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如果说爱(h)(1v1) > 第282章

第282章

他就一个人住,卢舟上街,附近的百姓也总问他吃饭了吗,有脏衣服吗,晒被子了吗,带伞了吗,又出门啊带干粮了吗? 搞得卢舟无奈之下,有一个月每日出门都在跟热心的百姓解释,他已经找了浆洗衣物的铺子了,已经有人洗了,吃的带了,伞带了,水也带了。 官差们也劝他别太节俭,他们大人明明挺有钱的,怎么这么不会过呢? 但最令他们佩服的,是卢舟扩河道的壮举。 嘉林城位于江边,又是江流最窄处,历来最频繁的天灾就是水患。 哪一届有点抱负的县令、郡守,都要来视察,雨季前要督促加固桥梁和堤坝,但水患也从来没停过。 卢舟翻阅了现有的所有县志,对比历年水患,自己分了几个级别,又带人实地勘测河道、堤坝、桥梁,绘制图纸,向工部求助。 他想扩宽河道,增加泄洪口,不求一劳永逸,至少保证嘉林城不会因大雨就受灾被淹。 按照他的评级,从严重到不严重,分了甲乙丙丁四个级别,甲等是百年不遇的大洪灾,他想保证嘉林城和附近的村镇可以扛过乙等的水患。 他的思路曾经也有人想过。 洪灾的原因主要就是因为水道收窄,突逢大雨江水上涨全聚到窄口处来不及下泄,冲垮堤坝淹了两岸。 河对岸是山,虽有路,因为长不出什么庄稼,除了租车马的小店,并无村镇。 而嘉林城则不一样了,这里人口密集,城外村镇也很密集,哪次都受灾严重。 前朝起就有官员提过平掉对岸一座山,扩大水道。 但嘉林城存在的意义就是水道窄,过江易。 一旦扩宽水道,那石桥就不足以搭到对岸,没了石桥,嘉林城还靠什么过活? 无论是为了城中靠桥生活的百姓还是出于调兵遣将的便利,历代从来没支持过这个方案。 卢舟上奏后,他上司的郡守不同意。 没钱。 没人。 没可行方案。 他不会拿一个城为代价给一个年轻的小县令做政绩跳板。 别说卢舟只是个当过伴读的状元,哪怕是太子亲自来,他也不会同意的。 卢舟还被郡守叫去骂了一顿。 陪他去挨骂的官差们都劝他,他们县税收渐渐有了起色,以后有钱了把河堤加高加宽就是了。 卢舟却不这么认为。 大岐不是年年国富力强,嘉林城也不可能永远繁荣。 历史上嘉林城几次石桥垮塌都是因为财政艰难,没钱护桥。 桥都顾不来,就更别说防洪堤坝了。 一旦遇到年景不好,或战乱年代,即便有钱修桥,也没钱治理城内的洪灾。 县志中写,前朝末年战乱时,还有百姓从坏掉的堤坝偷砖石盖房子呢。 拓宽河道泄洪才是有效方法。 他并不气馁,他认为这个方案是可行的,一切的难题只是桥。 只要能建起一座更长更宽的跨江大桥就行了。 这事他不行,他不懂建桥,但总会有人懂。 卢舟开始求助,向工部、向水多桥多的南部几郡求助。 官方、民间,不管谁有办法,他都愿意试试。 卢栩知道后,还给他出主意,让他叫上姜濯一起,搞个桥梁大赛。 钱他可以赞助,借朝廷的力量号召大岐各郡的能工巧匠来参加。 姜濯收到卢舟的书信,又去游说了庆文帝。除了把工部气了个够呛,惹户部抱怨了一通劳民伤财,还真实行下去了。 卢舟也没闲着,有几个哥哥和商队的支持,嘉林城聚集的工匠越来越多,他们测绘的越来越具体,探讨的方案也越来越多。 每次他更新了新数据和方案,都会寄给姜濯和工部。 卢舟上任第三年,第十次模拟搭建跨江桥。 这次来主导的工匠出身自西南一个小城,家中世代修建桥梁。 他们老家山多水多还穷,用不起好石料木料,他们一直想方设法的革新建桥方式,试图用技术来弥补耗费材料花销的难题,在当地小有名气。 这次朝廷让各郡推举工匠,他们县令推举了他,在郡中选拔上来,他又带着两个儿子进京,脱颖而出后,来了嘉林城。 他们父子三个没急着马上建桥,而是拿着卢舟给的详细数据,又实地勘察了一个月,还和工部派来破山的工匠、这次比赛得了名次的其他工匠、嘉林城内聚集的工匠们一起商讨了大半个月,最终出了方案。 他们先在县衙做了小型的模拟实验。 之后又在城内的河道上测了好几遍,给嘉林城的内城河修了好几座桥。 直到快年底,他们终于开工了。 搭建新桥的位置位于旧石桥上游三十多米,位置是他们勘测后精挑细选的。 