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女仆与公爵(人外 狼人) > 第365章

第365章

把人当人,我才会把安南交给谁。以后谁要做我这个位子,必得从下做上来,要知道自己的斤两,能安排春耕秋收,断清爽案件争执。要能服众! 机会,我给每一个人,不问出身,不问我喜欢不喜欢,一步一步,走上来! 你们、你们的子孙都有了保障,这些保障都依赖安南,你们要维护安南,选出能做得到的人。约束她!谁都能换,只要安南好好的。 安南设镇才几年?我在看你们的表现。差不多的时候,我会公布人选的,一定不会出乎大家的意料。” 室内一片沉默,忽然喘气声大了起来。 祝缨道:“好了,话,我都说完了,收拾收拾,咱们该动身啦。” “是!”众人应声,声音嘶哑得吓了他们自己一跳。 祝缨摆了摆手,又拿起一份公文慢慢看了起来,众人纷纷离开,路丹青靠门近些走在前面。到廊下转个弯,忽然站住了:“姑姑?” 花姐笑笑:“你们有事?说完了吗?我来找她有事儿。” 赵苏踱了出来:“我们正要回去收拾行装,准备出行。” “我也是来说行装的事。既然你们说完了,我就进去了。”花姐说。 第512章 乔木 花姐确实是有出行的事来找祝缨,因里面在说话便不进去打扰。她在门边站着,等人都走了才放轻脚步进去,又轻轻咳嗽一声。 祝缨抬起头来笑笑:“来了,坐。” 花姐眼中透着点忧虑,张了张口,还是先说了出行的事情:“天虽然已经转暖了,我还是想多带几床褥子垫着,干娘经不得颠。” “行。家里褥子有得是。” 花姐又问:“陈家大郎过来不?” “应该不会。”祝缨说,陈放现在是外任的刺史,不再是使者,能在边界上与自己见上一面就不错了。而她自己,如果离了安南,恐怕会有人连觉都睡不好了。 花姐叹了口气:“那咱们把给他的礼物给带上吧,陈相公家对咱们已算尽心了,咱们近来手头也宽裕了些。”山中多珍,采集危险,运输更是个难题。现在路通了,也就方便了。 祝缨道:“行,多备几份。郑、王、冷等处都准备上,路通了,当然要上表,我派晴天再领一队商人走这条新路进京,探一探路。把这些礼物顺路捎上京。” “好,我这就去准备。”花姐说要去准备,人却不动窝,坐着直直地看向祝缨。 祝缨往后一仰,倚着椅背看着她:“怎么了?” 花姐眉头微皱,轻声道:“刚才……我都听到了,他们……” “没事儿,”祝缨说,“这才到哪儿?朝上闹出来的那些个,哪件不比这个凶狠?” “那些都是外人的事儿,朝廷也未见得变好,这是咱们自己的事儿,变坏了是要……塌天的!”花姐把最后三个字咬得很轻、很坚定。 祝缨坐直了,对花姐道:“我有数,这不正在办么?” 花姐道:“她们都不是糊涂孩子,只怕利字当头啊。我不说朝廷,你在那里经历过什么,我也不懂,可是只看朱家村,当年……我惊心了。” “莫慌。饭是要一口一口吃的,咱们要是惊了,还指望谁来安神?都说利令智昏。知道为利筹谋,就不是糊涂,反倒是太醒。脑子还在,情况就不算糟糕。放宽心。” 花姐看祝缨还是微笑,把所有的话又都咽了回去,她突然意识到祝缨所面对、承受的一直都比她要多得多。她既已提了,祝缨听到了,就不好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再絮叨了。她说:“好吧,我去准备。咱们好好的,一起去走新路、看新桥。” “哎。” 花姐到后面,也没有向张仙姑提这件事儿,张仙姑是个爱操心的性子,却也年近八旬了,大家这几年都有默契,让她好生享受一下人生。张仙姑也是什么都不知道,侯五既没有参与到会议里,她自然也是无从得知的。 