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伯爵府门前,高呼:“捷报,恭贺贵府少大老爷裴少淮乙酉科会试中式第一名——” 裴家人虽早知晓了结果,但当真正听闻报喜时,那种仪式感的欢喜油然而生。 学问万里无定价,始得金花帖上名。 裴少淮从报喜官手中接过金花帖子,只见黄花笺质地厚实,长五寸许,宽有半,洒有金粉,日光下熠熠生辉。 至此,春闱一事在他心间告一段落。 随后,锦昌侯府那头派人来传话,说陈行辰中式第三十五名,裴家人再次欢喜。陈行辰善于应答策问,在殿试上占有优势,加上会试名次不错,极大可能考得二甲及以上。 留京成数很大。 长帆将榜单抄了回来,裴少淮首先寻找好友江子匀的名字,最终在第两百名找到了,心道,子匀兄恐怕还是吃了不善策问的亏。 不管如何,能够登上杏榜本就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殿试无淘汰,个个都赐功名,上了杏榜、得了殿试资格,至少也是个同进士出身,外派知县起步。 多少学子春闱不中,最终只得以举子功名入仕,仕途有限。 夜里,“烟花并作长春国,日月潜移不夜天”,朵朵火树银花夜空燃绽,爆声火星似雨落,又骤然而弭消不见。 各个会馆皆在燃放烟花相祝,上榜的欢庆,没上榜的或相拥求醉,或趁机结识另寻出路……总之,学子们无人卧榻而眠。 伯爵府夜宴后也燃放了不少烟花,裴少淮抬首,望着一瞬而逝的亮光。 “大哥在想什么?”少津“闯”了进来。 裴少淮收回目光,应道:“我方才在想,古往今来,多少随手一泼即可成文的诗才,缘何多感慨怀才不遇,鲜有仕途顺遂者。” “大哥想到答案了吗?” 裴少淮摇摇头,笑道:“先贤一生的际遇,铺开可抵千篇文,错综复杂,岂能是旁人可以轻易揣测出来的。”又道,“不过,限于自己,我倒是想明白了一件事情。” 少津静听。 “才华横溢只是一瞬的焰火,最易引得世人抬首赞叹。”因为它足够瑰丽夺目,裴少淮又道,“才能,才是星光。”因为它默默而不熄。 不管是现在的会元,还是接下来的殿试及第,这些都是经由笔下文章、胸中见解换来的一瞬荣耀,把裴少淮暂时推到顶点。 曾经的十数年里,裴少淮日夜苦读,磨砺的一手好文章即将完成它们的使命。 邹阁老夫妇说得没错,长江入海,他已经到了江海交界处,他现在要学的,远比写文章要多得多。 …… 翌日,裴少淮前往徐府拜见段夫子,将那份金花帖子带了过去。 夫子仔仔细细净手后,在膝上铺上白帛,才接过会元金花帖子,来来回回去读纸上的数行字,仿佛比古文字句更深有含义。 夫子喃喃道:“好,很好……”满腹才华的夫子,望着这份金花帖,泪眼婆娑。 他伤了双腿离不了轮椅,一辈子滞留在秀才功名上,而他的学生正在一步步把剩下的路走完,这份欣慰正一点点填补着他的遗憾。 这是头一份会元金花帖。 段夫子将金花帖折好,交还给裴少淮,叮嘱道:“接下来的殿试,是你最擅长的,只需正常应答便可,金榜可期。” 殿试未定期,可能是三月,也可能是四月,中了贡士的学子皆留在京中,等候礼部安排殿试。 具体时间要看圣上的日程安排。 裴少淮看着夫子的神情,发现夫子如今已经极少对他们几个板着脸、面带严肃了,取而代之的是慈和,言语也多是夸赞。 府试时,夫子叮嘱他要求同存异,见解不要与主考官相悖。 院试时,夫子叮嘱他言辞要清正典雅,小题破题在精不在全。 乡试时,夫子叮嘱他写文在气度,有意落笔无意成文。 而到了会试、殿试,夫子已经不再叮嘱他文章如何去写,只鼓励他正常应答。 裴少淮忽而就红了眼——夫子倾其所能把学识交给他们,又适而可止地松开手,让学生往更高的层次去走。夫子十分看重这份师生情,又知道这只是一段陪伴。 一段陪伴的师生关系,成就青出于蓝胜于蓝。 