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不错,等过了年天气转暖,正好受禅台也建的差不多了,天气暖和受禅也省得主公受罪。 光武帝刘秀掌权之后,宣布图谶于天下,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用谶纬解经,如此一来,谶纬之学依附经学大显于世。 本朝从那时候开始就谶纬盛行,虽然他们都觉得那玩意儿没什么用,但是架不住百姓觉得有用,神神叨叨的不管还不行,主公要名正言顺的受禅,天意这边也得用心琢磨。 高祖斩白蛇,他们家主公这身娇体弱拿刀都拿不动,斩白蛇有点困难,回头想想有没有别的地方可以编,必须得编个比高祖更威风更有气势的传说出来,不然俩人都是开国君主,他们家主公岂不是被高祖压了一头。 不行不行,这种地方绝对不能认输。 五行之说、天象轮回,怎么有用怎么来,笔杆子拿在他们手上,还不是他们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他们家主公虽然没有亲自打过仗,但是这些年来每一仗都少不了他的功劳,能打胜仗的将领有很多,能让所有将士都吃饱饭的主公却屈指可数,他们家主公能做到这一步,就足以说明天意在他们这边。 还有还有…… 原焕一脸麻木的坐在主位,听着几个人讨论的热火朝天,感觉自己和他们格格不入,他还没来得及说话,怎么就开始讨论怎么改正朔、易服色、正大号了。 为什么最后跟不上节奏的会是他自己? 原老板在旁边当了半天的透明人,在三个人喝水润嗓子的时候终于找到机会插话,“你们为什么不觉得我会推辞?如果我真的推辞,你们会怎么办?” 郭嘉挑了挑眉,“主公想看我们的反应?倒也不难,志才,你来说。” 戏志才无奈的看他一眼,拢袖起身动作行云流水,“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 这话是光武帝刘秀登基之前他手下人劝他的话,那么多人跟随他,不为他自己着想也要为他身边的谋士武将想想,功高盖主可不是什么好事儿,他能容下别人,别人不一定能容得下他。 如今天子已经提出禅位,主公不答应岂不是寒了身边人的心? 不是所有人都念着汉室,他们虽然嘴上说着汉室是正统,可是事到如今,正统没有吃饱饭重要,汉室接连出了好几个荒唐的皇帝,之后冲、质帝短命,甚至后面出现三代没有直系后嗣的情况,刘姓宗亲人数众多,从哪一脉选人都可能激起其他人的不满,不如直接改朝换代建新朝。 主公力挽狂澜中止乱世,功劳之大无人能匹敌,汉室宗亲在乱时无能为力,安定下来又想谋夺皇位,天底下哪儿有那么好的事情? 说他们贪图名利也好,说他们离经叛道也罢,天下是主公带着他们千辛万苦平定下来的,他们所求不过是个青史留名,哪儿有到了最后却让别人把成果摘了的道理。 便是主公不愿,他们也不能答应。 更何况,主公从来没有还政的打算,也没有教导小皇帝为君者该当如何,反而倾尽全力培养袁璟小公子怎么当个合格的掌权者,他们又不是傻子,怎么可能连那么简单的事情都看不出来? 戏志才哄小孩儿一样丢下就一句话,不等他们家主公有回应,回去继续商量国号年号选什么好。 他们家主公是天上仙君、是百姓心中的救世天神、是不世出的英才明主,普通的国号年号配不上他们家主公,必须仔细挑选才行。 原焕幽幽叹了口气,他怎么也没想到小皇帝提出禅位的意思之后会面临这么一副场面。 小皇帝前不久偷偷暗示过他,只是被他推了回去,没想到杨老爷子转头就去找了荀彧,更没想到荀彧会接受的如此迅速。 荀文若带头商量如何改朝换代,这场面是不是有点离谱? 