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利、劳农务、富庶民,十分难得。 “圣上过誉,臣惶恐。”裴秉元谢恩道。 “爱卿当得起,短短数年治理好穷荒农县,不是轻易能做到的。”圣上道。 圣上重视农业,也看重肯躬身务农的臣子,又道:“有功必赏,朕赐你从五品官衔。” “臣谢主隆恩。” 文官官衔升迁不同于武官,即便有大功,一次也不会超过两个品级,裴秉元从七品直升从五品,已是大赏。 其次,与官职相比,官衔并不是那么重要。譬如六科给事中不过七品,因身有监察弹劾的权限,朝中众臣不得不多敬着他们几分。 圣上继续道:“江苏府直隶太仓州薛知州因丁忧离职返乡,朕欲派你去接管太仓州,任太仓州知州。然则,朕转念一想,景川伯独你一个儿子,朕亦不忍叫你远赴他乡,与家人分离……恰好,来年春,工部虞衡清吏司员外郎荣退,你颇具治水才略,可胜任此职。” 最后问道:“爱卿觉得如何?” 知州属正五品,辖直隶州,太仓州又是富庶的江南地区,而工部员外郎是从五品官,明眼人都知道该如何去选。 圣上若真有意让裴秉元留京,直接赐员外郎即可,何必大费周章多问他一句? 裴秉元又想到妻兄林世运说松江府已经开海,紧接着登州、潮州、漳州、泉州,还有太仓州,估摸也会一一开放,如何规范商贾出海、治理海贼、抵御委人涌入,朝廷正是用人的时候。 圣上意属让他去太仓州任职。 拿定主意后,裴秉元回禀道:“微臣家中有二子,可替臣尽孝,微臣愿意南下太仓州任职。”尽自己所能造福一方百姓,也是裴秉元的初衷。 “善,朕准了。” …… …… 裴秉元南下太仓州,继续外派为官一事,伯爵府内又喜又愁,此一去,未必三年就能回来。 老爷子率先发话,道:“圣上隆恩不可辞,秉元升至从五品是光耀门楣的事,咱们理应高兴才是。” 老太太不想让儿子担心,强忍着泪,对裴秉元道:“我们两个老的身子都还硬朗,你无须担忧甚么,只管做你的事业去。” 想了想又道:“三年又三年,你身边不能少了伺候的人,此番世珍她们一块跟着过去罢。”至于伯爵府的产业,能经营的继续经营,不好经营的便换作细软,让儿子带着傍身。 靠着水田、庄子,也够伯爵府维持体面了。 夜里,裴秉元来到逢玉轩,沈姨娘犹豫了一会,终于开口道:“老爷,奴婢想留在京都……”怕裴秉元误会,沈姨娘马上解释道,“奴婢不是怕吃苦,而是竹儿还在宫中,少津三年后要参加秋闱,奴婢实在舍不得他们,奴婢愿意留在京都伺候老太太。” 裴秉元轻叹一声,道:“叫你受苦了。”这是答应了。 沈姨娘说得十分在理,岂可勉强她,叫她忍受思儿之苦? …… 几日后,圣旨到,圣上留裴秉元在京都过完年,春节后赴任太仓州知州。 此事传遍京都各名门勋贵。 又过两三日,锦昌侯爷和侯爵夫人拜帖上门祝贺,无他,因裴秉元要远赴江南,原想春闱后再提的亲事,只能提前了。 不仅要提前,还要在裴秉元上任前操办完婚礼。 时间有点紧了。 听了锦昌侯的来意,老爷子、老太太和裴秉元惊喜又意外,他们都不知晓侯府陈三郎钟意于英丫头,林氏曾看出点苗头,并不敢声张。 裴秉元看着气宇轩昂的陈行辰,知晓他已经中举后,愈相看愈是满意。 既是侯门嫡出,又是读书人、有功名,门风清正,妯娌和气,这门婚事真是打着灯笼都难寻。 锦昌侯和侯爵夫人看英姐儿也是愈看愈满意,门第、样貌、学识、性子,样样的都是合适的。 上有父亲任知州,跻身清流,下有两位出色的弟弟刻苦读书考功名,长姐嫁入徐家,品行名声俱佳……这些又给英姐儿添了几分彩。 郎才女才,郎貌女貌,这门婚事岂有不同意的道理? 婚事定下以后,双方换了红帖八字,取吉日十二月初九,行大婚之礼,锦昌侯府送来近两百担的彩礼,在京都城里传为佳谈。 