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使情报机构所做的一切黯然失色。而狂妄自大本身把渺小的东西看得很伟大。阿尔贝特・施佩尔承认,德国在生产上赶不上同盟国。然而他又认为,德国武器质量的优势超过了同盟国武器数量的优势。这是一种错觉。 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作战部在讨论同盟国在北非登陆后的战略形势时说,敌我力量势均力敌,还说存在着“胜利结束战争”的可能性。赖因哈德,格伦认为德国不会输掉战争,这个荒谬的观点――它类似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的前辈的观点――多半来自狂妄自大,同他的前辈产生这种错误观点的原因一样。 就这样,狂妄自大预先决定了整个德国的态度,指导着德国的尸切行动。它必然使情报工作预先受到制约。它使得德国人甚至连想都没有想一下情报工作可能是必要的。一九一四年,德国军队认为胜利十拿九稳,因此许多部队把他们的情报军官扔在后面。一九四一年,希特勒进攻俄国时,没有进行真正的情报准备。狂妄自大既使德国脱离实际,也妨碍情报机构谋求恢复同实际的接触。影响德国情报工作的其他一些因素,没有一种象狂妄自大那样根本抛弃情报工作的。它们只是损害了情报工作本身。 希特勒决定用向别国开战的办法来解决他认为是他的国家面临的问题。德国得先动手。她将是侵略者――尽管有苦衷,尽管有理由。 现在进攻和防御对情报工作有着不同的态度。当然,两者都需要情报。但是只有在防御时,情报对于取胜才是必不可少的。情报在这两种作战模式之间的差别,在于各自特征不同,一个是从属性的,一个是限定性的。象可能都是灰色的,但是灰色并不是象的限定性特征,只不过是一种从属性特征。情报工作对防御来说是限定性的;对进攻来说,它只不过是从属性的。 “防御的概念是什么?”克劳塞维茨问道。 “是回避打击。它的特点是什么?是等着别人打过来。”那么一支军队只有在相信别人准备打过来,它才会等着别人的进攻,而只有得到有关敌人的情报,它才会有如上的想法。防御需要情报。换句话说,没有情报就没有防御。 防御还承认主动权操在敌人手里。确实,进攻是主动的,防御是被动的。进攻制约敌人;进攻作出基本的决定。 克劳塞维茨说,进攻“本身是完整的”。因此有关敌人意图的情报,虽然是有帮助的,而且常常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应急的,对进攻取得胜利却不是必不可少的。 (克劳塞维茨说,必不可少的是突然袭击,或者是不让敌人知道自己的作战计划。这就进一步说明,情报――它意味着对敌人意图的了解――对防御取得成功是必要的。 )也就是,对防御来说,情报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对进攻来说,它只不过是应急用的。结果――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强调进攻往往忽视了情报。 举一个例子就能说明问题;一九四零年德国进攻法国。 根据作战计划,一支强大的装甲部队从阿登森林向西南突击,象一把向西北弯曲的镰刀,从翼侧向盟军部队发起强攻,把盟军部队夹在他们同海峡以及他们同其他德国部队之间予以消灭。最大的危险是法军预备队的反攻。因此德军在他们漫长而易受攻击的翼侧部署了对外的防御部队。问题在于他们的部署并没有以情报为根据,他们并不知道法军的预备队是在南部。他们出于自己的意志作出部署。敌军的预备队现在在哪里,将会在哪里,这个情报当然是很重要的,但是它对德军的计划来说并不是必不可少的。制订计划忽略了情报。 从更大的范围来说,希特勒在制订战争的全面计划时也是这样。他喜欢将他的意志强加于其他国家。它们的命运就得掌握在他的手里。因此他不需要情报。他全神贯注于他真正需要的东西,兵员、枪炮、坦克、飞机、燃料。他说: “有了坦克、飞机、防坦克炮和高射炮,我们就能打胜仗。”他把他的精力,钱财和人员全部投入军备,而忽视情报。 不论是他,还是他的最高统帅部,从来没有指示谍报局进行重大活动,也从来没有向它提供能够使它对欧洲各国进行重大间谍活动所需的人力和物力。谍报局本身似乎也没有感觉到它必须努力搜集情报。它懒懒散散地混日子。它在这儿放几个间谍,在那儿放几个间谍,却不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比利时、瑞典、土耳其、法国本土的政府上层安插间谍,而这些国家的态度对德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在搜集英国情报工作上是拖拖拉拉的,不得力的,完全不起作用。 