第189章 何以天下 邺城的冬天冰天雪地冷煞人,走在路上寒意刺骨,第一场雪之后,地上厚厚的积雪就没有化过,然而满目银白之中,城里城外却是罕见的热闹非凡。 天子亲自出面下诏禅位,他们邺城的主心骨即将成为新的天子,整个邺城上上下下全都沉浸在激动之中,甚至连小皇帝自己都不例外。 他当了那么多年的傀儡皇帝,终于能摆脱这个身份,高兴的恨不得大醉一场,可惜现在高兴的有点早,袁卿家还没有答应,他攒了好几年的美酒还要等一段时间才能拿出来庆祝。 禅位是天大的事情,刘协发挥超常写出诏书,接下来的事情就不需要他操心了,太尉和袁卿家那边自会安排,他只需要安安心心等待禅位大典。 小皇帝开开心心等着卸下重担的那天到来,邺城的大臣们开始了他们的忙碌生涯,如今距离上古先民生活的年代已经超过千年,那时候究竟有没有禅让制度没有人能确定,也有不少人怀疑尧舜禅让是假的,但是儒家对这个制度却是深信不疑。 ——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论语》《尚书》不只一次提到上古帝王禅让的实际,以孔夫子为首的儒家对先贤的禅让精神更是格外推崇,《论语》最后一篇就借尧舜禹的禅让赞扬上古帝王的德行。 在孔夫子的记载中,据说尧传位给舜的时候是这么说的,“舜啊,按照天意的安排,帝王之位要落到你的身上,你要好好地坚持正确的治国方略,执守中正之道,如果天下百姓都陷入贫穷困苦之中,老天给你的禄位也就到头了。” 舜继位的时候尧这么和他说,禹继位的时候舜也拿同样的话来叮嘱他,总之就是,禅位让贤这种事情古已有之,儒家子弟对这种事情推崇已久,以前是没有机会亲眼见到,好不容易在有生之年见到禅让真正发生,不打起精神好好干简直对不起天子亲自写的诏书。 过年没有时间休息算什么,牺牲几天休息时间换来千载难逢的好机遇,他们赚大发了好吧。 看陛下写的多真情实感:昔者帝尧禅位于虞舜,舜亦以命禹,天命不于常,惟归有德。汉道陵迟,世失其序,降及朕躬,大乱兹昏,群凶恣逆,宇内颠覆。赖袁卿神武,拯兹难于四方,……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天禄永终;君其祗顺大礼,飨兹万国,以肃承天命。 陛下都那么认真了,他们怎么好意思嫌累? 原焕改换官制之后,除了三公这个荣誉官职没有动,其他位置全部换成他提拔上来的人,如今的天下只有一个朝廷,虽然他还不是皇帝,但是也只差那一个称呼而已。 皇帝的禅位诏书昭告天下之后,大臣们开始一次又一次的劝进,刘协激动过头实在闲不住,再冷的天也挡不住他出门的热情,内城外城城里城外转了好几天,回来之后又写了一份诏书,这一份没有上一份晦涩难懂,贴出来后就是不识字的老农也能听懂他写了什么。 他刘协在位好些年,从来没有为百姓做过一件实事,当皇帝当的实在愧疚,他无德无能,怎么好意思一直霸占着皇位不放。 也是他倒霉,出生不久就赶上天下大乱,父祖的行为他身为晚辈也不好评价,具体是什么情况不用他说大家伙儿都清楚,为了他百年后到地底下见老祖宗的时候能少挨几顿打,这儿就不具体解释了。 总之就是,他这个倒霉蛋被董卓老贼扶上皇位,艰难的给风中残烛一样的大汉续上最后一点命,不过就算续上也没好哪儿去,天下该乱还是乱,他这个皇帝当的是一点存在感也没有。 天下能者居之,得民心者才是真正的明主。 他仰观天象、俯察民心,不得不遗憾的宣布汉室的运数已经到头了,正巧这时候上天给他们送来了神武有德的袁卿家,袁卿家德行出众绝世无双,可谓是他们期盼已久的真命天子,天意昭昭,长眼睛的人都能看出来老天究竟是什么意思。 