第56章 婚期临近,伯爵府里忙碌了起来,既要忙送英姐儿出嫁的事儿,又要打点家里产业,该留的留,该卖的卖,筹备裴秉元南下赴任的事。 老太太忙着拟定婚礼宾客名单。与侯府结亲这样的大事,她作为伯爵夫人,免不了要出面去请一些勋贵夫人来观礼。 裴秉元外任在即,拜谢恩师、同仁应酬、人来客往……亦有许多要走动的地方。 沈姨娘心细,跟在林氏身后帮她处理各种细事琐事,带着下人把伯爵府装饰得喜气洋洋。 裴少淮有意替母亲分担一些,却被林氏严词拒了,林氏道:“你是个读书的爷们,哪能让你操持后院的这些小事?外人若是晓得了,不光要嘲笑你,还要嘲笑我这个主母,连个婚礼都办不妥当。” 裴少淮讪讪,他光替母亲着想,倒把这一茬儿给忘了。 林氏又道:“你和津哥儿只需同往日一样,好好读书温习功课……你还要养好力气,大婚那一日,由你背着姐姐出门上花轿。” “孩儿省得了。” 这是裴少淮第三次送嫁,前两次没长大,牵着姐姐出门,现在长大了,要背着姐姐出门。 一连半个多月,莲姐儿每日一大早就回到伯爵府,搭手帮忙,忙到入夜才回去。 林氏有些过意不去,言道:“辛苦你日日往这边跑,娘家婆家两头忙。” “辛苦甚么,这都是女儿该做的。”莲姐儿笑着道,“这也是婆婆特意嘱咐我过来的。” 当年徐瞻迎娶莲姐儿时,伯爵府风风光光送莲姐儿出门,帮初来乍到的徐家在京都城里站稳脚跟。如今英姐儿出嫁,徐夫人自然会多叮嘱儿媳几句。 莲姐儿又问:“大礼那日,母亲打算找何人替英妹妹开面齐鬓?” 开面,即去掉额上、下颌的一些细小绒毛;齐鬓,即把新娘子的鬓角梳理整齐,不再留少女碎发。 意味着少女已长成,今日嫁为人妇。 按习俗,需要由家庭和美、德高望重的中年妇人来替新人开面齐鬓。 林氏早和老太太商量过,应道:“这事,我和你祖母想好了,打算辛苦一下亲家母,让英儿沾沾亲家母的福气。” 前段时日,徐大人南直隶乡试监考、检举有功,已由礼部侍郎升至礼部尚书,官二品,徐夫人也得了御赐角轴,随夫君被封二品诰命夫人。 加之徐家儿孙皆是读书人,门风清正,京都城里都夸徐夫人是持家有道的贤妻良母。 “巧了,我和母亲想一块去了。”莲姐儿喜道。 “我已经准备好礼件,过两日就去请亲家母。” 二人又聊到兰姐儿身上,莲姐儿说道:“京都与蓟州镇相去不过一两日,父亲外任、妹妹出嫁这样的大事,兰儿本应回来一趟的,不过她如今身子不便,不敢长途奔波。” 林氏压低声音问:“兰儿这是又……?” 莲姐儿也跟着压低声音,应道:“她没在信里明说,我估摸着刚怀上,还未过头三个月呢,她不敢声张……只说身子不适,不好奔波劳顿。” 司徒二军务在身,不能离开军营,兰姐儿怀着身子带着一对女儿,确实没办法赶回来。 林氏欣慰道:“在边城的日子虽然苦了一些,但小两口能和和美美在一起,相互扶持体谅,比甚么都强。” 莲姐儿亦点头。 林氏又趣道:“前些日子,二姑爷来信同淮儿说,要送些大萝卜回来,祝英儿和妹夫白头偕老,淮儿纳闷了好久,以为真是甚么稀奇的萝卜。昨日礼件到了,打开一看,哪里是甚么大萝卜,全是上好的老人参。”边说边笑。 莲姐儿也跟着笑,道:“山海关往北,有连片的山岭,确实盛产人参。” …… 莲姐儿刚回去,这会儿林家大嫂蒋氏来了。 “恭喜二妹,给英儿寻了这么一门好婚事。”蒋氏欢欢喜喜道。 又恼林氏没有给娘家预先透个信,好叫林家提前准备。眼下初冬,正值北风南下,松江府的商船准备出海,林世运带着大儿林遥、次子林远,押着好几船的货物南下松江府,打算和海商们做生意。蒋氏道:“上回英儿及笄礼,她大舅不在京都,这回成亲嫁人,她大舅还是不在……这算什么事嘛?” “嫂子消消气。”林氏笑道,“姻缘姻缘,来了才算缘,哪里是我能提前猜到的?” 蒋氏取来一个精致的妆盒,打开一看,里面装着琳琅满目的宝石,说用来点缀英姐儿出嫁时戴的钗冠,又道:“若是夏日里,商船刚刚从海外回来,要甚么颜色甚么光泽的都有,如今时间紧,我只能寻到这么多了,二妹你挑合心意的用罢。” 