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前男友 > 第19章

第19章

况在洪武朝就出现了。 这样想着,他走到店内:“爹,娘,我回来了。” 两口子顺着声音望去,都露出惊喜之色。 冯氏更是丢下手里的钱,跑到他身边:“小恪,真的是你。” 陈远也非常高兴,不过性格使然,还是努力装作不在意的样子: “回来了,在宫里没惹事吧?” 陈景恪点点头:“我没事,你们最近也好吧。” 确定是儿子,冯氏高兴的眼泪都流出来了:“好好好,娘哪都好,来给娘看看瘦没有。” 陈远的表达方式更简单,直接将店门给关了: “走,咱们回家说去。” 冯氏自然没意见,迫不及待的拉着儿子往家走,一路上关心的话说个没完。 从小到大孩子基本就没离开过她的视线,这次一走就是三个月,叫她如何能不思念。 陈景恪自然知道如何安慰她,就说以后每个月他都可以回来至少两天。 冯氏果然开心了许多。 虽然还是要分开,可至少有了期盼。 第47章 货币 回到家后,陈景恪拿出了从宫里带出来的礼物。 基本都是朱元璋、马秀英和朱标赏赐的。 御赐之物自然不能随意转增,不过这是他父母,携带使用没有什么问题。 陈远的是一个玉佩,冯氏的是一对手镯,玉质相当的好。 当然,就算不好他们也不会在意。 御赐之物,意义大于本身价值。 之后冯氏拉着他说了很多话,多是生活琐碎事情。 陈景恪并没有觉得啰嗦。 前世叛逆期,他确实很烦母亲唠叨。后来年龄渐渐长大,想法就变了。 母亲的唠叨就是爱,且听一句少一句。 这一世他自然不会再有叛逆期,冯氏的话每一句都听的进去。 陈远也问了许多问题,不过他关注的都是军国大事,宫里大人物的八卦什么的。 陈景恪自然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只是说一切都好。要问具体的,就是秘密不能说。 陈远虽然很失望,可也很懂分寸的没有继续追问。 趁冯氏去做饭的时间,陈景恪问了宝钞的事情: “爹,给我说说宝钞是怎么回事儿呗。” 陈远知道,他听到刚才的谈话了,就不在意的道:“嗨,没事儿,十天半个月是降不了价的。” 陈景恪追问道:“宝钞降价很厉害吗?” 陈远点头道:“每个月都要降个十文八文的,年初一贯宝钞能兑换七百文铜钱,现在只能兑换六百文了。” “百姓手里有宝钞,都是赶紧花出去,生怕在自己手里的时候降价了。” 他只是个普通百姓,且家境殷实,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陈景恪却知道,这个问题太大了。 不过他并没有给陈远解释那么多,只是问了一些宝钞的情况。 陈远知道的也不多,说来说去就三句话: 宝钞每个月都会降价,百姓不愿意使用,商家也不乐意收。 这让陈景恪心情很沉重。 第二天,陈景恪正想着要不要出门去转转的时候,杜同礼登门拜访。 并送上了一份不轻的礼物。 陈景恪客气了几句就收下了,然后两人就谈了起来。 “最近杜大哥在忙什么?赵瑁案吗?” 杜同礼摇摇头,苦笑道:“不瞒老弟,我并非指挥使的心腹,这种肥差哪轮得到我。” “现在我还是带着手下的兄弟们,干打探消息的活儿。” 刺探消息,永远都是最苦最累的活儿。 抄家才是肥差,尤其是赵瑁案这种大案,经办官吏都能吃的脑满肠肥。 杜同礼自然是眼红。 陈景恪却不这么认为,有时候吃的少反而是好事。 他虽然不知道毛骧是什么下场,却听过一个八卦,明朝锦衣卫指挥使,貌似就只有一任得了善终。 就是嘉靖朝的陆炳。 毛骧的所作所为,他在宫里都听说过,只能说利令智昏,权欲让人迷失自我。 以老朱的性格,早晚会清算他。和他走的近,很可能会被牵连。 不过这些猜测涉及的东西太多,他自然不能和杜同礼说。 只是意味深长的道:“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置身事外或许并非坏事。” 杜同礼眼睛一亮,追问道:“陈老弟,你可是听到什么消息了?” 陈景恪摇摇头道:“我就是个小小的太孙伴读,哪能听到什么消息。” 杜同礼一副我了解的模样:“我懂我懂,嘿嘿。大恩不言谢,今天这份情老哥记下了。” 陈景恪只是笑了笑,转而说道:“老哥,你对宝钞了解的多吗?” 