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女仆与公爵(人外 狼人) > 第322章

第322章

如果真的有人背后弄鬼呢?言语可杀人呐!” 岳桓认真地警告:“莫要弄鬼!刘叔父离京前对我说,要是你弄险,就让我告诉你:老实点。” 祝缨张了张口。 岳桓打了个喷嚏:“回家吧。” ………… 祝缨第二天早朝后便叫来了赵振,赵振是大理寺的人,让他设法提醒裴谈。京兆府姚臻那里,则是让京兆府里的差役们禀报姚臻。她则让祝晴天去查访那两个学生。 三管齐下,数日之后的反馈竟是——另两个学生也是仕途无望的。 三人家世都不甚好,一旦路子不对、不得师长喜爱,出仕就很困难了。他们的家庭并不富裕,全家的希望都在他们的身上,一旦不能成功出仕,养家糊口都很是困难。虽然官员的清苦与百姓的贫苦不是一个苦,但是对比周围,他们就算是很苦了。 他们三个在学校外面也有几个朋友,顺藤摸瓜,也都是一派的想法,“这辈子做不了官”对他们的打击是吃了上顿愁下顿的人无法想象的。 学问不得认可,与杨静观点不合。仕途又无望,家庭会陷入困顿。两相叠加,一时想不开。 结论就是“小孩子觉得前途无望,自杀了”。 朝上又开始争论起杨静的责任来,岳桓就认为,这事儿不能怪杨静。国子监不选你,可也没拦着你走别的路子。抛弃父母是不孝,陷师长于非议是不义,反正,这学生自己就有问题。二十来岁,就想着当官,不想着好好学习,心思也不太正。 很多人与他是差不多的想法。 做官呗,多大点儿事儿。 另一方则以霍昱为首,认为杨静难辞其咎。国家把精选来的人才放到你的手里教导,你给整死了。还说是名师呢! “名师”二字一出,岳桓的眉头狠狠一跳! 就是这个! 一般的官员遇到这样的事情,只能说“晦气”,但杨静是过不去这个坎儿的。他在家乡开课授徒几十年,即使做了官,看“老师”这个身份比“官员”这个身份更重。 两派在朝上吵了起来。 一连数日,朝上都热闹极了。郑熹只帮着岳桓说了几句话,岳、杨二人都没有给他回音,他也就不再出手。杨静管着国子监,并非郑熹的最优选。杨静应该更倾向于王云鹤的,虽不亲近冼敬,但其主旨与郑熹一定是相悖的。 何苦为了杨静做一件有破绽的事情? 看他们闹就是了。 郑熹看了一眼年轻的皇帝,果然,皇帝也有些不耐烦了。 正在此时,杨静出列,端端正正地跪在了皇帝面前,双手将帽子一摘放到了地上,叩首道:“陛下,学生陨命、师长难辞其咎为由,臣无颜再留在国子监。” 他要辞官了! 岳桓出言挽留,王叔亮也说:“岂有因一失误便不再得任用的道理?” 这朝上的大家,谁身上没犯几个错?起起落落,不还是人上人? 祝缨也站不住了,出列向皇帝奏道:“举荐学子任官,本也不是国子监的第一要务。荐是人情,不荐是公道。臣虽粗鄙,也没有听说进了国子监就要包做官的!” 陈萌出列:“使野有遗贤,是丞相之过!然彼既已入国子监,臣也不知道他还不满什么了。” 冼敬道:“一切皆因经义而起,臣请再定《六经》注释,以正视听。” 祝缨惊讶地看着他,冼敬这话显现出极高的水平。学生死,是因为与杨静意见不合,那就定一个规范,以后都照着这个规范来。那谁来主持这个事,谁就能决定接下来所有学生学习的方向、学成之后的思想。 重新释经是个大工程,又可以趁机引荐一些人。 这主意一出,倒有点王云鹤的学生该有的水平了。 郑熹要推荐岳桓,陈萌就推荐王叔亮,祝缨硬着头皮说:“杨祭酒是刘相公高足,难道不该加入吗?” 一番争论,也没有争出个结果来,皇帝道:“容后再议。” 他扣住了杨静的奏本,没让他辞职,但也没有给杨静其他的安排。杨静却很自觉,从这天之后就闭门不出,也不去国子监、也不去上朝。 