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苟在修仙界的远古巨熊 > 第41章

第41章

独者,无需他人监督看管,即可成事也。此乃第二层意思。” 两个小师弟一边听,一边快速挥笔记下,而后再此作揖行礼,道:“谢裴师兄解惑。”两人虽未完全理解,却已经找到了突破处。 小师弟刚离去,裴少淮便看到田永玏风风火火地向他走来,一副要找他算账的模样。 “田师兄怎么了?”裴少淮问道。 田永玏紧紧盯着裴少淮,嘴唇微颤,一脸幽怨之色,半晌才道出一句:“裴师弟好狠的心,我被你瞒得好苦好苦……” 旁人若是听了去,恐怕要以为这是一场负心汉的大戏。 一个“瞒”字,裴少淮看看案上的旧文稿,猜到了几分,道:“这两张文稿,是田师兄帮忙捡起来的?” 田永玏点点头。 裴少淮扶额,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偏偏是田师兄先发现了,又问道:“我说我不是,田师兄相信吗?” 田永玏摇摇头。 半晌,田永玏幽幽问道:“你下篇文章写好了吗?我可以先一睹为快吗?” 裴少淮抬眼,略有些惊讶道:“岂会这般快?这篇文章才刚刚投出去……”往后少不了要面对田师兄的月月催稿。 两人找了处安静的地方相谈。 田永玏的幽怨情绪,此时已转化为兴奋——他不仅见到了北客,而且和北客关系不错。 “裴师弟一身的才华,为何要藏拙?若是以真名在《文卷》发文章,岂不是更容易积攒名声?”田永玏问道。 好名声对于读书人而言如虎添翼,更易在科考中取得好成绩。 又道:“北客,北客,北方的客人,我竟然一直没能想到。” 裴少淮回想一开始投稿的初衷,应道:“一开始用北客之名,是为了投块敲门砖,试试水。到了后来,发现笔名之下发文章交流学问,更是纯粹一些,遂沿袭了下来。” 若是以“裴少淮”之名发文,不免要被冠以北直隶乡试解元之名,陷入南北之争中。 届时,学子们读起来自然也就变了味。 田永玏想到程思、崔正已几位师兄对裴少淮的偏见,轻叹了一声,言道:“我虽不愿承认,但事实确如裴师弟所言,笔名之下的学问更纯粹一些……崇文堂的几位师兄若是知晓北客是你,兴许就不会力推北客的文章了。” 也不是所有人都像他一样,纯粹喜欢北客的文章。 “所以还请田师兄替我隐瞒。” “你若是有好文章,先给我赏读,或将底稿赠予我……倒也不是不可。”田永玏打趣道。 …… 数日之后,新一期的《崇文文卷》刊印,因又见北客文章,文卷十分走俏。 因文卷数目有限,学子间纷纷传抄。 “北客的文章水准似乎更上一筹了,可惜我学问不足,找不出其具体之处……总觉得文风有所变化,又无从考究。” “我只知晓读起来更加酣畅了,我最拜服的是他的见解,新奇独到。” “是矣。譬如这回的文章,北客论述如何兴练水师,他写道‘养将士以固其谋,习战守以励其气,蓄财用以裕其施’,短短数句,可谓把将首之谋略、日常之操练和后方之财粮系于一体,不分彼此,妙哉妙哉。” “我愈发好奇南居士接下来会如何点评北客的文章了。” “我亦在盼着南居士的详细解析。” 有了解析,才能更好理解、吸收北客文章的精髓。 因由此事,崇文文社的名气在南直隶各府、各州又涨了几分。 …… …… 江南二三月,草与水同色。百姓忙于育秧苗、 翻耕水田。 经过整个冬日的翻修,太仓州靠东的那个商用码头已非荒草杂生、乱石堆砌,如今初见成效,有了码头的雏形。 长长数里长的海岸,以粗石砌筑石驳岸,又在码头外浅滩处垒满沙袋以防浪潮,护得码头内风平浪静。这里本就是一个天然良港。 为了方便船只倾卸货物,一条直入海港的长堤被重新清理出来,铺上青砖石阶。日后,船只的货物将由这条长堤源源不断输往太仓州内,经太仓州转运至大庆朝各地。 