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苟在修仙界的远古巨熊 > 第97章

第97章

没了,只剩下一大群伙夫搭着汗巾,成群坐在岸石上闲谈,百无聊赖。 “林老板,生意可不是这么做的,明明说好了要把布匹卖给我们。”齐族长一腔怒气,又无能为力,最后只能换作长长一叹。 看来今年真的要空船出海了。 “诸位消消气。”林远道,“我是答应你们了,我又没说反悔,诸位朝我生这么大气做什么?” 三位族长半晌才回过神来,怔怔指着空海湾,道:“可棉布全被带走了……” “我可没说过只有五万匹棉布。” “林老板意思是?” “答应你们的货,必定会按时交付的,为了表示歉意,林某愿意降一降布价。” 原本的“兴师问罪”,莫名成了“感恩戴德”、“意外之喜”。 泉州港那头,大船如穴,脚夫如工蚁,忙忙碌碌。 一连卸了好几日,好不容易才把五万匹棉布运回库仓里,空船才开出泉州港,紧接着便有消息传来——又一大船队浩浩荡荡南下,开进了双安湾里。 船上装的全是棉布匹。 上一瞬,上官族长还在巡游货仓,摸着艳红的布匹说这桩买卖不亏,一定能够回本。下一瞬,听闻消息的他,脸色铁青,一把老骨头捶再布匹上,邦邦声响。 眼里的血丝比布匹还要红。 他们三家合资,高价吃下了五万匹棉布,眼下莫不成还要继续吃下十万匹?若是十万匹后,还继续有棉布运来,又当如何? 这源源不断的货物,就如源头活水一般,哪有截得住的道理? 这回是正正着了道。 更令他们愤恨的是,相较于第一批棉布,第二批棉布的叫价简直低得离谱——完全就是寻常价格,货美价廉。 当天夜里,小姓小族的船只纷纷涌入双安湾里,争先恐后抢订布料。一个小家族,两三条中型海船,只要能有几千匹布料压压船舱,出海一趟就不会亏。 码头新路两侧,火把彻夜长明,宛如夜里的火龙,由海湾一直延伸到了同安城里。 小商贾们排队买到布票,带人带船前去清点取货,人来人往,再多的劳工也不够用。码头上愈是忙碌,愈是让同安城里显得空旷。 听闻当地人说,大家今年都买不到茶叶,一斤也难求,林远应下说:“诸位要是信我,林某在扬州那还有一批茶叶没出,你们愿意要,我便让他们送来。”掐指算了算,又道,“理当还能赶上冬末的北风。” 于是乎,才订完棉布,大家伙又开始抢着订茶叶。 只消开了海,船只任行,这天底下只有货找银子,而没有银子找货的道理,又岂能以封桥封路来封住闽南一隅? 而泉州府送来的那两船银子,已经送入了双安州州衙。 燕承诏被专程叫过来,他看到裴少淮带着人正在清点数目,问道:“裴知州大晚上叫我过来,就是看这个?” 裴少淮理所当然地点头,说道:“这正正经经挣来的银子,本官可都充公用于开海了,燕指挥要替我做个证。” 燕承诏一声不吭,转身去了裴少淮的雅房,自个泡茶饮茶。 半个时辰过后,裴少淮数完银子回来,燕承诏道:“裴知州有空谈正事了罢?” 打趣归打趣,裴少淮专程把燕承诏叫来,岂会只为了“做个证”? “让燕指挥久等了。”裴少淮正想给自己倒盏茶,却发现茶壶空得只剩茶渣。 他关上门,说道:“我有推测,想与燕指挥探讨。” “关于幕后主使?”燕承诏问道。 裴少淮点头,踱步揣测道:“上一回,是裴珏南下巡查,最后以布政使山庄里自缢收尾,所有的罪行都断在了一尺白绫上……我这几夜在想,对家会不会故技重施,再把众人之罪汇于一人之身,把他推出来当替罪羊?” 眼下,米价稳定,海商货源充足,码头在修,形势一片大好,嘉禾屿开海势在必行,已无人可挡。 凡有一胜必有一败,对家兵败,罪行滔天,开海之后便是罪责之时。 他们一定会事先筹备应对,断尾求存。 这段时日,南镇抚司一直密查,但毫无头绪。裴少淮想,与其这么毫无头绪地暗查,不如好好推测,找好位置,守株待兔。 