朝上的重点已经从他身上移开了,皇帝、丞相们考虑着“释经”的事。 祝缨去了杨府两次,都吃了闭门羹,让苏喆去请教,苏喆也没能进门。两人都很惆怅。 便在此时,王叔亮到了祝缨的门上。 祝缨忙迎了出去,王叔亮穿一件皮袍子,此时已是腊月,他穿得很厚。祝缨穿得略薄些,显得身形修长,王叔亮眼前一亮,旋即看到了祝缨身后的苏喆,又抿紧了唇。 祝缨迎上前:“什么风把您吹来了?” 王叔亮又看了苏喆一眼,苏喆大方地向他问好。 王叔亮道:“我有话,要同你单独讲。” “这边请。” 两人到了小厅坐下,一个炭盆放到了王叔亮的脚边,他跺了跺脚,说:“那个是苏喆?” “是。” “我管着鸿胪,知道她的母亲是奇霞族的头人,她是下任头人。” “对。” “可她还有舅舅,不是绝嗣!表兄苏晟也来京了吧?依照礼法制度,即使她母亲从权代掌,也该还与本枝。” 祝缨道:“这件事二十年前就有定论了,从夷俗。” 王叔亮道:“当年的事情,我听家父说过,你的道理我都能懂。但是有些人或许不太懂,有人问到鸿胪寺来了。我不能隐瞒,也不能说她就合了礼法制度。子璋,可要有个对策才好。” “是谁?” 王叔亮道:“你到时候就知道了,这件事你总不能一直不去管。今天谁要过问,你就让他不要问,但事情还放在那里没有解决。羁縻之后,为的也是礼仪教化。她们,终于是要归于教化的。” “我明白了,多谢告知。” 王叔亮虽然好奇她会怎么应对,但也没有过多的追问,只是低声说:“真是多事之秋!” “您说错了,现在是冬天。” 王叔亮笑笑:“好啦,我也该回去了。” 他来得突然,走得潇洒,留了个大难题给祝缨。祝缨也差不多猜到谁会发难,她当晚便将苏晟、苏喆、林风、路丹青与金羽、郎睿叫到了面前。 第419章 殴打 苏喆有点紧张,王叔亮来的时候不让她在一旁听着,王叔亮一走,祝缨就召了他们说话。她本能地觉得,这事儿与自己有关。如果只是秘谈,不许别人在旁,现在就不该只召她们这些梧州头人家的孩子。 唯一的可能就是,这个密谈,与她们有关。 她拼命地猜着,得是什么事儿呢? 哪知祝缨面上一片平和,甚至带一点笑,先问郎睿:“这几□□上事多,我都没怎么管你们的功课,你们都干什么了呢?” 郎睿浑身皮一紧:“没、没干什么,哦,不!我们打猎去了。阿翁,咱们找着窍门了,今天我还打着了两只野鸡呢!都交给李大娘了。对吧?” 他又向小伙伴们征求赞同。 路丹青与苏晟、金羽也忙附和说是。 祝缨道:“冷不冷?” 路丹青笑着摇头:“不冷的,回来后姐姐们又叮嘱我们换衣裳,还有姜汤喝,也没受寒。” 祝缨又说苏晟:“你与阿发总是忘记喝姜汤,可要当心,别学林风。” 林风道:“我怎么啦?我可没冒着雪出去疯,不用喝药的!” 他受惊的样子引起一样嘲笑——他怕喝药,好在身体不错极少生病。 苏喆越听越觉得奇怪,祝缨只是很平常的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又说快过年了,想不想家之类。还说:“会馆到新年的时候也很热闹,同乡很多,想家了可以去会馆转转。” 几人一阵欢呼,祝缨问苏喆:“想什么呢?一直不说话?有心事?” 苏喆急忙摇头,说:“明天去部里,岳尚书还有功课给我。” 林风同情地看了她一眼,他算是逃出苦海了,如今功课不多,他比较喜欢的是跟祝缨一起练会儿功。祝缨也布置作业让他读书、写字,由于已经是官员了,学习的内容与职位有关,比当学生的时候轻松多了。顶头上司也不是刘松年那样的大儒,林风近来日子不错。 苏喆就不一样了,在家有祝缨,好死不死的顶头上司还是岳桓。 惨! 祝缨道:“近来在外面听到什么新闻不曾?” 苏晟道:“听说书生们在闹事,到底是京城,书生们都文绉绉的。” 