岸上有一大块的空地,裴少淮建议父亲一部分修建府衙、里铺,用于衙役民壮驻守,另一部分则修建一排排的商铺,只需码头热闹起来,商人们自然就会闻讯而来,租房做生意。 不过,时值春耕,只能暂且停工,农忙之后再作计较。 三月下旬,朝廷下旨,数个临海州县准许开海,太仓州正在此列。 镇海卫原以为裴秉元修建码头是为了和他们争抢漕运,争抢水道运粮的差事,屡屡嘲讽裴秉元不自量力——漕运属兵家大事,自然只可能握在卫所手里,裴秉元争也无用。 大庆朝可少有过由府衙、州衙掌控水道运粮之事。 谁成想,裴秉元意图根本不在漕运,而在海运。是镇海卫消息闭塞,眼界小了。 等镇海卫得知消息之后,终于明白州衙为何大费周章去修建一个废弃的商用码头,为时已晚。彼时,裴秉元已牢牢控住这个废弃码头。 不仅裴秉元,苏州府知府、江南巡抚还有户部,都有插手此事。镇海卫岂敢动甚么手脚? …… 太仓州百姓们听闻码头可以带来如扬州一般的繁荣,士气大涨,春耕后又马上投入修建码头。 裴秉元应允老百姓,修建码头可抵徭役,每户多出人手则可视工时折算为粮食,抵消年底的税例。 随后是制定码头抽取关税之策,裴秉元、裴少淮父子数次前往邹府,请教邹阁老。 邹阁老由户部尚书入阁,是这方面的大家。 邹阁老知晓裴家父子来意后,十分高兴,倾囊相授,言道:“商贾不怕税例,最怕税例不明,又怕辛苦一场不准通行。裴知州若想制定关税之策,可从以下着手。” “其一,货分几类。商船自南洋满载而归,船上为何物也?宝石个头虽小,利润最大,抽取税例自然不可少。粮食不易海运,商人少做此类生意,然则粮食利国利民,抽取税例应降低以鼓励商贾购入粮食。此外又有香料、器械、木材等等,不可胜数,裴知州恐怕要细分。” “其二,估价几许。估价愈高,抽取税例自然愈多,估价愈少,税例愈少……估价之事究竟是以何为标准?此事倒也不难,只堪汇总各地物价相比较,取其中值为妥。” “其三,抽例几成。此事最为关键,我自不必多言,想来裴知州也有自己的主意。” “……”随后又就细节说了许多。 裴少淮前世并未研习过相关专业,只知晓规范税例之策十分重要,却不知晓该如何制定。 这是个很好的历事实习的机会,裴少淮听得入神,收获匪浅。 月余,裴秉元制定好初稿,呈礼部审阅,再由圣上定夺。 朝廷虽还未颁布下来,然则太仓州按规抽利的名声已经传了出去,不少船商纷纷前来打听,若当真如此,他们下回出海回来,就在太仓州靠岸了。 …… …… 转眼间,竹姐儿出宫已经数月。春日里,樊园游春,莲姐儿、英姐儿特地拉上竹姐儿一同去顽。 竹姐儿婉拒了,言道:“我省得姐姐妹妹的好意,只是眼下我意不在此,即便是去了,也不见得有甚么兴致。” 又笑道:“再说了,这段时日,上门的媒婆就没曾停过……姐姐妹妹有时日去樊园,不如先替我挑选挑选这些罢。” 竹姐儿本身就出色,又有父亲功劳、弟弟功名加持,确实有不少人家盯着这门亲事。用一个次子或是庶子,娶一个有本事的儿媳,结一个潜力门第,这门亲事怎么算都不亏。 皇后赐给她郊外的上百亩水田,其实就是一个小庄子,只有十几户人家。春耕在即,这日,庄头送来历年粮收账本,请竹姐儿过目。 厚厚数本,竹姐儿是挑着翻看的。 庄头见竹姐儿此举,低头掩住暗喜。 谁料竹姐儿端起茶盏喝茶,眼都没抬,缓缓道:“梁庄头拿这样的账目糊弄我,是觉得我看不懂账目,还是觉得自己在官庄任事,吃定我不敢动你?” 第73章 “小的万不敢。”梁庄头略抬头,见竹姐儿悠闲吃茶,十分淡然,心间愈发没底。 他早备好了一番说辞,言道:“庄子小田地少,然农户多,足足有二十余户,分下去每户不过三五亩地,岁末征收庄田籽粒时,丰年可缴足每亩三升九斗,欠年则常立字据,拖欠地租……皇后娘娘仁爱,体恤佃户,时常并不计较。” 竹姐儿未理会,叫人把账簿拿下去,仔细收好。 