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凑在一张圆桌上吃饭。刘遨道:“那,咱们就开始写吧!虽然人手、纸墨都有些紧,但这个事是不能不干的。我愿拿出我的俸禄来……” 祝缨道:“不用,府里出。以前我做县令的时候就有心修县志了,到了安南事多,读书人也不够用。如今你们愿意领职就好。” “咱们先收集……” 四人一顿饭吃得很快,祝缨三两下把胃倒满,三个姑娘吃得都不多,刘昆饭量涨了一点,也只添了一次饭。吃完就又凑在了一起商议。三人读书多,祝缨修过方志,先将篇章大类定下,剩下的就是往里填内容。 刘遨先问祝缨生年、父母祖上之类,祝缨道:“我的年纪倒有,别人的都没有啦。祖先名字也要有吗?” “当然要有,”刘遨说,“立传呢。” “祖先的名字早失传了,现在这些都是我起的。” “啊?没有记述么?” 祝缨又只好告诉她们:“我生来没有户籍,隐户也算不上,算个黑户吧。当然也没什么记载祖上的东西。” “诶?” 祝缨倒不介意,讲了讲自己的来历,户口都是后来于妙妙要招赘才帮她上的,讲着讲着拐了弯儿,又说到了于妙妙。三个姑娘听传奇故事一般,听了半夜才听到上京。 祝缨道:“交子时了。” 外面放起鞭炮来,故事,暂停了。 ……—— 刘昆的假期结束的时候,带着一肚子的意犹未尽,一步三回头地回普安州了。其实祝缨不大讲自己的曲折事迹,多是她一语带过,姑姪三人必要追问,才略说一下。她说的很多的是一些女子的小故事,有自杀的,有逃亡的,有被害的,有害人的…… 难为她记性好,至今说出来仍让人听得入迷。 刘遨更在意祝缨自身的经历,刘衍又想问祝缨断案时的想法,刘昆则想知道她都怎么治理辖内的。 一个假期,祝缨净哄孩子讲故事去了。 好容易刘昆走了,祝缨也感觉轻松了,她跳了起来:“好了,干活干活!阿炼今年可算能够早些回来了!” 刘遨道:“苏大人她们回来得更早呢!您别忘了,她们得拨人手给我们使。” “忘不了。” 苏喆等人一回来,就遇着祝缨又是拨人、又是拨钱、拨物,给姑姪三人使。她听了要修方志,便说:“这是件大事,当然要给的!” 巫仁、项安两个也需要配合,两人忙说这就核算。因为年前封账了,所以要晚上两天。 祝缨道:“不急,方志也不是一天就修好的,这几天先分拨一些,后续再拨。” “是。” 祝缨又问苏喆:“孩子呢?不带过来?” 苏喆笑道:“我先把家里收拾一下,下个月天气暖些再接他来。” 祝缨点头,记下一会儿要给孩子见面礼。接着,又问巫仁:“家里怎么样?” 巫仁道:“山下新刺史还没到任,我倒在家住得轻松。就是爹娘老了……我娘叫回来千万多谢大人,东西她都很喜欢。又说缎子太金贵了,张罗着做了老衣穿着走。” “喜欢就好。” 最后是项安,不等祝缨问,她就先说:“大人,我……想从二哥家过继个女儿。卜算了吉日办酒,二哥二嫂把孩子送过来,到时候不知能否请您做个见证?” 祝缨道:“你刚才就犹犹豫豫的有话要讲,就是这个事?” “是。” “行。你们家里自己商议好了就成。”祝缨说。 项安也安心地笑了,过继个女儿,她也是有考量的。女儿贴是其一,周围抱养过继的女孩子也不少,这样做也不显异类。再者,西州现在学问最好的是刘遨等人,女的,日后求学也是女孩子方便一些。 祝缨又不反对,她便知自己这主意是对的,也要去收拾自己的住所了。吉日卜在三月初,安南气候炎热,春耕已过,大家比较安闲。算来到时候祝炼、赵霁等人也回来了应该正在幕府,嘉宾又多几位,场面也好看。 项安带点喜悦,静等吉日的到来。 第534章 栽培 祝炼回来得比项安预想得要早一些,他没等到三月便回到了安南。