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丝毫没有劝阻的意思,就更气了: “你们是不是觉得咱不敢打他?来人,将陈景恪那个混蛋给咱……” 马皇后揉了揉太阳穴,有些头疼的道: “好了好了,别和他小孩子一般见识。” “再说这话他也没对外人说,咱们几人知道了,我反倒觉得更好。” 朱元璋道:“你就是在帮他说话,你们胳膊肘都往外拐。” 马皇后好笑的道:“就咱们这些人,有谁是外人啊?” “你先消消气,仔细想想他说的话,我觉得很有道理,很发人深省。” 朱元璋气哼哼的坐下:“有个屁的道理,咱怎么没看出一点道理来。” 马皇后正色道:“万民和朝廷之间就是一场交易。” “百姓付出的是忠心和赋税,希望获得朝廷的庇护。” “而朝廷享受万民供奉,就应该给予回报。” “如果朝廷不能守信,无法庇护万民生存,他们就会站出来造反。” “我倒是觉得,这个契约论和代天行道思想更加契合。” “不论君主是不是天之子,朝廷代天行道总不会有假。” 所谓代天行道,就是之前陈景恪讲过的。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朝廷行天道,重新分配财富,让穷人能活下去。 朱标也点头表示赞同,这个契约论听起来很荒谬,可确实挺符合实际情况的。 朱元璋依然不认同:“看起来相似,实则大相庭径。” “代天行道说的是朝廷代替苍天行道,这个契约论是什么东西?” “要是传扬开来,天下还不登时就大乱了。” 马皇后摇头说道:“你也是造反得天下的,怎么就不明白呢?” “若这层神圣外衣真的有用,哪还会有改朝换代之事发生?” “文武百官为何会听你的?难道真是因为你是天的儿子?” “当年大家追随你打天下,难道也是因为知道你是天的儿子?” “还不是因为你能力强,威望足,大家都信服你。” “反正我嫁给你的时候,从来就没想过你能当皇帝。” “我就是觉得你这个后生生的端正,识大体有章法,与那些草头王不一样。” 最后这几句话说的朱元璋眉开眼笑,得意的道: “嘿嘿,那是你有眼光,一眼就看出咱不一般。” “现在咋样,是不是很庆幸当初选了咱。” 马皇后翻了个白眼,没好气的道: “德性,孩子面前瞎说什么呢。” 朱标突然觉得好饱,没想到都这么大年纪了,还能吃到爹娘的狗粮。 要不我还是离开吧。 吐槽了一句,马皇后才说道:“不生气了?” 朱元璋说道:“气,怎么不生气。” “咱倒不是气他说这番话,而是不应该随便说。” “至少也要确定身边没有其他人了再说。” “现在给那些监视他的人听到了,你说咱该怎么办?” “还好是在宫里,那些人就算有异心也传不出去。” “若是在宫外被人听去了,肯定要闹出乱子。” 朱标插话道:“传出去其实也没什么,华夏文明什么样的思想都有。” “民贵君轻、无神论等思想,都传了上千年了,又有何影响?再多一个契约论也不多。” “方才娘说的对,朝廷统治不在于天命外衣,而是让万民活下去。” “百姓活不下去,就算有一百层神圣外衣,依然会有人造反。” “百姓能安居乐业,就算告诉他们契约论,也不会有人造反。” “咱们都经历过苦日子知道这个道理,时刻警醒自己善待万民。” “后世子孙生享富贵,他们就会认为一切是理所应当。” “从而奢靡无度,肆意盘剥百姓,最终导致天下大乱。” “若契约论能警示后世子孙,让他们有所收敛,我觉得传开了也无妨。” 朱元璋无奈的叹道:“咱知道你们俩个是怕咱处罚他,才故意这么说的。” “放心,这个狗屁契约论还没触及到咱的底线。” “但也已经接近咱的底线了,若他再敢说什么激进的话,咱可能真的忍不住要收拾他了。” 马皇后和朱标也松了口气,终于给劝下来了。 他们真的就愿意接受契约论吗? 别闹了,自己当百姓的时候,自然愿意接受。 可现在他们是皇族,天命论最大的受益者,怎么可能会砸自己的饭碗。 之所以没有生气,是因为此事只有他们几个人知道,没有传出去罢了。 而且,这套理论用来警示自己,确实不错。 之后朱元璋将朱雄英和陈景恪都叫了过来,严厉的道: “将你们叫来的原因,你们应该知道吧?” 