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为朝廷所用。 朱元璋自然愿意给予他更多的宽容和欣赏。 “但是该用什么东西来充当这个媒介呢?有人用特殊烧制陶片,有人用某种动物的骨头……” “中原地区远离大海,贝壳是很稀有的东西,慢慢的贝就成了‘钱’。” “所以许多和‘钱’有关的字,都是贝字部首,比如财、贵、贱、贼、赚等等。” 父子俩再次连连点头,原来如此。 朱元璋更是开口道:“你不说咱还没注意,竟真是如此,长见识了。” 朱标亦点头认同。 陈景恪谦虚的道:“一点浅见,陛下谬赞了。” “但是贝壳易碎,携带和储存都不方便。” “还有很多人并不认可贝壳,这东西不能吃又不能用,凭什么换走我辛苦劳动得来的果实?” “人们需要一种更好的媒介来充当钱。” “恰好在这个时候,人们发现了铜……于是铜就成了钱。” 这时,陈景恪忽然问道:“陛下、太子殿下,你们可知为何铜能成为钱?” 朱标下意识的回道:“因为铜稀少珍贵。” 陈景恪点点头,又摇摇头道:“首先因为铜有用,它能铸造成各种器具……” “然后又因为稀少,于是就被选中作为钱。” “也就是说,铜本身就具备价值,所以才值钱。” 朱标点点头:“原来如此,受教了。” 然而朱元璋却露出沉思之色。 陈景恪为什么讲‘钱’的历史?因为宝钞。 他又特意强调铜为何成为钱,肯定意有所指。 那么,为什么铜会取代贝壳? 因为它本身就有用,买回家就算花不出去,也能铸造成铜器。 贝壳一点用都没有,只是单纯稀少而已,很多人自然不认可。 这和宝钞何其相似。 一张纸写上几个字,就想将百姓的劳动成果换走,谁都不愿意。 难道咱推行宝钞真的错了吗? 不过他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说道: “继续说,后来呢。” 陈景恪知道已经引起了朱元璋的思考,心下很是开心: “铜很快就取代了贝壳,成为了所有人都认可的‘钱’。” “慢慢的,人们心中对钱的认识就越来越清晰。” “所谓钱,其实就是一种交易媒介而已,铜可以充当,别的东西也可以。” “于是只有装饰作用的黄金,因为其稀少,也成为了钱。” “可以说,黄金能成为钱,是一个极大的进步。” “代表着人类对钱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50章 老朱脸上挂不住了 黄金能成为钱,代表着人类对钱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朱元璋越琢磨就越觉得这句话含义很深刻。 说起来,这玩意儿的功能真的很鸡肋。 质地柔软没办法制作成武器,又很沉重制作成器皿使用也不方便,还没有铜铁结实。 它最大的作用就是装饰。 照理说,这种东西不应该成为钱才对。 可事实上,它确实成了财富的代名词。 为什么? 稀有? 不,不对。 贝壳也很稀有,当初大家一样不愿意接受。 不能接受贝壳?为何能接受黄金? 难道仅仅是因为认知上的提升。 不,问题不应该如此简单,这其中必然有自己还没参透的玄机。 如果我能参透这个玄机,是不是也能让大家接受宝钞? 想到这里,朱元璋就变得激动起来。 不禁催促道:“快说,后面呢?” 朱标心下诧异,老爹怎么忽然变得这么着急起来了?难道他领悟到什么新东西了? 毕竟当了多年的副皇帝,有了这个想法,他也很快就想到了关键节点。 黄金很鸡肋,为何能成为钱?莫非陈景恪找到其中的原因了? 若真如此,那宝钞就有救了。 难怪老爹这么着急。 陈景恪却并没有如他们所愿,讲黄金为何会获得所有人的认可。 他就是要吊两人的胃口,让他们主动去思考。 这样等到揭晓答案的时候,他们才会更加的认同。 “但黄金稀少且价格昂贵,普通百姓根本就用不到,所以铜依然是最主要的钱。” “……先秦诸国都有自己的钱,秦始皇一统六国,废除其它钱币,统一采用圆形方孔钱。” “……到汉朝推行五铢钱,成为了最优秀的钱币。据说一直到隋唐时期,都还能直接使用。” 朱元璋父子俩见他磨磨唧唧,就是不进入正题,心中那叫一个着急。 