杜同礼疑惑的道:“宝钞?不是很了解,怎么了,出什么事情了吗?” 陈景恪随意的道:“只是对这东西比较感兴趣,一张纸竟然能当钱花,很难不让人好奇。” “劳烦老哥帮我查一下如何?” 杜同礼不疑有他,拍胸脯道:“此事简单……只是不知道老弟想让我调查哪方面的情况?” “全部。”陈景恪特意指出了几个重点。 大明的货币政策,宝钞的发行情况,使用情况,价值变化等等。 “我后天就要回宫,劳烦老哥在这天给我送来。” 杜同礼将要点一一记下,道:“好,交到我身上。” 两人又聊了几句,杜同礼就起身告辞。 陈景恪拦住他,给了他一个巴掌大的青瓷细口花瓶。 并非是什么特殊玩意儿,宫里到处都是,他专门问马秀英讨要了几个,而且说明了是用来送人的。 马秀英也没在意,就给了他一堆。 但对宫外的人来说,这东西就稀罕了。 好不好看,价值多少不去说,关键是从宫里拿出来的。 就好比前世有人从国宴上拿了几个打火机,在很多地方都成了稀罕物。 果不其然,杜同礼那叫一个喜欢,假装推辞了一下就小心翼翼的收了起来。 送走杜同礼,陈景恪也没了出门的兴致。 来到书房,回忆了一遍各朝代的经济情况。 又将自己所知不多的,关于金融货币的知识给写了下来。 然后用现代金融货币知识,对各朝代的经济情况进行了分析。 他已经准备好,回宫好好给朱元璋和朱标上一上金融课。 古代重文轻理,算学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上,账房更是技术门槛非常高的工作。 至于金融知识,古人是没这个概念的。他们对金融经济的认识,还非常的朴素。 但也并非所有人都不懂,几千年的历史,总会出现一些妖孽的。 比如三国时期蜀汉发行的直百钱,这就是最早的信用货币。 有效的缓解了蜀汉的货币压力,激活了经济。 只是可惜,直百钱在古代被视为恶政,是压榨百姓的手段。 甚至二十一世纪都有人持这种观点。 只是他们没搞清楚,什么叫滥发货币,什么叫有计划的发行信用货币。 直百钱可以在蜀汉各个国有仓库里,购买等价的物品。 这种有保证金的货币,怎么都和压榨扯不上边吧? 到了唐朝,因为铜荒,搞出了通宝。 开元通宝是历史上第一种半信用货币。 为什么说是半信用呢,因为它依然是金属货币。 但含铜量只有购买力的三分之一。 之后,通宝的概念就被各朝代所接受。 宋朝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信用货币,交子。 只是并没有大面积普及开来。 而且宋朝人还是比较保守的,交子只是辅助货币,国家准备了大量货物作为担保。 明朝时期,宝钞就变成了法定货币,朝廷也根本就没有准备保证金。 官吏工资、缴纳赋税等等,都要用宝钞。 结果就是,宝钞迅速贬值。 百姓平日里有宝钞也不敢存起来,必须要抓紧用掉,否则就会贬值。 可是等到缴纳赋税的时候,朝廷规定必须使用一定额度的宝钞。 怎么办? 只能高价问别人买。 于是就有人开始囤积宝钞,平时低价收购,等到缴纳赋税时高价卖给百姓。 老百姓里外里被坑两次。 可以说,明朝的经济政策,是历代以来最拉胯的。 最终也因此而亡。 之前没想到也就罢了,现在既然发现了,陈景恪就不会袖手旁观。 定个小目标,给老朱科普一下什么叫金融,什么叫货币吧。 第48章 给老朱上课迫在眉睫 立国之初的那几任君主,是一个朝代的制度的主要制定者。 后来的君主,除非有大毅力大魄力大能力,否则只能沿用他们的制度。 即便明知道这套制度有问题,也没有办法。 变法太难了。 明朝前几任君主,从朱元璋到朱棣,打仗是一把好手,治国方面确实存在着短板。 尤其是在经济方面,问题太多了。 比如之前提过的,为了防止偷税漏税,朱元璋无视土地兼并的现实,强行规定赋税额度不得低于往年。 比如宝钞制度,再比如低到几乎不存在的商业税等等。 朱棣也好不到哪去,作为征北大将军,他的功绩能排在史书前列。 作为皇帝,和他爹差不多。 宝钞貌似就是在他手里泛滥的,为了北伐大量印发。 朱元璋时期还有一定购买力的宝钞,彻底沦为废纸。 下西洋确实为他赚到了海量钱财。 修建顺天府,修长城,征草原等等,都离不开下西洋赚到的钱。 然后呢,他竟然异想天开的,用香料给群臣发工资。 