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女仆与公爵(人外 狼人) > 第339章

第339章

没那么不堪。” 祝缨又点了点头。 花姐见她话少,恐她因丧父而沮丧,引逗着她说话:“那咱们,接下来要做什么呢?” 祝缨道:“先稳住吧。不招惹朝廷了,连西边儿的那几家,只要他们不来犯,咱们也别管。先把甘县的地种好、人管好。无论要做什么,打铁都要自身硬,手上都得有硬货。 就从手上的这点儿地方立规矩,试一试。我也吃不准,什么样的规矩能行得通。你说除了欺负人和被人欺负,应该也有别的活法。这话不错,可是,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的。如果是这样,那艺甘洞主就该听我的,把奴隶放了。可即使在我做丞相的时候,也有一堆人跟我唱反调。” 花姐道:“咱们不急。山下送上来的那几个孩子,看着都是新手,我先带着?总归,咱们有更多的女学生了!”同类多些,总是好的。 祝缨笑道:“好。你知道的,我不会教学生,只会吃现成的支使人。” 花姐道:“你才不是。猫抓老鼠、狗看门,各有各该干的事儿,你就不是带孩子的。睡吧,明天还有正事儿呢。” 两人就在灵前和衣而卧。 ……——— 次日,又是哭灵,项渔先过来探口风。看花姐正与一个小丫头收拾铺盖卷儿,再看祝缨在一边,脸色已经恢复了正常。心道:差不多了。 他凑上前来,说了赵翁等人的意思。 祝缨道:“这有什么好担心的?红白事,等闲也没有赶人的。” 项渔忙去通知自己舅舅,又带了舅舅过来当面向祝缨道恼。祝缨道:“你们来了,我家倒有事了。” “大人家事要紧!” “你们的孩子,既然来了,我就会看顾好她们,不必担心,我这儿的女孩儿都有安排。” “是。” 期间,赵苏又过来,他已起草了一份给朝廷的奏本,祝大死了,得跟朝廷说一声,这是一位老封翁,朝廷得管你。祝缨看了一眼草稿,略改动了几处用词,语气改得稍微柔和了一点,说:“就这样,发出去吧。” 赵苏又问:“那……老翁的下葬之处?真的……” 祝缨点了点头。 赵苏道:“碑、志还是要有的。” 祝缨道:“行。” 他们没有等着朝廷的安排,而是按照自己的步骤把葬礼的诸般事宜走完。五县的人都赶了过来,吉远府、尤其是福禄县,士绅们也几乎都来了,此外,又有一些福禄县城的小贩、穷人、手艺人之类也跟着来了几个——他们都是当年祝缨做县令的时候,祝大、张仙姑闲来无事到街上闲逛时结交的。 入葬的这天,人们按着风俗,往棺材里放了许多祝大喜欢的、惯用的东西。祝缨往里面放了把摇铃,又将罗盘、八卦之类的东西与一本黄历放了进去。最后抬到了后山,放入一处洞穴里葬了。 在外面立了一块碑。 此时,赵苏起草的那份报丧的奏本才将将递到了政事堂。陈萌打开了一看,心中微堵。他认识祝大,这个老神棍庸俗、浅薄、滑稽,但却是一个认识了三十年的故人。故人又有些淳朴、偶尔狡猾,待人竟有些真诚。 郑熹是个细心的人,见状问道:“怎么了?” 这也没什么好隐瞒的,陈萌将奏本给郑熹看了。郑熹叹道:“她回去得倒是时候,还能见上最后一面。” 照例,朝廷也需要表示慰问,一般是发个公文,打皇帝的旗号,说些褒扬、安慰的话之类。陈萌也打算就这么办了。 郑熹却说:“派个人去看看吧。” “诶?吊唁?那离得有点儿远了。派仆人,显得轻狂,不派仆人,又兴师动众了。” “状都告到我这儿来!我听说,梧州开始产盐了。” 陈萌有些诧异:“没听二郎说起。” “有她的地方,没点儿新鲜动静反而奇怪了。哪怕二郎去的时候还没有,这会儿恐怕也有了。” 原来,祝缨自回到梧州之后,是一点儿也没闲着,她亲自过问了盐场,盐场的产量就不能不涨。