花姐收拾好行装,到了择定的日子,陪着张仙姑登车,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往北关而去。 这一路,大多数人都比较愉悦,路通了是一件,各人家庭的未来也都有了保障。虽说不像历朝开国那样的封赏,但就安南的现状而言确是可以接受的。大部人一路有说有笑,苏喆、赵苏等说着新路该如何利用,该如何提防朝廷的小手段。 祝炼虽然有些担心,但与祝青君一样,也暂将心事往即将到来的会面上放一放。祝炼还在与祝青君说:“苏晟在北关有几年了,难道就一直要在那里了?该调还是调一调吧。” 祝青君道:“虽说官员不好常任一地,武将又略有不同,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可不太好。且才开关,他这几年也辛苦,就在北关略休息两年,也没什么。” 祝炼道:“你心里明白就好。” “放心,我省得。他与家里的事,也着实为难他了。父兄失计较,姑姑又不能管他太多。只好我们多照看了。” “也好。” 祝缨就骑马陪在张仙姑的车边,张仙姑又担心她骑马累着:“现在不比年轻时了,那会儿你上蹿下跳猴儿一样,我也管不动你,现在不好再这样了,你进来坐着。” 祝缨凑近了车窗:“我好好走路,没蹦没跳,你要闷了,我在这儿陪你说话。” 娘儿俩絮絮叨叨,花姐看在眼里,只好陪了一笑。 张仙姑又念叨陈放:“第一次见他的时候,他才那么一点儿大,现在都穿紫袍了,也是个宰相胚子。他爹是宰相,他以后也做宰相,朝廷待咱们,是不是能松松手了?” 祝缨道:“娘想京城了吗?要不,咱们找个机会回去?” “他们能答应?”张仙姑口气并不坚决地说,“我才不去呢!” 祝缨道:“那可说不准,路都通了,谁知道明天会怎么样?谁能想到我会有今天呢?何妨多想想?” “哎哟,做梦一样。” “既然是做梦,那就梦得大一点。”祝缨笑着说。 张仙姑撇撇嘴,摇摇头:“从小就这脾气,忒大胆,看来是改不了了,不知道像谁!” “像你吧。” “呸!” 祝缨放声大笑,周围的人都看过来。又有窃窃私语:“很少看姥这么高兴啊。” ……—— 新驿路、驿站都建得不错,祝缨一行随从不少,祝青君新领二百骑兵、三百步卒护送,祝晴天又带上了一些西州商人,入驻驿站的时候祝缨便命祝青君去安置扎营,自己不再多操心。 三数日便到北关,苏晟率众来迎。 他开始蓄须,脸膛也微微现出黑红色,声音比以前也粗了一些,上前一抱拳:“姥!” 祝缨笑道:“更像样了。” 苏晟嘿嘿一笑:“请!都安排好了!” 这几年苏晟着实有长进,北关在他手里颇有章法,祝缨道:“比在西陲的时候强多了。” “那时候又小又呆,跟那时候比,强了也不算多强,”苏晟说,“青君姐教我不少。” 祝青君忙说:“我也是新手,不过把自己做过的事儿同他讲一讲。” “挺好,”祝缨说,“安置吧,陈放呢?” 苏晟额头一热,抹了一把细汗:“正要说他!他也要来,对面说,他们这一两天也就到了。虽然隔着大江,两边喊大声一点儿,也能搭着话。我把桥板撤了,如何设防、布卡,等您来下令。布置好了,再把桥板上上。” 祝缨点点头:“行。” 苏晟道:“要不我跟对喊两嗓子,让他们快点儿?” “行。” 张仙姑从车上下来,听到这个,也忍不住想跟着看,苏晟搀了她一把:“阿婆,走这边。” 一行人到了桥头,张仙姑张大了嘴:“哎哟!哎哟!哎哟!”十几根铁索直通入对岸山间,往下一看,大江奔涌,令人目眩。 张仙姑抻着头颈,看一眼,惊得缩回头来,咂一下嘴,又忍不住再抻头看。 祝缨眯起眼睛看向对面,道:“挺好。”心里划拉了一下地图,对岸是个什么位置,周边各州又是什么样子,十年前的人口、山川、地理、物产、道路、关卡……都在心中划过。 