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女仆与公爵(人外 狼人) > 第303章

第303章

得这些人靠不住。给他们机会,他们养望之后,就会反过来辖制自己。 这可不好。 皇帝喜欢祝缨,就是因为她除了几次随大流,一般不跟皇帝叫板,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太子对皇帝道:“陛下,齐王以前从未领职,骤然送到苦寒之地,恐不能适应。不如慢慢来。” 皇帝道:“那就从这件事开始嘛!” 卫王又趁机说:“齐王已娶妻生子,男儿当顶天立地,将齐王拘在王府之中无所事事可不妥当啊!醇酒妇人,纸醉金迷,不是父兄该教导子弟的。” 太子道:“谁让他纸醉金迷了?” 两人吵得皇帝脑仁儿疼,对太子道:“就让你弟弟去做些实事又如何?不让他做,他如何能成人?!” 太子被逼到了南墙,沉默不语。 卫王见状,私下散播谣言,是太子提防兄弟,齐王如果不识趣自污,恐怕有性命之忧。不消数日,谣言传得到处都是,连穆皇后和张婕妤都听到了。 张婕妤吓得脸都白了,先到穆皇后宫里请罪,再到皇帝面前表白自己母子绝无此心:“从在潜邸时,二郎都是跟在他哥哥身后,哥哥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兄弟同心,从来没有违逆。如今名份已定,就更不会有贰心了。” 将太子又架到了火上烤。 皇帝将祝缨召了过去,问道:“西陲的情势,你弄明白了吗?” 祝缨道:“是。齐王去亦可,不去亦可。不过卫王殿下说得也有道理,不能把孩子养废了,见见世面,也没什么不好。” 皇帝问道:“你听说过外面怎么说太子吗?” 祝缨道:“是为齐王的事吗?臣这些日子忙着接手户部,没打听消息。不过要是说太子与齐王,臣倒想起来一件事。那一年,臣回京述职。访友的时候遇到两个童子,大的把小的放在自己的身前,骑马带着他,说是看望姑母,大的先下马,伸手要接小的,牵着手进了公主府。” 皇帝道:“他倒比我还舍不得了!” 祝缨道:“太子背负得比别人要多一些,他要极力赞成,万一齐王受损,流言会非常难听的。不过呢,您决定。” 皇帝道:“唔,还是让二郎去吧。” 祝缨道:“也好,太子殿下会习惯的。” 皇帝对杜世恩道:“把太子叫来,我亲自开解他。” 祝缨顺势告辞。 太子莫名其妙,到了皇帝面前听了一串“知道你担心二郎,二郎便是小有不豫,别人也怪不到你头上”。太子还以为皇帝是要警告他,更加担忧了。 那一边,皇帝见儿子还是愁眉不展的,让祝缨去开解他:“还是你去说他吧。” ………… 祝缨奉命往东宫去。 东宫里,太子勉强堆起点笑,冼敬的样子倒还从容。 祝缨与二人见礼,冼敬代问:“子璋忙完了?” 祝缨道:“只要想忙,永远有事呢。今日却是奉旨……” 二人马上站了起来,祝缨请二人坐下,说了皇帝的意思:“陛下有言,让太子不要担心。” 冼敬道:“怎么能不担忧呢?” 祝缨道:“殿下,雏鸟总有飞的时候。您要是实在担心弟弟,就为他做好准备。厚赠齐王,为他打点行装。” 太子道:“我心乱如麻,不知准备什么,又恐犯了忌讳。” “那,臣请太子开东宫宝库,随齐王取用!” 太子猛地看过去,祝缨与他对视,目光毫不避让。 冼敬道:“子璋说得对啊!” 太子也回过味儿来,道:“是啊!” 祝缨道:“做点实事,总比背着人垂泪要好,是不是?” 太子的脸颊抖了一下,强把笑给闪了回去,道:“不错。” 祝缨点到即止,顺手往自己腰间又挂了件佩饰,太子垂目,只觉那颗明珠十分眼熟。 祝缨理好了珠佩便起身道:“臣将话带到,太子宽心,臣告退。” 