林氏打趣道:“嫂子说话愈来愈阔气了,简直把宝石当小石子看,这么大一盒难道还少吗?” 她没有跟嫂子客气推辞,收下了。 “裴大人这回外任,你也要跟着南下罢?” 林氏点点头,道:“先把英儿的大事办完,春节一过就要启程了。” 蒋氏喜道:“以后,你大兄和两个侄儿南下做生意,就能有个照应了。” 等送走蒋氏以后,林氏发现妆盒下面还有个格子,里面放着一小沓契纸,略一看,有两个庄子和七八个铺面。 …… 英姐儿院里。 喜服已成,她只需略改些针脚,让衣制更加合身。 “小姐,津少爷来了。” 英姐儿迎出去,在大堂里见弟弟。 “从宫里往外送物件不便,姐姐只能托人带些轻便的出来,让我用盒子装好给四姐送来。”少津说道,递给英姐儿一个檀木小盒。 知道是竹姐姐的礼物后,英姐儿迫不及待打开。 盒子里装着几条熨平整的帕子,最上面的张帕子,绣着一团开得正灿烂的木槿花——英,木槿花也。 英姐儿轻抚绣线,见针脚又细又密,道:“竹姐姐从前的绣工就很好,如今愈发精湛了。”想到三姐在宫中不仅要忙着应付形形色色的人,还要匀出时间磨练琴棋女红,必定辛苦,言语中带着伤感,眼眸低垂。 “四姐大婚在即,若是睹物伤怀,那姐姐送这些帕子出来,就失了本意。”少津劝慰四姐道,“四姐不妨这般想,你过得愈好,外人愈是不敢再看轻伯爵府,等姐姐出宫以后,也能多几分依仗。” 少津又道:“长兄得了解元,伯爵府处处向好,我常常告诉自己,我若也能如长兄一般考得举人功名,伯爵府便又能往前了一步。” 十五岁的少津,脸庞比少淮多了几分青涩,但眼神坚定。 竹姐儿一直都是少津读书进步的动力之一。 英姐儿点点头,仔细收好了那几条帕子。 …… “六礼既成,七贤毕集,凑八音,歌九和,十全无缺羡鸾和。” 十二月初九大婚这一日,申时过半,太阳开始西斜,正大街上锣鼓喧天,陈行辰头戴乌纱身着红色喜服,骑在骏马上,英姿勃发,春风得意。 鸿雁双双飞,此鸟知阴阳,迎亲队伍的最前头是一对鸿雁。 迎亲队伍来到伯爵府大门前,媒婆高呼:“俊郎宝马到门前,荣华富贵过百秋,迎亲——” 陈行辰从马鞍上下来,恭恭敬敬来到伯爵府正大门前,作揖,呼道:“陈家三郎受命于父,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今备嘉礼求娶景川伯爵府第四女,恭听成命。” 裴秉元门前大呼:“准。” 随后,陈行辰免不了要被拦亲、考校学问,还要现场赋诗几首,吉时到了,好不容易才能进入裴家大门,到正大堂里向岳丈、岳母行礼敬茶。 闺房内,英姐儿已束好发髻,戴上钗冠,身着大红圆领喜袍霞帔,眉弯如月,双颊绯红,待人迎娶。 “姐姐。”裴少淮撩开垂帘,进屋道。 英姐儿点点头,一旁的徐夫人乐呵呵地替她盖上锦袱,裴少淮这才上前,牵引姐姐进入正大堂,拜别父母。 主婚者高呼:“四拜。” 英姐儿拜完,裴秉元眼眶有些红,林氏则已泣不成声——即便女儿就嫁在京都城里,嫁了个极好的人家,姑爷又是个上进、待人和善的,但嫁女时的那份不舍,不会因此而少半分。 回想过往,英姐儿小时候奶声奶气道“英儿不是个泥猴儿”,好似就发生在几日前,怎一转眼就要嫁人了呢? 此时,陈行辰已重新骑上马,在大门外等待。 主婚者又呼:“昏已至,送嫁。” 裴少淮半蹲在姐姐跟前,道:“姐姐上来吧,弟弟背你出门。” 英姐儿攀在弟弟肩上,任弟弟背起来。 几颗热泪滴入裴少淮的衣襟里,裴少淮感受到了温度,耳畔又闻姐姐低声哭着,他鼻头一酸也有了哭的冲动。从正大堂到大门外,一共九十九步,裴少淮丈量了很多次,他步子走得很慢很稳,仿佛走得慢一些,姐姐就能留在家里久一些。 但他不能停下,停下就不吉利了。 