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 想通了这一切,许柴佬感动的道:“岑兄厚恩……我该如何报答啊。” 岑信通摇摇头,说道:“这些话就莫要说了,还是想想以后的事情吧。” 许柴佬说道:“岑兄都如此为我谋划了,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待我先去沧海省,将陈伴读吩咐的事情完成就去楚国。” 岑信通欣慰的道:“你能想得通就好,在沧海省的时候也要多和楚王联系。” 许柴佬点点头,突然愧疚的道:“就是愧对陈伴读的信任。” 岑信通正色道:“你去了楚国,才能更好的报答陈伴读。” 许柴佬愣了一下,问道:“此话怎讲?” 岑信通说道:“陈伴读的计划你很清楚,以楚国和淡马锡为核心,控制整个南洋。” “然后在南洋传播华夏文化,彻底对此地完成同化。” “你去楚国推行新政,然后和淡马锡配合,完成对南洋的控制。” “然后利用楚国的强势,在整个南洋推行华夏文化。” “而且……” 说到这里,他下意识的压低声音道: “如果我没猜错,大明准备对南洋的蛮夷国动手了。” 许柴佬惊讶的道:“你是如何知道的?” 岑信通说道:“秦王对南洋大族动手,就是信号。” 许柴佬疑惑不已:“这……” 他怎么就没看出来? 岑信通解释道:“你还是不懂大人物的想法,他们从来不会大动干戈的做无用之事。” “况且陈伴读的计划是同化整个南洋,将南洋大族铲除,谁来执行这个计划?” 许柴佬依然很疑惑:“现在南洋蛮夷在名义上,全部都是大明的藩属,朝廷如何对他们动手?” 岑信通摇头道:“不知道,我手里的信息太少,只能分析出这么多。” “但朝廷既然这么做了,定然已经有了后手。” 许柴佬点点头,尽管很疑惑,但他并不怀疑岑信通的判断。 如果朝廷真的要对南洋蛮夷国动手,确实是一个大展拳脚的机会。 更何况,楚王本就对他礼遇有加。 直接去当国相啥的就不想了,但定然能获得重用。 而且,吕宋岛本就是他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 虽然大部分熟人都已经没了,可依然有很深的感情在,去那里或许真是个不错的选择。 想到这里,他点头说道:“此事我会留意,如果朝廷真准备对南洋动手,我定然会做出配合。” 岑信通叮嘱道:“记住要快,必须赶在朝廷动手之前去楚国。” 许柴佬点头道:“我知道了。” 之后两人就开始收拾行李,变卖在大明的家产。 四日后各自的处置结果下来了,许柴佬罢官免职,岑信通全家流放秦国极乐岛。 两人再次去向陈景恪告别,然后就离京各自踏上了新的旅途。 岑信通带着全家先去了泉州,在那里等待了三个多月,然后搭乘朝廷下西洋的舰队出发前往极乐岛。 一路走走停停,用了小半年才到达目的地。 踏上岛屿,他感觉自己像是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 从环境到动植物,与之前见到过的完全不一样。 但有一点他能肯定,这座岛屿面积不大气候恶劣,根本就不适合建立一个国家。 太上皇和皇帝为何要将秦国建立在这里? 难道真的是流放吗? 岑信通一百个不信。 那么……看了看手里的地图,他的目光停留在了小亚细亚以及周边的土地上。 恐怕这才是让秦王过来的真正目的。 想到这里,他的表情就亢奋起来。 秦国的目标越大,才越有他施展的空间。 他没有再多做停留,找到码头的官吏,让他们帮忙通报秦王。 大约半个月后,朱樉终于接见了他。 见面之后,朱樉一举客套话都没说,直接布置了任务: “杏红去了小亚细亚探查情报,她一个女人行事多有不便,你去帮她吧。” 岑信通立即接受了命令,将家人安顿好之后,就乘船去了目的地。 船只并没有直接去小亚细亚大陆,而是停靠在了一处海湾的一座繁华小岛上。 在这里他见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杏红。 只见她穿着当地服饰,脸上挂着从容自信的笑容。 见到岑信通,她笑着说道:“岑百户,你真的来了。” 