关键是,他还无视香料降价的事实,官方规定了香料的价格。 官员领到香料,拿到市场上只能折价出售。 贬值的宝钞加上香料,当时的官吏俸禄还剩下多少,可想而知。 可以说,下西洋朝廷受益,全体官吏吃了大亏。 等朱棣驾崩,户部尚书夏元吉上书请求停止下西洋,让此事成为绝响。 后世人都在喷夏元吉,说他阻断了中华向外的脚步。 然而这么大的事情,真的是夏元吉一个人能改变的吗? 不,必然是群情激愤,文武百官一致反对。 夏元吉只不过是导火索罢了。 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换成你,会支持下西洋吗? 大明的俸禄本就很低,你还用香料坑我们,我们不要养家糊口的吗? 只能说,根子坏在了朱棣身上。 朱高炽是个有为之君,然而寿命太短,十个月就驾崩了,什么都没来得及做。 好圣孙朱瞻基,有功有过不提也罢。 总之,到了这会儿,大明磕磕绊绊走了几十年,各项制度已经固定下来。 后续的君主,有能力的,也只能修修补补。 没能力的干脆摆烂。 大明的核心问题,自然是文官集团力量太强。 但之所以会出现文官独大的局面,也是因为制度存在漏洞,然后被读书人钻了空子。 陈景恪越想就越觉得头皮发麻。 之前他以为,大明的问题主要有五个: 淮西和江浙派系强势,南北贫富差距,军户制度,官员俸禄问题,藩王问题。 将这些问题解决了,就差不多了。 等朱元璋没了,朱标继位就开始着手改革,最迟在朱雄英当政期间,要将这些问题全部解决。 然后就是开启大航海,让华夏文明走出去。 以华夏文明的底蕴,只要肯正视外面的世界,对其他文明绝逼是降维打击。 然而现在他才知道,自己将问题想的简单了。 这丫的整套制度都有问题,若不加以解决,早晚重蹈覆辙。 而且有些制度只能老朱来改变,后来的君主想变,难度就要提升许多倍。 本来他还想先蛰伏个十年八年,等老朱没了再发力。 现在看来计划要提前了。 必须要给老朱上课了。 一个国家的制度千头万绪,很难一次性讲清楚。 那就先从宝钞,也就是货币来说。 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大部分都在围绕钱粮二字运转。 从货币延展开来,最后能将整个制度都包含进来。 老朱听不听先不说,至少要给他普及这个概念。 对了,一定要让朱标在场。 他算是喊着金钥匙出生的,从小耳濡目染,在很多想法上比老朱更全面。 要是两父子都不听,那就只能指望朱雄英了。 接下来两天,他也基本没有出门,一直在家里思考这课该怎么讲。 有空了就陪着冯氏和陈远,日子倒也过得充实。 第三天,杜同礼早早的就将宝钞资料送了过来。 陈景恪大致翻了一下,更是无语到了极点。 老朱这是对货币和金融一丁点都不了解啊。 他禁止金银交易,禁止以物易物,想购买物品只能用铜钱和宝钞。 只能说,但凡他懂一丢丢经济知识,都不可能制定出这样的制度。 钱荒每个朝代都有。 之前的历朝历代,都规定铜钱为主币,布帛可以作为辅币,粮食也可以拿来作为一般等价物。 所以之前朝代虽然也有钱荒,却都没有闹出大问题。 独独明朝,直接将辅币去除了,以物易物竟然是违法的。 当然了,他制定这个制度,也是为了更好的推广宝钞。 然而更大的问题来了。 他光发行纸币,却没有准备任何保证金。 关键是,他只发行不回收。 什么意思呢,就是朝廷可以用宝钞收购你的东西,你还不能拒绝。 你却没有办法用宝钞,从朝廷手里购买任何东西。 看到这里,陈景恪笑了。 没想到老朱竟然还有如此天真的一面。 也就他是开国之君,对国家的掌控能力特别强。 但凡换个皇帝,早就崩盘了。 看来刚才还是冤枉朱老四了,就算他不大量发行宝钞,这玩意儿也难以为继。 他只是在关键节点上,稍稍推了一把而已。 根子还是在朱元璋身上。 然而说起来轻巧,落在万民身上就是能压死人的大山。 百姓日子本来就过的苦,一个壮劳力去码头当一天苦力,也就八到十文工钱,结果还会贬值。 每一文钱对他们来说,都是关乎身家性命。 所以,这件事情必须得到解决。 陈景恪心中暗暗下定决心。 之前他还想着,眼前解决不了,就等以后再说。 现在他一天都不想等。 因为每多等一天,就会有不知道多少穷苦百姓,因此家破人亡。 