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挺过来了,目前一切都在好转。 我浊气重,便不再执着一劳永逸的变好和依赖,先从改变自己习性开始,结果发现自然而然会的东西更多了。 Q师兄天赋异禀,人生路也到了该奋发图强的时间,出来独当一面,慢慢帮助别人,欠债也在迅速减少...... 有时候开玩笑说是不是还得感谢E先生,没有他,我们都不会进入这个圈子,都不会有这些奇遇。 但是也仅限于玩笑,因为她抢了我的棒棒糖还转手高价卖给了我,想想我就犯恶心。 有意无意都是天意,天地人神鬼,做到自己的极致就问心无愧了。 我们与E先生缘分已尽,E先生还在做他的积德行善。 不知道他承不承认自己已经魔化,偶尔就想看看他能搞出什么幺蛾子。 至于他的结局,我不知道,诉状有没有结果我也不在乎,大厦将倾,一张纸又能决定什么。 我不知道他是入戏太深还是一往无前,或许在他口中我们都是忘恩负义之人,新的信徒又出来为他歌功颂德了。 无人知晓发生了什么,太阳照常升起,阳光底下无新事。 在此很感谢三合,感谢明一,感谢书中启发我的所有人,感谢在看书的所有人。 我第一次在书中感受到了直白的善意,也在评论区感受到了思想的碰撞和温柔以待,启发了我度过一些瓶颈。 最后,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愿所有人早日回家。 第897章 接下来这章主要是解读上一章的内容。 上一章里描写的E先生和F女士,跟“大爱的”刘老师大概是同一位“老师”教出来的。 相似程度甚至让我感觉就是同一个人(或者说同一个灵的分身)。 “大爱的”刘老师两口子,也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男的讲慈悲和大爱,女的贪财找各种借口收钱(也卖过宝石)。 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当时有那么多搞玄学的老师父能被一个天干地支都写不对的“易经大师”给骗了。 我当时也一直以为他只是话术高明,直到后来接触仙家的人多了之后才明白过来,人家“大爱的”刘老师也是有来处的。 对于搞五行八卦的人来说,大家用的是推理,我们那时并不明白仙界或灵界是怎么回事儿。 企图用推理去对抗法术?呵呵——,对于不懂法术的人来说,法术貌似是不太讲理的。 不论“大爱的”刘老师能不能写对天干地支,人家能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忽悠到几万人给他掏钱,这份能力都是毋庸置疑的。 在我接触了更多的使命者后才搞明白,哪怕他们走上了邪路(入魔了),但对于没有觉醒的人来说那也算是降维打击。 只要人有贪念,不论贪图了神通还是贪图了升官发财,被人家降维拿捏简直不要太容易。 这也是为什么跟大家说,魔也有“法”。 就算是我们能很清楚的收到感应,也一定要秉持正念,注意辨别正邪。 因为我们收到的感应,很有可能是魔给的。(这也是一种考验,不能通过考验的人会被刷下去。) 咱们的粉丝里面能收到感应的人有很多,大家不必着急也不必好奇。 公众号留言 心先定下来,再说“法”的问题。 《修仙封神榜》第55章讲过:“仙家们也不好主动现身……再给孩子吓得把自己当成精神病了,那可就不好了。” 仙家就是无形的“人”,所以每个“人”的脾气都不一样。 可能就是有些急性子的“人”会主动现身,也不好说。 就算是有感应,我们也不容易去判断是正是邪。 或者说,哪怕“他”刚开始是正的,走着走着也可能变成邪的,这都是不固定的。 其他“人”是正是邪,那是别“人”的事情。 我们只需要修好自己的心,自己是正的就行,不要起贪念。 如果是正缘,大家有事儿是可以商量的。 