除了梧州自用,多余的她还往邻州去卖。这就影响到了附近。 吉远府还好,大家习惯了。 其他的州就“受私盐之苦”,盐铁是官营的,有暴利,是肥缺,但同时承办这两项事务的人也需要承担着朝廷的一应摊派索取。从中揩油的人越多、手法越娴熟,官盐是越卖越贵,普通人越来越吃不起,买了梧州盐,越发不去买官盐。 梧州盐的产量要优先供梧州,五县的县令是低价拿盐,但是喜金是个聪明人,他没有把盐完全放到自己地盘去平价出售给族人,而是从中抽了一部分卖到山外,他的县里,盐价就比别的县略贵一点。 很快,路果也学会了。倒霉的邻州的官盐卖得越发的不好了。 状告到了郑熹这里。 陈萌道:“我让二郎再去一趟吧。” 郑熹道:“让邵俊与他一起吧。” 邵俊是邵书新的儿子,也算有点香火情。 陈萌道:“只怕都年轻。” 郑熹道:“年轻才好,她下手还能留点情。” 春冰乍破的时候,陈枚第三次往梧州去了,名义上是去安慰祝缨兼吊唁。 ……— 陈枚已是轻车熟路了,带着邵俊这个新手,先到吉远府,再去梧州。他留了个心眼儿,一路询问着盐价,发现各地盐价并不一致。吉远府的算比较便宜的,一斗只要五十文,贵的地方,比如邻州,每斗盐值一百五十文。 他对吉远府算比较熟悉了,又往集市等处钻,与人聊天,询问梧州的盐价。吉远府有不少山里出来贩卖山货的异族,回答倒也实诚。他们告诉陈萌,以往山里不产盐,贵,一斗能上到二、三百文。现在好了,差不多是一斗二十文——但是限量。 陈枚心道:换了我,那也得…… 邵俊小声说:“这样的人不能为朝廷所用,真是遗憾啊。”口气老气横秋的。 陈枚心中也有此意,却不说。 两人催马前行,临近一线天,邵俊警惕地勒住了马,问道:“前面只有这一条路么?” 陈枚道:“放心,安全。” 一行人步入一线天,马蹄声在山谷中回响,敲打着耳膜。冷不丁的,忽然传来幽幽的女子啜泣的声音。邵俊忍不住叫了一声:“什么声音?” 陈枚也吓了一跳,喝问:“谁?” 对面好像也被吓到了,哭声立止,然后传来一个男子的声音:“你们是谁?” 双方一个怀疑对方是山精鬼怪,在这避开阳光的地方作祟,另一个怀疑对面是强盗,还要恐吓:“这里可是梧州!你们怎么不做好事?仔细了被大人拿了去问罪!你们逃不掉的!” 互相喊了话,才弄明白了身份。 对面一个士绅模样的人说:“原来是天使,可是您怎么自己来了?怎么没有人接您上山的呢?” 陈枚这不是第三次了么?就想自己过来。 他不答反问:“你果真是良民?如何带着个哭泣的女子?真不是拐带?” “这是小女!到府里求学,因想家,不愿读了,我接她回家。” 陈枚问那女孩子:“果真如此么?你如实说,我为你做主。” 女孩子声音很轻地说:“是,是我要回家的。” 陈枚与邵俊便不再过问,与他们擦肩而过——他们自己还有正事要办呢。 第453章 思凡 山雾打湿了外衫,露出来的发丝上结成了极细微的小水珠,风吹过,邵俊打了个喷嚏。 陈枚道:“快些走吧。” 错身之时,他们也看清了对面来人,一对父女,都骑着马,马前各有一个牵马的仆人。马后还有一个随从,这随从并不骑马,也骑一匹驮马,上面驮着些箱笼。 确实不像是山鬼精怪。 陈枚等人仍是不由自主地加强了戒备,一线天这种地方,道路太窄,逼得陌生之间的距离极近,两侧又没有回旋避让的余地。 直到双方完全拉开了距离,陈枚等人急忙催马前行——身上更冷了。 一线天尽头的关卡比上一次稍稍变了点模样,旁边加盖了几间屋子,粗木栅栏圈出来的范围也大了一些。守卫认得陈枚,但是之前没有接到通知,因而很诧异:“大人怎么自己来了?” 陈枚道:“总叫他们来接,多麻烦人呀?怎么?不能过?” 守卫忙说:“不是。