岑信通行礼道:“那都是过去的事情了,你喊我的名字就可以了。” “奉大王命,前来协助你工作。” “有什么任务,请尽管吩咐。” 杏红表情也变得郑重起来,说道:“我们脚下这座岛,名为巴士林。” “拥有宝贵的淡水还盛产珍珠,又是重要的贸易中转站,同样也是进入大陆的跳板。” “以前这里被数个大国统治过。” “蒙古人到来后,这里的霸主国被消灭,巴士林就成了半无主之地。” “现在被几个番蛮大族控制着。” “我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花钱把这座岛买下来。” 岑信通没有问‘对方要是不卖怎么办’这样的蠢话,而是兴奋的道: “好,在下一定配合杏红姑娘,拿下此岛。” 第360章 大明周报 送走许柴佬和岑信通,淡马锡的事情算是暂时告一段落。 陈景恪就继续专心的搞自己的大同思想。 事实上到这一步,大同思想已经初步定型。 后续再想做大的变动,就是几十年后他对世界有了更深认识之后了。 他能在这么短时间就搞定此事,倒不是多么的天才。 而是曾经被阳光照耀过,知道太阳光是什么样子的。 将太阳的光芒截取一部分,再结合大明的现状,就是整部思想体系的框架。 最麻烦的反而是论证方面。 既要使用华夏思想,又要完美融洽,是很麻烦的。 幸好之前他引导培养了方孝孺,让这位领悟了唯物学思想。 在他的帮助下,完成了最后的论证工作。 现在陈景恪正在做的就是最后的修改。 确定没有语言逻辑上的硬伤,以及没有政治正确的问题。 毕竟现在是皇权社会,可不能出现反皇权的思想。 也就在这个时候,方孝孺终于开始了他的行动。 出版了他的《唯物学》,并在伊洛书院摆下擂台,邀请各方豪杰前来辩法。 正找不到他破绽的儒生群体,顿时就兴奋了,纷纷前来挑战。 然而到地方才知道,想登台挑战也是有条件的。 俺们这个擂台是为了讨论唯物学,只有看过这部书的人才能上台。 有些儒生不服,就开始指责挑衅,有些甚至破口大骂。 朝鲜王国来的那群读书人很气愤,然而方孝孺却无动于衷。 作为骂人的行家,他可太懂这里面的门道了。 当你开始动气的那一刻,就已经输了。 你把对方的话当放屁,然后一句‘啊对对对’,生气的反而是对方。 这一次,他也是用同样的态度来面对非议。 随便你们说什么,我一概不理。 偶尔就来一句:为何不敢看完唯物学再来找我,莫非是怕了? 果不其然,那些儒生被气的七窍冒烟。 纷纷掏钱去购买唯物学书籍加以研究。 然后……《唯物学》竟然脱销了。 各大书商都感到震惊,这种书竟然也能脱销? 果然不愧是方孝孺啊。 赶紧加印吧。 至于看到这套书籍的人,则是有点麻,这书写的似乎有那么点水平啊。 不行,绝不能承认那个叛徒,必须要找出这本书的缺点。 结果就是越研究越摇摆。 放下书:卑鄙小人,儒家的叛徒。 拿起书:卧槽,好精彩。 于是,儒家读书人集体接受了一遍唯物学洗礼。 很多人因为研究这本书,成了唯物学的门徒。 尤其是非理学门徒,简直将这部书视作瑰宝。 不过这种摇摆分子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依然坚定的反对方孝孺。 而且这部思想对理学批判之处颇多,这就更让理学门徒无法忍受。 在研究过后,他们就拿着自己找到的缺点,去和方孝孺进行辩论。 擂台赛终于开始,无数读书人蜂拥而来。 只不过让理学门徒没想到的是,本以为是群儒单方面殴打方孝孺。 真正开赛的时候才发现,竟然有一小撮人叛变,站到方孝孺那一方了。 理学门徒顿时破防,指着那一小撮人怒骂不已。 不过他们也只敢动动嘴皮子,因为周围有锦衣卫维持秩序。 明初的读书人,还没进化到将锦衣卫诏狱当做刷成就点的地步。 没办法,这会儿的锦衣卫是真敢杀人。 因为有人‘叛变’,理学门徒更是将唯物学视为洪水猛兽,轮番上台挑战。 然而上去挑战的人,很少有能撑过三回合的。 没几句话就被驳斥的哑口无言。 短短一个时辰,竟然有十余位击败。 让支持唯物学的人精神大振,也让更多的围观者产生了别样心思。 如此持续了三天,都没有人能和方孝孺正面论道。 唯物学初露锋芒,整个洛阳都在讨论此事,就连大字不识一个的老百姓都知道了此事。 前来看热闹的人就更多了。 