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我早就不当救世英雄了 > 第282章

第282章

书上去。” “姓傅的书生……” 宋游眼中露出了回忆的光彩。 “那书上写了不少水上江上的怪事,都跟真的一样,有些你只需看了故事,就不容易再被妖鬼所害了,有些故事后面还写了办法嘞,教你遇到这种事情应该怎么做,也有些意思。” “在下也有听闻啊……” “先生也看过?” “这书写得很好,当年在长京时,在下就买过。” “长京也有卖啊?那么远!” “是啊。” “哈哈这书生还出名了。” 船家笑声爽朗,回荡在江面之上。 宋游也坐在船舱中,回味曾经。 身边女童则已经完成了对船舱陌生环境的观察与掌握,收回注意力来,自顾自的拿起自己的小竹竿,正低头费力的解着绞成一团的鱼线。 “给三花娘娘说过了,收鱼线的时候,好好的收,到时候再用就很方便了。” “给道士说过了,收鱼线的时候随便的收,解开的时候好好解就是了。”三花娘娘低头专注解着鱼线,头也不抬的对他说。 “你这小东西还挺倔强。” “你这大东西也挺倔强!” “……” 道人摇摇头,不说话了。 轻舟顺流直下,水波轻响又轻摇,江上自有清风,正好穿过船舱,吹拂道人面颊,使人舒适,舒适之余,心中什么都不去想,有种“世事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的感觉。 干脆躺下来,先眯一觉。 再醒来时,已是黄昏了。 不知何时船已经停了下来。 天色要暗不暗,黄昏要走不走,群山成了深邃的黑影,天边如梦似幻的光与群山剪影一同映在水中,江水也被染了色彩。小舟飘在水面,那舟上灯光远看比一粒黄豆也大不了多少点儿,也映在水中,被晚风给吹皱。 船家缩在他旁边,生火做饭,是怕惊醒了他,动作小心翼翼。 有一道小小身影端坐船头,手里拿着一根小鱼竿。 鱼线入水,起伏间涟漪阵阵。 女童忽然起竿。 “噗!” 昏暗中有隐约的银光。 同时她伸手一接。 只是一条小鱼。 女童神情自若,手法熟练,随手取下,便往后随便一丢。 “扑扑扑……” 鱼儿在船舱里跳动着。 “可以煮稀饭。” 女童回头来对船家说道,看见道人已醒了,又愣了一下:“你都困睡了啊?” 道人艰难起身,不禁揉了揉眼睛。 本身睡醒两眼就惺忪,黄昏时天色也昏沉,江河不知多少年没有变过了,两岸风景也与多年前相似,恍然之间,好像看见有一名神神叨叨又话多得很的书生坐在船头,想伸手去江中触水,扔下鱼儿的也不是三花娘娘,而是一个苍老的船家。 一梦好多年啊。 …… 五天之后。 碧波春水,蓬船听风,燕子跟着船飞,像是水鸟一样从水面上掠过,常常超过船,飞到前面去又绕回来,又飞到船后面去,像是在玩耍。 女童坐在船边,用指甲挠船舷。 “刚刚过的是安清,过了安清,前面就是凌波了。”船家几乎停了下来,不用划船船也自己走,对道人说道,“今天下午就能到。” “安清!” 三花娘娘抬起头来,看向道人,又把头往天上仰,再往后仰,直到在小船背后找到乱飞的燕子,随即就保持这个奇怪的姿势不动了: “又到燕子的老家了!” “三花娘娘莫要把脖子扭折了。”宋游不动声色的将她的头扶回去,扶正,免得引起船家疑怕。 “传说古时候有大妖作乱,趁雨季引来滔滔洪水,水漫千里,波涛汹涌,几年不退,县城的人很多都被淹死了,那叫一个惨。只有一部分运气好的逃到了这座山上,这才捡了一条命。后边为防止大妖再度作乱,便在山上建了城,就叫凌波。” 船家兼任导游,对宋游说道。 宋游听着则是露出了笑意—— 又听见了熟悉的言语。 “前面沿江官道边有个庙子,先生等下就看得见。”船家对他说道,“之前不是说这段江域有水妖作乱,后来又被神仙给除掉了吗?