新桥距旧桥不远,桥梁长度却是旧石桥的两倍还多。 嘉林城的冬天不算太冷,恰逢农闲,卢舟召集了上万民夫,开始动工。 全大岐瞩目的工程开始实施。 但嘉林城没向郡里要一分钱。 施工的钱一部分来自县城三年来的税收,一部分工部拨款,小部分由县中的富商、乡绅、世家募捐。 不少百姓也捐了钱。 县衙文吏详细登记了捐赠人员和款项,从几文钱到上千两都有。 耗时将近两年的工程结束。 桥梁通行当日,卢舟自己骑马试行,又架着马车载着一车石头试行。 工匠们、民夫们还有来围观的百姓在两岸紧张看着,江面上更是有人划着船以防万一。 卢舟在桥上来回跑了三趟,宣布新桥可用。 嘉林城沸腾。 不过他们还是很谨慎的没马上去动旧桥,也没急着扩宽江面。 一直试用了半年,新桥都安安稳稳,眼看入夏马上要雨季了,卢舟和对岸的县令一起协商好,开始破山。 工部督工下,对岸的一座山被一点点破开。 他们烧石、泼冷水,再加上人工的开凿,终于将山破掉。 河道宽阔。 那年夏季依旧下了大雨,除了卢舟还如往常一样带着官差在河堤巡逻警戒,城中的百姓一夏天也没听见警示的锣声。 第二年如此。 第三年如此。 之后数十年,嘉林城再没遇到洪灾。 而卢舟也在任职第四年秋末,因为修桥的政绩,被调回京城。 离开时,全城百姓相送,他骑马走过的,正是他主持修建的桥。 后世曾有人仔细考察过让卢舟声名鹊起的这项工程最大的受益者。 但意外的是,最受益的并非嘉林城本身,而是两岸四周的百姓。 从前附近的百姓开垦区紧邻城池,没有水患之灾后,嘉林城四周的田地开始扩展,在历代居民不懈开垦下,沃野千里。 更为后世及乱世中的占据嘉林城的将领、百姓提供了充足的粮草补给,让嘉林城在后来的历史中声名赫赫。 有趣的是,他们修的跨江大桥遗憾毁于战火,但在城内模拟修建的小桥,却依旧有两座跨越千年屹立不倒。 岁月变迁,嘉林城内河一度干枯了,但河干了,桥还在,成为古城风景的点缀,更为后世的研究者提供了生动的标本与蓝图。 作者有话说: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前人修桥后人过江~ 还有人记得这个小城吗? 第348章 番外4 卢舟,大岐史上著名的富豪清官。 后世他的粉丝吐槽,因为他家里太有钱了,看不上那点儿抠抠搜搜的贿赂。 搞得别人分不清他们到底是真粉还是假粉。 但卢舟的清廉是可考可查的,后世还有个坊间段子吐槽,他的好基友孝光帝姜濯因为赏无可赏,后来才把堂妹嫁了老光棍卢舟。 孝光帝做太子时在刑部干了好几年,对违法乱纪特别敏感,他在位时哪年科考也要考一两道律法题,搞得考生们叫苦不迭,同时,他在位期间也是大岐法治发展最快的时期。 那段时期出了好几个史上有名的法治人才,他们在孝光帝支持下,大规模完善修缮了大岐律法,还填补了好几种从前没有过的律例空缺。 自然,因为有他们在,那段时期也是三司最豪横的时间。 豪横到什么程度呢? 总结便是谁都敢参,谁都敢审,拿着律例条文告孝光帝违纪乱法前后就告了有三回。 最严重的一次,孝光帝因包庇皇族被新任大理寺卿给告了,孝光帝灰溜溜地便衣到大理寺受审,他坐在主位,大理寺官员们坐在两侧次位,关着门把他给审了。 搞得孝光帝很没面子也没脾气。 牵连了他的皇族乖乖去大牢蹲了五年,出来后,回家换了身干净衣服就进宫一把鼻涕一把泪请命去皇陵守陵反省了。 孝光帝治国,主打一个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满朝文武各的勋爵,那叫一个老实,全都收敛了脾气,夹着尾巴做人,生怕被抓了把柄。 在这样的情况下,卢舟从县令做到首辅,被弹劾过四百多次,硬是没被三司审过一回。 别说违法乱纪了,他连疑犯都没做过,可见品性之端。 敢审孝光帝的大理寺卿符益都曾说过他视卢舟为前辈和榜样。 虽然他为官时和卢舟不怎么对付,卢舟进了内阁后,没少因为为人处世太宽厚不够严格被他痛骂弹劾,卢舟当了首辅,更是被他天天盯贼似的盯着。 但致仕还乡写家书时,这位大理寺卿追忆起卢舟可全是溢美之辞。 