然后更多的人来围观,不只是读书人,很多无聊的百姓也来看热闹。 人多自然就会有商贩,很多人开始在这边卖东西。 陈景恪是有先见之明的,立即派人对商贩进行集中化管理培训。 比如餐饮摊位必须在指定的地方经营,必须要符合卫生标准。 自己产生的垃圾要自己收拾带走等等。 商贩们一开始还觉得麻烦,但很快就发现,弄的干净一点那些高高在上的读书人也开始过来吃饭了。 生意反而变的更好了。 于是就成了新规则的支持者。 计划里的大学城还没见影子,商业街倒是先弄出来了。 这让陈景恪有些哭笑不得。 前七天的辩论,都是方孝孺单方面暴打反对者,到了后面已经没有人敢上台去挑战了。 让唯物学更加的声势无两。 很多摇摆不定的读书人,在这期间逐渐坚定了想法。 尤其是普通老百姓,根本就不懂那么多大道理。 反正他们就见到方孝孺击败了一个又一个挑战者。 关键是,方孝孺经常说什么‘百姓创造了历史’,‘伟大的百姓’之类的。 百姓确实不懂那么多大道理,然而谁为他们说话,他们还是能分得清的。 在内心里自然是支持唯物学,觉得方孝孺就是厉害。 然后在传播此事的时候,少不了添油加醋,将方孝孺和唯物论描写的各种高大上。 潜移默化中,替唯物学做了宣传。 当然,也有唯物学的支持者,上台请教各种疑难问题。 他都很有耐心的做了详细的解答。 趁着这个过程中,他详细的向周围人阐述了唯物学基础知识。 又让一部分人产生了摇摆。 不过,别看现在唯物学风头如此之盛,陈景恪和方孝孺一点都不敢掉以轻心。 内心里反而更加的警惕。 当朱雄英轻蔑的说:“理学竟如此脆弱,实在让人失望。” 陈景恪叹道:“不是理学弱,而是这场较量本就不公平。” 朱雄英好奇的道:“哦,如何不公平?” 陈景恪解释道:“首先,时间太短,理学的大儒还没来得及将唯物学吃透。” “上台去挑战的基本都是普通读书人,真正有学问的大儒,还在研究此书的优缺点。” “等那些大儒琢磨透了出手的时候,方孝孺再想如此轻松应对,就很难了。” “其次,就是预设立场。方孝孺很狡猾,限定了辩论题材,必须聊唯物学。” “在他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谁也无法击败他。” 在我的bgm里,任何人都休想击败我。 朱雄英恍然大悟,说道:“原来如此,方孝孺太狡诈了,将理学门人算计的死死的。” “这么浅显的计谋都看不出来,理学果然无人了。” 陈景恪翻了个白眼,你小子之前不也没看出来吗。 “其实这是一个阳谋,他们看出来了也没用。” “理学是强势的一方,只能被动应战。” “如果他们不能正面击败唯物学,凭什么当唯一显学?” “学术之争就是一场不流血的战争,甚至比大多数战争都更加残酷。” “它没有迂回的余地,必须正面硬碰硬,赢家通吃输家一无所有。” “别看方孝孺现在声势无两,如果他扛不住后续理学大儒的攻击,也注定要灰溜溜的退场。” 朱雄英一脸若有所思,预设立场吗? 好好好,学到了学到了,嘿嘿。 道德制高点,预设立场,简直完美啊。 陈景恪见他一脸坏笑,顿时就知道他没想什么好事,无语道: “又琢磨什么坏点子呢?” 朱雄英连忙摇头:“没有,不是,你别污蔑我。” “啊对了,他打头阵,对你后面宣扬大同思想是不是有帮助?” 陈景恪颔首道:“帮助很大,大同思想虽然也有一部分唯心内容,但总体是建立在唯物论基础上的。” “等他的唯物学站稳脚跟,我再宣扬大同思想就更加方便了。” 朱雄英兴奋的道:“你也要摆擂台挑战八方豪杰吗?” 陈景恪翻了个白眼,说道:“我才没那么无聊,我准备来个更绝的。” “弄个更大的平台,让天下读书人一起参与进来。” 朱雄英有些失望,问道:“什么平台?” 陈景恪说道:“邸报知道吧,我准备弄一份类似的东西,每周一期,不过是面向所有人发行的。” 一周七天这个概念,经过陈景恪数年来的推广,已经被越来越多人接受。 私下很多人都在使用这个时间概念,只不过官面上还没有认可。 “所有人都可以在上面发布文章,不过要经过审核,合格之后才可以。” “到时候我就将大同思想的内容,放在报纸上。” “所有想要辩论的,就给报社投稿,大家在报纸上进行争论。” 邸报朱雄英自然知道,朝廷将近期的政策之类的东西汇集在一起,刊印送到各地方衙门供他们学习。 “面向天下读书人?你哪来那么多钱?” 陈景恪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他话里的意思。 这年头邸报是免费送到各衙门的,他还以为是免费送给读书人。 于是就解释道:“免费的可还好,我弄这个是收费的,谁想看必须花钱买。” 朱雄英习惯性的抬杠道:“这东西,会有人买吗?” 陈景恪正想回答,就听朱标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有,不只是有人买,还会有人花钱把自己的文章放在上面刊登。” 陈景恪和朱雄英连忙起身见礼。 重新落座之后朱标说道:“你说的这个……” 陈景恪提醒道:“我想给它取名叫大明周报。” 朱标点点头,说道:“这个大明周报的想法不错,朝廷可以通过周报向天下读书人传达一些政策和想法。” “读书人最喜欢谈论军国大事,也最喜欢发表自己的看法。” “以前他们只能通过出书,通过文社相互交流看法。” “这也是为何每到科举时期,读书人就喜欢扎堆的原因之一。” “只是出书要求太高成本也很高,很多人都做不到。” “文社参与的人太少,影响力太小。” “如果能有一个平台,能让他们及时了解国家政策。” “还能供他们发表文章指点江山,读书人会非常的热情的。” 事实上朱雄英也是明白这一点的,方才他只是习惯性的和陈景恪抬杠而已。 朱标都出来了,他也就正经起来,严肃的道: “这周报的影响力太大,必须掌握在朝廷手里,上面刊登的文章也需要经过严格筛选。” 朱标颔首道:“此事就交给你吧。” 朱雄英脸顿时就黑了:“那奏疏就不需要我批了呗。” 朱标一副你想多了的表情,语重心长的道: “年轻人就要勇于承担责任,怎么能推三阻四呢。” 朱雄英:“……” 陈景恪忍俊不禁,说道:“周报必须要慎重,需要一个合格的总编辑才行。” 朱标想了想说道:“之前你不是提议,将解缙调回来吗?就让他当这个总编辑吧。” “到时候也方便你行事。” 陈景恪躬身道:“谢陛下。” 在周报上打擂台,看似公平合理,然而根本就不可能。 掌握周报的人说了算。 一个简单的排版顺序,就能影响很多东西。 解缙既然加入了陈景恪和方孝孺的圈子,自然要为他们的学说考虑。 关键,解缙表面上是正统的儒家读书人,他本人既不迷信理学,也不信奉唯物学。 他有自己的一套思想。 能在表面上堵住所有人的嘴。 而且他的学问也是无可挑剔的,在读书人圈子里,名声比当年的方孝孺还要大的多。 不过…… 朱标说道:“邸报的篇幅可不小,一周时间来不及刻板吧?” 当然,也可以让很多工匠一起雕刻,那样就会增加成本。 总之就是,以现在的印刷技术,这份周报的成本会非常高。 成本高,就影响推广。 陈景恪胸有成竹的道:“陛下放心,我准备用活字印刷。” 朱标眉头微皱,说道:“活字印刷?好像印出来的东西,品质不太好吧?” 陈景恪解释道:“报刊这东西,成本比品质更重要……” “不过这是朝廷主办的,品质太差丢的是朝廷的面子,自然不能这么做,我准备搞一套铜活字。” “虽然成本有点高,但可以使用数十年,属于一劳永逸。” “而且还能用来刊印邸报、书籍等,成本均摊并不贵。” 朱标说道:“铜活字以前朝廷也试过,最后因为不着墨失败了,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陈景恪颔首道:“用油墨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需要陛下给调拨一些铜过来。” 朱标颔首道:“好,既然你都想好了,那就去做吧。” 说到这里,他补充了一句:“遇到什么困难,就找太子解决。” 朱雄英:“……” 事实上,铅活字成本更低。 然而铅这个东西,接触多了
相关推荐:
【BL】师尊他在劫难逃
共振
总有OMEGA想上我
春宫图(H)
下课后的契约
女神图鉴,从皇后开始
天上掉下个七仙女
伯母好,我是你女儿的女朋友
上下铺的暧昧关系
[HP同人] 住蜘蛛尾巷的巫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