当地的人给那位神仙立了个庙,就是那个庙子。” “是吗……” 宋游站在江边,迎着清风往前。 “船家可去看过?” “去过一次,是个石头像,和别的神仙差不太多,还有一匹马儿的像,哦,好像还牵了一条狗儿。别看我们这些跑船的,天天在江上,其实岸上很多地方我们这辈子都没去过,也是这几年不太平,这个庙子香火不错,所以小老儿也来拜了拜。也不晓得灵不灵,反正拜了过后,到现在小老儿是没有翻过船,也不晓得是不是神仙保佑。” “定是船家自己小心有福佑。” “哈哈快到庙子了!可不敢这么说!”船家连连摆手,怕被神仙听见怪罪,“之前不是给先生说过,安清有个姓傅的书生,写过一本全是妖鬼怪事的故事书吗?这事儿好像也被他写进了书里,好像还说他亲眼见过那个神仙,多半是真的!” “原来如此……” 宋游深吸了一口气,不知隔了多远,却依旧隐隐嗅到了飘来的香火味儿。 好像是特地来寻他的。 “……” 道人摆了摆手,依旧将之驱散。 没有多久,真的见到了一座庙宇。 轻舟沿着江水,与之擦肩而过。 恍惚之间,道人好像在岸边路上见到一名中年人,做文人打扮,与好友一同游玩江畔,面容隐隐有些熟悉,不知是否是故人。 小舟实在是有些轻快了。 “凌波到了。” 船家将船靠岸,长出了一口气。 “多谢船家。” 时隔十三年,道人再度踏上这片江岸。 第六百二十九章 再到安清 近些年来朝廷对于“私自宰杀耕牛”查得越来越严了,别的地方牛肉越来越不好买到,价格也越来越贵,凌波倒是丝毫也不受影响。 道人没有去拜访曾经帮忙带信的那一家人,而是在城中找了家旅店住了一夜。 当晚便是吃的牛肉,吃得过瘾。 凌波的牛肉还是那么好。 只是行走于这座小城的街巷,本来以为当年也只是匆匆逛了一遍,十三年来,记忆早就模糊了,却不料记忆模糊了不假,可十三年来,这座小城竟是几乎一点变化也没有,一旦走上街道,当年的记忆立马就汹涌而来。 当时的道人自然与现在不同。 当时的三花娘娘也与现在不同。 回到旅店房中,道人取出牛角梳,胡乱的梳着自己的头发,当年的自己和记忆仍旧不断翻涌上来,好像过去了很久,又像是就在不久前。 像是就在不久前,道人才带着枣红马与三花猫来到这里,道路实在不熟,黄昏下几经询问,这才走到干枣巷,找到那名叫陈汉的商人,交过信后被痛哭流涕的他挽留下来做客,只是天刚蒙蒙黑,外头又有马蹄声来。 是个女子,以布蒙面,身材高挑,带了一匹矮小的黄鬃西南马,一把木柄木鞘的长刀,也是来送信的。 白天走过的街道,是当时曾与故人走过的。 当时胡乱聊的天都好像还记得。 干枣巷也没什么变化。 巷口老树下,黄昏时仍有人在讲古,仍有孩童趴在树上听,只是听故事的人换了一批而已。 就连手中这把牛角梳,也是当年在这座小城买的,此后十三年间,没有坏过,没有遗失,一直用到现在,还和当年刚买的时候几乎一样。 最奇妙的地方就在这里了。 这座小城几乎没怎么变,道人觉得自己变化也不是很大,只是恍然之间,却已经是十三年前了。 真像是被偷走了一样。 次日清早。 道人仍旧买了两斤牛肉上路,离开凌波县城,沿着江边官道走,很快便进了那间庙宇。 庙宇不大,和金阳道旁王善公的庙子相差不多,也和当年三花娘娘的第二间庙子差得不多,里头一尊石像,隐约能辨得出是个道人,只是按照口述形象雕刻本就不准,雕刻之时,又按照人们想象的神仙模样多了一些装饰,将衣裳一些地方涂成了彩色,当道人站在石像的面前,二者几乎都没办法认出彼此便是自己。 石像后面有一匹马,雕刻时缩小了,像是一匹驴一样大小,脚边还有一只蹲坐的猫,雕得并不传神,只看得出是个没有膝盖高的小动物。 道人站在石像前,与石像对视。 女童也站在猫像前,探出头去,一眨不眨的观察着这尊猫像。 “这是我们喵?” “应该是。” 