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结束后,朝廷一般会在三月举办殿试,但有时也会耽误到四五月,一切还需看朝堂上是否有急事。 毕竟殿试是科考的最后一关,规格最高,大半的在京文职衙门都会参与到这场殿试中——内阁执事,六部九卿正官读卷,都察院监试,翰林院受卷弥封…… 几经商讨之后,这日早朝,礼部奏报皇上,把殿试日期初定为三月二十八日。 岂料那位曾上折弹劾裴少淮的礼部给事中,今日竟当庭谏言弹劾首辅胡阁老,只因会试第二场考试出了一道《登山求珠赋》,黄给事中铿铿言道:“会试十数年间未曾考‘赋’,胡阁老临时起意出了一道‘赋’题,题意离谱,令得许多学子折戟沉沙,此举究竟是为选人录人,还是另怀私心,微臣觉得有疑。若是不能查个通透,给天下士子一个交代,岂能匆匆举行殿试?望圣上下旨彻查。” 想来是上次写折子弹劾被冷落一旁,黄给事中这回选择当廷声张。 胡阁老一无所动。 皇帝脸色沉沉,开口道:“此题为朕所出,你觉得何处有疑?” 黄给事中惶恐跪地,廷下顿时无声。果然如裴少淮所料,这道有些出格、易被弹劾的题目,正是出自皇帝之手。 皇帝又言:“殿试便定在三月二十八日罢,朕,亲自出题。” 裴少淮心想,皇帝特意强调此句,说明他是要真正亲自出题,而非从内阁呈上来的题目中选一题。也说明皇帝很是重视今年的选官。 自今日退朝之后,六科衙门里,裴少淮再未见过黄给事中,听说是外派出去当知县了。 又过了几日,吏部南巡再次传回折子,说是裴珏归京途中与南镇抚司设局,以身涉险当饵,把福建布政司的余党引诱了出来,南镇抚司围堵一网打尽。 裴珏身受轻伤,再立一功。 这般看来,裴珏回京之后,借着受伤一事,恐怕是要辞官致仕了。已圆孙子所愿,入阁已无望,他不可能无止休地继续当一把黑刀。 第147章 三月二十八日四更天里,伯爵府灯火通明,兄弟二人各从院中出来,裴少淮身着深青官服,头戴乌纱帽,而裴少津身着礼部所发的贡士服——青色圆领棠苧蘭衫。 一深一浅,均为青调。 兄弟二人皆是要入宫,裴少津是参加殿试,裴少淮则是作为官员,参加殿试前的大礼。 裴少淮亲自为弟弟戴上方巾,令其更添几分儒雅的文气,并叮嘱道:“今日皇上亲自出题,想来与以往的路数颇有不同,然万变不离其宗,你大胆去写便是了。” “大哥,我省得了。” 灯笼辉光映照二人脸庞,兄弟并肩站在一起,几近同高。此等寻常情景,在这样特殊的时日里,叫人见了动容。 两驱马车启程,并齐朝东而去,临近皇城墙下了,才道别分开。裴少淮身为京官,上朝由午门进去,而裴少津参加殿试,要与其他考生先齐聚承天门外。 辰时到,天子驾临皇极殿,文武百官及三百余名考生行大礼,殿试开始。 裴少淮列于百官当中,因知晓是皇帝亲自出题,他对今年殿试的策论题目颇有几分好奇。依照常规,策论出题一般含有三个层次——首先以圣人治国方略之言为引子,随后联系历朝史实或是当朝时事,最后让贡士们就此谈见解、主张。 涵盖三层,策论题目一般有数百字。 胡阁老宣读殿试题目时,却只有寥寥几句,只闻:“天子策问天下文士,论大庆开海之利弊,提扬长避短之良策。”简练干脆。 也足以见得,皇帝对于开海一事态度很是坚决。 题目宣读完毕,群臣退下,贡士们席地而坐,开始作答。 裴少淮慢步走在殿外的廊道里,正在琢磨玩味皇帝亲自出的这道题目。 其一,君强则臣弱,皇帝能出这样的题目,内阁大臣无人反对,便说明皇帝已牢牢握住了内阁,如今的内阁更像是皇帝的秘书处。 其二,皇帝亲策贡士,若是接下来再亲自阅卷、评卷,则将“天子门生”演绎到极致。皇帝是想用新臣换旧臣,罢黜冥顽,重用亲信。 皇帝说话做事愈发果决,又支持裴少淮所提的系列新政,明明是站在同一边的,然裴少淮心中惴惴——他不知道皇帝能否容忍有朝一日权杖渐渐流失。 