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前男友 > 第154章

第154章

“以前只听闻近些年的变革,皆出自陈伴读之手。我还以为言过其实,今方知传言不虚。” 冯胜感慨的道:“是啊,天纵奇才啊,果然不愧是应命贤臣。” 蓝玉作为铁杆盟友,自然是没命的夸: “陈伴读真是当今第一奇才,古往今来能有这般才能者,屈指可数。” 其他人竟也没有反对,纷纷附和他的话。 徐达笑呵呵的道:“陈伴读确为大才,不过我觉得有一个人不弱于他。” 众人目光向他看来,莫非还有这样的人才? 徐达轻轻的吐出了两个字:“太孙。” 众人恍然大悟,连连称是。 汤和朝乾清宫拱拱手说道:“太孙虽然年幼,然已有圣君之风,实乃我大明之幸也。” 冯胜恭敬的道:“也是我等之幸啊。” 蓝玉更是骄傲的挺起了胸膛,那可是我外甥孙。 此言引起了众人的共鸣,太孙确实关系着他们家族的荣华富贵。 这里不得不说老朱弄的复杂联姻关系,开国勋贵相互联姻,再和皇家联姻。 用姻亲关系将大家捆绑在了一起。 支持皇权,就是保护自己家族的利益。 而所有的线收束在一起,最终指向了一个人。 这个人不是太子朱标,而是太孙朱雄英。 很简单的道理,朱雄英的外公是常遇春。 他的准太孙妃是徐达的女儿,也就意味着下一代继承人也有勋贵血脉。 从任何一个角度看,他都是勋贵集团的利益代表。 朱雄英越有能力,勋贵集团自然就越高兴。 看着高兴的众人,徐达轻轻叹了口气。 总算是将众人的注意力,从陈景恪身上,转移到了太孙身上。 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太过于聪明能干了,是会受到大家忌惮的。 尤其是陈景恪还如此年轻。 以人生七十岁来算,他还能在朝堂活跃五十余年。 这是什么概念? 想想就知道是多么恐怖了。 现在有个同样聪明能干的太孙,大家就觉得很正常了。 只要有人能镇得住他,他在众人心目中的危险性就大大降低了。 而朱雄英言行举止都颇具威严,几次任事也都做的可圈可点,确实有雄主之风。 有这样的君主在,自然不用怕臣子太有能力。 不一会儿就来到了宫门口,大家这才相互告别。 并相约明天五军都督府见,一起商讨完善军制。 走到半路,眼见大家四散开来,徐达才让仆人追上蓝玉,邀请他过来一叙。 “魏国公相邀,不知有何事?” 徐达说道:“梁国公对军制有何看法?” 蓝玉肯定的说道:“自然是极好的,若不是景恪指出,我还不知道大明存在如此大的隐患。” 然后他好奇的问道:“我们和景恪关系莫逆,自然是要支持他的。” “魏国何故有此一问,莫非有别的想法不成?” 徐达没有回答他,而是表情凝重的问道:“那你对文明治军有何看法?” 蓝玉迟疑了一下,才说道:“景恪太善良了,军队自有军队的规矩,文明是练不出强军的。” “但既然他极力主张要制定规矩,咱们作为长辈总不能驳了他的面子。” “就弄一套规矩出来做做样子好了,私底下大家该如何还是如何。” 徐达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说道:“看来你还是不了解景恪的性格。” “他从不做无用之功,既然提出了要文明治军,就说明很重视这一块,想要阳奉阴违糊弄他恐怕很难。” “我最怕的是,将来因为此事让我们之间产生分歧,最终走向对立。” “这……”蓝玉表情也变得凝重起来。 别人的想法他都可以不在乎,即便是和朱元璋意见相左了,他都要坚持己见。 可唯独面对陈景恪,他硬气不起来。 自己吃了秘药生了俩儿子,陈景恪却遭了天谴到现在都没有子嗣。 虽然陈景恪对外解释,自己家就这情况和天谴无关。 可还是有很多人认为,他就是遭天谴了。 蓝玉更是对此深信不疑。 因此,他对陈景恪除了亲情和敬佩之外,更多了一层愧疚。 在他看来,陈景恪的解释不过是为了宽他的心,让他没有心理负担。 越是如此,他就越是愧疚。 这种复杂的情绪,让他在陈景恪面前丝毫强硬不起来。 就比如现在,虽然很不认同什么文明治军的理念。 却也不得不考虑,如果陈景恪真的很重视,自己该怎么办? 最终蓝玉还是说道:“如果他真的很重视文明治军,我会支持他的。” 不因为别的,就因为他是陈景恪。 徐达点点头,突然说道:“我准备提议,由你来负责文明治军的推行工作。” 