在北关入口处与苏晟见了面,就算是到家了。 祝炼走的时候带着长长的车队,押运粮草需要许多车马伕役,这些人沿途吃饭都要自己带,粮车尤其的多。回来的时候车已经卸了,又有商人捎带了好些北方物产,看得往来的商贾一阵的心惊——坏了,抢生意的来了!接下来至少两三个月,北货要卖不上价了! 头脑灵活的商人已经频繁地对伙计、管事、子侄们使眼色:快走,把手里的货抢先出手,能卖多少是多少。 一个不懂事儿的小子还在问长辈:“六叔,他们要卖,就让他们先卖呗。等过了这一阵,咱们依旧照价卖货。现在折价怪可惜的。” “六叔”抬手就是一巴掌:“你懂个屁!教你的都忘了?货压在手里,钱呢?你上哪儿找钱进新货?没得货卖,上上下下都要吃饭的。等等等!一样东西,人买了就不会再买,到时候砸在手里就等着哭吧!一家子都要饿死了!快走!” 大商人还好些,既有固定的渠道,也撑得住长时间损失,小商贩就尤其的着急。北关内,一阵马嘶人叫。 祝炼自己是不做买卖的,他的岳父家是商人,他反而更避嫌一点。赵霁、郎睿,反而会携带一些梧州、西州会馆的商人南下。苏晟笑吟吟地看着商队通过,仿佛看到钱哗哗地流进袋中,这些也是要收税的,不过收得轻。 甭管在外面交不交税,进了安南,就算有官员跟着,也得交税!祝缨自己打小就是个逃税的精怪,轮到她来管,当然不会让别人好过。 苏晟笑问祝炼:“一路可还顺利?” 祝炼道:“路上顺利极了。家里呢?” “家里也好。姥前两天刚巡视过,从西州到你博州去的,莫要挂心你那里的春耕了。连同宿麦,都给你收了。” 祝炼的唇角一直翘道:“咳咳,我又没问这个。” “哦,姥从你那里出来,又绕了个圈儿,现在正在普安州。你知道的,姥近来在幕府的时间少了一点,更喜欢在外面转转。” 祝炼知道祝缨在普安州是干嘛的,顺势说:“现在在哪儿?我先去见她。” “就在新屯那里。” 祝炼便让赵霁、郎睿先在关上停驻两天,自己只带两个随从去见祝缨。 ……——— 祝缨与祝彤、刘昆正蹲在地头,她抓起一把土,捻了捻,说:“还行。”地肥不肥,就是看土。这一片从开荒到现在,已经有一点模样了,比不得西州平原,却也好过一些山地。 祝彤、刘昆也有样学样,两人对种地了解得也不多,她俩是想给祝青君多一点留在刺史府的时间。祝彤本是在营地,府里人手紧的时候也被祝青君叫去帮忙,与刘昆更熟了。 两人看白翎总有点不太顺眼,可婚都结了,倒也不必处心积虑非要把两人拆开。新婚夫妇,也是该给人家一个比较安逸的环境独处。 祝缨一过来,两人把州里的其他事务推给祝青君,火速赶了过来,眼不见为干净。 她俩也不擅长种田,祝彤好一点,也不多,刘昆更只是看过而已。两人倒是能分得清野草、麦苗,但观察土地之类就挺陌生的了。仔细研究了一回,也只记住了眼下这片田的形态。 祝缨笑道:“还是见的少了,多看看各处的土地,看多了,不用教你自己就能品出来了。” 刘昆道:“北方春耕没这么早,农具也比这大些……” 正聊着呢,祝炼过来了。 祝缨拍拍手,站起身来:“好啦,这里就交给你们了,阿炼啊,二十五娘有家书不?” 祝炼摇摇头,刘昆脸上的失望之色一闪而过,又恢复了温柔甜美的样子。祝炼跳下马来:“老师!我回来了!” 刘昆与祝彤都拱一拱手向后退开,只留下祝青雪侍立在侧。 祝缨道:“瘦了。” 祝炼走了近了:“气的。” 祝缨听了两个字就笑了:“你以前脾气可没这么大啊。” “以前得忍着,现在不用忍了,”祝炼嘀咕了一声,“那个皇帝!您以前怎么忍的他?亏得现在的相公们竟然还能恭敬。王相公他们着实不易。” 祝缨问道:“王叔亮与施季行,变了吗?” “变老了一点,看似初心不改。”