在这世道里,能稳稳坐在天子之位上,皇帝岂会只有一副面孔?裴少淮停步,醒了醒神,暂且将这些念头埋了下去。皇上爱民为民,已是极难得的圣明,只消皇帝一直秉持此道,他们之间便可一直君圣臣贤。 裴少淮转而想些其他的,心想,少津、言成作答“开海利弊”此题,势必如鱼得水,可以将昔年所学所见一一显于笔下,不枉客居他乡游学数年。 心间松快了不少。 一路思绪不断,不知觉已回到了六科衙门。因心思在别处,裴少淮走入衙房时,见到墙上有道身影时,略一怔。 定眼望去,才发觉是燕缇帅过来了。 “裴大人不在,鄙人唐突,自己烧了壶水,喝了盏茶,裴大人不介意罢。”燕承诏道。 看来已经在此等了些时候。 “燕缇帅对我这儿倒是熟。”裴少淮说笑道,又问,“自腊月起,有段时日没见燕缇帅了。” 燕承诏应道:“南镇抚司两位副官随吏部南巡,衙门里事多,人手不足,遂这段时日不常入宫。”一本正经地说着慌话。 “既然这么忙,今日是什么风把燕缇帅刮来了?” “给裴大人送这个。”燕承诏应道,而后庄重伸手探入怀中,似乎在掏重要物件。 裴少淮以为燕承诏从别处探查到什么重要证物,有案件要一同商议,结果却见燕承诏掏出一枚红鸡蛋,递到了自己跟前。 原本有些严肃的神情,顿时堆笑,裴少淮接过红鸡蛋,恭贺道:“恭喜燕缇帅喜得千金。” 又道:“燕缇帅送一枚红鸡蛋过来,可比送一块黄金还难得。” 燕承诏明明得意欢喜,却还掩着,却掩不住嘴角一直上翘,说道:“这段时日辛苦裴大人一个人常常入宫下棋了。”又若有其事说道,“两司还有要事,我便先回去了。” “我送送燕缇帅。” “不必。” 回南北镇抚司明明要从南门出,裴少淮却见燕承诏往东门去了。 …… 皇帝在皇极殿中待了足足两个时辰,不仅在高座上观望贡士们作答,还在胡阁老的陪同下,到贡士席间巡游了一遍,直到临近午时才离开。 再说场下众贡士,时辰已过半,不少人笔下尚未成文。平日里一笔千文,此时却才思枯竭,踟蹰半晌才得三两句。 一来是因为题目并未引用贤人之言,他们不能就经义去写见解,少了许多虚言。 二来不少贡士未曾见过沧海,未曾了解过开海行商,更不曾知晓临海百姓之疾苦,又岂能明白其中牵连的诸多门道? 不能写虚言,胸间又无见识,这篇策问文章自然难写。 那些曾仔细研读过北客文章的贡士,则颇感庆幸,因为北客曾写过两篇与开海相关的文章,可以借鉴一二。 那些生于临海之滨的学子,本应最占优势,却也有不少人——生于海畔却不曾观望潮起潮落,活于民间却不知民间疾苦——也是枉然。 裴少津初闻此题时,略有些兴奋,但很快他便冷静下来,沉着作答。 大哥力推开海,亦承认若是开海不慎不当,势必会有弊端生,于百姓有害。是故,大胆指出开海弊端非反对开海,而是为了更稳妥地开海。 皇帝出题干脆,裴少津作答时亦干脆,不写恭维之话,开篇立论:“力农保民为固国之本,率练水师为守国之器,而后才有开海通商,广开源流。” 他写道,百姓安生、水师强盛、开海通商三者相辅相承,但缺其中之一,则容易生弊端。 譬如说,外销最是紧俏的蚕丝、锦缎,皆是产自于田间。开海以后,商贾豪贵见种桑养蚕有巨利,则百姓容易失了田地,没了粮食,难以衣食其力。 又譬如,开海之处愈是繁华,若无水师镇守,则愈是易受倭寇水贼侵扰。 裴少津最后提出,开海是要倾国之力去办的大事,一处动则处处随之而动。开海一事若是能成,绝非与万国通商而已,而是大庆之内各行各业皆有所成。 写到此处时,裴少津才明白大哥为何要执着于从开海入手。看似只做了一件事,实则关联着千头万绪,敦促着朝廷一一把这些事做好。 写完之后,回过头再读这篇文章,裴少津晃晃间有些诧异,有些不敢相信此文是自己在皇极殿中当场写成的。