裴少淮道:“学生订了一门亲事,六礼在即。” 夫子欢喜,笑道:“大登科立业,小登科成家,这是好事。” “请夫子为学生主婚。” 段夫子有些惊讶,张张嘴要答应又犹豫止住了。 裴少淮急道:“否则学生会留有遗憾。”两姓联姻,三媒六聘,从纳采到问名,直到大婚,每一个礼节都要主婚人领着裴少淮前往。 就如领着自家儿郎完成人生大事一般。 与其从族中找一位老者,何不能让夫子来替他主婚呢? 沉默片刻,夫子最终点了点头。 少淮刚一回去,段夫子便让老阿笃找来了婚事古籍,酝酿着写婚书、写贺词,少淮的婚事,自然不能用旁人都用滥了的那套说辞。 无疑,夫子对此很是期盼。 老阿笃看着夫子兴致勃勃,年轻了几分,说道:“淮少爷很懂先生。” 夫子点点头,应道:“他是怕我留遗憾。” …… 可卜今年大及第,还盼他日小登科。 大登科小登科,科考与姻缘之间,总有理不清的关系,因由功名而两府结缔,这样的事在高门大府中尤为常见。 从前裴家兄弟双双夺得乡试解元,尚不足以入各高门的眼,毕竟乡试与会试之间有壁。而如今,裴少淮得了会元,瞬时成了上好的姑爷人选。 会元未必能进一甲三鼎,但必定出不了二甲前七,这是妥妥的京官,没得跑。 前来打探的人家不少,门第都不低,都被林氏含蓄地推辞了。 林氏开始忙碌起来,少淮定亲一事该提上日程了。 这日,勇国公府里有场茶会,不少高门大户的贵女们都去了,杨时月也在此列。 既是未出阁贵女的茶会,难免会聊些姻缘的话题,时值杏榜公布,那几位上榜的京中才俊成了焦点。 有的小姐听得了些风声,不时试探杨时月,言道:“伯爵府的裴大少爷出身勋贵,如今又得了会元,进士及第大有可为,听闻还是个长得极俊朗的翩翩公子……不知哪门哪户能说上这门亲事。” 谁料杨时月只顾着喝茶,同身边人闲谈,根本没有望过来。 反倒是好几个旁的小姐聚了过来,纷纷打听。 杨时月仍是神情淡淡,置若罔闻。 有的小姐直接一些,干脆来到杨时月身边,拉着她手说悄悄话,问道:“时月妹妹,听闻你说了一门好婚事,对方是个有功名的?” 杨时月一惊,说道:“这风声从哪来的,叫我也一起听听。” 对方哪还敢乱说,怕不是嫌自己名声太好了,只得讪讪糊弄过去了。 原以为这么一个出风头的机会,杨时月怎么都会显露一二,叫别人羡慕她,或是宣誓一下主权。 谁料她如此沉得住气。 茶会散后,马车上,丫鬟忍不住问自家小姐,道:“小姐,夫人不是说马上就要换红帖了吗?为何还要守口如瓶?” “他清清正正考来的功名,不是叫我拿来出风头的。” 虽是定好的婚事,但考前定下的,还是考后定下的,外人能做的文章可不一样。 第94章 不管是会试还是乡试,诸位考官对中式学子有赏识提携之恩,学子为门生,唤主考官一声“座师”,唤举其卷子的同考官一声“房师”。 沈阁老还要会同礼部继续操持接下来的殿试,自不可能这个时候应见他们,故学子们只是投个拜帖,以尽礼节。 转而去拜见房师。 裴少淮的房师是翰林院刘编修。大姐夫徐瞻亦是翰林院编修,裴少淮少不得先向姐夫了解一番。 徐瞻说道:“刘编修是癸酉正科的二甲进士,后经馆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年满转编修,今年恰恰是他满九的年份。”一句话简要说明了刘编修的官路。 裴少淮了然,心中推算。 今年是乙酉科,癸酉到乙酉,整好差了十二年。一朝中进士,三年庶吉士,九年编修,一晃十二载,这位刘大人的官路按部就班,“冷板凳”坐得有点长,从中间可以窥出翰林官升迁的一二规律。 若问入翰林为官好不好,那自然是好的——负责编纂书籍、记注起居、典掌选举,凡编纂完成必有赏赐,属于朝中近侍清贵的官职。且其升迁由圣上亲自任命,几番升迁后胜任各部侍郎、尚书之职,屡见不鲜。