两人自然知道,肯定和契约论有关。 朱雄英担忧不已,虽然嘴上说会添油加醋,实际上是真害怕老朱生气,将陈景恪给治了。 看了看皇祖母和父亲,才稍稍放心一些。 大家都在,反而出不了事情。 陈景恪一颗心,也是七上八下。 再一次试探朱元璋的底线,不知道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深吸口气,按捺住紧张情绪,说道: “知道,因为契约论。” 朱元璋冷哼一声道:“哼,你还知道啊。若非皇后和太子替你求情,咱现在就恨不得将你打死。” 陈景恪反而松了口气,看来这次惩罚不会太严重: “谢陛下不罪之恩,谢娘娘、殿下救命之恩。” 朱元璋严肃的道:“还记得咱们的约定吗?这个契约论咱很不喜欢。” 陈景恪回道:“臣知道,所以并不打算外传。” “告诉太孙,只是希望能给他警示,让他勤政爱民做一个好君主。” 朱元璋神色稍霁,说道:“还算你知道轻重。” 这时陈景恪突然说道:“陛下可还记得,故事里大禹的部下,为何支持夏启夺权吗?” 朱元璋神色一动,似乎想到了什么,但面上却冷喝道: “有什么话就直说,不要拐弯抹角。” 陈景恪回道:“因为大禹的部下,也不愿意大权旁落。 “他们希望子孙能继承自己的权势,所以才支持夏启夺权。” “如此就可以靠着拥立之功,和帝王家族一起永享富贵。” “臣也是一样的,也希望自己的子孙能永享富贵。” “臣娶了公主是外戚,将来若有机会能封爵,陈家更是要与国同休。” “只有大明强大昌盛,陈家的富贵才能得到保障。” “所以,臣又怎么可能会自掘坟墓呢。” 一席话说的殿内几人都不禁颔首。 这番话才符合人性,符合他们对人性的认识。 是人都有私心,陈景恪岂能没有? 为什么要下嫁公主给他?不就是想用联姻栓牢陈景恪吗。 为什么他没有处罚陈景恪? 不正是因为他确信,已经将陈景恪栓牢了吗? 理是这么个理,但有些警告的话还是要说。 朱元璋脸色好转了许多,说道:“你心里有数就行,有些话不要乱说。” 之后又再次叮嘱他们,千万不要把契约论传出去,才让他们离开。 等两人逃也似的离开,他才对马皇后两人说道: “现在你们满意了吧?” 马皇后笑道:“好重八,胸怀越来越宽广了。” 朱标却若有所思的道:“陈景恪连这样大逆不道的理论,都敢告诉雄英,岂不正说明他没有防范我们吗。” 马皇后也认同的道:“以他的聪明,肯定知道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 “但凡有一点防范之心,是肯定不会说这些的。” 朱元璋冷哼一声道:“若非如此,我岂能轻饶了他。” ----------------- 陈景恪和朱雄英两人,一路回到自己的住所,才露出如释重负之色。 朱雄英正色道:“以后说话小心点,别什么都往外说,我能接受别人不一定能。” “我可以包容你,别人不一定啊。” 陈景恪心下很是感动,又觉得欣慰,不枉自己一番心血啊。 “放心,契约论已经是最激进的理论了,更激进的话我想说也没有啊。” 朱雄英明显不信,说道:“最好如此,你自己好好反省吧,我有事去办,别跟着我。” 陈景恪意味深长的道:“好,不打扰你的‘正’事。” “记得讲故事时候,将契约论部分去掉。” 朱雄英知道瞒不过他,头也不回的道:“啰嗦,还用你说吗。” 等他离开,陈景恪才长吁口气,然后露出开心的笑容。 果然,成了。 他抛出契约论思想,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华夏文明诞生过各种各样的思想。 民贵君轻就不说了,严格意义上来说,无神论才是对天赋皇权最大的挑战。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无神论思想,南朝范缜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只是身处皇权时代,他也只敢反佛反迷信,不敢反对皇权。 中国古代有人敢质疑君权吗?还真有。 明末清初大学问家顾炎武,就明确对君权提出质疑。 并且反对‘独治’,提倡‘众治’。 