蓝玉躯体一震,惊讶的道:“你也支持文明治军?” 徐达摇摇头说道:“不,我支持景恪,我相信他不会做无用功。” “现在我们不理解,不是他有问题,而是我们的目光看的不够远。” 蓝玉微微点头,说道:“我懂了,如果陛下真将此事交给我,我一定会认真推行。” 徐达心中叹了口气,他能做的也就只有这么多了。 蓝玉打仗能力毋庸置疑,让他搞行政是真不适合。 可同时他又是最适合执行这个计划的人,因为他和陈景恪的关系,确保他就算不理解,也会不打折扣的执行。 只能说,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 ----------------- 乾清宫。 等众人都离开,朱元璋说道:“这一课早就应该讲了。” 陈景恪苦笑道:“有些问题我也是在实践中发现的,以前您让我讲,我还真不一定能讲的来。” 朱标插话说道:“新军制非常复杂,牵扯到方方面面。” “以前就算拿出这个计划,朝廷也无能为力。” “现在大明国祚稳定,接下来几年要休养生息,正是变革的好时机。” 越是复杂,牵扯机构越多的变革,就越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实施。 这一次的新军制,就是这种情况。 朱元璋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颔首道: “接下来几年,你就有的忙了。” 朱标说道:“为父亲分忧,这本就是我应当做的。” 哪知朱元璋却摇头道:“不是替我分忧,而是你作为君主必须承担的责任。” “咱建立了大明,初步建立了制度,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如何让大明变的更好,走的更远,就是你这个继任者的责任了。” 朱标非常感动,心中也升起一股舍我其谁的豪气: “是,我一定不会让爹失望的。” 朱雄英看的也是心情激荡,恨不得大喊一声,我也要承担责任。 不过他知道,现在还不是他出头的时候,只能在一边羡慕的看着。 朱元璋很是满意的道:“这才像话……接下来舞台就属于你了,你可有想好要如何着手?” 朱标回道:“历朝历代,第一代君主打天下,第二代君主治天下。” “正如您方才所说,您将天下打下来了,并初步制定了国家的框架。” “我的任务就是完善这个框架,为后世夯实基础。” “而且景恪为大明制定了长远的发展计划,尤其是帝国计划,更是需要一个强大的大明才能实施。” “所以,我会以内政建设为主,深化革新完善各项制度。” “同时也趁此机会与民修养生息,全面恢复生产。” 朱元璋更是欣慰,说道:“你有这个认识咱就放心了。” “我打天下,你治天下,雄英带领大明走向更辉煌。” “咱们三代人共同努力,必将打造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王朝。” 一番话说的在场众人都热血沸腾,恨不得大展拳脚大干一番。 朱标的为人和施政措施,其实大家心里都知道。 但知道归知道,公开说出来又是另外一回事儿。 之前大家只是心有默契,并未具体谈过相关的事情。 今天开诚布公的谈,算是将话题摊开了。 这番谈话背后的潜在意思则是,权力的交接。 虽然还没有正式发生皇位更替,但在朱元璋和朱标父子心目中,已经完成了交替。 以后朱标可以放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而朱标也确实没有客气,当即就准备对朝堂做出调整: “我准备给予内阁票拟之权。” 朱元璋似乎早就猜到了,沉默不语。 陈景恪却心头一震,这一天终于来了。 如果将此时中央政府的权力进行拆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份: 票拟、批红、驳斥。 票拟就是在奏疏上写字的权力,说白了就是批改奏疏的权力。 批红顾名思义,就是用红笔做最后的批注。 也就是最终决定权,同意还是不同意。 很多人以为这是独属于皇帝的权力,事实并非如此。 对于行政事务,丞相也有决策权。 甚至丞相可以不经皇帝允许,独立行使行政权。 古代的皇权和相权之争,争的就是这个权力。 胡惟庸就是靠着这个权力,架空的朱元璋。 