再仔细回想,这一字一句皆可在过往日常里找到蛛丝马迹,原来与夫子、父亲、南居先生还有大哥平日里的叙话,也是一种积累。 天色将晚,场上仍有不少贡士奋笔疾书,裴少津交卷后,自东南角侧门离开大殿,等候言成出来,在礼部官吏的带领下出了宫。 殿试结束,三日后的传胪大典,结果自见分晓。 …… 当晚东阁灯火通明,内阁大学士和六部九卿在京正官无一所缺,只因皇帝说了一句:“朕要亲自阅卷。” 胡阁老问道:“陛下亲阅,老臣以为糊名一步可省却矣。”毕竟糊名是为了防臣子私心,不是为了防皇帝选臣。 “还是依规来办。”皇帝摇摇头,继续道,“为了公允起见,殿试取士只论见解精辟与否、文章蕴意深浅,不问姓名出身。” 如此,三百余份卷子糊名之后,规整陈列于书案上,皇帝带着群臣开始阅卷。 两日后,所有卷子皆已排好名次,只差查封填榜。皇帝心情很是畅快,虽有不少学子未能写完文章,或是言之无物,但也有十数人答得很有见地,被皇帝所赏识。 皇帝吩咐道:“把乙酉科一鼎三甲唤来,由他们来拆封。” 不是为了叫三甲过来,而是为了把裴少淮叫过来。事关开海,皇帝还是念着伯渊的。今日选出来的新臣,皆可为开海所用。 且事到如今,裴少淮不用再避嫌了。 “微臣叩见陛下。”乙酉科三甲来到东阁。 皇帝笑眯眯说明意图之后,裴少淮当即了然皇上的深意,面对这份深思熟虑后的圣眷,使得裴少淮心中带着些许惭愧。 “学问才识前后相传,今日便由你们三个拆卷填榜罢。”皇上说道。 不管拆卷之后,名字何人,金榜名次都不会再变了,榜上之人妥妥的天子门生。 “臣等领命。” 裴少淮来到案前,伸出手去取第一份卷子,才打开看了一眼,他便愣了一愣——卷上的字收笔时总是不经意洒脱一翘,使得最后一笔总是长了少许。 旁人必定认不出这毫末之差,但裴少淮与弟弟同窗十数年,岂会认不出来? 少津得了状元。 裴少淮未拆完,另外两个人先一步禀报了名次。 前探花钟王岳唱道:“戊子科探花徐言成,字子恒。” 前榜眼马廷文唱道:“戊子科榜眼杨向泉,字念清。” 裴少淮赶忙把缝线拆下来,揭开厚纸,果然在封面上见到了那个熟悉的名字,他唱道:“戊子科状元裴少津,字仲涯。” 胡阁老领群臣上前贺道:“恭贺陛下又得贤能之才。” 末了,胡阁老又道:“陛下慧眼识珠,此三人正是春闱前三人。”实则是夸自己会试选才公允,选到了皇帝赏识的贤能。 拆完卷子,填完金榜之后,裴少淮回到府上,他虽知晓了名次,但却忍住了,没有事先告诉少津。 他希望少津能在传胪大典上,太和殿前,听到鸿胪寺官庄严的三声传唱。 第148章 野无遗贤,万邦咸宁。 皇帝亲自出题、又弥封亲阅,此事很快便传遍京都,各方会馆里贡士们议论纷纷。会试中名次居后者,原以为二甲无望,此时重燃几分信心;会试中名次居前者,便是殿试答得不错,此时也意恐再出差池。 一切皆未成定数。 贡士们深感荣幸之至,又对次日的传胪大典充满期待。 皇帝得了求贤若渴之美名。 传胪大典前夜,士子群聚的南门安康街,各处灯火彻夜不熄,安静无喧嚣——贡士们难以入眠,又怕饮酒误事,只能静坐等天明。 裴少津亦是如此。 在书房中静坐,满目都是过往读书的身影,日日天际露白起,夜夜学至灯影稀,寒冬酷暑皆不曾停。 外人多称赞他记性超群,过目数遍便可背诵,却不知,为了识得诗书深意,为了笔下文章能有见地,寒窗十数载他未曾懈怠过。 为何读书? 一开始是娘亲的期许,以及过目能诵带来的自豪感。随后是门府落败,受人欺辱,一心要重兴裴家门第。而今,入仕之际,当如何之官,父兄已身先垂范。 一路的足迹皆是答案。 行至檐廊外,东风拂面春意寒,举目眺望可见极北星亮,裴少津想起昔日与兄长书信往来时,曾道要与兄长携手,不惧那危楼高百尺,终要举手摘星辰。 如今身随兄长之后,一同身游云汉星河,昔日的摘星少年已成他人星光,微微而不熄。 