卢舟离世时,人家家里没找他写祭文,他自己洋洋洒洒写了一个抒情大长篇,还自己掏钱雕出来戳卢家祠堂去了。 然后,这篇保存完整感人肺腑真情流露的祭文流传着流传着,就流传进了课本里。 因为太长,还是节选。 后世的学生们边骂边学,符益啊符益,没想到你是这样的符益,语文课本里的你,和历史课本里的你,根本不是一个你! 你个精分! 细数卢舟一生,单从求学科考来算,他似乎算不上太顺利。 少年考不上童生,考试一直很坎坷。 好不容易考了状元,但在世时别人的质疑一直没间断过。 童生第一,被人说是因为年纪大了经验丰富。 举人第一,被嘲笑他考时整个定北郡就他一个考生,第一就是倒数第一。 会元和状元,那可更有得说了。 和他政见不合的同僚没少私下骂他水平就是个二百五,会试、殿试全靠孝光帝和庆文帝放水。 而他入仕后,一马平川,平步青云,更是被大肆地讥讽过,说他不过是命好。 但自从卢舟当上首辅,骂他的人就少了。 一直到卢舟过世后,对他的评价才总算客观不少。 不过他历来不缺事业粉。 全天下的寒门考生们都在把他当榜样。 农籍出身,十岁启蒙,读书入仕,少年坎坷,磨砺多年,连中三元。 入仕后还深受两代帝王宠信,和孝光帝简直是无人不羡慕的君臣楷模典范。 他一生实践抱负,到处留下功绩,不到四十入内阁,不到五十做首辅,死后还被追封了公爵。 这不妥妥的励志模板? 后世郁郁不得志的书生、文人们,更是动不动就遥想、羡慕,写了一堆的诗词拿卢舟和孝光帝的佳话衬托自己人生多么黯淡不被赏识,畅想若有卢舟般的待遇,兴许自己也能官至公卿。 再细数他的政绩,那也很经得起推敲的。 四年县令,搞了个旷世大工程。 然后因为太能干,直接被工部招走,带着他的“工程队”全国搞工程。 除了四处兴修水利、造桥、修路、建堤坝,他还劝谏庆文帝、孝光帝继续从全国选拔人才,革新了耕犁、缫车,改良了马鞍、马镫,还带头编写了本盖房子的制式书,除了如何盖宫殿、宗祠、庙宇等规范,教百姓如何盖房子最漂亮最结实,如何利用地形地势等等。 又因为太能干,加上庆文帝的信任,他一路升到了工部侍郎。 到孝光帝继位时,更是直接把他塞进了内阁,成了大岐史上最年轻的阁臣。 当然,这段“风光”时期,他遭到的非议和弹劾也最多。 卢舟初入内阁时还兼任着工部侍郎,每动用一分钱,都被三司和政敌狠盯着。 就这样,他又京城半年遭弹劾、外出半年搞工程,坚持当了八年“包工头”。 出公差的卢侍郎虽不能像他弟弟一样全凭爱好走遍大岐山山水水,却也是大岐历来官员中足迹分布最广的一个。 他战绩遍布大岐,重图纸,重推演,极少浪费钱。 每次他出去,申请的预算都花不完,本人的作风别说享乐了,他都恨不得自备干粮和靠打猎解决。 卢侍郎野外生存能力比工部派去保护他的护卫还厉害,为了不照顾拖后腿的少爷兵,后来他去哪儿都只带三四人,节省得让想揪他小辫子的户部和御史台都很无奈。 为此,已经致仕退休的乌尚书还从老家写信通骂过户部的后辈,因为卢舟太受重用就迟迟不让颜君齐进户部,简直有脑疾! 可户部也很冤。 怕卢舟和颜君齐结党营私又不是他们的事。 再说卢舟没入京时候颜君齐不就召不回来吗? 庆文帝曾经是想召颜君齐回京的,哪有一个有功郡守死活不给挪窝的? 可谁让颜君齐担任定北郡郡守后,就开始对周边动手了呢? 也不知道他到底是怎么劝的,周边小国,隔一两年就归顺一个,这种不打仗、不花钱就能扩大疆域的能臣,庆文帝哪舍得让他回京呢。 户部有什么问题可以书信探讨嘛! 把颜君齐弄回来,他就只能做户部的事,把颜君齐留在定北郡,他能一个人干两份活。 这账庆文帝算得明白! 后来都有人弹劾再纵容颜君齐在定北郡待下去,他就要当土皇帝造反了,就这,庆文帝都没舍得把人召回来。 至于什么造反土皇帝,庆文帝更

相关推荐: 林峰林云瑶   花花游龙+番外   莫求仙缘   切切(百合)   壮汉夫郎太宠我   深陷   泰莉的乐園(GL SM)(繁/简)   和徐医生闪婚后   一不小心攻略了男主   一梦三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