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在网游里装女神的下场(H) > 第57章

第57章

通过小作坊的低成本优势,或者百姓自行榨油的可能,迫使大商贾无法抬高价格, 从而将豆油长期稳定在六文钱一两, 甚至更低。 现在市面上的油价是七到八文一两, 算七文,也才便宜一文钱。但是别小看这一文钱的购买力, 可以去买35斤马粪肥田了。 ——发酵之后, 大致能肥一分地。 当然,只有这样还不够, 小作坊自己也会抬价,所以,还会有官府抑平物价,成本不高,就代表官府也能拿出大量豆油,在价格被抬高时,迅速把新豆油投入市场,只卖六文钱一两。 * 在学生们卖力的吆喝下,很快,油摊前围满了百姓。 “六文一两?真的是六文一两?” “不可能吧,怎么会有这么便宜的油?” “吃了不会坏肚子吧?” 百姓们窃窃私语,又想要掏钱去买这个便宜油,却又纠结于这豆油会不会质量不行,想买又不敢买。 司马疏想起来自家卖豆腐的经验,立刻掀开油桶,勺了一勺油出来,举给百姓看:“你们看!这油是不是看着很漂亮?” 油勺中,豆油亮着一层淡淡的黄色,瞧着就是上品。 人群已有骚动。 陆寰借了个小锅来,直接当场切了一大块兔肉,就着豆油一炒,片刻便有香气弥漫。 “来!大爷大娘!都试试这油炒出来的肉!” 一人一小片兔肉,挤在前面的百姓把那兔肉吃进嘴里后,赞不绝口:“这肉炒的真香!”再看那豆油,蠢蠢欲动:“这油瞧着也是好油——小伙子,真的只卖六文钱?” 有猎户似乎也想吃兔肉,但等他抢到筷子的时候,兔肉吃完了,一筷子下去夹了个空,索性直接将碟子底的油一滚,嗦了筷子,在其他人的骂声中,大声喊:“这油给我打二两!香死我了!老子回去就拿它炒肉吃!” 司马疏便十分高兴地说:“好嘞!二两油,十二文钱!阁下请收好油。” 猎户摸出十二枚铜钱,往摊子桌面的钱篓子里一放,接过装油的竹筒晃了晃,掂了掂,试了一下分量,转身就走,然后过了一条街,从陆安那里拿了自己的工钱。 而有猎户的打头后,百姓确信这是好油了,于是赶忙开抢。 “给我打二两!” “我要五两!” “谁挤我!” “别踩我脚!” “这边三两油,别忘了!” 吵吵嚷嚷,拥拥挤挤,人们生怕说迟了,这么便宜的豆油就买不到了。 但他们也不敢多买,怕受骗上当,一人买个一两天的份儿,回家做菜试试。 短短一炷香时间,豆油被抢了个精光。 有人没抢到,嚷嚷:“明天你们还卖油吗!” 司马疏赶忙回答:“不卖了!就卖这一天!” “就卖一天?那你们出来做什么买卖啊!一天能挣几个钱!” “我们不想挣钱,这是先生安排给我们的课业——足下真喜欢这油,不如我教足下怎么榨?成本不高,我这一两油,只挣半文钱。” 听得周围百姓都震惊了。 这是我们能听的吗? 这种赚钱的本事,你们说送就送? 司马疏解释:“我们不缺这个钱,今日只是在做课业。这不算什么贵重东西。不过你们如果不要,我们就收摊了。” 做课业是假,想白送才是真,但也不能太上赶着,很容易引起百姓警惕。 百姓们定睛一看这些卖油人,这才注意到他们衣服整洁,还绣了暗纹,瞧着就不缺钱模样——当真是公子哥出来摆摊。于是秉着便宜不占白不占的想法,立刻道:“要!我想学!” “我们也要!” “还有我!” 本来快没人的油摊,再一次被围得水泄不通。 陆安的学生们将百姓带到了那象征着希望的油坊里,向百姓演示了该如何获取大量豆油。百姓动作很快,第二天便有大量油摊在坊巷桥门还有一些隐僻地方支起,避免被行会发现,强迫加入油行,那可是要缴纳免行钱的。 …… 自从那一日吃过陆安给的糖,小蛋对于那甜甜的滋味念念不忘。 今天,奶奶给了他十四文钱,让他去卖油的那里看看油价有没有恢复,恢复了就打二两油回来。他们家只有一老一小,没办法去给官府做工领取米油,只能咬牙去买那贵价油,省着吃。 小蛋怀里贴着拿十四文钱,只感觉自己被委以重任,紧紧绷着脸,跑去卖油郎那里,就听见对方叫卖:“豆油!豆油!六文一两!童叟无欺!” 村里人都挤在卖油郎那里买油,小蛋也挤进去,按照奶奶吩咐打了二两油,剩下两文钱买了一块饧(就是糖),舔着吃,回家后告诉奶奶:“卖油郎还给回我一文钱。” 钟婆婆有些吃惊:“油价怎么这么便宜啦!六文半一两!发大水前可都要七文!” 小蛋砸吧着嘴,说:“卖油郎说了,说现在大豆榨出的油比以前多了很多,豆油就卖得更便宜了。” 