他的脸上显出一种容忍的样子来,终于说了实话:“还是梧州好,管你是不是读书的,有不痛快了,打一架也就完了。这些人,今天争、明天吵,叨叨个没完,真没趣。” 祝缨道:“争论是好事,不过现在争论的人没意思是真的。” 苏晟咧开了嘴:“我也这么想的!” 祝缨又说:“快过年了,京里热闹是热闹,事多也是真多,我且不得闲,你们这阵子行事都要谨慎些。待我忙完这一阵,对你们几个自有安排。你们来京城,也不是为了吃吃玩玩,学点官话的。能出仕,还是要试着做官做事。功课可不能松懈了,免得做了官之后出丑。” 郎睿大声说:“阿翁放心!我们不会给阿翁丢脸的!” 路丹青道:“我们只听义父吩咐就是了,义父的安排总不会错的。” 其他几个人一起点头。 祝缨道:“好,都收拾收拾准备吃饭吧。” “是!” 晚饭过后,路丹青披了件厚袍子走到苏喆院外拍门。她年龄不比苏喆大,但论辈份算是苏喆的表姑,长一辈,心里不自觉地拿“长辈”来要求自己。更兼北上之前,苏鸣鸾也托她与苏喆做个伴儿,她今天发现苏喆比平常更沉默,忍不住过来询问。 这边开了门,路丹青穿墙过院进了房里。 苏喆正在烤边发呆,抬头站了起来:“你来了?怎么?” 路丹青道:“看你刚才不爱说话,怎么了?是遇到什么事了吗?” 苏喆拉她到熏笼边坐下,说:“刚才王鸿胪来了,不让我在一旁听,他与阿翁说过话,阿翁就叫大家聊天,我总觉得哪里不对。” 路丹青皱眉道:“确实,咱与鸿胪打交道的时候多……” “究竟是什么事呢?这些日子朝上虽然闹哄哄的,可是与咱们也没关系,阿翁虽忙,火也还没烧到他的身上,是他自己个儿看不过去,又心软了。” 路丹青道:“义父一向爱护咱们,早晚会有应验的。是不是要我们几个后来的不着急,再多等一阵才做官的?我们来的时候,家里是有这个念想的。” 苏喆道:“大概?可也不值得这样说呀,难道他们有怨言?” “怎么可能?!我虽年轻,之前没受义父什么教导,可是义父从来守信重诺。让做官,就一定能安排,如果一时做不得,必是有别的事耽误了,不是他不愿意帮我们。这有什么好埋怨的?” 然而两个怎么也猜不到是怎么一回事,最终只得放弃。 两人猜不透,其他人没往这上面想,祝缨的目的其实很简单——看看这几个人的相处、反应。按说,她是比较敏锐的,平日里如果这几个人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她面前一走她就能看出来了。 不过王叔亮透的消息关系重大,为了安全起见,她又特意把几个人统统拉到自己的面前扯一回闲篇。看看他们相处。再故意提到官位、前途,主要是观察一下苏晟与苏喆的反应。 如果与她平常的印象一致,“獠人”到了京城,彼此也抱团。苏晟与苏喆二人相处也不错,相较而言,反而是苏喆更警惕,而苏晟大大咧咧的不太在意。 这就好办了。 如果苏家内部有争斗,再配上朝廷见缝插针,事情就要坏了。 祝缨比较满意。 自家后院安稳,她就能做别的事了。 ………… 第二天,风平浪静,没见有人在朝上说起苏家的事儿,祝缨怀疑是在润色奏本。 当天落衙后,祝缨又去了杨府一次,依旧是不得见。 次日,杨静留下了官服、冠带、印信等物,命一老仆捧到宫门。一个老苍头,捧着这样的物件,在宫门前十分扎眼。 岳桓上前问道:“怎么回事?” 老仆哽咽道:“大人,我们家先生,昨天已经离京了。” 杨静,走了! 大臣们发出嗡嗡的议论之声,岳桓气极:“这下你们满意了?!!!小人当道,排斥君子,你们可真能干!” 哼哈二将十分担心,斜上前一步挡在祝缨的身前,就怕她做出什么事来。祝缨默不作声,安安静静上朝,然后去户部办公。 赵苏等人终于在她的督促之下,将全国的户籍、人口等数据汇总了上来。