驳斥,就是对最终决定不满意,进行驳回。 表面看是驳回,实际上代表的是执行权。 朱元璋废除丞相,将所有权利都收归己身,完成了大权独揽。 但同时也意味着,所有的工作都落在了他一个人身上。 对于精力旺盛的皇帝来说,还能坚持。 如果皇帝身体不太好,那简直就太要命了。 前世,明仁宗朱高炽将票拟之权给了内阁。 没办法,就他的身体实在扛不住啊。 将票拟全给内阁,可以减少至少一半的工作量。 不过有了票拟的内阁,也还是个秘书机构,翻不了天。 毕竟票拟并不是最终决定,批红权还在皇帝手里。 皇帝对票拟不满意,可以自己重新写。 而且内阁还没有执行权,皇帝批红之后,直接将命令下达给具体的衙门去执行。 然后朱瞻基整了个大活,给了内阁驳斥之权。 什么意思呢,就是皇帝批红之后,不再直接将命令下达给具体的衙门去执行。 而是先交给内阁学士,由内阁学士去传达命令。 如果内阁学士对皇帝的命令不满意,还可以驳回不执行。 这个权力可就太大了啊。 内阁正式从一个秘书机构,华丽的变成了大明的最高行政机关。 你以为这就完了? 不,朱瞻基又玩了一个更骚的。 为了不耽误自己玩蛐蛐,他将批红权给了太监,也就是秉笔太监。 然后大明的政治制度,就向着奇葩的道路大步狂奔,拉都拉不回来。 朱标的身体情况,也同样不是很乐观。 他不可能和朱元璋一样高强度工作,那么将自己的一部分工作分给别人,就成了必然。 哪些权力可以分,又分给谁合适? 当然是将最繁琐的部分分出去。 还有比批改奏疏更繁琐的工作吗? 没了。 这也是他为何提议,将票拟权给内阁的原因。 现在,球来到了朱元璋脚下,他才拥有最终决定权。 朱元璋沉默许久,他自然不愿意将好不容易收回的权力分出去。 可他也知道,人力有时而穷。 指望子孙后代都和他一样勤政是不现实的。 所以,分拆权力是早晚的事情,只是没想到来的这么早。 不过考虑到朱标的身体状况,他也只能接受。 想到这里,他抬起头,看向陈景恪道: “内阁是你提议创建的,你以为是否可以将票拟交给他们?” 第275章 内阁的核心问题 这个问题很棘手,怎么回答都不好。 所以陈景恪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给他们分析讲解了中央权力的构成。 “……票拟可以看做参政议政之权,批红代表的是最终决策权,驳斥代表的其实是执行权。” “以前丞相也拥有这样的权力……皇权与相权之争,争的就是这些东西。” “陛下废除丞相制,将票拟、批红权尽归己身……” “虽然没有对驳斥权做出具体规定,但实际上这个权力下移到了六部等具体的衙门。” “各衙门是执行机关,他们拿到陛下的最终决定,会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是否可行。” “如果他们觉得有问题,就会提出建议……其实就是在行使驳斥的权力。” “只不过他们的驳斥权是经过弱化的,没有强制性……” “如果陛下不同意他们的意见,他们也只能执行您的意志。” “丞相府的驳斥权才是完整的,他们对君主的政策不满意,是可以拒绝执行的。” 为什么驳斥权代表的是执行权呢? 很简单,因为执不执行这条命令,是掌握了驳斥权的人说了算的。 具体执行政令的是六部等衙门。 这也意味着,谁掌握了驳斥权,谁就掌握了六部等衙门。 如果将这个权力给内阁,那么就意味着六部等衙门,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 朱元璋和朱标都恍然大悟,原来中央权力的构成竟然还可以这么分。 这么一剖析,他们心中生出许多的想法。 朱元璋说道:“内阁作为幕僚机构,向君主提供建议,其实已经具备了参政议政之权。” “只不过没有票拟之权,他们始终有实无名。” “给他们票拟之权,就是给了他们参政议政之名。” 陈景恪颔首道:“是的,给他们票拟权,就等于是为他们正了名。” “以前他们的议政权,是陛下借给他们的。” “如果给了他们票拟权,那么他们的权力就是律法赋予的。” 名不正则言不顺,在官场名义是非常重要的。 借别人的权,和法律赋予的权力,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朱元璋思索道:“但他们也只有参政权,没有决策权和执行权。” “只要不将驳斥权给他们,他们就始终要受制于君主,无法和皇权相争。” 