又常与内阁相接触,即便不能入六部,也多的是去处。 不过,若是长久不得赏识,未被特别提拔,便只能守着年岁,满九升秩,九年又九年,淹滞词馆,俸禄微薄。 这位刘编修正好赶上第一次“满九”,由编修升为侍读、侍讲,得一机会进入圣上视野。 徐瞻笑笑,认真言道:“刘编修恐怕比内弟更加盼着状元能落入伯爵府。”言辞稍显夸张,却也不假。 届时,慧眼识卷,为天子选才,也是一份功劳,与“满九”相叠,刘编修的机会兴许就来了。 这是一件门生和房师间相互成就的事。 裴少淮道:“谢姐夫提点。”回到家便写了帖子,叫人送去刘府。 两日后,裴少淮提着一方好砚台和书卷,来到城南一隅,登门拜谢房师。这是一处有些偏的官宅,院子不大但还是建了三进。 裴少淮先是依规向刘编修行门生礼,诚挚表达了感激之意。 裴少淮的到来,刘编修很是高兴,说道:“裴会元无须多礼,你有大才,文章自见慧气,此卷无论落入哪位房官手中,都必当被举荐上去,归到它原属的位置上。”又道,“兴许过不了许久,你我便以同仁相称了。” 刘编修的话说得漂亮,多将功劳归于裴少淮自身的本事,但裴少淮心里明白,刘编修将他的卷子举为首卷,是费了许多心思的,否则卷面岂会有足足九条青笔评词呢? 裴少淮言语间更加恭敬。 房师门生间本应聊些学问的,只是裴少淮接下来还有殿试,刘编修担心自己的见解会误导到裴少淮,故并未多言。 …… 城内依旧满天拜帖漫飞。 新晋贡士们除了拜见房师以外,还忙着向朝中六部九卿各衙门投帖自荐,开始为殿试后馆选作准备。 毕竟馆选七分在才华才干,三分在运转。 三月十八这一日,几经编排后,贡院向外发行了今年的《会试录》,上卷记载了本次会试的诸多事务、人员职务、题目,下卷极厚,选刊了中式者的好文,并将考官评语附于其后。 裴少淮的论语制艺、春秋制艺和三篇策问被选中,拢共刊了五篇,平了往年选刊的最高数目。纸张毕竟有限,不可能篇篇刊印。 裴少淮作为会元,刊登得又最多,自然而然成了学子们闲余的研讨对象,将他的文章读了又读,多数人是佩服的,这个会元确有实才。 不过发生了些小插曲。 众学子里头不乏钟爱北客文章者,平日里就曾钻研北客的策问,将其誊抄下来装订成册收藏。 此番读了裴会元的策问文章,越读越觉得熟悉、喜爱,几番比对之后,确定裴少淮的文章颇有北客之风,于是有人怀疑道:“莫非这位裴会元也是北客的拜读者?” “我瞧着像是。”有人应和道,“这遣词造句和驳论笔法,确实是仿了北客的文风,仿得如此相像,倒也是一番能耐。” “是矣,这倒也合规合矩,只不过叫人唏嘘。”另一名学子站出来道,“北客的一身才华,最终却成就了他人,惋惜可惜矣。” 此话题愈演俞烈,更多学子参与进来,纷纷比对两者文风。 忽有人站出来,轻声提道:“有没有这么一种可能……裴会元就是北客?”毕竟北客到现在也没透露过半分真实身份,为何裴会元就非得是仿北客而不能是真北客呢? 大堂内鸦雀无声。 这个说法远比前面的猜忌更加合理。 又有人翻出旧的《崇文文卷》,言道:“连南居士都曾说过裴少淮的文章颇有北客之风。” 说法近乎得到证实,除非北客亲自站出来,说他不是裴少淮。 那些北客拜读者瞬时倒戈,转而为裴会元摇旗呐喊,以振名声,几日间,裴少淮在京都城里名声大盛。 学子们最佩服的一点是,裴少淮本身要参加春闱,却肯将自己的策问见解刊印出来,与众人分享。要知晓,考策问时七分见解三分文章,学子们悟出独到见解往往私藏着,以备考场所用。 几日后,北客和裴少淮皆没有站出来反驳,此事成了定论。 “本以为兄弟接连夺了秋闱解元,已是极致,谁料如今兄长又得了会元,想来三年后的春闱,届时弟弟也会不逞多让。”有学子感慨。 “我怀疑裴家是故意的。” “故意甚么?” 那学子应道:“故意让两兄弟岔开分科参加春闱,这样就可得两个会元。” 