梁庄头目光跟随着账簿,显露出一丝不安。 “梁庄头可知晓朝廷颁布的《铁榜文》?”竹姐儿问道。 梁庄头极力掩饰,却掩不住慌乱神色,声音虚了几分,道:“回东家的话,小的识字少,不曾知晓……” “《铁榜文》有言,除了钦赐佃田人户以外,不得私收投充人户,违者论处。皇后娘娘赐我百亩良田,契书上不过八户人家,这多出来的十几户人家,是从何投充而来?是贵人旨意还是你私自为之?”竹姐儿厉声问道。 欺上瞒下,这样的伎俩她在宫中见过不少。 无非是梁庄头仗着官庄管事的身份,自己在外头买了民田,收买佃户,再把佃户记在官庄里头,用官庄所产养佃户,又叫佃户替自己种私田,两边收利。 梁庄头若说是“贵人旨意”,便是诋毁皇后娘娘。他若说是“私自为之”,则是欺瞒之罪。 无论是哪一条,都是大罪过。 兴许是从前过得太容易了,梁庄头万没有想到眼前这个看似柔弱的新东家,出手竟如此敏锐果决。 梁庄头跪地磕头求饶。 “你从前是皇后娘娘庄里头的家奴,仅凭私收佃户一事,我确不好直接将你如何,不过……”竹姐儿淡淡道,“你若是做了其他的腌臜事,被县衙查了,便不算我能左右的了。” 梁庄头瘫坐在地上。 庄头们在田庄里属于一霸,名声大多不好,轻则假托威势、逼勒小民,狠则占人土地、污人妇女、诬人性命。 梁庄头下场会如何,全看他平日里做过些甚么。 竹姐儿叫人押梁庄头下去好生“歇着”,又寻来了长舟,如今的张管事,说道:“张管事从前跟在淮弟身边,学得一身本事,眼下有件事要张管事去办。” “全听三小姐吩咐。” 竹姐儿让长舟去查一查梁庄头,看他手里头有多少不干净的事,言道:“但凡有违大庆例律的,便送去给县衙处置罢。” “是,三小姐。”长舟退下。 …… 梁庄头私底下再风光,其本质也不过是个奴仆,还是个已经改记到了竹姐儿名下的奴仆。 竹姐儿料理了他,庄子干净了许多。 她把不在契上的十几户佃农放了出去,将梁庄头侵占的田地归还他们,也算行善积德了。 春暖易困,午后,竹姐儿靠在榻上闭目,却无睡意——在宫中数年,她已经养成了闭目假寐、耳听八方的习惯,纵使是休憩,也睡得极浅。 一点小动静也能醒过神来。 沈姨娘蹑步轻声进屋,竹姐儿醒来。 “我吵到你了?” “不曾。” 竹姐儿应道,挪了挪位置,让娘亲坐过来。 母女二人相依偎。 “这样的时光,总觉着不够。”沈姨娘握着女儿的手说道。 “那女儿就一直陪着小娘。” “傻丫头。”沈姨娘借此进入正题,说道,“你总有一日是要嫁人的……你父亲辛苦积攒功劳请赏,换你出宫,为的就是不耽误你。” 竹姐儿应道:“女儿省得。” 只是数年来,她已习惯独自想事、行事,自作打算,如今出宫谈及婚事,要找个相知相靠的,难免不能习惯——她心里还未空出这么一个位置来。 李水生看似老实勤恳、待人和善,实则懦弱无能,不能自己做主;安平世子见色起意,仗势欺人,伙同尚书府一起算计她,逼得她入宫为仆;安平郡王府处心积虑,想借她联姻挟持景川伯爵府…… 这些糟心事是消磨不去的,让她不得不慎重选择。 竹姐儿应道:“世间虽无尽善尽美,却也不能将错就错,好不容易避开的路,女儿断不会再踏上去……若是回过头来,还是嫁了李家、燕家这样的门第,女儿受的那几年苦有何意义?” 沈姨娘无奈又心疼,她替女儿捋了捋额间的碎发,言道:“你总要试着去挑一挑、选一选,才知晓他们中有没有个好的、合适的,这是你为自己争来的……老爷夫人又宽容开明,在这世道里于女子而言已是极难得。” 又建议道:“娘亲觉得杨夫人就颇有诚意,夫君是大理寺少卿,她家长子年岁虽比你小了一些,但也不过三岁,并不打紧,你若有意,便叫你弟弟去打听打听。” 这位杨夫人送了三回拜帖,皆被老太太以身子不适婉拒了,相比于其他,确实颇有诚意。 沈姨娘说出这样的建议,私底下必定已打听了一番。