祝炼边说边将他们的信交给了祝缨。 祝缨将信拿在手里,又问:“他们的身体还好吗?” “看着硬朗,也已有些老态。几位相公都见过了,冼相公也见了,他更老了,脾气愈发执拗了,王相公资历不如他,只能勉强压制一下。郑家去过了,还算安静。” 祝缨与他慢慢地走在田埂上,听他说着京城的点点滴滴,米价高了,人工反而没涨太多,看着依旧繁华,比安南大得多,总让人觉得有气无力的。遇到了四夷使者,因为有他们,正旦场面看着挺能安慰皇帝的。 金良夫妇过世了,金彪还好。郑熹两个女儿的家,也都去送了礼物,她们也都有回礼,还有些好奇祝缨在安南的情况。 又有一点宫中的消息,中宫据说是有孕的,因为朝贺的时候许多人都看出她体态不对了。皇子们有些躁动,哪怕是祝炼这样的蛮夷,也被与几个皇子有关的人接触过。祝炼都装作不懂,言必称蛮夷、离得远。不去掺和进这件大事。 皇帝想要扶植宗室势力的想法,被政事堂与勋贵们联手,无情地拒绝了。 祝缨笑道:“封王就藩,必有许多僚属,或有从龙之功,怎么他们竟无动于衷吗?” 祝炼道:“姚相公说,没钱。”复将几个丞相的情况也转述了,又有陈萌说的立储的事。如今看来,反而不如让个傻子占着那个位子太平呢。 祝缨都听了,慢慢地说:“你做得很好。这一趟辛苦啦,新修的这条路虽有用,离京城还是太远了许多大事反应不及。京中没有信得过的人安南也难以参与京中事,要时刻关注,消息不能断,要会验证、分辨。我的旧识逐渐凋零,以后就要看你们的啦。” 祝炼道:“您何出此言呢?庙堂之上……啧!安南总是安全的,咱们只管休养生息。等到他们出个圣君,咱们也不是现在的模样了,到时候也未必就怕了他们。” 祝缨听他说得自信,也不点破“到时候”她未必还在。这样挺好,如果经营了一辈子,到最后晚辈还是依靠她,她会觉得自己像头到死都不能休息的老牛。 祝缨道:“他们有什么可怕的?他们自顾不暇。哎哟,他们现在别自乱阵脚我就谢天谢地了。” “他们还想撬别人墙脚呢!”祝炼轻哼,上前一小步,轻轻说了皇帝撺掇自己的事情。再说自己并无此心:“安南与中原是不一样的,他们不懂安南。我却知道他们家没人值得信赖。” 祝缨抬手拍拍他的肩膀:“走,同青君见一面,咱们就一同回幕府去。” “是。” 祝缨不便在普安州常驻,祝青君心中不舍也只得送她离开。临别时,犹豫再三,询问祝缨:“您看阿彤怎么样?” 祝缨道:“还可以。” 祝青君道:“若是西边再有事,我能不能让她跟着去学着点儿?” 祝青君自己在普安州走不开,只要不是大的战役,都不会用到她。一般西关都是各将校轮流过去,如今也不是大打,不过每季有一两个小摩擦。祝青君认为比较适合新人入手。 祝缨道:“你很看好她?” 祝青君道:“她有天份。都说刻苦有用,然而想要刻苦有结果,也须先有一点天赋,一点儿没有,那是缘木求鱼,无论怎么努力都得不到的。她有,又肯努力,年纪也合适,比我小一些,正好不断代。 咱们练兵,士卒可以什么都不想,学会听令就行,吃饱一点、甲好一点、刀好一点,平时多教点武艺、布阵,上阵的时候都能显出来。将军不行,将军不上阵,很难懂战场的变化,不知道怎么下令。她得比这些士卒更熟悉战场。” 祝缨道:“行。我看过不了几天,那边又得闹喽。她先留在这儿,要用的时候,我再调她。” “是。呃……” “嗯?还有什么事?” “这孩子很周到,很伶俐,主意也正。这些日子她管营里也做得不错,处理纠纷、断案都来得。我不想现在就让她只能做一个武将,我想让她多学些东西,她的安全……” “想栽培她?” “是,”祝青君道,“日后普安州又或者旁的什么地方,如果缺一个官长,能不能也让她试一试?