户部本就有全国特产、人口、地理等等的籍簿,祝缨又把户部搅起来,让人重新核对。整个户部,包括混日子的人,都动了起来,天天累得两眼发直,落衙回家后恨不得直接挺尸,几乎没有精力去参与别的事情。 最后,祝缨拿着一撂汇总过的簿子求见了皇帝。 这些日子朝上的争吵皇帝看在眼里,皇帝对这样的情状是又爱又恨。皇帝不希望所有大臣抱成一团,但是内讧得太过份也不行!过年了,四夷使者来了不少,得显出气象来。 且党争误国,皇帝正寻思着与郑熹、冼敬等人分别聊一聊,在那之前,他想与陈萌、窦朋、祝缨先分别聊一聊,商量个主意。陈、窦是“老臣”,自不必说,祝缨在皇帝眼里与郑熹关系虽然近一点,但是“有公心”、“做直臣”这就够了。 祝缨求见的时候,皇帝突然有了一种“不愧是他”的念头。 怎么就忘了呢?祝缨总是在需要的时候出现,她觉得应该出现了,自然会来,她认为时机不到,你磨破了嘴皮子也没用。 皇帝失笑:“宣。” 祝缨捧着厚厚的册子进殿,皇帝没让她行全了礼便说:“这拿的什么?过来坐,慢慢说。” 祝缨上前,道:“这是之前说过的,臣暗中从部里派人下去各地核实土地、人口,如今总算有个数了。虽不太精确,总之下面层层上报来的要准。” 皇帝严肃了起来:“朝中纷纷扰乱,只有你还不忘为国操劳。” “为国操劳的人很多,只不过有的时候不得不热闹一回。臣小时候没读过什么书,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就不插言了,免得露怯。闲着也是闲着,就弄了这个。” 她双手把册子捧了上去。 郝大方接了,放到了皇帝的手边。皇帝随意地翻了翻,他比较关切自己的天下,但不幸的是,他看不懂太复杂的内容。 祝缨简要地说了情况:“较之开国初,兼并严重了不少。除了侵夺百姓产业的劣绅,总有些用心经营而致富的人家,因此也不能一概而论。但无论乡贤还是劣绅,他们拿得多了,朝廷有的就少了。因此赋税吃重。这几年用钱的地方多,要赈济的地方也多。花费不小。” “是啊!”皇帝赞同地说,“亏得有你。” 祝缨道:“陛下过奖了,臣也不是什么事儿都能担得起的,只盼着来年花钱的事项少一些才好。” 皇帝苦笑道:“每逢祭天,我无不虔诚乞怜。” 祝缨道:“上天的考验只好由他去,人为的可以削减一些。先帝已然奉安,后宫册封、公主、亲王开府也都办得差不多了。其他的事能否暂缓?” “那还有什么事?” 祝缨道:“修书释经,花钱恐怕不少。” “那能花多少钱?”皇帝笑问。 祝缨道:“如果陛下心中有定论,当然就很简单,这一笔钱,也勉强能挤出来。如果陛下自己的学问没一个定论,哪个儒生的话就都代表不了陛下,就需要博采各家之所长,就要广集贤士,养着他们,那就不是释经,而是要辩经了。 臣虽读书不多,但是知道,儒生们重视这个,就是因为它重要。既然重要,朝廷就不能掉以轻心,陛下就不能由着他们解释。否则,一旦释经完成,陛下也要受这一次释经的约束。” 皇帝不笑了。 祝缨道:“那要花的钱可就不定数了。” “与钱的关系也不大,”皇帝说,“是人。你的意思,我听懂了。你要是能经常来找我说说话,我该多高兴呀。” 祝缨挪得离他远了一点:“臣与陛下每日相见。” 皇帝又笑笑:“又是这样。” “太过亲近,容易失去冷静。” “你是不会的。” 祝缨道:“我怕陛下会。” 皇帝哭笑不得:“你总是有理的。” 祝缨相信属于“皇帝”的本能。 她说了皇帝最关心的两件事之后,再提一句梧州的事情:“几个孩子官话也学得差不多了,只是朝上太热闹,怕他们惊着。他们身份有些不同,恐怕有人拿他们作筏子,指桑骂槐,他们未必受得住。偏僻地方,单纯,风俗又有所不同。想等朝上热闹过了,再安排他们。” 