苏晟单手叉腰,大声叫对面:“有说话的人吗?!!!” 他的官话在安南算好的,对面听得懂,很快也回了一声:“老苏!!!” 苏晟骂了一句脏话,然后通知对岸:“我们节帅、太夫人来了!陈刺史呢?!” “就来!!!明天!!!” 两边扯着嗓子嚎了半天,确定了明天能够见上面,各自铺完自己那一半的桥板,大家桥上见,都嚎得累了,于是换了人隔空唱起歌来。这边各种语言的山歌,对面也是山歌,调子有所不同。 张仙姑在外面听了一阵,到了吃饭的时候,大家都停了,吃饭、休息。 到得次日,陈放果然到了,两边又是一阵吆喝,开始铺桥板,日近正午,终于铺好了。苏晟抢先登桥开路,祝缨慢慢走在后面,祝青君按刀就要上前,被祝缨按下了:“带好你的兵。”又让赵苏等人不要全部跟上来,只许跟一半。 铁索桥走上去与地面的感觉并不一样,祝缨走得不快,面上丝毫不慌,对面陈放也走得很慢。在他的身后还有一文一武二人,再往一后才是其他的随从。 双方见了面,陈放先拜祝缨,称为:“节帅。”后面的官员对望一眼,也上前见礼。他们的眼中都透出好奇,又带一点评估。 祝相公应该是男的,安南节度使却又是女的,眼前这位却让他们一时有些难评述。祝缨已经不年轻了,算来应该五十有余,看起来却非常的精神。五十多岁的老妇他们见得多了,含饴弄孙的、折磨儿子媳妇的、礼佛念经的、病痛□□的……当然也有还是精神健旺管事儿的。 祝缨与她们全都不一样,看到她,第一眼就是难以界定。她没有刻意着女装,不是诰命服色,紫袍,金冠,佩刀,不涂脂抹粉,有着所有诰命都没有的从容。这个年纪的老封君、太夫人们因为年岁与儿孙,都有了一股岁月经验带来的慈祥与威严。祝缨给人的从容感,与她们又全然不同。 陈放给双方做了介绍,文官是他的司马,武官是一位校尉。这二人以前不曾面见过祝缨,但祝缨却知道他们,对陈放戏言道:“他做县令的时候就很好,十年了,做到司马不算超擢。以后要是他在司马任上不得寸进,就是你们的疏失了。” 司马忽然悟了:封君们纵使年老、受儿孙之尊奉,依然是丝萝,眼前这位自己就是乔木。她是丞相啊! 司马越发谨慎。 校尉话少,他也很好奇祝缨,祝缨不是第一次做节度使了,而她之前两次为国出征,战果都是令人佩服的。现在又…… 校尉的目光又落到了桥头士卒的身上,矮、看起来还算有精神,不知道能不能打? 陈放已与祝缨客套上了,大庭广众之下,说的全是场面话。又是托皇帝的福,又是要赞节度使忠君爱国等等。 待听说张仙姑也来了,陈放终于提出要拜见,扭头问司马与校尉的意见。不让见,似乎有些不近情理了,二人欣然同往。 一行人到了北关,校尉与司马都留意打量这里,这处关卡用料扎实,装饰却不多,关卡及周围已经很热闹了。 校尉终于说了一句:“节帅兵马带得不少。” 祝青君道:“习惯了。” 校尉看着这个女将,服色比自己还高级,匆匆一抱拳,问道:“这样的场面?是不是太大了?” 祝青君轻描淡写地回了一句:“拉练。” 陈放问道:“练、练什么?” “西番。” 陈放与校尉都很关心,连司马也听住了。 安南境内的“匪患”剿得差不多,舆图都据此更新了两轮,巫仁、项安的籍簿、预算也改过了两次,但是西番依旧不很太平。盟约是定了,表面上与昆达赤都承认互相不敌对。却不时会有番人小部骚扰,安南也就一直不能放松。 行文去质问,回答就是有人“擅作主张”,昆达赤表示会管。安南也不能因此就翻脸,只能募兵、轮训。 唯一的好处就是在与西番的摩擦中,练出了一点骑兵,费用的关系,数量不多,质量却比“西征”时强出太多。 祝青君没报具体数目,眼见要走到张仙姑跟前,大家都住了口。