只可惜,他的思想未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陈景恪提出契约论虽然激进,但只要不反对君权,是不会有太大问题的。 况且他讲的那个故事,恰恰说明君权是必然的结果。 百姓和君主做了一场交易。 我们让你当君主,给你纳税,你保护我们。 虽然不如天赋皇权那一套招人喜欢,但总归还是认可了皇权存在。 只要不反皇权,稍微激进一点的言论,是死不了人的。 最后的结果也证明,他的推测没有问题。 朱元璋禁止他传播这套理论,是早就预料到的事情。 眼下他也没打算传。 一个大一统的大明,更有利于他施行变革计划。 真把大明搞乱了,那才是彻底完蛋。 况且皇权和大同世界必然冲突吗? 如果真能实现‘代天行道’理论,也是个不错的结果。 这次最大的收获,不是朱元璋没惩罚他,而是朱雄英接受了这一套理论。 老朱就是过去的残党,朱雄英才代表着未来。 一点一点影响他,等他登基之后,很多激进的政策才更容易施行。 ----------------- 另一边,大明使节团乘坐的舰队,历经二十余天行程,终于到达了高丽。 路上还遇到了北元舰队的阻拦。 大明舰队没有缠斗,直接掉头驶入深海,利用新式战船的性能,借助风浪轻松击溃了北元舰队。 这一仗,让原本担忧不已的使节团士气大振。 使节团进入高丽,不出意外遭到了高丽王的冷遇。 直到数日后,他才在群臣的抗议下,接见了大明的使者。 但也仅此而已,在接下诏书之后,就再次消失了。 大明使节自然非常愤怒,若非有皇命在身,早就甩袖而去了。 不过,高丽王虽然不待见大明使节,高丽的读书人和文官却早就翘首以盼了。 他们知道得到消息,大明天子派遣了一支庞大的使节团,其中有数百名饱学之士。 目的是和高丽读书人交流学问。 这是啥?这是对高丽华夏身份的认可啊。 读书人和文官群体,早就激动的不行了。 在使节团到达的当天,就有数十名读书人和文官前来拜访。 之后越来越多的读书人,从高丽全国各地汇聚而来。 大明使节团是带着任务来的,虽然心中很鄙夷,面上却表现的有礼有节。 只是交流过后才发现,高丽的读书人也并非没有一点可取之处。 很多见解,都非常的独到。 如此,大家才渐渐端正了态度,拿出了真本事。 而高丽的读书人感受就更深了,果然不愧是华夏主脉,随便来一个人,学问都如此精深。 对大明更加的倾慕,也更加坚定了一心侍奉大明之心。 然后不出意外,带路党出现了。 各种机密消息,通过这些人的口告诉了使节团成员。 比如,北元辽东丞相纳哈出的使节,比大明使节提前一步到达,对高丽进行了威慑。 高丽王就是受到他的威慑,才如此冷遇大明使节团的。 这些消息,都被汇总记录在册,然后传回国内。 就连记录这些情报的人,都不知道大明会用这些信息做什么。 当然,这些都是明面上的交流。 私下,大明的探子开始释放各种谣言。 第207章 阳谋 大明使节团上千号人,自然不能全都去高丽京畿开京。 只有朝廷任命的使节,带领百余人团队前去开京,大部分都停留在了碧澜渡。 此地乃高丽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口。 商业港口的特点,人口密集鱼龙混杂,各种消息传播的也非常快。 但这恰恰如了大明使节团的意。 他们来的目的是啥? 宣扬儒家思想,宣示大明宗主国地位。 自然是人越多,消息传递越快的地方,就越方便。 而且,以高丽的政体,并非所有的读书人和官僚,都能随意进京。 反而是碧澜渡这种开放性的港口,更加的方便。 大明使节团的正使,带着一群精英去开京搞宣传。 剩下的人就在碧澜渡搞宣传。 高丽国内的读书人和官僚,听闻大明一次性来了千余人,其中数百人都是儒生。 有多兴奋可想而知,纷纷跑过来交流学问。 短短十余日的功夫,这里就聚集了两三千人,并且还有更多人正源源不断的往这边赶。 双方的交流自然是一团和气融融,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方孝孺也留在了碧澜渡,不过他对交流学问没兴趣,更多时间用来观察高丽民间情况。 