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真的气质。 给人的感觉有点像秋华年读研时隔壁理工科实验室的学姐们。 “这是我大嫂。”闵乐逸自来熟地介绍,“这是华哥儿,这是杜云瑟,这两位应该是王举人和邓夫人。” 闵乐逸的大嫂冲众人微微屈膝行礼,“诸位一路辛苦了,我叫任夙音,乐施还在大理寺公干,我和逸哥儿带诸位去租好的宅子。” 闵乐逸的大哥闵乐施三年前考中进士后,并未参加庶吉士考核,而是直接外放到西南任了县令,并在那边结识了任夙音,在闵太康老友的见证下成了亲。 去年秋天,闵乐施调回京中,成了正七品的大理寺评事。 这条升迁路对文人来说并不是特别正统,大理寺也不是像六部那样可以官至尚书乃至入阁的好去处。 但闵乐施本人十分自在,闵太康这个早早辞官去教书的父亲也不强迫长子必须钻营升迁之道。 大理寺不像六部那样在皇城附近,而是在西城的阜财坊,闵乐施一家买的宅子也在那边。 但举行会试的贡院却在东城的明时坊,为了考试方便,闵乐逸帮忙租的宅子也在那边。 今日大家路途劳顿,行李都还没安顿好,不宜上门拜访,闵乐逸和任夙音直接带着众人去明时坊租好的宅子。 京城几片城区加起来有数个襄平府大,从西直门到东城,赶马车也得大半个时辰,足够闵乐逸拉着秋华年叙旧了。 他不在自家马车上,直接钻上了秋华年的马车,任夙音也不约束他,只是笑着摇头告罪。 秋华年点了下闵乐逸的额头,“遇上这样的大嫂,你可真是走运了。” “那可不,我常说娶我大嫂是我大哥这几年最英明的决定呢。”闵乐逸损了顿还在上班的闵乐施。 他曲起小臂,硬拉着秋华年捏自己胳膊,“华哥儿试试,我是不是厉害多了?” 秋华年还真捏到了些肌肉,并不夸张,但很有力量感。 “你到京城来是习武来的?” “是我大嫂会,她教我的啦。”闵乐逸给秋华年八卦,“我大嫂可是女中豪杰,不仅会武艺,还很擅长破案,敢给死人动刀子呢!” “我大哥任县令时有一奇案死活不破,多亏我大嫂站出来用证据指明了方向,案子破了,我大哥也一见倾心。” 闵乐逸脸上露出几分自然的向往,“如今我大哥在大理寺做评事,遇上疑难杂案,他们夫妻都是商量着一起查的。我要是也能……” 闵乐逸不好意思,不说话了。 秋华年不动声色地观察一番,发现闵乐逸应该已经完全走出了和郁氏一族的定亲阴影,这真是再好不过了。 闵乐逸一路上嘴几乎没停过,一会儿给秋华年说京城的时兴事,一会儿问襄平府大大小小的事情,从奶霜现在一顿吃多少饭,一直问到码头边的民间艺人最近在唱什么戏。 等马车进了明时坊,闵乐逸才意犹未尽地说起租的宅子。 “明时坊虽然在东城边角,但因为贡院在这儿,每年考试前后宅子很不好租,出高价都租不到。多亏我们打听得早,我大哥又有位同僚兼好友在这儿有宅子,才直接租了下来。” “是个一进的小院子,但不靠着大街环境很幽静,里面还有马厩,一个月只要十五两银子,很划算的吧?” 闵乐逸露出求夸奖的表情。 秋华年笑着夸他,“逸哥儿已经会办事了,考虑周全,大有长进。” 十五两银子,在辽州乡下,都够盖一座结结实实的砖瓦房了,在京城只够在考试期间租一个月贡院附近的一进小宅。 秋华年想起另一个时空的“京城米贵,居大不易”。 往后他们一家就要在这“居大不易”的繁华城市生活了。 马车拐入一条巷子,到了租好的宅子,闵乐逸率先跳下去,从袖中取出钥匙打开大门。 这座宅子虽然只有一进,但院子不小,马厩里能放三匹马,还有草棚能停放马车。 正上面是三间正房和两侧耳房,东西两边是两座厢房,还有小厨房和茅厕。标标准准一个四合院,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水井就在巷口,每天清晨有收夜香的人,一次五文钱,朝后走一条街有卖菜和卖吃食的,坐马车不到一刻钟就能到贡院。”闵乐逸把这些摸得清清楚楚,一条一条给秋华年说,卯足了劲要展示自己的成长。 任夙音在旁笑着,不时补充一两句。 末了她才开口道,“逸哥儿,秋公子他们辛苦一路应该乏了,我们今日先告退让他们好好收拾休息,改日再来拜访吧。” 闵乐逸依依不舍地点头,“我家在哪儿刚才已经说过几遍了,华哥儿你得空要来找我玩啊。” 闵乐逸和任夙音走后,秋华年关起门来,让大家一起把带来的行李全收拾着摆出来。 王引智和邓蝶夫妻考试期间也要住在这里,王引智想问房租平摊,秋华年拒绝了。 秋华年知道王引智手头拮据,反正无论如何都要租一个院子的,房间足够,借给王引智他们一间厢房没什么。 王引智和邓蝶再三感谢,对杜云瑟与秋华年更加推崇与感激了。 如果没有秋华年和杜云瑟,以他们的家资,恐怕只能在远离贡院的其他坊的犄角旮旯处租一间小房子。 休息不好不说,还有可能被堵在路上耽搁考试。 在他们来之前,宅子已经反复清扫过了。花费了小半日时间,几人终于把包括被褥在内的日常用具全部摆好。 