,当然能您先歇息,饮马,容我派人向我们大人禀报去,城里也好准备招待您。” 陈枚指着外面说:“现在什么时辰了?再一来一回,我可不想赶夜路。” 守卫见状,点了两个手下:“你们俩陪这位大人去见咱们大人。” 带路的两个人很年轻,却像是哑巴一样,邵俊好奇,问他们是哪里人,他们只说:“祝家的。”再问年纪,竟然都说不知道。再多问,就没有了。嘴巴比蚌咬得还紧。 因有雾,天暗得早,又是摸黑到的城门前,核对身份之后,城里出来一队人迎接他们。 陈枚一见打头的那人,心里一阵轻松,笑道:“怎么是你亲自出来的?”又向邵俊介绍,“这位就是世叔座下大将了!世叔赐姓祝的,名青君。” 邵俊对祝青君一抱拳,祝青君也抱拳:“邵郎君。” 陈枚“哦”了一声:“你们认识?” 邵俊道:“家父与使君也是旧识,我在京里也曾随家父拜访过使君,自然见过娘子的。” “哦!对对对!想起来了。” 三人简短叙话,祝青君道:“才见邸报,说是郎君又要辛苦一遭,大人还说,估摸着这两天您就要到了,还叫项渔这两天别乱跑,预备下山接您呢。二位,请。” 陈枚是熟客了,邵俊看这里却是哪哪儿都新鲜,沿途的辛苦、凶险,石头城的质朴,都很值得一看。他来之前见过郑熹,郑熹安排他来自有用处,其一便是仔细看一看祝缨的地盘。 “她暗中施为,一朝发难震惊天下,其中必有隐瞒。陈家二郎所见未必是全貌,他看到的那些,也不会如实告知。冷云更是个不走心的人,李彦庆有些迂腐,不肯往细处用心。你年轻又细心,到了要仔细查访才好。” 邵俊当时很激动,回家却被父亲先泼一盆冷水:“去碰碰壁,也是好的。” 邵俊当然是不太服气的,他知道祝缨是个能人、前丞相,但年轻人总有一种可爱的倔强,仍然想走这一遭。就……反正,他不去直接试探祝使君本身本人不就行了?可看的地方可多着呢。从她身边人、所处地、所行事,都能看出东西来嘛! 带着这样的心情,邵俊略显亢奋。陈枚就显得比他稳重得多,清清嗓子,见邵俊没反应,他拍了拍邵俊的肩膀,率先与祝青君进城了。 山城夜雾,只有两列火把的范围能看得清楚一些,沿街的房檐下也有挂灯的,也有不挂灯的,都很模糊。直行向北,祝府倒是灯火明亮。 项渔站在门口迎接,这位也是认识的,略一寒暄,再往里,就见祝缨站在大厅的台阶之上,周遭灯笼火把,将雾也驱散了。 邵俊惊讶地发现,祝缨仿佛与在京城时没有什么区别——哦,她似乎过得更滋润了。因丧父,她一身素服,不加修饰,又透出一股从容。陈枚整容上前,先道个恼,再说朝廷派来的差事。 祝缨道:“你们远道而来,这一路的辛苦我知道,进来慢慢说吧。” 宾主坐定,祝缨又问他们的父亲如何。陈萌过得不咋地,陈枚当然不能当着邵俊的面明讲,只说:“依旧是忙。” 邵书新过得倒还可以,邵俊虽然也说“忙”,表情的轻松与陈枚的严肃形成了对比。祝缨清楚,陈、邵本非一路,有些话都是不好当着另一个人的面与另一个人细说的,因此只是寻常寒暄。 祝缨道:“我这儿守孝,招待不周。” 二人忙说:“我们并非为享乐而来。” 他们二人各有任务,也不能当着对方的面同祝缨讲,因此二人也只是问候一下张仙姑。祝缨见微知著,知道自己所料不差,也就不再拖着他们浪费时间,很快同意陈枚的要求,由着他们率众往客馆安置了。陪他们去客馆的依旧是项渔。 到了客馆,项渔笑对陈枚道:“咱们这儿,二郎是熟的,客套话就不啰嗦了。有什么事儿只管吩咐。” 陈枚也笑着说:“我是有一件事要请教,只怕你不肯对我说实话。” 项渔笑嘻嘻地道:“您先说是什么事儿。” 陈枚道:“我看府里大家伙儿都绷着脸,可是有什么事么?” 项渔道:“您也知道的,咱们府里老翁才走,大人还戴着孝呢,谁能高兴得起来。” 陈枚道:“不想说就算了。