太子起身,将她一路送出东宫,出了东宫又送出老远,道:“尚书说的对,我待齐王,只有不舍,然终究要放他展翅高飞的。” 祝缨请他留步,自己回去向皇帝交差。太子果然下令,让蓝德去走一趟,请齐王到东宫的宝库里来“随意取用”。 那一厢,祝缨也向皇帝交差:“太子殿下想明白了。” 皇帝笑道:“这就对了。这孩子,从小就爱操心!” 君臣二人没说两句,突然,窦朋一脸苍白地过来求见——王云鹤,殁了。 皇帝的笑容不见了,淡淡地说了一句:“哦。” 第379章 身后 王云鹤死了,也不算意外,祝缨这样告诉自己,心里仍然有些失落。 在皇帝“哦”了一声之后,整个大殿一片安静。宫女、宦官把头埋得很低,杜世恩的身子前后微晃,脚却始终钉在地上——陛下没有痛哭失声,不用他上前劝解。 窦朋脸上的空白表情闪了一下又消失了,他的心里难过得紧。那可是王云鹤啊! 可是,皇帝就“哦”了一声,窦朋强忍着难过,请示该怎么办。 皇帝道:“依例。” 这个“依例”就很灵性,窦朋也简略地答了一个:“是。”便匆匆出去安排了。 窦朋跨过门槛的时候脚下一个踉跄,皇帝的身子不由往前倾了一下,杜世恩做个手势,两个小宦官小跑着过去扶着他送回政事堂去。 祝缨走到皇帝正面,躬身道:“陛下,臣告退。” 皇帝道:“哦,嗯?” 祝缨也很疑惑,抬头给了他一个不解的眼神。君臣二人对了一会儿眼,祝缨试探地问:“陛下还有事要吩咐吗?那个,臣的差使都办完了。”她的口气显得十分的不确定,手指还小心地往东宫方向指了指。 皇帝被她这个样子也弄得一阵迷茫,脱口而出:“是要去王家吗?” 祝缨道:“同殿为臣,王相公又是前辈,落衙后自然是要去吊唁的。” 皇帝知道王云鹤对她也不错,看她好像还不如窦朋难过,又问:“王云鹤过世了,你不悲恸吗?” 祝缨道:“臣有些不知所措,看不清自己的心。想回去找点事做做,静静心再去吊唁。” “这又是什么道理?” 祝缨道:“即使不是王相公,听到有人过世了,心情也难免会变。臣一旦遇到有事儿的时候,闷头去想,越想越乱。手上稍做些简单的事,反而还好些。回去静一静,免得人前失态。这个时候,王相公家里必是忙乱的,臣不去添乱就算帮忙了。” 皇帝道:“去吧。” “啊?” 皇帝也觉得这话有歧视,补全了句子:“去你的户部静静心吧。” 祝缨躬身退去,皇帝看到她的背影消失,轻轻地叹了一口气:“他还是太年轻了。” 窦朋问王云鹤死了之后要怎么办的时候,皇帝第一想的其实不是丧礼,而是:没了一个丞相,政事堂得补个人吧?少了一座大山,天子的威仪能涨几分呢? 顶好是往政事堂里塞几个皇帝自己的心腹,细细算算,先帝过世都几年了?也该让他这个天子做主了。 祝缨能力也出众,也不给自己找麻烦,惜乎资历太浅,否则,祝缨办事,必能称心的。 罢了罢了,便是天子,又岂能事事如愿呢? 先帝老臣离开了,对新君本身就不是个坏消息了,不能太贪心了。皇帝这样告诉自己。 ………… 祝缨回到户部,却见户部的两个侍郎叶登、李援正被几个郎中之类围着说话。叶登家姓叶,乃是先帝时很信重的叶大将军家的近亲。李援虽与今上的老师李侍中不是同族,却是出自另一李氏大族。 一见她回来了,几人都起身:“尚书。” 祝缨见他们的脸上都带着些惶然,问道:“怎么了?” 叶登小心地问道:“您还没听说么?” “什么?” “王相公……殁了。” “已经传开了么?” “是。” 祝缨长叹了一口气,摆了摆手,没有说任何话就回了自己的房里。在户部,她也有自己的房间,也是很宽阔的。她安静地在桌案后面,一动不动,祝文轻手轻脚地把桌上冷掉的茶换了。 祝缨坐了一会儿,拖过一份案卷,又扯过一张纸,慢慢地演算起来。