书香门第,婆母看重,两家步步登高,竹姐儿的日子就能越过越好。 然则竹姐儿兴致缺缺,她见到了小娘神色颇有些期待,应道:“杨夫人下回还送帖来的话,便见一见罢。” “我一会儿便去同老祖宗报一声。”沈姨娘欢喜道。 聊及伯爵府的奴仆,竹姐儿问道:“小娘,我总觉得府上的奴仆做事不比以前,有些懈怠,是不是我刚从宫里出来,眼光太挑剔了些?” “确是懈怠了不少。”沈姨娘叹了口气,道,“老太太年迈,夫人不在,我只是个妾室,说话不作数,你弟弟半大不小,忙于课业……她们自然挑这个时候耍懒。” 竹姐儿了然,结合梁庄头的事,若有所思。 隔日,竹姐儿便去找了祖父祖母,她先是说了宫中的一件事—— 早些年万安宫的郑贵妃为圣上生了皇子,圣上赏了她数十倾的皇庄,就在大兴县南,赐皇庄名“万安宫庄”,可谓极宠。竹姐儿出宫前不久,有件事闹到圣上跟前去了,正是与这万安宫庄相关。 有人状告郑贵妃监管皇庄不力,放纵家奴庄头为非作歹,逼得庄内数百户佃户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纷纷出逃。其中一个庄头是郑贵妃乳母之子,在庄内大肆掳掠民女为妾,妾室、通房有三十余个,因强取豪夺还曾闹过命案。 圣上对此等行径深恶痛绝,派人去查探,结果确有此事。那些刁奴被杖杀责罚自不必多说,郑贵妃也因此受牵连被责罚,圣上生怒,宠爱大不如前。 竹姐儿同祖父祖母说道:“父亲母亲不在京都,府上庶务不勤,奴仆偷闲耍滑,眼皮底下尚且如此,更何况是郊外的诸个庄子?只怕庄头们跟着其他门府,把外头那些歪风邪气也学了去,在庄子里横行霸道。” 又道:“宫中各妃嫔的庄子皆肃查了一遍,但有犯者,一律论处,想来等朝廷闲出手,便会逐一肃查京畿周边的大小庄子。父亲仕途正盛,两位弟弟学问深、前途大,不免会招小人觊觎眼红,万一伯爵府的庄子里查出了些甚么事,被人诟病聚敛无厌、迫害佃户,扣以不仁不义的骂名,恐怕清者也难自清。不如让孙女带人先清查一遍,若有犯者主动送官,再替以贤德之人,严加看管庄子,以绝隐患。” 宫中妃嫔之间最善相互拆台挑刺,于那等环境之下,竹姐儿已习惯于防患未然,凡事多想一步。 老爷子、老太太听后,觉得竹姐儿考虑周到,自然应允,又夸赞竹姐儿心思通透。 竹姐儿雷厉风行,找来了申大一家和长舟一家,言道:“申管事是跟过父亲的,张管事则跟过淮弟,此番劳你们两家人跟我一同下庄子查个仔细,切莫顾及平日里相识的颜面,严查严纠。” 烛下有暗,伯爵府再是清白,庄子里也曾发生有不快之事。数日之后,田庄的五个庄头和园子里的七八个婆子被揪出来——或擅自涨佃户租子,或逼娶逼嫁,或招聚无赖群人玩叶子牌敛财。 报县衙备案以后,一应发卖了。 …… 一事刚毕,一事又起。 这几日,京都城勋贵圈里谣传竹姐儿是“贴金再售”、“待价而沽”。造谣者先是把当年李水生的事给挖了出来,言说彼时伯爵府落魄,连城南李所正这样的小官吏人家都不肯娶伯爵府庶女为妻,才逼得裴若竹参加女官选秀进宫。 又说仅仅过了五年,区区一个出宫女官,还是个庶女,竟有那么多人家巴结着求娶,岂不是自甘承认连小官吏人家都不如?伯爵府也是个厉害的,这一进一出,就把原来嫁不出去的庶女给捧成了香饽饽。 流言止于智者,谣传者要么是蠢,要么就是针对景川伯爵府,针对裴若竹。 这又是“李水生”又是“入宫”的,当年清楚情况总不过裴家和安平郡王府,造谣者不是郡王府又能是谁呢? 竹姐儿打听 到燕承诏已经登船南下,安平王也已返回后军都督府操练兵卒,竹姐儿冷笑道:“府上一个能管事的都没有,也敢这个时候挑衅闹事?” 沈姨娘面带担忧,对竹姐儿道:“外头这样传谣,你的亲事……”她担忧有意提亲的人家听信谣言,另改主意。 竹姐儿却道:“若是连此等粗劣的谣言都辨识不了,自也必不来求娶了,正正好。” 