燕承诏眼睛亮了亮,觉得裴少淮的话有几分道理。对家要找替罪羊,替罪羊身上就一定会露出马脚。 重点在于,赶在替罪羊身亡或是痴傻之前,找出这头肥羊,等着恶狼上门。 燕承诏道:“刘布政使新接手闽地,做事保稳,凡事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此事怎么论,都论不到他头上。”上回吊死了一个布政使,这回不会再死一个布政使了。 且这一回的罪行,光是一个人怎么能低得下? 至于泉州府谢嘉,他顶多算是干柴烈火里的一颗灰烬,哪能当得起替罪羊? 燕承诏又道:“裴知州既然提了,想必已有一番计量。” 夜深人静,整个州衙一片寂寥,甚至能听到远处小巷里的打更声,裴少淮压低了声音,引导问道:“燕指挥觉得,泉州市舶司垄断海商数十载,年年海船往来不休,他们昧下的这笔银钱有多少?若想躲过朝廷的监察,如何才能把银两洗干净,揣进自己的兜里?” 燕承诏对银钱本没什么概念,但这次南下,见识了商贸往来,才知晓其中的利润之丰。 他本是个喜欢静坐的人,竟也受裴少淮感染,开始踱步沉思。 “若说闽地银钱进出最快、额度最大,当属盐运提举司。”燕承诏说道。 只要与盐铁相关,不单容易牟利,还容易做其他手脚,把那些蝇营狗苟掩饰在一担担海盐之下。 “所见略同。”裴少淮点头道,他亦觉得盐运提举司是个入手点,又道,“至于替罪羊,若是一人难以抵罪,燕指挥可有想过,对家会不会把某个世族给推进去?” 一个土著世族,京中有子弟门生为官,闽地有族人成势,海外有海船盈富,权、钱、势都不缺,不管把什么罪名安在他的头上,都说得过去。 整整灭了一个家族,便能给朝廷、给百姓一种肃清毒瘤的错觉。 “所以,裴知州的意思是,让燕某盯住盐运提举司和某个世族,等着他们露出马脚?” “正是。”裴少淮道,“谢嘉此人奸诈,不是个忠诚于‘主’的人,他那儿也值得再敲打敲打,他或许留有什么惊喜。” 第191章 要劝一个人自缢,靠着把柄拿捏,有千种万种法子,可是要劝整一个世族就范,这种断子绝孙的事,没那么容易办到。 男口发配充军,女子打入教坊,再“忠心耿耿”的世族,也承不起这样的罪名。 不能劝服,便只能嫁祸,把所有罪行的证据,都引到某一世族头上,来一个人赃俱获。 所以,裴少淮猜想,接下来他们会轻易发现很多“证据”。 燕承诏听了裴少淮的猜测后,点头默赞,道:“燕某省得该如何做了。” “那便有劳燕指挥了。” “职责所在。” 谈完正事,燕承诏匆匆告辞,似乎焦急着回府,裴少淮关怀多问了一句。 燕承诏应道:“刚才所谈之事,牵扯宗室大计,事关重大,不能耽误,亦不能假他人之手。”此事只能是他亲自领队密查,交给谁都不放心。 他略显担忧、愧疚,又言道:“若是往时便也罢了,眼下内人带着身子,我须得先回府安置妥当了。”不然他岂能放心做事。 便也就是在裴少淮面前,性子冷峻的燕承诏才会吐露如此私事。 “理应的。”裴少淮道。 两人拖家带口而来,南下之前,皆没有料到会遇见如此多险阻……对内人的亏欠之心,在所难免。 燕承诏走后,裴少淮简要收拾了一番衙房,便到了二更天。他白天里还想着,闽南形势已渐渐转好,自己是不是该掇拾行当,搬回府上去住了。 静坐沉思片刻之后,又觉得后头的路依旧曲折,还有忙碌的时候,便作罢了——这些行当还是先留在衙门里罢。 车轱辘悠悠而响,由远及近。 马车停在州衙门口,张管事来接老爷归府,却见裴少淮两手空空就出来了。 张管事把小凳子放下来,引着裴少淮登车,边问道:“老爷不是说要把住卧行当搬回府吗?” “先不搬了。”裴少淮应道,“还有用到的时候。” 又出言自嘲道:“我这番回去,权当只是回去歇息几日。”语气还算轻快。 夜里乌漆麻黑,大街两侧的铺子阁楼早便息了火,张管事仅靠着车檐上的两盏灯笼,看得不甚清楚,遂一直松着马缰,不敢驶快,怕道上磕到了碎石头,以免绊了、摔了。 