陈景恪再次点头,进一步分析道: “人力有时而穷,君主的精力也是有限的,需要臣子辅佐才能治理偌大的国家。” “这就意味着,君主必然要将自己的一部分权力,借给臣子才行。” “决策权只能掌握在君主手里,不可假于他人。” “那么,能借出去的就只有议政权和执行权。” “议政权和执行权表面看是并行的,实际上并非如此。” “正常来说,掌握了议政权的人掌握了主动,执行权要受制于议政权。” 很容易理解,议政权掌握了政策的制定,执行人只能被动执行。 自然是前者更主动。 “大明当前的局势是,内阁在事实上掌握着议政权,执行权在各个衙门。” “按理来说,内阁的权力应当在六部衙门之上,代行丞相之权。” “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没有票拟之权的内阁有实无名。” “名不正则言不顺,六部等衙门,不会听命于一群幕僚的。” 朱雄英说道:“如果给了内阁票拟之权,他们就能盖过六部了是吧。” 陈景恪摇头道:“不,但就算陛下将票拟权给他们,他们依然压不住六部。” “原因很简单,内阁学士才五品,六部尚书都是二品大员。” “二品大员怎么会甘心受制于五品官呢?” 在官场,除了职务品级也是非常重要的。 按照规定,谁的品级高谁的地位就更尊崇。 五品和二品之间,更是天差地别。 再说了,人家熬了半辈子熬到二品大员,又怎么会心甘情愿听你一个五品官的? 朱元璋一拍桌子,说道:“对呀,五品官怎么能命令二品官呢。” “而且内阁虽然有议政权,却没有决策权和驳斥权,在法理上是无法直接命令六部各衙门的。” “如此一来,内阁和各衙门就会相互不服气,相互看不顺眼。” “没有各衙门支持的内阁,犹如被关在笼子里的老虎,是无法伤人的。” 还是那句话,名在官场太重要了。 内阁品级低,没有驳斥权,所能发挥的权力始终是有限的。 前世张居正在官场骂声一片,为何? 难道仅仅是因为他的改革,触犯了官僚阶层的利益吗? 不是的。 因为他是通过非法途径掌权的。 霍光等权臣的权力,是法律赋予的。 他们掌权在程序上是正义的,是名正言顺的。 张居正则不然。 他作为内阁首辅实际上只是个五品官,六部尚书是二品。 在职务上他可以命令六部尚书,可在地位上又低于六部尚书。 双方是互相辖制的。 可是他勾结太监冯宝,掌握了最终决策权。 彻底压倒了六部各衙门的主官。 你一个内阁首辅,勾结太监获得了不属于你的权力。 这已经不是权臣了,而是奸臣。 张居正的名声差,也与此有关。 事情分析到这里,朱元璋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票拟之权可以给内阁,不过咱要先给内阁立几个规矩。” 朱标精神一振,说道:“您说。” 朱元璋说道:“其一,内阁学士永为五品。” 这一点很好理解,就是要让你低品掌权,无法对等的和六部等衙门打交道。 “其二,不可给予其驳斥权。” 同样的道理,驳斥权代表着执行权。 将驳斥权给了他们,就相当于给了他们命令六部等衙门的权力。 那样的话,内阁就变成第二个丞相府了。 这是朱元璋不愿意看到的。 “其三,内阁学士不可兼任。” 听到这一条,朱标先是疑惑,继而恍然大悟露出敬佩之意。 陈景恪也是敬佩不已。 很简单的道理,如果内阁学士可以兼任,那么六部尚书来兼任内阁学士呢? 六部尚书都二品大员,本就位高权重。 再让他们兼任内阁学士掌握议政权,那权力可就太大了。 这一点连陈景恪自己都没有想到,朱元璋却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就能看出来了,还找到解决办法。 果然不愧是老朱啊,这政治敏锐度是真的可怕 朱元璋又接连说了好几条规矩,都是限制内阁权力的。 真要按照他的规矩来,内阁还真就是被关进笼子里的老虎。 可是陈景恪却知道,他太

相关推荐: 镇妖博物馆   下课后的契约   徐安山梅及笄   红豆   让我为你按摩吧   文弱书生的顶级雌虫哥儿   娇媚娘子不谋爱,奸佞王爷借个种   【BL】师尊他在劫难逃   总有OMEGA想上我   有种就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