张仙姑就是大家印象里带点土气的封君的样子了,虽然干净利落,但不够雍容华贵,几人终于有了安心的熟悉感,当下行礼拜见。 张仙姑也与印象中的某一类老封君一样,笑眯眯地与他们聊天、话家常、让好好招待他们——如果她没有对安南的一切反常视若寻常,那她就是整个安南最正常的人了! 北关又设宴款待他们,席间,校尉终于忍不住问道:“节帅,末将观您也是兵强马壮,西番又不安份,为何不击溃他们呢?” 祝缨反问道:“然后呢?” “他们就不能为患了。” 祝缨对祝青君、赵苏等人道:“你们说说。” 祝青君道:“击溃?费力,要准备很久,且如今有一个番主,还能约束,一旦击溃,就是漫山遍野,不胜其扰了。” 赵苏道:“征战必有消耗损失,善后也是件麻烦事,后续人手不足。” 祝缨道:“都说对了一些,战争就像人,人从生到死,从婴儿长啊长,一直到青年、壮年,看着多么欣喜。可一旦到了最强壮的时候,也就是到了衰老的开始。人的年龄是不能停止的,会一直老死。战争如果不及时停在最有利的时候,也会像人一样,衰败。胜利会成为失败的开始,越大的胜利,不及时停止,就意味着越大的失败,不懂及时收手会把自己拖累死。就像爬山,爬到顶了,不收脚就要往下滚了。战争,不止是战争。” 校尉半懂不懂,陈放等人却频频点头。 花姐看祝缨说完了,才说:“又教上了,咱们家就是这样,哪儿都能变成学堂。菜都凉了。” 陈放道:“姑姑说的是。” 众人又宴饮起来。 互相敬酒、试探、说笑,赵苏举杯走到陈放面前,假意敬酒聊天,说道:“如今路通了,安南离朝廷也更近了,这都是我们节帅的功劳,朝廷不给个爵位,说不过去吧?” 陈放一怔:“当然。呃,这奏本……” 赵苏笑嘻嘻地道:“不劳费心,我们安南文武已然联署了。” 陈放苦笑道:“那又何必问我?” 赵苏笑而不语,陈放只得投降:“朝廷有问,我自会如实禀报。” 张仙姑在上面说:“你们说什么呢?” 赵苏道:“说点儿好事儿,说完了,您老等好消息吧,现在说出来就不灵了。” 张仙姑笑道:“好。” 陈放带了个游说的任务以及祝晴天回去了,祝晴天作为安南递奏本贺表的使者,拖了长长的商队——这也是四夷藩属常干的事儿。驿路从此开通,陈放回到对岸,开始签发路引,赵苏等人则各自回到辖区,安排与驿路相关事宜。 祝缨与张仙姑站在桥头,祝缨道:“要是喜欢,就在这儿多住一阵再回去。瞧,路通了,想到那边看看,早晚我带你过去。” 张仙姑又看了两眼,摇了摇头:“咱们还是回去吧。多咱朝廷想通了,你再去。” “行。” ……—— 自北关回到西州,张仙姑着实歇了几天才缓过来,又忧心祝缨的请封下不来。封爵与官职不同,这个她知道。其实她不是很在乎,她的女儿当然值得,但祝缨没儿没女的,也没个人擎着,她们有安南就够了,为这个跟朝廷讨价还价的惹朝廷骂人实在没必要。有这功夫,不如要点儿更实惠的,朝廷那点儿俸禄呢,拥有安南的人也不大瞧得上。 不过祝缨做事,应该也有她的考量,张仙姑便不多嘴。祝缨做的事,她早就看不懂了,自觉不该添乱。 朝中自然又是一番争论,然而驿路已通,先前开拓之功就没给爵位,现在再不给确实说不过去。皇帝捏着鼻子同意了政事堂的意见,给她封了个定南侯。以陈萌的意思,节度使配个国公、郡公的也不是不行,但是冼敬总觉得祝缨跟“公”不太搭。 陈萌咂摸其中的味道,好像也是有一点点的别扭,便没有坚持。 既定了下来,又没有特别的事项,便没有特意选派人员,只派了冷家的一位子弟,带着诏书、袍服等,从新驿路一路往安南册封去。 此人三十上下,模样清俊,倒合了许多人想象中的“贵公子”的样子。新路比老路短了许多,他吃得苦头也少了许多,只在走铁索桥的时候脸色铁青,从马上下来,坐到了肩舆上,闭着眼睛飞快地念了一页佛经,有惊无险地抵达了对岸。 