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前男友 > 第268章

第268章

这个名字深入人心,就算考证出来又能怎么样? 不过朱标也知道他们的顾虑,就安慰说大明目前无意开发殷洲。 只会暂时建立据点,对那里进行探索。 同时还下令,怕别有用心的人骚扰到殷人,水师会封锁去往新大陆的航线。 所有私人船只一律不得去往新大陆。 这个承诺,终于让保守派放心了一些。 接着就是对陈永和等人的赏赐,大家普遍认为带回新良种是大功,可以授官。 是的,大家强调的是带回良种,而不是发现新大陆。 不过朱标却表示,封赏的事情暂时押后。 太上皇正在宫里试种良种,看看实际情况什么样再决定封赏也不迟。 虽然没有明说,但能站到大殿里的没有一个蠢人。 大家马上就想到一种可能,高产可能是真的。 否则太上皇何至于如此重视,又何必等到庄稼种出来再封赏? 马上就有人询问,亩产千斤是否是真的? 朱标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等种出来就知道了。 但这话也没有否认。 这一下群臣终于不淡定了。 亩产千斤的良种啊。 这要是真的,简直活人无数。 封赏的事情再没有提,正如朱标所说,一切都等良种种出来再说。 亩产两百斤和亩产千斤,封赏是完全不一样的。 如果是真的,那必须要封侯。 朝廷要是不封,群臣都能集体抗议,百姓也不会答应。 朝会上发生的事情很快就传了出去,这一下天下震惊。 不过大家关注的不是新大陆,而是良种。 亩产千斤,是真的吗? 这一刻,所有人的心都飘向了宫里。 可千万要是真的啊。 陈永和等人第一时间就感受到了改变,本来高高在上的官吏们,突然变得和蔼起来。 见了他们不但笑脸相迎,对于他们的需求也都是尽可能的满足。 用一名鸿胪寺的官吏的话说就是: “对他们好不是因为他有机会封侯,而是因为他带回了良种。” “别说亩产千斤,就算折半只有五百斤,那都值得给他立生祠。” 这让陈永和等人受宠若惊,同时也首次感受到了骄傲。 其实他们没少后悔冒这一趟险。 两年多时间,九死一生,同伴折损四十多人。 就算发现新大陆又能如何?真就能补偿自己的损失? 可是现在,大家的感激让他们改变了想法。 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我们发现了新大陆,带回了良种,可以拯救无数人命。 华夏子民,真的会感激我们。 接下来就是等待,等着宫里的消息。 就连朱雄英离京南下,都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 毕竟太子虽然重要,可和良种比起来又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只有官场的人,才会重视这个问题。 沿途官吏都做好了完全准备。 不能让太子在自己的辖区出问题,更不能让太子发现自己辖区有问题。 尤其是南方几个省份的官吏,更是如临大敌。 与之相反的,那些华夏支脉的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则兴奋不已。 太子终于又来看大家了,一定要好好招待他。 部落的高层则不然,他们自然知道太子这个时候过来不简单。 他们需要考虑,哪些地方可以让步,哪些地方必须争取。 毕竟没人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利益。 ----------------- 有一个群体,在关注良种的同时,更加关注新大陆的发现。 那就是勋贵集团。 很简单的道理,大分封。 谁都知道,大明周边的土地根本就不够封的。 远洋分封是必然的结果,炎洲、西洋都有可能。 至于自家会被封到哪,谁都不知道。 现在新大陆被发现,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自然也是分封。 蓝玉直接找到陈景恪,开门见山的就问: “殷洲那里,朝廷到底是什么个章程?封还是不封?” 陈景恪说道:“结果不是明摆着的吗,万里之外的大洲,朝廷怎么统治的过来。” “分封是必然的。” 