我们看不到“他们”,但是“他们”能看到我们,我们可以直接跟“他们”聊天,用嘴聊或者用心聊都行。 有啥想法大家商量着来呗。 随着进入觉醒的大时代,有感知的人会越来越多,大家不要太当回事儿。 公众号留言 别管看到什么光啊影啊,或者梦见什么神啊鬼啊的,好好做人就行。 人身难得。 先把人做好,其他机缘到了自然会有清晰的指引,不必瞎琢磨。 注意随时问问自己:我贪了吗?(包括钱、包括术、包括法等等,各种可能贪的东西或者执着的点都时常反思一下。) 胡思乱想本身就代表了贪,大家再品一下。 ( ?? ?? ??) 再比如下面这位友友的情况。 这位友友家开了3次堂口,现在“算是自己摸索状态”,帮人“还阴债”,“送婴灵”,“立堂口”。 在刚有感应之后,我不太建议立即从事这个行业。 因为刚开始的感应,我们很难确认是正是邪。 尤其是很多人还没有什么感应的时候,就被人催着“立堂口”的情况。(《修仙封神榜》第3章和第4章讲过这种情况。) 这位友友说他家立了3次堂口,最后“自己摸索”。 这是目前大部分堂口的情况。 立3次在这个“行业”里都算少的。 因为大部分人都是在一边摸索一边帮人点堂。 经验不足不一定能点明白,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另一个原因是,带使命的人来自上面,出马的小动物仙家们一般查不明白。 当自己修到一定的时候,自然就会觉醒,不必四处去求,好好地做人做事就好。 别贪图捷径,就不会入魔。 这里解释一下仙家。 仙家虽然称之为仙,但其实还没有成仙,只是走在修仙的路上而已。 它们可能修行了很多年,比我们的记忆更久一些。 我们可以把它们当成老爷爷和老奶奶。 80岁的老爷爷比我们见过的事情多一些,他们的意见有可能会考虑的更全面一些,但也不一定他们就是全对的。 100岁的老爷爷同理。 150岁的老爷爷也不能保证自己说的都是对的吧? 500岁的老爷爷就能保证自己说的都是对的吗? 1000岁的呢? 上一章截图 这就是前一章的友友说的,“迷信外物,放弃自己,让自己最终被他人所控制。” 不要迷信任何人,尤其是有法力的“人”。 人家随便展示一下扔个鱼饵,上钩的人都会趋之若鹜,付出惨痛的代价。 迷信仙都算是迷,何况是人呢? 上一章截图 “谁也不能保证谁永远不会成为E先生。” 这也是我很少给大家推荐师父的原因。 因为就算他们对我好,也不能保证他们就不会骗你们。 或者说,就算他们现在一心向善,也不代表他们以后不会起贪念。 我们没有办法去保证任何人。 “只有相信自己,不迷信,才有可能走稳自己的路。” 上一章截图 重点内容给大家再唠叨一遍,“不要请先生东看西看的”。 上一章截图 “修行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不管骗子怎么骗,有个基本事实不会改变,那就是你现实中过得好不好,有没有过得更好。” (“大爱的”刘老师嘴里吐出来的也都是象牙,他也是还在继续传播他的“大爱文化”,跟E先生一样。) 不要以为被骗的人都是傻子,给你搞一顿电闪雷鸣,我不信有几个人会不“迷信”。 最后把那位友友的经历再截图一遍,给大家一个深刻地警醒。 上一章截图 哪怕一周瘦了40斤,这都“还算幸运的”,大家能想象出来不幸是啥样的吗? 上一章截图 “打着慈善旗号四处做超度法事……” 这也是为什么建议刚有感应的人,在正邪不辨的时候不要随便给人做超度。 如果给你感应的是魔,那么你做的那些超度,就是在帮魔抓婴灵做它们的养料(或者被炼化)。 人家缘主本来是要忏悔,想把堕胎婴灵送到好地方才去超度,结果你给人抓了送给魔鬼了,你这算是干了个啥事儿? (《修仙封神榜》第7章里讲过这种情况,认魔做爹,“正心正念”地帮“亲爹”四处传播“大爱文化”。) 所有有使命的人、有感应的人、能跟仙家联系上的人,一定一定先把人修好,反复内省自己有没有贪? 