郡王府郊外的庄子、农园可比裴家大多了,几十倾的田地,上百个庄头,交由世子夫妇辖管,裴若竹就不信庄子里没些腌臜事。 竹姐儿没理会谣言,反倒叫人暗中去查郡王府的官庄,结果没令她失望。 郡王府的官庄按说只有六十三倾十三亩,实则官庄内足有上百倾的田地,多出的这部分自然是侵夺民田、逼民为佃而来。此外,又在庄内搭建桥梁,擅立关隘,私刻官防,收取路费。庄头们在庄内为非作歹、横行霸道,自不必多言。 月余,谣言渐渐止住了。而此时,朝廷令顺天府衙、大理寺会同户部,严查京畿周边的各个皇庄、官庄,以正秩序。 竹姐儿趁此时机,命人把之前查到的一应全抖了出来,甭管证据不证据的,至少京都城里口口相传,百姓们忿忿不平。 顺天府衙、大理寺本没想好从哪家哪户入手,现如今郡王府直接撞到刀尖上,他们顺势而为,选择从郡王府的官庄先查起。 事发突然,郡王爷不在京都城里,朝中无人接应,安平世子应对盘查手忙脚乱,官庄里头更是如一盘散沙,昭然示人。 皆如外面传言所说——庄内小民膏脂被吮削无余。 随之而来的是言官们铺天盖地的弹劾,言说郡王府身为皇家旁支,能够留在京都,又有军中实职,已是天大的恩赐,岂料郡王府贪婪无厌,纵容家奴庄头侵夺民田,以丰年禄。 安平郡王被圣上召回,圣上说道:“爱卿年岁不小了,操练兵马之事便留给年轻人去办罢,即日起留在京都内,好生打理郡王府的官田,不得再有损皇家颜面。” “臣……遵旨。” 安平郡王提前致仕,世子无官职在身,长孙尚小,燕承诏又已请愿分府另居……如此青黄不接,郡王府往后想再染指军务,领兵操练,恐怕是难之又难矣。 …… 暮春春耕,竹姐儿到自己的小庄子里查看耕种情况。 这片良田位置不错,正好坐落在河畔,春耕夏溉引水十分方便。 八户佃农分了百亩良田,每户十几亩地,但凡不是遇到蝗灾,必定能够缴足租子,又能供一家老少饱腹。 一切无虞,竹姐儿准备回去。 正巧此时,新来的何庄头来报,言道:“东家,河下游庄子的李庄头来见我,说他们的水田略高于河,不便引水,想经由我们的水田,从上游引水。小的来问东家的意思。” “是哪个人家的官庄?” 何庄头应道:“回东家,是南平伯爵府的官庄。” 是京都城里的勋贵人家。 竹姐儿向庄园外望去,只见庄园门前停了一辆灰蓝素锦的马车,不见贵气,车前站的中年人应当就是李庄头。 既然都来了,却不下车进来相谈,竹姐儿料想车内坐的不是女眷。 竹姐儿又问:“若是应了他们,可会影响水田收成?” 何庄头应道:“会流失些肥力,却也影响不大。”又道,“他们的主子应允秋收时付三厘的收成。” 竹姐儿心想,南平伯爵府恐怕早有这个主意了,只不过之前这个庄子属皇后,他们无论如何都不敢从此处引水路过。眼下庄子换了主子,他们便过来商量了。 对方许诺三厘,很是大方,竹姐儿没多犹豫,也大方应道:“允了,同他们说,诚信为上,字据不必立了。” 第74章 徐尚书府中。 一场绵长沥沥的春雨,墙角下瓷白的洗砚缸积满清水。 午时初,书堂散学,唯有小言归推着段夫子出来,要去洗砚缸前洗墨。 言归十余岁,已是少年模样,幼时胖嘟嘟的脸颊收了回去,模样与其父徐瞻颇有几分相像。 庭院内,春日青砖湿滑,言归推着轮椅走得仔细,来到缸前,轱辘的锁窍自动滑落,轮椅稳稳停了下来。 言归道:“淮小舅心思真巧,夫子这把坐骑牢靠又实用。” 段夫子额间皱纹展了展。 毛笔浸入白瓷缸里

相关推荐: 深宵(1V1 H)   秘密关系_御书屋   新年快乐(1v1h)   机甲大佬只想当咸鱼   旺夫   蝴蝶解碼-校園H   百美仙图:女神宝鉴   女帝:夫君,你竟是魔教教主?   我的傻白甜老婆   年代:从跟女大学生离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