蓝玉丝毫不觉得意外,说道:“和我们想的一样,就是找你确认一下才能放心。” “既然要分封,大家的意思是,能不能组织人提前去勘探一番。” 陈景恪笑道:“就算你不来找我,陛下也会找你们的。” “明年朝廷会牵头组建探险队,对殷洲进行全面探索,并建立据点。” “未来十到二十年时间,建立一定的城池,然后尝试在那里进行分封。” 蓝玉皱眉道:“十年二十年?照理说也不算太久,可就怕有些人等不到那个时候啊。” 这是现实,大明立国三十年,建国一代人都老了。 大部分都熬不到那时候了。 陈景恪淡淡的道:“等不了可以选择炎洲,或者在大明周边选一块地方。” “愿意等的,可以将爵位传给子孙……大明还能把他们的封国赖掉不成。” 蓝玉点点头,没有再讨论这个问题,转而问道: “你觉得,选炎洲好还是新大陆好?” 陈景恪瞟了他一眼,说道:“蓝春和蓝斌才多大,你操这个心有点太早了。” 蓝玉追问道:“但作为父亲,我不能不为他们谋划。” “再说了,你身为他们的师父,也不能就这样干看着吧。” 陈景恪顿了一下,才说道:“炎洲以及大明周边的封国,必将受制于大明。” 蓝玉说道:“但也有好处,有大明盯着不容易发生动荡,可以多传承一些年。” 陈景恪点点头,继续说道:“西洋很多地方也可以封,但那里环境复杂,一不小心可能就被外国给灭了。” “新大陆远离大明,也没有强大的外藩势力,发展潜力巨大。” 蓝玉嗤笑道:“没有外藩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人,恐怕那里早晚会重演春秋战国乱局。” 陈景恪也没有反驳,说道:“这种可能很大……所以想封在哪里就看自己的选择了。” 蓝玉说道:“各有各的好处和坏处,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没有选择的权力啊。” 陈景恪说道:“至少开国功勋是有资格自己挑选的,你想好去哪了吗?” 蓝玉摇摇头说道:“我不着急,我这辈子是不准备离开大明了。” “怎么选那是蓝春和蓝斌的事情。” “况且有你这个老师在,我就更没什么可担心的了。” 陈景恪倒没有反驳什么,这俩孩子现在一天倒是有大半天在自己家度过。 尤其是福清,简直是当亲儿子养的,想不管都不可能。 说起亲生孩子,自己今年也二十五六了,是时候考虑一下了。 就算自己不在乎,也要为父母和福清考虑一下。 不过这事儿急不来,到时候再说吧。 蓝玉跑过来问这个问题,自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替他那一系的人问的。 有了这个答复,那些人自然会根据自己需要,做出他们认为正确的选择。 蓝玉走了之后,徐达也过来询问了一下。 得到的答案自然是大同小异。 不过对于自家的封地,徐达很肯定的给出了答复: “炎洲,再说也由不得我们选。” 确实如此,作为皇亲国戚,他们家不可能封的太远。 炎洲不远不近,是最好的地方。 接下来几个月,大明一点都没闲着。 持续不断地往燕国输送人口和物资,燕王和晋王那边发动战争,也需要大量的物资。 明年开春新的诸侯王就要前往封地,朝廷必须为他们准备足够的资源。 可以说,整个朝廷犹如拧紧的法条,一刻不停的转动着。 而朱雄英也顺利到达南方,和诸部首领举行了会盟。 再次就一个华夏思想达成共识,并就华夏思想的推广进行了磋商。 最终在皇太子的软硬兼施下,诸部全盘接受了朝廷的新政策。 但同时他们也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皇太子纳几名土民女子为妃。 朱雄英立即就明白了他们的打算。 大分封。 将来这些女子生下孩子就是亲王,要建立封国的。 到时候这些人在大明混不下去了,去封国也是皇亲国戚。 对于这个打算,他倒是没说什么。 非常正常的事情。 而且他也有自己的谋划,就顺水推舟的将那几名女子纳入了后宫。 别说,那些女子一个比一个水灵。 见他接纳了这些女子,那些土人首领就变得更好说话了。 各种政策顺利落实。 与此同时,陈景恪正在参加一次典礼。 修建了两年多的钟楼终于完工。 对于这个钟楼,朱标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亲自过来参加了典礼。 