皇帝点了点头:“也好。” 祝缨将自己关心的事也说了,便向皇帝辞去。 留下皇帝翻两页她交上的册子,又仰着脸想了一会儿,没有马上召丞相来商议。 ……—— 当天晚上,祝府的门又被叩响,却是郑熹派人来通知他:霍昱上表,认为苏喆是女子,她的父亲有儿有孙,轮不到女子继承,如果苏晟也在京中,看着也是一表人材,守法懂礼,祝缨把人教得不错。所以,是时候拨乱反正了。 让祝缨做好准备。 来的是甘泽,他说:“相公说,他必是会维护你的,可霍昱是条邀名的疯狗,即便是丞相,也未必能令他屈服,他就是靠着这个博取仕林声望的,三郎你不可不防。” 祝缨道:“我知道了。” 甘泽道:“相公还说,这个霍昱不能再让他留在京城了,他与冼敬也是不和,相公想,将他调出京城,免得在京中整日挑衅。只是杨祭酒……” 祝缨道:“相公想做什么就去做。便是苏喆她们的事,相公不便与霍昱相争,没得失了身份,我来就是。” 甘泽向着她,说:“既然相公已经想动手了,你又何必?” 祝缨道:“我要不动手,他们怕要当我是个木头人呢。放心,我有数。凡事也不能都让相公扛了呀。” 甘泽心中感动:“这么多年,只有三郎没有变。” 祝缨道:“相公也没有变,还是很爱护大家的。” 两人说了几句,甘泽带了话回去。 当晚,祝缨便将“自己人”如苏喆、赵苏等都召了来,吩咐了他们:“明天可能有事,你们都要沉住气,不论发生了什么,无论谁做了什么,没有我的号令,都不许动。” 她的表情十分严肃,所有人都感觉到了紧张,也不敢追问,齐声应是。 到了次日早朝,苏喆这两天的预感终于成真了! 霍昱,他在朝上又放屁了! 苏喆听霍昱细数她家的事,算出来苏飞虎是嫡长子,人还活着,还有好几个儿子,哪怕苏鸣鸾暂代了,终究得回到苏飞虎一脉手里。渐渐将前因后果给串了起来。怪不得王鸿胪要到家里来,怪不得这几天阿翁总是把他们叫到一处,怪不得要对表弟苏晟说做官的话,怪不得昨天有那样的叮嘱! 苏喆的头颈越来越红,将手中的笏板握得死紧。赵苏也忍住了,还抽空看林风,怕他暴起。 王叔亮担心地看着祝缨,祝缨倒不慌:“此事早有定论,二十年前,苏鸣鸾的父亲在世的时候上表,当时朝廷准了的。” 王叔亮也为她添了一句:“确有此事,鸿胪寺有旧档,霍中丞调阅过的。” “此一时彼一时!”霍昱道。 祝缨道:“怎么能够不讲信用呢?他们已经是陛下的臣子了,对自己人和对外人,就不能用同样的办法。听说,古之贤者,哪怕对敌人也以真诚相待,如今对自己人倒使起诈力来了!让四夷怎么看? 中丞,不要做小人。” 读书人骂人,起手式就是君子小人,霍昱听不得别人说他是“小人”。他的经义比祝缨强太多,扣着礼法讲,谁也讲不过他。 祝缨也不与他辩经,只绕着“信”这一条,认为霍昱就是无理取闹。又细数霍昱这些天干的事:“自冼相公往下,杨祭酒、我、乃至外藩你都不放过,攻讦大臣、搅乱朝纲,只为邀名。贪名比贪利更贪!真是个巨贪!好大一个搅屎棍!” 霍昱怒道:“你粗鄙!” 他有些被说中心事的隐怒!此前,他从未觉得自己是邀名,冼敬不够纯粹,不够君子,他指出来了,有什么错?学生难道没有受到杨静的逼迫?女子怎么能够袭爵继承家业? 哪一条说错了呢? 但是祝缨的话说出来,他的心里不自觉地就愤怒! 在这几件事中,他确实收获了名望与仕林的称赞、追捧。 不用他说话,已有人站出来帮腔了:“尚书身为大臣,如何避重就轻?不答中丞之问?” 祝缨没理他,只一味逼问霍昱:“你是何居心?” 霍昱道:“我不过是为了维护礼义纲常!怎么能为了你一时权宜之计,坏了礼法制度?” “怎么不能?我的权宜之计免了朝廷征兵征讨,消耗财富。梧州羁縻,也是陛下之臣,也纳粮纳赋。坏什么事儿了? 