裴少淮嫌车里闷,把车帘挂了起来,透透气。 主仆二人闲聊着。 马车走得慢,张管事笑说道:“老爷,这条道新铺了砖石,路上还没有压出车辙,马车不能循着车痕走,容易走偏,所以不敢驶快。” 未经千车万马覆碾而过,青石砖上难留辙痕。 张管事又道:“此处不比京都城里,京都里条条大道都有迹可循,轻车熟路,闭着眼也能回到家。” 长舟是在说笑,裴少淮却听得入神。 这深更半夜,让他想起六年前,高中状元之后,荣恩宴的那个晚上。一样的夜色寥寥,一样的长舟接他回府。 彼时,长舟说沿着青石车痕走,裴少淮应的是“天下之车,莫不由辙”,此话正是苏辙名讳的由来。 正正符合他为官之初的心境。 而今,长舟说车马行新路,理应慢着来,同样令裴少淮心情通明。 裴少淮说道:“新路确实应当走慢一下,前人走得多了,留了下车辙,后人便走得快、走得通畅了。” 路太平处实为不平,车辙浅处实为功深。 总是急不来的。 张管事思索了一会儿,才理解得话里的深意,他挠挠后脑勺,夸赞道:“老爷果然学识深,说出来的话的总让人有所得。” “那也是由你的话引出来。”裴少淮笑道,“这份夸奖一半在你身上。” 主仆二人一路笑谈着,约莫两刻钟后回到了府上。 …… 表兄林远折返回了扬州,忙着把那批茶叶运下来。双安州的小姓小族,得了布匹,签了茶叶,皆在忙着十二月出航的事情。 州衙里有两船银子入账,修桥修路修码头不再缺银钱,雇工劳作仍在继续着。 潮州府秋日丰收,又一批粮食运到双安州里,加之几个大族开始出售陈粮,城里的米价走低,裴少淮则购入粮食,存储于仓廪中,以备后用。 短短几个月,眼瞅着要生民乱的闽南,扭转乾坤,活了起来。 正如裴少淮自己所说,形势好了起来,他也终于得以回府“歇息”几日,好好陪陪时月和小南小风。 权当是补一补之前缺下的“休沐日”。 …… 在教育小南小风的事情上,裴少淮有自己的主意,想着把自己的学识、见解潜移默化教给孩子们,却又不能只按自己的喜好来——小南小风毕竟生于这个世道,不能叫他们完全摒弃了这个世道里该有的姿态。 于世独立太过孤苦,除非是孩子自己的选择,否则,裴少淮不会特意引导。 他能做的,是尽量给小南小风选择的空间。 譬如说,小南小风将满三岁,按照世人的说法,“父子之严,不可以狎,不可以简”,他们两个该分房独睡了,不能再夜夜依着父母而眠了。 杨时月每天晚上都费好些力气安置两个娃娃睡觉,裴少淮便也帮着分担。所幸小南小风聪慧、听话,能听得明白父母的话,分隔几日后,慢慢也习惯了下来。 小南小风独睡以后,主房里两进的拔步床,换成了团花月洞式的架子床,窄了些许,却叫夫妻二人多了独处的时间。 夜里,关上了门,又放下了帐。 前几夜,两人一时皆未习惯过来,便是一同上了床榻,还是一番谦谦敬敬的,倒显得比新婚时还要更“矜持”一些。 直到今天夜里,秋风一场寒雨来,让被下的暖意缠绵起来。 翌日大早,晨曦透过窗户纸,打亮屋里。这样的朦胧若隐的晨光,让昨夜劳作的人,更加嗜睡几分。 杨时月依时起来,她动作轻巧,掀开被角,正打算从床尾绕出去。 却被裴少淮伸出手掌揽住了腰际,略一使劲,重新倒入被窝里,正正靠在夫君的胸膛上,伴着呼吸轻缓一起一落。 裴少淮依旧闭眼假寐,却露齿笑着,有些得意。 杨时月推了推丈夫,可裴少淮的手掌牢牢揽着她,不松半分,她说道:“我本怕扰到官人晨梦,岂知官人早醒过来了,早知道你醒来,我便把整张被子都给掀起来。” “只要没睁眼,就不算醒来,可以继续睡。” 难得公事少,能在家歇几天,裴少淮也想懒散懒散。 杨时月还是想起身,劝说道:“清晨全府上下琐事多,官人且让我下床梳洗。” 裴少淮自然不依,他反劝回去,说道:“今日为夫留在家中,再多的琐事,我一会帮你一起打理,花不了多少时辰。” 