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不值钱、难以流通,几乎没什么人用,可几大钱肆印发的票号,却流通得很,票面金额从不曾短缺过——因为大绅大姓讲信用。 其二,因为此地长久以来贩私严重,商船来来往往,市面上流通的货币纷乱繁杂。钱肆正是应此而生。 即便朝廷已经统一发行了银币,短短数年间,一时也难以改变现状。只能说用银币的百姓越来越多,但票号、旧币依旧流通着。 几大钱肆掌握在泉州府氏族手里,眼下成了对付裴少淮的工具——他们不惜“弃信”,剥夺百姓钱财,从而为民乱创造时机。 裴少淮想明白以后,先是肯定了妻子的猜测,说道:“时月,你的直觉是对的。” 他先让妻子坐下,俯身靠在她身畔,一边执笔在白纸上书画,一边解释道:“泰德钱肆悄然改了银两和票号之间的兑率,有乡绅氏族作保,短时之内,票号在市面上尚且还是值钱的,普通百姓便会觉得兑换票号有利可图。” 杨时月顺着往下想,道:“如此,真金白银便到了泰德钱肆手里。” 裴少淮点点头,道:“但他们的手段恐怕不止如此。” 他引导问道:“你猜他们会拿这些银两买什么?” 杨时月后背一凉,抬头,惊愕望向丈夫,猜道:“粮食?” “正是。”裴少淮继续解释道,“如果我没猜错,这些大族会以高于市面的价格,用这些银两从农户手里收购粮食,再次让农户、小粮商觉得有利可图,欢欢喜喜把手里的余粮转售给他们。”真金白银高价买粮食,图的也是“信任”。 杨时月道:“若是钱肆继续提高兑率,又可把投出去的银两再收回来。”倒吸一口凉气。 听着似乎是乡绅氏族一直在让利,实则是他们把粮食、白银揽在自己手里,老百姓手里最后只剩空头票号。 让曾经的“信任”成了一场掠夺。 裴少淮无奈说道:“若是有清官督守,这份‘信任’兴许还可以苟延残喘,百姓夹缝求生,可如今泉漳府衙与当地大户勾结,那么这份‘信任’便一文不值、祸害百姓。” 平日里的冠冕堂皇,只为了今朝一锅端。 光是听着,便觉得险恶了,杨时月惴惴问道:“官人,能否想法子阻止?”等到事成定局的时候就难办了。 裴少淮还是摇摇头,不是他不肯,而是拦得住十个百个,拦不住千个万个,他说道:“人都是趋利的,我纵是能拦下双安州的百姓,也拦不下整个闽南的州府,只要周边生了民乱,双安州也难独善其身。” 他脸上虽有无奈,但不慌不乱,似乎心中有几分计策在。 又言道:“而且,沉疴旧疾不破不立。”此事要破釜沉舟一回,才能把贪官污吏、奸商贼人一网打尽。 即便丈夫再胸有成竹,杨时月心里仍有忧虑在,她说道:“若非随官人南下,亲眼所见,妾身如何也想不到,在闽地开海行商竟会如此凶险。”她原以为,清除海上祸患已经够难了,没想到是内忧外患双层夹击。 心中有些劝阻的话,始终说不出口,几年夫妻,她岂不知丈夫是什么样的人,最后只能叮嘱道:“官人务必要多加小心。” 裴少淮把杨时月搂在怀里,安慰道:“放心吧,我会小心的。” …… 翌日,裴少淮让燕承诏派人探查几大钱肆,果然都是林姓、陈姓、上官姓几家的产业。 钱肆悄咪咪改了兑率,并不声张,但很快就有投机倒把者发现了这个“漏洞”,私下里传播着,嘴里说着“不要告诉他人”,实则人人皆知。 钱肆的生意随之热闹起来,大量的白银流入钱肆。 正如裴少淮所料,几大姓又悄咪咪高价购入了大量粮食。 粮食的事,暂且放在一边不管,裴少淮让齐、包、陈三家联手,赶紧先从内陆购置一批蚕丝、绸缎,能买多少就买多少。 布料一直是外销最紧俏的货物之一。 …… 半个月后,第一批绸缎运回同安城。此举似乎惊动到了对家,对家继续放出第三个手段——封锁关键水路、桥梁。 闽地山多河多,许多山路、桥梁都是乡绅们带头修建的,便也归他们所管。 