默站了片刻之后,少津回到房中,再度取出那个泛黄的簿子。薄子已被重新缝订好,他翻到最后一页,铺平于案上,捋起衣袖,准备执笔为薄子写下二十余载的结局。 写道:“裴少淮,乙酉科第一甲第一名。” 往下一行,写道:“裴少津,戊子科第……”余下的空白,裴少津希望自己明日能身着红袍、头簪金花来写下。 …… 传胪大典日,又是四更天起身。 府上有大事,除了小南和小风两小只贪睡的,大人们都早早起来了,一家人在正大堂里用早膳。 裴少津身穿礼部送来的蓝袍进士服,每一个衣角皆掖得整整齐齐,立如直松。大抵是马上要知晓结果了,心中有些紧张,胃口不佳,他只吃了几块点心,喝了半碗粥。 平日里最是“贪吃的”,竟然最先吃饱了。 家人们本想故作轻松之态,却难掩真实的心绪,皆期待而紧张。按照旧例,会元本应稳在前十之列,然今年天子亲自改卷,不知少津究竟能拿到第几。 唯独裴少淮一人气定神闲,今日胃口出奇的好。 “传胪大典近两个时辰,仲涯不再多吃些?”裴少淮问道。参加大典也是个力气活。 “大哥,我已经吃饱了。” 裴少津已经端端戴上系着双飘带的进士帽,准备出门,裴少淮却叫人多盛了一碗粥,他故意说道:“仲涯你先出发罢,我喝完这碗粥再出门。” “大哥不同我一起走?”少津问道。 裴少淮点点头,道:“我迟些再出门。” 看到少津俊朗的脸庞,身姿英挺,裴少淮想起三年前那铺天盖地而来的春花,还有楼上如雨下的香囊,于是半是提醒半是打趣道:“津弟打马御街时,躲闪要敏捷些。” 又道:“大典谢恩时莫急,稳步上前,图腾正前便是你的位置。”至于是什么图腾,他却不说。 少津以为大哥只是说些吉利话,应道:“领大哥吉言。” “去吧。”裴少淮上前拍拍弟弟的肩膀道。 待少津出门后,马车轱辘声响,满满一碗粥盛到裴少淮跟前,他却不动筷子,轻打了个嗝,对大家风轻云淡说道:“少津得了状元。” 声音不大,但语气是在陈述。 本就安静的饭桌上,众人如屏住呼吸一般,一齐望了过来,裴秉元往前探了探身,刚夹的半块点心落回碗中,发话问道:“伯渊,你方才说……说什么?” “我说,少津是今年的第一甲第一名。”裴少淮确切应道,又言,“昨日,是我拆卷填的金榜。” 这么大一件事,他竟瞒了大家一整晚。 又言:“杨府内兄得了榜眼,徐府大外甥得了探花,都是皇上钦定的……大家可以筹备起来了。” 自然是筹备迎喜、贺喜。 …… 太和殿前,文武百官按照官职站立于丹墀两侧,石阶正中铺红毯,角声震耳,声势浩大。 再次经历传胪大典,裴少淮心境大有不同——三年前是满怀期许,一心皆在鸿胪寺官的唱报声上,满眼望去皆是新奇。而如今,他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观望着他人的金榜题名。 远远望去,三百余人泱泱一片,皆是蓝袍,分不出彼此。仔细一想,其中任何一人皆有一番故事,非出人一头者难以站在此处。 胡大学士双手提着金色卷轴,站于太和殿石阶上,朝向丹墀,诵道:“戊子年天子策试贤士,皇恩浩荡,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顿了顿,而后开始传唱第一甲。 殿下丹墀静无息,蓦听传胪第一声。 当石阶上第一位鸿胪寺官喝声唱出,声响宏长久久不绝,果真有“一声胪唱破天荒”之气势,只闻:“第一甲第一名裴少津——” 三位鸿胪寺官依次传唱,三声传到丹墀下。 裴少淮立于百官中,向丹墀中央的新科进士们望去,寻找弟弟的身影,当他看到弟弟出列时,步履细碎,惶惶有些失了神,裴少淮忍不住一笑。 紧接着,又闻:“第一甲第二名杨向泉——” “第一甲第三名徐言成——” 戊子年三鼎甲年岁相当,正是风流倜傥时,一齐出列,气宇轩昂,让人生出江山辈有人才出的感慨。 