不过可惜,由于害怕北元截杀使节团成员,不允许私下走动,他也看不到太多东西。 只能回头和高丽读书人交流起学问。 他发现高丽读书人,对程朱理学确实有独到理解,但不多。 干脆就一门心思的宣扬起《华夏简史》,碰到一个人就大谈华夏文明,谈主脉支脉理论。 结果竟然让他拥有了一大帮拥趸。 很多倾慕中原的高丽人,自发的团结在他周围,和他一起宣扬华夏文明理论。 当然,总是有人喜欢标新立异。 不少人觉得这个年轻人太高调,需要教训一下。 于是就过来和他讨论学问。 然后…… 所有人都知道了,这个叫方孝孺的年轻人,是个大儒。 而且言辞犀利,文章更是一绝。 这时,不知道谁将他在国内的一些行为和文章,给捅了出来。 虽然引起了些许争议,但特殊的文风、特立独行的行为,加上从不歧视高丽读书人…… 反而让他更加受到高丽人的追捧。 尤其是高丽年轻一代的读书人,更是视其为楷模。 更是有不少人,以方门学生自居。 这让方孝孺有些哭笑不得,没想到在大明自己声名狼藉,跑到高丽反而被追捧。 人心都是肉长的,他也确实深受感动,想要传授一些真本领。 但他更清楚,朝廷派遣这么庞大的使节团,定然有着更深的谋划。 否则陈景恪也不会特意叮嘱他,不要乱来。 孰轻孰重他还是能分的清的。 所以也只是想想,并没有真的这么做。 不过心里也做出决定,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再来一趟,将自己真正的学问传下去。 在开京那边,虽然不如碧澜渡这边热闹,但影响力也不小。 毕竟能住在这里的读书人非富即贵。 大明正使带领百余人团队入驻,他们的临时住所,成了最热闹的地方。 每天都有很多读书人来求学,前来拜访的文官更是络绎不绝。 而使节团的人也没有闲着,摸熟了情况后,开始主动出击。 去轮番去高丽国子监讲学,拜访当地的大儒交流学问,互赠作品等等。 高丽王自然很不乐意,一度下令不允许大明使节团随意外出。 然而很快就在读书人和文官集团的集体反对下,取消了这条命令。 主要是掌握军政大权的李成桂,这次也没站在高丽王一边。 虽然他表面保持中立,但暗中还是比较倾向大明的。 毕竟大明和北元谁更强,可谓是一目了然。 也就只有高丽王这个蠢货,还祈祷着北元能翻盘。 在这种情况下,李成桂考虑的已经不是如何中立,而是如何借助这个机会获得大明的支持。 当大明的使节团副使傅安找到他,要求他保护大明使节团成员安全的时候,他内心是窃喜的。 不过表面上还是装作很为难:“我只是高丽臣子,无法违逆大王的命令。” “不过贵使请放心,我一定竭力保护天使的周全。” 傅安知道他在讨价还价,然而什么都没说,只留下一句话: “出发时陛下曾言,大明使节团一千零五十名成员,若有一人遇害,就唯李将军是问。” 说完留下脸色大变的李成桂,转身离去。 看着傅安离去的身影,李成桂已是脸色铁青。 一是没想到大明的态度竟然如此强硬,你们不应该是有求于我高丽吗?竟然还敢威胁我? 二是傅安就是个八品的小官,而他是高丽王之下第一人,竟然也敢给他脸色。 他何曾受过这样的屈辱。 就连北元辽东丞相纳哈出见了他,也要给三分颜面。 被如此轻视,他心中自然愤怒。 恨不得马上就改弦易辙,支持北元。 然而能成大事者,自然不会被冲动冲昏大脑。 他很清楚和北元合作就是死路一条。 就算勉强能挡得住大明,那又如何? 北元肯定会支持高丽王,自己永远都只能当个臣子。 不过也不能就这么算了,一定要给大明使节团一个教训,让他们知道这里是高丽。 强龙不压地头蛇。 办法也很简单,私下给北元人透露一点消息,再稍微引导一下,让他们当街刺死几个大明使节。 神不知鬼不觉,还没人能知道是自己做的。 如果能嫁祸给高丽王,就更好了。 只是还没等他行动,一个谣言就传开了。 关于高丽王的谣言。 高丽王不是恭愍王的亲生儿子,而是宠臣辛旽和婢女私通所生。 这是一个陈年旧闻,被高丽王用强硬手
相关推荐:
绿尾羊羔(校园 1v1)
耻辱任务
猎同飞坦不要背叛_np文
湿卵胎化
天运贵女(全)
下课后的契约
异常乐园
处女劫
炮灰她嫁了豪门大佬
神级维修系统