宋游想起了当年刚出栩州,到达平州,在云顶山下镜岛湖中夜泊修行时,飘来的第一缕香火愿力,不出意外,便来自这里。 “一点都不像。”女童抬起头,“和三花娘娘一点都不像。” “我也不像。” “你更不像!” “是吗?” 道人低头看着她:“那么便请三花娘娘告诉我,这是猫儿还是狗儿呢?” “……” 女童仰头,把他盯着。 盯了片刻,一扭身便出去了。 外头似乎又有人来,有说话声。 道人没有理会,径直取出三支香来,打算自己给自己上一炷香。 趁人没有走近,摇一摇线香。 “……” 线香顶上自然冒出了烟气。 道人面容带笑,却是一点也不敷衍,持着香恭恭敬敬拜了三拜,这才将之插进石质炉鼎中。 线香悠悠然然往上飘。 “挺有意思……” 道人与之对视片刻,这才转身出去。 门外来了一家三口,带着香烛,边走边聊,自家童儿穿着三色衣裳,站在门外树下,正踮起脚,举高左手,摘树上叶子。 道人本是准备直接离去,只是走出才刚两步,便见自家童儿保持着踮脚摘树叶的动作,明明可以摘到,却一动不动,转而扭头盯着那三个人。 “我本来也以为那个道士说的故事是假的,却没有想到,第二天走的时候,我跟着你翁翁出门走人户,遇到那个道士,还和他打招呼,就是那个道士带的三花猫,居然开口说话,我才知道,原来那个道士讲的是真的,那只猫儿神,就是他身边的猫儿。”布衣青年说道,“而那个道士你知不知道是谁?” “是谁?” “就在这庙里……” “啊?”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我们家买了船,最先就要来拜这里的神仙吧?” “你见过神仙!” “是啊……” “那时候爹爹你几岁?” “比你现在大点,有七八岁。” 几人一边说着,一边走向庙宇。 三花娘娘扭头跟随着他们的移动而移动着,紧紧注视着他们,一家三口自然也看见了树下的女童,还有旁边正欲离去的道人,尤其是那一眨不眨的将他们盯着的女童,自然也忍不住朝她投去目光。 道人拿着竹杖,走上了官道。 女童也终于摘下叶子,跟了上去。 “那个小娃娃盯着我们……” “别管人家。” 青年摆了摆手,也觉得奇怪,只是刚走进庙宇,掏出香来,准备参拜,忽然觉得有些不对,又不禁走出庙子,看向那名逐渐远去的道人。 一时只觉得十分眼熟。 …… “三花娘娘看那个人好像有点眼熟,又好像不认识。”女童拿着树叶在手上搓着玩,将之搓烂,“好像记得,又好像不记得。” “也许是故人呢。” “怎么他们都长这么大了,三花娘娘却只长了这么一点点?”女童疑惑的看向道人,觉得事情并不简单。 “也许是因为他们活得短,等不了多少年就要老了,自然要快些长大,不然就来不及了。”宋游张口就来,“而三花娘娘修为高深,最少最少都有几百年的寿元,自然不用急着长大。” “可是你以前说,妖怪变成人后,要想长大,要等心长大,心有多大,变成人就有多大。” “三花娘娘记忆超群。” “三花娘娘的心怎么还不长大?” “自然是三花娘娘有颗赤子玲珑心。” “这是什么?” “我刚想的。” “是三花娘娘很笨吗?” “不是,恰恰相反,这很难得。”宋游神情郑重下来,一边走着,一边侧头与她对视,“很多人和妖怪都会羡慕这样的三花娘娘,嗯,也会包括很多年后的三花娘娘自己。所以不要轻易改变它。” “听不懂~” “我又何时会骗三花娘娘。” “是哦……” 马脖子上的铃铛叮叮当当,回荡在山间与江畔,山路蜿蜒,一行人越走越远。 听着这铃铛声、看着这熟悉的蜿蜒的山路,看着路旁一坨一坨的山,倒映着山的碧绿江水,如画一样的风景,道人有时有种恍惚感,总感觉身后随时可能传来一阵铃铛与马蹄声,会是一个骑着黄鬃马的江湖女子打马而来,从道人身边路过,愣神一下,又赫然将马勒住。 只是回过神来,路上仍旧只有自己。 