她功课也学得,事也做得,都不比人差。” “这么早就定下她?”祝缨很直接地问。 祝青君忙说:“并不是就定下了,只是先考察。我已看了她这些时日,倒也可以。我与苏家小妹她们这许多人都在您身边许多年,文武都学。与她一般大的这些孩子,在幕府里也有几个,其他的人我还没有与她们长相处,请您一并掌掌眼。免得到时候现找,跟朝廷似的,青黄不接,什么鬼怪妖魔都能祸害人间。” 祝缨笑道:“你有心啦。项安的事,你留意一下时间。” “是。” ……—— 祝炼先回北关,会同郎睿、赵霁等人到了约定的路上等着祝缨。 祝缨回幕府没有带上祝彤,这倒霉孩子还得在普安州干活。郎睿、赵霁的精神很好,他们不像祝炼那样有许多的感慨,只觉得京城确实繁华,王、施等人很有气度,而陈放等人颇为高雅,可惜出了京城之后不远,百姓生活便显出局促来,很多地方不如西州、梧州等城,还有些零散的村落比安南的寨子也好不了多少。 赵霁摇头道:“京城里的贵人们,但凡少浪费一点儿,百姓也能少饿死几个呢。都说民为国本,我看会他们也不在乎国本,真不怕亡国吗?” 祝缨道:“怕自然是怕的,不过不觉得需要珍惜百姓,反而是善财难舍,奢侈惯了,让他少吃一口都是不愿意的。饿死了人,自有穷人接着生,直到别人活不下去,拉他一起跳井。” “短视。”郎睿有点俯视地点评道。 祝缨道:“你不会短视吗?” “我肯定不像他那样!” 祝缨道:“那还羡慕京城贵人的生活呢?” “羡慕归羡慕,我又不傻!”郎睿大声说。 祝炼发出了笑声,郎睿与他混熟了一点,策马过去挤他,两人闹成一团。祝缨在一边看着,心情尚佳。祝炼把话带到了,王、施也能拦住皇帝的蠢念头,这就足够了。安南这里,祝青君也很让她满意,孩子想得远。祝炼也不错,诚实,中肯。 一路回到西州,幕府里井井有条,刘遨、刘衍已经在着手编纂方志了,一切都不错。 除了没过多久,西番又出动小股部队撩架。安南这边也习惯了,通常是打一打,再轮换一次新人,练一练,一次摩擦就过去了。祝缨依约,把祝彤调往西关去。 文书依旧是刘遨拟的,她轻声问道:“祝彤……是不是太年轻了?” 祝缨道:“年轻吗?打着打着就长大了。” 刘遨无语。 祝缨又说:“叫她在那儿再守一年,回来先到幕府,捎上二十三娘一道去普安州,把二十五娘换回来。二十五娘在普安州采风多年,方志必有得写。” “是。” 祝彤于是被调到西关,途经幕府,代祝青君送了给项安的贺礼,她自己也没能吃上席,率部往西而去。项安则按着卜好的吉日,在自己住处设宴,项乐夫妇与项渔、项渟以及要过继的女孩子项秀秀一同到了西州城。 祝缨与刘遨、苏喆等人都到了,项乐与苏喆等也是熟识,自有一番叙旧。项乐夫妇看女儿虽有不舍,却也含笑,又不能笑得太过。因为项渟是长房的儿子,原本是有计划过继的,哪知项安改了主意。过继给项安是有好处的,两房兄弟虽无心谋算,利益却又是真实存在的。 祝缨看出来了,苏喆看出来了,刘遨看出来了,祝青雪等也都看出来了,大家都装作不知道,吃了一回酒,陆续离开。 回到幕府,祝缨对祝青雪道:“你在我身边有些年头了吧?” “是,从您回到安南,有二十多年了。” 祝缨道:“足够啦,你也该历练历练了。” 祝青雪吓了一跳:“姥,您要赶我走?” “当然不是,你去把青叶叫来。” “是。” 须臾,祝青叶跑了过来,祝缨道:“莫慌,莫慌,喝口水,听我说。” 她要把祝青叶外放,也是放到普安州去,先在刺史府再去担任一地县令逐级晋升。把青雪调青叶的位置上,管着印鉴之类机密事务。 祝青叶问道:“那您身边呢?” 祝缨道:“那不是有金苗吗?”