此后路就更好走了,走过盘山道,看到一片平原之后他又惊讶了一下:“竟是别有天地!” 到得西州城,城里出来个腰系白布的女官相迎,他好奇地看着眼前的人,心里咯噔一声:不会吧?别是我要册封的人死了吧?我这差使可怎么办? 他小心翼翼地问:“您这是……” 路丹青沉声道:“太夫人,殁了。” “阿哟!” 路丹青道:“请吧。” “哦哦,不知道娘子如何称呼?” 路丹青道:“路丹青,称呼我校尉也可以。请。” 一路沉默到了客馆,客馆差强人意,他让随从去收拾,自己却问:“不知何时可见节帅?” 路丹青道:“您先安置,明天我们节帅备好香案,我来接您去幕府。” “好。”他老老实实地回答。 第513章 伤逝 冷衍背着手,目送这个自称路丹青的女官离开,心中有些忧愁。做这种使者通常是比较简单的,到了地方,收礼、享受招待、宣诏、走人,尤其还是对祝缨。 打从北关入境开始,就见安南于教化之中透了点异域风情,他就预备歇好了、办好了公务在城里转转。京城人家都知道,祝……节帅处事周到大方,必不会令人失望。冷衍没打算过来会遇到难题。 现在这叫什么事儿? 宣诏这个环节里,本来应该包含一点训诫的词句。虽然家中长辈早提醒过他,说话时一定要客气,差不多就得了,别摆谱,不过该说的还是得说一两句。如今人家有了丧事,再给人添堵就说不过去了。冷衍叹了口气,在心里把这两句话也给减免了,如今只求把这差使办好就行。 可来之前,没人教过他张仙姑如果死了要怎么办,册封祝缨,必然连她活着的娘、死的爹一起。如今她娘也死了,但是册文就不大对得上号了,得跟祝大一样是“追赠”。哎~怕不得赶紧写个奏本驿马递回京里让他们赶紧改? 冷衍站不住了,双手往身前一收,往屋里走去:“先别管旁的了,给我准备纸笔!”跨过门槛儿,忽然惊叫出声:“哎?路丹青?我以前好像知道哎!” 仆人听了他的声音一回头:“郎君?您说什么?” 冷衍摆了摆手:“没事没事。”路丹青曾在京城为官,但那是好多年前的事情了,冷衍当时也年轻,更不会留意祝缨府里的一个小丫头,只对赵苏、祝青君、苏喆等人有点印象。 痛失一个可以拉关系、探听一点情况的机会,冷衍扼腕! 旋即,他又催促起来:“怎么回事?纸笔呢?怎么还没备下?” 仆人个个低头,匆匆准备,冷衍到了桌前,提起笔来想写,又觉得缺了点什么。仔细一想,对哦,还没见到那位节帅,也不知道她现在的情况,这奏本就写得干巴巴的,不能显出自己的能力来。还是明天见了面,回来再写。 他又在心中模拟明天见面时的情形,作了种种推测,在脑子里把自己累了个四仰八叉。晚上躺在床上还在想:不知她如今是个什么样子,还好相处不?可别迁怒埋怨啊! ……—— 祝缨抱着张仙姑,将她放到棺材里。棺材是早些年就备下的,保养得很好,板材很厚、刷的漆也很厚。里面铺着厚厚的锦被,祝缨弯下腰,将张仙姑小心地放到枕头上。 花姐亦步亦趋地跟在后面,眼睛红红的。白天,两人不假手他人,仔仔细细地给张仙姑擦身、穿衣、梳头,花了好长的功夫。 四下一片死寂,无人敢说话,连往来的脚步声都轻得几乎听不见。 祝缨直起身来,看向门口,路丹青走上前来:“姥,使者已入客馆了,我请他明天再来。” 祝缨声音微哑:“知道了。” 路丹青眼中带着忧虑,花姐悄悄对她摆了摆手,路丹青说一声:“那我寻她们一道准备了。”又小心地离开。 天色已晚,杜大姐过来请她们去吃饭,祝缨道:“你们去吧,不用陪我熬着了。” “那您……” 花姐道:“拿过来吧,我陪你守灵。” 幕府的人很多,真正称为“家人”的也就这两个人了,灵堂已经布置了起来,确乎该守灵的。花姐往盆里化了些纸钱、元宝,拖过两个蒲团:“来,坐这个,别往稻草上坐。” “孝子”通常要趴在草堆里显得凄苦,花姐实在担心祝缨的身体,她盯着祝缨鬓边两道细细的白发很久了。