已经秋天了,各地陆续秋收,刺史和今年的租赋已经在路上了。他们进京,不但是要“交功课”,另一项事务就是“领任务”。 国家财政做预算是“量出制入”,估计一下要花多少,再定接下来要收多少。在刺史进京之前,户部得先有个数。明年一定要花费的比如官员俸禄之类,再有应付突发事件的比如天灾人祸,再有一些有可能需要预备的比如皇帝其他的儿子是不是也要开府之类,以及朝廷希望能够有的一点盈余,然后根据各州县的情况,摊派下去。 此外,户部又与九寺还有些公务往来,譬如司农寺下面的太仓署。 算了两行,回头一看,突然觉得这些数字自己好像不认识了,疑心算错了。推倒了重算,好像是把个四乘以二算成了六。重算了一回,发现那个四也不见了。 祝缨果断地将笔放下,不算了。她起身,把书架上的书、卷等一件一件取下来,拿了块抹布,取了根簪子裹着划过架子上犄角旮旯缝儿,一点一点地清理干净。 祝文有点害怕地上前,道:“大人,我来!” 祝缨摆了摆手,重新投干净了抹布,再将架子擦干净,然后将书、卷、按次序一件一件摆好。 最后洗了手,再往桌案前坐下,慢慢地算了起来。这一回,好像顺了一些。 午饭的时间到了,祝文也不敢催她吃饭,祝缨若有所觉,抬头看了他一眼,道:“你回家一趟,让家里准备奠仪。顺道过四夷馆,告诉赵苏一声,让他也准备。哦……还有郑家,也说一声。” “是。” 会食的时候,叶登、李援都凑到祝缨这里一起吃,他们探听了一会儿消息,心里没底,大家坐一块儿好壮胆。 王云鹤死了,无论喜不喜欢他,都得承认这是一件大事,没了他,许多事情都会改变。 叶登感叹道:“王相公要是早两年休致,就是个完人了。” 李援也附和一声,又说:“不知道王相公身后会如何。郑相公又丁忧了。明天早朝……” 说着摇了摇头。 祝缨道:“户部要将自己的事做好。秋天了,容易上火,不要叫别人挑出曹刺儿来,咱们不当别人的出气筒。” 叶、李二人都说:“那是当然!” 叶登又说:“反正户部就是这个样子!想拿咱们做筏子杀鸡儆猴,也得看他配不配。” 李援道:“不过,您二位说的是谁啊?” 祝缨道:“不管是谁。” 叶、李二人对祝缨早有了解,能干是其一,还肯为下面的人扛事,他们二人也还算满意。“肯扛事”极大抵消了二人对于顶头上司从丞相换成个“普通尚书”的不乐。 祝缨道:“对了,咱们户部自己的账上还有多少?理一理,上回说的宿舍……” 来了来了!祝缨的三板斧,清查、发钱、带着升官。 叶、李二人安下心来,与祝缨边吃边聊。吃饭的时候聊轻松的,怎么给户部的小金库里存钱。也不知是哪位前辈聪明睿智,为户部攒下了偌大的家业,比祝缨之前接手的地方都好。 叶登笑道:“咱们除了与各地算租赋钱粮,还会收各地土产哩。” “互通有无。”祝缨说。 她是何等灵敏的一个人?当年,冼敬与她谈过梧州的麦种,窦朋又她谈砂糖,此外又有盐、茶、铁之类,还有各地的特色贡品。这些东西九寺、内侍局之类也能管一部分,户部却都能明正言顺地插手。 既知各地物产,可做的文章就多了。 不知哪位前辈的遗泽,户部除了放贷、收租之外,还掌握着几样交易,都是做老了的几家商人去代办的。譬如某地产丝、质量极佳,就由这些人往那里去收丝再往他处贩卖。这样的信息,是许多商人完全无法掌握的。 叶登笑道:“正是。” 祝缨道:“先清查一下,以往有没有旧贷,利息是不是太高。不能杀鸡取卵。” 李援稍有些为难,道:“那……就怕牵一发而动全身。” 祝缨道:“理顺了,接下来干什么都会顺利的。也是趁势把一些有的没的给翻篇,接下来恐怕会很热闹。别在阴沟里翻船。” 李援道:“是。” 吃过饭之后,稍做休息,三人又开始处理公务。祝缨已经恢复了平静,叶、李二人见她平静,又肯担责,他们比她还要平静。 