金苗是林戈、祝彤的同窗,就住在幕府隔壁的宿舍里。这是一个现年十六岁的男孩子,观其姓氏可知这是西州吉玛族的人,家里是在金矿上做工的。 祝青叶是有一点疑虑的,问道:“林戈、赵霁他们,不是更好?以前您用我们这些侍卫丫头,如今您是节度使,林戈、赵霁随侍,有谁能说什么?且金苗年纪也比他们小,跟在您身边,不够操心的。” 祝缨笑道:“你们不懂,赵霁有职司,现在外面缺人。林戈么,住在府里已经够显眼了,再带到身边,她伯伯要惊心的,恐会针对她生出事端来。你们,我尚且要派出去历练,留她做什么?给她们这一批人呐,也分活去干。” 于是也如赵霁等人一般,分派了职司正式跑腿学徒。也有去帮刘遨抄书的,也有去各州县跑的,忙得不亦乐乎。林戈被祝缨派给了路丹青,林风与路丹青也熟,出身也相近,更能开解。 其中最出色者,依旧是祝彤。她在西关适应得不错,祝青君这一点看得挺准,她甚至深入了西番上百里,又好好地回来,然后画了个草图。一年之中,与西番交手数次,竟显出一点不辜负她那有勇士名头的生父的天赋来。 次年轮换回来的时候,将画的地图献给了祝缨。祝缨道:“这个,禀你将军的时候,皮绷紧一点。” 祝彤低下头,缩了缩脖子,却不肯认错。 祝缨道:“好了,回家看看你家弟妹吧。” “是!”祝彤这回高兴地答应了。 ……—— 祝彤跑得轻快,整个幕府里的女孩子与别处都是不一样的,她们爱提着裙摆快走、小跑,四处穿梭。不时笑两声,又说两句,语速也比人快一点。只有在刘遨、刘衍面前会显斯文一点,也仅止一点。 跑没几步,她就放缓了步子,站住问一声好——刘遨捏着一叠卷子走了过来。错身而过,祝彤又跑了起来。 刘遨笑着摇头,身上的担子很重,除了修方志、编书、教学,还有一个主持科考。她来便是与祝缨商量试卷的,近年来,附近颇有些读书人对安南感兴趣,虽无经世之才,识文解字的也有一些,安南倒也不拒绝,只是要一同参加考试。 刘遨改动了考试的内容,也不考诗词歌赋,乃是实务为主。“经”的部分,在内容上作了调整。但仍保留了一些旧题目:“志同道合乃可行,这些题目上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本心。硬背下咱们书本,也能答一答那些题目。可一遇到这些君臣父子,有人就容易露馅儿。 虽然有些奸诈,也是无奈之举。看他们答的这些东西,我才能知道新编的书还有什么没留意到的。也好改进。” 神态颇有点刘松年的风采。 祝缨托腮,看她小得意的模样,点头道:“好。” “那就这样定了?” “行。”祝缨说。 刘遨收起了题目,从祝缨桌上取了个信封装起来、封好,祝缨抱着手看她忙。粘好了封口,金苗捏着封邸报快步走了过来:“姥,邸报。” 今天邸报最大的消息就是,皇帝给他的儿子们改封了。第三子封为齐王,第四子封为秦王,他第五子早死,第六子封作宋王,这三个是已经长大了的儿子,此外他还有两个年幼的儿子,这次都没有封爵。 从邸报上看,这些人也没有封地,依旧是在京中。 反是之前怀疑有孕的皇后,没有听说有什么动静,不知道那个孩子是怎么了。离京城远,有时候确实不太方便,祝缨想。要让晴天多留意一下了。 将邸报交给刘遨,刘遨扫了一眼,道:“也该封爵了。我去写贺表?” “不急,把你手上的事做完再写也不迟。别太累。” 刘遨哭笑不得:“现在倒会体恤人了。” 祝缨正色道:“当然,我一向体贴。” 刘遨总算明白,为什么祖父提起祝缨不时会露出一种切齿的神情了。她说:“好,我去干正事儿。” 封王不算大事儿,安南照旧过日子。刘遨又主持选出二十人来,先到西州学校里教导一些事项,再分到各州县为官。