他其实不是很懂这句话的意思,但他把这话记住了,回来鹦鹉学舌给奶奶听。 钟婆婆“哎呦!哎呦”地叫唤两声,双手合十,对着天地拜拜:“老天保佑!以后买油都是六文半一两!不要再升了!” 拜完后,提起油瓶:“小蛋,来,奶奶给你煮肉吃!这次加油煮!” “哦!!!”小蛋一蹦三尺高。 * 人群往来,百姓拎着满满当当的油瓶归家,面上笑容灿烂无比。 水灾过后,泥泞扫净,道路也好似格外好走了不少。 但房州的灾情是缓解了,位于海边的温州又起大风,使得海水溢向岸边,溺死了二万余人。 柴稷在画画。画画能使他静心。 两个时辰过去,一副简画完成,他弹了弹袖子上沾到的朱砂,略觉奇怪:“九思还未到么?” 有那小太监上前答话:“陆郎君已到了一盏茶的时间了,如今正在厅中侯着,官家可要宣见?” 柴稷面带不悦之色:“往后不论是我见九郎,还是九郎来见我,不论我在做什么,都要第一时间禀告与我。” 小太监深吸一口气,把震惊之色压下去,连忙道:“是。” 柴稷也没让小太监将陆安请到圣前,而是自己去前厅,与陆安说了温州之事:“漕粮已运至温州,灾情已有缓解,但仍有十余万灾民无数安身,只怕会酿成大祸。” 陆安想了想,说:“臣记得往年可将灾民招入厢军……莫非朝廷今年无饷可发?” 这已经是大薪常见操作了。有灾民就招他们进军队,来缓解灾情压力。 ——就这样,大薪不冗兵谁冗。 柴稷咳嗽一声:“今岁灾情频发,是困难了一些。” 陆安想了想,又说:“或许可以尝试将灾民分给其他州府。” 柴稷:“不成,涌入太多百姓,反而会使其他州府也出乱子。” 陆安却道:“若是那个州府需要大量壮丁呢?” 柴稷一愣,问:“什么州府需要大量壮丁?” 他这个皇帝怎么不知道这事? 陆安回忆着自己之前记录的矿脉图,道:“臣以往病弱,常年待在家中,只能看一些杂书。” 柴稷点头。 他记得。他还记得那本《本草纲目》就是陆安从各处医书中收录的方子整合而成。 “臣隐约记得,在莱州地方志上,发现其中有金矿。” ——莱州在现代那可是名副其实的黄金市。 “臣还记得徐州地方志中,记载了石炭矿、铁矿。尤其是石炭,臣记得其在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能寻到。” ——最先发现和开采徐州煤矿的,是时知徐州的苏轼,他就是翻了地方志知道徐州有煤矿,四处勘察,在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发现了一个大型煤矿。 “臣还记得延安府有石油可以开采。” ——那是明朝笔记小说里记载的,但是现在也可以去寻找一下。这些矿产资源形成都得百万年计,明朝有的,宋朝也肯定有。 柴稷听到金矿时,呼吸已然加速。 听到石炭矿铁矿时,眼中已见红丝。 再听到石油,直接打了一个激灵,激动万分:“朕这就下令!立刻让这三处知州去勘察矿脉!” 灾民有地方安置了。 国库也有新的矿产收入了。 柴稷欣喜若狂:“九思!你可真是朕的福星!” 第73章 “这陆九思是哪来的灾星?!” 哪怕当着负责宣读手诏的中书舍人的面, 徐州知州也要骂。 “三言两语让官家往徐州分五万灾民?那是五万张吃饭的嘴!不是五万头猪!” 徐州知州甚至打定主意:他要抗诏! ——大薪官员有这个底气。皇帝绕过司法程序,私底下下达的诏令,官员完全可以选择拒不执行。 除了抗诏外, 徐州知州还准备转头就上书,把这事告知御史,请御史弹劾那陆安陆九思。 这人简直是在胡闹!视家国于儿戏! 然后,中书舍人就说了:“崔知州当真不要那五万灾民?” 徐州知州:“还请舍人禀告官家, 请官家见谅, 臣惭愧,实在要不起……” 中书舍人遗憾叹气:“也行,虽说你这儿快入冬了,本想着有五万灾民挖石炭, 能使徐州百姓不受冬寒。但既然你要不起,那你就和延安府那边换一换, 他们用五万灾民挖石油, 你拿三万挖石炭, 应当也够用了。” “……舍人稍等。” 徐州知州顿了顿, 他立刻就听懂了,官家给他五万灾民不是让他养的,是官家在徐州发现了石炭, 才分给他的。 这是一桩活生生的政绩! “话又说回来了……” 在中书舍人调侃的目光下, 徐州知州大义凛然地说:“我徐州比延安府粮食更多, 土地更广,我这边都要不起, 延安府怎么要得起?还是我这边辛苦一下, 养一养灾民吧,既为君分忧, 也为同僚担事。” 