天下是属于天下人的天下,谁能当皇帝百姓的意见很重要,大位能者居之,所以上古的时候尧帝没有为了私心把帝位传给他的儿子,而是给了更加贤能的舜帝,那是上古先贤,是他们所有人的榜样。 尧帝舜帝美名远扬,他心里羡慕坏了,当皇帝没法护佑百姓,他可以效法先贤,将大位让给真正贤德之人,也算是追随先圣遗范,好歹也算件好事。 别觉得他禅位是被逼无奈,他高兴着呢。 他这辈子命途多舛飘零半生,不能明知德不配位还要死守着皇位不放,他现在把皇位让出来是好事儿,上不负黎民下不负苍生,至于他老刘家的人,死了的等他死了再说,活着的有意见就亲自来找他,有本事就真的来找,别没事儿瞎叨叨。 小皇帝写第一份诏书的时候引经据典怎么有文采怎么来,第二份诏书不是写给朝臣,而是写给天下百姓看的,不用多华丽的辞藻,怎么直白怎么简单怎么写,洋洋洒洒写的比上一篇还要痛快。 桓帝、灵帝造完孽后拍拍屁股驾崩了,留他和他皇兄刘辩在世上受罪,皇兄甚至因此连性命都丢掉了,他借禅位的名义阴阳怪气几句怎么了? 有本事活过来找他麻烦,不会死而复生就别耽误他奔向自由。 熬了那么多年终于熬到解脱,谁挡他的路他跟谁急,兔子急了还咬人,别以为他真的好欺负,真惹急了他立刻找袁卿家告状,他自己没本事还不能找个有本事的人当大腿吗? 小皇帝接连两份诏书,两份诏书除了措辞不同,内容大差不差全是在强调天命已经不在汉,他崇拜上古尧舜禅让的美名,主动且迫切的将帝位让给他的袁卿家。 他这是顺应天命,是迎合天下人心的明智之举,除非老祖宗从皇陵里跑出来反对,不然谁都别想让他改变主意。 刘协的反应一出来,原本有意见的也不好再说什么,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小皇帝能把亡国之君当的那么欢乐,整个禅位流程走下来,就看到他在那儿兴奋的上蹿下跳,全无身为亡国之君的悲哀愤懑,这合理吗? 怎么着也是个即将禅位的皇帝,稍微表现出来点伤心很难吗? 对小皇帝来说,的确很难。 他终于摆脱讨厌的天子身份,高兴还来不及,又怎么会伤心难过,谁爱难过谁难过,反正他不难过。 天子禅位本该有些沉重,但是刘协这个天子看上去比所有人都激动,朝中大臣为了不被小皇帝比下去,一个二个也都积极上进的很,那边原焕还没有同意,这边“陛下”已经喊上了。 虽然他们都没亲眼见过三推三让的禅位场面,但是他们都读过《论语》学过《尚书》,该怎么做不用上头催他们自个儿明白,刚过完年没多久,原本只要三四次的大臣劝进就足足进行了七八轮。 汉天子主动禅位,天命不可违,百姓的愿望更不能违背,陛下您不要谦虚,赶紧召见文武百官准备受禅仪式吧。 禅让是从尧舜那个时候流传到现在的好制度,天意如此,陛下赶紧召集百官安排建造受禅台,他们好观天象选定良辰吉日,事情很多不能拖啊。 天儿已经暖和了,修建受禅台不算强逼百姓做苦力,他们刚刚放出要修建受禅台的消息,主动前来想要出一份力的百姓就能绕邺城一圈,陛下乃是天命所归,您的谦逊放在平时是美好的品德,放到现在就是逆天而为,万万要不得啊。 根据天象显示,本月的二十四日正适合受禅,臣等已经建好受禅台,众心不可违背,我们冒死劝谏让您接受禅让,陛下您准备好了吗? 大臣们轮番轰炸,每次劝进都宣扬的天下皆知,偏偏百姓也跟着起哄,弄得原焕哭笑不得,本来只是走程序的三推三让,愣是让出了他要是不答应就是违抗天命犯了众怒的架势。 好在局势尚在掌控之内,百姓跟着起哄却也没有添乱,荀彧郭嘉等人亲自操刀,禅位大典终于在暮春时节顺利召开。 