直到祝缨说:“今年的节余也太少了……” 叶登才说:“那个,北地的租赋,不是免了么……” 李援咳嗽了一声,祝缨也回过味儿来,当然是免了啊,她知道,还是她争取的呢!现在这个窟窿扣她头上来了! 祝缨道:“哦,知道了。” 预算不是一天能做出来的,到落时,三人不约而同地停下了手,各自回家,换衣服去王云鹤家吊唁去。 ………… 祝缨出了皇城,骑上马往自己新府走去。不长的一段路,途中竟听到了哭声。 小贩们收了摊子,也有老人倚着大门抹泪。听到马蹄声,他们抬头看了她一眼,又别过头去。 祝缨鞭马回家。 祝家的人都知道祝缨心里对王云鹤很亲近,都不说笑。家里已经为祝缨把素服给准备好了,项安道:“奠仪,与送往郑家的一样,可以么?我又多备了一些,不够再添。” 祝缨道:“多取些钱,翻倍。” “是。” 王云鹤家里不穷,但也比不上郑家。祝缨还有一个担心:皇帝看起来对王云鹤并不很满意,则在王云鹤身后事上,就不会额外再给他什么。 到了王府,祝缨抬头看了一眼门楣,又低下了头。王云鹤儿孙不少,但派了在老家的、外出做官的都来不及赶回来,在眼前的只有一个王叔亮。好在有冼敬、余清泉等人都过来帮忙,又有鸿胪寺沈瑛亲自带人过来张罗。 祝缨与他们打过照面,祝青君递上了礼单,王家管事接了。王叔亮哭得头发也乱了,冼敬像是八天没睡过觉,余清泉却还有些不忿之色。 祝缨对王叔亮道:“还请节哀,相公走了,家里的事儿现在都落到了您的身上。” 王叔亮道:“我如今不管别的,只要家父入土为安。” 祝缨又递给他一叠纸:“这里还有十篓茶饼,二十匹白布,猪若干、羊若干,餐具瓷器、茶具杯之类,都在这里了,您看着府上先应急用。” “这……” 祝缨道:“我在鸿胪寺呆过,朝廷为官员治葬,物品未必齐全了。便是有,数目上也未必够用的。拨了钱帛,现买,也得找着货不是?派人拿着这些,到铺子里直接拿货就能用。都是我在京城这些年用过的,好用。” 办过葬事的都知道,这个时候普通消耗品的用量会是平时的几倍、几十倍,即使以相府之尊,也不能每样东西都囤够了。王云鹤不是贪官,有钱还要周济一下亲族,身后事必然会有不足之处。 祝缨是不指望别人能把王云鹤的后事办好了,他们不在葬礼上打起来就不错了。她在鸿胪寺呆过,也帮过温岳办葬办,经验很足。所有需要的,都给准备好了。王家人拿着提货单子,对着上面的地址去取货就成。拿来就能用。 果然,余清泉低声道:“便要用,难道朝廷会……” 祝缨一抬手,制止了他:“凑手吗?一时不及,就挺在那儿等着?眼下第一要务,是把相公的后事办好。这儿,现在还是相公的家,是他的地方,不是给别人唱戏用的。但凡还有点良心,就别指桑骂槐,借机生事。” 她没有刻意压低声音,惹得不少人看了过来。祝缨礼貌地对大家点头。 王叔亮又手接过了这一叠单子,向祝缨道了一声谢。祝缨道:“这个时候我就不耽误您。” 她看到了,郑熹等人又过来了。 郑熹的相貌一向出众,一身素服,更好看了。郑熹身后是郑奕等人,他们的表情也都带着伤感,并不显出兴灾乐祸。郑熹神色肃穆,上了香,竟流下了泪来:“王公,太匆匆!” 他的声音里饱含着感情,竟是一股哀戚,听得人鼻头一酸,眼泪也跟着落了下来。 祝缨捏了捏自己的鼻尖,看他与王叔亮致意、感谢之类。郑熹致奠完并没有走,祝缨走了过去。郑熹道:“你也来了。” 祝缨道:“在陛下面前听到了噩耗。” 郑熹看了她一眼,祝缨点点头。 王府的人请他们到一旁的厅里坐着奉茶。郑熹道:“听到这噩耗,我一时也不敢相信。” 祝缨道:“措手不及。” 郑奕道:“说句不中听的……” 郑熹道:“不中听就别在这儿说啦,安静几天吧。” 郑奕把话又吞了回去。 