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么第一句都唱不上去啊! 然而意呆利民谣就是这样的。 不只是《我的太阳》。 接下来《图兰朵》中的《今夜无人入眠》作为独立民谣歌曲登台。 还是高音,还是原始美声唱法。 这是一个人站在台上能让台下几千人听得清清楚楚的唱法,当然是普通人压根没法学习的。 反倒是蓝星的歌剧演员们眼睛一亮。 这似乎有很多可以借鉴的点。 接下来,就是意呆利在蓝星最出名的第三首歌曲,《姑娘!再见》 在龙国版本中,叫做《啊!朋友再见》。 这首歌的节奏比起原始美声唱法就清爽多了。 清脆明快,虽然也是要用到类似美声的歌剧腔。 但是至少普通人能学,不会因为唱歌而缺氧抽抽过去。 很多意呆利人,听了一个小节,居然学会了跟唱! “啊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 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 你一定把我来埋葬;” “请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岗, 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岗, 再插上一朵美丽的花!” 《姑娘再见》也就是《啊!朋友再见》(也叫《啊!朋友》)的节奏更像是舞曲。 这首歌能完完全全的听出,古典音乐的风格,或者说能完全听出蓝星古典乐的风格。 节奏上有一些借用行古典音乐,但是借鉴的不多。 民族元素也稍微少了一点点,更容易听懂。 很多不懂意呆利语的人一边听一边点头抖脚,完全停不下来。 不过他们并不知道歌词是如何的悲怆。 以至于很多意呆利人唱着唱着,感同身受,一边唱一边流泪,一边昂着头,扯着脖子,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似乎,另一个世界的意呆利人的感受,他们也能清楚的感觉到。 没人反驳。 幸亏大家都不知道地星意呆利历史。 否则这可就热闹了。 而龙国网友正在玩儿梗: 懂意呆利语的龙国观众急忙解释: 屏幕上玩儿梗的迅速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 虽然意呆利语中那个词汇不是朋友,而是‘美人’的意思。 不过朋友再见更像是对遗言者的留言,而不是翻译。 苏特兰意呆利的民谣各自风格如此强烈。 一个是圣歌大集合,一个是美声大集合。 接下来呢? 台上的林轩挥手:“让我们聆听,毛熊国民谣《喀秋莎》!!” 接下来是毛熊国民谣了吗? 喀秋莎?听起来像是一个人名,而且是个女孩儿的名字? 0179、喀秋莎与拿着铁锹的军人! ——战火里的诗歌恋人(副标题)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 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当毛熊国的歌声开始的时候,观众都是愣住的。 因为这首歌并不优美。 甚至稍显粗狂。 没有伴奏,只有苍茫的白雪和嘹亮的歌声。 视频上,镜头移动着。 钟楼背后,一位身材壮硕,带着笑容的青年正在劈砍木柴。 准确的说是,劈砍钢琴。 看到这一幕,满场喜欢音乐的观众都皱起了眉头。 焚琴煮鹤,这也太有辱斯文了。 但是更诡异的是,青年身边的每一个人都皱着眉头,甚至是脸色难看。 很多男人都在这片广场上劈砍木头。 各种各样的木头。 有橡木桶,有钢琴,有窗户,有顶梁柱。 旁边,排着队的女人和老妇人领取着木柴。 青年高歌着,周围的人却没有响应。 青年高呼:“各位不会唱这首歌吗?都唱起来啊!” 旁边的青年:“得了吧我的彼得罗夫长官,现在哪有力气唱歌。” 镜头拉高。 皑皑白雪下的城市中,每一个广场,都有大量的青年正在集中劈砍各种木头。 冰天雪地之中,老妇人和女孩儿们,排着队领取木头。 镜头拉回这个广场。 一个穿着军服的青年冲了过来:“钢琴,这架钢琴是谁的?” 一个小孩举起手:“我家的!” “算你运气好,你家的钢琴暂时保住了,旁边街有一座房子垮了,今天的木头够用了。” 小男孩儿非常开心的笑了起来:“太好了。” 后面,一个妇女一巴掌拍在了小男孩儿的后脑勺上,差点把小男孩儿打翻过去。 小男孩儿挠着头回过头来。 妇人非常严肃:“波尔金斯基大叔家被敌人炸毁了,你这么开心吗?” 小男孩儿咬着嘴唇。 最开始高歌的青年彼得罗夫上前:“小孩子嘛,不懂事,别在意。” 