贪图功德也是贪。 一定一定反复的自省。 先别管什么光啊影的,把心修正了再说其他事儿。 一旦心没立好,那么你“正心正念”做的事情越多,造的业就越重。 这也是为什么上一章的友友说,“他遭受的苦难我们也爱莫能助……” 如果在帮着魔不断地“超度”婴灵,这种业力怎么帮?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一旦出偏,产生的业力也会非常大。 先辨正邪。 不要相信别“人”说了什么,也不要相信“神奇的法术”,只以事实为依据,。 这个更好,是指内心的祥和与喜乐,而不是指变得多么有钱。 当然,也不能把债务越背越多。(不执着于有钱,也不排斥金钱的意思。) 如果是在跟魔打交道,一定会付出代价的。 要是日子越过越苦、身体越来越差,最好多多反省一下,自己做的到底是不是正的。 这也是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好人”没好报,这个所谓的“好人”,真的做的是利益众生的好事吗? 还是打着“大爱”的旗号,做着满足自己贪念的事儿? 戒贪,尤其注意不要贪图神通和功德。 第898章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件好玩儿的事情。 前面的章节里请友友们帮忙在本书的开头给新粉提个醒,看完书后再调整,别东一头西一头的扰乱自己的心。 结果呢…… 第一章截图 “不然会出事”??? 要不是带着“铁杆粉”的招牌,看起来都像是来砸场子的,哈哈哈哈。 这话说的也太吓人了,我看一遍笑一遍,笑得我都要流眼泪了。 胆子小的粉丝,基本都能劝退了,哈哈哈哈。 我一直觉得自己不会说话,这么一比,好像我还行…… ( ? ?? ?) 咱对比一下会表达的人是怎么说话的。 这位友友既赞美了我,又展示了自己是个识货的人,这多美好。 是不是有区别?哈哈哈哈哈! 好的表达,是阳光的、正向的。 比如,“二刷的人倒回来给大家提个醒,书看一半时别着急上网去买摆件,等整本书看完之后再做决定效果会更好!” 把重点落在“更好”上面,这样说会不会阳光一点? 当然,我也是个嘴笨的,只是粗糙地给大家举个例子,意思是咱表达的时候尽量说正面的内容。 尤其是会了一点儿东西之后,说话尤其需要谨慎。 比如,一个考30分的人向你请教:他努力学习能不能考上清华。 与其直白地回复“做梦吧你”,不如乐观地鼓励他“努力一分就有一分的收获。” 或者说给对方一个更好的建议:“不一定人人都要考清华呀,也许你往XX方向努力会更容易发挥你的天分呢?” 我们的表达,尽可能给人以希望。 也有人认为,给人建议的话还是直白一些更好。 这个要看大家的心理承受能力。 新书里面会写到,跟修行高的人可以直话直说,但你跟普通人说“不然会出事”这么重的词,他不一定受得住。 大家多留言互动,会更容易提升到自己。 不一定会被我看到,被其他友友们回复也是一样的。 我看到评论区里,友友之间有时也会呛起来。 如果自己能跟别人吵起来,这对自己来说其实是件好事儿。 因为我们找到了自己需要修行的那个点。 我们平时是很难看到自己的缺点的,如果不起情绪,我们很多时候修都不知道从哪里去修。 一旦生气就好办了,我们就找到那个点了。 假设有人说某人长得丑,如果对方生气了,那就说明他是真的丑。 再假设说有人嘲笑某个人穷,如果那个人感觉自己的心灵受到伤害了,那他可能是真的穷。 严格来说,他是从内心里认为自己穷(或者丑),不一定是客观上的穷,而是一种心理上的认知。 放在自己身上的话,如果别人的某句话让我们生气了,那我们就要欣喜地意识到:哦,原来我在意自己的形象;哦,原来我内心是匮乏的;哦,原来我内心深处是一个敏感的人等等。 大家勇敢大胆地表达,才有机会挖掘到更多自己需要修行的地方。 