过一时,施鲲、窦朋、冷侯、骆晟、冷云、陈萌、鲁太常等人都来了,比大朝会还热闹。 冷云蹿过来找郑熹和祝缨,探头看了一眼,问道:“哎,刘相公呢?” 王叔亮陪着窦朋进来,说:“刘叔父在为家父写祭文。” 冷云道:“差点忘了,他写是最合适的。” 除了这几句话,在坐的竟没有人再聊天了,他们都静坐在这处屋子里,各自想着心事。 难得的平静时光。 ……—— 皇帝说“依例”,大臣们也就很配合,接下来三天,没人上朝。 死了个丞相,皇帝得辍朝表示一下哀思。 皇帝起了个大早,要往前殿去的时候,杜世恩小心地提醒了一句:“今日辍朝。” 皇帝站在当地,正展开双臂等着穿衣服,闻言,架着胳膊又站了一阵,道:“知道了。” 朝不用上,窦朋又准时送来了一叠分好类的奏本。第一件便是请给王云鹤死后哀荣。 袝葬先帝陵,窦朋认为王云鹤是配的。此外,再有死后追赠、加官,等等。之前陈峦有的,窦朋认为王云鹤也应该有。 这样走过场的奏本,按照常理,是当时就能得到一个批准的。哪知皇帝听了,只点了点头:“知道了。” 愈发古怪了。 三日过后,更大的麻烦来了! 到了王云鹤这个地位,死后会有个谥号,冼敬认为礼部给拟的不好,应该用“文正”,礼部咬定了用“文肃”更合适。礼部就是干这个的,道理一套一套的,而冼敬等人满腹经纶,吵架就没输过。 吵了一天,没吵出个结果来。 皇帝不耐烦地对礼部道:“你们早些定来,也好准备齐王出巡的仪仗。” 祝缨抬头看了他一眼,只觉得这位皇帝如果在自己回京的时候就死了也挺好的。 落衙之后,祝缨换了衣服,直奔王云鹤府上。 王府的葬礼进入了后半程,家里的宾客越来越少了,冼敬等人都在王府陪着王叔亮,见她又过来了,他们也有一点惊讶。 祝缨对王叔亮道:“借一步说话。” 王叔亮道:“好。” 两人到了旁边的一处小厅里,祝缨道:“这宅子,当年是我收拾的。” 王叔亮不知道她没头没脑说的什么意思:“诶?” “它是先帝赐宅,给相公居住的。相公一旦故去,你们再回来,也住不得这里了。这个,我几年前就准备好了,你拿着。” 说着,将上次送给王云鹤但是他没收的房契取了出来。 王叔亮推辞道:“太贵重了,如何使得?” 祝缨道:“收下吧,这个在这京城里可真不算什么呢。” 王叔亮正色道:“这个我可不能收。” 祝缨道:“是来路干净的。” “我不是那个意思。” 祝缨道:“我也没送过王相公什么东西。” 王叔亮道:“待先父丧礼过后,我恐怕也回不来了。” 祝缨道:“这又从何说起?” “您过几天就知道了。” 祝缨道:“你可不要做傻事。” 王叔亮笑笑:“不会的,詹事他们爱怎样就怎样,家父人已经去了,我只想他早日入土为安。家父的知己为他写了墓志、祭文,也不必别人再夸耀了。谥号之类,家父自己也不在意的,别人为他争的,有多少是觉得他值得,又有多少是想把他推做个牌坊呢?” “这话说出来伤人。” 王叔亮道:“我的父亲已经遍体鳞伤了,我就是想伤人。” 他将房契往外推一推:“心领了。以后我要是能凭本领回来,自然能有落脚的地方。回不来,要这房子何用?多谢您没拿家父做筏子。” 祝缨只得把房契又揣了回去。 次日,朝上继续争谥号,皇帝不置可否。大臣们不免有些猜测,看出皇帝似是不喜王云鹤。 然而,即使是郑熹也觉得诧异:王云鹤难道当不得一个“文正”?有这样的丞相,还有什么好不满的?挑剔王云鹤,也得看自己配不配吧? 皇帝就是不放话。 此时,王叔亮又奏上一本——王云鹤临终有一份遗本。 窦朋担忧地将奏本递给皇帝,皇帝问道:“这又是什么?” 窦朋叹息一声:“请抑兼并。” 这个抑兼并不是悄悄干的那种,而是一份很明确的计划。