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分手后,捡到憨憨小女友 > 第81章

第81章

, 非常有仪式感地把家里人叫到一起,给今年收获的棉花称重。 大杆称是秋华年专门买的, 比小称大几倍,称杆有擀面杖粗,一米多长,最重可以称到一百斤。 这称秋华年自己提不起来,杜云瑟帮他提着称,秋华年负责拨秤砣看刻度,九九和春生则围在旁边,紧张又兴奋地看着称上的棉花与秤砣。 “肯定有六百斤,有六百斤的……”九九嘴里念念有词。 家里种了一年的棉花,九九耳闻目染下对棉花的产量早有概念,她知道棉花不遇灾害正常生长亩产在一百八十斤左右,遇上好年岁,最知农事的老农能种出亩产二百斤的棉花。 秋华年种棉花前放出的话是按自己的方法种棉花,亩产一定在二百斤以上,当时所有人都嗤之以鼻,觉得他在说荒唐的大话。 现在秋华年已经证明了自己真的会种棉花,但棉花产量到底是多少,真正上称之前还是个未知数。 三亩地的棉花绝大部分已经收在这里了,如果亩产到了二百斤,罩房里堆着的精棉的斤数该在六百斤上。 春生握紧双拳,一动不动地盯着装在麻袋里的精棉,也学着姐姐念叨,“有七百斤……有七百斤……” 秋华年被两个孩子逗乐了,笑了一声后与杜云瑟一起把装精棉的麻袋几个几个的绑在一起,挂在秤杆的钩子上称重。 罩房里装棉花的麻袋堆了上百袋,为了防潮下面垫着悬空半尺的木板,垒在一起像半堵墙似的,非常壮观。棉花密度小,一大袋子的重量还不到十斤,所以他们一次性同时称好几个绑在一起的麻袋。 “这几袋是四十三斤……” “这几袋五十二斤……” “四十八斤……” 秋华年一边精准地移动秤砣,一边报出每一次称重的最终斤数,春生像小旋风一样快速跑回书房,拿来一张用过的竹纸和蘸了墨的笔蹲在地上计数。 他的字写的七扭八歪的,毛笔没有润好墨,笔锋动辄戳破纸张,换做平时,九九肯定要说一说他,但现在全然没了这份心思。 杜云瑟双手稳稳提着称,秋华年每报出一个斤数,春生就急忙写在纸上,九九抿着嘴站在旁边,认真地盯着纸上的数字一遍一遍心算总和。 四百斤……五百斤……六百斤了! 九九猛地抬头,看见罩房里还有十多袋棉花没有上称。 难道真的有七百斤?不,甚至可能是八百斤! 秋华年也在心里算着数字,他没有九九那么紧张,可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辛苦一年得到的最终成绩。 “六十三斤……” “五十一斤……” …… “最后这几袋是五十八斤。” “一共有八百一十六斤棉花!”九九脱口而出。 地里还有一小批棉花没有收,算上那些的话,三亩地的棉花总产量接近九百斤,亩产几乎要到三百斤了! 秋华年确定了这个数字,唇角勾了起来。 亩产三百斤棉花放到现代农业里看,也是很不错的数字了,能达到这个产量,得益于东北地区本身就非常肥沃的黑土地,得益于秋华年不断实验改进的种植技术,也得益于从春到秋不间断的精心照料。 三亩地,接近九百斤的棉花,去掉税收,也能留下八百多斤了。 这是秋华年穿越到古代后到第一个丰收季,他相信未来凭借不断的努力,这样丰收的日子只会越来越多。 “今天全家放一天假,待会儿去镇上买肉买调料,我们办一个丰收宴!”秋华年宣布。 “我要吃烧鸡!”春生立即积极响应。 “还要吃红烧肉。”秋华年笑眯眯补充。 春生又说,“姐姐肯定想吃酿豆腐。” 秋华年看向杜云瑟,故意咬重前两个字,“夫君肯定想吃炸鹌鹑。” “……”这都是秋华年自己爱吃的,杜云瑟无奈轻笑,“我都想吃。” 最后一家四口一起去了趟镇上。 家里每月卖高粱饴的入账在六两银子左右,秋华年吃药花掉二两,改善伙食和做衣服花掉一两,买纸笔供大家读书花掉一两,还能剩下二两。 为了防备意外,每月剩下的二两都被秋华年储蓄了起来,所以家里的日子虽然过得很宽裕,但也不是能随便花钱的,每一笔钱都要用在计划好的地方。 不过今天庆祝丰收,秋华年丢掉了预算,打算“大花特花”。 他们来镇上的第一站自然是孟圆菱家的豆腐坊,把骡车寄存在豆腐坊院里后,孟圆菱开心的拉着秋华年说小话。 从秋华年第一次见他到现在也就过了大半年时间,孟圆菱脸上的婴儿肥已经差不多脱完了,一双扑闪的大眼睛在小脸上可爱极了,笑起来两颗酒窝还在原地。 秋华年看见孟圆菱卖豆腐和高粱饴的桌边摆了本蒙书,惊讶道,“我们菱哥儿什么时候也开始读书了?” 秋华年刚认识孟圆菱的时候,有问过孟圆菱想不想识字,但孟圆菱的兴趣不是很大。在这个时代,大多数农村男人都大字不识一个,一个哥儿识字确实没太大用处。 孟圆菱自己没意愿,秋华年便也没有劝。他没想到,不到一年时间,孟圆菱居然转了性自己学了起来。 孟圆菱不好意思地把蒙书往桌下一藏,“我就随便看看,没影的事呢。” “随便看看哪里来的蒙书?”秋华年才不信,蒙书虽然页数少价钱相对低,但一本也得二钱银子。 “我自己花自己赚的钱买的。”孟圆菱说起这个,脸上浮现出骄傲,“还要谢谢华哥儿你把高粱饴分给我卖,自己手里有钱确实不一样,我没什么花钱的地方,这几个月也攒了快五两银子了。” “应该的,我没那么多时间每日来镇上,交给你正好。当初我刚开始卖高粱饴,不也是你让我免费在你们豆腐坊里卖,还帮我推销的吗?” 孟圆菱嘿嘿笑着,“我听说我姑姑家还有你们家的棉花差不多收完了,怎么样?总共收了多少?” 秋华年比了个数字三的手势。 孟圆菱愣了一下,压低声音用气声惊呼,“总共三百斤,还是亩产三百斤?” “你猜?”秋华年笑眯眯的说。 “……”孟圆菱学聪明了,“你这么问,那肯定是亩产三百斤了。” 他陈述出三百斤这个数字后,心中的激动与兴奋稳稳落下。 如果说云成是秋华年调侃中的杜云瑟的迷弟的话,那孟圆菱也称得上秋华年的“脑残粉”了。 在他眼中,华哥儿什么都会,什么都做得好,说过的就一定能做到,所以亩产才一百斤是绝不可能的,那就只能是听起来天方夜谭般的三百斤了。 秋华年点头,孟圆菱欢呼了一声,“今年我要用自己赚的钱给家里人一人缝一对厚厚的护膝,到时候找你买棉花。” “行,到时候给你挑最好的棉花。” 临走之前,秋华年见孟圆菱支支吾吾的,心下了然,“怎么,又要问云成?” “华哥儿,你小点声!”孟圆菱急得直挥手,虽然秋华年的声音已经很低了,但孟圆菱还是怕被人听到。 “我听说每年秋收时候,县学会给乡下来的学子们放几日家回家帮忙,云成……是不是要回来?” 秋华年记起前几日孟福月闲聊时说过,“应该就是这几日,他们家不想让云成耽误读书回来,但今年宝义叔去服徭役了,家中人口没那么足,云成自己坚持要回来帮忙。” 庄稼收的差不多了,可晾晒、储藏粮食与收拾枯杆也不是轻松的活,云成回来帮几日忙,族长家能轻松一些。 孟圆菱拍了拍胸口,吐了口气没有说话。 秋华年给他出主意,“你家没怎么种地,你那几日可以去姑姑家帮忙,顺便带上蒙书请教云成。” “这、这不太好吧。”孟圆菱犹豫。 “怎么不好了,你别想别的,就当自己是一心好学不就行了?云成肯定不会不教你的。”秋华年现在也可以勉强自称个“过来人”了。 “我、我到时候试试……”明明八字两撇都没呢,孟圆菱已经紧张到绷了起来。 …… 离开豆腐坊后,秋华年一家四人正式开始今天的采购,清福镇上这两条十字交叉型的街道被他们从头到尾逛了一遍。 秋华年从肉铺买了两斤猪肉,一斤羊肉,一只宰好的鸡,去调料铺子把家里缺的香料重新配齐,出来后又开始看街道两边小摊上的东西。 秋天到了,山中的猎物又多又肥,附近住在山里的猎户们猎到好东西,不想去县里的都拿到镇上卖。 秋华年如愿买到了一只肥嫩的鹌鹑,还买了一只剥了皮的野兔。 “你们猎到的皮子都是怎么处理的?” 猎户一边给秋华年打包一边笑道,“我们山里打猎的都会硝皮子,硝好后存起来,攒够一定数目就拿到县里去卖。东北的皮子有名,县里有外地来的专门收皮子的商人。” “可惜咱们这儿的山里好猎物不多,平日里猎到最多的是兔子,偶尔有只狐狸。我有个远亲住在更北边,他还猎到过鹿呢!一整张好鹿皮收了十两银子的价!” 猎户说到这里,脸上的笑意突然僵了一下。 “怎么了?” “……我那远亲被征去边关服徭役,前阵子传来消息,说死在战场上了。” 这个话题有些沉重,猎户沉默着给秋华年把肉包好,临了才说,“哥儿你想买皮子的话可以找我买,肯定比铺子里零售的便宜。” 他看秋华年一行人大包小包的拎着,不似没钱的样子,秋华年又对皮子感兴趣,才说了这么一句。 “好,如果有需要的话我会来找你问的。” 秋华年确实在研究皮子,眼看就要过冬了,东北的冬天可不是开玩笑的,家里四个人他是个病秧子,九九和春生是小孩子,杜云瑟虽然年轻体壮,但挨冻总归不好,秋华年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 古代御寒的东西,一个是棉花,另一个就是皮子了。 得益于十六来的那几日不间断的“狩猎”,秋华年手里现在有五张兔皮,两张狐皮,还有一整张铺开后半个人那么大的野猪皮,秋华年打算合计一下再买一些皮子,做成帽子、手套和鞋子,在冬日寒冷的冰雪中把一家人全副武装起来。 买好了食材,秋华年又给九九买了几支纱堆的头花,给春生买了一个他看到后差点走不动道的红漆陀螺,最后一站去了镇上的纸笔铺子。 纸笔铺子的老板王诚看见秋华年一家人,愣了一下后笑着迎上来,“这不是秋公子和杜公子吗?今日想买些什么啊?” “两刀宣纸,四支狼毫笔,再来两锭松烟墨。”

相关推荐: 摄春封艳   在爱里的人   迷踪(年下1v1)   外婆的援交   一不小心攻略了男主   毒瘤   被前男友骗婚以后[穿书]   要命!郡主她被庶女拐跑了   我可爱妻子的编年史   浪剑集(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