众人嘁了一声,转而又哄堂而笑,这样的猜想倒也有趣。 知晓裴少淮是北客后,又有人传出裴少淮南下游学了两年,融合南北文章之长,始得文章圆润。于是乎,促成了南北学子间结识交流、探讨学问,刮起了一股南北盛交的风气。 各会馆间往往来来。 …… 是日,裴少淮与江子匀约于茶馆吃茶闲叙,一场聊下来,裴少淮才知晓江子匀此番能够上榜,实乃不易。 原来,江子匀的卷子原本是被房官罢黜了的,批注的落卷原由是“见识有所短”,因为他的策问文章谈得不够深,见世面不够广。后来,沈阁老在点验落卷时,与副考官逐一再翻看,江子匀的经义文章入了沈阁老的眼。 沈阁老读完全卷,评价道:“策问确有所短,然经义学问醇正,为人品性跃然纸上,长短相补,当取。”将江子匀的卷子列为了举卷,并最终取第两百名。 这样的事每次春闱都会有一两例,用以体现考官们不漏遗才。 “实乃运气也。”江子匀笑道。 “并非运气。”裴少淮摇摇头,应道,“子匀兄尽自己所能,将所能做的做到极致,非常人所能及。” 单论制艺文章,江子匀并不输给裴少淮。 拘于身世、秉性,并非人人都能做到全面,将自己擅长的做到极致,也是一种策略。 谈及殿试,江子匀摇摇头,豁达道:“我素来不善策问,殿试必定落于下乘,此番能取三甲同进士,足矣。” 又笑道:“我原打算若是今年未能中式,便不再蹉跎,在国子监修满积分后从县衙同知做起,也没甚么不好。如今同知变知县,无需一分分攒积分,还提了一个品级,还有甚么不满足的?我只盼着在官位上能带着衙差、百姓,将那些欺害人性命的蟊贼给剿灭了……我听闻了裴知州在江南的功绩,真叫人敬佩。” 江子匀的父母正是归途中受山贼所害。 两人举盏,以茶代酒。 …… …… 大庆姻缘礼俗,最不能缺的就是一双大雁。 双雁相随,不失其节。雁飞成行,御风共进。雁飞成列,长幼有序。 六礼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和亲迎。纳采之前,要先请名媒说亲。 选好吉日,裴家聘请官媒带上双雁、红柬前往杨家问亲,杨家随后接下了双雁、红柬,并将杨时月的生辰八字交给官媒,由其送回裴家。 如此,有红柬互换,成红叶之盟,这婚约便算定下了。 这个时候,京都城里各户人家才纷纷相传晓裴杨两家订了婚约,此乃喜上加喜,新晋才子求娶名门闺秀,时机得当,丝毫不掩裴少淮的才华名声,反为他添了几分光彩。 几日之后,礼部公告,按照天子日程安排,殿试定在半月之后,众新晋贡士于四月初九入朝受天子策问。 到了最后一步,最重要的不是温习功课,而是调整心态,整合自己所思所想,凝聚于一卷当中。 即便想好好温习功课,其实也没有太多时间,这半个月里,礼部会安排丈量身段,制作官袍,再带着这三百余个学子进宫,告知他们殿试礼仪、宫中规矩,以免考试当日出差错。 这来来回回,时日就过了一半。 第95章 四月初三,距离殿试还有几日,礼部小吏送来两套衣制。 一套是贡士服,是参加殿试当日穿的,有一方儒巾、一件素色内衫、一件青色的圆领棠苧襽衫,还有蓝色丝质腰带和一双黑缎朝靴。 青色衣制意味着他们已踏入为官之列。 另一套是新科进士服,是传胪大典上穿的,同样包含巾、袍、革带、靴等,最特别之处是进士帽,贴合男子发冠,与乌纱帽相似,其后展脚系有长长的垂带。 清逸风流。 大庆殿试不设罢黜,新晋贡士最不济也有同进士功名,所以礼部把新科进士服提前送来。 “牡丹开尽状元红”,若是能夺得金榜榜首、状元功名,天子为表对新科状元的恩宠,还会赏赐一套绯色的状元礼服。 簪花披红巡游皇城,这是独一份的。 裴少淮将上身试了一下两套衣服,略有些偏大。虽是丈量身段后定制的,礼部为了避免出现差池,一般都会做大一些。 “娘亲替你补一补针脚。” 