感谢这位友友的热心互动和案例贡献。 ( ??????)? ?? 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位友友的自修案例。 我们不起情绪,不是因为对方很完美。 对方好不好那是对方的事。 我们的心会不会被别人的言行带着大起大落,这才是我们要修的地方。 第899章 接下来解释几个比较重要的点。 上一章末尾说到我们的心不要被别人的言行带着大起大落,这个“别人”既指真实的人,也包括“无形人”。 觉醒的时代大家的感知会越来越强,但感知归感知,不要被影响了心境。 能让自己过得更好就好。 关于光啊影啊的,看到就看到了,过段时间要是看不到了也别在意。 不强求,不在意,否则很容易出偏。 一定要守好自己的心,顺其自然。 关于deepseek的问题。 如果自己懂,借助大数据分析比咱自己分析会更细致。 有时不精准的答案,我们还可以做调整。 下面这位友友的反馈就很客观。 第878章截图 很多理论各门各派的冲突太多,AI总结不出来也正常,得自己做纠正调整。 但如果自己一点都不懂的话,那就别太在意搜出来的结果,参考性不大。 关于不同的理论冲突,体现在生活的各方各面,这两章重点说一下。 马上就到端午节了,先说一下正阳水。 第140章说过,“端午节的午时”晒水,为正阳水。 但端午节是五月五日还是午月午日呢? 这就有了不同的说法。 据说端午最早是指午月的第一个午日,又称重午,后改为五月五日。 不过能查到的文献都记录的是“五月五日”。 午时本身就是阳气比较重的时候,特殊的月和日只是叠加了效果。 还有一种说法是“丙午日”。 第140章截图 丙午日的阳气远盛于其他的午日。 因为地支午的五行属火,遇到天干丙,丙为太阳之火,天干地支叠加的火,被称为天地一炉,相当于是正中午最刺眼的烈日。 这种组合称之为阳刃,不惧鬼邪。 所以古代很多辟邪之物特意选用丙午日锻造,比如丙午镜、丙午剑等等。 但干支是六十次才循环一圈,并不是每个五月都有丙午日。 尤其是“端午”,第一个午日刚好赶上丙午日的概率不是很大。 但今年午月的第一个午日,刚巧是丙午日。 虽然我自己用的是五月五日午时,大家也可以在午月午日午再准备一次。 午时水和其他时候的水相比,差别可能会明显一些,但午时和午时的比差别就比较小。 大家可以试试,看看能不能喝出区别来。 第140章截图 特别声明一下,疑神疑鬼的人不要去尝试,除了自修脾气之外,不要去尝试任何事情。 之前提醒过,今年会很难。 如果心不定,会把一些事情胡乱归因,最终扰乱的是自己的心境。 心没到定下来之前,不要做任何尝试。 比如下面这种情况。 归因系统很重要。如果吃苹果下雨了,下不敢吃苹果又下雨了,会让自己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怎么做都不对。 这里不是批评的意思,而是说,在什么境界办什么事儿,每个人的机缘不一样。 所有能引起我们疑神疑鬼的事情,都不要去尝试。 各种办法有很多,选择自己适合的。 这位友友说鼻塞、嗓子有痰,揉了耳屏,配合的象数。 耳屏是耳眼前面的小凸起,反射区对应着头部。 揉拉耳屏能补肾(肾开窍于耳),提升免疫力,也能缓解头部问题,比如头晕、头痛、头脑不清醒等情况,以及鼻子、耳朵等问题,嗓子不舒服的话也可以试一下。 如果按摩穴位也会担心自己把自己按坏了,那就只修自己的脾气。 性情疗法的效果也很好。 再重申一遍,在哪个境界办哪个境界的事儿,信哪个用哪个,不要贪多。 比如下面这位友友说的就很好。 唯物主义让自己快乐,那就用唯物主义。 没有哪种比哪种更好的说法,能让自己快乐的,就是最好的。 下面这位友友的理解也很到位。 如果能明白这个点,这本书才算是读懂了。 所有的“术”都是工具,能驾驭哪个用哪个。 