不过他并没有着急,回宫后他先花了两天时间,将杜同礼给的资料整理出来。 然后再想好说辞,以及该以何处为切入点展开讲课。 等一切都准备好,他才趁着朱元璋和朱标都在乾清宫的时候,找到了两人。 第49章 给老朱父子上课 “臣,参见陛下,太子殿下。” 朱元璋很是好奇:“哦?你主动来找咱倒是少见,可是有事?” 陈景恪将写好的关于宝钞的奏疏双手举起: “臣此次出宫无意中得知了一些宝钞的情况,故斗胆上书一封,请陛下一观。” 正常来说奏疏是要先递给内阁,他们翻阅之后再呈送到皇帝手里。 但陈景恪是近臣,本就拥有上达天听的资格。 且朱元璋也并不反对臣子越级给他奏事,更是少有的鼓励百姓告御状的天子。 所以他这样上奏疏并不违规。 朱元璋似乎想到了什么,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看过奏疏的内容,他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道: “你所说之事咱亦知晓,咱已经命官吏尽量向百姓解释,只是他们心中依然存有顾虑。” “不过咱相信,时间长了他们定然能接受的。” 陈景恪默然,他没想到朱元璋会如此看待此事。 不过想想也正常,老朱不是文过饰非的人,如果觉得自己的政策有问题,肯定会改。 之所以还坚持使用宝钞,是真的相信这东西好用。 眼下只是老百姓还不习惯,属于改革的阵痛期。 等过上一些年,百姓习惯了,自然就没问题了。 但,别的政策或许如此,货币完全是另一种东西啊。 朱元璋看出了他的想法,皱眉道:“怎么,你有不同看法?” 陈景恪并没有回答,而是道:“臣最近读史书偶有感悟,想请陛下指点,不知陛下可能拨冗一听。” 朱元璋眉头一挑,饶有兴趣的道:“哦,你要给咱讲课?” 陈景恪并没有否认,只是道:“请陛下准许。” 朱元璋真觉得挺意外的,这小子平日里很低调。 今天竟然主动要讲东西,稀罕。 朱标也差不多,以前他会觉得陈景恪猖狂……嗯,现在也觉得狂妄。 不同的是,他已经认可了陈景恪的能力。 所以也很好奇,陈景恪要讲什么东西。 朱元璋挥手让侍者全部离开,才说道:“好,你说。要是说的不好,别怪咱惩罚你。” 陈景恪拱了拱手,说道:“远古时期,并没有钱,人们交易只能以物易物。” 朱元璋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陈景恪就是要讲‘钱’的历史。 莫非他能解决宝钞的问题? 想到这里,他不禁集中了精神。 朱标也不禁期待起来。 上次陈景恪讲了一次史,解决了科举的很多隐患,还弄出了内阁制。 这次不知道又会提出什么建议。 “但以物易物非常不方便,比如一个人想用粮食换一只羊,可是有羊的人想要布,有布的人想要鱼。” “这个人就只能先去换鱼,再用鱼换布,最后用布换羊。” “交易的过程可以说非常的繁琐,期间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导致交易失败。” “这时候就需要一种东西来充当中间的媒介,于是‘钱’就诞生了。” 朱元璋和朱标父子俩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原来钱是这么来的。 其实陈景恪讲的东西并不复杂,在读书的时候,他们也看到过相关记载。 只是从来没有想过将这些零碎信息串联起来。 陈景恪做到了,就是能力的体现。 这小子有狂的资本。 朱元璋眼睛里露出欣赏之意。 很多人以为他讨厌狂徒,其实并不是,他只是讨厌没本事还清高的人。 本事的人骄傲,他会认为很正常。 当然了,前提是这个人愿意为朝廷所用。 不愿意为国为民效力,还整天秀存在感,他绝对不会惯着。 陈景恪已经证明了自己的才华,且愿意

相关推荐: 从流民开始武道通神   欢乐颂之当关关遇见谭大叔   文弱书生的顶级雌虫哥儿   分手后前男友得了抑郁症,怪我咯?   穿成七零恶毒后妈   女神图鉴,从皇后开始   但求其爱(年下1V1)   宿主总是在死(快穿)   我在毛绒兽世当典狱长   兽性狼爹抢妈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