又怕胡乱出声打乱了陈景恪的思路,只能耐着性子听。 同时,心中也忍不住一遍又一遍的思考,为何大家会认同黄金。 以两人的见识,自然想出了许多理由,可最后都被自己一一否认。 只是他们没有发现的是,随着思考他们对‘钱’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陈景恪一直在观察父子俩,感觉时机差不多了,就话锋一转道: “要论对钱的认识,我个人首推三国时期蜀汉的刘巴。” 父子俩精神一振。 刘巴? 很陌生的名字,他做过什么经天纬地的大事吗?陈景恪竟然如此推崇他。 陈景恪很满意这种效果,提问道: “陛下,殿下,你们可曾听说过直百钱?” 得到提醒,朱元璋率先想到了这个人,道: “咱知道了,刘巴提出铸造直百钱,解决了蜀汉钱荒问题。” 是了是了,直百钱和宝钞无异,若是知道时人为何接受直百钱,不就能解决宝钞问题了吗。 想到这里,他变得激动起来:“陈景恪,你知道直百钱的秘密?” 陈景恪点点头,却依然没有揭晓答案,而是继续问道: “北宋蔡京曾经铸造过当十大钱,却被万民唾弃。” “同样是大钱,直百钱通行魏蜀吴三国,直到梁武帝时期民间还在使用。” “而当十大钱,在当时就失败了呢?” 宋朝离的毕竟比较近,明朝时期的人,对当时的情况了解还是比较多的。 朱标回道:“当十大钱是为了掠夺民财,供宋徽宗享乐……” 话说到一半,他突然停住了。 因为他也醒悟过来,这只是结果,并不是原因。 是啊,直百钱更夸张,为何成功了? 当十钱反而成了掠夺民财的恶政? 朱元璋终于憋不住了,一拍桌案:“你小子再吊咱的胃口,小心咱打你的板子,快说缘由。” 陈景恪‘嘿嘿’憨笑一声,连忙道:“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决策者发行此种钱币的初衷,才是最重要的。” 朱标有些疑惑,什么意思?这和决策者的初衷有什么关系? 朱元璋毕竟执政时间更久,瞬间就明白了他的意思,赞同的道: “言之有理,因人成事,决策者的初衷决定了后续政策以及施行手段。” “蜀汉发行直百钱,是为了缓解钱荒造福于民,所以他们会想办法稳定直百钱的价格。” “蔡京发行当十大钱是为了掠夺民财,所以他们不顾后果。” 朱标恍然大悟:“原来如因此,儿子受教了。” 陈景恪也颔首道:“陛下英明,若决策者思想不正,再好的政策也会变成害民的苛政。” “蜀汉决策者们的初衷是好的,然后围绕这个初衷去解决遇到的问题,才有了直百钱通行天下。” “刘巴懂钱,更懂民心。” “他知道百姓并不在乎手中的钱是什么,真正在乎的是,这些钱能否从发行者手里换取物资。” 朱元璋父子俩都有些疑惑,不是听不懂说的什么,而是不理解这一点真的就这么重要? “最初的钱是交易中自发形成的,所以选择了本身就具备价值的铜。” “后来发行钱币的变成了国家,每一枚铜板里,都蕴含着国家信誉。” “如果百姓拿着国家造的钱,却没有办法从官仓里换取一粒粮,这种钱就算是用黄金打造的,也没人用。” “原因很简单,朝廷自己都不认可的钱,百姓就更不敢信任了。” “如果百姓拿着钱,可以从官仓里兑换任何物资,那么就算这钱是一张纸,也照样能获得百姓信任。” 朱元璋恍然大悟,然后脸色就变得难看起来。 因为他只发行了宝钞,却不允许百姓用宝钞从官方兑换任何东西。 老朱脸上挂不住了,陈景恪心下暗笑不已,面上却不动声色的道: “刘巴正是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在发行直百钱之前,先一步建立了好几座仓库,堆满了各种物资。” “规定百姓只要拿着直百钱,可以在任何时候,从官仓兑换等价的物资。” “如此,直百钱迅速获得百姓的信任,通行蜀地。” 他停顿了一下,才继续说道: “与之相反的是魏国和吴国,他们的操作,变相的帮助蜀国直百钱通行天下。” 第51章 老朱强大的理解能力 魏国和吴国的操作? 朱元璋隐约猜到了一些,但还是忍不住想听听陈景恪的解说。 朱标则一直在思索,之前他并未关注过货币的事情。 虽然也能理解陈景恪的话,却并不是很透彻。 