这往来商贾,原本交些买路钱便可通行,如今河封了、路封了、桥也封了,居于内陆作坊,便难以将瓷器、茶叶、纸张等货物运到临海港口出售。 封锁了商货通道,等同于另一种垄断——只能等着大家族派人去收购。 另一边,双安州的商船没了货源,今年十二月当如何出海? 对家仿佛是借此告诉裴少淮,不是建了码头就有本事出海通商的。 这是把双安州往死胡同里逼。 三大族长来禀,情绪皆有些失落,满脸的挫败感。 裴少淮细算了一下丝绸存量,觉得差不多够用,笑着安慰三位族长:“最多只不过是把本官逼走罢了,与你们关系不大,还不值得为此失落。” 又道:“况且,也还未到挫败的时候。” 给他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 回到府上,京都那边又来了家书。 相较于上一次,裴少津信中的言语欢快了许多,先是兴致勃勃告诉兄长,陆亦瑶给小南小风添了个弟弟,有六斤八两重。 正封信谈的都是家常事,直到信的最末,少津写道——“兄长若是得空,还是给皇上写封信罢,实在不成,上个折子也成,皇上在弟面前念叨好几回了……” 最近一直在为开海的事忧愁,裴少淮原本心情一般,看了少津文字,一时间,心中莫名松快了许多。 不管怎么说,他还有家人在,家人一直在支持他、帮助他。 裴少淮随即提笔回信,言语亦是轻快,给娘亲讲讲小南小风的日常趣事,让母亲多多保重身子,不要担忧。 又单独给三姐裴若竹和林家大舅各写了一封信,让三姐留十万匹棉布给他,由表哥林远的商船运到双安州来,此事说急也不算急,只要能在十月前后送过来便好。 几封信写完,终于轮到给皇帝写信了,裴少淮酝酿着写什么。 此时,小风起夜,一边揉着眼睛,一边迈着歪歪斜斜的步子,见到书房有烛火光,一晃一晃从正房那边走过来,进了书房。 “爹爹,你怎么还没睡?”小风问道,迷迷糊糊地扑进了父亲怀里。 裴少淮赶紧抱起女儿,小风两个小胳膊牢牢抱住了父亲的臂膀,靠在上面熟睡,喃喃道:“爹爹睡觉。” “爹爹写完这封信好不好?” “不好……” 再轻声问的时候,小风已经保持这个姿势睡着了,不再理会裴少淮。 被小风这么一折腾,裴少淮好不容易酝酿出来的几句话,一下子忘了个精光。 不是裴少淮跟皇上无话可说,而是闵地的错综复杂牵连到皇家宗室,有些事还是借燕指挥之口来说,更好一些。 刻意联络君臣感情,裴少淮又不是这样的人。 于是乎,裴少淮单手抱着女儿,打算长话短说,速战速决。 小风抱得牢牢的,根本不能松放下来,裴少淮听到正房里又传来动静——小南也起夜了。 听脚步声似乎也要往这边来。 裴少淮只好快笔写下——“陛下,微臣不是不写信,只是实在忙得要紧,臣愿陛下龙体安康……公务之事,一切皆如燕指挥所言。伯渊拜上。” 言简意赅,直抒胸臆。 第183章 朝白寄书城河边,暮夜随风至天涯。 可惜水路船舟再快,也终是赶不及南风的,京都闽地相距数千里,便是快马加鞭,等皇上见到裴少淮的信件,也应是月余之后了。 皇帝想借“心心念念”来排解心底的忧愁,未必是想听裴少淮禀报些什么。而裴少淮信中的“忙”则是真的忙。 对家接二连三放的招数,每一招都不好解,逼得裴少淮不得不多翻翻春秋、三国史,温习温习兵家计谋。 …… 五月海风起,舟师东渡海。 一阵阵东北风从东瀛萨摩洲那边吹来,正是倭寇乘风进犯的最佳时机,过往数十年间门皆是如此。 然而今年,嘉禾卫的兵力增强了数倍不止,数十架千料大船轮番上阵,根本没给倭船靠岸的机会。 倭人的关船、小早船,在大庆两三千木料的乌尾硬帆大船面前,显得十分“玲珑小巧”。 经过凤尾峡一战,嘉禾卫知晓倭船船舱无龙骨支撑,船体脆弱。所以每每在海上遇见倭船船队,舟师们毫不犹豫拉满船帆,全速向倭船撞去。 宛若重锤敲核桃,咔嚓声响,单纯靠着船大船坚,撞他个船毁人亡。 