林氏拿走衣物,一来是收一收衣宽,让儿子穿上更加合身得体,二来衣制是赶出来的,针脚稀疏,有必要再缝得紧实一些,以免关键时候开缝。 夜里春寒更甚,裴少淮欲关上窗扉,五指染上寒霜,叫他多清醒了几分。 案上摆着长卷,上头写着历年的殿试策问题目——癸酉科考的是“学校教化、田制马政”,丙子科考的是“求贤任能之道”,己卯科考的是“帝王之功德”……治国治民、屯田领军、教化求贤皆有涉及,有时以小见大,有时又出题宏大。 殿试是天子亲自出题,没有什么规律可言,全看君主喜好。 可以顺利夺得状元之人,无不是通晓本朝时事、纵识古今者。 一旁还有几篇裴少淮所作的策问文章,篇幅三五千余字。和以往的考试相比,殿试的策问文章算得上是长篇大论。 这几篇文章言之有物,好则好矣,却不是合格的殿试文章。 几日前,徐尚书阅后曾道:“贤侄见解独到,文风醇厚,若论笔力自然是一等一的好文章,只是殿上做文章时,还需以臣子之态,写臣子之言。” 殿试是圣上亲自选臣,君主在上,人臣在下,这是主基调。 所以落笔时,要先颂扬君主治国之功绩,才能缓缓转入针砭,研提对策,最后还要补上一句“臣不识忌讳”恳请圣上体谅臣子的莽莽之言。 裴少淮的这几篇文章太“直”了。 不过徐尚书又道:“圣上喜直言、真言、实言,贤侄的文章见解,与圣上平日朝上谕言颇有相通之处。” 裴少淮了然,君臣高下悬隔,他还需换个笔法来写文章。 四月初七,三百零三名新晋贡士来到礼部衙门,由礼部和鸿胪寺官员教习他们基本礼仪后,归去等待殿试开考。本是有三百零九个学子上了杏榜,有六个因消息传回家中后,高龄长辈或大喜安辞,或了无遗憾而去,六人按照孝制只能三年后随下一批再参加殿试。 …… 子规初啼四更寒,天际半明半暗。 四月初九这一日,裴少淮穿上贡士服早早来到紫禁城外,等待礼部领入皇城。即将进入高墙之内,见到一朝天子,裴少淮尽量压制住自己的思绪,使自己平静下来。 不少学子来着比裴少淮早,正在低声交谈结识,裴少淮找到了姐夫陈行辰,并排而行。 姐夫身子已经痊愈,精神头不错。 “内弟可紧张?”陈行辰问。 裴少淮摇摇头,轻快言道:“我盼着可以早些结束,可以放肆一回,去贺相楼好好吃一顿。” 陈行辰也笑道:“内弟是会元,无论如何都出不了榜十的,确实可以提前准备贺宴了。” 一缕光从地线透出,天际露白,礼部左侍郎前来唱点人数,裴少淮居于首位,一众学子跟随左侍郎来到承天门前。 两列金吾卫守于门前,严阵以待,学子们受金吾卫搜身后,得以进入皇殿。 殿试是科考最后一道考试,规格最高,是以设在皇宫的主殿——皇极殿。裴少淮来到皇极殿前时,恰好初阳升起,屡屡金光照在宫殿上,格外庄严。 金瓦挂金辉,朱墙映官服。 只是初初到了大殿前,离殿试还有一两个时辰,可学子们已经感受到了皇城的威严,闭不做声,听从礼部官员的安排,分列站于丹墀的东、西两侧,静候天子、考官的到来。 天大亮,京内文武百官也来到殿前,按序站列。 时辰到,鸿胪寺卿升殿。 圣上踱步入殿,裴少淮站在前排,依稀能听闻些动静,但此时要低头作揖,并不能抬头去看。 鸣鞭,乐起。 鸿胪寺卿高呼“行礼”,学子们跟随文武百官行跪拜礼,起身静候。 殿试执事官为当朝首辅楼阁老,圣上将策问题目交予内官,送到楼阁老手中,楼阁老宣布考题道:“乙酉年皇极殿前,天子策问天下贡士,揽有识之士,制南北文章,今策问……” 策问题目有数百字,先是说明了相关时事,最后一句才是关键策问。 今年所取的时事是某布政司百姓
相关推荐:
亮剑:傻子管炊事班,全成特种兵
顾氏女前传
NTR场合_御宅屋
交流_御书屋
机甲大佬只想当咸鱼
女帝:夫君,你竟是魔教教主?
白日烟波
百美仙图:女神宝鉴
芙莉莲:开局拜师赛丽艾
桃源俏美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