你我二人总还算是朋友,你不说就不说,说了些言不由衷的话,我又听出来,倒要觉得你见外,朋友也做不好了。” 项渔连连讨饶,道:“怕了你了,怕了你了,真没什么事儿。纵有事,有大人在,还能叫事儿?” “那就是有事。”陈枚说。 项渔道:“说与你们也没什么,你们看这县城,在这片地方不算小了,你们都是京城来的,见过大世面的,这小县城就不算什么了,对不对?” 陈枚道:“话虽如此,能在群山之中有这一片乐土,也是难得的。” 项渔道:“再好,它也小,人也不多,所以呢,有什么事儿也容易传到大人耳朵里,好些事儿都是大人亲力亲为。这不,就有一件家长里短,事涉年轻小娘子,要大人决断。事情已经处置完了。人么,都有点儿听大戏落泪——替古人担忧的毛病,脸上就带出来了。只是恕我不好在背后议论女孩儿。” 陈枚歪头看了项渔两眼,项渔将腰杆挺挺直,陈枚道:“罢罢,一时好奇,谁个要逼问你来?照你这么说,叔父近来都得闲了?我明日还可以见到他?” “当然,宿麦收完了,春耕也已过半,要忙的事情不多了。咱们大人又守孝,有功夫的。您二位千里迢迢,就只为了吊唁么?” 陈枚道:“朝廷的差遣,还有能假?既然来了,就趁此机会再与叔父、老夫人叙一叙旧。你也说千里迢迢,没有朝廷差遣,我们此生哪有机会再来?当然要珍惜机会。” 项渔与陈枚都得到了答案,项渔也不想多呆、陈枚也不想多留,项渔很快离开了客馆。 邵俊道:“他说的,是真话吗?” “春秋笔法吧,”陈枚含糊地说,“不过这处山城颇有可观之处,你得闲往市集去看一看,也很有意思。” “是么?那可真要看一看了。” 两人虽是同行,却又各自有着盘算,说一会儿,很快都休息去了。 另一边,项渔却是不得休息的。先回去向祝缨汇报了陈、邵二人明天要求见,且说:“大人,相府公子这二年来回奔波,不像是只为这一件事。” 祝缨点头道:“当然,算上冷云,都是来掂量我的份量的。无妨,你也休息去吧。” “是。” 项渔回到自己的住处,却见四娘正在堂上坐着,一见他来,四娘站了起来:“表哥。” 项渔的脸就拉了下来:“你们怎么回事儿?好好儿的,说是要来上学,又不是大人求着你们来的,是你们父母巴巴送过来的。我和姑姑又在大人面前说了许多好话,如今学没上几天,就闹着要走,要我怎么交待?” 四娘也憋屈得要命:“我们是一心求学的,三娘来的时候也说得好好的,她、她也是有苦衷的。大人、大人,生气了么?我们还能留下来么?” 项渔道:“究竟怎么回事儿?” 四娘还在犹豫,项渔的脸色就变得特别的难看了:“怎么?到现在还要瞒着我?那你自己想法子交代去吧。” 四娘只好说:“那个……她在山下有个相好的,她想那个人,就……” 项渔目瞪口呆:“啥?那她上山来干嘛?留家里嫁了,大家都省心!” “上山是好事,她爹娘想她好好学些本事。表哥,那我们?” 项渔眨眨眼:“一坨烂泥非要往墙上糊!还耽误别人的功夫!怪不得……” 怪不得府里人不对他说实情。王三娘一个小姑娘,在学里上学的,山上女孩的课业与男孩是一样的,有些重,小姑娘初来时新鲜,两个月一过,就吃力了。在这儿,学生也没个仆人伺候,大部分的事情都要自己动手。更兼与小情郎分开,王三娘越发的想家。 祝缨的风范,凡学生,就是要吃苦出力的。且女孩儿十五及笄算成人,男孩儿二十冠礼算成人,留给女孩儿的时间本就不多,更得加紧,没功夫金尊玉贵地养着、哄着。 这六个姑娘,是士绅人家送来的,并非经过筛选的周娓等人,这苦,三娘咽不下。她要回家。 如果只是闹着要回家,也不至于避开项渔这样的青年男子。小赵姑娘知道,大家是一体,不让她走。三娘必要找花姐,说要回家,小赵姑娘知道三娘的情事,就将三娘的小情郎送的一件缀着同心结的信物玉佩给扣了下来。 