二十八丈高的钟楼,在洛阳任何一个地方都能看到。 上面硕大的钟表时刻提醒人们,时间的重要性。 当然了,大家最关注的还是殷薯,都在扳着手指计算收获时间。 第432章 学傻了 老朱对殷薯有多重视呢。 一句话来形容:吃住都在殷薯地旁边的窝棚里。 他真就在地头搭了个窝棚,一点都不夸张,尽管几十米外就是房屋。 马娘娘也是一日三趟往这边跑。 嗯,主要是负责给老朱送饭。 把陈景恪看的目瞪口呆,不知道的还以为两口子在玩角色扮演呢。 但他们俩确实沉浸其中不可自拔。 殷薯确实好活,很顺利的发芽出苗。 一个月后苗成,仔细数了数总共有苗106颗。 对于这个出苗率陈景恪倒没说啥,大块红薯本来就不适合育苗。 前世普遍都采用中小块的,出苗率高还不浪费。 最后插秧种植,正好够半分地的。 接下来就是照顾了,老朱每天睁开眼第一件事情,就是去观看长势。 每天除草捉虫,照顾的别提多仔细了。 又长了一个多月,秧苗郁郁葱葱非常的喜人。 陈景恪却食指大动,前世红薯叶可是一道美食啊。 即便后来工作了,还经常去乡下摘红薯叶吃。 于是在他的鼓动下,老朱采摘了一些肥嫩的叶子,马娘娘亲自下厨制作。 炒了一盘菜,还制作了卷菜馍,还有菜窝窝头。 实话实说,马娘娘的厨艺一般。 然而也不知道是心理作用,还是别的原因,大家吃起来却都觉得非常美味。 老朱一个劲儿的夸赞:“好吃,真是好东西啊。” “结的果子能吃,叶子也能吃。” “青黄不接的时候,采摘一点叶子也能应应急。” 朱标啃了一口菜窝窝头,点头说道: “比一般的野菜口感好太多了。” 一般的野菜都比较粗糙,口感其实并不好。 殷薯叶口感更加细腻,说它是正儿八经的菜都不过分。 陈景恪手里的筷子就没停过,毕竟这种熟悉的味道几十年没吃过了。 最后吃的老朱都急眼了: “你这臭小子,就不能给我留一点。” “别吃了别吃了,你个不孝的混小子。” 马娘娘笑的非常开心: “饿极了秧藤捣碎了也能吃,就算自己不吃,用来喂牲畜也是顶好的饲料。” 朱标说道:“确实如此,这殷薯浑身上下都是宝啊。” 朱元璋看着不大的地块,忽然叹道: “就是数量太少了,靠这样育苗,不知道何时才能普及天下。” 陈景恪这才停下筷子,笑道: “加快育苗的方法也不是没有,就是成本有点高。” 朱元璋惊喜的道:“你有办法?快说。” 陈景恪说道:“您老忘了温房了吗。” “这些秧藤就是现成的苗,剪下来移栽到温房,冬天也能生长。” 朱元璋一拍脑门:“哎呀,怎么把这么重要的东西给忘记了。” “快快快,把所有温房里的菜都铲掉,全都给咱种成殷薯。” “再命工部立即兴建新的温房。” 马娘娘没好气的道:“你看你一惊一乍的,和毛孩子一样。” “温房里的菜铲掉冬天吃什么?全都吃咸菜吗?” “再说了,就这么点秧藤,又能移栽多少。” “让工部加紧修建新温房就可以了。” 老朱也冷静了下来,笑道:“哎,还是妹子你说的对。” 然后下令,工部修建温房,以种植殷薯。 所谓温房就是前世的大棚种植,中国早就有的技术。 陈景恪弄出玻璃之后,就用玻璃造了一批温房,满足皇宫使用。 还能在冬天时不时的赏赐给群臣一些。 大冬天能吃到新鲜蔬菜,对朝廷权贵来说也是不容易的,更何况还有圣眷在里面。 所以皇宫里的蔬菜,不少人盯着呢。 也因此,宫里的工匠在这方面的技术,是非常成熟的。 接到命令后,工部很快就在皇庄修了新的温房。 然后在尽量不影响殷薯长势的情况下,进行了剪藤扦插。 最后又给弄了两亩地的殷薯出来。 不过老朱大部分精力,依然放在了宫里的这半分地上。 毕竟这是最初的试验田,殷薯产量多少还需要它来证实。 时间一天天过去,很快就进入了十一月份。 红薯终于进入了收割时刻。 即便还没有开挖,大家也已经从高高隆起的根部,判断出产量不会低。 现在的问题就是,能有多高。 老朱特意邀请了满朝文武,以及京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前来见证这一时刻。 毕竟不能给人留口舌不是。 方孝孺和解缙自然也来了,对于这高产良种他们自然也很感兴趣。 尤其是解缙,他早就等着试验结果出来,好在报刊上大肆宣扬呢。 为了等这一天,他都没敢过度报道发现新大陆的事情。 在众人的目睹下,老朱挖出了第一铲。 他挖的很小心,生怕把果实给伤到了。 