根据五德终始之说,夫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 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所以皇帝说土气胜,其色尚黄;大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所以大禹说木气胜,其色尚青;商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所以商汤说金气胜,其色尚白;周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说火气胜,故其色尚赤。 五行相克,天运转移,每一个朝代兴起时上天都会发出预告,五德循环,周而复始,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便将秦朝的德运定为水德。 汉初民生凋敝,无暇顾及德运问题,德运一直采用丞相张苍的说法,以汉为水德,不承认秦朝的正统,后来又有贾谊等人认为汉代秦起,土克水,当为土德,两派争执不休,知道汉武帝在太初元年改历法,以正月为岁首,崇尚黄色,这才将国运定为土德。 几百年来,五德相生的理论渐渐取代了五德相胜,尤其刘向之子刘歆为了帮助王莽篡夺汉室政权,把邹衍那套以黄帝为开端的五德终始说改成了以伏羲氏为开端的演变历程,往新的五德终始说中加了共工和帝挚两位上古君王,还添了个闰余的位子来安置短命的秦朝。 于是五行就变成了这样:伏羲氏,木德;共工氏,闰余;炎帝神农氏,火德;黄帝轩辕氏,土德;少昊帝金天氏,金德;颛顼帝高阳氏,水德;帝喾高辛氏,木德;帝挚,闰余;帝尧陶唐氏,火德;帝舜有虞氏,土德;伯禹夏后氏,金德;商汤,水德;周武,木德;秦,闰余。 也不知道他为什么选出这些君主,总之这么一轮轮排下来,汉朝的德运又变了。 按照刘歆排的这套五德终始说,上古的德运已经经过了两个循环,到他们那个时候已经是第三个循环过程,根据五行相生的规律推演,汉室继周将而起,应当属于火德而不是土德。 汤武革命能不能排进五德之中汉初已经吵过好几轮,秦朝能不能排进去当时也超过好几轮,不过解释权只掌握在掌权者手中,他们想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别人也说不得什么。 刘歆为了帮王莽合理篡位,用他的五行相生规律来推演,表示取代汉室火德的朝代应当是土德,王莽认为王氏出自大舜,“予之皇始祖考虞帝,受嬗于唐,汉氏初祖唐帝,世有传国之象,予复亲受金策于汉高皇帝之灵”,正好大舜是土德,逻辑通。 巧了,王莽为了名正言顺登基篡位搞出了这么一套新的理论,他们这会儿也能用上。 ——惟王氏,虞帝之后也,出自帝喾。 虞帝,便是大舜。 汝南袁氏乃是春秋时陈国大夫辕涛涂的后代,同样是大舜的后裔,舜是土德,袁氏沿用大舜的土德,刚刚好取代汉的火德。 袁绍回到邺城之后就没有真正冷静下来过,他当年以为他和他们家大哥差的只是身份,如果他是嫡长子,他一定比大哥做的更好,后来逐渐认清了自己的位置,慢慢也就想来了,可是他再怎么清醒,忽然间听到小皇帝要禅位的消息也是呆若木鸡。 天子禅位,也就是说,他们家大哥即将成为下一个天子? 他们袁家,成了皇族? 袁
相关推荐:
蝴蝶解碼-校園H
白日烟波
弟弟宠物
一个车标引发的惨剧(H)
年代:从跟女大学生离婚开始
旺夫
百美仙图:女神宝鉴
武当青书:诸天荡魔至洪荒
猛兽博物馆
深宵(1V1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