一路往安清走,山重重水弯弯,江上与山间的雾午后也不散。 遇到三次山匪贼人,如今的贼人比当年更不讲究了,全靠三花娘娘保护,才得以平安通行。又遇几波商旅行人,与之对谈,听他们讲安清上一回的柳江大会,越发兴盛的燕仙庙,凌波牧童与神仙的故事。 这回似比上回走得快些。 黄昏时候,就到了城外。 宋游没有先行进城,而是先去了城外道观。 道观仍旧紧闭大门,山门顶上一个横幅,鎏金字迹笔走龙蛇: 走蛟观。 再看山门左右两边: 天地无私,为善自然获福; 圣贤有教,修身可以齐家。 像是没有变过。 “笃笃……” 道人抬手敲响了山门。 没有多久,里头传来脚步声。 “吱呀……” 山门顿时打开。 里头是个年轻道童,比多年前开门那位还更年轻,奇怪的看向宋游,兴许因为此时并没遇上柳江大会,没有那么多的江湖人前来搅扰,兴许是换了道童也改了性子,道童倒是没有给冷脸,而是问道: “道长从哪里来?找谁?” “在下姓宋名游,逸州伏龙观道人,前来寻访故人。”宋游说道,“不知青阳子道长可还在?” “师祖?师祖早就仙去了……” “……” 道人抿了抿嘴,遇得多了,除了感怀依旧,并没有多少惊讶,只是问道:“什么时候的事呢?” “好几年了,我都不记得。” “好几年……” 那怕是与自家老道离得不远。 道人摇头笑了笑,对他说道:“既然如此,我们就不打扰了,告辞吧。” “等等……” 道童睁圆眼睛,却不肯让他们走。 既然认识自家师祖,又上了门来,便是客人,无论修道之人还是寻常人,客人上了门,即使师祖仙去,又哪里有让客人就此离去的道理? 于是盛情挽留,将之请进山门。 好在观中还有故人—— 是当年青阳子的亲传徒弟,为宋游开门的道童,当初十几岁,如今已三十,修行有成,已成了道观的新观主。 第六百三十章 竞州再寻浮云观 桌上一盏油灯,照亮道观客房,房间依旧很大,被褥全都是刚从柜子里拿出来的,沾着木头多年散发出的香味。 一切好似依旧。 道人坐在房间正中,从三花娘娘的锦袋最底下拿出一个厚硬的油纸包裹,对着油灯的光一层层拆开油纸,发出哗啦的声响,在这个安静得能听见极远处道童功课诵经声的夜晚里,声音十分明显。 直到露出里头的一沓纸张。 纸张已经泛黄,墨迹却还如新,刚一打开,便是一股墨香扑面而来。 这是道人收藏的凝香的味道。 收藏在了这一张张纸上。 “哗啦……” 道人小心找着,终于找出一张。 随即拿在手上,仔细查看。 “明德二年二月初,行至栩州拢郡安清县,巧遇江湖盛事,柳江大会……” 明德总计十一年。 如今大安四年三月初。 过去了十三年。 纸上所写的是自己当年的游记,是十三年前的经历和想法,也是十三年前的自己。 道人如今捧着纸细细读来。 其实奇妙的是,时隔多年,再次读来,虽然都是当初自己写的亲身经历之事,但并不每字每句都是熟悉的——大多是熟悉的,读起来便有一种回忆与品味的感觉,一旦停下,抬眼回想当初,像是夜里梦回。却也有觉得不熟悉的,要么已经忘了个七七八八,要么便是惊异、陌生于当初的自己竟会如此落笔,这些字句感慨简直不像是自己写的,此时再读来,就有一种与当年的自己对面、重新认识的感觉。 道人看得认真,常常入了神。 猫儿这种好奇心这么重的动物,自然忍不住,要跳上桌,凑到他的面前来,歪着头也盯着纸看。 道人倒也不理她。 “三花娘娘现在知道了,写游记的意义就在这里了,将自己如今的事记在纸上,给未来的自己品味缅怀,知道自己是怎么走过来的。”道人看完一页又换了一页,小声说道。 猫儿却只是认真盯着纸上,眼光闪烁,神情认真:“三花娘娘什么时候帮你护法了?” “马蹄山上,燕仙亭中。” “忘记了~” “那你不聪明。” “!” 猫儿刷的一下收回目光,直盯着他。 “那时候三花娘娘还不认识字,不然的话,也可以和我一样,看自己的游记,品阅当初的自己了。” “你不早点教我认字写字。” “三花娘娘此言差矣。我可是在刚出逸都不久,还没有走到这里的时候,就说了要教三花娘娘认字,三花娘娘自己不愿意。” “是哦……” “你不勤奋好学,还怪我。” “!” 猫儿神情又一凝,刷的一下再次甩头,把他盯着,想了一会儿,她才说道:“那是以前的三花娘娘!” 好像和现在的她没有关系。 “是吗?” “对的!” 猫儿答完后,迅速扭头,看向窗外:“外头落雨了!” “是啊……” 外面确实响起了雨声。 安清的雨并不少见。 春雨打着青瓦,发出清脆的声音,真当是又清又脆,像是谁在奏乐。 道人放下了纸张,安静听雨。 又是一场雨啊。 纸上是从前,雨中亦然。 …… “道长,且借一把撑花。” “这就去拿。” 一把土黄色的油纸伞,一名身着旧道袍的道人,一只三花猫儿,走出道观,走入烟雨朦胧的安清山中。 安清地貌奇特,都是一坨一坨的小山,如笋如林,奇形怪状,大多都陡峭得爬不上去,大多也没有爬上去的意义,因为它实在太小了,上面连一块用于耕种的小土也没有,却是雨天烟雾最喜欢停留的地方。 道人又走到了马蹄山、燕仙台。 今日的雨好像比当年要大些,淋在油纸伞上,是笃笃的沉闷声响,一点不吵,只使人心静。 道人举着伞抬头望去—— 依旧有一只燕子,飞在烟雨群山中,时左时右,忽上忽下,轻灵矫健,是这幅雨雾山水画里的一点自在与灵光。 “……” 道人走进了燕仙台。 燕仙台是一片位于山脚与江边的空地,很大一片,通体由青石板铺就,青石板被雨水一淋,洗得干干净净,只是今日上面却空空荡荡,莫说曾经那挤满了的江湖人,就是一个路人闲人也没有。 唯有撑伞的道人与猫。 道人转头一看,看向马蹄山。 山上也飘荡着一圈烟雨。 “呼……” 烟雨陡然散开,露出一座亭子。 不知何时,山上也多了一条小路,下连燕仙台的边缘,上连半山腰上的亭舍。 “走吧。” 道人迈步走了上去。 沿着小路直上亭中,这才收伞,倒立在亭柱旁,随即坐在亭中。 俯瞰下方,只见细雨蒙蒙,水地生烟,光线被阻挡在了雨云之外,于是山与水都变成了墨一样的灰黑,只是深浅各有不同。 江边柳枝细如丝,千条万条,被风雨吹向一个方向,江上泛起无数涟漪,整片世界在云烟雾雨中都是模糊的,朦朦胧胧,真当如画一般。 宋游恍然间好像看见了燕仙台上有江湖人,一粒一粒的,成了烟雨中的小黑点儿,有人在台中比斗,一枪横扫,地上的雨水掀起成墙,一剑斩过天雨成珠,身法闪转腾挪,像是比斗,又像起舞。 道人一时入了定,又入了神。 当年初来此地,见这一幕,是下了阴阳山难得的修行,如今故地重游,却没想到又有新的感触。 就连三花猫坐在前边,坐在亭舍即将飘来雨点的边缘,抬头看着这幅景象,看着那只在天空中胡乱飞着的燕子,琥珀似的眼中闪烁灵光,当年的记忆也涌了上来,回头再看这道人时,好似真的听见了他叫自己帮他护法,只是那声音已经是从很多年前传过来的了。 不知过去了多久。 天上的燕子都飞得累了,落回了山间亭舍中,扭头梳理着湿漉漉的羽毛,虽然还是下意识的和猫儿保持着距离,却已没了当初那般害怕。 三花猫盯着他,眼光闪烁,也觉得奇异。 “啪……” 一滴雨水落在了道人面前,绽开花朵,水珠溅到了道人身上,带来暮春时的凉意。 “……” 道人打了个激灵,抬头看去。 燕仙如今已被封为正神,自然不住在安清了,并且他老人家在民间极受欢迎,香火越来越盛,各地都是他的庙宇神像,忙碌之下,也不知道多久没有回过安清、多久没有来过这座亭舍了,以至于亭子年久失修,都开始漏雨了。 这点雨珠,好似在催促道人,应当离去了。 “走吧……” 道人站了起来,一手抄起雨伞,一手拿起竹杖,往山下走去。 燕仙台上终于又有人来。 