这么好研究礼仪,皓首穷经,还做什么官?为官做宰,是要为民请命的,一点正事不做,不如辞官归去,你想怎么议论礼仪就怎么议论,天下百姓是要吃饭的!朝廷官员,是要靠百姓的赋税发俸禄的,不是靠你一张嘴,清谈误国。” 这回连冼敬都点头了,当年苏鸣鸾的事儿他是经历过的,有点怀念,又有些唏嘘。郑熹、陈萌更是要为祝缨说话了,陈萌道:“南方安定,为何要旁生枝节?” 郑熹更是说:“自己,如此邀名,实不可取。” 越是这样,霍昱越是不能退,仍然坚持已见,他跪地叩头,脑门在地上碰得乌青。 苏喆等人被祝缨禁止出头,越逼,帮霍昱的人就越急,反而往前站了出来。 他们的品级都不算高,皆是着红衣,这几句话的功夫,又站出来两个。七嘴八舌:“相公作诛心之语!所疑没有证据。中丞所言,事事有因。” 祝缨将牙笏插到腰带上,打开了腰间挂的笏囊,抽出了竹笏,提着竹笏往下走去。几个红袍子都站在霍昱身后壮声势,祝缨不再废话,抡圆了胳膊,一板子下去,抽歪了其中一个的脸,将他的牙齿也抽出两颗来。 轰! 整个朝堂都震惊了!几年了,又见着当朝打人了! 祝缨没给他们反应的机会,正反手一板子一个,“啪啪啪”三下,抽歪了三个人。这是殴斗的窍门,一上来一定要下狠手,打头,把脑袋打懵,这人接下来十成力就使不出三成来。否则被人围殴,就是双拳难敌四手。 霍昱在地上也跪不住了,往一旁一歪,连滚带爬地爬出三步再爬起来,指着祝缨:“你!” 祝缨又是一板子抽过去! “啪!” 此时,刚才被打的人也回过了神儿来,他们也有笏板,也要上前围殴祝缨。一个个脸上挂彩,走路也摇摇晃晃的,喝醉了酒一样,一看就不太能打的样子。 祝缨冷笑一声,飞起一脚踹在霍昱的胸口上,又将他踹飞!反身旋踢,踢掉追杀过来离得最近一人手中的笏板。拔地而起,跳得老高,手中笏板当头朝第二人劈下,打得他满脸血光。 朝上许多人都看呆了,郑熹见她没吃亏,索性旁观,陈萌急得要命:“来人!住手!分开!啊!陛下!” 祝缨一矮身,避开了背后的偷袭,又送了偷袭者一脚,将他踹出一丈远。大步上前按住霍昱,手中的笏板一下一下地往下落!飞溅的血落在她的脸上、袍服上,染红了她手中的笏板。 直到此时,才有蒙召的禁军过来,将祝缨与其他四人隔开。 祝缨提着笏板,看着被禁军拦在后面的霍昱,冷声道:“事事有因,那么果呢?!!!会有什么结果?一群野猪,到庄稼地里乱拱,拱完了扬长而去!你们是什么畜类?!!!” 窦朋终于忍不住了:“你是朝廷大臣!你!像话吗?这是你会做出的事吗?!你!回家闭门思过去!!!” 她又不怕! 户部尚书还没给她抹掉,只是闭门思过而已,怕什么?全国的数据都报上了,接下来是筹划如何解决兼并之类的问题。冼敬、郑熹各有想法,皇帝需要一个能够代表自己想法的人,讨论的时候,还得叫上她。 郑熹也不会让她在家关禁闭的,陈萌也会捞她。 她等于给自己打出一个假期来,休息够了再接着出来兴风作浪,怕什么? 祝缨整整衣冠,慢慢地把竹笏装回笏囊。 爱罚就罚,低头了算她输! 第420章 打样 殿中弥漫着一片窸窸窣窣的抽气议论声。他们应该斥责的,朝上打人,就是藐视陛下。但是……那然后呢?就…… 祝缨充耳不闻,收好笏囊的抽绳,将笏囊安在腰侧放好,在殿中面北站正,对皇帝长揖。 皇帝还在“他居然动手了”的震撼中没回过味儿来,而且是单独打的!这是为什么呢?这又是要做什么呢?他知道祝缨对现在朝上的乱象不满意,也知道祝缨与杨静交好、重视苏喆,但这个手段却超乎了他的想象。 他没想明白,便少说话,点了点头,发现这个动作有点不对,清了清嗓子,说:“便依丞相所言。” 祝缨对他又一揖,再对窦朋抱拳一礼,然后对郑熹、陈萌、冼敬点了点头,转过身去,扫了一眼大殿,殿内很快安静了下来。 