又道:“这段时日,你常说我在官府里累了,你在家中,也并不松快,你劝我这几日好好歇歇,你也当好好歇歇。” 甚至“威胁”起来,说道:“你若是起来了,我便也跟着起来。”这是耍赖皮了。 听完丈夫的一番话,杨时月整个身子松软下来,安安心心靠在丈夫的胸膛上,没一会儿,果然又安稳睡着了。 院子外,陈嬷嬷见这个时辰了,屋里还没起身的声响,会心一笑,干脆取了把椅子,坐守在院门外。 没一会儿,申二家的拿着两张价目,一边低头比对着,一边往寝院里走,被陈嬷嬷拦下来。 问了缘由之后,陈嬷嬷道:“也不是什么要紧事,等小姐起身了,下晌的时候再说罢。”陈嬷嬷一直跟在杨时月身边,便习惯于唤她一声“小姐”。 “夫人还没起身?”申二家诧异道,还怀疑地抬头看了看日头。 “便是小姐平日里对你太宽厚了,瞧你说的什么话。”陈嬷嬷半是提点半是打趣,又道,“姑爷这几日不是在家歇息吗?” 申二家的连连“哦哦”,道:“谢嬷嬷提点,是我办事不周到了。”赶紧折身离去。 又过了一会,张管事过来问道:“嬷嬷可见老爷出来?老爷说今早要用马车,我左等右等也不见人来。” “张管事在外头采办时,是个机警,怎么在府上反倒憨傻了?”陈嬷嬷道,“姑爷要用马车,自然会从正门出去,你只管在外头等着便是了……且让主子好生歇息几日罢。” 这便又把张管事给劝了出去。 正如陈嬷嬷所言,长长的数月,把满城百姓的吃饭问题压在身上,岂能不累呢? 府上的人都是能看得见、看得清的。 直到辰时,小南小风先后从各自的房间里出来,一边揉揉脸醒神,一边迈着小步子朝嬷嬷这边走来。 小风问道:“嬷嬷,爹爹和娘亲呢?” 陈嬷嬷哄他们道:“嬷嬷先带你们去梳洗,等换好衣裳,就能见到爹爹和娘亲了。” 这时,陈嬷嬷才前去敲门,在外头道了一句:“姑爷、小姐,观哥儿、辞姐儿醒来了。” 半晌,屋里传出些许匆忙的动作声,杨时月回应道:“我省得了。” 又压低声音,“埋怨”夫君道:“都赖你,你瞧瞧,小南和小风都比我起得早了……” 陈嬷嬷笑笑走开了。 …… 歇息了几日,也够了,裴少淮回到州衙处理公务。 早出晚归。 这日散衙时,张管事驾马车载着裴少淮归府。裴少淮早上出门时,便看出来长舟有话要说,遂主动道:“张管事,你是不是有什么话要说?” 被看出来了,张管事讪讪,说道:“老爷还是叫我‘长舟’罢,听起来有文气,也显得年轻一些。” 年少时跟在裴少淮身边,充当小厮、随从,这么些年过去,“长舟”二字在张管事耳中,早不是什么仆从小名了。 每回裴少淮叫他长舟时,都让他想起从前学本事的那段时日。 “确实有件事要请老爷帮忙……”张管事有些不好意思开口,道,“老爷公务繁忙,我又怕给老爷添麻烦。” 裴少淮说道:“长舟,咱们两个之间,有话直说便是,可不兴生分了。” 张管事这才说明缘由,道:“家里大的那个马上就六岁了,到了上学堂的年岁,想请老爷出手,给他开蒙开蒙。” 原来是大儿子的开蒙礼,邀请裴少淮当上宾。 张管事一家跟着裴少淮南下,孩子自然也带在身边。 能让一朝三元及第状元郎点朱开蒙,这般荣耀可不易得,有了这番经历,往后求学都会容易许多。 想当年,裴秉元从国子监请来的一位老学究,给少淮、少津点朱,这么些年过去,少淮少津先后成了状元,哪位老学究的身价跟着“水涨船高”,京都里的贵人都抢着请他过来主持开蒙礼,还提了博士。 在尊师重道里,且是一面之缘的“师生”,也别有一番意义在。 此举有些僭越,所以张管事才踌躇不定。 裴少淮没有犹豫,应道:“我当是什么要紧事,这般神神叨叨的。”又道,“你定下了时候,提前一两日同我说就好了。”裴少淮见过这个孩子,承了其父的机敏,是个有些慧根的。 “诶,好嘞。”张管事大喜。 裴少淮问道:“打算送他去同安城里的哪间学堂读书?” “托老爷的福气。”