包括如何保护小农的土地,如何增加兼并的成本,甚至写了限制荫官、增加科考名额,全国范围内丈量土地、确定各级官员免税额度等等。 他其实早就有一整套方案。 “嗡”!朝上交头接耳了起来。 御史忘了维护秩序,皇帝扫了扫群臣,指着王大夫说:“你就看着这么乱?” 御史维护一下秩序,余清泉出列,发誓要为王云鹤争到“文正”。穆成周比郑奕跳出来得更快,道:“难道你比礼部更懂?” 祝缨不动如山,冷眼看着这一出闹剧。 一群垃圾!她想:文正就文正,你们争不来,我争! 第380章 文正 祝缨没有马上站出来说话,第一,皇帝没问她,第二,她的布置还没有完成。 又是一次争执未果,真正做事的官员还有正事要做。譬如吏部,他们得准备官员一年的考核了,又譬如户部,预算还得接着算,得在地方官员进京前就定个数目,拿给政事堂、皇帝过目。 不久,朝会又散了。 祝缨沉住了气,先回户部办公。叶登、李援两人与她一同往户部去,边走边嘀咕。 叶登道:“王相公可真是。原本一个‘文正’是顺理成章的,如今这奏本一上,恐怕有人要疯了。” 李援道:“这奏本是有点狠。” 祝缨道:“就算不上,也没见水到渠成。还是那句话,先把咱们手上的事办好,别叫人借机生事拿捏咱们才好。神仙打架,咱们别做池鱼。” 叶登双手一摊,道:“还能怎地?都摆在面前了……” 祝缨道:“咱们先把功课做足,回来才好与这群‘诸侯’讨价还价!” 三人一阵无语,回到户部,祝缨依旧是开一次晨会,将任务分派一下,大家埋头干活。 尚书与侍郎在一处,他们仨不得不联合办公,得他们统一了意见,才好一致对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祝缨刚刚才到,仍然需要这些帮手,一时无法自己全扛了。 李援算着算着有些气闷,将笔一扔,道:“忒气人。以往,哪怕与地方上争论,还有商有量,现在他们就一门心思赖账了。” 祝缨放下笔,叹了口气:“真不知道自己是个什么运气,我在地方的时候,与户部打交道,是被压着多缴钱粮。如今自己到了户部,情势居然一变,户部居然拿下面没办法了。” 叶登道:“今时不同往日,您当年,政事堂里有……” 他住了口,三个人齐齐叹气。 中央与地方的拉扯是一直存在的,不同时期的气势强弱还是有区别的。像先帝在世的时候,皇帝有威严、能力还算合格,政事堂里放的都是一时的人杰,拿出来能镇得住场子。比如陈峦、比如施鲲、比如王云鹤,都是普通官员无法挑战的标杆,是跳起来打不到人家鞋底。上头镇得住,下头就掀不起风浪,事情就好办。 现在,皇帝身无可取之处,政事堂……窦朋不能说不好,但是镇不住。现在窦朋也比这些人站得高,却是没有这样压倒性的优势。政事堂现在就剩他一个了,多少事儿,忙不过来。一旦镇不住,下面人当然就情愿自己过得舒服一些了。一个学一个,个个就都不好管了。 祝缨道:“但愿不要继续坏下去。” 李、叶二人看了看祝缨,这一位也有点陈、王的影子,但是太年轻,事儿做得不少了,就差“养望”或者说需要时间让势力壮大。 政事堂不顶着,户部当然得费力跟地方诸侯们拉扯。 李援心道:你能不能成势,就看在户部任上能不能凭本事降伏这些诸侯了。降伏了,过几年你入政事堂就顺理成章。没能镇得住,以后就算做了丞相,只怕也还是头疼的命。 三人感慨一回,还得接着埋头干活。 户部最近都很忙,知道的人一般不在白天跑户部来聊天,他们这一个白天还算清净。到了落衙时,叶登道:“只怕落衙之后,这京城又要热闹喽!” 祝缨道:“这里是京城,什么时候不热闹呢?习惯就好。今晚别多饮酒,明天咱们还接着算账呢!” 叶登与李援都比较轻松地答道:“是~” 有这么个上司有一个好处:在祝缨的手下,干活是累一点,但是不太用操心,她镇得住,地盘上勾心斗角的事儿少。