邓蝶带着小厮出门买来了菜,张罗着要给大家做饭。房租免了,这吃食他们家总得包了。 秋华年这次没有拒绝,一味地付出会给对方增加压力,不是长久相处之道。 邓蝶做饭的手艺很好,做的还是辽州的口味,不用担心考生因为饮食变化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她帮忙安排膳食,确实给秋华年省了不少工夫。 秋华年告诉邓蝶不要做太油腻的饭菜,保持原状的基础上,多增加一些优质蛋白和优质碳水化合物,后两个名词是举例说明的。 邓蝶虽然不是特别明白,但她知道,凡事听齐黍乡君的准没错。 秋华年一家和邓蝶一家就这样安静地在明时坊住了下来。 隔日去贡院点了名后,杜云瑟便闭门谢客,为二月九日的第一场会试积蓄力量。 秋华年则收拾出带来的银票与地契,他来京城也不是闲着的,要开始整顿铺子和庄子,考察各处房价买宅子了。 第113章 这地方为什么紧挨着皇庄? 虽然计划要买宅子, 但秋华年没有立即着手去做这件事。 京城内城共分三十三个坊,其中包围着皇城的九个坊被称为中城区。 九坊之中,又以离承天门最近, 位于六部和翰林院、鸿胪寺、五军都督府等官衙集中区左右的大时雍坊和南熏坊最为核心。 夸张一些说, 在这两个坊有宅子的人都有些来历,扔下去一块招牌, 能砸到三个官。 它的房价也像另一个世界北京的朝阳区, 上海的静安区一样,高得没边。 因为毗邻整个裕朝的权力中心,只有钱没有些身份还买不到。 祝家之前送京城产业时只送了铺子和庄子,没有送宅子, 就是因为他们很难买到大时雍坊和南熏坊的好宅子, 而其他城区的宅子对杜云瑟一家来说又不够实用,还不如送铺子。 秋华年买宅子,一上来就瞄准了这两个最核心的坊, 他甚至想买得更精准一些,最好步行半小时内就能到翰林院。 那就只能局限在南熏坊西南的一片区域, 更增加了难度。 他手里从襄平府带来的这两千两银子,或许还不够用。 所以秋华年打算先把在京城的铺子和庄子弄清楚, 清点一下产业,再尽力买能力范围内最好的宅子。 京城的宅子,只要不出意外,永远都是保值的,很可能要住一辈子呢。 内城几个城区, 东城有贡院、文思院, 北城靠东有国子监和文庙,文气相对浓郁一些。西城则吸引着许多商贾, 店铺林立,极为繁华,聚集了天下所有地方的奇珍异货。 有人曾说,如果你想买一件东西,在京城西城都遍寻不到,那就说明世上根本没有这件东西。 祝家送的那两处铺子都位于西城,一处在集中的西市里,一处在宣武门边上,都是极好的位置。 秋华年休整了两天后,就带着星觅和柏泉一起出门看铺子去了。 柏泉的前主家是京官,柏泉早逝的父亲还是府里的管事,在父亲的教导下,柏泉对京中事务很熟悉。 杜云瑟在家中读书,不需要人伺候,秋华年直接把柏泉也顺走了。 京城一共三十三个坊,大小不一,平均下来每个坊都有普通县城大小,从东城到西城穿过数个坊,坐着马车哪怕不堵车也得一个多小时。 裕朝的坊是按宽阔的主干道划分的,并不像唐朝那样有坊墙包围,主干道两侧人流量大,布满了各式各样的商铺、戏馆还有茶楼酒肆。 柏泉一边在外面赶马车,一边不时回身给秋华年介绍途经的坊的情况。 秋华年的贴身小厮星觅和柏泉差不多年纪,但不像柏泉幼时丧父要早早懂事照顾爹爹与幼弟,乌达和灵雀夫妇都很有能力,星觅虽然为奴却是被爹娘宠着长大的,心性比柏泉幼稚许多。 秋华年宽和,不想让自己身边都是复制粘贴的假人,没让他改什么。 星觅头一次逛京城的街道,忍不住揭开马车车帘,看着两侧飞速后退的景色兴奋低呼。 柏泉语气平静,介绍得更详细了些,秋华年也听得津津有味。 俗话说有其主必有其仆,星觅这好奇爱凑热闹的性子,某种程度上和秋华年如出一辙。 到了西城区,秋华年让柏泉先把马车赶去西市。 虽然每个坊都能有店铺,但京城还是规划了东、西两个专门的集市,用以集中贸易。 受东城区和西城区不同风气的影响,东市随处可见书坊、书肆和卖笔墨纸砚的铺子,西市卖的东西则杂乱得多,天南海北全集中在一起,让人目不暇接。 祝家送的位于西市的铺子是大铺子,临街一栋二层小楼,后面还带个小院,之前一直用以售卖祝家的丝绸布匹。 铺子的管事和伙计去年秋天就知道铺子易主了,因为秋华年一直没派人来京城,所以始终没有交接。 秋华年按照地契的指引来到地方,下了马车后发现,眼前的绸缎铺子生意明显不如周围的铺子,从打开的门口看进去,货架空了小半没有补,售卖的丝绸光泽度非常一般。 秋华年眉头一皱,星觅就明白
相关推荐:
毒瘤
反派师尊只想死遁
壮汉夫郎太宠我
[哪吒同人]m成为哪吒的白月光
危险情人
他是斯文糙汉
对不起师兄:我撬了我的“嫂子”
在爱里的人
林峰林云瑶
穿越之八零大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