颇有些“仗势”欺寇的意思。 若是不幸被倭寇击碎了几块船板,也不算太紧要——太仓船厂所造的战船,皆设有水密隔舱,一个隔舱浸了海水,船体只是微微倾斜而已,支撑得到返航补修。 如此一来,闽东南茫茫一片海域内,嘉禾卫的战船往往来来巡游着,整个五月里,他们和倭船周旋了十几个回合,占着船只、火器和战术优势,未曾失利过。 前前后后毁了也有二三十条倭船。 消息屡屡传回嘉禾卫,振奋军心,越战越勇。 倭寇吃了亏,眼看没有机会登岸抢夺,加之去年凤尾峡一战损失惨重,他们不敢贸然跟嘉禾卫硬碰硬。等到南风一来,倭寇索性一改风帆方向,随风北上,往李朝的方向去了。 燕承诏给朝廷递了个密报,告知倭船的去向,至于朝廷会如何应对,则不是他考虑的问题了。 今年算是压制住了倭寇,要想拔除这个毒瘤,则要后续从长计议。 …… 东边烈日西边雨,舟师战战告捷,泉漳一带却是“节节败退”——各地的粮食价格水涨船高,百姓家中米缸见底,隐隐有生乱的苗头。 对家的手段初见成效。 城里不是没有粮食,而是大氏族故意压着粮食不外售,各地粮食不足。偏闽东南田亩少,将近半数百姓不是务农,而是靠手艺吃饭的,十分依赖于粮铺。 往日里能买到一石米的票号,如今买不到一斛米,米价涨了一倍不止。 …… 上晌辰时,裴少淮已经去往州衙,小南小风起得迟,还在饭桌上吃早膳。 府墙外传来阵阵快步声,又掺杂着哐哐当当的器具声,听着很是嘈杂——是老百姓们在抢着买米。 眼下米价日日见长,今日不买,明日更是买不起。 杨时月身边的陈嬷嬷闻声,脸微微侧向墙外,半晌,忍不住轻叹息道:“前日十文钱还能换半斗糙米,听说今日已经涨到了二十文,这世道……” 又问杨时月:“夫人,咱们府上是不是也该尽早备些米粮?”有备无患,她心意是好的。 “不可。”杨时月回复得十分果决。 这个时候大肆采购米粮,等同于助长对家的火焰,岂不是给官人添乱。 杨时月吩咐道:“传我的话,府上谁若敢这个时候采办粮食、投机倒把,一律发卖出去。”看到小南小风歪着脑袋,听得入神,她又压低声音跟陈嬷嬷道,“往后莫在小南小风面前说这些个事。” 陈嬷嬷惴惴,赶紧低头认错,言道:“是老奴思虑不周。” 杨时月赶紧转移两个孩子的注意力,她用帕子擦擦小南小风嘴角的粥渍,柔声问道:“咱们吃的早膳,是如何来的?” 小南小风抢着应道:“爹爹挣来的俸禄。”娘亲跟他们讲过这个。 “爹爹当官可不容易,你们要乖乖把粥喝完。” 两个小娃子很认真地点点头,小风还喃喃道:“爹爹总是好晚不睡觉……” …… 大街上,百姓们争相购粮,很是嘈乱。 甚至有人为此大打出手。 老百姓们不知晓的是,他们愈是这样,米铺的竹牌子换得越勤——奇货可居,待价而沽。 这不,日头还东斜着,离午时还早,许多米铺便纷纷开始赶客,说是店里的米已经卖完了,想要买米,明日再来罢。 明日又换了一个价。 老百姓们用票号买不到粮食,纷纷拿着票号到泰德钱肆前“闹事”,让掌柜把银子还给他们。到了这个时候,明眼人都能看出,真金白银才值钱。 票号一张纸而已。 钱肆掌柜让众人安静,笑脸迎客说道:“若想兑换银两,还请诸位贵客排队入店,一一妥办。”佯装一副不欺客的嘴脸。 可挂出的牌子却写着“五两银兑十两五钱票号”,兑率又涨了,跟粮食一样,成倍而涨。 其实换不换银两已经无济于事了,钱肆背后是大氏族,米铺背后也是大氏族,怎么换也逃不出大氏族的手掌。 老百姓自然不依,却又无计可施。 等到老百姓们眼底尽是落寞之色时,钱肆掌柜又适时抖出些消息,让百姓们重燃希冀,他说道:“诸位贵客在泰德钱肆门前这么围着,全然无济于事,泰德开了这么多年,谁都知道,靠的是一个‘信’字,这兑率的变化,看的是粮市米价高低,先是米价涨了,泰德才涨的兑率。” 