这其中只有两个是外来者,一个是从北而来,一个是从东而来,都带了家眷。其余依旧是安南人。 刘衍替了刘昆,祝彤回普安,一年后年又轮替了一次西关。到祝彤再次从西关下来休整时,匆匆两年不知不觉地就过去了。安南一切如旧,并无大事发生。 直到这一日,送邸报的已经过去了,中午时分京城又来了一位信使,系着白布,过北关时被拦下。 苏晟很是狐疑,问道:“你这打扮,是什么意思?” 来人道:“陛下驾崩了。” 豁!苏晟跳了起来。 第535章 争夺 “真的死了?不不,真的驾崩了?”苏晟再次向信使确认。 信使道:“是。”眼巴巴地等着苏晟放行。 苏晟命人供了他些食水,给他换了新马。信使只当他是个忠臣,岂料信使前脚刚走,苏晟一摸后脑勺:“嘿!死得可真不是时候啊,正准备给姥做寿呢……” 祝缨一向活得简单,也不追求大做生日。当年做丞相的时候就是如此,回到梧州之后也没这个爱好,多半是与亲近的人一起吃个饭。以前有张仙姑、花姐张罗,她也就默认了,自二位过世之后,她自己就不提了。 但是杜大姐给记着了,掐指一算,来年祝缨整寿,这可是个大事儿,必得做的!杜大姐与蒋寡妇二人在府里事务渐少,便将一颗心扑在了这件事上。外面祁娘子、苏喆、祝炼等人也记着这件事,私下串连了一回,都觉得应该大做一场。 两拨人到了祝缨面前,祝缨却认为不必劳师动众。还与之前一样,就当时在幕府的人,大家一起吃个饭就得了。众人的嘴是说不服她的,她就觉得这事儿麻烦,又费钱,现在安南正在提倡节俭,大家要做的事也还很多。 林戈见说她不动,便请刘遨出马。别人都是祝缨一手养大或者提拔起来的,刘遨不一样,她虽年轻却是后来的,且颇受重视。刘遨听罢,也觉得这场寿应该做。这年月,有这样的寿数很难得,更难得的是身体也还好。祝缨的生活也有些寡淡,看起来干的都是大事,刘遨总觉得她有点孤独、有点冷,暖和暖和也是好的。 刘遨便游说祝缨:“萧何建未央宫,也不是为了奢侈,大伙儿给您庆寿也是同样的道理。安南设镇之后,办的大事儿譬如太夫人之葬,都是丧事,还没办过喜事呢。上下官民人等,也借这个机会乐一乐。又在正月,也不耽误农时……” 祝缨这才同意了,但要求不要浪费。 巫仁自告奋勇:“我盯着,不会的。” 项安也说:“一应用物,寿宴之后能再作他途的,我们都先规划好。” 祝缨也只好由他们去了,她自己是不在乎的,但刘遨说得也是,不能让整个安南陪着她没喜气。苏晟在北关,难免有油水,正准备给祝缨的寿礼呢。他才跟过往商人订了一尊玉雕的麻姑献寿,他妻子觉得这些东西未必能够出采,赵苏、项安等人,哪个不熟悉北货呢? 夫妇二人正为这事儿着急,眼看日子一天一天往后走,一旦过了年,生日就在眼前了。 大家都这么在意准备一件喜事,皇帝死了,这不给人添堵么?虽然安南也没几个人很在意皇帝的生死就是了。 他匆匆走回家,媳妇儿却不在家。这是一位附近小寨出身的姑娘,比苏晟小了七岁,在刘昆手下学了一阵,又在刘衍手下做事,最后被幕府录用,派到北关上来查账,挑出苏晟若干错处。苏晟因此被提到幕府去解释,险些被解职。最后查出并非故意,却也挨了二十鞭子。 此后也不知道两人怎么走到一起的,反正苏晟落下了听老婆话的毛病。 他转出门来,遇到一队贩布的商人,商人忙抽出两匹素帛来捧给他:“都是好货,请您搜检。” 苏晟道:“莫要弄鬼!我才不收你这个……” 两人正在拉扯间,突然一个女声飞了过来:“你们在做什么?” 苏晟手一收,素帛往地上一落,商人慌忙往下一捞,险险将素帛抱在了怀里。苏晟堆起笑来:“娘子……” 山红凤斜了他一眼:“回家再说你。”又转了个笑脸,安抚商人,让他只管去卖货。商人脚下抹油,溜了。 