他本是不信这些的,但这一次,不知为何会如此“遵规守矩”,生怕出半分差池。一定不能停下脚步,一定要刚刚走好九十九步,一定要稳稳当当地把姐姐送入花轿内。 正大街上,陈行辰骑马在最前面,仰着头,一脸喜滋滋,如沐春风,领着迎亲队伍往前走,而裴少淮骑马跟在花轿后面,心情复杂。裴少淮第一次觉得,原来陈行辰也是有让人讨厌的一面的——他竟就这样把姐姐给娶回家了,太便宜这小子了。 街上百姓借着落日余晖看热闹,都在夸锦昌侯府的三少爷长得俊俏,好多年没见过这么俊的新郎官了。 紧接着,看到送嫁的裴少淮,又转而夸:“这送嫁的弟弟翩翩年少,气宇轩昂,比姐夫更俊几分。”还是个没有婚娶的。 落日以前,迎亲队伍来到锦昌侯府前,里面灯火通明,红绸满挂,一派喜庆,陈家人已经候在大门前,迎接新娘子进门。 “辛苦内弟了。”陈行辰道。 “望姐夫谨记红叶之盟。” 陈行辰想了想,也不文绉绉了,干脆承诺道:“比算学还要重要。” 裴少淮任务完成了。 看着姐姐被两个媒人牵引进侯府,他心情反倒松快了几分,不舍是有的,但只要姐姐过得幸福,就是好的。 陈家人候着迎接她,已经说明了诚意。 第57章 几日后,英姐儿带着官人回门。 她梳起妇人发髻,上身是鹅黄色褂子,底下穿了一条浅色画裙,动若水纹,色如月华。 她虽已嫁作人妇,但往日的那份少女俏意还在,由此可见侯府这几日待她是极好的,没叫那些俗套的规矩磨了英姐儿的灵气。 英姐儿身前的陈行辰,如沐春风,脸颊微微泛红,多了几分沉稳。 按规行完礼节后,林氏带着女儿回房说体己话。 林氏知晓侯府待女儿好,心里十分欣慰,嘱咐女儿道:“万事有来有往,长辈愈是对你好,你心里愈是要有把尺子,莫失了分寸,要懂得敬重长辈、关心长辈,让她们觉得你当得起这份好……虚礼可免,有些礼节却是免不得的。” “女儿省得。” 林氏又问起英姐儿的公公婆婆,英姐儿应道:“朝廷已经下旨了,命公爹连任,和父亲一样,过了春节就要启程了,婆母和小叔子都是一块跟着回去的。” 林氏想了想,提点女儿道:“那你要上心替他们打点行当,从嫁妆里挑些好的物件装进去,叫他们带着……侯府家大业大,自然是不缺这些的,但这是你当儿媳的一份心意。” “女儿这几日已经在选了。” 英姐儿想到一件事,说道:“这几日,侯府的婶母、大嫂二嫂都有意向我打听弟弟的婚事,我给推脱了回去。”裴少淮过完年就十六了,不小了。 十五岁的解元,又是京城勋贵,自然是个香饽饽。 “我本有意替他去相看的,可他心思全放在学业上,尚无意婚娶,我干脆遂了他的意,迟几年再论罢。”林氏应道。 想了想,她又道:“不过,若是遇见好的、合适的,也可替你弟弟先留意着。” 英姐儿点点头。 …… 后院药圃里,陈行辰正带着下人,小心翼翼把一盆盆一丛丛的药植装上车,搬回侯府看养。 姐姐嫁出去了,药圃也跟着没了,一旁的裴少淮愈想愈气。 陈行辰挑挑眉毛,对裴少淮嘚瑟道:“这么多药植,好些是我送来的,如今又要搬回去,叫我真不好意思。” “你这是得便宜卖乖,你若不送药植过来,能娶到我姐姐?”裴少淮气道,“我可总算知晓你为何偏爱算学了。” “为何?” “四姐夫心里装着把算盘呢,主意算得铛铛响。” 陈行辰道:“这可不能怪我,当日是内弟说姐姐缺几株药植,叫我找来赔罪的。” …… 大寒。 诗云“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寒气之极,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段夫子常年坐在轮椅上,一到冬日里,身子周身不爽,每每大寒更甚。 这日一大早,裴少淮便叫申嬷嬷焖了一炉子的羊肉,又叫人去贺相楼取了上好的黄酒,叫上少津一齐去徐家,打算同夫子一边打甂炉喝些黄酒,驱走寒气暖暖身子,一边聊学问分散夫子的注意力,缓解身子的不爽。 