远看是两个老者,披着蓑衣戴着斗笠,手上拿着镰刀,背着背篓,近看原来只是两个半大少年,都赤着脚,似要穿过燕仙台往江边去。烟雨中远远觉得一阵暮气,近了一看,才知仍是少年心气。 道人听见了他们说话的声音。 “上回柳江大会才热闹,比上上回还更热闹,惊雷剑圣舒一凡都来了,听大人们说,周边作乱的妖怪只是听见他的名字就跑了个干净!” “剑圣啊……” “那些江湖人都这么叫,叫以武入道,就是练武练成了神仙!”个子略高一些的少年说得煞有其事,“不过听说以武入道的不光他一个,还有另外一个大侠也以武入道了,也来了,但是没有露面!” “练武练成神仙得多难啊,不如直接去道观里学法术,直接变成真神仙!城外走蛟观的观主就是会法术的!” “那你去学吧……” “你去……” “你去你去……” “咦这个道士从哪里来的?” “……” 道人撑着雨伞,与少年擦肩而过,也偏头凝视着他们的面容,如他们凝视自己一样,是对这场相遇缘分的敬重。 慢慢走出燕仙台。 …… 当年给道人开门的道童果真聪慧,只是如今他已是而立之年,不好用聪慧二字来形容了,性格里的机灵也变成了沉稳智慧,如今的他起码得到了当年青阳子的七八分真传,而他距离当年的青阳子,起码还隔着四十年的光阴。 而且他还很喜欢钻研道法,好不容易遇到宋游,自是要留他多住几天,请他出门转山,游玩安清风景,十里画廊,于山水春景之间,向他请教修行和法术的事,便是道人们的山间闲聊了。 好比文人出去踏春,游山玩水,见天地广阔景色出奇,便吟诗唱词,饮酒作赋,好不快活。 道人之间也如此。 双方都很开心。 只是终究是该离去的。 几日之后。 安清县城。 北城门边上有家旅店,旅店对面有家肉汤馆子,包浆的榆木桌子,宽板凳,店家倒还是原先那位,比起道人记忆中苍老了不知多少。 “两斤的骨头,一碗帽儿头,啊不,来两碗吧。” “好嘞!” 仍旧是两人相对而坐。 只是一面坐的是道人,另一面坐的却是不安分的女童。 女童胡乱扭头,眼睛到处瞄。 饭菜很快就上来了。 大坨的筒子骨和龙骨,与同样切成大坨的白萝卜一同炖成了汤,骨头上的肉被炖得耙软,白萝卜被炖得半透明,汤上浮着一层油花儿,又有如玉一样的葱花葱白作为点缀,很简单的做法,却能轻易勾起人的食欲。 “三花娘娘,请吧。” “唔!” 女童这才老实下来,不断晃头乱瞄,转而盯着道士,一脸严肃,似是刚才坐在这里的那个女童不是她一样,学着说道: “道士,请吧!” 女童学着道人,直接伸手上去,抓起筒骨放到面前来啃。 不忘撕下一点肉,用来喂燕子。 啃完一块筒骨,满嘴肉香,意犹未尽,又学着道人,拿来一根筷子,插进萝卜中,串着萝卜到嘴边啃。 萝卜吸饱了肉香,也带上了肉香,还微微泛甜,好吃是好吃的,只是相比起大坨的肉定是不如的。于是三花娘娘举着筷子,看向燕子,看了几眼后又收回目光,看向外头,将这萝卜喂给了马儿,继续吃肉。 “我们好像吃过这个……” 三花娘娘抬起头,对道人说道。 “是的……” 道人只是回应了一句,便继续吃了。 吃完结账,不到一百文。 外面依然在下雨。 春雨如丝,被风吹斜,烟雾朦胧,随风而走,透过城池可见远处山水,依旧美得像是一幅惊艳的水墨画,只是不见当年旧人。 马蹄踏青石,也踏雨水,步步都是花,随着道人一同,慢慢出了城。 这次的路与上次完全不同。 不过还是靠燕子探路寻溪。 穿过栩州北

相关推荐: 将军夫夫闹离婚   重生之霸婚军门冷妻   她戒之下 under her ring   姑母撩人   自律的我简直无敌了   军师威武   五个男主非要当我好兄弟   小公子(H)   虫族之先婚后爱   我的师兄怎么可能是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