哪知三娘也是个犟脾气,竟不受这个要挟,事情就闹大了。 亏得主事的人是花姐,将“思凡”的事儿给瞒了,对外只说了“想家”,祝缨召姑娘们询问的时候,也支开了些闲杂男子。 三娘走了,剩下的女孩子担心了一整天,四娘就来探听消息了。且说:“表哥,这事儿你可不能传出去啊!” 项渔道:“我知道了,你们回去好好地听话。别再生出事来。” “哦。” 项渔看表妹也有点可怜,又安慰了一番,说:“大人对女孩子总是宽容些的。” “哎。” “我送你回宿舍。” ……— 项渔让个仆人打着火把,亲自把四娘送回了宿舍,再回家时夜已经很深了。第二天还有许多事要做,项渔匆匆洗漱,以备次日早起去祝府。 此时的祝府,祝缨还没有休息,她正在书房里,与祝青君大眼瞪小眼,旁边的椅子上,坐着一个且忧且喜的花姐。 祝缨问道:“西卡家的男人?” 祝青君的脸用力绷紧:“嗯。” 花姐道:“对你唱歌?” “嗯。” 祝青君与项乐驻在甘县,甘县更难管束一些,两人带着一群年轻的帮手,从去年到现在,忙得不可开交,期间也发生过几次危险,伤了几个人。亏得去年教种宿麦,收成不错,他们又不课重税,还要分田产。人心渐安。 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也是青年男女交友的时候。祝青君与项乐的分工,祝青君更多的是管安全防卫,项乐管庶务更多。 这日,祝青君率众在边境巡逻,就遇到了一个西卡家的青年。西卡家与艺甘家通婚,有部分艺甘人逃到西卡家,因此西卡家与梧州的关系,也不是特别的友好。 “我把他打了一顿,他当时逃了,没说什么。后来又来挑衅,我就又打了他……打着打着,他就……” 花姐听了直想笑,祝缨有些不可思议:“他什么毛病?没什么图谋吧?” 花姐嗔道:“咱们家是青君女孩儿家,小心些是好的,防人之心不可无。你也不要看谁都不像好人,也要看青君的意思。” 祝青君的样子十分严肃:“老师,我也不知道。怪别扭的。打也打不走,死皮赖脸。大人,咱们,真的先不跟西卡家打么?” 祝缨伸出两指,在桌面敲了敲,道:“我守孝呢,怎么好轻易动手。我也该去甘县看一看了,以往是放心你与项二,现在么……” 祝青君鼓了鼓脸颊。 花姐道:“可是,陈家二公子他们……” “他们不会久留的,也就这几天的事儿,应付完了我就去甘县。” 花姐笑道:“好。青君,咱们有些日子没好好说话啦,今晚住我那儿吧。”拖着祝青君走了,留下祝缨眨着眼睛想了好一阵儿,才回房休息。 第454章 查探 邵俊一路辛苦,到了客馆不知为何总也不能入睡,他自觉并不紧张,却辗转反侧直到下半夜才沉沉睡去。 清晨鸡啼,好好睡了一夜的陈枚爬了起来,洗漱完毕不见邵俊的身影,问了随从。随从答道:“邵郎君尚未起身。” “哎哟,这可不大好。”陈枚嘀咕一声,他们是带着差使来的,昨天到的时间不太好,因此正式的差使没有办,今天得早些到祝府,把正事办了。 他脚步轻快地走到邵俊窗下,故意用轻松地语气说:“邵郎还在沉睡吗?是山居安逸,令人沉醉么?” 可怜邵俊拢共睡了不到两个时辰就被仆人推醒,低吼一声就要骂人。仆人一头的汗:“郎君!陈大人在外面等着你呢?” 邵俊黑着一张脸,含糊地问:“什么事?” “天亮啦,等您去办差使呢。” 邵俊抬眼看向窗子,果然,天已经很亮了,邵俊用力揉了一把脸,装作很有活力的样子对窗外说:“就来!” 冷水洗了脸,清醒了一点,邵俊强打精神与陈枚碰面。陈枚看破不说破,只说正事:“咱们先去刺史府,将差使办完。我今天还想在城中转转,你呢?” 邵俊道:“当然是先办正事。咱们一路过来,须得修整好了再回去,我今天要回来安放一下行李。明天再逛。” “好。” 