到了徐家,言成迎出来,乐道:“我就猜到你们会来。”几人一同往夫子的院子去。 刚进了院子大门,正好看到老阿笃推着夫子从屋内出来,途经一个缓坡时,老阿笃不小心踩到了冰坨子上,身子不稳一下子跌倒了,眼看轮椅被甩出去,老阿笃顾不得爬起来,单手抓住轮椅的轱辘,稳住了轮椅,护住了段夫子。 “先生(阿笃)你没事罢?”主仆二人都问对方。 “我没事,叫先生受惊了。”老阿笃爬起来,佯装轻快拍拍身上的水渍、积雪,又轻松笑笑道,“方才没瞧见脚下有冰渣子,疏忽了。” 段夫子没信,重重跌了一跤怎么会没事,神色凝重道:“我让侄媳妇给你找个大夫瞧瞧,莫伤到哪里了,你自己却偷偷忍着。” 言成、少津急着想过去,被少淮拦下了,道:“这个时候过去作甚么,老阿笃的性子跟夫子是一样一样的,这个时候过去只会叫他心里更不舒坦。” 裴少淮拉着言成、少津悄悄离开了院子,道:“等夫子处理妥当了,咱们再进去罢。” 方才的那一幕,叫裴少淮唏嘘感慨,春暖夏炎秋来风,太过匆匆。 一转眼,他和少津跟随夫子读书已经十年了,这十年,他和少津长成了翩翩少年,而段夫子更老了。 老阿笃也更老了。 裴少淮印象中老阿笃是身强体壮、无所不能的,能酿甜酒做佳肴,能上山摘野果让夫子尝新鲜,还能不时插话讨几句学问。 这么些年,夫子的衣襟总是整整齐齐的,没有一丝褶皱,是老阿笃伺候得好。 现如今,夫子白了头,老阿笃也跟着白了头,往后总会有力不从心的时候。 徐言成说道:“前些日子,祖父说要给夫子多配两个下人,夫子不同意,老阿笃解释说,房里有生人会让先生浑身不舒坦、坐卧难安,祖父只好作罢……没想到今日就出了这样的事。” 这些年来,段夫子虽释然了很多,但读书人的清高,让他依旧介意被外人看到他的不堪。 …… 等大夫给老阿笃检查完了,确认没有大碍,夫子舒了口气。 裴少淮三人这才进了院子,进房内向夫子行礼问好,佯装没瞧见方才的那一幕。 正值午膳时候,又架起炭炉子温酒,就着羊肉煲打甂炉,房内暖融融的。 “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出门,果然是有道理的。”段夫子言道,心情好了几分。 少淮、少津、言成三人依次同夫子报告最近的学习情况,夫子听完再指点,一来一往,时辰过去,师生几人聊得十分欢畅。 见夫子神色松快了不少,裴少淮来到夫子身旁,指着轮椅上磨掉漆的一处,道:“夫子的‘坐骑’掉漆了,学生回去给夫子做架新的罢?” 段夫子心里数了一下,笑道:“你给我做的这架轮椅,我已经用了八年,缺些漆皮也是正常的,叫阿笃涂一层就是了。”让裴少淮不用大费周章。 又道:“这是梨木做的,十分稳当,我用习惯了。” 段夫子以为事情就此作罢了,谁知道,半月以后,裴少淮又来了。 裴少淮找来五六个木匠,赶在年前把新轮椅做出来了。 和旧轮椅是一样的木料、一样的样式,尺寸分毫未改,裴少淮花心思加了几个小功能。 他向夫子介绍道:“有人往前推动时,‘坐骑’畅行无阻,若是突然失了力,则有锁窍自动掉下来,卡住轱辘,‘坐骑’不会往外滑行。学生在轱辘轴中加了钢珠,平日里只要不时上些油,能省不少劲,夫子单用手推动轮子也能前行。” 裴少淮把新轮椅推至夫子跟前,道:“夫子不妨试试。” 老阿笃上手试了试,喜道:“先生,果然轻便顺滑许多,上坡时再不怕轮椅往后倒了。”又夸赞道,“淮少爷真是有大学问,能想到这样巧的主意。”这样的轮
相关推荐:
顾氏女前传
弟弟宠物
女帝:夫君,你竟是魔教教主?
旺夫
女奴的等价替换
白日烟波
鉴宝狂婿
红豆
开局成了二姐夫
乡村桃运小神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