张管事应道,“齐族长已经点头,让孩子进齐氏族学里跟着读书。” “那便好,等回到京都,再给他找个好夫子,我瞧着是个读书的苗子。” 裴少淮的这一句夸,让张管事更激动了几分,老爷见识广、眼光独到,他说是个苗子,便有七八分准数了。 张管事道:“若能习得老爷的百中之一,往后能替百姓做一二实事,我便觉得够了。” 裴少淮又道:“读书也看些造化,你莫要给他太大压力。” “我省得,我省得。” 三日之后,裴少淮应邀去了张管事家,就在裴家府邸不远处,一个两进的小院子。 裴少淮穿了一身崭新的青袍,很是庄重,并未因世俗眼光而轻视。 长舟忙前忙后招待着,家里人手不多,但办得有板有眼。 开蒙礼上,小子穿着小小直裰,头戴方巾,端端向裴少淮三叩首,一股松柏叶的味道传来,让裴少淮想起自己当年开蒙时,一大早就被娘亲用松柏枝水洗了一遍又一遍。 世人坚信,读书人身上的味道,应当同松柏一样,不屈不挠。 裴少淮取来毛笔,沾了些朱颜,在孩子头上轻轻一点,额间留下“红痣”,代表智在额间生。 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望你今后博识书中要义,坚立为民之志,行道且长,不退不缩。” 这是期盼,也是寄语。 立志之后,一往无前,才有功成的可能。 孩子的娘亲噙着泪,似乎有些激动,在一旁用京都的俚语,低声催着孩子道:“还不快点说谢过老爷。” 裴少淮见孩子张了张嘴,又吞了回去,提了提胆气说道:“小子谢先生提点。” “很好。”裴少淮笑道。 礼成,裴少淮收下了长舟的礼钱,不在于钱多钱少,他若不收,只怕长舟心里一直没有着落。 …… 与此同时,裴少淮在双安州的一番功绩,经由密信,传回到京都,奉于皇帝案上。 南镇抚司的密件,唯独皇帝可以看见。 皇帝阅后大喜,数千字的信件中,可以读得出裴少淮一路遇到的险阻,也读得出他一环连着一环的计策,初一看令人意外,细一想又觉得意料之内、理应如此。 能想出其中一环并不难,可若是要准确应对每一环,却不是件易事。 一招失,则招招失。 皇帝一边颔首,一边满意说道:“果真是忙,伯渊信里说的是真的,他并没有敷衍、欺瞒朕。” 又言:“这般大的阻力,伯渊应对得并不轻松,朕也当为他助助力了。” 不能光让他一个人辛苦。 皇帝对萧内官说道:“传兵科裴给事中觐见。” “是,陛下。” 很快,裴少津奉旨赶来觐见。 那封除了皇帝谁也不能看的密件,就这样“随意”地递到了裴少津跟前,可见皇帝的信任。 裴少津记性好,读信自然也快,待他读完,皇帝问道:“裴爱卿读完,可受启示,有何感想?”有些说笑的语气,想借伯渊这个兄长鞭策鞭策底下这个弟弟。 谁知裴少津煞有介事地点头,道:“信中这些事,确实是兄长能做出来的事……也唯有兄长才能做得来这样的事。”风轻云淡地对兄长大加夸赞。 偏偏目光还格外真诚。 兄弟之间的夸赞,一点都不像黄婆卖瓜,而是确有其事。 皇帝一愣,他问这话,可不是让裴少津夸赞自家大哥的。 皇帝赶紧转入正题,他怕少津继续夸赞下去,道:“朕寻你过来,是想商议上回你说的,立船引而规范出海行商。” “圣上记少了,此举虽是微臣所提,但微臣也说过,是兄长指引之下,才堪堪想到的。” 第192章 皇帝知晓裴家兄弟俩感情好,却不省得,这弟弟夸起哥哥来如数家珍。 “朕的意思是,伯渊能做出这番功绩,你这个当弟弟

相关推荐: 我的傻白甜老婆   鉴宝狂婿   娇软美人重生后被四个哥哥团宠了   百美仙图:女神宝鉴   荒野直播之独闯天涯   篮坛大亨   女帝:夫君,你竟是魔教教主?   芙莉莲:开局拜师赛丽艾   白日烟波   武当青书:诸天荡魔至洪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