满口的鬼话骗百姓,把祸端推给“米价”。 又建议道:“诸位在这里耗着,不妨去双安州州衙击鼓鸣冤,求那位年轻有为的知州大人,让他出面管治这些不法粮商,压着粮食的价格不涨,只要米价不涨,诸位贵客的银两自然也就回来了。某听闻说,这位知州大人是奉天子之命,执尚方剑南下就任的。”他双手比划了一下砍头的动作,瞪大眼睛问道,“尚方剑连皇亲贵族都能砍,这份厉害,诸位贵客都省得吧?” 在这山高路遥的闽地,一个小小的钱肆掌柜,岂会知晓“尚方剑”的事,显然是背后的人吩咐他这么说的。 老百姓们只在说书先生那听闻过“尚方宝剑”,只觉得是个无所不能的宝物,一下子眼眸发亮,似乎找到了救星。 仿佛只要双安州知州大人出马,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此事一传十、十传百,泉漳一带,一大群老百姓涌入双安州,聚在州衙门外,跪地不起,声声嚷嚷着求知州大人执剑砍奸商、抑制米价上涨。 他们没曾想过,他们是漳州、泉州之民,不去府衙求情,反而跑到双安州来,这本就不合理的。 中了贼人的奸计。 …… 双安州州衙里。 声声哀嚎如哭丧,听得檐瓦也震三震。 老百姓们跪在门外求情,裴少淮不能迎门相见,也不能离开,只能把自己关在衙房里,努力压着心底的怒气,尽量让自己平静下来。 明知是对家挖的一个坑,他岂能跳下去?不是他摆架子、不体谅百姓疾苦,而是,一旦他答应了老百姓,这场“粮荒”会越演越烈,会死更多的人。 他早前想好的对策,算准了老百姓的余粮能撑多久,算准了齐、陈、包三家的商船什么时候运粮回来,也算准了要如何投放粮食、逐步压制住粮价,似乎都很妥当。然而他忽略了一点,小小风吹草动也能引得百姓恐慌,而恐慌是最容易煽动的。 恐慌出现在了他的计划之前。 裴少淮愈发觉得,这场动乱背后的谋士很不简单,不仅精通钱术,还精通官术、心术——能够精准算到他的每一个弱处,再一刀刀剜进去。 一连五日,裴少淮留在州衙里,硬着心肠,就是不见。州衙外头的老百姓陆陆续续离去,步履寂寥,眼神绝望,令人不忍。 最后还剩下十几号人还在蹲守着。 这日,包班头带着二十七公从侧门悄悄进来了,领他去见裴少淮。 “知州大人。”二十七公一把年纪了,还是恭恭行礼,他眼中神色亦是复杂,劝道,“知州大人若是真有尚方剑,是不是该出去试一试?” 裴少淮一愣。 屋中似乎连光照里尘埃都定住了。 许久,裴少淮才叹息道:“二十七公,不是本官不愿意出手,而是一旦压了粮食价格,会死更多人。” 跟真正的旱灾、虫灾相比,这场人为的粮荒,并不算十分严重,粮价水涨船高,买卖粮食有利可图,出不了半个月,便会有潮州府的商贩想方设法运粮过来,缓解此地的粮荒——见利谁能不起心? 再撑到夏日商船归来,秋日田亩粮收,这场粮荒便算过去了。 但是,如果裴少淮出手抑价,粮商无利可图,江浙、潮州的米商就不会运粮食过来。 这跟盐引是一个道理。 如此的情况下,老百姓手里有银两也买不到粮食,根本撑不到同安城的商船回来。 “老头子明白,无利则不往,大人是真正在为百姓考虑。”泪水润了眼角皱纹,二十七公担忧道,“可为了外头那些人,搭上了大人的名声,老头子为大人感到不甘呐。” 一个真正为民的清官,不应当是这样的待遇,更不应当背负骂名。 二十七公所言不假,明明有剑却不见,外头必定是一片诋毁,朝堂上则是一片攻讦。 “唇亡齿寒,周边若是生乱,双安州也难幸免……老丈不当这么看。”裴少淮知晓二十七公是为自己着想,反过来宽慰二十七公,言道,“若能用一时之名换万民之命,被人骂一骂又如何,总是少不了一块肉的……只要度过了这个难关,总有名声好的时候。” 学识的偏差里,不能奢求柴米油盐的平民百姓,和自己是一样的境界。 “双安州何德何能……”二十七公哽咽颤颤道。 又承诺道:“大人既有如此心胸,待此事过后,老头子便是喊破了喉咙,摊上这把老骨头,也要为大人保住这份名声。” “老丈的心意,晚辈省得,也心领了。” 不管怎么说,二十七公的到来,让裴少淮心头的阴霾散去了几分,至少有人告诉他,这么做是值得的、是对的。 …… 深夜里,同安城楼上。 阴云层叠星光暗,灯火稀疏夜色浮。 裴少淮站于城楼上,望向城里,与去岁相比,还是差不多景观,却品不出那安然宁静了。 对家已经出完牌,该轮到裴少淮出牌了。 不管大氏族背靠什么样的权贵,有多少后辈、门生安插在朝中,究竟是为了谋权还是为了谋财,他们既然敢拿百姓当筹码,裴少淮便要试着搏一搏,叫他们血本无归。 …… 南风还未至,商船还未归。 潮州府的米商们也还在路上,闽东南各府州依旧因粮价而骚乱着。 棉布、银币、开海才是裴少淮的底牌,在时机到来以前,不妨先略使小技,离间门离间门。 裴少淮先是把“开海”的消息透露给了海贼,借海贼之口带到逡岛上,流入徐雾的耳中。说是朝廷不止要开海,还要委派军卫战船为海商们护航,保一路平安。 随后,又把王矗杀寇有功、从泉州府衙领走了上万两赏银的消息传过去。 从王矗那得知逡岛的大概位置以后,燕承诏每隔两日便派乌尾大船到逡岛附近游弋,似乎随时准备围岛而歼。 就这么吊着徐雾,令其心惊胆战。 隔日,裴少淮不请自来,又去了泉州府望江楼,主动约见谢嘉。 谢嘉心情很好,兴致勃勃而来,以为裴少淮要向他低头了,岂知他推门进来,裴少淮莫说相迎,连身子都不起,只顾着把玩杯盏,不时呷一口温茶。 直到谢嘉站在跟前,才挑了挑眼皮,瞥了一眼,眼中尽是鄙夷与不屑。 好一副京都富贵公子哥的模样。 裴少淮还一句话没说,就已经让谢嘉怒不可遏,这份怒气积压已久。 谢嘉道:“裴大人便是这样的脸色来与人言和的?岂不知如今是你在下乘。”提醒裴少淮摆低些姿态。 裴少淮轻蔑笑笑,道:“只有你把这件事当作一场较量。”眼神里还带些怜悯。 “不管事情如何发展,我裴少淮还是裴少淮,皇帝的近臣,阁老的门生,高门的嫡孙,岂会落于你的下乘?谢知府未免也太高看自己了。”裴少淮又道,“对了,你背后的主子也是如此,这层身份是不会变的。” 裴少淮佯装着。 激怒谢嘉的不是裴少淮,而是长久以来侍奉出身高门的主子。 雅房的门没有关紧,一条黄毛的土狗不知如何混了进来,守在雅房门外哈着嘴、摇着尾。 裴少淮下了一筷子,夹起一块肉抛了出去,正好滚落在土狗身前。 他又道:“谢知府方才满脸喜意进来,是觉得我要与你议和,你可以向主子邀功了?”裴少淮叹了一声,惋惜道,“有心邀功,不如想想主子有没有哪位门生临近考满,自己会不会松动松动,给人让位。” “休要胡言乱语。”主子似乎教足了谢嘉规矩,明明怒气滔天,又不敢拿裴少淮怎么样,只能欺人道,“本官堂堂正四品大员,一府之长,岂会认人为主?你所说的,相互合作,各取其利罢了。” “是吗?”裴少淮看到土狗在等着第二块肉,轻蔑之色更浓几分,言道,“若是如此,岂会命令你纳贼子为妾,生个儿子养在贼窝里?本官好奇,谢家族谱要如何写才好。” 继续离间门道:“若是谢知府堂堂四品大员自甘自愿的,倒也勉强说得过去。” 第184章 什么是相互合作,各取所需? 不说是利益均分,至少也应是四六、三七为分,而眼下谢嘉所得,不过是些残羹冷炙罢了。 “堂堂正四品大员”从谢嘉之口所出,是此地无银的卑微掩饰,再从裴少淮之口复述,
相关推荐:
红豆
鉴宝狂婿
乡村桃运小神医
芙莉莲:开局拜师赛丽艾
桃源俏美妇
NTR场合_御宅屋
乡村透视仙医
村夜
婚里婚外
开局成了二姐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