群臣中反应慢的脑子已经转扭了筋,反应快的如郑熹等人,并不想在这个时候站出来收这个场。 皇帝道:“散了吧,丞相留下!” 本来今年朝上应该还有几件事情要说一下的,现在也都取消了。皇帝率先离开,他很想召祝缨问一问为什么要这么做,还是按捺住了,打算先与丞相聊一聊。 丞相们紧随其后,冼敬回头看了看被打得稀烂的四个人,匆匆说了一句:“还不快抬下去诊治?”才跟着走了。 岳桓脸上的畅快还没消去,又升起了一股担忧,他离得近,问祝缨:“你怎么冲动起来了?” 祝缨顺口说:“年轻气盛,一心为公。” 她说这话的时候脸上不带一点戾气,岳桓也分不清她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情绪。 王大夫离他们也近,也凑了过来说:“你是冲动啦,参他就是,你也有道理,这一动手……” 这些老大人们位高权重,一些“年轻人”围在四周不敢插言。唯有刑部的鲁尚书非常的疑惑:对付一个霍昱用得着这样吗?该不会是要整冼相公了吧?还是憋着别的什么事? 独他不说话。 祝缨对他们微微躬了一下身,旁边却递过来一张帕子,众人看过去,只眼苏喆僵硬地站在那里,直着胳膊说:“阿翁,脸。” 祝缨接过帕子,慢慢地拭净脸上的血,血已经有点干了,她略用了点力道,将脸擦得微微泛红。 擦完脸,又仔细地将手帕对折再对折,交还给苏喆,苏喆双手接了,祝缨抬手按在她的头顶上,目视岳桓。岳桓道:“我会亲自督促她的功课的。” 鲁尚书终于开腔了:“顾同,随我走。” 祝缨对一旁叶登、李援二人说:“咱们也回部里吧。” 二人愣愣地点了点头,赵苏等人急忙跟上。 有人在背后议论:“不是闭门思过么?怎么还回户部?”“嘘!” 王大夫端起架子来:“都没事干了吗?在这里嚼舌头?把名字都记下来!” 被御史大夫记住了可不是好事,众人作鸟兽散,没散的只有两个尚书、九卿以及几个藩王、驸马之类。藩王、驸马已经看呆了,他们之中也有骄横的,也有见识过骄横的,再骄横,一般也只在宫墙外面横。几人深深吸气,你看我、我看你,都觉得祝缨对自己是很有礼貌了。 王大夫等人却不再管他们了,拱一拱手,大臣们也离开了大殿。出了殿门,王大夫就对一个御史说:“派个人去盯着户部,看祝子璋干什么了。” “是。” ……—— 祝缨很正常地回户部,叶登、李援也被惊着了,打群架他们见过,一个人殴打一群人,还真没在大殿上见过。走了半程,才想起来说话。 叶登道:“大人!眼下您有什么打算?” 祝缨道:“把部里事务安排一下吧,我得离开一阵子了,你们两个多多上心。” “是是。可是您呢?” 祝缨道:“回家呆着。” “啊?” 祝缨道:“到了。” 户部到了,没资格上朝的人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都等着祝缨给他们开晨会。祝缨也不含糊将人聚齐了,说:“我要离开一阵子,部里的事务一切照旧,我虽不在,你们也不必畏惧旁人。谁要是故意刁难你们,就把事都推到我头上,告诉他,让他来找我。要不,我就去找他。” 小官小吏精神一振,腔调高兴地说:“是!” 祝缨又说:“好在今年的账目都差不多了,事务不多,大家悠着点儿,之前都是朝廷公务,剩下这几天是为自己,手上的活利索了,这个年才能过好。” “是!”他们齐声应道。 祝缨将户部郎中以上,即今天能参加早朝的人单独叫住开了一场会。他们都知道发生了什么,却很难理解祝缨为什么要这么做。 祝缨却不对他们解释,而是说:“看好家,无论我怎么样,你们大家都还在户部。好好做事,户部好了,大家都好。行了,各忙各的去吧。” 叶登又叫了一声:“大人。” 