很快一大串殷薯就被挖了出来,大大小小加起来足足有六个。 见到这一幕,所有人都忍不住发出了惊呼。 最后上秤一称,重达一斤一两。 即便早有心理准备,得到准确结果,所有人都忍不住再次惊呼出声。 一颗苗结果就是一斤一两,这里有一百零六颗呢。 就算平均一颗结果一斤,那也是一百零六斤。 要知道,这可是半分地,相当于一亩地两千一百多斤。 这已经不是亩产千斤了,而是两千斤。 这个结果,实在太惊人了。 可事实就在眼前由不得他们不信。 接下来群臣也顾不上形象了,一窝蜂的去挖红薯。 没有工具的就直接下手挖。 一旁的解缙看的非常感慨:“若群臣皆有此心,何愁天下不兴。” 方孝孺笑了笑说道:“人是复杂的,今日能为了良种失态,明日……” 说罢摇头不语。 陈景恪走到两人身边,说道:“不管怎么说,至少在这一刻,群臣的心都是至诚的。” 不管是不是真的,至少表现的很至诚。 在众人的努力下,半分田的殷薯很快就被挖了出来。 最后上秤一称,不多不少正好一百零六斤。 这个结果再次引起众人惊呼。 半分田一百零六斤,亩产就是两千一百多。 这可是亩产两千斤啊。 汤和眼珠子一转,立即下拜:“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群臣也反应过来,立即跟着祝贺。 什么陛下仁慈,上苍才有此良种降下云云,一个比一个夸的厉害。 良种当前,最不喜欢阿谀奉承的老朱,都高兴的合不拢嘴。 不过他依然保持着理智,对这个产量给出了中肯的看法: “咱这半分地,用的最好的水肥每日精心照料,普通百姓家哪有这个条件。” “所以正常产量不可能这么高的。” 李善长接话道:“不过就算折半,也是惊人的产量了,此实乃陛下之功也。” 其他人纷纷附和,都是陛下的功绩啊。 甚至有人喊出了大明将永无饥馑的口号。 对此大家都是一笑了之,纯当他高兴疯了口不择言。 方孝孺的唯物史学早就给出过定论,生产端固然重要,但分配端也同样重要。 很多饥荒并不是生产端出问题,而是分配端出了问题。 这个理论已经为越来越多人所接受。 殷薯产量高固然好,可靠它想实现永无饥馑就是笑话。 不过也不能因此就否认它的优势。 粮食多了,漏给底层的就多一点,能少饿死一些人。 至于品尝殷薯,这个建议没人敢提。 就这么点全都是种子,谁敢提议吃种子粮啊? 不过老朱也不是死板的人,挑出一些特别小或者有损伤的,给大家每人分了一小块。 品尝之后清脆甘甜,吃起来口感非常好。 这下众人再无疑虑,此真乃济世良种。 陈景恪也被分到了一小块,只有一颗鸡蛋黄那么大。 他仔细品尝,确实是前世的味道。 二十多年没吃,他都快忘记这种味道了。 但他相信,以后前世的种种,必将在这个世界出现。 甚至发展前景还要超过前世。 这就是他穿越最大的意义。 解缙品尝过后不停点头,表示回去一定要大书特书,向天下人介绍这良种。 陈景恪就趁机将薯叶的吃法,以及薯藤的用处都大致讲了一下。 这让解缙更加高兴。 百姓最困难的,就是粮食收获前的那两个月。 旧粮吃完新粮未收,俗称青黄不接。 那段日子最是难熬,百姓只能吃野菜过日子。 即便现在生活有所改善,在青黄不接的时期,百姓依然是半粮半菜勉强果腹。 如果薯叶子也能吃,那对百姓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好消息。 接着他又仔细询问了殷薯的种种情况,包括育苗、种植、照料等方法。 陈景恪就趁机将前世的经验,夹杂着告诉了他。 等这些消息传开,能为殷薯的推广创造一些条件。 看着兴奋的众人,方孝孺却说道: “恐怕世人永远都不会知道,良种的发现,景恪居功至伟。” 解缙不解的朝他看去。 陈景恪也很莫名其妙:“良种是陈永和他们千辛万苦寻回,与我有什么关系?” 方孝孺说道:“若无你主张开海,他们哪有机会出去探险。” 陈景恪露出一个大无语的表情:“那照你这么说,这一切都是老祖宗的功劳。” “若没有祖宗哪来的我们,没有

相关推荐: 绿尾羊羔(校园 1v1)   耻辱任务   猎同飞坦不要背叛_np文   湿卵胎化   天运贵女(全)   下课后的契约   异常乐园   处女劫   炮灰她嫁了豪门大佬   神级维修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