两人都筹划着今晚是要休息,还是与亲友小聚,聊一聊王云鹤的事情,以及接下来要怎么做。 ………… 祝缨与他们想的都不一样,她不跟别人商议。 祝缨从皇城回到新府没花多少时间,回到府里,祝青君等人都等在府里了。看到祝青君,祝缨又是一阵不开心。从北地回来有一阵子了,祝青君最后论功行赏的结果还没下来。 别人都好说,祝青君是个姑娘,授她正式的军职,就挑战习惯了。祝缨做节度使,开幕府,可以“从权”给她职位。现在解职回来了,得拉扯。 给祝青君职位,那让她带兵?没听说过有这么干的。 然后又遇到齐王该不该出巡的事儿,又有王云鹤去世的事,朝廷上一团糟。郑熹还丁忧了,一个窦朋委实没精力去过问这样一件很小的事情。祝缨关于其他人的请功陆续往下批,祝青君的事就被一压再压。 祝缨不动声色:“先吃饭吧。” 她在自己家不用装,是有几天没笑脸儿了,林风这样淘气的、苏喆这样亲近的也都不敢戏笑了。 吃完了饭,林风小心地问:“义父,王相公的事儿,究竟怎么样了?刘相公的脸,我都不敢看了。” “你又去刘府了?” “嗯,”林风委屈地点了点头,“这样的时候,我想是得过去看一看的。没想到他的脸好吓人啊!” 祝缨终于笑了一下:“他年轻时可是有名的美男子,老了也不难看,怎么就吓着你了?” 林风哭丧着脸说:“是怪好看的,吓不着您,可我怕啊!” 祝缨道:“没事,他不会迁怒给你的。传我的话下去,近来都不要乱跑,谨言慎行。” “是。” 苏喆犹豫着问道:“阿翁,王相公是哪里得罪了陛下吗?不应该啊!做事、为人都没有瑕疵。谁有这样的一个帮手能不喜欢呢?” 祝缨道:“那是陛下的心思,不要乱猜,猜也放在心里,不许出去说。” “哦。” 祝缨道:“没去四夷馆?” 苏喆皱了皱鼻子,道:“舅舅在那里了,我也不是鸿胪寺的人呀。” 是了,不但祝青君,连苏喆、项安,回来之后都没有个合适的位子,也没有正经事要让她们做了。苏喆还好,她是阿苏家的继承人,项安如今也是“赋闲”。 祝缨道:“我知道了,你的事,我来安排。青君、三娘,过来一下。” 祝青君、项安被召到了书房,项安先说:“大人,女子之身有个官职已是千难万难,大人如今事情又多又忙。您还是先顾自己,只有您稳了,大家才能好。” 祝青君跟着点头赞同。 祝缨道:“说什么呢?有事给你们办。” 项安忙说:“请大人吩咐。” 祝缨问道:“离开京城两年了,路还熟吗?人还认识吗?” 项安微笑道:“回来也有一阵子了,怎么敢就荒废了呢?” 祝青君道:“我已把京兆又巡了一遍了,大人是要找人?办事?还是打听消息?” 祝缨道:“都还记得鲁王吗?” “是!” 祝缨微笑道:“知道鲁王家当年有多少人,他们的下场都是什么吗?” 项安道:“那是大人办的案子,鲁王谋逆,但念在是先帝骨血,是阖家流放……可是,江湖传闻,他们流放途中被陛下派使者赐死了。” 祝缨点了点头:“知道就好。你们把当年的后续传出去。再悄悄地往京城传一个消息,当年,有人活了下来。” 项安与祝青君虽不知为什么要这么做,但都没有犹豫地说:“是!” 祝青君问道:“只说有人活下来了吗?活的是什么人,有什么图谋?还请大人指个方向。” “一个不甘心的冤鬼能说什么呢?明诏赦免死罪又暗中对兄弟下杀手的人,算个什么东西?”祝缨说。 项安与祝青君道:“是。” “要传得不留痕迹。” “是。” ……—— 这大概是鲁王这辈子最有用的一次了。 只消一天,京城里就传出一些谣言来。 传说,皇帝刻薄寡恩,残害手足、虐待侄子,派人谋杀了已经定完罪流放的鲁王一家,连小孩子和女人都不放过,个个死状凄惨。 描述得十分翔实,什么腹痛三日,哀嚎而亡。