这个时候祝缨是万不能倒下的,身体也不能受亏。 祝缨把蒲团拖到身下,盘腿坐了,慢慢往盆里续纸钱,火苗烤得脸很热。杜大姐带着几个小侍女,搬了张矮案过来,将饭菜从食盒里一一取出摆好,花姐对她们摆一摆手,她们却并不走远,都担心地看着两人。 直到祝缨拿起筷子端起碗,挟了一筷子青菜放到米饭上扒进嘴里,几个人才都松了一口气——肯吃饭就好。 祝缨连菜拌饭吃了半碗,腮鼓鼓地,突然停止了咀嚼,将碗筷往案上一放,口里的饭都吐了出来。杜大姐等人慌忙上前收拾,祝缨抬起袖子抹了抹嘴:“给我点儿茶水。” 花姐轻抚着她的背:“天儿还热着,是容易胃口不开。” 很快,地上收拾干净了,杜大姐看着花姐的眼色,把饭菜也收走,将茶放到了矮案上。祝缨道:“你们都去吧,让我静一静。”花姐道:“好。”对杜大姐等人招招手,将人带了走。 祝缨慢慢喝了一杯茶,伸出腿在地上蹬了两下,蒲团带着她往后一滑,背“嘭”一声靠在棺材上,轻轻地叫了一声:“娘。” 她沉默地倚着棺材,板着脸坐着。 花姐抱着枕头,又走了回来,杜大姐等人在后面抱着毡毯、被褥,她们安静地在一边地下了地铺,又安静地离去。花姐也拖了张蒲团到棺材边,挨着祝缨坐着,伸手揽过她靠在自己身上。 祝缨歪了一会儿,又挣扎着靠着棺材,抽噎着说:“你矮。”靠着别扭。 花姐磨了磨牙,祝缨掏出手绢儿糊在脸上,含糊地说:“你也别绷着了。” 花姐呜咽着往棺材上一靠,挨着祝缨哭了起来。 过了好一阵,祝缨把脸上胡乱一擦,说:“明天还有事,京里来使册封,都要出席的,你去躺会儿吧。” “你呢?” “我一向睡得少。”祝缨打了个嗝。 花姐吸着鼻子倒了杯茶递给她:“喝、喝点儿,压、压一压。” 祝缨慢慢又喝了一杯茶,两人都倚着棺材,花姐道:“我叫她们都走了,没人打搅你,你也睡一会儿,这么些人都指望着你呢。” “没那么邪性。” 花姐不赞同地说:“哪里邪性了?本来就是,安南系于你一身,她们都还嫩着。” “我要是现在死了呢?” “呸呸呸!” 祝缨道:“你就是操心太多,没有我,别人也还是要活的。你也不用担心她们,我只要把她们放到那个位置上,她们自己就会自己想办法,挣扎求生。我已经把她们放上去了。” “就怕挣扎不出来……” “那就死。”祝缨面无表情地说,“管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我小时候,也没人教我要读书做官,我有现在,也不是谁教出来的。不也过来了?” “别人怎么比得过你?眼下这样的局面,正在好的时候,也正在不能松劲的时候,你要做的大事不可以坏掉。我不想你有遗憾。” 祝缨道:“我不会遗憾。”她给了花姐一个奇怪的眼神,把花姐给看懵了。 祝缨道:“我想要的,都做到了,至于以后,谁能管得到千秋万代?我从来也没觉得要凭我一人之力把一切都安排妥当,别人都是木偶傀儡,哪怕我死了也照着我画的符做行尸走肉。那样想,就是错的。都是大活人,有脑子有、有私心、有野心。人性如此,多好? 我也不担心她们,只要刀子还往身上扎,人就会疼,就会叫唤,就想还手。我只做我能做的、想做的就好。哪怕安南以后变成外面的样子,我也不难过、不担心,只要有脑子,她们就会自己找路。哪怕她们都不行,斗不过别人,也没有关系的。怎么可能不挨打、不受伤、不死人?终有人能做到就没行。” 她点了点自己的脑袋:“靠自己脑子选路,才有办法。只因信任,听了别的指的路就一气走,什么都不知道掉坑里就爬不出来了。” “可是眼下。” “眼下也没什么好为难的。” “青君?” 祝缨道:“或许吧。