陈枚暗喜:不用想办法避开邵俊了,今天邵俊回客馆,他就能从容见祝缨了。 两人到祝府的时候,祝缨刚开完晨会。她名为刺史,实际上刺史府的政令下去能够令行禁止的只有祝县与甘县两处。其余五县有需要安排的地方,都需要另行规划。因此她每日下令的内容就只涵盖两县,通常很快就能安排完。 州里、县里的官员都在堂上闲聊,等着陈、邵二人过来。 二人一到,先与祝缨见礼,两人名为天使,却不敢往上座去坐下,只在祝缨下手新放的两张椅子上坐下。陈枚先说了来意,祝缨道:“稍等。青叶,把老夫人也请来,就说要宣旨了。” 青叶也跟着姓祝,是在别业长大的。祝缨身边的老人被抽调走了一部分,她是后来补进来的。听了吩咐,忙小跑去请张仙姑,堂内众人也慢慢站起来,正衣冠、设香案等。 蒋寡妇、杜大姐扶出了张仙姑,陈枚与邵俊先向她问个好,然后才宣旨。给了一位前神棍死后哀荣。 陈、邵二人要做的都是官样文章,很快就结了。此时天还早,也不到午饭的时间。张仙姑道:“你们有正事儿,我就不添乱了。晌午来吃饭?” 邵俊眼看要打哈欠了,陈枚笑道:“阿婆,都不是外人,这一早上一套下来,也辛苦您了。我且不马上就走,您也且休息一下儿,明天咱们再消消停停地吃顿饭?” 张仙姑多看了邵俊一眼,心道,你们两个跑这么远的路,只怕也累着了。顺势说道:“好。我这儿有放养的老母鸡,在山上吃虫子长大的,味道香。” “那我明天要多吃一点儿。今天就先告辞啦。” 陈枚说走,就真的与邵俊告辞回客馆。回到客馆,邵俊是撑不住了,脱了外袍倒头补眠。陈枚昨夜睡得不错,换了身便服,他径往刺史府而去。 ………… 祝缨庶务不多,但却有一件大事要考虑——孩子都长大了,他们接下来的人生要怎么办? 她近来都在思考两个问题:一、怎么经营好梧州并且扩大这一片“基业”;二、这片“基业”以后何去何从、由谁继承。 突然之间就深切体会到了两代先帝的苦处,她起身翻了块黑绸,慢慢叠好,缚在双目之上,默默地站在当地。久不如此,她迈出的第一步,竟有一点点不稳。 胡师姐伸出双手,虚护在她身遭。祝缨又站住了,凭着记忆,慢慢走到桌前,路上不小心踢到了门槛。 坐下之后,她就不说话了,胡师姐也不说话,只觉得这一幕似曾相识。 才坐下不久,陈枚就来了,祝缨叹了口气,伸手摘下了黑绸,道:“请进来吧。” 陈枚快步走入,没忘了先行个礼,然后说:“叔父,我爹让我捎封信来。还有些话要对您讲。” 祝缨点点头:“坐。” 陈枚看祝缨,只见她还是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心底也是佩服的:这才是宰相气度呢,与阿翁就很像了,我爹且还不及。 一想到自己那倒霉的爹,陈枚也是同情的。他先不坐,而是说:“叔父,朝廷里也不太平。” 边说边将一封信放到祝缨手边:“我爹见天儿的惹气。对了,陛下的脾气也变糟糕了。” 祝缨问道:“有什么话要捎来的?” 陈枚道:“信里也写了一些,您先看。” 祝缨打开信来一看,陈萌写了一些京城的情况,写了祝缨留下的一些比较能干的南士、下属,他也都安排了,让祝缨不要太担心。又写了一些熟人的情况,譬如王叔亮,他与岳桓渐成了好友,只是二人一个按不住冼敬,另一个也动不了郑熹。 祝缨想起来王叔亮给自己的信,也是唏嘘。王叔亮固然指责她破坏了朝廷的布局,但也承认梧州这样的地方比较适合她,她能在梧州活得自在些,梧州在她的治下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提醒她不要忘了根本,要善待百姓,不要成为边患。 现在看,她在梧州是自在了,王叔亮在京城反而不得自在。 