一旦驾驭不了,开始疑神疑鬼了,那就不要用。 “修不动之心”“让自己活得更幸福”,这才是努力的方向。 第900章 这章解释一下第5章讲过的伴侣方向的问题。 月上数日,落点的地支代表着方向。 比如落在申,西南方向。 你在她的西南,或者她在你的西南的意思。 所以说,反向延长线方向也对。 不过这里有个问题。 一月是寅月,但有的人在正月出生,但他的八字不是寅月怎么办? 这就涉及到了阴历、阳历、农历和干支历等问题。 农历和阴历严格来说并不是完全一样,但平时老百姓说的时候是没有特意区分的。 人们一般会把日历上的阿拉伯数字叫阳历,把下面的初一初二叫阴历或者农历。 所以第5章说的,只是简单的用阴历的月份数日子。 如果能分清楚干支,直接用干支的月份更好。 干支跟阴历如果不一致的情况下,结果会有一点偏差。 伴侣方位的计算本来就是一个粗略的参考范围,偏差一点点影响也不是很大。 我们借着这个问题,聊一下历法。 严格来说的话,阳历是指太阳历(以太阳运行轨迹制定的历法),阴历是指太阴历(以月亮运行轨迹制定的历法),而农历则是阴阳合历。 日历上的阿拉伯数字只是阳历的一种。 天干地支和二十四节气也是属于太阳历。 太阳绕地球一周是365天还要多五六个小时,咱们平时一年365天,所以每4年就少了差不多一天的时间,于是阳历的算法里面,每四年就有一个闰年,多的一天加在了2月份。(平时是28天,闰年29天。) 但也不是每4年一定会有一个闰年,因为太阳绕地球一周不是准准地多出6个小时。 也就是说,不是每四年一定是多出来一天。 按照每四年一闰的话,每四百年会少3天。 所以还有一种说法是,“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意思是,第一二三个百年不闰年,只有第四个百年才闰,就把差那三天补上了。但也不是完全补上,还有少许的差距。不过那已经是几千年之后的事情了,平时不考虑。) 换言之,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但不是100的倍数,为闰年。 如果尾数是00年份(世纪年),除非被400整除才是闰年,否则不是。(比如2000年是闰年,1900年不是。) 上面这个闰年,说的是太阳历。 下面说一下太阴历。 太阴历是指月亮的运动规律,比如初一月儿弯,十五月亮圆,这个初一、十五就是阴历。 阴历与潮汐有关系。 不过植物生长和一年四季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有关系,太阴历只是月相的变化,无法反应季节的差异,所以古人又把太阴历和太阳历结合起来,阴阳和合形成了农历。 一年四季是跟着阳历走的,月份则跟着阴历走。 阴历一个月是29天或30天,所以12个月是354天,与太阳历365天差了11天。 为了弥补这个差距,设置了19年7闰法。 每19年有7个月份是没有二十四节气里的中气,这7个月被定为闰月。 闰月是阴历纪年法里才有的。 而算命理一般使用的是干支历,不考虑闰月。 当然,这只是一般情况,个别门派好像也考虑。 就好比说时辰,正常古代的十二个时辰是以11点为分界点,11点-1点叫子时。 有人却加入了24小时制,把12点之前叫做前子时,算作前一天,把12点之后叫做后子时,算作后一天。 24小时制也不是中国研究出来的计时法,为什么会影响到排八字? 还是说,中国历法跟24小时制本来就有相通之处? 具体原因我不是很清楚,反正用的人也不少。 所以命理学里有句
相关推荐:
沦陷的蓝调[SP 1V1]
媚姑
左拥右抱_御书屋
重生之霸婚军门冷妻
穿成炮灰后和灰姑娘he了
寡妇门前桃花多
倒刺
军师威武
大唐绿帽王
宣言(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