苏晟道:“你拿什么呢……我并没有勒索他!” 山红凤道:“你做这个官,不故意去勒索就已经有许多好处啦,再索要,成什么话?” “是是是。” 山红凤将手里一捧东西交给他:“拿着。” “这是什么?” “腰带,”山红凤有点得意地说,“新的,我看姥常佩的那个有些旧了,新订的。北货,京城来的呢。” 苏晟道:“京城啊——” “京城怎么了?” “陛下驾崩了。” 山红凤道:“死得真不是时候啊,不过,也不碍咱们的事儿吧?” 苏晟道:“应该不算大事,京城离咱们这儿太远了,有事也与咱们干系不大。我只要守好北关,不叫人混水摸鱼就行。” “那你这个时候回家做什么?”山红凤问,“不该在关上的吗?” 苏晟道:“找你呢,咱们各自写信问一问他们,出了这个事,这寿接着怎么做,不能因为这个事耽误了吧?” 山红凤道:“我看也不能,不过问一问也好,大家一致。” 夫妇二人忙各自写信,再派人送信。很快就得到了一些回信,祝炼等人都说:照旧。 山红凤还从刘昆处得到了具体的指点:哪怕安南很重视皇帝的死亡,也不必因为他耽误了给祝缨做寿。皇帝死后,天下官员、百姓悼念也是有讲究的。通常是越靠近皇宫,力度越大。譬如京城,那就是真的一点儿喜庆也不能有,还要意思意思地戴点素色。因为天子脚下,得天子实惠最多。悼念的时间长短也不同。 其余依次类推,执行的标准也差不多。轮到安南现在,信送到,皇帝头七都过了。安南又是羁縻,幕府别接到消息就放鞭炮被抓到把柄告一状就行。 苏晟道:“就是,东宫死的时候也没怎么样呀。生日照做!反正离得远,朝廷现在也调不来大军,怕它怎地?我看他们现在也顾不上咱们,都想着争皇位呢!” 山红凤道:“真的?” 苏晟道:“你信我!” 山红凤张张口,想说他,猛地想起来一件事,又将话咽了下去。她说:“那好,你看好北关,没事别总往家里跑,寿礼不用你操心了。” 夫妇二人一碰头,又各忙各的去了。 ……—— 苏晟夫妇的想法也正是安南大部分人的想法。遥远的地方死了一个皇帝,与他们有什么关系呢?安南、梧州、祝县,自设立之初就没把“皇帝”顶在头上过,“皇帝”也没给过他们什么好处,更不曾对他们造成过威胁。印象最深的还是江政封山,让梧州过了一阵紧巴日子,但那也不太难,很快就又恢复了。 离得远又管不了这里,所以,为什么要管一个皇帝死不死的? 小部分人,如祝缨,却是不得不多想一些。如果一切顺利,报丧与报喜应该是差不多的时间出现的,通常这消息都会以新君的名义发下来。祝缨打开一看,只有一个皇帝驾崩的消息,还是政事堂奉太后之命发出的,且没有通知新君是谁,但要各地维持秩序,不得听信谣言,那就有点复杂了。 眼下政事堂里,有王叔亮、有施季行,还有一个一心求稳的姚辰英,有他们仨在还没能够顺顺利利地实现皇位的交接,估计是有一场麻烦,需要考虑最坏的情况。 刘遨是个认真的人,她到了祝缨的面前,谨慎地询问:“节帅,要如何应对?” 祝缨道:“先写个奏本吧。” 刘遨道:“新君未定也是件大事,只写个奏本就可以了吗?远隔关山,谁也不知道新君会是谁、是什么样的性情,万一是个心胸狭窄的人,因此记恨,以后免不了要有麻烦的。” 朝廷的手明着伸不过来,抽冷子恶心一下也挺难受的,如果只是恭敬的态度就能免掉一部分的麻烦,刘遨认为是划算的。 祝缨道:“当然要派人去,人去了,我的奏本也得到呀。唔……” 太年轻的人,没有经验,很难应付这种复杂的局面。赵苏是最合适的,但年纪也不小了,长途奔波也够呛。祝青君身份特殊一点,也不太适合这个时候过去。 最终,祝缨还是选派了祝炼带着路丹青、祝彤同行。