵胎化   都市药王医仙   胖受惹人爱   封神之万仙阵   耻辱任务   老师,你兴奋了吗?   绿尾羊羔(校园 1v1)   男娼   异常乐园   炮灰她嫁了豪门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