陈萌花了两整页写皇帝,皇帝这个人,不能说他愚蠢,他就是个普通的、有点小聪明的年轻男人。他接手的国家就不是个好摊子,以他的能力无法“中兴”。他偏偏有宏图大志。陈萌不得不批评一下祝缨,祝缨让皇帝看到了一点“中兴”的希望,然后走了。如果没见曙光也就罢了,见过了,又给塞小黑屋里。皇帝整个人都很暴躁。 最后,陈萌写道:陛下都已经这样了,你就别再弄出什么动静来了。我们已经很努力瞒着他,不同他讲梧州的事了。你就不要总是提醒他还有一个你了。提醒得多了,他真要做点什么事恶心你,政事堂也不是时时都能看得住他的。陈萌与郑熹还能合作,可架不住还有冼敬之流,他们很有可能为了打击郑熹、争夺皇帝的好感而顺从皇帝。 譬如盐的事儿。你能干,先管好梧州吧,别让邻近的州告你的状。百姓贩私盐就贩了,你可别公开的低价倾销。 祝缨看完信,问陈枚:“你爹说什么了?” 陈枚道:“我爹说,您才到回梧州,万莫再生事了。冼、郑党争,冼势力上落下风,口头、笔杆子却是更厉害一些的。您是郑相公引入朝廷的,要骂郑相公,必先提您一提。您……梧州毕竟贫瘠偏僻,设若……以吉远府为前线,不与您交战,只是围困,您恐怕也……” 陈枚慢慢地数道:“梧州有粮、有盐、有兵、有物产,有、但是不多,自给自足够了,再多也是无的。否则就不能被称为蛮荒、烟瘴之地,便是您,也消耗不起的。您这儿又缺铁、少钱,文教也是才开化。 我爹说,只因梧州邻近的两州一府互不统属没有一个统筹的,单个儿谁也困不住您。可真将他们逼急了,两州一府合力将您围住,您也麻烦。” 祝缨点了点头,道:“哦,朝廷还是这么缺德,看来我不用担心胡人和西番了。” 陈枚苦笑道:“您别取笑。阿爹说,您比政事堂高明,政事堂能围困,您必会设法破局。只恐这破局的法子不会太和气,到时候不免两败俱伤。请您高抬贵手。还是彼此和谐、相安无事的好。” 祝缨问道:“百姓就活该吃淡的?” 陈枚道:“盐政,政事堂会管一管的,就是邵俊的父亲,打算派他统筹一下……” 祝缨道:“他一个人不成的,他是郑七的故吏,有许多人情他都要顾及。且办法谁不知道?能把这法子不折不扣地执行了,才算完。这事儿啊,还要有一个铁面判官镇着才好。这样的人难选。冼敬也会想插手的,他手下的那群野猪,啧!” 陈枚虚心地请教:“那叔父的意思是?” “我的办法,告诉了他,他也用不了。” “您先说嘛!” 祝缨道:“杀。” 陈枚噎住了:“杀……那个……” 祝缨道:“我就说,他用不了。” 陈枚苦笑道:“岂止这一件事用不了?户部的姚尚书,也说,抑兼并的办法,他也用不了。杀了这一个,换上另一个,也是换汤不换药,一样的。何况这样做一定会开罪许多人,史上这么干的,最后无不被拿来平息众怒……” 祝缨双手一摊,道:“你们什么都知道,就是不做。我哪里比政事堂高明了?只不过是我真的会动手罢了。 回去告诉你父亲,想要不得罪人而办成事,是不可能的。梧州的盐场不大,产量本来就不多,我自己吃还不够,流出去的不会太多,让他不用太担心。他自己也做过刺史,难道不知道这些诸侯的把戏?被扎一针,就能哭得像被砍掉了胳膊。 让他放心,我还要守孝呢,近来不会再激怒陛下和朝廷的。” 陈枚就是要的这句话,当时陈萌对他说的是“求这祖宗别再惹事了!” 现在祖宗发话了,陈枚高兴地道谢,然后提供了一个情报:“邵俊似乎是奉了郑相公之命,他这一路十分用心。” 祝缨道:“这样么?那倒有意思了。” ……—— “有意思”的邵俊睡了半天,午饭也没吃,下午醒来的时候,陈枚不在客馆,随从说他去逛集市了。邵俊于是也不吃饭,也不去集市,打扮一番,去祝府投帖求见祝缨。 他,也是带着任务来的。 在小花厅里,祝缨请他坐下,等着这个年轻人先开口。 