路丹青对宫里还算熟悉,祝彤会认路,且是男女搭配,适合各种社交、探听消息。 刘遨写奏本,因不知新君是谁,她的用词避开了之前知道的几个皇子的名讳,写了个万金油。再由祝缨写信给旧相识们。最后召来祝炼,让他带着路丹青、祝彤尽早动身,祝彤又带了一百骑兵同行。 路丹青在兵曹的事务,交由从西关上轮替回来的金羽负责,林风则被派往西关。 几道命令下去,除了赵振哭了一场,安南上下无人受惊。赵振的心情很是复杂,他知道这位先帝算不得明君,但好歹也是个君,死得也太潦草了,身后事都没安排好,这算什么呢?朝廷、天下要何去何从?只恐生乱。 他哭了一场,安南上下别人都无法体会他这个感受,这让他分外的难受。抹掉眼泪,赵振求见祝缨。 祝缨让他坐下,先喝茶,赵振一个须发花白的人哭得眼睛通红,让人看着怪不忍心的。 赵振缓啜了半杯茶水,才慢慢地问:“大人,接下来会怎么样?” 祝缨道:“最好的结果,宫里乱一阵子。最坏的结果,朝上跟着一场斗,天下都有人受牵连。现在可没有一言九鼎的人物了。”不说当年的陈峦、王云鹤、刘松年,就是之前的郑熹,也能压一压局面。但是现在,他们都不在了。 王、施或许能让许多观望的人不动手,但冼、姚就不好说了,他俩收下叫驴不少。 祝缨默算了一下,感慨于冼敬的长寿——他比我年纪还大吧? 赵振追问道:“您也没有办法吗?” 祝缨道:“人心难测,我现在只是个节度使,能做什么?看阿炼他们能带回来什么消息吧。” 赵振颓丧地低下了头,有点失望,又有点释然。是呵,他们现在居在“南鄙”能做什么呢?祝缨是有能力处理复杂状况的,但朝廷把祝缨这样的人“放逐”于此,还有什么指望? 揖一揖,赵振拖着脚往外走,滑过了门槛,步入庭中,忍不住往北看去——京城,现在怎么样了呢? ……—— 祝炼等人一路走得很急,都是轻骑,年纪最大的就是祝炼,只要他的身体吃得消,她们就与他一同赶路。祝彤带的兵马男女各半,这既是安南的习惯,也是祝缨特意安排的。万一遇到紧急的情况,女兵可以进去一些男兵不方便去的地方。 带着粮队要走将近一个月的路程,轻骑奔丧小半个月就到了。虽然赶路很急,却也隐约听到一点消息,譬如宫门关闭了,许进不许出。又譬如,京城派出许多禁军、信使,不知道有什么大事发生。再譬如,新的京兆尹是一个老头子,姓江,以前一直在地方上。 他们携带着信印、通关文牒,一路畅通无阻,直到了京城外围,然后就被拦下了。上百号人,带兵器、有马,虽然通行,但京城不可能不关注。政事堂派了姚景夏率了一小队禁军在京外三十里拦住了祝炼,询问为什么要带这么多人进京。 祝炼道:“骤闻噩耗,五内俱焚,仓促成行,恐随从人不堪长途奔波或有死病,故而多带了些人。” 姚景夏打量了一下他身后的骑兵,发现里面还有些女兵,也不觉得意外。这些南方人多半个头不高,连他们骑的马好像都更矮一些。骑着高头大马的禁军士卒心中不免要有一点自得。 姚景夏道:“您不能带这许多人在京城乱走,禁军拨出一处营房,请他们驻入。” 祝炼道:“分开了,我有事叫谁办去?” 两人一番讨价还价,祝炼突然问道:“京城是不是出了什么事?为何不见新君登基的消息?” 姚景夏的脸板了起来:“这不是您现在该知道的。” 祝炼道:“我进京后,难道没长眼睛耳朵?我要有事,难道安南不会切问?究竟情形如何,你不妨告诉我,也免得咱们在这里僵持
相关推荐:
师娘,请自重
回到九零当学霸
情欲漩涡
诱攻
窃玉(gl)
我在豪门享清福[重生]_御书屋
我真的能开地图炮
七窍欢
辣手狂医
被我渣过的病娇都重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