都是人,身上有好处也有毛病,接着练吧。” “那小妹她们你要怎么安排?别人还罢了,小妹是从小带大的。” “她?先能把她家里摁下去,再说。” 花姐听到苏喆家里,又是一愁:“她那个孩子,是重华的孙子吗?” 祝缨道:“祝重华能给那个孩子一个县?能让他继承三百户?不能,他就姓苏,听他亲娘的。重华家想要这个孩子,苏喆一定会再另生一个与重华没有关系的孩子,阿苏家的一切,归那个真正的苏家人。她要不这么做。我会失望的。” “重华会想要说法吧?” 祝缨道:“重华能要什么说法?苏喆又不是她家的什么。我本来想定律的,比礼乐制度安南是不成的,山外千百年缝缝补补,积累下来的底蕴,比不了。那就定律法,简单,明白。让所有人都能讲道理,把尺子放在那儿,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说着,她叹了口气,她现在有点倦,许要休息几天才好将这件事理顺。 “法家?” “也是,也不是,没有那么严苛。” 两人絮絮聊了一阵儿,花姐催促祝缨:“歇了吧,明天还要见使者。” 两人才合了一会儿眼,天亮了。 …… 冷衍一大早就醒了,装束停当,又仔细检查了所携物品,下令随从:“都不许笑!” 路丹青如约来接他,他的表情也严肃了起来,话也更少了,只说了个:“请。” 一路上,不断地看到有腰缠白布,又或者头戴白花的人,许多人深色沮丧。他又好奇了起来:难道在安南,祝氏就是……呃,如国主一般? 当地百姓是不需要为官员的母亲戴孝的,但是平民百姓需要为国君的母亲戴孝,这是有区别的。 进了幕府,才是重孝。 冷衍板着脸,被领到了灵堂,他犹豫了一下,没有先致奠,而是对祝缨道:“奉诏。” 冷家子弟,见过祝缨,她比在京城的时候憔悴了许多,眼睛累得抠了进去,脸色苍白,语气仍然和缓稳定,声音却低了一些。 冷衍匆匆宣完旨,对祝缨一礼:“君侯,节哀。” 接着讨了香烛致奠,再转达问候。本来想到安南揩油的,如今冷衍少不得开了自己的箱笼,凑一份奠仪出来。 冷家子弟,大面儿上的礼仪都不错,祝缨微微点头,道:“招待不周,还望见谅。” “不敢不敢,您遇到这样的事,晚辈岂能无礼?” 祝缨道:“请到后面奉茶。” 冷衍跟着她往后走,眼睛却不由自主地打量这座幕府,宽敞气派又显质朴节俭,与祝缨在京城时的气质很像。幕府里除了悲伤,竟还有一点点嘈杂,他听到了小孩子的声音。心道:不是说,没有子女么?哪里来的后辈?想是收养的?哦,对了,她有义子,还有学生,也不算后续无人。 一通胡思乱想,已到了小花厅,奉了茶,冷衍先说:“太夫人的册封当转追赠,我这便具本回京,想来京里不会为难的。”追赠与册封稍有区别,有时是嘉号不同,有时候追赠会加一级,都要看朝廷的讨论。 祝缨道:“有劳。” “份内之事。” 祝缨又命人拿了一份礼单来,冷衍微微吃惊:“这?” “安南也没有什么好东西,一些土仪,你远道而来,怎么能让客人空手而归?不是交往的道理。” 冷衍小心翼翼地收了,又说:“我这便去具本,就在西州等朝廷消息。”也免得再派个别人跑一趟。万一来个傻子要抖威风,那不是找事儿么? 冷衍就在西州住下了,不时往丧礼上看一眼,还想搭把手。他总觉得西州的礼仪“简陋”,想掺和一点。然而他与许多人语言又不通,这让他十分气闷。 没过两天,各刺史、县令、故人统统往幕府赶来。不但自己,还拖家带口,吃奶的孩子都拖了来。 冷衍咋舌:好大排场,这是都来了吧? 他却不知,整个幕府也都很紧张,西关与北关都加强了戒备,往来客商多有阻滞,以防有人趁乱生事。西州城内也加强了巡逻,侯五也不养老了,每天都要在幕府里巡查。 他只知道这丧礼上大人哭孩子叫,小孩儿着实不少,他脑瓜子嗡嗡的。