需要仔细思考,才能完全明白。 陈景恪说的也有点兴奋了,毕竟对面可是朱元璋和朱标啊。 给他们上课,很难不激动。 更何况讲的又是他最擅长的方面——不是金融,而是三国史。 前世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他对这段将星璀璨的历史最是喜欢,专门看过很多相关研究资料。 对这段历史了解颇深。 对当时的国际局势、人口分布、物价变化、经济结构等等,都有所了解。 如果穿越到三国时期,他觉得自己靠着这些资料,就能混的风生水起。 可惜,他穿越到了并不是很了解的明朝。 “吴国也闹钱荒,他们就弄出了一当五百、当一千甚至当五千的大钱。” “然而因为准备不足,加上百业凋敝,这些大钱并不为百姓接受。” “非但没能造福于民,反而加剧了百业的衰败。” “蜀国直百钱也就在这时候流入,逐渐获得百姓的信任。” “到了后来,蜀国钱币几乎将吴国本地钱币,挤兑的无法生存。” 前世考古曾发掘了十五座东吴墓葬,出土了大量钱币。 这些钱币里共有三国钱币四千枚,其中蜀国钱币三千九百枚,吴国本地钱币只有五十枚。 丧葬自古以来就是大事,陪葬的钱不可能是劣质品。 由此可见,蜀国钱币在当时的地位。 “魏国的情况更加特殊,魏文帝对钱的了解还不如吴国,他竟然直接废除了钱币,改为以物易物。” “然而百姓对钱币的需求,并不会因为一条政策改变。魏国不铸造钱币,这个空白就会被别人占据。” “于是蜀国钱币顺势流入,迅速通行魏国。” “此时,蜀国只需要不停地造钱,就可以从魏吴两国,买到源源不断的物资。” “这也是为何蜀国仅靠一州之地,就能接连不断的发起战争的原因。” “诸葛丞相能六出祁山,也多得益于此。” 朱标忍不住说道:“魏吴两国的百姓,又不能跑到蜀国用直百钱购买物品,他们就不怕出问题吗?” 陈景恪摇摇头,道:“方才我说过,朝廷发行的钱币,已经不单单是钱币,还是一国的信誉。” “蜀钱在信誉上,已经获得了天下百姓的认可。除非他自毁长城,否则没人能动摇直百钱的地位。” “而蜀国也明白这个道理,那几座官仓始终是开通的。” “任何人只要拿着直百钱,随时可以去兑换等价物资。” “蜀锦是当时最名贵的绸缎,他们甚至将直百钱和蜀锦挂钩。” “如此,直百钱的购买力一直都在,信誉自然也就一直保持的很好。” 朱标眉头紧皱:“魏吴两国难道就任由蜀钱通行,不想办法反制吗?” 不等陈景恪回答,朱元璋先开口道:“大势,蜀钱大势已成。” “吴国百业凋敝无力反制,且他和蜀国是盟友,不能公开禁止蜀钱流通。” “魏国就算重新启用钱币,也无法将蜀钱彻底驱逐,最多蜀钱和魏钱并行。” 陈景恪佩服的道:“陛下英明,确实如此。吴国直至灭亡都未能驱逐蜀钱。” “魏国在魏明帝时重新启用五铢钱,然依然无法将蜀钱驱逐出去。” 朱标疑惑的道:“既如此,为何最后蜀国还是亡了?” 朱元璋解释道:“国力,魏武帝留下的家业太厚了,国土和人口都是蜀国的数倍。” “且最肥沃的中原大地皆在魏国统治之下,而蜀国多山川少平原。” “蜀国增加一个人,魏国就能增加五个十个。” “魏国只要拖下去,最后输的就必定是蜀国。” “所以司马懿才会采取严防死守的策略,不让诸葛孔明出蜀。” “反倒是蜀国,靠着一隅之地压了魏国三十年,殊为难得。” “原本我只以为是诸葛孔明谋略高超,不成想竟还有如此隐秘之事。” 说到这里,他看向陈景恪:“你能从史书中发现这一点,也非常难得,不错。” 陈景恪对老朱也是心服口服,自己懂这些,是得益于前世各位学者的总结。 朱元璋只是听自己泛泛说了几句,就能猜的八九不离十,这才是真正的能力。 “谢陛下夸奖,臣愧不敢当。” 朱元璋点点头,道:“还有吗,一并说出来吧。” 陈景恪回道:“有,让直百钱获得百姓认可,这只是第一步。臣斗胆自夸一句,我也能做到。” “刘巴真正让人敬佩的是,他通过自己的计算,确定了每年发行直百钱的数量。” 朱标疑惑的道:“何解?” 陈景恪解释道:“钱少了会闹钱荒,导致物价贬值。” “钱多了也不行,会造成物价飞涨,钱就不值钱了。” 别说朱标了,朱元璋也一头雾水。 什么意思,钱多了还不好吗? 