在别的地区,它确实搜集了少量情报――法国的动员情况和部队番号,苏联边界沿线机场的位置,诺登轰炸瞄准器,挪威沿海的部分炮兵阵地,法国海军的一种不太重要的密码。 但它从来没有获得过一次大的成功。 相比之下,同盟国的情报工作虽然也有失败的时候,但毕竟获得过一些文件,这些文件对战争起到了间接的但却是重要的影响。德国军队密码中心的一个意志薄弱而又懒散的成员,被法国间谍机关策了反,当了法国间谍,出卖了德军的作战命令和德国主要密码机(Enigma密码机)的部分密码的真正码底。有了这些码底,波兰的密码破译员造出了这架机器。当战争爆发时,同盟国能破泽Enigma密码机拍发的密码,对于取得大不列颠战役和大西洋战役的胜利,对于通过欺骗来控制在英国的德国间谍,以及对于在一九四四年和一九四五年在欧洲赢得许多战斗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最终使以上这一切成为可能的间谍活动成就,并不是侥幸取得的。法国密切注视着德国,特别是向她自己提供了有关德国重整军备的准确情报:她担心德国人进行侵略。同样的恐惧从来没有驱促德国人去调查他们的邻国。因此他们也从来没有取得同样的成功。 德国情报机构的组织状况也显示了对情报的忽视。在大战爆发以前和大战期间,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有好几年没有一个情报参谋机构。而英国的参谋长们在战争刚一开始时,就建立了一个联合情报委员会。早在战争爆发以前,英国海军部建立了作战情报中心,它在战争期间善于推断德国潜水艇的动向,因此使同盟国能够击沉德国的潜水艇,或者能为它们自己的护航舰队确定安全的航线。德国海军总司令部从来没有建立过这样的机构。 然而,在战争初期希特勒取得胜利的狂热中,任何这类疏忽都没有关系。波兰、丹麦、挪威、法国、低地国家以及南斯拉夫相继被德国打败,全都证明希特勒的如下信念的合理性:决定胜负的是进攻和进攻部队。武装部队当然需要情报机构告诉它们敌人在哪里,但这些情报对胜利并不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德国军队到底想打到哪/L就可以打到哪儿。一位研究工作者对此作了形象的概括,他说,在战争开始的几年中,德国军队把谍报局当作一个“快活的寄生虫”带在身边,・战争初期德国的全部经验证明情报是无关紧要的。 后来,希特勒进攻俄国。随即他开始丧失战略主动权。 整个战争翻了个儿。德国很快被迫处于守势。情报突然变得重要起来了。德国开始用各种办法寻找情报。邮件检查员以前只是抽查经过德国的邮件,从一九四二年年中开始检查所有的邮件。里宾特洛甫以前指示他的外交官们搜集情报;现在这已经成为他们的“主要任务”了。哈尔德觉得再也不能忍受东线外军处金策尔的散漫工作,让精力充沛的格伦取代了他。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作战部增加了一名情报军官。希特勒和他的陆海军将领们以前在形势会议上很少谈到敌人,现在他们越来越多地谈到它们。 但是为时太晚了。他们的情报仍然水平低、数量少。德国的间谍混不进同盟国的高级会议。德国的密码破译员攻不进同盟国的坚不可破的密码壁垒。以前对情报工作的忽视现在得到了报应。 同盟国的情况刚好相反,尤其是英国,他们一开始处于守势的境遇,迫使他们建立起情报机构,以便预告侵略者的意图。他们派了较多的人到情报机构,在情报工作上花的钱也比较多。情报有助于他们使有限的人力,物力发挥最大的作用――敦刻尔克大撤退以后尤其是如此,那时英国似乎除了情报以外,别的什么也没有了。后来,当德军处于守势,盟军转入进攻时,同盟国尝到了广泛建立情报机构和较多的经验所带给它们的甜头。同希特勒的情报相反,同盟国的情报水平高,数量多,而且可靠。他们利用情报加快了胜利的进展。 不过德国人不能把轻视情报工作的责任推给希特勒一个人。轻视情报有着久远的历史。普鲁士――德国承认,她被夹在潜在的敌国之间,自然资源贫乏、人口稀少,这使她不能
相关推荐:
小寡妇的第二春
火影之最强白眼
学长,我们牵手吧 (BL)《不校园攻宠受系列》
芊芊入怀
私定男伴设计师 (NPH)
南安太妃传
认输(ABO)
福尔摩斯在霍格沃茨
我以神明为食
学姊,你真的很闹事(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