祝缨一面吩咐祝彪收拾一些她放在户部的东西,一面说:“我心中有数。” 那就好,叶登不问了。祝缨又指了指赵苏,叶登道:“有我和老李呢!” 祝缨点一点头,带着祝彪及行李回家休假去了。她在这朝廷干了三十年了,终于有了一个长假。 从户部出来往外的路上,她被许多柱子后、窗户后的目光窥视,也有人如岳桓理直气壮地过来送她,岳桓道:“你可有应对之策?” 祝缨道:“给陛下道歉的奏本还是要写一写的。” 岳桓低声道:“我没这勇气。但别的事情,只要用到我,你只管说。” 祝缨道:“你不是没勇气。” 岳桓一怔,祝缨续道:“你是打不过。” 岳桓一腔的忧郁散了一半儿,哭笑不得。 两人再走一段,又遇到些熟人来送,又有大理寺的人特意跑过来,有男有女,都眼巴巴地看着。祝缨道:“都没正事儿啦?我又不是没在家休养过,回去吧,没事儿。” 大理寺的人眼神忧郁,前两次朝上打架的人,都被贬了。第一次是降三级留用,第二次挑头的都被罢黜了。 祝缨这一次还不是群架,是抢先动手打人!后续会怎么判呢?别看霍昱等人现在被打烂了,等他们回过味儿来,不,哪怕不是他们,就是王大夫,也得提一提对祝缨的后续处罚。这可不是一个闭门思过能了结的。退一万步,就算只是闭门思过,思多久? 祝缨却一片平静,轻声说:“快过年了。” ……—— 祝缨回到府中,对祝银道:“告诉李大娘,这几天我午饭都在家里吃。今晚多准备些晚饭,会有客人。” 祝银去通知李大娘了。 祝缨让祝彪把东西往书房里一放,自己先洗了脸、换了一身衣服,拖了张摇椅往檐下一放,舒服地晃了起来。 路丹青等人出门了,临近年关,京城的热闹很多,各会馆也很热闹,有种种各地的特色布置,这些都是他们在梧州不容易见到的。 胡师姐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倚着柱子好奇地问:“大人,不用去部里吗?现在还没放假呀。” “他们没放,我放了,”祝缨微笑着说,“南边家里有信么?” 祝文道:“有的,项二郎有信来,今早项渔亲自送来的,他先去会馆安置了,说晚上再过来磕头。要叫他现在来么?” “不用了。” 项渔是孙辈,孝期一年,比项家兄妹出孝早,又被家里人打发到京城来了。他算着祝缨白天在宫里,他留在府里干坐也没用,先把拜帖和信送了,自己出去安置了,晚上再过来。他现在住在项家在京城的房子里。 祝缨也不急着催他,先看信。她最关心父母亲人的身体,见祝大“无恙”之后,才去看其他的内容。她知道,这个“无恙”是有水份的,只能说没死,但是老迈是无可避免的。 其他的事情就顺利许多,祝缨重视制盐的事儿,祝青君与苏鸣鸾也很留意,项安、项乐回归之后,也相帮做了不少事。据祝青君的说法,虽然效率略次一点,不过有了盐州的灶户,梧州已经能够正常生产粗盐了,产量也提上去了。 她们与花姐等人商议,照着祝缨的安排,先把梧州的盐价给拉下来。卖盐所得的收入,是别业与阿苏家来分。也给项氏分润一分,但这一分,由项氏到梧州之外贩卖,不能在梧州境内卖。 还行,祝缨想。 她虽在家,这一天也没闲下来,处理梧州的事情,又闭门谢客,命人将府门关了,生人一概不见。有拜帖倒是都收下了,她在家里慢慢地看。 天黑之前,路丹青等人先回到府里,他们惊讶地发现祝缨已经在家了!紧接着,苏喆、赵苏、林风、顾同、赵

相关推荐: 玩笑(H)   漂亮大美人被腹黑校草叼走了   不死之身(H)   薄情怀(1v1)   窃玉(gl)   女神的私人保镖   辣手狂医   郡主请娶(NP)   病娇傅少的小撩精重生后被宠坏了   那年夏天(破镜重圆1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