奏本往来也需要时日,这边丧礼已经到尾声了,那边批复还没到。冷衍只好缩在丧礼上,一声不吭,听他们讨论太夫人安葬的情况。 祝大葬在梧州,现在是不是得祝缨扶灵去合葬?还是老两口就分葬两处了?那冷衍就不好被留在西州,难道要一起去?如果同去了,旨意下来了,怎么弄? 本来没这么麻烦的,主要还有一个大家都不好说出来的:一家三口,如果分葬两地,祝缨以后……跟谁住? 冷衍终于遇到了合适发表意见的事,说了一句:“死者为大,我跟过去也没什么。” 祝缨道:“不用,梧州的过来吧。” “诶?卑不动尊……”冷衍瞪大了眼睛,没这个道理啊! “哦,那个啊?当我昨天做了个梦,先父想过来看看新城。”祝缨说。 那理由就充分了,赵苏道:“我这就回去主持迁葬!” 祝缨道:“也好。” 一面又开始“营建”新墓,各个品级有各个品级的规格,祝缨也不破格,在城外二十里选了处“吉地”,开始堆土,工匠们从山中采来大石,开始刻碑。工程未完,朝廷的诏书又至,这一次他们没有再多生事端。 冷衍在西州多呆了近一个月,终于可以回家了,祝缨率众送他出城,冷衍来时一队人,去时多了一队车,对祝缨愈发客气,频频劝祝缨保重、节哀。 祝缨道:“时候不早了,再耽误下去就要走不成啦。” 冷衍才又转身离去。 苏喆上前道:“姥……” 祝缨摆了摆手,目光扫过众人,道:“我心里乱得很,幕府的事情你们要多担当。” 自此,她便将心思扑在了安葬、改葬上,平日不是在后宅里靠着棺材坐着,就是往工地里去看,将大部分幕府事务都放手给了祝青君、苏喆等人。 第514章 安葬 临近秋收时,祝缨暂停了墓地的营建,将大部分的劳力遣散回家准备秋收,只留一些工匠做些装饰之类的手艺活。 今年安南的收成尚可,各地的官吏较往年更有经验了一些,从秋收之前就预估了当年的产量,较之山外风调雨顺时为少,于山区而言则完全可以接受。苏喆、巫仁、项安等人在西州,赵苏、祝炼等人在各地,紧张地忙碌着。 祝缨与花姐却闲了下来,连同二江,都在幕府里看着池塘里的锦鲤。她们的话也不多,许多时候只是安静地坐着,有时在亭子摆下桌子,各干各的事。祝缨不时写些东西,花姐与小江则是写写画画。 宁静也有被打破的时候,譬如前面事务涉及几方,需要祝缨决断。 这天,巫双拿着一些公文过来:“姥,这些须与祝将军协调。” 安南五州,刚好剩下一州,这一州里有祝青君的屯垦。虽然“剿匪”是祝重华提出来的,实则匪患最严重的是这里,这里便被祝缨取名为“普安州”。因而祝青君的军屯大部分也落在这里。 这一州又是没有刺史的,幕府有时会直接下令管一管这一州,它的司马职务级别较低,与军屯不相对等,出了事不免要央求幕府调节。司马也是个妙人,他官职略低些,却要管普安州的事务,遇事必要抢个先,吃没吃亏先叫两声痛。 小江与花姐相帮祝缨把桌上的稿纸收了起来,巫双将手上的公文放了下来,她性格活泼,看祝缨的表情没那么沉郁了,小声说:“姥,这都第三封公文了,上一次是黛州,上上次也是普安州,总这么弄……也太麻烦了。” 祝缨批了公文,道:“是吗?” “嗯。”巫双乖巧地发了一个音节。 祝缨道:“好了。” “诶?” 祝缨把公文推一推:“拿去吧。” “哦……”巫双吐吐舌头,接过公文,溜了。 小江道:“她也没说错。” 祝缨点了点头,对祝青雪道:“到前面儿说一声,晚上一起吃

相关推荐: 深海gl (ABO)   一世独宠:庶女为妃   病娇傅少的小撩精重生后被宠坏了   郡主请娶(NP)   芊芊入怀   带着儿子嫁豪门   南安太妃传   玩笑(H)   情欲漩涡   认输(A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