邵俊口称“使君”,说明了来意:“奉郑相公之命,有书信一封,还请过目。” 祝缨接了过来,问:“郑相公还好么?” “除了冼相公,一切都好。” 祝缨笑了笑,又问郑府其他人:“夫人安好?” “也好,正在张罗二娘的婚事。” “哦?哪家才俊?” “是阮家的公子。”邵俊答完,眼睛盯着信。 祝缨一挑眉,邵俊有点紧张,道:“郑相公说,请您看完信,给一回信。” 祝缨道:“有事?” 邵俊小声说:“为了盐的事……” 祝缨慢慢拆开信,只见郑熹写的与陈萌写的差不多是同一件事,连顺序都差不多,只是措词有些不同而已。郑熹没有过多的写京城的形势,只写祝缨的学生们都还安好。然后也是借盐价,让祝缨不要再搞事了。 害他也天天挨骂!也就祝缨离得远不知道,反正吧,她因为大理寺的经历,已经开始被骂“酷吏”了。 祝缨歪歪嘴,乐了:“还有这说法?” 邵俊道:“酷吏可不是什么好名声呀。” 祝缨摇了摇头:“你不懂,骂就骂吧。信,过两天给你。” “是。” 邵俊也不知道她是个什么章程,再问,祝缨也不告诉他。祝缨对自己身边的人一向有耐心,也爱教,对会传话的邵俊就没有这样的宽容了。她也不给邵俊解说,由着他一头雾水地走了。 邵俊是安心要把这个山城看个遍,回去好有话说的,也匆匆辞说,号称要买些好玩的土仪带回家给母亲、妹妹。 祝缨道:“要付钱。” 邵俊没想到她会冒出这个话来,只得反射性地答道:“会的。” 然后茫然地出了府,心道:这是什么意思? ……—— 邵俊不明白祝缨,然而此时,京城中却有一个人正在述说自己的见闻。 冷云、李彦庆返京了,他们在途中才知道祝大死了,但调头回去吊唁也是不可能的了,两人只好按照原本的计划先回京。 冷云,谁也不指望他能干出什么大事来,他只要与祝缨叙个旧,糊弄着,好让李彦庆能够仔细观察就行了。 李彦庆也不负所望,在政事堂里将所见所闻都说了,最后说道:“她更愿意与‘诸獠’相处,小小的山城里许多种语言乱飞,客馆的差役里就有分别来自不同的三个族属的獠人。” 冼敬问道:“她还有什么志向?会不会……” 李彦庆知道冼敬的意思,摇了摇头,道:“我以为,祝子璋现在自己还没有‘书同文、车同轨’,她应该会很克制。甘县在西,我看她接下来会更往深山,而不是出山。冼相公,她是朝野公认的能臣干将,心中自有判断,不会失智到挑衅朝廷的。” 郑熹又问盐务,李彦庆道:“她确实关怀民生,不愧是能做丞相的人,沿途所见各州县,皆不如她。相公,还请怜悯苍生!” 第455章 巡视 这些派往梧州的使者里,李彦庆带回来的消息最实用,但是他的话却让冼敬很不舒服。明知他说得有道理,冼敬还是说:“防人之心不可无,此人城府极深,三十年来身份上瞒过了所有人,二十年来经营梧州也是暗中施为。话不可说满。” 郑熹如今看祝缨,再没有先前“手植乔木”的欣慰了,但冼敬不痛快了,他就没有那么不痛快了,道:“话不可说满,也不妨碍实话实说。总比危言耸听、擅开边衅强。且侍郎说得有理有据,安抚地方本就是个慢功夫,以常理推测,她确实干不别的。纵有心,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陈萌对李彦庆道:“侍郎不妨将见闻详细写来。” 李彦庆道:“我正有此意。” 郑熹道:“着紧些。” 李彦庆应声辞出

相关推荐: 玩笑(H)   漂亮大美人被腹黑校草叼走了   不死之身(H)   薄情怀(1v1)   窃玉(gl)   女神的私人保镖   辣手狂医   郡主请娶(NP)   病娇傅少的小撩精重生后被宠坏了   那年夏天(破镜重圆1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