中书舍人笑道:“既然如此,请接诏吧,崔知州。” 徐州知州崔洛焘神色一正,躬身:“臣接诏。” 待拿到官家手诏,将之收起后,徐州知州才长长舒出一口气,放下心来:“舍人,敢问这石炭在何处?” 中书舍人:“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 徐州知州记住了这个地方,再次一拱手:“谢官家厚爱。” 中书舍人告诉他:“陆九郎禀告官家徐州有石炭,不过九郎是翻地方志翻到的,他并不是特别确定石炭具体位置,此事还得你自行勘测。” 徐州知州很上道,立刻感慨:“九郎真是少年英才,博览群书。我身为徐州知州却未曾去翻阅地方志,实在汗颜。” 中书舍人满意地点头,记下这番话,准备回去说与官家听——官家就爱旁人对他的骊龙之珠大夸特夸。 没有人怀疑陆家为什么会有徐州的地方志。像这种大家族的藏书,大多数是家族子弟四处为官,随手就往里面塞一本,塞一本,再塞一本,很多时候本家人都未必能知道里面有什么书。 …… 另一边,温州知州在抄作业。 他和房州知州是好友,自从陆安横空出世后,房州知州动不动就写信来跟他炫耀陆九郎多有才华,为人多可靠。 不过,没关系,温州知州一点都不妒忌!他是没有陆九郎,可多亏了房州知州的来信,他对陆安多有本事是心知肚明。 这次温州受灾后,一系列受灾应对,温州知州索性照搬了陆安的做法。 温州近海?百姓多信巫祝? 没事,学陆九郎装神弄鬼,打击完巫祝再自爆身份就好了。 灾情期间,百姓情绪低迷? 没事,学陆九郎组织他们唱歌就好了。 当地豪绅不愿意出钱赈灾? 没事,学陆九郎,先礼后兵,愿意出钱的可以免除徭役,如果这还不愿意,就别怪他带兵上门了。 还有百姓有可能去卖妻卖女。 也学陆九郎,要求有妻有女的人家必须由妻/女来领取粮食。 有的救灾政策稍微改一下,因地制宜,用符合温州当地情况的方式来救灾。 有的救灾政策,温州知州连遮掩一下都懒得遮掩了,堂而皇之地把自己和房州知州的信丢给手下官吏,让他们看着学,看着抄。 而陆安在雅集上述说的那场有关于“霸王道”的策论,早就摆在他案头,供他逐字逐句览看、学习。 他太清楚这份策论的学习价值了。不管朝廷会不会用这个方法,严以待官,宽以待民,反正他会用。 温州知州坚信,温州必然会因为这份策论发展得更好! 而就在今日,温州知州接到了官家快马加鞭送来的手诏—— “让我把那十万灾民分流给徐州、莱州和延安府?” 再一了解:“陆九思出的主意?” 还没等中书舍人作出解释,温州知州当即拍板:“陆九思的主意,肯定不会有错,下官这就去准备一应事宜!” 要不是中书舍人喊得快,温州知州人就已经雷厉风行走远了:“你别急!你是相信陆九郎,但总得给百姓一个交代啊!不然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人心又要出问题了。” 随后,便迅速告知他矿脉一事。 温州知州喜得大拍手掌:“妙啊!如此,既能安定民心,灾民知晓自己去其他州是有活儿要干的,就不会陷入到地方后被赶走,不得门入的恐慌心境。又可以使朝堂的负担变轻,以三州之力分养灾民。还可以为朝廷,为三州再添矿物。真不愧是陆九思,一石三鸟!” 随后就是一顿夸,将人夸得天上有地下无,夸得中书舍人几乎想说:你慢点夸,我记不住了,回头不好和官家复述! * 陆寰也在向陆家其他人夸耀陆安。 他得意洋洋地在众族人面前述说着此次灾情中,陆安是如何力挽狂澜,又是如何在官家到来后,被官家当着大大小小官吏的面,亲热以待。定然是简在帝心了! 听得陆家其他人面上又是钦佩,又是羡慕,望着陆寰的目光都有一种:这小子真是走了狗屎运了,在汴京时和九郎没有交集,如今反倒让他阴差阳错得了好运道。 或许是看陆寰如今要成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里面那个鸡犬了,有

相关推荐: 和徐医生闪婚后   莫求仙缘   危险情人   摄春封艳   地狱边境(H)   以美食之名:街口的关东煮   [综漫] 当隐队员的我成为咒术师   帘幕无重数(骨科,禁爱姊妹中篇,1V1)   壮汉夫郎太宠我   成人爱情故事集|魁首风月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