当裴少津立于升龙巨鳌图腾前,身前便是鳌头,他回想起出门前大哥说的一番话,又想起大哥当时的神态,才后知后觉——大哥早便知晓了结果。 大哥口中的图腾,指的是升龙巨鳌图。 三鼎甲入殿谢恩之后,二甲第一名立于丹墀前,唱读了余下名次,传胪大典礼毕。 …… 接下来是打马御街,裴少淮从偏门出宫,又行至承天门前,自然赶不上少津他们从中轴线一贯而出。 裴少淮到时,少津已经换上绯色状元袍,徐言成和杨向泉也已簪花。 他给弟弟递上一把纸伞,叫他巡游时挂于腰间备用,少津不明所以,说道:“大哥,眼下也没要下雨的意思,缘何要带把伞?” “一会儿你便知道了。”裴少淮卖了个关子。 杨向泉走过来,先作揖,感谢道:“殿试前得了妹夫指点,沾了文气,今日才能侥幸听胪传。” “内兄过誉了。” 徐言成欢欢喜喜跑过来,一见到少淮便道:“伯渊,你这回可真不仗义,方才仲涯猜测,说你可能昨日便知晓结果了,竟一直瞒着我们。”又缠着追问道,“皇上钦点我为探花郎,是不是晓得我相貌出众,最担得起‘少年才俊为君探花’的名头?” 裴少淮笑着连连应是。 “不对。”徐言成又道,“今年不曾小传胪,皇上未曾见过我,岂知我相貌出众?” 裴少淮说笑道:“子恒考牌里写的‘一对招风耳’,短短几个字,足以见得出众。” “我不管,总之世人皆道探花郎最是英俊,我只当这是大实话了。” 几人又欢喜打趣了一会儿,顺天府衙官吏牵来高头大马,提醒三鼎甲吉时已到,该巡游了。 裴少淮朝三人作揖,言道:“今日,‘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聊借春风几许,少淮在此再贺诸位。” 三人亦作揖回礼。 如此,少津三人登上高头大马,开始巡游御街,而裴少淮折身回宫,回到六科衙门做事。 …… 御街外,京都万人生喜色,手中皆持春花,开得正艳。 先是见到状元郎。 “好英俊。” “好潇洒。” “好有才气。” 于是纷纷将手里的春花投出去,而且个个瞄准了状元郎的乌纱帽来投,若是花枝能挂在乌纱帽上,便是最好的兆头。 紧接着又见到了榜眼。 “这个也英俊。” “也潇洒。” “也有才气。” 于是纷纷到花贩那儿再买花,把花枝纷纷扬扬投出去,花贩今日大挣。 最后是探花郎。 “这个也……笑得好开心。” “他把接到的花枝抱在怀里。” 于是百姓们满足了他的愿望,一大片花枝落下。 裴少津一开始还不明白大哥早上为何要提醒他注意躲闪,毕竟百姓投花枝也是一番美意,直到他看到有人扛着一棵花树来…… 到了两侧皆是阁楼的路段,少津终于明白大哥为何送来一把纸伞。 …… 状元打马御街熙熙攘攘,欢庆的队伍往外走。 而此时,正巧一队人马由驿站外归来,正往紫禁城里走。 相隔不远,听到锣鼓喧天的欢喜声,裴珏忍不住撩起了车帘,朝最前头的状元郎望去,看不太清楚容貌,却能认得出身姿。 确是大房的次孙。 裴珏收手,车帘落下,他脸上多少有些怅然若失,又有些不解。如果说大侄是岁至中年突然顿悟,裴少淮是天降奇才,那眼下这位又是什么?大房究竟是如何重新崛起的,这一切似乎悄然间就发生了。 快到承天门外时,裴珏叫停了队伍,叫来南镇抚司副官,道:“于大人,本官路上遇袭,身上有伤,不宜此时面圣,南巡福建一事且由你先行进宫复命罢。” “下官领命。” 复命领功,曾经最是看重的东西,裴珏此时看得却淡了。 分道扬镳后,裴珏的马车往长安门外去,那里贴着戊子科的金榜。
相关推荐:
万古神尊
一枕欢宠,总裁诱爱
武当青书:诸天荡魔至洪荒
年代:从跟女大学生离婚开始
女奴的等价替换
白日烟波
一个车标引发的惨剧(H)
女帝:夫君,你竟是魔教教主?
沉溺NPH
我的风骚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