什么小孩子拖着断手断脚在地上爬行之类。 鲁王,在京城的名声臭大街,全家没几个好人,仆人里坏人也很多。但是!鲁王的幼子,一个只有周岁的婴儿被这么残害,这就让正常人听不下去了。太过份了! 皇帝不应该是天下道德的楷模么?外宽内忌,心思歹毒,不念手足骨肉之情,怪不得当年先帝犹豫好久不想立他当太子呢。瞧瞧,这一登基就这么对自己的弟弟。 传说,老天爷都看不下去了,让鲁王的一个儿子活了下来,为人所救,养伤养好了,最近回来哭先帝陵,要向祖宗告状带皇帝下去呢! 流言以完全想象不到的速度传播开来,完全找不到源头,它传得太快了。许多人嘴上说着“鲁王也太冤了”,心里想的却是“皇帝没点儿人情味儿”。然后又添上一些自己的想法“怪不得前些年风调雨顺,这几年天灾人祸”以及“怪不得陛下之前病了”。 宫外的舌头嘴巴在动,朝上的嘴巴舌头也没闲着。又是争吵的一天。皇帝想要强制把王云鹤的谥号给定下来,冼敬等人如何肯服气,据理力争,把皇帝气得拂袖而去。 隔了一天,在宫外有宅子的宦官就听到了“鲁王家还有人没死,亲眼目睹了亲人死亡的惨状,哭号着回来要向先帝庙控诉皇帝无道失德”消息,他们着急忙慌地跑回宫里,将消息报给了皇帝。 皇帝像是被人抽了一鞭子似的坐挺了,只觉得屁股下的椅子要长出脚来,把他给踢下去了! 皇帝死死地盯着杜世恩:“消息可靠么?” 杜世恩道:“或许,只是坊间流言。” “流言?!!!”皇帝抬高了调子,“流言会说得如此恶毒吗?!京兆呢?抓……查……” 一语未毕,太子求见。 皇帝不耐烦地问道:“他来干什么?” 小宦官道:“太子说有急事,听到了一些事。” “宣!” 太子匆匆进来,看了看皇帝的脸色,皇帝道:“有话就说。” 太子只好吞吞吐吐地道:“阿爹,才听有人说,宫外有些流言,关于鲁逆的。” 皇帝道:“你也听到了?!查!一定要查出来是谁干的!” 太子急忙阻拦,道:“阿爹!当务之急,是平息流言。查访也要暗中来查,市井小民、无知百姓,最好听些奇闻怪谈。闹得越凶,他们越好奇。” “怎么平息?” 太子道:“这……不妨召大臣来问?” 宫门已经下钥了,皇帝却不管这些,把刘松年、郑熹、祝缨、李侍中几人召到了宫里来。 祝缨正在家里与陈萌说话呢,陈萌的孝期眼瞅到了,今天来是为了陈放的婚事。 王云鹤的死提醒了他,施鲲的年纪也不小了,趁着施鲲还短着,早早给陈放娶了媳妇儿过门来。等陈萌的孝期一过,家里就开始办这个喜事。 “大郎的年纪也不小啦!我想着,一事不烦二主,还请你到施家为我说一说,如何?” 祝缨道:“我本来就是媒人,责无旁贷。” 正事说完,陈萌开始叹气:“王相公,不值得呀!最后这一本,他为什么不早拿出来呢?早拿出来,照着干,也不至于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 祝缨道:“再好的规划,也得有人来做。经是好的,就怕和尚不认真念。与其都把整本经都给了他们胡闹,还不如一点一点的教他跟着念。” “也对。” 两人说着王云鹤,宫使来了,召祝缨进宫。两人对望一眼,陈萌道:“这又是为了什么事?难道是因为齐王要出巡?” 祝缨道:“不好说,我去去就来,你自便。” “成,反正我也没别的事儿,就在你这儿住下了。” “行。”祝缨说。 她换了衣服,骑马往宫里赶。

相关推荐: 师娘,请自重   回到九零当学霸   情欲漩涡   诱攻   窃玉(gl)   我在豪门享清福[重生]_御书屋   我真的能开地图炮   七窍欢   辣手狂医   被我渣过的病娇都重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