没办法,陈景恪只能耐着性子,给他们讲了一下通货膨胀是怎么回事儿。 两人这才恍然大悟。 “铜钱是有实物的,就算发行的比较多问题也不大。” “可是直百钱不行,它是信用钱币,一旦超额发行很容易就会造成钱多的局面。” “如果蜀国不控制发行量,用不了多久直百钱就泛滥不值钱了。” “就好像宝钞,一贯的面额,只能购买六百文的货物。” 这揭老底的行为,让朱元璋老脸色有些挂不住,恶狠狠的瞪了陈景恪一眼。 不过他也没有真的生气就是。 这确实是他的错,对钱不够了解,一拍脑门想出来的政策。 现在陈景恪帮他指出来,还说出了解决办法,他心中只有高兴。 陈景恪连忙嘿嘿傻笑一声,继续道: “发行的少,解决不了钱荒问题。发行的多,会造成钱多的后果。” “如何计算这个发行量,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刘巴真正高明之处,就是他懂得如何计算发行量。” “他应该是将这种算法,传授给了蜀汉掌管钱粮的机构。” “所以直到蜀汉灭亡,直百钱都没有滥发。” 其实,在这里他故意夸大了刘巴的能力。 刘巴只是提出了铸造直百钱,没多久就病逝了。 蜀国计算发行量,更是子虚乌有之事,完全是陈景恪杜撰的。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蜀国确实没有滥发直百钱。 这一点从蜀汉灭亡,直百钱的信用依然没有破产就能看得出来。 陈景恪之所以杜撰此事,就是为了提醒朱元璋,宝钞不能滥发。 朱元璋却不知道这些,听到这里激动的道: “你知道这种算法吗?” 第52章 解决之法 陈景恪摇摇头,道:“臣查阅了所有能查找的资料,没有找到任何线索。” 朱元璋很是失望,但又觉得很正常。 要是陈景恪连这都会,那就妖孽的有点过头了。 “咱会派人翻阅典籍,希望能找到相关记载。” 陈景恪连忙提醒道:“其实就算找不到记载也没关系,今人并不比古人差,何必事事依赖古人。” “找来懂钱又懂算学的人加以总结,相信用不了多久,大明也能总结出属于自己的计算之法。” 朱元璋不禁颔首:“此言在理,咱就做两手准备。若能找到记载最好,找不到咱们就自己研究。” 这话也基本意味着,他接受了之前的建议。 陈景恪心中非常高兴,决定再推上一把: “臣自认为对算学有独到见解,愿意将此学问献于陛下。” 对他的博学朱元璋已经麻木了,并没有觉得惊讶,只是道: “好,你就将算学学问写下来,再呈给咱吧。” “是。” “对钱币,你可还有别的发现?” “还有一些。” 陈景恪又讲了一些要点,但都是对方才那几个要点的补充,并未再提出什么核心观点。 但朱元璋依然听的很用心,这些补充观点,让他对钱的认识更加清晰。 心中已经有了改革的方向。 直到陈景恪表示讲完了,他才赞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你不错。” “谢陛下夸奖。” “以后有什么想法,直接来找咱和太子就行,不用拐弯抹角,咱又不是听不进谏言的人。” 陈景恪心道,真的吗,要不咱们聊聊藩王的问题。 “谢陛下,臣知道了。” 朱元璋又问道:“算上上一次,你已经帮咱解决了三个大难题。这么大的功劳,当重赏。” “你可有什么想要的?只要不过分,咱都能答应你。” 陈景恪正色道:“陛下让一介白身的小子担任太孙伴读,已经是莫大的恩宠,臣岂敢再讨要封赏。” 对他的态度,朱元璋很是满意:“咱是赏罚分明之人,有功就当赏,你无需推辞。” “这……”陈景恪为难不已,一时间他还真想不到有什么想要的。 这时朱标开口道:“你年龄还太小,现在封赏过重于你来说并非好事。” “既然你一时间想不到要什么,不如等过些年一并封赏如何?” 陈景恪松了口气,道:“谢殿下爱护,臣愿意。” 朱
相关推荐:
绿尾羊羔(校园 1v1)
耻辱任务
猎同飞坦不要背叛_np文
湿卵胎化
天运贵女(全)
下课后的契约
异常乐园
处女劫
炮灰她嫁了豪门大佬
神级维修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