终于队伍轮到了一个年轻的漂亮姑娘。 姑娘提着篮子。 彼得罗夫往里面放柴火,然后一边笑着:“喀秋莎!” “姑娘唱着美妙的歌曲, 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鹰; 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 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 啊这歌声姑娘的歌声, 跟着光明的太阳飞去吧!” 这个叫做喀秋莎的姑娘皱着眉头:“彼得罗夫先生,已经到了这种时候了,还要开这种玩笑吗?” 彼得罗夫的手顿住了,然后才笑着开口:“我还记得我们曾经有过约定,每一次见到你,我都要喜笑颜开的唱一首《喀秋莎》。” 喀秋莎深吸一口气,递上篮子。 彼得罗夫轻声:“记住了,只有午夜过后,看到时间到了两点,才点燃柴火。” “要不然这点柴火坚持不到最冷的时候。” “千万不要冻着。” 喀秋莎点头。 彼得罗夫:“行吧,快回家去吧,外面冷。” 外面冷,家里也冷。 镜头跟随喀秋莎回到了家里。 喀秋莎家里,几乎已经没有了木制品。 就连地板也撬出来了大半,只有少量的地方还留着地板。 比如餐桌下方。 不过餐桌也不是木头的,而是废墟一样的石头堆成的。 虽然上面放着一块红白格的布,但依旧看得出这是某座房屋倾倒后的废料。 画面往天空移动。 整座城市映入眼帘。 再然后,能看到城市外,大量的帐篷有军人在活动。 屏幕上打出了字幕。 “1941年冬,圣彼得,围城第80天。” 画面切换,广场上,彼得罗夫正在劈砍塌陷房屋的断裂木料。 还是那些人在领取木材。 “1942年春,圣彼得,围城第180天。” 彼得罗夫依旧在吟唱。 依稀可以听见,是《喀秋莎》。 画面再次切换。 这一次,彼得罗夫身上有很多伤痕,他只能看着战友砍木材。 他依旧唱着《喀秋莎》。 “1942年冬,圣彼得,围城第三百八十天。” 画面再一次切换,这一次,排队领取木材的居民少了一半。 但是寒冷更甚了。 所以木材还是那些木材的数量。 而广场周围的房子,已经倾倒了一半以上。 “1943年春,圣彼得,围城第四百八十天。” 画面再次切换。 彼得罗夫失去了左臂,他已经练就了单手劈砍木材的本事。 身边劈柴的小伙儿少了三分之二。 领取木材的人也只剩下三分之一。 彼得罗夫带着笑脸,高唱《喀秋莎》。 周围的人,都带着笑脸,高唱《喀秋莎》。 但是,画面并没有停止。 这一切只不过是苦中作乐罢了。 “1943年夏,圣彼得,围城第六百八十天。” “1943年秋,圣彼得,围城第七百八十天。” “1943年冬,圣彼得,围城第八百八十天。” 这一天,所有人都沉默着。 其实也没有几个人。 广场周围的房屋全部塌陷。 白雪皑皑覆盖住了残垣断壁。 砍柴的小伙儿只剩下当初的十分之一。 领取柴火的居民也只剩下十分之一。 街道上,廖无人迹。 镜头拉高。 这座雄伟的城市,在几百天之前还看得清楚模样,如今已经看不出是一座城市了。 更像是散落在皑皑白雪中的一个个村落。 “1944年春,圣彼得,围城第八百八十八天。” 彼得罗夫瘫劈砍柴火,一言不发。 周围的人群都在高歌: “去向远方边疆的战士, 把喀秋莎的问候传达。 驻守边疆的年轻战士, 心中怀念遥远的姑娘; 勇敢战斗保卫祖国, 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 似乎,这首歌,是唱给彼得罗夫的。 所以……那个叫做喀秋莎的女孩儿呢? 当年那个小男孩儿,已经带上了帽子,拿上了斧头,正在劈柴。 彼得罗夫的天空中,一张清澈的脸庞就此永久定格。 呜呜的防空警报拉响。 当年的小男孩如今的小战士:“彼得罗夫长官,我们要反攻了!” 彼得罗夫看向了周围,无法说话。 “反攻,反攻。” 事实上,距离上面确定的反攻日子还差十几天。 但是,现如今的城里,没有柴火了。 如果不反攻,不冲出围城,那么所有人都将会死在城里。 也许还有第二种方案,那就是死掉的人足够多后,就不需要柴火了。 那些房屋的梁柱,那些钢琴,那些木盆,那些桌子,那些窗框。 甚至是小孩子的木偶玩具,都早已经在炉火里化作了灰烬。 但同时,也留下了无尽的希望。 第八百八十八天,城未破。 第八百
相关推荐:
缠绵星洲(1v1虐爱)
祸国妖姬
穿越后我被阴鸷帝王标记了
穿成炮灰后和灰姑娘he了
我曝光前世惊炸全网
小可怜在修罗场焦头烂额
宣言(肉)
虫族之先婚后爱
沦陷的蓝调[SP 1V1]
归宿(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